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经济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6 10:33:51

序论:在您撰写数字经济规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字经济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计算机技术;数字策略

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储存已经由文字手笔的记录印刷,发展到了今天的数字化储存,风景园林的设计办法同样如此,其数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从传统的文字、笔墨图纸,发展到了现在的电子三维图纸,通过数字化的中介,构建了模拟的设计模型,很好地实现了风景园林设计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实现了规划设计效果的直观化以及技术化。

一、传统风景园林设计办法

在风景园林设计的早期,受条件的限制,其设计的工具只能依靠语言以及文字,往往只是通过设计者的口头语言,向建造者提供设计指示,或者更高级一点的是通过形成笔墨文字或者笔墨图形来传达设计办法。

分析我国古代的园林房屋设计办法,往往而在诗文中传达设计理念,传统的园林设计大师,对于设计办法,也只有极少的描画文字,至于设计图谱,几乎为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我风景园林设计办法,往往只是用单一的语言文字做设计媒介,但是这样的设计意图表达方式,必然会存在很大的不足,其对于表达设计师设计意图以及设计办法时,该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因此随着对风景园林的要求越来越高,更新设计办法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园林设计方法的技术手段。

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特点

在20世纪末,随着建筑对象朝着复杂化以及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对象,“已经从一个限定边界的人工物体转向一个更具开放、弹性、流动、多义、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新材料的应用、园林结构日趋复杂,然而,传统都涉及办法依然只是拘泥与二维图纸,其设计方法在大工业化背景之下,以及跟不上建造技术的发展。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计算机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筑学朝数字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技术契机,在前期设计方面,从环境分析、逻辑建构到设计形成、设计表达再到施工建造,数字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设计方面,可以利用微机辅助设计形成工程图以及透视图等,直观地从多角度展示设计意图。

相比传统的园林设计办法,计算机数字化设计有很明显的优点,首先是快捷。

传统的传统工具是笔和纸,然而这样的设计工具往往在表述大量的数据以及方案的时候,会显得工作繁杂,效率低下,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数据存储方面,传统的纸笔设计,很容易造成图纸的损耗,而在计算机上,则可以避免此类损耗,而且方便数据的传输和修改,通过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实现了园林设计的方便、快捷。

除了计算机数字技术设计园林的快捷方便特点以外,该技术还具备提取方便的特点,风景园林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艺术,其中承载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对于园林艺术而言,不仅是设计到建筑,更多的是设计到文化,在结合自然美以及人文美的同时,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除了人和自然的协调以外,风景园林设计也是综合性极强的学问,对于人文历史、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都有设计,因此,作为多种文化和学科交汇的园林设计,其在规划过程中,必然要应用到大量的数据,以及信息,而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面,应对如此庞大的数据明显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不足,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便捷处理,在形成的数据库中,十分方便地提取所需数据,为优化设计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另外,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通过收集网络上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资料,对于提高风景园林的设计效果,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时期数字化园林设计已经突破了地域、空间的局限,园林设计的跨区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园林设计的质量。

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数字化策略

随着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普及,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的潮流已经不可回避,然而,由于园林规划设计学科自身的学科限制,目前真正契合数字化园林设计的理论以及技术几乎没用,往往只是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中牵扯到园林设计方面,可以看出,风景园林的数字化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对于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策略来说,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包括:环境认知、设计建构、设计评价以及设计媒介。根据这四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性极强的网络规划体系。

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策略,其形成和作用的前提为该规划体系中的所有要素都必须通过演化转换为“数字”,通过数字的标准化计量,实现规划设计的标准化、量化,然而,存在的问题是,其规划设计过程中,必然存在不能数字化的要素,于是,对于这部分要素的处理,在整体的规划过程中,凸显出来。

相比其他建筑,比如城市规划建筑而言,其对功能的需求相对较小,然而,又由于园林输入一种人文景观,其主观的审美充分较多,也就造成了其不可数字化(量化)的要素增多,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平衡数字量化和规划设计的平衡,一方面要使得园林有一定的美感,另一方面,要在充分量化的基础上,实现园林景观的整体性。

风景园林数字化策略有许多方面,比如空间环境模拟、生物景观模拟以及生态学分析评价等等,在技术方面,园林规划设计数字化,就需要在计算机上形成整体规划设计蓝图的同时,实现规划设计的可视化,方便从整体上把握园林的空间布局以及整体效果,通过应用虚拟技术,模拟风景园林模型,实现风景园林的模拟评测,在设计规划方面,就解决建筑成型之后的设计问题以及布局问题,进一步提高园林的审美效果以及生态效果。

另一方面,数字化策略,是基于人工智慧的数字化技术,其各方面能力还受到人工智能的局限,对于模拟的虚拟计算,都会和现实的空间存在一定的误差,数字模型的建设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另外,受到运算能力以及建造过程的影响,数字技术相对而言比较固定,很难针对具体的环境变得做出具体的反应,这样一来,很难实现风景园林的动态适应性。

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一方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另一方面,在新兴计算机技术的背景之下,赋予了它新的活力。其不仅是关系到建筑的理工科学,更是关系到审美的人文学科,在人类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下,风景园林的设计,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虽然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对于提高园林设计规划整体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不管是建筑学或者风景园林学,其数字化仅仅只是一次技术浪潮,风景园林设计,不仅是建筑学方面的学科,更是人文学科,对于数字来说,其局限性来相当明显,尤其在人类的审美方面,其数字化就显得空洞,因此对于数字化策略而言,与其说是技术的发展,不如说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完善园林设计的数字策略,虽然在空间布局以及整体设计上面有很好的可行性,然而对于最终的选择,还得根据人的感官理想分析得出结论,因此,只能说数字化发展,给风景园林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刘红滨.浅淡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J]. 中国园林,1997,13(2):55-56.

第2篇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差异;数字支持

中图分类号:B834.2; TU-8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07

近年来,国家推动下的城镇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并导致了资源、环境及开敞空间的供给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景观科学作为研究地球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的这一工具,对协调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提供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的规划或设计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是景观科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我国的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理论研究上常常合在一起讨论[1],实践上具有景观类型、尺度大小和工序先后之别。欧洲的许多国家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属于不同性质的两条工作线路,这一特征在德国尤其明显[2]。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国家的行政体制、学科传统和地域文化均有较深层次的关系。但是,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又具有普适性的差异、联系,以及存在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其应用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并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地理设计(Geodesign),皆在提供传统设计的输入界面,增强科学分析比重,拓展公众参与范围,其系统思想和完美的技术构思可以为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技术支持[3]。基于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之间模糊性的认识,本研究从二者的差异性和相互促进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数字技术在二者中的支持与融合作用。

一、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差异性表现

我国的景观规划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通常分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扩充设计和施工设计等环节(见图1),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项目中有时会略有差异。欧洲的环境规划是景观规划的原型(见图2),因此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和规范性[2]。比较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目标任务、理论支撑、实施依据、成果导向以及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

图1 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流程

图2 欧洲的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流程[2]

(一)目标任务

欧洲景观公约(ELC)的目标是共同致力于保护、管理和规划景观,解决所有的景观问题[4]。多数研究认为景观规划的目的是保护动植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并将其作为评价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方法、技术手段和理论模型[5-7]。景观规划过程中,对于规划成果的价值通常较少使用艺术表达手段。景观规划师可利用技术手段对规划区域的景观特征进行评价,列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价值。市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对景观规划师所提出的初步景观规划目标进行评议,提出不同群体的兴趣和文化偏好,最终确定规划目标。

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曾总结景观设计的方法共有7种[8],其中预期方法(Anticipatory Approach)是景观设计师常利用的经验方法,是结合专业知识和审美取向的再现过程。景观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利益主体所关心的,设计方案的产生与信息反馈、方案修改是个反复、非线性的过程。景观规划的任务是维护或重建景观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服务能力,而大众的个性审美并不是规划所关注的主要任务。但是,景观规划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并具有清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规划过程清晰、透明,大众或利益相关者参与监督、提供建议,体现更多的是线性过程。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有区别的。景观规划受到预期性的硬性目标限制,成果需达到预期目标,多数为公益性项目。而景观设计的任务是促进或改善环境,使受众群体达到心里舒适、视觉冲击及改变行为的艺术效果。

(二)理论支撑

景观规划的理论更多的是基于大众行为心理、生态环境、视觉景观形象等提出的,而且其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通常和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常见的景观规划理论总是融合了城市策略和市政策略,例如:精明增长(Smart Growth)、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低冲击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等。景观设计因其是营造空间的艺术手段,所以主要考虑造型和美学、心理和情感等。但两者在实践中都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持,通常来说,景观规划的数据多用于定量评价分析,景观设计的数据常来自实践经验或定性判断。如:景观都市主义本身就是通过多因子的叠加分析得出的规划方案成果,至于生态基础设施则有更多的相关生物、能源的规划设计标准。景观设计的内容有更多的感性成分;如:芦原义信(Yosinobu Ashihara)在《外部空间设计》图书中明确地对高度和距离的比例(D/H),对消极空间(Negative Space)“N”和积极空间(Positive Space)“P”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可。

(三)实施依据

景观规划的目的决定了受到法律强制性的约束,明确规划的目标与程序,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时间序列清晰并透明。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自由度上主要表现在项目的法律依据和工作方式。景观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依据上,景观规划常根据资源、环境、污染及防护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和日本各地区的景观管理条例,法国的景观保护法等[9-10]。景观设计相比景观规划在设计依据上显得相对自由,而设计特有的灵感创作和非线性工作方式,决定了服务对象无法透明的跟踪景观设计进度。对于我国的景观规划阶段,侧重对项目的目标定位、指标控制和相关指数的计算,而设计阶段多注重艺术表现。

(四)成果导向

景观规划是配合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在用地、交通、能源、生物等角度的一种综合思考,甚至于在美国的景观规划是先于或至少和城市规划并行的一种城市综合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考虑使用者置身于场地中的切身感受。景观规划可以说是一种巨系统,其成果可以影响城市和区域的某种格局,如:深圳市编制的《深圳市关键生态节点规划》就是致力于解决生态破碎化的问题并构建科学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又如北京的奥体森林公园,本身也是作为城市的生态廊道出现的,其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应有相应的尺度、面积、宽度、连续性、可达性等相关的指标。而景观设计更多是带来景观空间、视觉体验和情感记忆的感受,这样的成果需要我们对景观空间的形态、大小、色彩等有对应的量化标准。因此,对于景观规划与设计两种不同类型的方案成果,我们的评判体系也应有所侧重。

(五)技术手段

相对景观设计来说,景观规划是一门处理城市中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技术学科,而景观设计则更多的是一种空间艺术。对于景观规划项目,我们更多的是处理地块之间的分隔、连接,功能之间的并列、包含等关系,同时综合考虑其与交通、水系、绿地、廊道之间的关系,其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分析、统计、预测等,景观设计的项目主要在于提供活动、回忆、交流等场地,而核心则是构建公共开放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规划的技术手段更多是功能性的,有明确的数据指向,而景观设计较多的是艺术性、表现性的,其表现形式可能多变。作为数据支持,景观规划可能更注重系统性,景观设计的数据会更注重丰富性、多样性甚至于独特性。

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相互促进的必要性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任务目标、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各有特点,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维持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上又具有共性,因此二者具有根深蒂固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根基。

景观规划的性质决定了其多由行政部门主导,旨在保护国家、区域或地方上的各类资源,如森林、湿地、湖泊,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碳氮平衡。景观规划常具有更高、更宏观层面的重要价值,但是完成后的项目在视觉上不易引起大众的注意。而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丰富,通过多样的展示、宣传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众对景观规划工作的认识,也有利于保障景观规划成果的顺利实施。

景观设计师创作思想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景观设计人员参与规划的过程,可以充分地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并表达他们的诉求,也可使规划过程和目标可视化、形象化。景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景观设计的科学理性,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如:对场地的景观设计较少关注基础条件的分析、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常用定性的方式去判断设计场地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小尺度景观设计上不考虑这些因素还不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在较大尺度的场地设计上必须基于科学和价值作为前提,才能避免或减少景观设计对环境、生态和社区居民的不利影响[8]。而景观规划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不足,景观规划过程中对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对场地背景深入理解的资料。在法律框架、资源、物种保护方面,同样可以弥补景观设计的相关不足。

三、数字技术对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融合支持

数字技术的进步得益于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各行业的支持日益增强。数字技术促进了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分析手段的变革,同时将促进二者更好地衔接和融合。下文从数据获取、地理分析、公众参与和决策支持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据获取

基础数据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数据获取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拓展了基础数据获取的途径,如:我们所熟知的3S技术、风环境模拟技术及热辐射模拟技术[12-13]。不同尺度上的数据以混合数据格式储存于空间数据库,分别应用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规划的成果数据库为景观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将使得景观设计过程更加高效。

大尺度的森林、湿地规划中,规划人员利用解译后的遥感图像或航片,结合移动GPS的现场定位,或具有定位模块的数字摄像设备,可以提供基础性的规划数据。虽然前期具有较大的经济投入,但这种获取数据的方法具有高效、准确、节省人力等诸多优点,特别在人无法涉足的区域,其优势表现更为明显。在中小尺度的规划项目中,Google地图经常被设计师用来获取规划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信息,利用CAD软件勾绘地表信息并建立属性。对地理位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景观规划区域,可利用便携式GPS选取关键的边界、拐点、地物等特殊特征点,收集所需地理坐标校正地理位置。另外,Fisheye技术、123DCatch技术以及相关的模拟软件在景观规划初期的数据获取阶段均有广泛应用[14-15]。

此外,城市景观的微气候分析也有较多研究。如:风环境模拟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可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风向、风速和湍流模拟数据[12]。而因热岛效应(Heat Island Effect)引起的城市热环境数字模拟研究,也被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所关注[16-17],这类通过数字技术模拟或计算的研究,可以为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性的分析数据。

(二)地理分析

1969年,麦克哈格的Design with Nature著作的出版开启了理性规划的先河,其核心思想就是地理要素叠加作为景观规划的依据。“千层饼”式的地理分析方法现已成为GIS技术的象征性符号,但这种技术发展的理念仍根植于景观规划思想。

目前,为了保护景观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发挥景观系统的服务功能,景观规划工作必须结合规划区域的地质、地形、水文、植被、动物、气象、文化以及周围环境,这也是斯坦尼兹常说的景观规划要基于科学、基于价值,特别是在较大尺度上更应关注这些[8]。因此,数字技术为这些因素的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可能。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项目中,如雨水汇流与排水、景观道路的优化、假山与池塘或微地形的填挖方均需要利用GIS技术,以辅助规划项目的科学计算和顺利开展。另外,对于景观规划区域的光照、湿度、风速、坡度等生态因子和微气候的分析与评价结果,可以作为选择合适的景观植物以及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

(三)公众参与

早期的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在公共参与上略显滞后,纸质调查表、调查问卷以及宣传材料是规划主体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主要手段。这种工作方式的主要缺点表现在效率低下、参与数量不足、反馈信息不畅,显然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成果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人与景观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公众参与在实践中常结合使用[7]。如:利用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GIS)方法使利益相关者充分理解景观规划的目的,并通过一些规划流程、技术平台、统计表格、栅格或矢量化的艺术表现,对公众进行宣传引导[11]。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成功应用到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领域,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Web-GIS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平台将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项目详细信息出去,借此广泛收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建议、意见和愿景等反馈信息,用于方案制定的决策依据[11]。在规划或设计的各个环节方面公开透明,让公众充分了解项目的进度和内容。但是Web-GIS的应用,在现阶段也存在一定的限制[18]。如:网络GIS的界面相对比较复杂,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市民在使用上将受一定影响;GIS的功能和运作多使用定量的方法,定性地对当地的文化背景及影响要素的描述较少;GIS缺乏高效互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合作和参与过程。最后,GIS技术的复杂性较高,仅允许使用者浏览,而缺乏丰富的查询语言。

(四)决策支持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在最终实施过程中会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反复的修改,在不同的规划或设计区域、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其目标和侧重点会略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因此,对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工作,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划或设计方案的科学寻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招标单位或公众对景观规划、景观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判断及决策。目前,景观植物规划领域,基于GIS的决策支持系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9]。

在可持续城市规划领域,目前类似的决策工具已有讨论。如:AECOM公司开发的可持续系统集成模型(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SSIM)具有综合、直观和易用的特点[20],该模型可提供城市规划中的三个阶段的决策支持:阶段1的城市形态评价,通过基于GIS模型工具比较可持续相关指数,选择城市形态方案;阶段2的基础设施系统模拟,评价可持续实践和措施并分析基础设施水平;阶段3的控制规划优化,选择水资源、能源、交通等规划要素的最佳组合达到控制性规划优化目的。可见,SSIM可为规划中各个环节提供决策支持。另外,建筑领域中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提供了从概念设计到运行、维修及拆除的全过程跟踪和查询,可借助于该系统提供相关的决策和支持[21]。

但在不同景观方案的决策方面,目前还存在着景观价值定量计算、景观美学评价以及评价主体的差异性等诸多困难或问题。通常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人员可结合景观管理部门、景观受益群体的建议,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确定最终实施方案。方案决策数字集成方面,今后还需要开发出便于科学评价、科学决策的支持系统,为景观规划和设计人员提供便利的分析与决策工具。

四、结 语

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在目标、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已呈现明显的相互衔接和融合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在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等环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数字技术必将作为一个桥梁促进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更加高效地衔接和融合,使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共同服务于人类美好家园的创造和维护。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Warren-Kretzschmar, B.,Haaren, C.,Hachmann, R., et al[C]. The Potential of GeoDesign for Link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2012:168-179.

[3]Miller, W. R. Introducing geodesign: The concept[R]. Redlands: Esri, 2012.

[4]Jones, M.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J]. Landscape Research, 2007,32(5):613-633.

[5]La Rosa, D.,Privitera, R.,Martinico, F., et al. Measures of Safeguard and Rehabilitation for landscape protection plann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based on diversity indicator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013,127:S73-S83.

[6]Bonnot, T. W.,Thompson, F. R.,Millspaugh, J. J., et al. Landscape-based population viability models demonstrat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bird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3,165:104-114.

[7]Mellqvist, H.,Gustavsson, R.,Gunnarsson, A. Using the connoisseur method during the introductory phas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13,12(2):211-219.

[8]Steinitz, C.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o the 21st Century-Methods for Digital Techniques[D]. Peer Reviewed Proceedings Digit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2-26.

[9]罗 涛,刘 江.从“家园美化”到“景观规划”:德国景观美学资源评价理论发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2(1):84-89.

[10]许 浩.景观规划与法规体系研究[J].建筑师,2005(4):28-31.

[11]De Meo, I.,Ferretti, F.,Frattegiani, M., et al.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to support a bottom-up approach in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J]. Iforest-Biogeosciences and Forestry, 2013,6(5):347-352.

[12]Blocken, B.,Janssen, W. D.,van Hooff, T. CFD simulation for pedestrian wind comfort and wind safety in urban areas: General decision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 for the Eindhoven University campus[J]. Environment Modelling Software, 2012,30(1):15-34.

[13]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urban areas: mode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11,105(3-4):311-323.

[14]Santagati, C.,Inzerillo, L. 123D Catch: efficiency, accuracy, constraints and limitations i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fie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in the Digital Era, 2013,2(2):263-290.

[15]Chapman, L.,Thomes, J. E.,Muller, J. P., et al.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rmal fisheye imagery in urban environments[J].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07,4(1):56-59.

[16]Lenzholzer, S.,Brown, R. D. Climate-responsiv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educa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61(20):89-99.

[17]Lindberg, F.,Grimmond, C. S. B. Nature of vegetation and building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across a city: Influence on shadow patterns and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s in London[J]. Urban Ecosystems, 2011,14(4):617-634.

[18]McHugh, R.,Roche, S.,Bédard, Y. Towards a SOLAP-based public participation GI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90(6):2041-2054.

[19]Wei, H.,Huang, Z. From Experience-Oriented to Quantity-Based: A Method for Landscape Plant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in Urban Built-Up Area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2015,34(8):698-719.

[20]Georgoulias, A.,Farley, E.,Ikegami, M. Sustainable Systems Integration Modeling: A New City Development in Tanggu-Baitang, China [D].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2009:1-32.

[21]Sanguinetti, P.,Abdelmohsen, S.,Lee, J., et al. General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BIM: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design and analysis[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2012,26(2):317-333.

第3篇

【关键词】测绘技术;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应用

前言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无论项目工程大小,系统的工程测绘、公路测绘和大面积测绘等,都少不了测绘技术,测绘在建设工程项目中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一个项目的规划项目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工程测绘这项工作。因为对于一个工程,首先需要对建筑物进行规划定位,确定其实际位置,之后确定准确的标识从而确定该区域是否有设计后新增建筑物或者其他,以保证能顺利施工建设。

一、测绘技术的主要任务

包括:控制测绘,碎部测绘,施工放样,数据处理,地下管线普查等工作。

(一)控制测绘

控制测绘就是在测区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控制网,以便统一各局部的地形测绘工作,使所测的地形图能相互拼接构成整体,而且精度均匀。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两类都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逐级加密的原则进行布设。平面控制网常规布设方法有两种,即GPS测绘和导线测绘。高程控制网常规布设方法有三种,即GPS测绘,三角高程测绘和水准测绘。

(二)碎部测绘

碎部测绘就是在测区内用精密的仪器和方法测绘地形地物特征点的三维坐标,然后绘制出图形来。现代碎部测绘以数字测绘为主,即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计算、绘图等以计算机为核心,人工干预为辅。数据采集过程是一个多源数据集成的过程。外业数据的采集与作业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形数据的采集遵循“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范围的划定应尽量以自然线状地物的中心以及行政界线进行划分,确保实地的测绘不重不漏,以保证地形图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数据处理包括控制测绘的观测数据的整理、计算、平差等;碎部测绘的原始数据的整理、计算、修改等;属性数据采集后的整理等。

(三)施工放样

基本流程:选择、录入放样数据文件选择、录入坐标数据文件进行测站坐标数据及后视坐标数据的调用置测站点置后视点、确定方位角输入所需的放样坐标,开始放样实施。实施放样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都可快速进行放样。1)通过点号调用内存中的坐标值。2)直接键入坐标值。

(四)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通过观测获得了一定的数据之后就要进行数据的处理工作了。数据处理软件是GPS定位技术保证质量的关键所在 。对测量中的粗差剔除,系统误差的改正,数据可靠性都是通过软件实现的。在GPS中的数据处理主要是由两个阶段组成的,一是基线解算,二是网平差的处处理。解算中要进行必要的误差数据的剔除,进行检测核对之后,才能够进行基线向量的网平差计算。根据平差计算公式能够得到各个点的相对坐标差值,进而获得各个GPS的坐标。在完成了基线解算之后,就是网平差计算了。网平差计算主要由三种不同的类型组成:无约束平差.非自由网平差和GPS网与地面网联合平差。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保证数据得到科学地分析。

(五)地下管线普查

地下管线普查进行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始终都和测绘技术息息相关,在前期的普查工作中的地下管线总量,需要在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上进行估算,进行管线调绘时,要将专业管线标注在1:1000或1:500比例尺的平面地形图上,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要使用GPS平面坐标点和水准高程点进行控制,进行修测或者是实测时都要编制成1:500的带状数字地形图,数据进行预备处理时先要对大量测绘数据进行检查核实,因此,几乎是每道工序需要利用到测绘技术和产品。只有高精度的测绘技术才能保障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开展的质量。

二、数字化绘图

数字化绘图是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数字化绘图以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海量空间数据为依托,需要社会各相关行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城市测绘部门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优势,关注与研究数字城市,大力发展城市地理信息产业。

(一)数字化绘图的特点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绘的重要内容,数字化绘图克服了手工绘图存在的许多弊端,如工作量大,作业艰苦,作业程序复杂,烦琐的内业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等缺点,符合现代飞速发展的工程需要。目前,数字化成图技术主要有内外业一体化和电子平板两种模式。内外业一体化是一种外业数据采集方法,主要设备是全站仪、电子手簿等,其特点是精度高、内外业分工明确、便于人员分配,从而具有较高的成图效率。

(二)外业数据的采集

在采集数据时,采集人员要准确应用地物代码,以免在内业成图时出现错误;在观测开始时,相关工作人员需严格按照要求应对测站点进行检查,跑尺人员应严格按照自动成图的要求作业,确保能完整地描述地形地貌的特征点,必须通过绘制草图来表明各个地物碎部点的属性及相互关系,测绘坎子时,要量取坎子比高,坎下也要进行地形点采集。当一个测区完成后,如果有必要可把数据备份。

(三)绘制内业数据处理

无论是工程进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还是不同工程的测绘工作,都需要根据误差分析和测绘平差理论选择适当的测绘手段,并对测绘成果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测绘技术在资源环境及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中的成功应用实例可谓数量颇多。数字化测绘技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以下,本文简要分析测绘技术的实际运用,对于有效解决规划难题,增强规划的科学规划性,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数字化的发展和革新,更好地推动中国城乡规划大局,协调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利益。

(一)数字测绘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社会经济、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包括环境污染、耕地减少、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加大了城乡规划的工作量,传统的城市的运作方式不能有效的利用、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而GIS技术可以实现支持处理、分析和有效存储海量数据,并利用遥感技术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城乡发展规划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城市进行规划和管理,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GIS技术就能满足这种科学管理方式,它保证了空间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准确反映了城市的现状与发展。

(二)对城乡规划的辅助决策作用

利用各种基础数据资料,基于GIS环境的空间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为各类规划编制的条件分析、方案制定与评价选择提供空间分析支持和决策辅助。可以辅助规划师,通过对规划方案的模拟、规划方案的选择、规划方案的评估等进行辅助决策支持。利用GIS有效的管理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以确定商业中心位置,并根据分析数据进行潜在市场的分析。GIS对城乡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技术支持,GIS可以对城乡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反馈,以对规划方案进行调整。例如,对旧城区进行改造时,GIS可以对总建筑物层数、退进变化的高精度三维地理模型进行总量的调查,进而开展拆迁分析,预估拆迁工作量;将GIS利用在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中,统计分析包括城市道路红线位置、主干道车辆流量、人行道上流量等具体内容,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结语

随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提高,GIS技术的不断成熟、GPS技术在城乡规划的广泛应用,现代工程测绘必将朝着测绘数字工程化的方向发展。大力开展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更好地为城乡规划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系统观 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 规划模式 环境分析

[分类号] G250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Sun JianjunKe QingCheng Y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ST method in the analysi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provide a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plan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In the model, the pla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 environment analysis, function judgement and strategy formation.

[Keywords] system theory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plan model environment Analysis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于系统观的战略规划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逐渐被重视,其依据战略管理的系统特性,明确战略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旨在建立一个开放、有效的战略管理系统。战略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包括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制度、人及利益相关者、信息渠道。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行业环境因素和一般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主要有竞争对手、供应商、行业政策等,一般环境因素指社会、文化、科技、政治、法律。这些环境因素都具有相关性,他们相互作用。通过系统地对战略环境因素分析,形成科学的战略,这便是系统观思想在战略规划中的应用[1]。

1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是对数字信息资源发展中的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谋划。它是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讨论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和管理问题,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目标,建立和扩大竞争优势,而对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生产要素(包括数字技术、数字资源和数字信息管理体制等)及其功能所作的总体谋划。数字信息资源对组织、国家来讲承担了双重角色,既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资源,又具有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因此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更需要从系统的角度综合研究[2]。

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关键是对环境的分析,对于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来讲,外部环境为一国之外的全球环境,内部环境则指的是一国内部的条件。环境分析即为对全球的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环境的分析和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环境的分析。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PEST方法。

1.1 PEST方法基本思想

PEST方法是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这些影响组织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是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具体的衡量因子见表1[3]:

PEST方法将所有与组织发展相关的一切外部因素分为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这四类,对每一类又细分了其具体影响因子,对这些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是PEST方法的核心思想。PEST方法是一种定性的评价外部环境的方法,其优点是能做到科学全面、具体细致的识别环境的条件和变化因素,且简单可操作性强,因此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也将其应用到内部环境的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战略规划分析方法。

1.2 PEST方法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外部环境分析中的改进

如果直接将PEST方法应用于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中会发现有许多子指标并不适用于数字信息资源相关活动中,例如,数字信息资源受技术的影响较大而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衡量技术环境的子指标只有两个,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分析的需要,经济环境指标却又显得过多。所以若要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必须对现有的PEST方法结合数字信息资源的特征进行改进。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研究了影响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具体内涵。2003年,美国南康涅狄格州大学通信、信息和图书学院学者和他的学生调查了开展“数字图书馆”项目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要思考以下问题[4]:

1)数字化时选择那种原材料作为数字化收藏对象。

2)数字化实践采用哪些标准、规则和指南。

3)数字化中有哪些与版权和产权相关的信息政策法规。

4)数字化实践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是哪些。

5)数字化实施中,在硬软件开发、系统设计和人力资本方面,图书馆的技术市场定位的发展趋势和兴趣所在。

根据国内外在数字信息资源研究方面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国家层次的中的PEST方法包含如下分析要素(表2):

2 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

基于系统观的基本思想,笔者提出国家层次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如图1*。

在进行正式的战略规划过程之前必须做的工作是战略背景研究,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概状进行分析,得出规划的理念和规划方法。规划的理念是在正式的战略功能定位之前对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要实现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的初步构想,即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功能是具体而明确的,规划理念则是较为抽象和假设性质的,可能借鉴的是其他行业的思想,可能引用的是经典的哲学理论,但在后续的战略规划过程中能起到指示和引导的作用。规划方法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通常一个数字信息战略的形成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规划方法。我们提出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将数字信息资源看成一个整体,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因此可以称为是一种基于系统观的战略规划模式。这一战略规划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2.1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总体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步骤。环境分析是为了掌握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力量,以便及时作出有效的反应,回避风险,识别危险和机遇,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优化长期或短期的规划。数字信息资源的环境分析即为识别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宏观环境和内部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得战略规划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5]。

我们将这些因素分为全球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总体环境和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内部条件,采用的是前面提及的PEST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政治维是指与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相关的国际政治环境。经济维是与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全球经济环境。技术维指数字信息技术,如当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其中许多技术都对数字信息资源产生影响。社会文化维是从社会人文角度来考虑的一个尺度。通过将影响数字信息资源的外部因素划分为这四维,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识别外部的环境。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内部能力的分析,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是组织内部数字信息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规律,组织内现有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组织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政策导向等。目的是识别组织开展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资源能力,亦即进行可行性条件分析,需要在组织内部开展充分的调研。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构建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SWOT分析模型,即明确数字信息资源发展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

2.2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功能定位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首要任务,前文提到,由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多重角色,决定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功能的多元性。这一阶段要明确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愿景和战略使命陈述。

①战略愿景(Vision)

按照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弗雷德・R・戴维的观点,愿景就是解决企业要成为什么(what do we want to become) 这个基本问题。例如我国联想集团的战略愿景就是“未来的联想应该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6]。许多企业家理解愿景就是是企业难以实现的战略目标,更多的是企业家的一种追求,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通过愿景的确立,能起到激动人心的作用,因为愿景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需要超乎常人想象的信心与毅力才能实现。

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愿景即为明确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朝哪个方向发展,表达了战略规划的宏观愿望。例如新西兰的国家数字战略中,战略愿景是“为所有的新西兰人创造一个数字化未来。数字通信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提高了民主化进程、为新的机遇打开了大门。我们必须借助技术的力量将公众和与之息息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表现出我们的创造能力,发扬独有的毛利文化(the culture of Māore),增强和南太平洋邻邦的交流”[7]。

②战略的使命陈述(Mission statement)

在企业战略研究中,使命陈述是解决企业是什么(what is our business)这个基本问题,和愿景相比,企业使命是在企业愿景基础上,具体的定义到回答企业在全社会里经济领域经营活动的这个范围或层次。企业使命是比愿景内容更具体、更符合实际的概念。

按照戴维的研究,使命应包括以下九个要素:顾客、产品或服务、市场、技术、对生存,发展和利润的关注、理念、核心竞争力、公众形象以及对员工的关心。这九个方面也成为评价一个企业战略使命是否合理的标准[8]。

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中也要求能准确的定位战略的使命。同样的在新西兰的国家数字战略中,其中内容战略的使命陈述是为新西兰公众提供无缝的、便捷的信息访问渠道,使公众获取与之生活、工作、文化相关的重要信息。具体的使命为:到2006年12月,制定和国家内容战略;开发在线文化门户;实施国家数字资产档案项目“Te Ara-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和毛利语言信息项目“the Maori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gramme”;通过合作伙伴资金来开展现有内容数字化以及新的数字内容的创作。

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的确立对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德鲁克曾说过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愿景和使命是战略家的首要责任[8]。愿景能对群体产生激励、导向作用,让这些群体产生长期的期望和现实的行动,在企业使命得以履行和实现的同时,自身的利益得到保证和实现。凯勒对前人研究上归纳出使命陈述的价值是:一有助于战略规划与组织文化相契合,使战略规划的实施获得坚实的组织文化支撑。二是合理建构的使命陈述具有重要的外部影响力。因为使命陈述表述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甚至能施加影响的边缘群体的利益。同时,使命陈述也表述了存在于组织与受众之间的“契约”[9]。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进程中,国家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已逐渐清晰,我国的国家使命是建设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我国的国家愿景是把我国建设成为能够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是2020年左右实现小康社会、在21世纪中期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些都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形成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依据。

2.3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形成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最终目的,也是前面两个阶段的最终研究成果。经过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后,需要为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战略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机构和最佳实践。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重在管理,一个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为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因此应根据战略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并建立相应的执法部门对突发事件进行初步的控制。数字信息资源标准规范的建立是从源头上做好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管理工作的基础,战略的其它内容都要贯穿和体现这些标准规范。现有的许多标准规范如内容描述标准DC,唯一标识符标准,开放档案信息参考模型OAIS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创新是指积极探讨对数字信息资源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数字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商业模式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增加资金收入的行动,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募集资金,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相关产业的经济利润。组织机构是指要建立一个统一、协调、合作的组织机构,各部门自觉履行各自的角色和责任,接受统一的监督,共同促进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最后,还要在实践中积极探讨可行的实施模式,寻找最佳实践方案。经过这三个阶段,便完成了一个系统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过程,下一步便转入战略实施阶段。

3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1)既考虑到影响数字信息资源的外部环境又考虑到与数字信息资源相关的内部条件,采用系统综合的思想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综合的战略分析基础。(2)运用了PEST环境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模型。PEST方法将外部环境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四个维度来衡量,使得抽象的战略规划过程变为科学的、具体的、可行的分析过程。SWOT方法则根据环境分析结果得出数字信息资源发展所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从而构造了清晰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分析框架,进一步促动战略的形成。(3)将战略功能定位作为一个单独的战略规划阶段,显示了战略功能定位判断的重要性,明确了战略功能定位在战略规划的作用。它是整个战略规划工作的主导思想。(4)最后,提出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机构和最佳实践这六者。

参考文献:

1董小焕.论企业战略管理的系统观. 集团经济研究, 2006(10):1

2Orna, Elizabeth. Information Strategy in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ilogy, 2005,56(14):1556-1557

3欧斐生.台湾生技产业经营环境与经营分析模式之应用探讨.台北:国立成功大学管理学院, 2002:26-28

4Liu Yanquan. Impacts and Perspectives of Digitization Practice in the US Libraries. Digital Library Forum, 2005, (11):1-9

5Wende,Zhang. Enterprise Strategy’s Studying of paten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04,23(1):108-111

6经盛管理咨询.中国企业文化战略:愿景引航.省略/manager/200605/476.html.2006-05-26

7Minis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The Digital Strategy: creating our digital future. digitalstrategy.govt.nz/.2006-9-10

第5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仿真技术;虚拟现实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hange of city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gital cit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key technology of city simulation technology, describes its plays in the city planning work in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city simulation technology; virtual real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随着城市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这是由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然而过去传统的城市规划中,主要以感性规划为主,存在自上而下命令式、强制控制等级式的管理体制,缺乏相应的客观性、独立性和权威性,公众参与的缺失,也影响了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影响了政府决策的宏观和全局性的把握。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潮流的掀起,基于数字城市平台上的虚拟学校、虚拟影院等应运而生。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现代城市本身的数字化,是城市管理者、规划部门、公众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城市仿真技术作为数字城市的支撑技术之一,也成为了当前各个领域所研究的热点。

2 数字城市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变化

2.1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转变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概念的不断深入,数字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老式的静态规划面临着向多阶段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逐个求解的动态规划转变,从简单考虑资源配置的物质规划向全面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精神规划转变,从集中式的由规划设计专家评审到规划设计人员、决策者和社会大众三者共同参与的协作式规划模式转变,从行政管理到法制化管理的转变。

数字城市的建立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数字平台与技术基础。它一方面使城市规划所需要的一切信息通过数字技术表现出来,城市规划和管理人员能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城市各类信息,从更大和更广的范围研究和探讨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另 一 方面,通过数字城市提供的多种分析手段和模型,对城市现象进行更多的定量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规划和管理工作者的观念和逻辑思维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从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转向信息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的知识生产方式,思维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

2.2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的转变

(1)获取信息的手段发生转变。数字城市具备了海量数据存储设备,高速宽带的信息传输系统和高效智能的处理系统,规划设计所需的大量数据也由传统的现场踏勘方式转变为室内数据处理方式,实现了城市规划的现代化。

(2)规划设计方案决策和表现方式发生转变。数字城市的建立,使得规划设计及规划成果的表现由原来的二维平面转变为可视化、动态化、形象化,使规划人员可以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和模型对城市发展现象、过程、趋势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使得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准确。

(3)公众参与度发生转变。对于城市规划成果,利用可视化技术,通过网络展现虚拟城市景观,公众可以实时、在线参与城市规划,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设想,在充分展现群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同时,充分体现出了规划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客观性。

3 城市仿真技术

3.1 概念及特征

通俗地讲,城市仿真(Urban Simulation)就是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又称为灵境技术,是一种用来构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技术。它具有实时的三维空间表现能力,自然的人机交互式操作系统并能给人类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在军事模拟、视景仿真、虚拟制造等方面。

城市仿真具备三个特点:(1)良好的交互性。提供了任意角度、速度的漫游方式,可以快速替换不同的建筑;(2)形象直观,为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之间提供了沟通的渠道;(3)利用数字化的手段,使得数据更新和维护变得非常容易。

3.2 关键技术

(1)3D建模技术

为了实现基于Web的三维虚拟城市,必须建立大量相应的3D模型和2D纹理素材。常用的建模方式有:常规的语言编写3D模型、3DS建模输出3D模型、规划成果经过格式转换生成3D模型、根据2D信息进行3D模型重建等等。

(2)真实感图形的实时绘制技术

场景造型是构造虚拟现实系统的第一步,不同于传统真实感图形绘制算法,它追求的是图形的真实感和高质量,我们往往需要通过一些算法在“真实”和“实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常用的包括光亮度计算、纹理映射技术和实时消隐技术等,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3)立体声合成和立体显示技术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如何消除声音的方向与用户头部运动的相关性已成为声学专家们研究的热点;同时,虽然三维图形生成和立体图形生成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复杂场景的实时显示一直是计算机图形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4)交互技术

交互性能的高低是衡量虚拟现实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虚拟现实中的人机交互远远超出了键盘和鼠标的传统模式,三维交互技术、触觉反馈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难点。此外,语音识别与语音输入也是虚拟现实系统的一种重要人机交互手段。

4 城市仿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仿真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辅助设计、查询分析、成果展示、模型更新等技术手段。人们可以将城市设计方案放入虚拟世界,考虑这些规划方案对现实环境的影响,观察方案是否合理、与周边环境是否和谐,实现设计方案的推敲对比、评审,甚至实时地进行方案修改,同时结合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进程,通过进行方案评审和成果入库,动态更新城市模型,从而避免实际建造所消耗的资本和时间,对提高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降低城市合理规划的成本,缩短城市合理规划的时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规划审批工作更具科学性。虚拟现实可视化,结合3D、GIS技术,具备了规划方案的多方案比较、对照分析、通视分析、空间信息分析服务,地下管网及城市网线布局控制显示功能,实现城市多维、多源、多尺度时态和动态数据的维护与更新管理,能解决规划审批工作中的诸多难题。

(2)多部门协同工作更具共享性。城市仿真应用系统可实现三维数据库动态应用与一体化管理,能为多部门提供便捷的城市立体空间数据信息共享,在根本上实现城市数字一体化管理进度。

(3)领导决策更具可依性。通过将具体项目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提高了项目的可行性,也为领导层提供了直观、真实、科学的空间综合数据决策依据,提高了项目方案配比合理化水平。

(4) 规划建设更具民主性。虚拟现实可视化,能够实现网络与市民公示。市民通过在线浏览共享和查询分析,参与评论和投票,从而增加项目的民意性参与,树立良好的市政形象。

(5)城市在线宣传更具推广性。虚拟现实可视化,可以对特定场所进行高精度渲染,可以预设待开发项目的规划效果,为今后城市的在线宣传与投资政策起到了巨大的直观推动作用。

5 结束语

城市仿真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中的一种新兴技术,正在逐渐成为帮助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城市规划所需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城市规划内部信息流程和规划部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进而对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城市仿真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同时,城市仿真技术还可以拓展到如市政管理、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地产开发、公安消防等其他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各种道路系统设计的三维立体仿真,包括高速公路线路选择、立交体系的仿真、城市交通仿真等,前景令人期待。

参考文献:

[1] 黄丽娜,庞前聪,费立凡.基于GIS的城市规划仿真系统开发与实现[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

[2] 姜峰.数字规划中的虚拟现实技术[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7(6).

第6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景观规划设计;设计软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154-02

1数字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数字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1]。目前应用于景观设计行业的数字技术有很多种,常用的是AutoCAD、Photoshop、3ds max、Sketch up这几种软件。

AutoCAD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景观规划设计中,CAD技术主要被应用在制图和一部分辅助计算方面。3ds max是专业的三维效果及动画制作软件,同时包含丰富的材质、贴图、灯光和合成器。基本上景观规划设计中涉及到的模型都可以用3ds max来解决。Photoshop在各类环境景观设计中主要用来制作效果图的后期处理。它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材质粘贴制作出一幅效果真实的效果图。Photoshop能将3ds max所制作的初步效果图与植物、建筑、人物、交通工具以及背景天空等进行合成处理,得到良好的最终效果图。Sketch up软件能让设计师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快速便捷地表达设计意图,更好地和甲方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环境景观设计方案设计阶段能很好地体现其优越性。

2 数字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具体说来,AutoCAD、3ds max、Photoshop、sketch up等软件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AutoCAD平面初步设计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首先是在AutoCAD软件环境下进行平面图规划设计,此阶段的设计不只是设计地形、建筑、植物等平面布局,同时也要考虑立体的景象,以及考虑比例和尺度的问题。

2)3ds max场景建模

将AutoCAD图形导入三维软件,在三维场景中初步建立场景环境。

3)二维与三维结合分析

在二维设计图完成之后,可以导入“3ds max”,“Sketch Up”等软件。如果是设计阶段想快速的看到效果并修改,可以选择在Sketch Up软件环境中进行,因为Sketch Up可以直观地观察景观的效果,多角度地分析空间分布关系,进行深入考虑[2]。然后,综合各种需要和要求,逐步进行设计修改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图纸改动会非常大,甚至最后的定稿和初稿完全不一样。

4)详细更改设计平面图并完善三维场景

在分析之后得出改进的想法,然后修改平面图与三维空间,这样一步步分析和改进,最终得到经过虚拟现实分析的设计,已经是建成并通过考察的景观设计了。

5)AutoCAD绘制的平面图和用3ds max绘制的三维场景图用Photoshop进行效果图后期处理。

6)综合平面设计图与三维场景进行竖向设计图、种植设计图、立剖面图的绘制。三维模型建立后,立面尺寸基本明确,所以竖向设计图、种植设计图、立剖面图等竖向图纸就可以十分方便地画出来。更可以用sketch up软件直接生成各种剖、立面图。

7)以三维软件输出效果图、效果动画等。

不同的三维软件输出图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同一个软件也有不同的渲染器,但其基本的出图方式都是一样的,首先是调整视角,然后进行光源等设置,最后渲染输出。这样的图纸效果是手绘很难比拟的,如果是以动态视角输出的图,则更有如现实场景的效果[3]。

3 数字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数字技术在景观设计应用的弊端

第一,因为数字技术可以加快工作速度,但是必然会产生一些粗制滥造的设计,使设计作品缺少了以前的精雕细琢与个性,从而降格为工业产品;

第二,由于数字技术的即时显示功能,减少了以往在设计过程中与甲方的沟通障碍,避免了大量重复劳动。但在设计的实际操作中,甲方往往因为电脑的即时可视性想拥有更多的图纸,这样就导致设计师不仅没有减轻工作量反而增加了大量的工作;以及因为甲方的介入而导致设计的独立性得不到充分尊重,使设计师很难有独立的设计思维,设计的整体水平下降;

第三,由于数字技术的易改性,可以自由的拼凑、修饰、调整图像,所以导致一些设计作品东拼西凑,设计风格不统一,甚至陷入抄袭的泥潭;

第四,因为用设计软件设计必须在电脑面前工作,养成了很多设计师一旦离开电脑就无法工作,有灵感的时候很难快速记录;

第五,软件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在运用设计软件的工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由软件本身质量引起的问题,因为软件是一种逻辑产品,系统的正确性难以保证,质量问题很难全部杜绝,而可能造成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出现故障,影响到设计师的正常工作;

第六,在景观设计运用软件的过程中设计师对产品的功能难以满足,以及新版本的设计软件给设计师学习适应软件带来困难。现在的设计软件越做越大,复杂度也越来越高,给设计师学习适应软件带来困难。由于繁重的工作,设计师更愿意采用老版本来进行设计,放弃对新版本的学习,客观上也阻止了对于一些新的有用的功能的使用。

2 )解决的方案

第一,设计师要加强与甲方的沟通,让甲方明白设计工作在用软件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合适的时间周期,争取更多的时间来用软件进行更好的设计,保证设计的质量;

第二,让甲方明白数字技术不是万能的,在我们景观设计运用设计软件的过程中,常有甲方认为现代数字技术的强大可以轻松做出任何改动,这样就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而且甲方提出的一些要求很难完成,必须让甲方了解软件也有局限性。

第三,设计师要在运用软件的过程中要加强自律

由于设计软件给设计师带来了较大的自由度,在设计的过程中东拼西凑甚至直接抄袭,所以设计师要更多的使用原创的理念,更要避免抄袭的发生,加强自律。

第四,在设计软件的开发中,设计师与软件开发人员加强沟通。

了解设计师用户对设计软件的需求,有目的的开发软件,让软件更加专业化,具有更强的行业针对性。

第五,将手绘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取两者之精华,提高绘图质量与效率。

Sketch Up与Photoshop也有这方面功能,可以利用有关工具进行手绘操作。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是数位板的应用,它是将手绘实时输入进电脑,利用电脑的编辑功能进行简单操作,从而减少传统手绘的工作量。

4 数字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的发展展望

在数字技术发达的今天,比较其他设计绘图手段,设计软件无疑还是最适合景观规划设计的方式。今后,各种数字技术也将随着景观规划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而变得更加多元化。各种数字技术之间的互相转换,相互分工合作会越来越密切,各种命令也会越来越简化和同化,将创造出更加适合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发展的数字技术软件。

参考文献

[1]baike.省略/view/1090132.htm.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实体化;艺术设计;转型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185-01

艺术设计有序重构的转型规律是以马克思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理论基础推断而来的。所谓有序重构的含义,即艺术设计的转型过程是沿着无序一重构一有序的过程循环往返,演化发展。分析媒介交替时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如何运动变化的,首先要从宏观整体的变化开始着眼,即原来稳定有序的艺术设计发展轨道被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冲破打乱之后,是如何解构和重构起新的稳定有序的发展轨道的。这就是有序重构规律所要解释的。往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介入是导致艺术设计引起混乱无序状态并将艺术设计推入转型过程的主要原因。正如英国学者贝尔纳,美国学者莱斯利.怀特所认为的那样:技术因素是决定性的,其他因素则从属于它。新技术一旦出现,它本身的生命和力量就构成了文化进步的动力。正是这种动力打破了艺术设计原有稳定的发展状态,使其内部和外部要素发生变化,新技术的产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同时改变了人们对于事物的审美态度,开始对于以前的设计风格进行抵触,这对于艺术设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造成了阻碍;而且新技术带动生产力的提高,设计载体和传播媒介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以前的设计方式和设计手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信息传达环境的改变。显然,这种混乱无序的传达与设计主旨的要求是相掣肘的,而且艺术设计各个要素之间也是不协调的。这时候,艺术设计进入了一个混乱无序的发展状态。

然而,由于艺术设计的本质不变,所以其各个要素通过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交换,结合和吸收的方式,不断自我的重组,使得一些要素得到强化,一些要素得到抑制,另外一些要素与其他要素进行结合变成新的要素,从而改善和理顺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趋于有序化。同时由于设计师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审美的走向将设计要素进行调试,使其去除陈腐,增加新的意识思维,这样,艺术设计混乱无序的发展状态逐渐重构,当达到设计的有效性与适用性都能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水平彼此适应,相互吻合。而且艺术设计的内部要素,如设计载体,设计方式以及审美诉求等也都是相互作用,彼此协调的。这时艺术设计将再次步入新的稳定有序的发展状态。

所谓连锁感应规律,是指艺术设计内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感化效应,其中某一个要素擅变会引发另一个或多个要素的变化,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协同,从而能够导致艺术设计的转型。艺术设计的规律不仅蕴含在系统状态的演化方面,而且贯穿于系统内各个要素,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方面,而反应这些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动态联系的规律就是连锁感应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在艺术设计转型中的特殊表现。

连锁反应规律的提出,指明了当某个要素的性质,状态,特点和作用发生改变时,就不能孤立的只研究该要素,要通过其发展变化以及和其他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感应联系,来很好的把握艺术设计转型的方式,从而更好的引导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

方向转移规律是指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化是有方向的,方向多种多样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发生转移。

艺术设计的运动演化具有方向性,这种方向从词义上来看,意味着指向哪一方和向着目标的方位运动;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反映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一切事物,只要有其存在过程,就要有方向;只要有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就要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