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0:33:51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开发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上海种源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种源产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上海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重点。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农业生物品种选育工作不断加强,培育了“沪油”系列双低油菜、“申优”系列杂交粳稻、“沪旱”系列节水旱稻、“银冠”花菜以及部分设施专用种子等一批优质特色品种;形成了一批成长较快的种子企业;种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为该市种业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良种培育和推广,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和确保地产蔬菜有效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上海选育的优质特色品种。粮食作物水稻、油菜和大麦中培育了寒优湘晴、秋优金丰、“申优”系列杂交粳稻、“沪优”系列节水旱稻、“沪油杂系列”双低油菜、“花30”系列啤酒大麦;蔬菜中的矮抗青、新夏青、“”系列上海青菜品种享誉全国,设施专用品种浦粉系列番茄、碧玉系列黄瓜、特旺达茄子等具备与进口品种竞争的能力;水果中的“大团蜜露桃”、“锦”字系列黄桃、“沪油”系列油桃、“沪培”系列葡萄成为地方特色品种;上海荷斯坦奶牛冻精产品在全国奶牛育种业中排名第一;新杨褐壳蛋鸡和新浦东鸡是国内仅有的几个肉蛋鸡品种之一;“浦江1号”团头鲂、罗非鱼、康乐蚌、“申福1号”坛紫菜等水产养殖品种全国闻名。“申香”系列香菇是我国香菇生产的主栽品种。大量种养殖作物品种不仅在上海广泛应用,还推广至全国市场。
2.种子企业。近年来,上海重点培育了上海种业公司、上海农工商集团、光明种业有限公司、上海奶牛育种中心有限公司等种业集团,各集团种业发展侧重点不同,上海种业集团主要从事穴盘种苗、新优花卉的生产;上海农工商集团主要从事种公牛、种肉牛、种猪、蔬菜种苗、优质稻种、花卉种球、种鸟、水产种苗等8大种苗的生产;光明种业有限公司力图在国内粮食产业链上的育种环节有所突破;上海奶牛育种中心的核心是荷斯坦冻精产品,并已连续3年列全国市场份额第1。
3.种业基地。“十一五”以来,以实施“种子工程”为契机,上海加快了种子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体系已基本形成,建成了上海农作物南繁基地与南繁工作站。2009年,建设稻麦良种基地18个,生产基地面积近1333hm2,配备种子烘干、精选、包装、加工流水线10套,改善了种子仓储、晒场等设施条件,良种供应能力大大增强,基本能满足本市主要农作物统一供种的需要。蔬菜“种子工程”确定了14种蔬菜作物作为良种化主攻目标,落实了一批良繁基地,在外省市建立了一批繁种基地,实行提纯复壮和良种繁殖。目前全市蔬菜有原种圃53hm2,良种繁育面积666hm2,并形成了浦东孙桥、金山银龙、闵行马桥等现代化种苗繁育基地。光明乳业公司建立了6000头现代种奶牛场,成为全国奶牛种源基地。水产养殖方面,上海建设了标准化水产养殖场、标准化渔船等渔业设施,以及嘉定区望新水产良种场等4大良种场,并在市外建设了苗种基地,如上海水产研究所江苏启东科研基地等,提升了上海市水产良种的繁育能力和水产优质苗种的供给能力。
4.种业发展的政策。种子管理体系已逐步完善。通过加快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政企分开,加强种子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种子管理、执法体系日趋完善,目前上海市拥有持证种子执法人员100余名、质量检验员44名,承担种子管理、执法、检验工作,为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确保全市农作物种子质量,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5.种源农业产值。上海种源农业产值一直实现稳步增长。2009年,上海种源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值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4%提高到4.6%。种源农业产值构成中,种植业占16.9%,林业占8%,畜牧业占55.9%,渔业占19.2%。种源生产区域集中度较高,郊区各区(县)依托各自主导优势产业带动种源农业发展,光明食品(集团)公司、青浦区、松江区和崇明县集中了种植业种源的73.8%;松江区、金山区和崇明县集中了林业种源的57.2%;光明食品(集团)公司、金山区和浦东新区的原南汇区部分集中了畜牧业种源的71%,其中金山区以优质生猪养殖带动畜牧业种源生产发展,集中了上海郊区近40%的苗猪种源,浦东新区的原南汇区部分大力发展优质禽蛋生产,集中了全部种蛋种源的44%;青浦区、奉贤区和崇明县依靠水利资源和特色渔业,发展渔业种源生产,这3个区(县)渔业种源生产占上海郊区的80%以上。
上海也积极开拓种源农产品外省市场和国外市场。2009年,上海销往外省市的种源农产品实现产值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蔬菜种子和花卉种苗以销往外省市为主,销往外省市的产值分别占其销售产值的61.7%和80.1%;光明食品(集团)公司的荷斯坦种公牛冻精销售形势喜人,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居前列;种植业、渔业的鳗苗比上年也有较大增长。在开拓国外市场上,2009年,光明食品(集团)公司生产的花卉种苗,实现出口1373万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上海鲜花港出口的蝴蝶兰品种好、价格高,销往日本、韩国、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嘉定区蔬菜种籽也实现了出口突破。
上海种源农业技术发展现状
1.技术研发机构及平台。与种源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研发机构与平台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上海海洋大学等研发机构,以及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国家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验证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检测中心(上海)、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检验测试中心等研发平台。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展生物技术研究的城市之一,在种源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与我国其他省市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先后承担了国家水稻结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计划,分离了水稻品质改良、抗逆、育性、抗虫、新型疫苗等功能明确的功能基因;转基因技术及其在品种改良上的应用曾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植物,建立了水稻、土豆、油菜、甘蓝、棉花植物等转基因系统,在棉花棉纤维改良、品质改良水稻、抗病虫水稻、耐盐碱水稻、脂肪酸改良油菜等植物基因工程方面获得了明显成绩;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检测和评价制定了多项国家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检测的技术标准。
3.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及保存库。种质资源是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的物质基础。2002年建成的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包括低温低湿和液氮两套保存系统,可实现30万份种质资源的长、中、短期保存,建有现代化的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可实现优异种质的综合评价与鉴定,有利基因的发掘、分离与转移以及主要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和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拥有现代化的农作物种质库、微生物库、植物离休材料库、动物生殖细胞库和遗传工程材料库,可采用-196℃液氮、-80℃超低温冰箱和液状石蜡及冻干管等多种保藏技术保存微生物、动物资源和植物离体材料。
上海发展种源农业产业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1)基础优势。种源和设施农业均有较好的技术和产品基础,种子、种苗、水产品、果蔬花卉等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布局和规模,有些在国内具有较大市场和影响力,如光明乳业集团的荷斯坦奶牛冻精产品占到全国26.71%的市场份额(2006年数据),在全国奶牛育种业中排名第一;上海青菜种子占到同类产品市场10%。
(2)市场优势。上海农产品消耗量大,农产品本地品种的市场认同度高,产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市场基础。
(3)技术和人才优势。上海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消费中心和中转中心之一,国内外高新技术与产品汇集在上海或通过上海进行销售,如国外大型种子公司纷纷将总部设在上海,区域与市场的优势使其在引领产业发展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方面有良好的环境。
2.劣势(Weakness)。
(1)农业基础薄弱。种源和设施农业技术与产品的市场相对而言较小,农业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的低效性,效益不高,吸引力不足。
(2)现有种业企业规模偏小。尚未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规模型企业或集团,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技术人员层次低,良繁技术比较粗放等,导致种子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3)优势品种仍然缺乏。主要农作物水稻品种仍以浙江品种为主,小麦作物品种以江苏品种为主。种子企业缺少强优势品种,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蔬菜、西甜瓜、水果也缺少突破性品种,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相关技术人才缺乏。以设施农业为例,有了现代的装备,没有相应的人才去使用管理,农业装备与设施的效益也难以发挥,近年来,农业种养殖一线的技术人员更是呈现减少的趋势。
(5)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如良种选育、扩繁推广、经营的脱节,尚未形成“科研服务生产,生产促进经营,经营回报科研”的良性循环机制,严重影响种子经营规模的扩大,难以实现真正的良种产业化。
(6)种子加工手段相对落后。种子加工设施、加工技术、种子包装落后,种子外观、商品性较差,与国外种子产品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3.机会(Opportunity)。
(1)现实需求。上海有基本农田面积21万hm2,粮食、各种蔬菜、生猪、家禽、鲜蛋、鲜奶和淡水养殖等需要大量的良种供应,同时上海也为周边甚至全国供应种源,如上海是中华绒螯蟹、优质奶牛的主要供种地;“十二五”期间,上海设施农业覆盖率将由2010年的61.4%增加到2015年的80%,同时,大量塑料大棚和小拱棚的装备升级改造。另外,上海是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有一个硕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同时上海也是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集散地之一,这些为设施农业技术的提高创造了发展机遇。
(2)政策支持。2011年4月,国家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上海随后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1〕47号)文件,国家专门就设施农业发展制定了《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以及《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1-2015年)》。最新的《上海市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也将现代种业列为“十二五”上海产业发展的重点,将设施农业建设列为“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表明了国家和上海对种源和设施农业发展高度重视。
4.威胁(Threats)。
(1)国内外优势产品和技术对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冲击。如种源产业,一些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纷纷抢占中国市场,通过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发展经销商等逐步渗透中国的农业种源种子行业,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又如设施农业,其技术涉及面广、学科类型多样,我国设施农业在设施结构设计安装水平上与国外差异不大,但在环境控制技术和设备、设施种养殖品种及管理水平上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短期内整体突破困难较大。
(2)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大多数种源农产品生产、推广地域特征明显,推广应用范围十分有限,目前种源农业生产主要目的依然是满足自身农业生产的良种需要,通过市场销售的种源农产品比重仅为l/3,种源农产品市场化推广应用水平与产业化发展要求差距较大。
上海种源农业发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建议
1.技术研发建议。
(1)完善建立种源、设施农业研发重点实验室或中心,建立专项性、持续性研发资助机制。在已有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国家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验证测试中心、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检测中心(上海)的基础上,借助其基础研究优势,组建专业性、产业应用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鉴定中心,开展农业生物种养殖品种的特异性、抗病性和抗逆性等的鉴定和鉴定技术方法研究等工作。建立专项性、持续性研发资助机制,选择产业发展重点、核心技术方向,通过制定长期性的和阶段性的研发目标、内容和方法,持续支持,保障技术研发的连贯性。
(2)成熟技术完善并集成应用。对于技术相对较为成熟,需要完善或普及应用的技术项,应优先支持,推广普及,及早在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其信息化平台,推广普及种子生产、加工、检测技术,发展完善农产品安全优质生产监管技术和采后低碳绿色保鲜技术。
(3)核心技术重点支持快速发展。对于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或需要长期不断实施和完善的技术项,应重点关注,长期支持,如种质资源创制和分子改良育种技术、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设施环境信息获取技术及设施环境控制算法、设施绿色安全农产品种养殖及采后绿色供应链技术体系。
(4)前沿技术大力关注。那些对产业发展有重要提升作用但目前区域研发基础较弱的技术项,可以大力关注,通过引进吸收或其他方式进行支持,实施技术逐步储备,如特殊需求设施装备设计制造、农产品加工、保鲜、物流等技术设备、基于生物模型的环境精准控制技术、温室节能新型技术等。
2.产业发展建议。
(1)政策扶持方面。鼓励和支持本地农业生产应用本地良种良法,加大种源和设施装备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根据上海“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上海将着力打造2~3个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培育若干专而精的、有成长潜力的种子企业;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种源和设施装备龙头企业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各项先进技术的应用载体,需要集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其发展。
关键字:沼气;生态农业;农业技术;技术开发;技术利用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都得到快速的提升和发展,并且很多新技术和新工艺都被不断开发和利用到及时生产活动中,且取得很显著的效果,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现代化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技术化和可持续化,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废物利用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所以,未来还需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一、沼气生态农业技术诠释
(一)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定义
沼气生态农业是目前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的现代化技术,其主要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沼气池为基础,将畜牧业的下脚料、种植业的尾料等充分结合在一起,以一定的比例配合,经过农业资源整体优化。最终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和运行提供内能量多级的丰富储蓄资源,供农业生产所利用。这种生态农业技术实现物质良好循环使用,并且还能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有助于节约社会能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和利用的作用
沼气是一种生物能,其形成主要是自然界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的能量,最后合成有机物。然后人类或者生擒将这些有机物消化,经过消化系统后仍会有一半的能量会随着动物的分泌物排出体外,经过专业研究发现生物的排泄物中有一种能量,如果将这种能量进行循环利用,就能转换回收而得到很廉价的可燃性气体,这就是沼气转化生产过程。同时在转化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沼气和沼渣,这些沼气和沼液中含有大量的优质有机肥,经过粪便池厌氧发酵后,氮保存率达102%铵态氮增加18%左右,并且鳞甲没有明显的降损。由相关结果证明,将沼液或沼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具有更好的效果,比其他施用人粪尿或化肥产量的实际效果要好。使用沼渣作为肥料的作物生产率要比一般肥料下增产15%左右,其中粮食作物6%-9%,经济作物增长7%-15%,蔬菜增产幅度高达20%左右。实践证明通过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将沼气作为农作物生长的肥料,能有效杀除作物中的害虫和螨虫等,改善作物生产环境,提升作物产量。因此,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实现废物利用,节约能源,将自然废物用作农作业肥料,最终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一)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
首先,沼气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二氧化碳气体肥料。植物生长都离不开二氧化碳气体肥,任何一种农作物的根部干重当中都含有大量的碳素,这种碳素是作物生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物中的这种碳素主要是根据空气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吸收二氧化碳转换而来,根据相关农作物实验结果得知,农作物在二氧化碳浓度为01.0%的情况下生长状态最佳。但是根据空气中含氧量的测试结果发现,一般的含氧浓度都会达到0.30%左右,而常用的日光温室内的二氧化碳含浓度为0.20%。如果要想作物理想生长,就必须要控制作物生长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而在日光温室中燃烧沼气就会增加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为作物生长提供二氧化碳,提升二氧化碳浓度,促进作物健康的生长。
其次,沼气发酵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微量元素。沼气发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化过程,在发酵过程中会有很多微生物参与其中,沼气原料就会被消耗,并且会释放大量的微量元素,而这种微量元素正是作物生长所需的元素,因此,沼液是一种很好的肥料。沼液不仅能加快作物的新陈代谢,还能在空气中获得一部分二氧化碳加快作物的光合作用,使得作物能充分吸收吸收土壤中的肥料和水分,促进其干物质形成,使得作物生长越来越旺盛。这种沼气能提升作物对害虫灾害的抵抗力,提升农作物产量。
(二)应用效果分析
二氧化碳、沼液以及沼渣都是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首先从作物生长过程来看,作物的叶需要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并且二氧化碳还能促进作物枝干和叶子面积的生长。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浓度达到标准要求,作物生产物质质量就会增加,而当二氧化碳和沼肥同时增加时,作物生长物质质量就会增长2-3倍。同时,作物生长沼气肥料和二氧化碳的增长还能提升作物的新陈代谢能力,如黄瓜的雌花数会不断变多,且生产产量增长2倍多。此外,沼液还能增加作物产量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还能为人们提供优质、绿色和健康的农作物,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因此,沼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沼渣都是作物生长的重要的元素,并且不会对农作物生产环境造成破坏,能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和绿色化以及科学化。
三、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和利用研究展望
通过实践证明沼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用废物资源作为农作物生产的肥料,能减少化合物的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同时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和利用能缓解我国农村能源紧张的现实问题。尽管现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满足农村发展需求,但是随着农村用能需求的急剧上升,开发和利用现代化沼生态农业技术才是最有效解决能源紧缺问题的途径。此外,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能降低农民生产活动的成本,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切实的改变农民生活条件。最后,开发和利用沼气生态农业技术还有助于不断发展现代农业,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如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观光农业等。由此可见,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还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我国技术研究工作人员,不能停止技术研究脚步,仍然要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相关设备。并且工作人员要做好技术推广和利用工作,不仅要号召农村生产者购置技术设备,同时还要演示设备操作技能,让每一人能“买得起,用得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技术化、生态化和环保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工作的开展和不断的深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和设备,并且能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同时,还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废物利用,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脚步还不能停止,还需要不断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且积极投入到技术研究工作中,不断为农业生产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
参考文献:
[1]刘世民.沼气生态农业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0)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方针,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村市场建设,努力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我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根据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今后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按发展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围绕全市"林木、蔬菜、畜禽、蚕桑、水产、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县优势,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2、坚持以改造中低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主要任务的原则。中低产田改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搞好项目规划设计,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和有机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原则。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装备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素质。加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二、"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和目标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拥有耕地面积675万亩,其中,中产田面积14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3%;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3%,可利用水面355万亩,目前仅利用43.56%。根据市委、市政府"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战备,农业综合开发应充分发挥其扶持和导向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扶持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的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
(一)主要任务。
1、完成土地治理面积189.*万亩。具体项目有:(1)改造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发展节水农业40万亩)。(2)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基地92.75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示范基地项目25.5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基地24.4亩,优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6.4万亩;优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优质蚕桑生产示范基地22.5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2、加强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全市计划重点支持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多种经营和加工项目29个。其中,年财政投资4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0个,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5个,建设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14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0.46万亩。
3、建设省级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3个(分别为:杨树科技示范园、水产科技示范园、节水农业示范园);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个(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二)主要目标。
1、中低田全部达到高产田标准。灌溉保证率在85%以上,排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建筑物配套达到90%以上,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5.74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68.8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年节水量4900万立方米。
2、农田林网全面形成。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0%,造林保存率在85%。增加林网防护面积76万亩。林木覆盖率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由*年的16.2%提高到期末的22.2%。
3、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农机总动力2.632万千瓦,增加机耕面积38.*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由*年的75%提高到期末的85%。
4、项目区的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比例逐年加大。"十五"期末项目区的粮经比达到4:6。项目区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化。
5、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年人均增加纯收入219元。
6、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由"九五"期间5%提高到10%,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每年递增5.4个百分点,由*年的36%到20*年达到65%。加大科技培训,项目区乡村技术员和村组干部、专业大户普通接受1-2次技术培训。
三、"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十五期间中低产田改造仍然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计划"十五"期间彻底消除低产田。目前全市有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泗洪县26.29万亩、沭阳县29.09万亩,宿豫县22.4万亩,泗阳县17.*万亩,市直1.46万亩。20*-20*年每年改造任务分别为:16万亩、9.3万亩、33.95万亩、22.25万亩、14.8万亩。
(二)重点建设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1、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十五"期间发展优粳稻基地25.5万亩,按照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蟹园牌"大米加工集团和龙嫂米线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带动无公害大米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化经营。
2、林木基地建设:重点在沭阳县悦来、耿圩、湖东林粮套作区,泗阳县废黄河故道区,泗洪县洪泽湖周边地区,西南岗丘陵山区和宿豫县、宿城区骆马湖周边地区,建设以速生杨树为主的林木生产示范基地。突出建设好杨树苗木基地,"十五"期间建设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3、出口蔬菜创汇基地:以宿豫县的蔡集、顺河,宿城区的双庄,沭阳县华冲、峁圩为重点,以丰程渡蔬菜加工厂,沭阳万达脱水蔬菜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形成蔬菜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生产。多渠道引进国外的蔬菜品种、提高加工能力,加大出口创汇力度,"十五"期间建设优质创汇蔬菜示范基地24.2万亩。
4、水产养殖基地:在两湖周边地区,以稻田养殖为突破口、以特种水产养殖为重点,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6.4万亩。提高养殖技术,充分发挥我市的水面优势。以金水集团为龙头,形成产业化经营。
5、花卉基地:在沭阳县颜集、新河、庙头、宿豫县的顺河、耿车、宿城区的双庄等地建设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在种苗的组织培养,快繁快育,盆景的生产和市场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促进和带动花卉基地的建设。引种国际名贵新品种,加大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外销,建设一批创汇花卉基地。
6、高产桑园示范基地:在宿豫的埠子、大新、丁咀、泗阳爱园、王集、泗洪魏营重岗建设优质高产桑园示范基地22.5万亩。改良品种,用农桑和育71-1等新品种,更新湖桑等老品种。大力推广方格簇。示范基地的平均亩桑产茧量达到200斤以上。
(三)重点扶持的龙头项目。
1、林木业龙头企业:支持以泗阳建国木业集团、兴威有限公司、明耀有限公司、泗阳人造板厂、泗阳科迪木业有限公司、泗阳振兴木制板厂等为基础组建木业综合加工集团公司;扩建沭阳新概念木业有限公司,改建南林木业、林宏木业公司等。
2、水产龙头企业:泗洪县华勇食品有限公司,临淮、龙集水产品市场。沭阳县双裕龙虾加工生产线。
3、蔬菜龙头企业:宿豫县丰程渡实业有限公司,丁咀金针菜加工,顺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沭阳县蕃茄酱加工厂、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易丰公司,泗阳县蔬菜加工厂等。
4、茧丝绸龙头企业:江苏玖玖丝绸股份公司,泗绢集团有限公司等。
5、花卉龙头企业:沭阳县苏北花卉盆景公司,花卉交易市场等。
6、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泗洪县"蟹园"牌大米加工、宿豫县龙嫂米线加工、沭阳县有机大米生产加工等。
(四)重点支持的科技示范项目。
1、建设三个省级科技示范园项目:
(1)宿迁市杨树科技示范园。
(2)宿迁市水产高科技示范园。
(3)皂河灌区节水农业示范园。
2、支持建设宿迁市环骆马湖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及规划布局
(一)重点支持的农业主导产业。
根据我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以及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市场发展的形势,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六大主导产业发展。
1、林木产业:我市是全国杨树面积最大的市,辖区内四县全部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号召和组织下,杨树栽植面积突飞猛进,杨树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片林100多万亩,计划到20*年建成片林170万亩。全市现有木材加工企业2300多家,固定资产近6亿元,*年实现产值54亿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针对我市目前杨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较为单一、加工企业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等问题,在种苗繁育、技术推广、加工企业技改升级等环节加以重点支持,促进整个产业的联动升级,使其真正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2、水产业:我市是全国著名的水产品之乡。全市可利用水面355万亩,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已发展各类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稻田养殖41.6万亩,河蟹养殖25万亩,青虾养殖40万亩,特殊水产品养殖占养殖面积84%。"十五"期末,全市水产面积计划发展到120万亩,其中,稻田养殖8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将主要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品贮藏保鲜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这一主导产业的发展。
3、花卉产业:花卉是我市正在兴起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市发展创汇农业的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格局。全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计划在"十五"期间发展到5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引进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组织培养,提高花卉苗木档次及市场建设方面进行重点支持,促进全市花卉产业的全面升级。
4、蔬菜产业:全市已有蔬菜面积84万亩,"十五"期间,计划发展到100亩。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投资建设一批高科技、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支持蔬菜精深加工和贮藏保鲜龙头企业,同时支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现代化蔬菜批销市场,培养和造就一批经纪人队伍,加强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扩大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基地。
5、茧丝绸产业:目前我市蚕桑生产以玖玖集团、泗绢集团为龙头,基本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全市桑园面积15万亩,年产蚕茧4500吨,白厂丝产量1500吨,丝织品800万米,绢丝120吨,泗绢集团生产的绢丝成为国际免检产品。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这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创汇的优势产业。"十五"期间,全市桑园面积将发展到2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在老桑园改造、茧丝绸加工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进一步确立其主导产业地位。
6、稻米产业:我市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仍然是全市种植的农作物中面积最大的品种,实施品种更新工程,优质无公害水稻工程,完善稻米产业化经营。
(二)主导产业规划布局。
根据全市确立的农业主导产业,结合各县产业发展情况和具体特点,"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如下。
1、杨树产业:(1)苗木生产基地2.61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1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0.46万亩)。泗阳县1.46万亩、市直2.15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为:泗阳县建国木业公司、鼎盛木业公司、沭阳县新概念木业、林宏木业、南林木业。
2、水产业:(1)生产基地25.4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6.4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14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为:泗洪县冷冻加工厂,华勇食品厂,特种种苗厂,水产品市场。
3、花卉产业:(1)生产基地17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12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沭阳县11万亩、宿豫县6万亩。(2)龙头项目3个,分别为:沭阳花木公司、花卉市场和花卉迅繁中心。
4、蔬菜产业:(1)生产基地24.2万亩,宿豫县12万亩,沭阳县12.2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是:丰程渡蔬菜加工厂、皂河蔬菜市场、沭阳县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泗阳蔬菜加工厂。
5、茧丝绸产业:(1)生产基地35.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2.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3万亩)。宿豫县9.5万亩,泗阳县11万亩,泗洪县15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是:泗洪县纺织厂、缫丝厂、宿豫县玖玖丝绸公司、泗阳县泗绢集团。
6、优质稻米产业:(1)生产基地43.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项目25.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8万亩)。宿豫县0.85万亩,沭阳县15.2万亩,泗洪县21.25万亩,泗阳县6.2万亩。(2)龙头项目3项。分别为:泗洪蟹园米业公司、沭阳县高墟米业公司、宿豫县龙嫂米线厂。
五、"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根据"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标准和"十五"期间物价上涨、项目建设的难度等因素,确定"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标准为:以20*年每亩300元为基数,以后每年亩增加50元。重点示范项目标准为每亩财政资金1*万元。据此测算,"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8.*亿元,财政资金6.4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4亿元,财政资金4.4亿元;多种经营项目2.6亿元,财政资金2亿元。
(二)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集体和农民自筹,原则上按1:1.2:0.5的比例配套投入;省财政、市财政和县财政按照0.7:0.1:0.2的比例配套。因此,"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所需投入的8.*亿元中,中央财政投入为2.9亿元,省财政2.5亿元,市财政0.3亿元,县财政0.7亿元,集体和农民自筹1.64亿元。
六、"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测算,我市"十五"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完成后,全市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1766.75万公斤,棉花661.42万公斤,油料1900.24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6.8亿元,多种经营总产值12.1亿元。新增税利1.3亿元。项目区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219元。
(二)社会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可解决农民生活上的难题,如通电、通路、通水等。多种经营项目建设将增加就业机会1.7万个。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二、三产业的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培训,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村生产力水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来化经营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生态效益。
农业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灌溉面积的扩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气候。林网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同时项目区推广使用桔杆还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桔杆氨化养畜技术,减轻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特别是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党和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政府都把农业开发工作列入政府主要工作来抓,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建设好农业开发队伍,提高农业开发系统人员的总体素质。同时协调好各有关部门,上下一股绳,左右一盘棋,齐心合力搞开发。并做好宣传、营造环境,使每一级政府都重视开发,每一位领导都关心开发,每一位农民都积极主动参与开发,全市上下形成浓厚的开发氛围。
(二)积极筹集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是执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相配套原则。各级财政在保证国家和省资金准确及时足额下拔的情况下,认真筹集好配套资金,同时做好项目区的农民自筹资金的筹集工作。目前我市农村费税改革工作已全部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农民自筹部分必须通过一事一议程序进行筹集。农民自筹资金在项目的确定后立即进行筹集,保证足额到位,不留缺口,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按期优质足量完成。
(三)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关系农业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市交遵循科学规律,严肃各项纪律,明确各项责任。同时加强规划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在项目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和工程质量监理制。在资金管理上,严肃财务制度、杜绝挪用农业开发资金现象,严格审计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四)依靠科技搞开发。
我市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安排上,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项目区大力推广节水优质高效高产的新品种。推广桔杆还田生物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农民经纪人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在立项方面创新机制,引入竞争,在项目工程方面要创新设计,在项目的经营管理方面,要创新体制。探索适合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和发展的方法措施。
当前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在此过程中,我国农业得到了长足进步,并不断成熟,农业技术产品结合了先进的科技,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为保证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能够持续发展,不断创造,创造出更大经济效益,转化生产模式,必须要对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进行策略性和政策性思考。简单说明了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开发过程中的政策性和策略性思考,优化工作方式,提高农业地位,扩大经济利润。
关键词:
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策略;政策
0引言
农业高新技术是将现代化科技结合到农业发展过程中去,既是农业技术也是高新技术,同时一方面涉及到当前技术层面中最高深、最领先的技术,另一方面又具有极大创新性,在当前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展,其深度、广度较以往而言,都是一种较大进步。因此在此过程中,不断研发全新的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极为关键,牵系着农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不断优化产品开发策略,并上升到策略性层面进行考量,全面提高产品开发质量。
1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性
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具备重要意义,首先对国内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型转为集约型,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理念,并能够逐渐转向绿色农业、环保农业。使我国农业经济中,技术、知识含量增加,不再依赖于传统的资源密集型模式。其次我国是人口大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生产效率不高,土地、人力资源一定程度上被浪费,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作用,而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能够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从而提升综合国力。此外,由于农业的持续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促使高科技产业也随之发展,两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2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策略
2.1重视农业生物科技
生物科技所带给农业的变化是及其巨大的,甚至可以被称为一场革命。首先生物科技能够促进全新动植物品种的培育,在传统的杂交水稻技术上,重视基因工程。其次生物可以有利于农药的研发,且在当前人们绿色环保理念推动下,农药逐渐走向无公害趋势,对环境、农作物的伤害极小,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无害操作[1]。第三有助于植物组织培养,如马铃薯种植前进行胚芽培养,能够有效提高植株存活率,减少病虫害对植物生长初期的伤害。第四掌握纳米生物技术,作为较尖端技术之一,纳米技术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内容,可以应用到种子实验、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促进化肥、农药的发展,优化产品加工等,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动物中,改良家畜品种,净化养殖场空气等。
2.2结合信息化技术
现代化社会的各个行业都收到计算机网络的影响,而在农业发展中,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需进一步结合网络科技到农业中去[2]。如轮作计划就是在电脑支持下,计算出最科学的时间,制定出灌溉方案,或总结出农药时间表,防治病虫危害。而这些应用手段范围相对较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信息化技术必然在农业中发挥出更大作用,甚至走向智能化路线,农作物从播种、施肥到收获整个过程中,全部实现机械化,而且是在电脑智能控制下完成的,大幅度节约劳动力,使人力资源分配到更加需要的领域中。
3农业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政策性思考
3.1加强宏观调控
当前国内各大产业在全球化经济影响下,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服务也越发成熟,而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更加不容忽视,关系着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国家必须要加大重视,为农业高新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证。国家针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制定整体规划,完成宏观调控。
3.2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开发农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更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提升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和资金环境;银行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根据实际需求将关于农业的科技开发类的贷款项目纳入到银行的信贷业务当中,为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我国的农业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都应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前国家关于农业的一系列扶持性政策,也可以通过股票募集、债券发放或社会集资的形式来拓宽农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使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不断向高新技术方向迈进[3]。
3.3密切各单位之间合作
农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属于一项集资金、技术、科技以及知识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产品开发项目,因此单靠一个部门或单位很难达成该项艰巨的任务,同时面临着世界各国激烈的竞争,我国农业的发展也不得不依赖于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来达到最终的发展目标,因此我国的各个农业生产企业、各个农业科研机构等应该不断的密切合作,共同承担风险,为我国农业生产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4结语
农业是关系着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助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大力开发农业的高新技术产品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以及稳定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农业生产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性选择,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依靠科技、依靠国家政策,来促进我国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信乃诠,岳福菊.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5):1-4.
[2]韩连贵,李振宇,韩丹,等.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3,1(3):3-68.
ESP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受到广泛认可,尤其是在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的高职教育中。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ESP教学改革的尝试,但是由于鲜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ESP课程开发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致使部分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员对此项研究产生了质疑。本文试图以区域经济发展前景为着眼点,就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
农业技术类专业;ESP;可行性
一、引言
ESP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这一教学理论最早由HutchinsonT&WatersA提出。他们认为英语教学由ESP和GE两部分组成。GE为GeneralEnglish的缩写,即“通用英语”,而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我们则把它称为“专门用途英语”。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开设的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课程教学,是涉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的连续的语言学习课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ESP教学,将专业与英语课程相融合,尽量凸显出高职教育应用为主的特色。但是,就开设的ESP专业来讲多以人文类专业为主,例如文秘英语、商务英语、会展英语等,而对农林类专业ESP课程的研究则寥寥无几。这种现状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国情极为不符。再者,高职教育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中必须以区域经济的特色与亮点为依据,不能一概而论。立足区域,着眼未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流人才才是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也是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时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
二、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实践现状
(1)ESP改革的必要性得到一致认可20世纪70年代ESP教学理念被引入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密切,农产品国际贸易逐年增加,先进的农业技术资源禀赋在不同国家间交流,ESP教学逐渐得到业界一致认可。许多农林类高职院校也尝试进行了ESP教学改革。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进行ESP课程改革的院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运用“1+1”模块教学的方式,将通用英语与ESP教学结合起来,在完成通用英语授课课时之后进行农业技术类ESP教学;还有一些院校则只开设ESP课程。无论改革的模式怎样,实践中ESP教学的必要性都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认可。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09年开始,学院就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的外语应用进行了ESP教学改革。将重组以后的外语应用课程分两学期开设,共128课时,采用“1+1”的模式。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通用英语教学,以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为目标,共72学时;第二学期为ESP教学,总共56学时。
(2)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教学难度加大随着高考制度和大学录取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实施,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生源日益多样,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比例下降,而三职生(即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毕业的学生,也称三校生)比例逐年增加。以酒泉职业学院为例,2015年入校新生中普高生与三职生的平均比例为1:3。普高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强;而三职生课堂参与意识容易激发,动手能力较强。鉴于此,ESP任课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及时作出修订,使课程实效性更强。通过在2014级和2015级农业技术类专业学生中进行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普高生英语成绩优于三职生,三职生对英语课学习动机弱于普高生。因为没有进行分层教学,授课过程中既要顾及基础好的学生,使他们的专门用途英语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又要兼顾基础不好的学生,避免他们总是游离在课堂之外,学无所成。
(3)结合不同专业的ESP研究仍然不成熟,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少之又少尽管ESP教学理念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科研成果不够丰硕。各高职院校进行的各种尝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不同专业ESP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到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都缺乏系统完善的研究和深入探索。在ESP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是教学的灵魂人物,也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教学的掌舵人。目前,各个高职院校中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现象普遍存在,ESP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原本就困难重重的ESP教学又陷入了两难境地。进则需要教师从教材、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学情出发全面系统地建设ESP课程;退则彻底放弃前期改革中所进行的贴合高职专业、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改成果。这种情况下,缺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激励和政策保障,仅凭ESP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将改革继续进行下去的。
三、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1)区域经济发展为农业技术类专业开设ESP课程提供了市场依据①农产品对外贸易需要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镇。丰富的农业资源、稳步发展的现代农业以及便利的对外贸易条件,为酒泉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开展对外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酒泉还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制种基地,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2013年,全市对外贸易总值突破1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对外贸易占比达到85%。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87户,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农业企业,其中不乏成功上市的敦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美国先锋种业等大型跨国企业。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这些企业,从事技术员或农产品销售。通过企业和市场调研得知,精专业、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亟需在招聘中优先考虑的,也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保障。②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打造专业的种子贸易平台并健全种子外贸营销国际网络需要懂外语的专业人才目前,酒泉已获批对外制种国家示范基地,出口的农产品特色鲜明,但实际生产中,企业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无法开拓国外市场,不知如何获得国外订单,这与企业现有人员不懂英语、无法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外商交流有很大关系。酒泉职业学院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规定将学生所学课程与未来岗位需求相结合,开设的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课程建设中必须以区域经济为着眼点,做好市场和企业调研,建设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凸显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特色。
(2)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建设ESP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师资、教材、校企合作)①高职院校与农业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ESP教师快速成长提供可能由于ESP课程的特殊性,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有基本的农学专业知识。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阶段从事ESP教学的多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这些教师学习能力强、知识面较广,但是专业知识欠缺。酒泉职业学院与全市及周边县市众多农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这些企业在承担学生专业顶岗实训任务的同时也肩负起教师培训的职责。ESP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既能直接了解农业技术类岗位的真实工作情景和工作流程,也能快速学到农业专业知识,尤其是一些从事外贸工作的部门更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从教学内容设计到教学方法选择更有针对性,使教学有的放矢。在充分了解目标岗位要求的基础上,组成由企业从事外贸的行家、专业课教师和培训过的英语教师共同组成的ESP研究团队,保证了ESP课程实施中教师在知识结构上的可行性。②做好调研,从市场和职业岗位要求出发,编写适合区域实情的ESP教材高职英语教学秉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实用”二字在教学实践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材建设。开展对就业市场、企业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目标岗位开发教材,能够保证农业技术类专业ESP教学从内容上突出其实用性,改变过去脱离市场需求和学生学情的大而泛的局面。酒泉市已成功获批全国农产品对外制种基地,主要代繁辣椒、番茄和无籽西瓜等农产品种子,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以洋葱制品、番茄酱、脱水蔬菜等为主,因此在农业技术类专业ESP教材编写规划中必须体现出这些特色产品的相关知识。教材建设过程中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主,一方面使教材地域特色更加鲜明,另一方面学生实习实训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可以用在ESP教学中,丰富了教学素材,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例如在建设《农业英语》教材的过程中,项目课题组前往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单位——酒泉西域阳光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企业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更加明确了高职ESP教学的目标和改革的方向,了解了企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具体要求。随后采纳了该公司海外销售部的专家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提出的实用性建议,教材投入使用后学生们认为该教材地域特色鲜明,知识性和语言性紧密结合,难易适中,有很强的针对性,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与开发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国家兴盛的根本。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参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化升级速度更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开发力度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
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及开发现状分析
(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存在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化升级速度逐渐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内容和推广形式有了很大改变,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要求随之升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其内部仍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推广经费匮乏,薪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年龄机构、支撑结构等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培训机制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训以异地远程培训为主,增加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降低推广人员参与的积极性;2、培训对象不合理。部分地区选派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在45岁以上,技术人员参加完培训后,科技转化率不高;3、培训内容单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是一项专业、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从专业技能、沟通技能、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进行培训,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整体素质;4、培训方式陈旧。培训方式以课堂授课、现场交流为主,缺乏互动交流和实践性,学生学到的知识实用性有限。
(三)原因分析
首先,观念落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多项问题,主要是由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相关人员以个人角度出发,没有从就业观、政绩观和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出发。农村地区人员对农业学科类专业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直接导致这一学科生源不足;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追求政绩,减少了对农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教育产业化竞争激烈,农业学科属于冷门学科,其发展规模十分有限,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其次,经济原因。长期以来,农业领域发展较为缓慢,其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由于农业教育、科学及推广环节的投入力度不足,影响了发展效率。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一般以地方财政为主,而投入的大部分资金应用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行业内,技术推广领域经费严重不足。最后,制度原因。现行的农业推广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多年来不断改革,并逐渐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但由此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加大了人员的流动性。
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与开发对策
(一)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开发的动力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完善人才激励措施,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工作特点,将实用性技能作为重点考察内容,适当放宽写作水平和科研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其次,建立人才需求满足机制。在制定各项激励措施时,从人员需求角度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经济收入的同时,适当提高其福利待遇,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与开发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开发的主要保障,因此要建立人才教育培训和使用评估机制,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制度保障。成立“科研+教学+推广”三方合作培养机制,充分借助技术研发单位、教学系统和推广部门的力量,提高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的转化率,建立适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人才运行机制,以政府举办农业教育为主,民办机构为辅,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教育体系,形成教育、科研、推广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教育教学的高效性;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能根据地区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学过程要重视实践教学,借助多种教育资源和教学形式,走出课堂,深入实验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才使用评估的科学化。传统推广方式将逐渐被现代推广方式所取代,这就需要农业推广部门要严格控制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选拔和录用,从源头上做好人才素养控制工作,注重绩效管理和业绩考核,促进技术推广人员的全面提升。
(三)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和开发的保障制度
首先,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各项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的政策;完善教育监督机制,使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其次,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以政府为主导,扩大投资渠道。如技术推广机构可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实施有偿服务。最后,强化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加强农业教育体系、科研机构以及推广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及分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四)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较高,如专业的农业种植技术、管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信息技术都是日常工作中所不可或缺的,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具备专业农业知识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推广人才素质的需求主要有知识素质,包括种植学、养殖学、农产品储藏加工、管理学、推广学、信息学等;技能水平包括沟通技能、知识更新技能、信息收集和传播技能等;职业素养包括诚信、责任感、合作能力等,这是现代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三、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思想意识、经济原因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现有的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具有多种问题,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应从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力度,从而为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秋冬农业开发服务及明年的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发言稿
深化秋冬农业开发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在秋收、秋播的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召开这次全县秋冬农业开发工作会议,非常及时、非常必要,会议对于推进全县秋冬农业开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会议安排,现就秋冬农业开发服务及明年的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作一简要发言。
一、切实抓好秋冬开发,努力搞好配套服务。
⒈全力抢收抢种,确保规划落实。
当前秋播在即,各地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要认真组织干部,深入农村一线,指导农民适时抢收秋粮,做到及时腾茬,为秋播生产打好基础。根据当前雨水较多、气温偏低的实际,要组织农民,抢住晴好天气,抓紧抢收黄粮,做到黄一块收一块,防止阴雨霉变,确保颗粒归仓;对于已收割的田地,要及时翻耕耙整,确保适时播栽;同时要深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压缩冬闲田地,切实种满种足,确保万亩小麦、万亩豆杂、万亩洋芋和万亩油菜秋播规划的足额落实。
⒉全面推广良种,促进增产增收。
良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也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保证。今年秋播,在小麦生产上,要重点推广优质高产品种郑麦,搭配种植绵阳和鄂麦号等优良品种;在油菜生产上要逐步实现双低化,要重点推广华杂号、华杂号,适度推广绵油号和油研七号;在洋芋生产上要坚持高引低种原则进行引种栽培。
⒊全力落实重点技术,努力提高生产水平。
()油菜高产高效保优栽培技术。首先要选好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杜绝多品种叉花种植,以保证优质油菜的优良品质,以提高增收效益;二是要适时移栽,促进早发,全县要求在月上旬移栽结束;三是要坚持科学栽培,落实地膜覆盖油菜技术。
()小麦半精量播种技术。小麦生产要在坚持月上旬开始、中旬大播、下旬刹尾的适播原则的基础上,严格播量,保证小麦满播基本苗—万,预留行—万。同时要抓好配方施肥,做到增施有机肥,补施微肥,普及氮磷钾配方施肥,避免白籽下地现象,以提高单位生产水平。
()洋芋“四改”技术。洋芋是我县夏收粮菜兼用型品种,在稳定和提高夏粮生产水平上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在洋芋生产上,要坚持抓好改本地品种为脱毒种、改春播为冬播、改点播为条播、改露地栽培为覆盖栽培的“四改”技术落实,努力提高洋芋生产水平。同时要继续坚持抓好水田洋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扩大示范。
()旱地粮经间套技术。要全面抓好旱地农业开发,充分利用旱地预留行技术,大力推广高产高效、多元间套的粮魔、粮药、粮菜等栽培模式,做到主粮增产、间套增收,实现立体种植,多种多收。
二、围绕秋冬开发,发展特色经济。
各地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秋冬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两点”工作法指导秋冬农业开发工作,要在因地制宜,突出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科学规划秋冬农业开发的基础上,要突出示范抓亮点,切实抓好以茶叶、魔芋和药材为主的支柱产业和增收项目的示范点创办,以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茶叶产业上,要扎实抓好以水坪前进茶场、县龙王垭茶场、汇湾梅子垭茶场为主的茶园高标准建设样板;在油菜生产上要以蒋家堰、中峰、龙坝、城关、水坪、县河等乡镇为主的省道沿线优质油菜生产示范样板;在魔芋产业上,要抓好以泉溪、丰溪、天宝、兵营、蒋家堰、水坪、汇湾、鄂坪等乡镇为主的魔粮间套高产示范样板;在药材生产上,要抓好以丰溪、泉溪、桃源、向坝等乡镇为主的中小药材示范样板;在蔬菜生产上,要突出抓好城镇郊区的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为主的设施蔬菜示范样板。以扎实的工作作风,高标准样板的辐射作用来引导和推动全县特色产业的发展,为深化农业秋冬开发内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三、围绕秋冬农业开发,广辟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要有效利用和开发现有耕地资源。要认真贯彻中央号文件精神,增强基本农田保护意识,坚决杜绝滥占滥用耕地现象,深挖面积潜力,科学利用时间和空间,努力提高复种指数,确保种满种足。二是要下大力气压缩冬闲田,坚决杜绝抛荒、撂荒现象。对没有落实调整项目的地块要抢抓季节,安种越冬作物,坚持旱地多种蚕豌豆、水田多种油菜和绿肥的原则,实现种养结合,多种多收。三是要开发野生资源,促进合理增收。要组织动员群众,广泛开展小秋收,帮助组织销售,变野生资源为现实收入。四是要抓住冬闲时节,搞好农民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发展打工经济,同时有关部门要简化手续办理程序,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组织引导富余劳力外出打工,促进农民工有序流动,实现打工增收。
四、认真组织“农业科技落实年”活动。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有了政策和投入作保障,农业发展速度和效益的高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农业科研尤其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不断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才能不断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水平,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才能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因此,省委、省政府确定明年为“农业科技落实年”,全省重点推广十大增产增效技术。
⒈优质高产良种应用技术。继续实行主推良种公告制度,力争粮食优质率达到,油菜达到以上。同时要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资源,如:白马牙、五花糙苞谷、小粒黄豆、本地红小豆等珍稀特色品种,以保护发展生物多样性和优良遗传基因。
⒉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大力推广各种“双增”模式,我县重点推广粮魔、林魔、粮药、粮菜及“猪、沼、果”、“猪、沼、茶(菜)”等多熟间套,立体种养模式。
⒊轻型简化栽培技术。重点推广免耕、直播轻型技术,如:水稻覆膜直播、水稻软盘抛秧,油菜免耕移栽或免耕直播,洋芋水田免耕盖草栽培等等,努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发展快乐农业,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⒋稻鸭共育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稻鸭共育技术试验示范。
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我县每年约有—亿斤农作物秸秆是一笔可观的资源,但利用率很低,不少被就地焚烧、白白浪费,十分可惜。要大造舆论,大搞试验研究,把秸秆这笔财富利用好。推广以稻草为原料生产双孢菇,玉米、花生、红薯等秸秆氨化青贮技术,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及草覆盖技术,逐步改变焚烧秸秆的不良习惯。
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粮油主产区,举办示范样板,实行测土、配方、生产、供应、施用专用肥一条龙服务,辐射全县,降低肥料投入成本,肥料利用率提高。
⒎生态农业技术。依托国家农村能源项目,推广猪沼果、猪沼茶(菜)、猪鸭渔等以及果园养羊、茶园养鸡、稻田养鸭等生态农业模式。
⒏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要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努力打响具有竹溪特色的有机茶、有机魔芋面、有机山野菜、有机豆杂食品等有机品牌。
⒐地膜覆盖技术。高寒山区坚持推广地膜苞谷,高山田、冷浸田、旱土旁田要坚持推广地膜水稻。要把地膜覆盖技术作为抗寒保墒,防灾增收的关键技术,进一步普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