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6 15:59:47

序论:在您撰写城乡景观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乡景观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城乡公园; 广饶绿轴; 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242.7] 文献标识码:A

1 规划区概况

广饶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东营市南部。北连东营区,南靠淄博市淄博区,东与潍坊市寿光市接壤,东南与潍坊市青州市相接,西与滨州市博兴县毗邻,东北部频临渤海莱州湾,海岸线长11.86公里。县境东西最大距离60.1公里,南北最大距离46.2公里,总面积1137.9平方公里。

广饶县城市绿轴位于行政中心区块中轴线上,是广饶市民广场景观轴线的延续,也是广饶县的绿色生态走廊。

2 规划理念和原则

以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提高改善城市环境为目的,在保证城市整体绿地系统综合运用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运用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突出绿轴的城市生态与防护功能和历史文化底蕴,弘扬城市历史,提高城市绿廊对城市景观的作用和影响,带动城市的整体景观建设,推动城市建设的综合开发。

在保证绿轴的城市生态功能前提下进行规划,景观规划与设计不能影响绿轴的功能运行。结合城市用地性质综合考虑城市绿轴的开发功能,有效发挥文化、景观、绿化、休闲方面的作用。城市绿轴以植物造景为主,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和周边景观的有机结合,强调环境整体绿化效果,达到“出于人工,形如自然”的景观意境。在宏观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城市绿轴规划为采取弹性灵活的建设开发模式,留有一定的余地。

3 规划构思

3.1整体构思

广饶城市绿轴的基地特点和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作用引导了我们规划设计方向,其风格不应同于广场的大气精致、功能齐全,也不同于郊区公园的小桥流水、移步异景,它应该林木成荫、生态野趣的生态廊道,是一个天然的氧吧,也是一处温婉的室外休闲场所。

3.2 分区构思

根据城市绿轴的区位特点和结合周边用地,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体现其“自然、生态、休闲”的特色,本概念性规划把绿轴段划分为“一轴三区”多景点。

“一轴”:指中央景观轴,即贯穿绿轴两个端点的生态景观轴线,运用硬质铺装的方式,形成简洁、大气的园林基调,并以此串联各节点,使各部分依傍此轴形成一个整体。

“三区”:指根据周边用地性质的不同以及人们的生活需求分为:

科普文化体验区:此段为花苑路--傅家路,以植物科普为主,采用片林的形式展示植物的群体美,形成春夏秋冬不同的植物景观。同时点缀一些观景和文化经典,营造一个充满野趣、富有诗意的休闲空间。

绿色运动健身区:此段为傅家路--啤酒路,以运动健身为本段主题,通过一条慢跑道经将头尾两个入口相连接,并且沿着慢跑经设置健身活动场所。绿化设计秉承绿轴“春花、夏荫、秋叶、冬香”的设计原则和风格,配合运动的主题,无论是植物还是园林小品,在色彩运用上更为丰富,充满活力。

都市休闲活动区:此段为啤酒路--潍高路,以都市休闲活动区为本段主体,在入口处设置以雕塑,配合灯光设计,作为生态绿轴的标志性景观,成为视觉焦点,体现城市风貌。

4 分项规划

4.1园林土建规划

结合场地周边用地性质的不同和功能的划分,各部分用地在空间组织上注重突出各自的功能性特点。

园林土建主要包括园路、广场、停车场、小品等。

园路设计采用不同的铺装形式进行合理搭配、自由组合,力求新颖,形成变化丰富,形成富有韵律行进美的园路景观。

广场设计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细节设计,利用特点不同的铺装进行合理搭配,形成简洁、大气的广场景观,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

停车场设计结构强度保证行车的需要。

小品设计采用分片区设计的方法,体现生态、休闲的格调。通过不同材质、样式、风格的设计形成丰富的小品景观,并与所在环境相协调;园林小品设计以人为本,注重舒适度的体现;各类园林小品均注重园林化、意趣化的设计,使其成为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保证安全稳固,装饰设计上注重新颖、独特;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将文化元素、地方特色融入小品设计中,充分表达设计内涵,使其更亲近现实生活。

4.2 园林绿地规划

植物选择坚持适地适树、植物多样性的原则,构建自然稳定的植物群落,充分发挥植物的绿肺功能实现城市绿轴的规划目标。

根据各景观元素的设计要求合理选择植物。植物选择保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常绿阔叶比为1:3~1:4。同时兼顾绿化景观的近、远期效果。绿地景观营造时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种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质感的绿地景观。充分利用植物树形、色相、季相的变化形成美丽的林缘线和天际线,营造四时演替、花繁叶茂、色彩斑斓的植物景观,实现“春花、夏荫、秋叶、冬香”的主题意向;根据植物季相和主题的设计合理搭配植物,形成专类植物园;植物搭配注重最佳观赏面的设计,并于周边环境相结合,形成疏密相间、高低错落、开合有致的绿地景观空间。

4.3 园林配套设施规划

为了保证公园运行效果,在规划中设计绿化给水和夜景照明。

采用喷灌的形式来满足绿化后期养护需要,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照明在城市夜景的意义在于其对所处的公共街道产生的夜间视觉景观效果和对从远处观看整体城市夜景形象的塑造。同时,为提高观赏效果,在各小品、植物绿化周围设置景观灯、射灯等照明形式,使景观的夜景效果更加突出。

5 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绿轴的设计与改造,挖掘绿轴的生态、景观、休闲等方面的潜能与优势,创造出清新、优美的自然生态休闲廊道和理想的人居环境,带动城市建设与城市房地产开发,为广饶县营造出一条具有文化底蕴和自然气息的户外休闲场所和生态廊道。

整个绿轴生态廊道成为一个富有人情味与人性化的驻足空间,给人与人、人与自然提供了亲近和交往的机会--林荫休憩空间、体育健身场所、林中步道......让青少年在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同时也发现自己,完成了对自我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郑志峰.小城镇色彩规划研究.规划师,2007(8):19-22。

[2] 孙斌,李亮.小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定位及规划设计原则[J].城乡建设,2010(5):42-43。

[3] 张宁,毛伟伟.关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2):196-198。

[4] 傅志毅.小城镇景观设计现状与景观设计原则.艺术探索,2008,22(2):101-102。

[5] 单霓,郭嵘,卢军.开放空间景观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4。

第2篇

摘要:通过叙述城乡结合部的特点和现有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从生态保护、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道路景观 设计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影响、带动城乡结合部,而城乡结合部又是城市人民生活供给的主要基地。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各种经济、技术园区的设立,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人员交往和物资交流,使得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越来越频繁,现有的道路已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和出行需求。

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既有城市属性,也有乡村属性,互相渗透,其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人口构成、产业结构、工作性质等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具有明显的亦城亦农的城乡二元复合性。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与乡村的交汇点,交通网不像大城市那样完备复杂,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乡村交通以步行为主的那种较为单一的交通模式,其交通形态一般以步行和轻巧交通工具为主,但也有越来越多的重型车辆通过,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交通流日趋复杂,安全性和通行能力亟需得到提高。因此,为了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和交通的通畅,完善的、适宜于城乡结合部的交通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

2.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规划建设时,要以其交通形态的城乡二元复合性为先导,创建城乡结合部城乡交融、便捷通畅的交通体系,适宜于城乡结合部的道路景观,既不能盲目模仿大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体系,又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然景观。因此,在涉及到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其与城市道路或高速公路之间的区别,把握好其中的区别,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特别是环境保护和道路安全这两点,是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关键。

2.1注重生态保护

2.1.1保留景观的多样性

城乡结合部拥很丰富的植物和景观资源,在进行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规划和设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保留景观的多样性,不仅能在生态方面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能够在社会文化方面体现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在保证城乡结合部景观多样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因为景观多样而造成的景观的紊乱性。因为城乡结合部的景观呈现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过渡和混合的特点,这些景观交错分布,就可能会表现出景观的紊乱性:景观异质性等级和景观的镶嵌度都很高。所以在规划和设计道路景观的时候,对于景观多样性的考虑,应在原本紊乱的多样性之中赋予规划的条理性和功能的有序性,使得道路景观协调美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2.1.2保留植被的乡土性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区域,包含了各种类型的用地、多样化的生态流冲击以及较高频度物种变化,因此,该区域的生态是比较脆弱的。而本地的乡土植物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还代表了该地区特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乡土植物是大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即使是对当地最恶劣的气候条件也能具备良好的抗逆性,其生态效益远远大于外来植物,同时也避免了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另外,乡土植物带有浓厚的本土气息,野趣天成、千姿百态,应用乡土植物构建园林,可为居民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所以,保留植被的乡土性,在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中较多地采用乡土植物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们的审美来说都是十分适宜的。

2.2注重道路景观安全性的提升

城乡结合部的道路景观设计,一般是在已有的道路基础上对其安全性和协调性进行改造。对于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以安全为主的原则,提供车辆、行人一个连续通达、舒适安全的路径,并按照人在道路公共空间中活动的规律、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来安排道路公共空间的布局及其中的各项设施,以达到提高道路安全性的目的。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的布局及设施的安排和配置以满足人的各种活动需求为主要目标,在形式上符合人的审美观念的同时起到安全引导是作用,创造行程愉快安全的公共环境。道路景观设计还应遵循整体协调原则,包括与周围乡村环境、道路开放空间以及相邻道路空间的协调与有机联系,每一条道路的各项道路设施配置应整体协调,并应综合考虑尺度、色彩、造型、材质等方面因素,以形成整体、有序、协调的道路景观环境,以达到提升道路景观协调性的目的。

2.3注重可持续发展

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资源一般来说都为农业用地,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的使用性质正渐渐向非农业用地转化,且转化的方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这就使得我们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像人群的容纳量、道路交叉口的设置、路线的走向、景观对视线的诱导等,都必须考虑到今后的规划与发展。特别是在绿地规划设计的时候,对今后的人流和车流量增长的预计都要考虑到城乡结合部发展快速的特点,预计到人们对出行需要的变化,避免以后因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建造成的浪费。在前期分析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当时周边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该地区今后的发展规划;甚至有时需要在所在地大区位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来进行设计的考虑。

3.总结

由于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殊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该地区的绿地在功能、性质、规模、内容以及建设管理方式上都与城区内部的绿地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具有更加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这一区域的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对这一区域特殊交通流的交通安全的引导,同时也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为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麻俊勇.《城乡结合部交通设计研究》[J].交通标准化 2009.(8):(124-126)

第3篇

关键词:城乡公路;乡野;现状分析;景观设计

1 城乡公路景观中现存的问题

相对于拥挤喧闹、川流不息的城市道路,城乡公路则具有更好的行驶愉悦感,究其原因,得力于城乡公路中开阔的视野与宜人的风光。

1.1 具有城市化道路景观倾向

对城乡公路景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经常有设计师盲目套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一些方法和原则,并将不适合公路环境要求的市政园林绿化、广场雕塑和室内装饰等美化手法应用于公路景观营造中。

1.2 绿化空间层次不足

多数道路绿化只考虑到高大乔木,忽视了灌木、藤木、地被等植物在道路绿化中的应用。只针对道路进行遮荫,没有充分利用树荫下的空间,植物空间层次感不够丰富,造成道路景观比较单调,能够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效果的公路少。

1.3 色彩单调乏味

植物在配置方式上模式化,缺乏新意。没有充分挖掘植物木身的形态、线条、色彩、质地等自然美,落叶和常绿植物搭配不当。一此先进的配置模式和新优植物品种在道路设计中仍未得到有效使用。

2 城乡公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安全的行车视线

公路景观必须考虑到各组成要素的空间位置,为使用者提供清晰宽广的视野和舒适顺畅的视线,确保行车安全。要做到这一点,在设计公路景观时,要充分考虑视觉空间大小、道路的线形变化、安全设施的色彩及尺度、视觉导向、视觉连续性等交通心理因素与行车安全的关系,以便消除司乘人员在行车时所产生的心理压抑感、威胁感及视觉上的遮挡、不可预见、眩光等视觉障碍,实现公路景观的安全舒适。

2.2 协调的景观效果

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是城乡公路景观设计的主体部分,也是构成公路环境与沿途周边环境协调关系的基本措施。绿化带内的植物配置、设计质量不仅关系到公路景观的整体美感,而且影响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整体协调。因此,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既要注意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又要注意与外部地形、环境相协调。

2.3 环境的生态保护

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的原则设计城乡公路景观,使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地貌的处理,创造自然和谐的新景观。顺应自然规律,构建多层次、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的能力,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 自然协调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方法

3.1 与沿线景观格局整合

每一条城乡公路系统均在一定的环境中穿行,自然环境中的一切有形物体,以其形体、质感、色彩与光影的变化,加上各式各样的人工构造物,构成了千变万化的环境景观,城乡公路上最珍贵的景观正是两侧美丽、宜人、朴素的乡野风光。城乡公路是乡村与城市的连接,一般处于较偏远的山区或城郊,线路长、范围广。

3.2 与沿线地域文化整合

设计城乡公路景观时,充分利用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富含地域文化的景观环境,为驾乘人员提供了解历史和审美体验,且具有导向意义的文化信息。城乡公路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一种人文景观。运用公路内部景观中植物和建筑小品的造型、材料、色彩、结构形式、组合方式等,表达某种特定的文化含义,如历史文化感、积极向上的精神、民俗文化的表现等。

3.3 与沿线景观特征整合

在公路上,移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由于人本身具有―定的速度,使得沿景观的每一个画面的展示可能只是瞬间,但却是连续的。因此,公路景观不同于静止的三维景观空间,它是公路使用者以一定的速度运动时,视野中出现的四维景观空间,这一空间特性是动态的。

第4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景观设计课程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编号:JG10058)。

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密切关联,同时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如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改革和实施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关键。

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设的新专业,专业开设以来就依托我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优势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同时积极引进规划行业人才,进行城乡规划实践课程的开设,景观设计课程即为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厚、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等特点,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如何综合学生知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技能等,着力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景观设计相关联课程的开设也主要以规划、园林、建筑和艺术为主,而与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衔接相对较少,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主要以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3]但景观设计课程本身是属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知识结构复杂且综合性较强,需要初学者具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积淀。[4]

而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规划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设计专用软件和辅助软件,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并掌握了设计必备软件。在大三大四期间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会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和城乡规划管理人才,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景观设计课程考虑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室内轻室外、重计算机轻手绘等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我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课堂理论教学+实例设计的教学方法,但在学时的安排上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以48课时为例,理论讲授占据了40课时,设计实践仅学期末的8课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使学生更多的获得的是对景观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但因为设计实习安排在学期末,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免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于陌生,不能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具体的设计中。同时,景观设计的内容包含居住区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街道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等多种主题和类型,但鉴于课时的安排,只能选择一种类型的选题进行设计实训,很难培养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

2.重室内轻室外

景观设计的理论教学均以室内为主,对景观案例的赏析、景观美学的体现、景观要素的结合均以图片和幻灯片的形式获取,但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很难反映实际情况。如对景观空间尺度、景观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很难获取以自身尺度为标准的景观空间感受;同时对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难以获得真实的直观的感受。[5]缺乏了实际观察和体会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设计成果,其现实操作性较差,这也就是当前学习过景观设计的学生甚至景观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园就能进行实际景观设计的原因。

3.重计算机轻手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手绘功底普遍较为薄弱,故而在景观设计实训中更多的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相关图件的绘制。但手绘仍然是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必修课程,手绘表达是设计思维从大脑向手的延伸,并最终艺术化表达出来的过程。手绘表现是判断把握环境物象的空间、形态、材质、色彩特征的心理体验过程,是感受形态的尺度与比例、材质的特征与表象、色彩的统一与丰富的有效方法,其对环境空间的远、中、近景层次的先后处理、体面与体量关系的掌握、色彩与色调关系的理解、环境气氛与艺术效果都能做到缜密的安排。计算机手段固然在很多设计效果图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现力,在手绘仍然是进行景观设计所需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

1.教学内容多元化

第5篇

关键词:城乡景观设计;生态化;人文关怀;反馈机制

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人们对城乡景观设计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通过开展生态化、集约化设计,让城乡景观实现一体化、协调化。同时,还要在生态化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坚持生态设计为人服务的根本原则,满足城乡居民的人性化需求。除了要引导公众参与城乡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外,还应当引进反馈机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收集反馈信息,了解城乡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案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不断改进、持续优化的过程中,真正塑造优美的城乡生态景观。

1城乡景观生态化设计理论

1.1生态控制论

生态控制论不同于传统控制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事”和“情”的调理,强调方案的可行性,即合理、合法、合情、合意。合理,指符合一般的物理规律;合法,指符合当时当地的法令、法规;合情,指为人们的行为观念并为习俗所能接受;合意,指符合系统决策者及与系统利益相关者的意向。生态控制论通过设置限定条件,保证了在整个城乡景观设计过程中,尽量的减少人为因素对复杂城乡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从而能够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资金投入,取得更优的景观设计效果。

1.2城乡景观协调论

城市和乡村由于在经济条件、社会风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城乡原始景观不协调。以往的城乡景观设计中,刻意的突出城市景观的“现代化”和乡村景观的“自然化”,这种设计理念将城市和乡村景观割裂开来,不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城乡景观的生态化设计理念中,也要坚持城乡景观协调论,特别是城乡过渡区域,应当作为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通过实现城乡景观的平滑过渡,尽量消除突兀感,从整体上来看能够给人一种和谐美。

2城乡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原则

2.1坚持因地制宜的生态化设计原则

以往有很多地区在开展城乡景观生态化设计时,盲目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而没有突出地方特色,也没有进行创新,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问题。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在城乡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中,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色。例如,在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中,必然离不开对于绿植的运用。应当首选本地的树种,这样既可以保留地方特色,又可以提高树木移栽后的成活率。不仅提升了景观的观赏效果,而且也有助于控制成本。在这一设计原则下,可以使城乡景观标新立异,走“差异化”的发展路线,在取得良好生态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提升城乡的整体形象。

2.2坚持保护资源的生态化设计原则

对现有资源尽可能的保留和保护,在景观营造中减少资源浪费,是城乡景观生态化设计的一个核心思想。基于这一思想,在开展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时,应当结合实地调查资料,最大限度的保留现有的一些景观资源,这样既可以减轻景观营造的压力,又可以减少对生态的破坏。例如,在城乡交界处有一块湿地,在设计中应当保留湿地,并根据设计需要进行适应性的改造,建设成为湿地公园。这样既可以丰富城乡景观的内容,又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一处休闲场所,兼顾了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和人文化。另外,通过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来的景观资源,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避免生态破坏,这也是生态化设计的一种优势。

2.3坚持整体统筹的生态化设计原则

整体性生态化设计原则的实现,应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宏观设计,而不是只拘泥于某个单独的城市景观进行微观设计。这种统筹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城乡景观的统筹,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筹,以及城乡景观设计与城乡总体规划的统筹等。例如,在设计时追求艺术性,可以提高景观的观赏价值。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艺术性,也容易导致一些弊端,诸如景观设计和建造的成本偏高,或是实用性不强等。因此,只有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在设计中添加艺术思维,才能迎合当代人的审美理念,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实现了统筹兼顾。设计师只有做到多方面的统筹协调,以及多个目标的整体实现,才能最终得到理想的城乡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案。

3城乡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

3.1兼顾生态化和人性化

城乡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应以人性化设计为基础,坚持“回归于民,用之于民”,将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具体特征以及城乡居民对于景观的具体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并将人类放在城乡景观规划的首要位置,尽量实现城乡景观更好地服务于居民进行休闲娱乐和愉悦身心。所以,城乡景观规划的生态化设计要始终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使生态化设计与人性化设计理念相辅相成地服务于城乡居民。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化与人性化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特别是面对遭受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环境,人们对于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之情不断提升。通过开展城乡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可以迎合人们的这种现实诉求,体现出了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另一方面,人性化的城乡景观设计,也会注意听取和采纳本地居民的意见,在设计前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针对已经遭受破坏、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专项治理和重点保护,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证了景观设计方案能够受到人们的欢迎。

3.2城乡景观设计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协调

城乡总体规划对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城乡空间布局、规划思路作出了明确的指导,对城乡景观设计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要想保证生态化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就需要设计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提前组织开展调研,以及熟悉本地相关部门出台的规划方案等。在这一大框架之下,开展城乡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才能够保持景观特色与城乡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性,提高了环境相融度。从设计目的上来看,组织开展城乡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让生态化的景观设计方案,与整个城乡的山水格局、交通格局、空间格局等保持协调,带给城乡居民一种视觉上和心理上的享受。

3.3引进反馈机制,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城乡生态化景观从设计到实施,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和完善,才能最终达到改善城乡景观环境的目的。同时,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期间也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为了保证生态化景观的实现,还需要引进反馈机制,结合反馈信息了解生态化设计方案中存在哪些不足,通过反复的修改、调整,让城乡景观更加和谐。在整个设计环节中,应当鼓励本地的居民参与进来,听取他们对于生态化设计的一些建议,然后从设计专业角度,将这些意见、需求落实到生态化设计方案中。通过营造不同类型的景观,例如乡村聚落景观、城乡交错带景观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城乡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第6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 城市规划; 设计与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建设更是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而评判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否合理科学从微观上主要是看城市的绿化系统营造与建筑节能的措施是否高效,从宏观的角度上主要是看城市的自然生态是否平衡,是否切实落实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总之,对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恶化,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程度,生态的赤字在逐渐扩大[1]。具体表现有:沙漠化在迅速发展,水土流失的状况严重,草原的退化现象加剧,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严重,废渣等垃圾的存放量过大等。城市的这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更造成了城市的财富流失和经济损失。总之,当前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2.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要点

2.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最初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规则,因此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城市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尤其是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2]。因此,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城市生态建设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①保护。保护是充分利用的基础,城市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一种人工生态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②提升。提升指的是保护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相关的工程技术措施来维护与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生态资源的共享性[3]。

总之, 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态基础来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建设只有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的基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2.2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建设总纲,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4]。总体来说,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人口的分布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等。因此,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成一套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精心设计。

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指标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的环境为中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以使城市的载体功能和城市发展相适应。同时,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生态保护性开发和环境污染防治并重,以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系统,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最终促进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精心的生态城市设计需要体现不同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的吸引力和风格特色。主要设计领域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和城市的产业设计三个方面[5]。

①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和由建筑、园林为主的人文景观构成的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园林设计要做好沿河、沿江、沿湖、沿溪等两岸林带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这些设计中融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生活理念和历史传统于一体,来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共享性。建筑景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设计与规划,尤其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在做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适当布置好低层的生态建筑。总之,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最终提高城市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益。

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要结合生态建筑的原理来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以形成由生态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原则有:

a.合理布局。对城市的地理特征以及水、气、地质等条件以及长远的发展要求进行综合考虑,来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的发展区位和发展规模;

b.节能低耗无污染。首先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此避免由建筑材料造成的化学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其次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具体间距、具体朝向,以此解决住宅的采光和室内通风等问题;

c.积极采用生态技术来处理生活上的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d.通过增加居住区的绿地面积,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湖河溪流坡岸的绿化等措施,来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同时,居住区内一定要设置集中的公共绿地,保证公共绿地的人均面积大于1.5平方米;

e.增加居住区的文化体育设施。

3.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对当前我国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清楚认识到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作为建设的基础,切实做好生态城市的精心设计和生态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生态景观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雅静.规划生态城市 发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9(02).

[2]秦马付.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09(25).

[3]张明.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01).

第7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园林景观设计 策略

所谓城镇化,是指具备着如生态宜居、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等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在这其中乡村景观设计是坚持以人为本,并且以统筹原则为基础的推进城镇化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构建功能完备、生态环保以及环境优质的城镇化所必须的努力。

1、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

在我国从前的城镇化发展中,曾经过于注重某一片面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体发展并不均衡。例如过于片面的追求扩大城市的规模、增设空间。这些问题导致城市化的进程模糊化,相应的规划也很不切实际,相关的公共服务也都处在停滞的阶段。乡村景观设计其中的配置水平也比较低,其人居适宜度也不是很好。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景观的建设,出台了如《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科学的方案,给群众真切的落实感。对我国来说,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建设是重要的一部分规划。将其作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来抓也可以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这是乡村景观设计在当前存在的较好机遇。

2、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伴随着乡村景观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建设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城镇化的建设也在不断的以推进,但是在其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设计叶暴露出了一部分问题:

2.1 注重城市形象,忽视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是当前国际所公认的生态设施建设基本原则之一,只有做到尊重自然,并且因地制宜才能够实现根本的节能和环保发展。而事实上就相当于是将城市周围的河流、湖泊以及林地作为建筑所用的土地。但是在城市内部仅仅打造大量的假山、假水的景观,这有违于城镇化乡村景观建设的基本原则。

2.2 抓住绿化指标,忽视绿化品质

乡村景观的设计主要表现在乡村中的绿地面积以及农产土地面积,所以说如果在乡村的景观设计中只是一味地追求绿化指标的完成,而忽视真正用于农产的土地建设,忽视绿化之处真正的作用对于绿化资金以及程度上都有所影响。

2.3 追求绿化形式,忽视生态效应

一个优质的乡村景观设计不仅仅要有着合理的生态效应,也要有着一定的社会性生态效应。现实中所存在的一些情况就是一些乡村景观设计方案只是追求乡村的景观方式,一味地去追求“森林式”的方案密植。这样会导致应该存在的植物和农作物缺乏生存的空间,使得本来宽阔的公共空间变得狭隘,这样会大幅度降低乡村景观建设的具体质量。

3、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通过对于上述乡村景观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发现乡村景观设计是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且结合实际的景观设计工作方案的总体流程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提出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案,总结如下:

3.1 景观资源现状分析

景观的设计应当基于现实生活,所以脱离于现实生活的基础的想法和观念都是无法落实的,进而更不必说满足各个方面的功能。一样的道理,乡村景观的设计应当首要做的也是前期的调研和信息汇总,这对于当前某一地域的景观资源也有着总体且科学的掌控、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全面的看到各个不同价值的景观资源,并且可以较为清晰的辨别出需要被保护和需要被开发的区域,在获取这些信息之后就可以及时的做许多的材料,将问题汇总并且一一解决,并且可以较为充分的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本文对乡村公园景观资源的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表 1 所示。

自然景观 人工

景观 民俗

文化 当地

居民

环境适宜度 方便性 多样性 人口

结构

生态多样性 协调性 代表性 包容性

美观性 环保性

表1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分析表

3.2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原则

3.2.1以人为本,明确主体

因为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乡村景观设计方案所追求的也是不尽相同的目标,而对于乡村的景观设计来说最重要的依旧是建设农产和绿色相结合的宜居空间实体,因此需要坚持党的政治策略引导,并且积极地引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活跃性。而设计师应当做的就是明_服务主题并且快和精准的对乡村景观进行定位。所谓乡村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也就是指景观的设计要真切的为人民群众而服务,使得效益最大化体现。

笔者在这里所强调的乡村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原则,其实在整个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前期的调研中应当注重对于所调研区域的普通居民和游客的评价,并且对于当地真实拥有的景观资源进行评价。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其对于公园的需求。在方案的规划方面,应当做到积极的与乡村中的居民进行沟通,确保做出来的方案是切实有效并且是群众所想要的。在具体的建筑以及施工中应当优先的考虑当地的一些施工集团或者团队,具有本土气息的进行建设,并且可以鼓励当地的民众一同参与建设。在后期的维护阶段中可以将其管理的权利尽量地交给当地的民众,让他们在约束别人的时候约束着自己,以优质主人公的态度进行管理。

3.2.2生态优先,注重持续

在城镇化建设中乡村景观的建设中生态文明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其中每个人的生存都有着一定得影响。因此要在建设乡村景观之前进行三农问题的优质解决,并且提供给乡村景观一定的自然空间去构建,进而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细节之处对于城镇化的问不健康发展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而不能够一味地发展城市而忽视对于乡村景观的发展,不能够为了开发更多的建筑用地而剥夺本该进行景观设计的土地,并且应当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合理的改善乡村的景观生态环境,来对于整体的乡村环境进行协调和统一发展。

3.2.3文化传承,强调特色

乡村的景观设计以自然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的基础,并且在地域和民俗习惯的影响之下建设成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的空间。做以应当因地制宜的进行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将乡村景观的设计作为主要的核心。笔者对于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的建设提出的一系列研究主张也在城镇化背景之下发掘了更多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名人事迹的景观,再与当地的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来巧妙地衔接当地的历史文化。使得游客和当地的群众在愉快的氛围之中进行当地文化的学习,对于优质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起到宣传和发扬的作用。

3.3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选取植被的策略

在乡村景观的设计中,植被的选取一直是很具有分析性的问题。而植物的审美意境在古典的园林中就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常绿和落叶,以及花果都能够在季节和气候的交替中给予观者所不同的视觉享受。对于人来说,其嗅觉、听觉等感官系统都是比较灵敏的,对于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感触,乡村景观设计中有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乡村的景观设计有着较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选取植被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3.3.1善用本土植物,合理引入外来植物

首先应当做的就是要对于本来的乡村环境进行总体的评估,对于当地所常见的植被类型进行确定,对于这种植被的造景和反应效果进行评估。在充分地利用当地所特色的植物的属性之后进行一定外来物种的引入,这里也不能够随意地引入,应当引入和原有的基础植被相融洽的植株进行丰富空间,否则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现象。这里还可以适时的采用园林的建筑和小品的运用。

3.3.2观赏性植物与生产性植物相结合

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其重点依旧是乡村的建设,因此要建设处应该有的乡村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应当比之前的传统模式更加灵活,对于除了农业生产之外的植物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价值观赏。这里要讲观赏性的植物与生产性的植物区分开,运用不同的个方法对其进行培育,因为乡村景观设计所采用的面积可以较大,这对于其中的植被效果就可以有一个较好地体现,景观的建设要注重对于乡村的生产实际特色进行满足。并且合理的分配所使用的土地。将当地的生产性植物融合到观赏性植物中,通过一定程度中的展示和体验来进行相关作物的生长规律的普及。这些特性也要配置着一定得售卖和互动的平台,增加游览中的趣味性,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结语

对我国来说,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建设是重要的一部分规划。将其作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来抓也可以在城镇化的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而在我国从前的城镇化发展中,曾经过于注重某一片面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体发展并不均衡。例如过于片面的追求扩大城市的规模、增设空间。这些问题导致城市化的进程模糊化,相应的规划也很不切实际,相关的公共服务也都处在停滞的阶段。

乡村景观的设计与人们的需求和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其重点依旧是乡村的建设,所以要建设处应该有的乡村经济模式。在建设乡村景观之前进行三农问题的优质解决,并且提供o乡村景观一定的自然空间去构建,进而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细节之处对于城镇化的问题健康发展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笔者发现乡村景观设计还有着长远的路途要走。

参考文献:

[1]李元应.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现代园艺,2017,(02):76-77.

[2]杨小晗.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6.

[3]王振文. 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近郊型山地乡村空间更新研究[D].重庆大学,2016.

[4]陈丽莉. 当代建筑师的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优发表网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