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0:33:52
序论:在您撰写康复治疗的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13-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致残率很高的重型精神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生物因素有关的精神疾病,与人脑神经系统生化病理相联系,目前治疗该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1]。病人在接受治疗后,随着阳性精神症状的消失,自知力逐渐恢复,精神状况就会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心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将很可能再度面临复发的危机。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期阶段,药物治疗效果受到抑制,只有通过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2]。
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病人进行了区别治疗,以下是作者对60例病人进行的为期3个月的治疗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作者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病人的临床观察记录,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17~54岁之间,平均年龄32.6岁;未婚17例,已婚43例;病程2~13个月。入组标准:符合CCMD-3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在接受治疗后,阳性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已被确认为进入了康复阶段[3]。
1.2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病人进行随机分组,确定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人的年龄、病型、病史等基本情况无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两组均使用常规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而观察组由一名心理治疗医师与若干护理人员组成,采用心理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心理医师可以集中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针对个别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其目的是为了从心理上纠正病人的焦虑、妄想、幻觉等不良的精神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4]。护理人员主要的工作是通过示范性指导、行为训练、特权强化等服务行为,为病人提供一个更利于康复治疗的环境。
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观察两组精神病人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护理观察量表(NO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发现3个月后治疗组的各量表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如表1:
表1两组观察内容统计比较(x±s)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迁延性精神疾病,它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5%~20%。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能力,同时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果医护人员能在这个阶段做好对病人的心理康复治疗,对病人的康复将有极大的帮助。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心理状况分析。首先,康复期病人已经恢复了一定的自知力,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断,当他们对疾病认识及预防常识了解不足时,会对自己的康复情况心存疑虑,从而导致过份的焦虑和恐惧[5]。其次,精神分裂病人的行为总会让家庭成员头痛和无耐,家庭干预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病人的心理负担加重。第三,社会缺乏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认为它是一种不协调、病态的存在,总是避而远之,甚至冷眼相待。因此,当康复期病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后,又再次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再次导致病情复发。
分析了康复期精神分裂病人的心理状况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就清楚了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心理辅助治疗,才能真正的缓解病人心理压力,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生活能力,交友能力等。通过对两组病例进行观察,作者得出的结论是3个月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的心理治疗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病人的心理障碍,促使病人重获生存能力,减少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认知心理治疗作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辅治疗,不能完全取代药物治疗,但通过系统的认知,心理治疗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疾病才能主动服药,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院外治疗维持时间延长,减少复发,提高整体的疗效[6]。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离不开病人家庭的心理支持,向病人提供家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亦是促进病人康复期疗效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7.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6.
[3]伍晓凡,刘立志.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7(12):324-325.
[4]王欣然,贺国龙.社区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9-12.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电化教学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康复医疗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伤、病、残者身心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在我国传统康复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气功、推拿、按摩等技术治疗瘫痪、麻木、肌肉关节孪缩等疾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但是,现代康复治疗的兴起只是近百年的事,在我国现代康复治疗起步较晚,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康复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康复治疗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康复工程技术等,这么多种类的康复方法不能通过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要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着形象而深刻的印象。
通过几年康复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方法应该紧随社会的发展,因为不同时期不同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同,所需要的康复手段也不同,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教学模式也应多样化。
一、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实践教学方法为主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多增加实践教学,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康复治疗技术的实践教学又包括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非常重要。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的,指在实验室、训练室等实践场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与做结合,手与脑并用,独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使其职业能力和各种综合素质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中职教育中,实践教学不是其他教学形式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与价值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形式,是中职教育特色的一个主要体现,在中职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也是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措施与手段。
课堂实践主要是在学校的运动治疗室与器械训练大厅中进行,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与演示让学生反复的练习,使学生们熟练的掌握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操作手法和常用康复器械的使用方法,为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实践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到康复医院或者医院的康复科,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康复技术应用到临床中,提高学生们对康复技术的认识。例如:脑卒中患者在我国北方的康复主要针对的就是这样的患者群,脑卒中有典型的痉挛模式,这在课堂是无法讲授和演示的,必须让学生亲眼看到患者去操作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痉挛模式。这样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中所学的内容,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增加多媒体教学
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因为康复是近些年新兴起的一门学科,有一部分学生对康复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只凭借课堂的讲授是不能足以让学生们充分理解,所以在康复治疗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们的理解更深刻,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在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是主要的手段。理论教学是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所学理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辅以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来表现教学内容,它是把客观事物具体化、声像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而不是把它抽象化。电化教材则是声像教材,是和控制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目的的最优化。它是把客观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它的形、声、色直接作用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学目的,有利于加快学生感知和理解和体现教学价值的综合体系。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辅以电化教学和电化教材的应用,能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电化教学也是主要手段,因为在康复治疗中有很多理疗设备,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理疗设备,在学校是不可能有的。这样可以通过电化教学让学生了解理疗设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对理疗的认识。
总之,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学方法中以实践为主,多媒体和电化教学为辅。多维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内容。
如今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这就对我们的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革新,为祖国康复治疗技术发展奉献一份力量,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康复人才。
1 脑出血的早期诊断
脑出血的治疗依赖于早期临床诊断,确定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发病类型,然后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分型治疗,并根据不同的脑出血类型选择合适的早期康复治疗方法。目前诊断脑出血主要通过物理检测方法,如CT检查、MRl检查,然后根据临床医生的鉴别诊断对脑出血进行分型。
根据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可分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出血性疾病引起的脑出血、抗凝药物性脑出血和血管畸形造成的脑出血。而根据不同的颅内发病部位可分为:丘脑、小脑、脑干、枕叶、额叶、颞顶叶、基底节区。根据血肿形成部位的不同,其中基底节又可分为尾状核头型、壳核外侧、壳核内侧型、混合型。壳核外侧型的血肿位于内外囊之间;壳核内侧型的血肿位于内囊前肢、膝部和尾状核头部,混合型的血肿位于内囊内外。由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所以一定要把影像学的表现与临床症状进行结合诊断,从而为治疗提供正确合适的方式。
2 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
康复治疗进行得越早获得的治疗效果越好,病程超过一年以上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效果较差。早期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进行康复治疗,一般脑出血7天左右,发病后3个月是黄金康复期,6个月是有效康复期,目前脑出血的早期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基础护理、保持抗痉挛、变换、肢体被动运动、床上翻身训练、桥式运动、坐位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功能训练(ADL训练)、语言功能的康复训练、心理康复治疗等。
2.1 基础护理。脑出血患者病后的肢体活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所以在前期康复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病人的肢体活动程度进行合适到位的基础护理。基础护理一般包括帮助病人做好的口腔、脸部、四肢、皮肤和头发的护理工作、床铺的清洁、室内通风和光线的调节等。
2.2 肢体功能位的保持。脑出血患者一般具有典型的痉挛姿势,主要表现为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手指屈曲;下肢外旋、髋关节伸直、足下重内翻。所以首先要保持患者的正确,使其处于肢体功能位置,抗痉挛主要分侧卧位和仰卧位,侧卧位又可分为患侧卧位和健侧卧位。患侧侧卧位时,用枕头枕着头部、背部垫枕头,使躯干稍后仰。患肩要避免被压,患肘伸展,前臂旋后,手自然地呈背屈位。患髋伸展,膝轻度屈曲,健侧上肢置身体上或稍后方,健腿屈曲置于前面的枕头上。采用侧侧卧位时同样用枕头支撑头部并不使头部向后扭转,躯干成垂直姿势,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度,肘和腕伸展,上肢置于前面枕头上;患侧髋、膝屈伸似踏出一步置于身体前面枕头上,脚不要悬空。采用仰卧位时,头上枕枕头,不要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垫起,防止肩后缩,患侧上肢屈伸稍外展,前壁旋后,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的防止后缩,患腿股外侧垫枕头以防患腿外旋。通常采用患侧侧卧位,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厌而减少痉挛,而且健手能自由活动,但是采用健侧侧卧位可以防止患侧肩关节受压损伤。
2.3 变换。因为三种不同的卧式各有优势,患侧侧卧位可以强化患侧伸肌并抗痉挛,健侧侧卧位可以强化患侧屈肌并防止患侧肩关节受压损坏,仰卧位可强化伸肌,不管变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强力达到平衡,而且不断变换可以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2.4 肢体被动——主动运动。当患者肢体肌力尚不足以主动运动时,各肢体和关节的被动运动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恢复的作用,被动运动是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活动瘫痪肢体,活动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循序渐进,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不易超过90°,肢体顺序由上到下,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进行屈伸、旋前、旋后、内收、外展等运动,以屈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的组织,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关节,以不引起疼痛为度。
2.5 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训练(ADL训练)。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同时对患者进行ADL训练,包括穿衣服、进餐、入厕、洗浴、刷牙、梳头、拧毛巾等,每次训练45min,1-2次/天,每周训练5天,连续治疗一个月。
2.6 语言康复训练,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需要根据失语类型进行看、说、读的康复训练,首先进行面部按摩和喉按摩,面部按摩包括叩齿、搅舌、鼓腮、吹气等,1小时/天,进行语言训练前先进行3分钟的言语肌放松练习和喉部按摩。然后进行呼吸功能的训练,用鼻吸气,逐渐增加呼气时间,然后做发声的动作练习。
2.7 心理康复治疗,护理人员应该通过与患者家人沟通,使其了解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和相关的知识,然后与患者家人一起为患者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康复环境,心理康复治疗要根据患者早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使患者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通过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消除消极悲观的情绪,达到顺利开展早期康复治疗的目的。
3 讨论
脑出血是在脑部血管硬化变性基础上由于血压骤然升高致使脑实质血管破裂引起,脑部出血灶压迫脑组织,使其周围发生脑水肿,严重者可引起脑移位、脑疝等。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偏瘫、失语、痴呆、甚至死亡。脑出血是破坏力最大的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其中急性脑出血发病急骤,恢复慢且容易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故必须及早康复治疗,以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复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主题词]脊髓损伤/针灸疗法;脊髓损伤/康复;针刺疗法/方法
脊髓损伤是当今国内外疑难病症之一,因脊椎椎骨或附件骨折,移位的椎体或突入椎管的骨片可压迫脊髓或马尾,使之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受伤平面以下双侧对称性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膀胱、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的,为完全性截瘫;还有一部分功能存在的,为不完全性截瘫。
脊髓和神经根的损伤根据轻重不同可分成3种情况,若脊髓损伤神经根完整,或脊髓损伤神经根部分损伤,此两种情况,经过神经再生,功能可以恢复;若脊髓和全部神经根损伤,脊髓横断后则功能不能恢复。脊髓损伤后康复效果在医学上称之为“康复目标”,这个目标可因不同损伤平面所造成的残疾程度而有所不同,胸10以下损伤的病人可以达到使用下肢支具双拐步行或上下楼梯的程度。笔者在临床上重视患者的个体化、病情的阶段性,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和康复训练,认为这个康复目标可以达到。这里笔者主要探讨的是胸10以下椎体骨折脊髓损伤造成截瘫术后康复期针灸治疗方面的几个问题。
1 针刺手法对神经肌肉组织的作用
脊髓损伤,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后,肌肉即失去神经支配,逐渐发生肌肉萎缩变性、功能减退或丧失。针灸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患病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减少肌中蛋白质消耗;防止病肌大量失水和发生电解质、酶系统及收缩物质的破坏;抑制肌肉纤维化,防止肌肉结缔组织变厚、变粗或硬化,延缓肌肉萎缩。
实验证明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以激活穴位的各种神经感受装置和各类不同直径的传人纤维。分布在体表血管中的交感神经入纤维构成针刺传人系统的一部分,而在有动脉干分布的穴位,存在于动脉中的交感神经纤维也可以受针刺作用而兴奋,参与构成针效传入的一部分;另有实验证实针刺得气主要是针刺引起骨骼肌组织收缩,兴奋深部感受器所致。机体中具有兴奋性和定向性传布兴奋的组织,是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电针刺激的冲动信息可沿神经传递,也可以沿骨骼肌纤维为载体传布。肌肉的局限性刺激不仅可使兴奋沿肌纤维至肌纤维传导,而且可使最初受刺激的那块肌肉的兴奋收缩传至下一块肌肉,引起该肌肉的兴奋收缩。另外,兴奋部位的骨骼肌纤维的传入末梢受牵拉作用,可继发性地激活,沿传入系统进入脊髓,反射性地激活前角运动神经元,使其控制的肌纤维继发性收缩,而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又可以进一步兴奋邻近的神经元,沿着这种线路传导,逐渐扩大针刺的能量和信息,发挥较强的效应。
2 明确损伤定位,治疗有的放矢
怎样更好地针对损伤定位选择相关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呢?治疗前做好神经系统检查,对脊髓节段正常支配及损伤后临床表现了解清楚,对损伤定位和严重程度做出正确判断。检查脊髓节段及周围神经支配的肌肉的运动功能、肌营养状况、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不自主运动以及深浅感觉、皮肤综合感觉、各种深浅反射、病理反射和自主神经功能;另外脊髓完全横断损伤和不完全横断损伤在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不同,脊髓各节段完全横断的症状也不同,脊髓损伤后出现的并发症也不同,如排尿障碍、泌尿系感染、障碍、异处骨化、痉挛状态、顽固性疼痛等等,对此一一了解以便治疗时有的放矢。
3 脊髓损伤患者的针灸治疗方法探讨
脊髓损伤的病人病情重、疗程长,针灸不能用一组穴单一进行下去。用一组穴位治疗,即使这组穴位适合病情,也不能长期的无变化的用下去,因为这样不仅会出现经络麻痹现象,还会出现肢体肌肉的收缩不平衡,从而引起肌肉恢复的不平衡。笔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过几种治疗方法,现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
3.1 中医辨证取穴
《素问・痿证》认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针刺清泻其热,热退后,可用灸法或针灸并用。主穴取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配尺泽、肺俞、大椎清宣肺热;配阴陵泉、脾俞清化湿热;肝肾阴亏取肝俞、肾俞补肝。肾、强筋骨。不可否认,4个主穴在痿证治疗中关系重大,髀关位于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穴下有股外侧皮神经;梁丘位于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穴下是股前皮神经、骨外侧皮神经;足三里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穴下是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深神经;解溪下有腓深神经。当笔者针刺这些穴位时,下肢的前肌群会兴奋收缩,分布在这些穴位周围的神经也可以受针刺作用而兴奋,这对下肢前群肌肉的功能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督脉、夹脊为主穴
截瘫病人的针灸治疗以夹脊穴和督脉上的穴位为主,并且加电针,为什么呢?脊髓横断后电针刺激可以使神经纤维易于穿过损伤平面,神经纤维几乎是沿着电流力线的方向生长。当笔者针刺督脉或夹脊穴时,将阳极放在损伤点近端,阴极放在损伤点远端,这时电流通过损伤点向远端传导。另外实验还证明治疗组白质内神经纤维均匀分布,损伤处白质有广泛散在的大小不均匀的神经纤维,也能见到穿行于伤区灰质组织中的神经纤维和星形胶质细胞,其发出的突起彼此构成框架,支持残存的神经细胞。神经组织是具有兴奋性的组织,电针刺激了神经细胞的活跃与稳定,以适应修复的需要,对神经纤维的再生与延长有促进作用,并对胶质细胞的成熟有延缓作用。
3.3 穴位分组,交替取穴、排刺取穴
临床上胸10以下脊髓损伤而致截瘫的病人,一般是腰腹部感觉、运动先恢复,逐渐下肢感觉恢复,双下肢内收功能出现,而屈髋、外展下肢、屈膝、足背屈恢复较慢,甚至由于脊髓损伤较重,有些动作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所以笔者认为针灸时,除了前面叙述的督脉、夹脊穴外,下肢膝关节以上部位,较之三条阴经,更应该重视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膝关节以下部位,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均应重视。将这些经脉上的穴位分成2~3组,交替取穴,有利于肢体协调平衡的恢复。为了加强治疗效果,还可以在这些经脉上进行排刺,相隔1~3寸一针,连排数针。
3.4 巨针治疗
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或足阳明胃经上进行巨针疗法,较之单纯毫针针刺,疗效更好,尤其是督脉上的巨针治疗效果显著。由于巨针又粗又长,笔者体会用于感觉减退区域的治疗,患者更容易接受。具体操作是严格进行手、针具、患者皮肤的消毒,针具较长的可铺洞巾,以防巨针碰到周围的污染区。持针平刺,进针于皮下,沿经脉于皮下行走,留针15~30分钟。常用部位督脉是损伤平面下一个棘突至尾椎,阳明经是髀关至梁丘,太阳经多选脾俞至大肠俞、委中至承山。
3.5 针对某些症状的治疗
小便失禁者取关元、气海、中极、八;痉挛性瘫痪者以夹脊穴为主,加与之对抗痉挛的肌群上的穴位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实验证明夹脊穴的刺激可以改变脊髓节段机制,改善突触前抑制,从而抑制痉挛状态,在不完全性损伤的病人效果更为明显,特别是电针刺激在损伤部位之下,有时针刺后痉挛立即减轻,有时需要数日或数周后才见效,痉挛好转了,运动功能即可改善,随意活动能力加强。
3.6 刺激肌肉兴奋点
肌肉兴奋点是引起肌肉兴奋的刺激点,是神经进入肌肉的部位,多位于肌腹中央,也是运动神经末梢和肌肉之间形成的运动终板,又称为神经肌接点。当患者屈髋、伸膝功能差时,可针刺股直肌、股内肌、股外肌运动点;下肢外展、旋外困难时,取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后部肌束运动点;当屈膝困难时,取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运动点;足背屈困难时,取胫骨前肌运动点;足下垂合并足内翻时,可取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运动点。
3.7 穴位注射疗法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护理
中风即:脑卒中,以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据最近的流行病学资料,在我国位列人口死亡因素的第2位[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8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中风所导致的偏瘫患者,全部病例经临床诊断及CT或MRI检查,全部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37~85岁,平均40岁,其中缺血性中风60例,出血性中风偏瘫12例。
1.2方法
1.2.1心理治疗 患者由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神志清醒时患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表现出抑郁和悲观,不愿与医护人员配合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抑郁甚至濒死感等消极的心理问题。这时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实施不同的心理疏导,与患者沟通时要讲究语言艺术,专人看守,有针对性地安慰、疏导、解释、暗示、鼓励、劝告等,帮助患者充分认识疾病,介绍一些治愈病例,消除患者各种疑虑。尽量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有安全感、亲切感、信任感。
1.2.2针灸按摩治疗 针灸科用来促进患者神志、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取穴以醒脑开窍、通督调神为原则,在头部、颈部及受累肢体取穴。主穴取:内关、人中、三阴交。上肢偏瘫取穴:肩k、肩井、大椎、天宗、合谷、曲池等。下肢瘫取穴:足三里、环跳、秩边、承山、阳陵泉及绝骨。针灸这些穴位时待患者产生酸、麻、涨等感觉时证明对患者能起到效果,以15d为1个疗程。按摩能减轻关节的挛缩和变形,患者俯卧位,以按、压、滚法,先向心性按摩偏瘫肢体,从远端至近端,以局部皮肤发热为宜。对于手足采取拿捏法向心性按摩,1次/d。
1.2.3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 此主要是真的急性期的患者,患者卧与硬质床上,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上肢处于伸展位,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下肢为屈曲位,经常变化,防止髋内、外旋。两侧均要进行训练,先做健侧,后做患侧。手法要轻柔、缓慢、有节奏,每个动作3~5次,一次动作3~5s,幅度由小到大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多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运动,直到主动运动恢复。
1.2.4肢体功能训练 强调患者积极参与,有目的的做运动,此处针对恢复期患者,训练患者独立做起,先从健侧卧位坐起,再到患侧卧位坐起,从需人帮助到独立坐起。之后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两腿下垂,坐在床边,待可下地坐椅后,进行站位平衡、迈步和上下台阶训练,上下台阶时注意"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自主运动,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练习,同时对患者进行上肢和手部的训练,让其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在训练中注意尽量运用正确姿势,注意用力平缓,尽量达到最大幅度用力以引起紧张和轻度疼痛为度,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2 结果
经过6个月的康复治疗,该组患者的Bathel的指数治疗前为:(41.6±11.2),治疗后为(71.4±13.5),有了明显提高,采用SPSS 11.0软件分析,t检验,以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死率明显下降,但致残率仍很高,大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因此,对于这些患者进行恰当的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取心理治疗、按摩针灸治疗、中药治疗及肢体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的Bathel得到了明显提高,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康复。因此,及时、有效、合理的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意义重大,其可减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腰间盘突出症基础疗法临床护理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62-01
1治疗方法的选择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法很多,但总体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疗法二类。非手术疗法具有简便、易行、无创伤性,安全可靠的特点,为患者所信赖和乐意接受。手术疗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术中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被患者所顾虑而不乐意接受。其实目前椎间盘手术已不算什么高难度手术,手术的成功率也很高,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满意的恢复。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都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途径,治疗价值各有优势,不能绝对否定哪种方法的实际效果与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对手术疗法抱有偏见是缺乏科学认识的。保守治疗虽有很多优势,但疗效并非百分之百,治愈率一般在76%-85%左右,仍有少数患者治疗无效。在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中,手术疗法显示了绝对优势,解决了保守疗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客观地认为非手术疗法与手术疗法各有优势,二者结合完善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案中,非手术疗法为首选治疗的方法,也可认为保守治疗是本病的基础治疗。尽一切努力运用保守治疗的各类方法力争获愈。经过长时期的治疗病情无好转,影像学证实为手术适应证,且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者,应解除疑虑,相信科学,进行手术治疗。
2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患者手术后会出现伤口疼痛、不能以正常姿势大便,对病情不了解等方面,都会使患者产生情绪紧张、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反应。为此,护士要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及时沟通,用温柔的语言与和蔼的服务态度,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病情上的合理解释,可利用同类型恢复期病人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和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患者手术完毕后回到病房,应去枕平卧6小时,以帮助压迫止血。6小时后可协助患者翻身,白天每2小时翻身一次,夜间4小时翻身一次,主要以平卧与侧卧为主。要注意正确的翻身方法,保持肩和臀部同时翻动,防止脊柱扭转,屈曲造成伤口裂开等而增加病人痛苦。如患者因疼痛不合作,必须及时讲明翻身目的,让其积极配合,3天后可自行翻身。
3做好术后病情观察
术后6小时内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切口渗血、渗液情况,必要时及时更换敷料,如术后3天体温仍升高且腹痛,呈阵发性抽搐样疼痛,翻身时加剧,说明有感染发生,及时报告医生。观察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如挤压引流管,管内引流液不随之上下波动或引流器内无液体引出,说明引流管不畅,应及时处理。严密注意下肢感觉、运动变化,因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是在神经根附近摘除破坏的纤维及突出的核髓,术后观察下肢感觉、运动的变化,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3天内发现患者疼痛加重,双下肢不能活动,感觉消失,应立即报告医生,检查清楚。
关键词综合康复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合并症,发病率高达30%~45%,常可引起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心理障碍等并发症,是导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吞咽障碍对脑卒中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吞咽障碍的传统康复治疗以吞咽训练为主,但多数患者疗效不明显旧。本研究采用综合康复疗法(NMEs)疗法配合吞咽训练),对4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9月~2008年12月收治急性脑卒中后发生吞咽障碍患者40例,脑卒中的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入选患者均有吞咽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噎塞、吃饭时间延长、吞咽费力等,同时还需满足以下条件:①年龄40~80岁;②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心、肺、肾等严重并发症;③无严重认知、视听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简易智力测试量表(MMSE)评分>24分;④首次发病,能配合检查和治疗;⑤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为3、4、5级。患者随机分为NMES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中男34例,女6例;年龄43~72岁,平均58.2±7.4岁;病程10~35天,平均18.3±6.5天;对两组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评定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由专业康复医师进行吞咽功能评定,主要采取洼田氏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⑴洼田氏饮水试验[2]:嘱患者喝下30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等情况,据此将吞咽功能分为5级。具体标准:①1级:5秒内将水1次顺利饮完,无呛咳;②2级:5秒内将水1次饮完,有呛咳,或5秒以上将水分2次饮完,无呛咳;③3级:5秒以上将水1次喝完,有呛咳;④4级:5秒以上将水分2次以上饮完,有呛咳;⑤5级:屡屡呛咳,10秒内全量咽下困难。⑵VFSS评定[3~6]:应用岛津多功能数字胃肠机进行透视采集。受试者取正立位和侧位相,检查时让患者吞咽一定量的含有荧光素(泛影葡胺)的流质、半流质、固体食物,在X线透视下观察吞咽的动态过程,包括食物的残留、渗透和误吸等异常表现,以了解患者吞咽不同形状食物的情况。本研究采取的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标准如下:①口腔期:不能把口腔内的食物送入咽喉,从口唇流出,或者仅凭重力作用送入咽喉评为0分;不能形成食块流入咽喉,只能把食物分散断续流入咽喉为1分;不能1次就把食物完全送入咽喉,1次吞咽动作后,有部分食物残留在口腔内为2分;1次吞咽就可完全把食物送入咽喉为3分。②咽喉期:不能引起咽喉上举,会厌的闭锁及软鳄弓闭合,吞咽反射不充分评为0分;在咽喉凹及梨状窝存有多量的残食为1分;少量贮留残食,且反复几次吞咽可把残食全部吞咽入咽喉为2分;1次吞咽就可完成把食物送入食管为3分。③误咽程度:大部分误咽,但无呛咳评为0分;大部分误咽,但有呛咳为1分;少部分误咽,无呛咳为2分;少量误咽,有呛咳为3分;无误咽为4分。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综合康复治疗组除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外,还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⑴吞咽功能训练:由专业治疗师进行训练指导,1次/日,每次治疗30分钟,训练内容如下:①冰刺激和空吞咽:在吞咽前使用冰冻毛笔笔尖蘸少许冰水,轻轻、长时间地触碰和刺激前、后腭弓、软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使触发吞咽反射的区域变得敏感,有效强化吞咽反射,然后做空吞咽动作。如出现呕吐反射则应中止,以免呛咳、误吸。②声门关闭训练:训练咳嗽及屏气发声运动,防止和减少食物进入气管。③吞咽有关肌肉的训练:包括舌肌、软腭抬高以及喉肌训练等。④摄食训练:经过上述基础训练后,开始摄食训练,首先采用最易吞咽的糊状食物,再逐渐过渡到稀流质、半固体和固体食物,进食时一般以一口量为原则,同时采取点头吞咽或侧屈吞咽等吞咽技巧。⑵电刺激治疗[7~10]:使用美国Chattnooga吞咽障碍治疗仪VitalStim治疗,刺激强度为5~11mA输出脉冲频率30~50Hz,输出波形为双相方形,最大输出强度25Ma(标准差±10%),波宽700ms,有2个输出通道,每个输出通道有2个电极,共4个治疗电极;采用专用的体表电极(型号59000)治疗强度和电板摆放的位置是治疗师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吞咽障碍类型、病情轻重以及恢复情况进行调节,①4个电极放置,此放置法可影响多数肌肉群,适用于大多数患者;②1对电极并列置于颏下,另1对电极放置于瘫痪侧面神经颊支位置上,适用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③第1对电极水平置于舌骨上方,第2对电极沿正中线垂直放置于第1对电极下方,适用于气厌谷滞留和以喉部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④2对电极沿正中线两侧对称性垂直放置法,适用于咽部及喉部运动缺陷的患者,在电刺激过程中,当刺激强度较
[FL(3K2]
小时,患者咽部有“蠕动、麻刺感”,当刺激强度达到治疗量时,患者咽部有“抓握,挤压感”,并伴有轻度强迫吞咽动作;当刺激强度过大时,患者会感觉咽部疼痛不适,电刺激治疗1次/日,每次1小时,每周5次,持续3周1疗程。
两组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结果两组治疗前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综合康复组分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见表1、2。
两组治疗前后VFSS检查评分两组治疗前VFSS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两组与同组治疗前相比VFS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或P<0.01)。治疗3周后,综合康复治疗组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 3。
讨论
脑卒中是造成吞咽困难的首要病因,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取、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因常规治疗往往不能有效缓解病情,所以吞咽障碍的治疗应引起重视,应用现代治疗手段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康复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显示出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良好效果。正常吞咽运动包括3期,第1期为口腔期,第2期为咽喉期,第3期为食管期。脑卒中吞咽障碍主要发生于第1、2期,涉及口轮匝肌、咬肌、舌肌及咽喉肌。NMES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吞咽障碍治疗技术,它是利用预设的一定强度的刺激程序来刺激咽部肌肉,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研究表明,电刺激可兴奋咽喉部肌肉,防止废用性萎缩,通过刺激受损部位的脑神经,使其活性增加,反复刺激兴奋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能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促进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形成。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可塑性,持续刺激可使中枢突触增强或重建,实现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还可使休眠状态的突触能被代偿使用[11~14]。电刺激疗法治疗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15~17]。
总之,综合康复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吞咽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吞咽障碍症状改善迅速,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NMES等综合康复能够促进脑梗死急性期后吞咽障碍的恢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Gordon C,Langton Hewer R,Wade DT.Dysphagia in acute stroke[J].BMJ,1987,295(6595):411-414.
2BarerDH.The natural history and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dyspha2gia after hemisphere stroke[J].Jneuro1Neurosurg Psychiatry,1989,52(2):236-241.
3Kidd D,Lawson J,Nesbitt R,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aspiration in acute stroke[J].QM,1995,88(6):409-413.
4Daniels SK,Brailey K,priestly DH,et al.Aspi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J].Arch PhysMed Rehabil,1998,79(1):14-19.
5Daniels sk,Ballo LA,Mahonet MC,et al.Clinical predictors of dysphagia and aspiration riske:outcome measures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Arch Phy Medrehabil,2000,81:1030-1033.
6张盘德,姚红,周惠嫦,等.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989-992.
7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杂志,1996,29:379-380.
8Robbins J,Butler SG,Daniels SK.Swallowing and dysphagia rehabilitation:translating principles of neural plasticity into clinically oriented evidence[J].J Speech Lang Hear Res,2008,51:276-300.
9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50-1364.
10Freed ML,Freed L,Chatburm RL,et al.Electrical atimulation for awallowing disorders caused by stroke.care,2001,46:466-474.
11李舜,丘卫红,万桂芳,等.低频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咽部期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34-36.
12Km MK,Jaradeh S,Amdorfer RC,et al.cerebral swallowing in humans[J].Am J physiol Gasrointest Liver physiol,2001,280:354-360.
13刘敏,林秋兰,黄兆民.高压氧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43-244.
14刘志顺,刘保延,张维,等.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2,22(5):291.
15张盘德,周惠嫦,姚红,等.针刺与吞咽训练辅助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12):827-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