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范文

时间:2023-10-16 15:59:49

序论:在您撰写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

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体系;评价机制

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运用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可以合理的安排施工过程,同时实现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合理调配,保证了施工人员与工程材料设备的安全管理。为了提升国家水利工程的安全生产化,我国水利工程将会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标准化体系。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是其顺利进行的保障,同时也是提高水利工程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安全施工的过程不但可以保证工期如期竣工,也可以保证水利工程企业的收益获得良好效果,因此水利工程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施工安全的控制体系,同时将安全标准化体系引入施工管理的过程,完善安全管理的制度条例,落实好岗位职责,加之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施工技术,能够更好的从根本上消除减少安全隐患,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控制效率。结合当前国家水利工程的施工现状分析施工安全标准化体系的现实意义。

1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隐患的基本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规模较大、涉及范围广、施工单位多、施工地点分布较为分散等造成了施工单位之间沟通不便的问题,因此给系统的施工管理安全工作带来阻碍。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施工对象比较复杂,因此项目管理形式较为多样,这样就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安全问题。例如土石爆破问题,需要采用雷管以及炸药等危险物品,所以需要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施工问题;在水下环境作业时可能会涉及汛期与洪水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保证洪水侵袭的情况下应该注重施工安全;大型的机械设备与运输车辆的使用应该十分关注机械设施的架设与运送过程的安全;同时还有在某些水利工程项目中会涉及引水发电隧洞建设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确保施工开挖与封堵的安全问题,因此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落实到位。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为露天式、敞开式,因此无法进行封闭隔离,限制人员车辆流动,造成区域管理工作难以全面把控,这为施工人员、工地设备材料以及施工对象等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困难。水利工程施工的现场大多数都是处于野外进行,如果安全设施配备不到位,就难以抵抗外界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在特殊环境下,由于地形地势复杂,工作人员自救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发生安全问题,可能会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体系评价

2.1 安全管理系统性增强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现出安全管理的系统性理论,主要将安全生产转化为系统化的工程,各个部门之间与人员相互配合,使得安全管理目标与安全责任意识更加明确,从而避免了安全管理上的空缺,以至于出现盲目管理的现象,由过去片面、盲目以及治标不治本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科学化、系统性、本质性管理,规范了整个项目的管理过程。

2.2 安全管理效率提高

实现了标准化管理体系使得全公司统一按照安全标准与检查评价标准进行日常活动,各级安全管理人员都可以很快融入项目部管理活动中,按照自我认识自觉进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而避免了人员流动性大给管理带来的不便,由此简化了磨合期,使管理更具规范化具体化。

2.3 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安全生产标准化主要以排除隐患为重要基础,强调预防为先的理念,规范好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防护设施与作业区人员的作业行为,通过安全生产标准的规范,各种安全隐患大幅减少,同时安全风险也得以避免,有效的防范了事故发生与治理中的隐患,减少了安全事故的费用支出。

3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体系的策略

3.1 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的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关键,因此需要增加安全监理、给予安全监理在施工现场口头停工的权力,并同时需要负责协调好其他各部门进行的安全评价。需要从施工单位进入施工现场时将施工规范宣传到位,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规范化,完善考核制度并积极为员工做好防护措施,全面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在相对重大的项目中,施工单位的技术手段与安全措施必须经过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才能得以实施。

3.2 科技先进的施工技术

水利工程企业应该及时转变新思路和新理念,运用现代科技代替传统的施工模式,很多施工单位沿用着较为落后的机械设备,同时施工技术也较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失误概率,同时增加了安全隐患,为施工过程带来了极大困扰。因此水利工程应该重视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与机械设备更新方法工艺,尽量减少人工操作,避免出现过多失误,同时先进技术可以全面有效监控水利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保证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3.3 强化安全监管力度

水利工程施工周期较长,涉及的施工线面广阔,跨度相对较大,因此需要时刻掌控监管力度才能保证安全可靠。例如在施工工序的监管,需要综合各个工序之间的协调关系,保证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使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可以有效运行。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标准化的基础,将施工流程规范化,明确施工对象、施工地点以及工期目标等,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因不明情况给施工过程造成安全问题。

4 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施工过程涉及的范围广阔,干扰因素多种多样,施工技术更加复杂,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可预见性因素相比于房屋建设更多,地形地质等都会起到干扰作用,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陈述,郑霞忠,余迪.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体系评价[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2:167-172.

[2]冷述华.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体系评价[J].质量探索,2016,1:66-67.

[3]谢琼花.水利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体系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6,8:293.

第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信息技术

1问题的提出

温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台风季节容易遭遇风、雨、潮,沿海平均潮差4.5m,水利工程本身的安全和效益,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随着“五水共治”资金的投入,工程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菲特”台风的袭击,洪灾损失依然惨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重视非工程措施,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借鉴和采用。应用地理信息、通讯、计算机及信息化技术建立的温州市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信息系统,是多种非工程防洪措施的集成系统,能够全面掌握全市水利工程安全状况,为防洪调度、管理考核、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持,对于有效减轻洪水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1]。水利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国家正在加快水利信息化的步伐,将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国家于1995年启动了“金水工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水利信息化试点推广工作。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化起步较早,于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指数已经达到95%以上。但无论国内外均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水利信息基础数据各自保存于测站、用户计算机中,由政府牵头的水利信息化系统较少,共享性较差,同时,还未出现一款涵盖考核管理的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信息系统[2]。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市水利局建立了温州市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分析管理全市大中小水库329座,总长380.11km的沿海海塘,大中型水闸74座的安全状况。通过实践检验发现,温州市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监督难、考核难、管理难等问题,提高了水利监督与管理工作的效率,符合浙江省水利厅提出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目标,使规范化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2系统建设

2.1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时下流行的浏览器/服务器(B/S)为主,C/S为辅的架构模式,由客户表现层、中间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构成3层逻辑结构,其中客户表现层部署在客户终端,中间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可部署在相同或不同的服务端。对系统的业务变更和各种操作均采用系统管理员定制方式达到对各个用户、用户组权限方面的控制,模块与模块之间、与现有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采用XML文件格式进行传输。系统开发环境基于GIS的温州市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系统操作平台、GIS平台、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4部分构成。数据服务的功能的实现主要与DBMS(如:SQLServer2005、Oracle等)相关,可根据不同的DBMS设置不同的数据服务方式(如字段、记录、触发器、存储过程、计划等)。数据流程见图2.

2.2信息通知模块

在温州市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信息系统中,为实现公告和信息在用户界面的实时响应,系统采用了信息通知模块。该模块能够将相关公告和信息给当前系统中所有的对象,实现内部的公告模块支持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传递[3],并支持自定义信息栏目,对的信息可设置权限、有效时限、优先级和置顶,支持图片、附件、模板的运用,自动记录阅读历史并计算出阅读的用户数量。

2.3项目管理模块

本系统将建成一个包括所有水利工程信息的数据库,通过对现有工程资料数据的整编,以及不定期收集、整编充实,实现基于GIS平台的工程信息查询、工程数据报表查询、工程注册、工程数据维护等服务,主要包括了海塘、水闸、大中小型水库等工程的资料。信息的表示方式包括Audio、文本、栅格图、Video、表格等,以及表格数据的各种图示化结果,如示意图、直方图、比例图等。

2.4考核管理模块

系统将录入的考核结果数据转存到综合数据库中,根据考核标准相关内容,数据库将录入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分类,再通过开发的考核评分的计算模型和公式进行计算,将计算的结果存储到考核结果统计查询的各个功能模块中,以便用户对信息进行查询,具体流程见图3。

2.5报表管理模块

报表作为一种信息组织和分析的有利手段,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当前系统的实际情况,水利工程在进行分析统计数据时,往往需要重复的收集同一个任务下的数据,通过多次的同一个任务下达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操作和资源浪费,为此,通过报表管理模块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定时定量的统计分析数据,有利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报表管理就是根据系统在数据方面的需求,建立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报表管理功能模块。用户点击报表管理,打开相应的报表,就可以掌握业务详细数据和统计数据,若需进一步了解,可以点击数据查询;以往的数据维护,大都是通过人工录入的形式或者通过导入Excel的方法,但这样费时费力,信息系统中,用户通过报表就可直接对数据进行维护。报表管理模块既美观又直观,查看数据信息省时省力,可以给用户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操作。

2.6系统管理模块

后台管理员可通过本功能模块根据工作需求对用户权限进行有效的管理分配,通过对用户使用模块的限制,科学有效地分配工作职责及范围,保证工作流程的有序以及保护重要信息安全。

3系统应用

3.1信息查询

信息检索查询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用户能快速灵活地获取所需数据,以水库为例。3.1.1快速检索能快速检索到水库相关的地图定位功能、基本信息显示功能、规模特征等功能接口。提供工程类别、地区、乡镇、工程规模、工程名称等5项条目,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查询条件,这样的条件组合操作方便,由用户自己把握查询的关键词,可极大地提高系统的交互性能,增强系统的操作性。3.1.2地图定位功能通过输入具体的水库名称可在图上定位此工程和具置,并显示该工程的属性信息。3.1.3基本信息显示功能点击地图上任意的水库标识,该水库的所有资料将在窗口显示,包括水库名称代码、资料截止日期、管理单位代码、管理单位名称、建成日期、开始运行日期、库容、考核通过情况、损坏情况、加固和扩建情况、管理机构人数、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总投资、开工日期、备注等,并提供基本信息数据维护功能。3.1.4规模特征点击地图上任意的水库标识,将显示水库规模特征,内容包括:管理房、照明设施、上坝道路、通讯设备、水文观测设施、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坝顶、坝坡、排水设施、输、泄水建筑物进出口岸坡、过水断面有无淤积和障碍物、灌溉、发电、供水等生产设施、主、副坝、溢洪道、输水洞、闸门机电设备等,并提供规模特征数据维护功能(见图4)。

3.2工程管理考核

水利工程管理考核能够科学评价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强化工程运行维护管理,保障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系统在桥墩水库工程中应用管理考核作简要介绍。3.2.1考核结果信息录入输入工程管理单位的基本信息,系统将自动生成信息录入表格,便于考核人员录入考核结果。另外,系统还提供考核报告和Excel表格的考核结果的导出功能。考核结果信息录入可分为以下几个内容:(1)工程管理单位的选择。通过系统提供的目录和查询功能可对工程管理单位进行选择。例如:桥墩水库的工程管理单位为桥墩水库管理处,即自评单位;水库主管部门为苍南县水利局,即复评单位;验收单位为温州市水库管理处。(2)评分标准的选择。根据实际需求在系统提供的评分标准中进行选择,评分标准包括:海塘工程管理考核评分标准、大中型水闸工程管理考核评分标准、小型水库工程管理考核评分标准、大中型水库工程管理考核评分标准等。因此,桥墩水库为中型水库,应选择大中型水库工程管理考核评分标准。(3)站点信息的输入。系统为用户提供工程管理单位信息输入的表格,用户需根据表格内容进行填写,填写内容包括:考核时间、考核项目(自评、复评、考核)、工程管理单位所属级别(市、县、区)、工程管理单位是否已合格等。(4)考核结果输入。系统根据上述步骤填写的内容,自动生成表格,供用户录入本次考核结果。同时还提供自评报告、复评报告和考核报告的编制模板。新建管理考核任务见图5。3.2.2考核评分计算系统根据考核结果信息录入模块收集的信息,以及系统既定的评分标准和计分算法,对录入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自动计算出考核评分,并给出评价结果。例如自评单位—桥墩水库管理处根据其自身情况,实事求是完成自评工作,对于扣分项,填写相应的扣分原因,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然后提交给复评单位—苍南县水利局,由苍南县水利局对桥墩水库年度维修养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核,填写复查表并提交给验收单位—温州市水库管理处,由温州市水库管理处对桥墩水库进行考核赋分,并填写考核表,提交给省水利厅,等待省水利厅抽查考核。图6为桥墩水库考核评分功能展示图。3.2.3考核结果统计查询系统为用户提供考核评分的查询、比较、打印等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内容:(1)合格单位复核结果查询。通过工程名称的选择和年份的选择可查询选择年份的复核结果,以及不合格项目的整改限期和整改结果评定。(2)考核单位结果查询。根据用户选择的单位名称,系统提供本年度自评、复评、考核、综合评价的考核结果以及相关报告的内容查询和打印功能。(3)指标要素统计分析。本功能模块为用户提供同类工程横向对比的能力,例如:查询大中型水库的经济管理项目,系统将列举出所有大中型水库的经济管理项目的评分(包括自评、复评、考核、综合评价),并以综合评价的分数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4)历史结果查询。通过单位名称的选择,本模块实现对此单位往年考核结果的查询,并生成分数过程线和柱状图,以便相关人员能够系统了解此单位以往的考核结果。

3.3报表管理

通过报表管理功能模块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能够帮助理顺工作对应关系,简化办事程序,避免重复下达工作任务、以及对上报数据进行统计。同时,用户在报表管理模块中,能够直接查询历史结果,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能够快速掌握,提高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以设备检修上报为例:(1)设备检修上报。本系统为用户提供专门的设备检修上报的模板,以便用户填写上报内容,填写内容包括:设备维修类别(如房屋维修、启闭机维修、工具维修等)、维修金额、计划维修花费的时间、维修目的等。用户填写完成并保存提交后,系统自动将提交内容转存到相关数据库中,以便进行信息查看。(2)设备检修查询。对拥有相关权限的用户开放,以便对提交的设备维修上报的情况进行查阅,并将各个管理单位提交的上报报告整理成列表目录供用户查看。使用户对设备检修上报报告一目了然,同时可对上报模板进行修改,以及取消任务上报。

3.4系统管理

不同权限的用户可在本模块中对各类工程数据进行编辑、更新、增加、删除等操作管理,数据类型包括:海塘工程信息、水闸工程信息、水库工程信息、工程管理单位信息、维修养护经费等数据。同时,系统会自动记录数据是哪位操作员录入的,以确保数据的安全与正确。

4结语

浙江省水利厅提出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中,明确要建立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系统,因此,本文建立的温州市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响应了省水利厅的要求,为下一步建立全面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充分达到了温州水利工程信息的资源共享,实现了提高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建设目标,能够保证水利工程运行安全,形成良好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郑立生.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水利科技,2005(1):53-54.

[2]吴苏琴.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3]吴莉,巴继东.无线网络信号质量监测系统事件通知模块的设计[J].中国科技文献,2008(1):100-103.

[4]贺艳琴,陈建斌,李锦.报表管理在IT运维系统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2(26):215-216.

第3篇

关键词:水利企业;经营管理;标准化;问题

现阶段,我国水利行业的竞争日渐趋于白热化,水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水利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积极改革和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大力推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实施,确保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为水利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水利企业在应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严重阻碍了水利企业管理决策的有效落实。为了转变这一现状,水利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确保标准化管理的各项举措在水利企业中真正得到贯彻执行,从而为水利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水利企业经营管理标准化的意义

首先,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水利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水利企业的资源十分丰富,以往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资源的损耗和浪费现象,资源的利用率十分低下,水利企业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采用标准化管理能够对水利企业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并根据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要求合理分配企业资源,资源利用将更加科学、合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次,标准化管理有助于增加水利企业的社会效益。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蕴含着庞大的经济效益,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十分可观,如果水利工程的质量或安全出现问题,那么必将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甚至会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采用标准化管理能够让水利企业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面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保持理性的态度,致力于打造安全、可靠的水利工程项目,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最后,标准化管理有助于促进水利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行业的发展也向着标准化、精细化的方向转变,由此可见,标准化管理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水利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水利企业应将标准化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标准化管理带来的各项挑战,积极推动标准化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唯有如此标准化管理才能真正的发挥实效。

二、水利企业标准化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水利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意识不足。近年来,我国水利行业的发展体制正在由计划模式逐渐向着市场模式迁移,然而很多水利企业对政府存在较强的依赖性,普遍缺乏竞争意识,至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这些陈旧的思想必将无法满足新时期水利企业的发展需求,水利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因而始终难以有效的开展。同时,标准化管理的实行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而水利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政府补贴,在标准化管理的投入力度上稍有不足,大幅度降低了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效率。2.水利企业缺乏标准化管理运行机制。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是水利企业标准化管理强有力的后盾,能够为水利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从根本上杜绝管理漏洞的出现。然而我国水利行业标准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所制定的技术标准总体水平偏低,没有根据市场发展进行补充和修订,无法反映当前水利企业的发展需求,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不能作为水利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依据。3.水利企业标准化的基础工作薄弱。水利企业标准化管理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对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我国的管理人才比较匮乏,水利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有待提高,管理人员不能胜任标准化管理工作。部分水利企业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提升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上,忽视了对管理人员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引导,严重削弱了标准化管理的实行效果。

三、促进水利企业经营管理标准化的对策

1.完善水利技术的法规体系。要想推动水利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顺利实施,首要环节就是完善水利技术法律法规,建立标准化的技术体系,使水利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能够有据可循,有法可依,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水利企业的利益。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对现有的水利技术体系进行补充和优化,同时加强水利监督管理,以实现水利技术标准的革新,促进水利企业的现代化发展。2.提高水利标准化的思想意识。相关水利标准化的行政部门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大众进行宣传及教育,促进水利标准化意识普及性的提高,建立一批水利标准化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对世界各国水利相关法律及规定的收集及研究,要坚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建立水利事业发展的新标准化意识。3.加强水利标准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标准化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水利标准化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在水利标准化的资金投入方面加强力度,一方面,要确保政府对于水利标准化的投入,确保政府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进行水利标准化资金的筹措。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促进水利标准化的立项、编制、、出版发行、宣传贯彻、实施及实施监督的良性循环。4.构建水利标准化管理的新体系。水利企业要加强对于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要充分发挥中间组织及标准化团体在水利标准化的作用,同时,要加强水利标准信息的及时有效的传播,促进水利企业标准化信息的交流。政府部门要尽快转变职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指导下,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作用,有效解决体系重叠及交叉的问题。5.提高水利标准化相关人员的素质。人才是水利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水利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才能成为现实。水利企业应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方面,在引进管理人才时不仅要重视其学历和工作经验,更要考察其人品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培养人才时要运用多种方法,比如说企业内部培训,或者让优秀的管理人才到其他企业中学习和交流先进的技术经验,或者是设置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内在潜能,调动管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以打造高水平的管理团队,为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结语

标准化管理的实施在水利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效益,因而在水利企业中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水利企业应对标准化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构建标准化管理新体系,以全面提高水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水利企业与国际的接轨。

参考文献:

[1]宗松.水利企业如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J].四川水泥,2015(04).

[2]陈玉秋.对水利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3(18).

第4篇

 

1标准体系需求分析

 

我国现行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1]按层次分为基础类、通用类、专用类;按专业序列分为综合技术类、规划类、建设类、管理类、材料及试验类等;按专业门类分为综合类、水文水资源类、水利工程类等按照《水利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要求,水利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总体目标,建立并完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编制并实施水利技术标准。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及运行等标准多是水利部和原水利电力部制定的,标准中水利工程生态保护内容较少,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技术标准一般包含在水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之中。根据水利部公告,现行水利技术标准共435项,属于生态环境保护范畴的仅有12项,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环境类标准体系。

 

现行标准中涉及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标准有《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等。但是,上述标准多是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缺乏水工程规划、设计、运行的生态保护标准。从现有的标准体系来看,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现有规划设计技术规范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很少,对于河流、流域尺度的生态影响考虑较少,工程规划设计中难以科学确定保护和修复的目标,措施设计缺乏依据;二是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业标准较混乱,现行的有关河流生态需水量确定、水生生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规定对水资源属性和适度开发重要性考虑不周,许多内容脱离流域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和工程规划建设的实际,造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与流域生态保护脱节的被动局面;三是水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缺乏,在水利规划设计中,有关流域规划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水工程调度、流域生态修复与重建等方面的技术依据不足。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水利工程建设分为规划、设计和运行三个阶段,各阶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存在以下问题。

 

(1)规划阶段。在现行标准规范中,仅提出了宏观的生态保护要求,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的、可量化的指标,不便在工程规划设计中进行表征和控制,难以评估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规划设计中难以科学确定保护和修复的目标。水能资源开发的“技术可行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有关“理论蕴藏量”、“经济技术可开发量”的计算,未考虑生态环境约束。规划及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主要依据,由于基础理论研宄不足,环境评价的理论、指标、规范、技术手段落后,因此难以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作出准确评估,造成评价报告内容空泛、结论模糊,提出的环保措施缺乏针对性、操作性,无法指导工程规划设计。

 

(2)设计阶段。关于主体工程设计缺乏基本和具体的生态保护保障条款,造成工程与自然的和谐性差。《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尚未正式颁布,工程环境保护设计内容较少,设计质量普遍较低。当前,生态流量、河道减脱水、低温水下泄、鱼类洄游通道等是水利工程建设涉及环境问题的热点。2003-2005年环保部评估中心审查的水利水电项目共有54个,涉及河道减脱水的项目有37个,涉及下泄低温水影响的15个,涉及鱼类影响的42个,引水式水电站生态流量不满足率近57%,接近3(%的项目没有给出下泄流量的具体实现方式和保证措施,产生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标准规范。

 

(3)运行阶段。现有的设计规划和设计标准中很少有运行阶段的标准这为工程运行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困难。

 

2国外水利工程相关环保标准分析[2-]

 

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认识到标准体系对水利工程生态和环境保护实践的作用,通过总结国外水利工程相关环境保护标准的发展脉络,可以为我国的相关标准建设提供参考。

 

欧美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期出现河流污染后,即开展了水质评价工作。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流管理的重点己从水质保护转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如:美国中西部出现的河流健康评价和监测的生物学评价法——生态完整性指数;1989年美国环保署(EPA)流域评价与保护部门提出的旨在为全国水质管理提供基础水生生物数据的快速生物监测协议;1998年B〇n提出英国的河流保护评价系统,把河流的保护价值更加系统地通过35个属性数据构成六大标准(自然多样性、天然性、代表性、稀有性、物种丰富度以及特殊特征)来衡量,在此期间,英国建立了以RVPACS为基础的河流生物监测系统;澳大利亚于1992年开展了国家河流健康计划,用于监测和评价澳大利亚河流的生态环境状况。值得重视的是,2000年12月22日实施的《欧洲共同体水框架指令》,是一份旨在使欧洲的水域更清洁、提高公众关注和投入的水政策文件。《英国水框架指令》技术顾问组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环境标准和相应的技术指南,新的环境标准定义了支撑水生植物和动物环境群落的条件,涉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水质及水文(河流、湖泊的水量、水位)、地貌、特定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等。美国华盛顿州《水生环境指南》项目组编制了一系列用于水生环境评价的技术标准指南,包括鱼道的设计、运行和评价,河床保护和河流生境保护等。马萨诸塞州东部Assbet河Srawach项目组则给出河川水流、水质和生境可用性指标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如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英国、德国、瑞士、秘鲁,以及非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编制了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导则。这些导则范围涵盖了农业灌溉、生物多样性、渔业、港口建设、能源开发、湿地、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如1987年英国政府的《水电开发环境管理手册》、1990年日本国际合作机构的《大坝建设项目环境导则》、1985年印度政府实施的《江河流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1990年亚太经社会的《水资源开发环评导则》、1997年世界银行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更新第18号:环境评价中的健康方面》等,分别考虑了灌溉、渔业/水产养殖、流域水电开发、海岸带开发、森林和土地清理以及社会评估和社会参与、公众健康等有关环境参数和标准。

 

从欧美国家的相关研宄可以看到,进入21世纪后美国和欧盟的一些国家根据多年的研宄积累和管理实践,制定和正在制定一系列与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相关的标准这对我国制定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提供了参考。

 

3我国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技术标准体系建立

 

按照《水利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要求,水利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国家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总体目标,建立并完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编制并实施水利技术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以及开展水利标准化专题工作。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建立应以现有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为基础,在现有水利标准体系框架内,结合我国水利工程的特点及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技术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体系应符合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层次分类,并具有一定的可分解性和可扩展性。体系内各结构层次和各项标准之间应协调统一。

 

(2)实用性.体系应便于使用和管理.

 

(3)完整性。体系的组成应完整、配套,基本涵盖当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各个领域。

 

(4)动态发展性。体系的建立既要考虑当前的技术水平,也要对未来的发展有所预见,使标准体系框架能适应各项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得到不断地完善和补充。

 

在现有国内外相关标准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将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技术标准划分为涉及生态环境要求的主体工程规划设计相关标准和水工程生态保护专项标准两大类。

 

涉及生态环境要求的水工程规划设计相关标准,从规划、设计和运行等不同工作阶段对相关标准进行了分类和整理。这些标准或规范是以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为主,但涉及一些环境因子和要素,因此需要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运行时关注,在这些规范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中,需要把环境约束贯穿到工程设计的理念中。

 

水利工程生态保护专项标准,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移民安置等大环境角度进行了细分,该体系的标准都是专项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或规范,是为解决水工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专项环境问题而提出的标准,部分己经颁布,多数需要制定。该部分专项标准体系的建立将形成水工程生态保护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对完善水工程技术标准、规范我国水工程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第5篇

 

在大兴水利建设的同时,近年来,市水利局在强化水利工程的管理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管护技术力量薄弱、维护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水利管理工作。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市水利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是一时的,而管理无穷期,只有扎扎实实加强管理维护,才能确保水利工程长久发挥效益。为此,市水利局要求水利管理要实现“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民生化”,坚持“四化并举”,补长水利管理短板,使水利工作从“重建设轻管理”过渡到“建设与管理并重”,全面提升水利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推进法治化建设

 

促进人水和谐

 

半沉姚江湾头三年的违法水上餐厅的处置,曾是我市水利管理的一道难题。《宁波市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河道管理条例》以及三江河道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和建立后,2015年1月,三江河道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发挥平台作用,协调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于当年3月中旬由江北区按无主船实施应急清障,还将该河段废弃几十年的70米排架一并吊离清障,恢复了三江口优美、畅通的水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态之魂。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依法治水,首先要有法可依。近年来,在学习上海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初步构建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1+X”政策体系。所谓“1”,是指推进我市水利维修养护工作的政策总纲领《宁波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X”是指一系列配套出台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比如《宁波市海塘管理办法》《宁波市海塘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宁波市大中型闸泵工程管理规定(试行)》等相关的系列文件。这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相继出台,为我市依法治水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也为提升全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体制不顺、职能不清、权责不明曾是我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改变这一状况,确保全市小型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在镇海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我市全面启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市水利局会同发改、财政部门联合下发《宁波市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行管养分离,把工程的维修养护推向市场,实现物业化、社会化管理,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专业队伍承担。同时,按照集约管理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以大带小”“小小联合”,实现区域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水平。

 

“徒法不足以自行。”坚持依法治水,必须严格执法。全市70多支基层水政监察中队配备了执法取证装备,600多名水政协管员覆盖重要平原河网地区,第一时间发现、举报水事违法行为。同时,通过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水政监察支队对重点涉河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项目实施有效跟踪督查。近三年来,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1000多件,其中立案查处170多件,罚没款金额近400万元。

 

依法治水,还体现在落实最严的水资源管理上。“十二五”期间,全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三条红线”指标按县分解落实,用水总量年均增长控制在2%左右,单位GDP用水量年减少11%,实现了GDP高速增长下的用水量低增长。

 

树立标准化意识

 

为群众筑牢防护墙

 

2013年,宁波遭遇“菲特”台风重创后,城市内涝十分严重。为缓解中心城区排涝压力,我市全面启动了甬新闸泵站工程、保丰碶闸泵站工程、铜盆浦泵站工程、陶家路江泗门泵站工程和新泓口泵站工程等“五大应急泵站”建设项目。2014年8月市区遭遇暴雨袭击,河网水位上涨迅猛,五个应急泵站首次启动应急排涝,15台套机组运行近370个小时,应急排水约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水量)。在2014年的“凤凰”台风和2015年的“灿鸿”台风中,五大应急泵站均经受住“实战”考验,有效地保障了市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水利人常以这八字来警醒自己,因为水利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为此,市水利局决心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持续、高效运行。力争通过5年努力,全面提升我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水平,争取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工作目标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大中型水利工程、装机容量1000千瓦以上水电站、小型水库、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标准化管理合格率达到100%;“屋顶山塘”等其它重要小型水利工程基本达到标准化管理要求。

 

在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中,水库的安全管理一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水库除险加固,全市各地不断强化水库安全管理工作。目前,全市水库安全管理工作已全面落实分级负责,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考核体系,形成工作有人管、任务有人抓、责任有人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工作格局。

 

在水库、海塘首轮大规模集中除险加固完成后,市水利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大坝安全、海塘、水闸等水利工程安全鉴定工作,及时评价工程安全状况,做到隐患早发现早治理,不再搞“战役式”治理模式。同时,认真总结台风影响期间水库运行调度工作,加强科学调度和风险管理,确保水库运行安全。

 

为进一步提升水库单位标准化管理水平,我市积极鼓励并推进大中型水库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水库管理单位工作。目前,全市6座大型水库全部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管理单位,5座中型水库已创建“省级”水库管理单位,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我市还首次启动尝试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单位创建工作,通过开展达标创建,昔日破损的管理房和启闭机房整治一新,管理区清洁美观,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标牌醒目规范。

 

各地水库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创新举措。亭下水库作为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的原创单位,在水库安全生产方面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得到了水利部的高度评价,2014年被水利部评为“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

 

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是指将单位(或系统)安全生产职责及管理对象层层分解、细化为安全元素,每个元素落实责任人,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网络等手段,把每个元素安全状况、检查情况、隐患处理过程等反映在网络上,使管理人员和上级领导随时掌握安全动态,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单位安全运行。

 

亭下水库将水库安全生产职责和管理对象分解为8个单元、26个组、587个元素,建立了由33位员工组成的元素化管理队伍,实施13项操作规范。自2006年10月应用安全生产元素化管理系统以来,亭下水库累计处置各类安全隐患647个(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该模式已在浙江、江苏、湖北、山西等地30余家大中型水库和县级交通运输部门推广应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

 

智慧水利实现长效管护难

 

一个个安装在水库、河道、闸泵的传感器,全天候无死角地感知并传回降雨、水位变化信息。通过这一双双“眼睛”,工作人员只需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能实时了解河网相关信息。“针对洪涝灾害、城市供水用水以及水质水环境恶化等问题,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就能‘运筹千里之外’。”宁波弘泰水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在该企业研发的“宁波智慧水利云平台”上可以看到,气象预报、台风路径、实时雨量、内河水位等数据一应俱全。结合大数据和专业模型,云平台还能对台风、暴雨、山洪等各种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报,为水利工程制订智能调度方案,为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多年水利信息化建设积累,我市智慧水利已初具规模,水利数据中心建成投用,数字防汛、数字原水、数字三江、水资源调度、市区河道调水等系统得到开发应用,智慧水利数据服务中心及宁波市智慧水利综合平台初步构建,水利信息化系统框架及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水库作为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环境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实现“智慧宁波”“智慧水利”,结合全市“五水共治”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市水利局主持了“宁波市水库现代化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基于水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面向和服务于不同层级水库监管部门和水库管理单位,为水库打造了多级联动式监督、24小时全天候预警、全面在线办公等现代化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水库科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目前,“宁波市水库现代化综合管理系统”已作为“五水共治”行动重点工程,在市水利局及全市33座大中型水库推广建设。在抵御台风和日常供水灌溉中,该系统构建起水库网络监管协同管理体系,不仅发挥了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也为甬城的防洪排涝和用水安全筑起了一道道无形的防线。

 

随着近年来远程防汛会商系统、防台工作预案、基层防汛体系以及覆盖全市的水雨情遥测系统和重要水利工程监控系统等信息化措施的建设完善,全市的防洪减灾整体能力显著加强,尤其在应对台风暴雨影响中作用巨大,年洪涝旱灾害损失占同期GDP比重都控制在0.6%左右。目前全市已建有雨量监测站超400个,水情监测站点近200个,主要视频监控点近500个,水利物联网覆盖城市各个角落,有效地支撑了现有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和水文观测等业务要求,为群众构筑起坚强的智慧堤防。

 

与此同时,“智慧防汛”工程正不断走向深入,我市启动了智慧防汛“升级版”,采用数学模型对中心城区内涝进行模拟预报。“智慧防汛”二期工程是城区防汛预判预报系统工程,能够结合城市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实现对城市内河代表站点水位过程以及城市内涝区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淹没时长等的预报,促使宁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快速转型。

 

促进民生化发展

 

兴水成果润泽人民

 

记者日前在余姚市黄家埠镇杏山村看到,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穿村而过的小河清澈见底。沿河两岸居住的村民说,因为实行了河道整治工程,才有了今天的美景。杏山村拥有1000余亩水面积,占全村面积的30%,村内河道纵横。由于各种原因,该村的水环境也曾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2006年,杏山村投入163万元对村内河道进行了整治,疏浚了1450米河道,东西两岸进行了挡墙砌筑修缮、压顶和绿化,并修建了38只河埠头。次年,经过市发改委、市水利局等部门的复验审核,杏山村成为全市首个水环境整治示范村。

 

一直以来,民生水利都是我市水利建设的重头戏,宁波通过融入民生化理念,进一步完善水生态文明管理、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等举措,使水利建设发展从过去单纯的灌溉防洪变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一项项富民的工程,让兴水成果润泽人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谚有“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之说,可见水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过去我市农业种植全凭经验和勤劳,遇到干旱年份,就请专人来浇水,为此投入了不少资金。喷微灌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2007年以来,我市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喷微灌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喷微灌工程总受益面积23.61万亩,完成投资4.81亿元。据测算,通过喷微灌工程的开展,每亩可节约水资源30%至50%,作物增产10%至30%,综合效益达600元至800元/亩左右。

 

在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市近年来开始实施智能化微喷灌工程建设。记者日前在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内看到,智能化微喷灌工程可以实现现场控制、网络终端控制、手机终端控制,田里缺水、温度过高,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信息到管理人员手机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控制灌水及遮阳帘的启闭,确保作物及时得到合理科学的灌溉,同时防止了大棚内温度过高导致作物烧伤,由此进一步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也得到较好解决。自2005年开始,市政府把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连续作为实事工程来进行部署,我市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从“十一五”末的71.2%提升至“十二五”末的97%,预计会在2016年底达到99%以上。

 

近年来,我市在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作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制订了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建设模式。对于城市或乡镇水厂大网能延伸覆盖的地区,实施“镇—村”联网,对都建有村级水站的相邻村,实施“村—村”联网,尽量合并村级水站实现联合供水,通过联网供水扩大供水规模来提升供水安全水平;对于无法联网供水的村级水站,通过配备净化消毒设备、更新改造老旧管网以及新建或改扩建小型水源工程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供水安全水平。象山县从2008年开始,积极开展“镇村联网”工程,全县300多座村级水站,到目前只剩下37座,不但提高供水规模、保障程度和工程效益,而且减轻了运行管护的压力。

第6篇

(1)安全先导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要求我国的水利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当中,其建设管理、工程进度、成本控制以及其他各个项目的指标管理都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先导,切实将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以及人员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坚决不留施工安全的危险余角,坚决杜绝以牺牲施工安全为代价的抢进度、抢工期、抢效益等施工现象和行为,从而确保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性和可靠性。

(2)预防为主原则。一是加强对施工安全措施的全面落实,切断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二是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意识的教育培训,规范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行为,从而减少和避免违规违章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大对日常安全监管制度的执行力度,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评价工作,对发现的安全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和解决。四是加大对施工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投入,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系数。

(3)全面责任落实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要求施工单位要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全方位的贯彻落实规定的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做好提前预防的准备工作,将安全风险消灭在最初的萌芽状态,从而极大的降低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4)强制管理原则。这一原则是要求施工单位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将安全生产管理作为必要的、强制性的工作进行开展和落实,对工程项目中的防护措施、机械设备、安全投入以及工作人员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安全管理,从而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提高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意识。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不断强化和提高广大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防范和责任意识,切实的在全体员工当中营造安全施工的环境氛围。二是不断加强各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问题的重视,树立“安全第一”的施工管理观念,切实将安全问题放在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发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一经发现问题,绝不姑息。

(2)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切实的推行和落实施工安全责任制,明确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岗位、领导及人员的安全职责和义务,并将其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从而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涵盖从工程项目部、基层班组到相关用户的全面、统一、系统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安全生产考核评价制度,将安全生产同职工的绩效挂钩,从而确保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

(3)全面推行标准化的施工安全管理。在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其基础保障条件就是坚持标准化的管理。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要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推行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的规范化、标准化施工作业,从而切实的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生产。施工单位要将标准化管理落实当施工作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个人中去,对安全生产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分,确保施工管理满足“三全”安全系数的控制要求,从而有效的降低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事故。

(4)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各方安全控制。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关键工序和关键对象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控制。例如,加强对土石方的爆破开挖、深基坑的开挖支护、引水洞导流洞的衬砌封堵、大型构件的运输吊装、钢筋加工焊接、大体积浇筑等关键工序的安全施工管理和控制,实行专人盯岗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施工安全的监督检查机制,从而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顺利施工。

三、总结

第7篇

【关键词】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方法

兴建工程项目的目的均是为了获得效益,水库工程同样也是为了获得农业灌溉、人畜饮水等综合效益,为了使水库工程效益达到最大化,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水库工程运行管理中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工程如何利用与管理。利用是指发挥水库工程的效益,是运行管理的核心;管理是为了确保水库的安全及延长其寿命。管理是一项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需要掌握水文气象知识和工程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运行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库工程的管理人员也要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1.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1.1水利工程设计施工不合理,管理落后

首先,由于受到地区条件的局限性,很多小型水利工程往往是只注重功能,缺乏整体规划,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外观粗老笨重、缺乏美观和合理设计。同时,资金紧缺,就简意识浓,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而工程立项又基本没有可行性论证缺乏科学性,对国家规定的技术标注和规范并没有付诸实施,这样的水利工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合理不规范的情况。

其次,由于缺少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很多小水库、小灌区及河道防洪工程等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导致了水利工程设施的老化失修,损失严重,这不仅是对水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1.2水利部门监管不善,缺乏有效检测手段

有些水利部门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与监管体系,很多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可利用率很低。对于一些待修工程并不能提供维修资金,保障工程效益,这样的不完善的管理机制令人堪忧。

1.3水利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近年来,水利工程项目逐年增多,工程量及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在水利工程的队伍中并没有及时配备技术业务水平高的水利人员。这使得很多水利管理部门机构设计不科学,缺乏技术指导,水利人员业务水平低,并不能承担起设计和监管等多重重任。同时随着机构改革,水利部门的人员分流,人心涣散,水利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影响,使得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降低。

2.要想做好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2.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工作的责任重大,以预防为主应贯穿于水库运行管理的全过程,以此来提高管理的主动性和科学性。只有做好水库管理的预防工作,才能做到安全第一。

2.2重视标准化管理,做好技术资料管理工作

重视中小型水库的标准化管理,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水库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水库的标准化管理应包含质量标准的管理和工作量标准的管理。质量标准的管理是指应保证工程设备具有良好的运行状态和程度;工作量标准的管理是指使设备达到质量标准应必须做的工作,是质量标准管理的细化和具体化,是实现质量标准的前提和保证。水库运行管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内管理人员要经过几轮甚至几十轮的更新,但是管理工作是具有连续性的,因此应做好技术资料的管理,以保证水库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2.3逐步实现管理的自动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已成为中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的趋势,它包括水工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的自动化,大坝观测的自动化,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的自动化等。如远程操作控制、各种记录资料的收集整理,技术档案管理和智能化和数字化等。

3.加强中小型水库工程管理的措施

3.1做好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及探查工作

在病险水库加固前期工作开始,大坝安全鉴定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要求,组织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资深专家,严格按此办法全面准确地查找出水库存在的各种隐患,同时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这些隐患进行专题调研,找准隐患部位,分析产生原因,提出处理措施。

3.2对病险库进行科学论证和经济评价

实施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固方案的合理性对工程投资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因此前期调查和资料收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认真做好诸如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大坝位移观察、大坝及库区渗漏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调研大坝运行管理现状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防洪工程的经济评价结果是决定工程兴建与否的重要依据之一,病险库的治理还必须重视财务经济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这是治理的主要依据。合理的投资风险分析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可行性提供技术支持,对发挥工程的除险加固效益产生积极作用。通过对加固工程进行投资风险分析,可精确判断工程加固方案的合理程度和效益指标的高低,为进一步对除险加固工程方案进行优化提供明确的思路和途径。

3.3努力提高病险水库加固的科技含量

在病险水库加固过程中应依托科研、设计、施工、高等院校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力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经济性相统一,坚持加固与提高、加固与技术进步相结合,使病险水库治理的技术经济方面达到高水平。

3.4建立良性的水库运营管理机制

建立严格的管理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严格按照《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应加强水库大坝的监测和观测工作,配备齐全的监测设备,建设必要的观测设施,采用先进的观测手段,对大坝进行及时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大坝的隐患。完善水利工程设施的监管和维护,这对保障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延长其使用寿命有积极意义,同时在水库的病险得到有效排除的前提下,增容和恢复库容是提高水库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的一条好途径。

3.5建立合理的融资方式

病险水库严重制约水库效益正常发挥。由于存在病险问题,许多水库不能按设计要求蓄水运行,无法满足供水、灌溉、发电等用水要求,严重影响兴利效益的发挥,乃至缺乏更新改造经费,有些甚至没有维修资金,使水利工程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因此建立合理的融资方式是解决目前建设资金短缺和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行之有效的方法。

3.6建立完善的水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规范完整评价指标体系,往往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个除险加固工程的治理效果,有的研究仅是针对除险加固中具体一项或某几项指标说明本次除险加固的治理效果,而且这些方法可移植性较差,不能方便快捷地推广到大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效果评价工作中。因此,建立完善的水库治理效果综合评价体系对于综合治理病险水库有着积极意义。

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水库则是充分利用水资源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抗洪抗旱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大水库管理人员更应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国家水利部水利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为适应现代管理需求,学习新的知识和管理技能,使其不断规范发展提高,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科]

【参考文献】

[1]吴东强.浅谈如何做好水库工程安全监测工作[J].中华民居,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