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0:33:50
序论:在您撰写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影响 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5]。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也是我国三大人口问题(人口总量控制、人口就业与再就业、人口老龄化)之一。它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正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把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对构建和谐社会, 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改革开放30多年,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达1.49亿,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根据2004年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西欧老龄化过程中,人均收入从50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才刚刚达到800美元,200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3亿,而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不超过1000美元,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英国65岁以上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80年的时间,瑞典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40年时间,日本用了50年时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快[2]。
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地区差距明显。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制约经济增长,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
(1)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
2.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高龄老人的增多,供养、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精神关怀等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说:“我们现在是在职的人员100人养活16个老人,到2050年的时候,100个人就要承担49个老人的养老负担问题。
3.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目前子女供养老年人仍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有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提供经济上的来源;有25.1%的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有15.6%的老年人依靠退休金; 依靠社会保险和救济等其他途径的只有2.2%[4]。即使是依靠后三种经济来源而生活的这部分老年人,由于体力下降, 物价上涨,退休金和社会保险、救济普遍较低,甚至有的调资都难以兑现,造成原本微薄的收入更加入不敷出,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困难是重重的,多数也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
4.用于社会再生产的资金减少。据预测,2020年我国养老金支出总额将达到25145亿元,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发展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城市,老年人口数量较多,养老水平较高,对社保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农村老年人口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3,但是却面临着养老服务等基本的社会保障无法保证[4]。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1.发展经济,增强实力。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不断增加积累,为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7]。
2. 从社会化居家养老入手,建立社区与家庭合作的养老机构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3.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我国最新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将致力完善城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一方面在城市将加强基金的征缴,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能力;并且将在城市生活的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1]。
四、总 结
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国情由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不仅仅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经济水平、政治背景,还应考虑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研究[J],中 国人口科学.1998,(1).
[2] 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 2001,(5).
[3] 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 OL].theory.省略/.2006-02-23.专题研究121
[4] 乔晓春.《老龄化的中国》[J].北京: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6
[5] 刘民茂,张纯元.《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8:33-36
[6] 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J].科学决策,2006,
04:25-27
关键字:老龄 居室色彩 人性化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我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16亿,约占总人口数16.7%,“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近期召开的两会上,有代表指出了“中国正在经历传统‘居家养老’到具有社会化性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转变。家庭依然应该是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与此同时,社会相应的配套措施也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老龄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分析
1999年我国行业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按生活能力状态将老年划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三种类型,自理老人是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介助老人 是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等帮助的老年人;介护老人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老人随着年纪增长一般是从自理逐步到介助再到介护的缓慢发展过程。
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总体较好, 2010年中国老龄委的最新数据中国内地65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9千万,89.3%能够自理。2011年3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通过对20个省区市的80个县2万名老年人抽样调查,按照国际通行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根据这项调查,2010年末,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约为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为1080万人。
综合以上数据信息,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约为1.7亿,按此计算,其中约80%为生活能够自理,约13.6%为轻度至中度失能,约6.4%完全不能自理。换言之约93.6%的老人有自主活动能力,对居住环境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在环境设计中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方面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既要考虑方便老年人的独立活动,又要能在需要时得到及时的照顾与帮助,总体上创建一个能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生活的居住室外境。
1、生理机能:老年人无论在肢体、感官及智力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逐步降低。
2、心理变化:老年人退休后一方面害怕孤独寂寞,有求安全感和依恋的心理,另一方面又要求独立空间,体现自身价值,得到他人认可和尊重。
3、行为特征:老年人可自由支配时间显著延长,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活动空间范围,有充足的时间享受生活,健身、文体活动、休闲交往成为老年人日常行为的主要部分。
三、老龄化社会居室人性化设计之必要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生活质量如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幸福。社区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势必使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以家为中心,这对居室设计提出了历史性的命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观念要求室内设计师的目光不仅仅要关注室内本身,还要关注使用者的感受。在老年人居室设计中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充分考虑到老年使用者对形状、照明、色彩的特殊需求,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创建一个能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生活的居住环境。
以老年人为居室使用对象,在“人性化”设计理念指导下,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分析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解析在居室色彩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运用色彩心理学、色彩构成理论及室内色彩计划方法等相关,对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解决,积极寻求对策。老年人是居室使用主体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问题进行理论构建其实践意义在于,当前老年居室色彩设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发展远远滞后于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需要,几乎是室内色彩设计领域内的“真空地带”。只有解决好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相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居室设计目标。
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应当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出发,以人性化设计理念为指导,以当前流行的居室色彩设计为参照系,从客观上系统地研究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特殊性以及面临的问题,探索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对策方法;把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方法研究为重点;把需求分析作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突破口;把人性化设计理念作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立足点;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重点在于分析在老年居室色彩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给出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操作建议。难点在于,第一要提出有效的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操作建议,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推广性;第二要对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合理到位,不夸大不忽视;第三要坚持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总结老年居室色彩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老年人居室色彩设计的操作建议,这种操作建议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推广性。
四、结语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现状特点 经济发展
我国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原因下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状态,国家统计局在2002年统计65岁以上人口站到总人数的9%以上,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为更好的说明解决热门口老龄化的策略,本文先从我国老龄化特点说起。
一、我国老龄化特点
我国老龄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到2013年65岁人口占据总人口的14%以上。
表现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虽然老龄化时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下产生的,由于国内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相对于我国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时期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期是在19世纪中期到20时期初期,老龄化则是出现在20世纪中期,65岁人口占总人口9%时,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但是我国值达到了300多美元(2001年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统计),与此可以看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造成劳动适龄人口抚养比例上升,对经济的影响,下文具体讲述。
第三个特点我国老龄化问题存在阶段性和累进性,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人口的出生率是忽高忽低,在改革了开放以来鼓励生育,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自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导致出生率骤然下降,老龄化速度加快。最后一个特点便是人口老龄化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现象,指的是东西部、城乡发展老龄化不平衡,城市变现的老龄化要比农村快得多。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使得劳动力严重不足,在总体人口中占据核心以及支配地位的往往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加快表示我国劳动力资源缺乏,表现出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不以利经济的发展,预计在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人口可能下降到64.0%左右,早在几年之前上海就出现了“青年人赤字”现象,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这种现象将会在很多地区上演,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第二老龄化造成了总供养系数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加大,在1990年我国总供养素数在56.9,按照老龄化的速度,预计在2030年总供养系数将达到70.0,将会使社会背负重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第三老龄化速度加快必然会导致国家或是企业养老金支出加剧,严重影响扩大再生产,退休人员增加必然会使得养老金的支出费用严重增加,预计在2030年我国养老金的支付费用将会达到73219.54亿元,而且还会长期保持增长之势,严重影响扩大在生产。另外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对科技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很大限制影响。
三、解决老龄化的几点建议
应对我国老龄化产生的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缓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向积极老龄化转变,我国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若是我国老龄人能够充分发挥能发挥的作用,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弱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当然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健康老龄化,二是使老年人群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是社会成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第二社会尽量建设一个以家庭为养老模式的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我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就宣扬了养老责任高于个人发展的理念,家庭养老模式相对于其他养老模式而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优越性,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我国仍然应坚持这种养老模式不动摇。另外为更好的适应老龄化的挑战,国家还必须积极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称谓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第三是我国应进一步推进老年立法,使得老年人的权益得到很好的维护,我国在1996年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还不够规范,法律的建设仍然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最后我国应实行比较具有弹性的退休制度,使得老年人才能够被合理的利用,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针对一些具有技术含量的行业,可以有选择的适当提高退休的年龄,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另外各地为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人才,可以建立相应的老年人才,使得部分老年人才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介绍了我国老龄化的特点以及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说明几点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策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以及年龄的不断增长,老龄化问题在短期内还会越来越严重,更多的问题研究仍然需要人员去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洪心,李巍.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85-88
[2]莫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制约及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3,19(1):52-63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我国老龄事业,国务院日前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吉林省在“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为努力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议省政府在充分认识我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基础上,以更高的站位审视社会老龄化问题,以更广阔的视野谋划老龄事业,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老龄工作。结合本省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构筑老龄战略对策体系,发展老龄服务体系,完善老年经济供养体系,建设老年健康支持体系,打造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六大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出台《吉林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促进我省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下面,就进一步加快我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针对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改委和民政部等10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2006〕6号)中指出,“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岗位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技术水平。”我省拥有的高校数量和师资力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一些高校中开办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既可解决部分学生所学非所用的问题,又为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培养了专门人才。据调查了解,随着养老机构的增多和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化,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是很大的。
当前,急需解决的是提高现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基本专业技术水平和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建议切实落实培训和用工政策,逐步解决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术和不持证上岗的问题。省里应统筹安排培训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招募的人员,提供一次免(半)费的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经职业技能考试鉴定合格的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所有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服务人员都应该持证上岗。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安排一些公益性岗位,使部分优秀从业人员可申请享受当地社会公益性岗位政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会保障 老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18-01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从2001年到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全国老龄办,2006)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养老保险问题是进入老年型社会不可回避的焦点。主要表现为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的不断增大。劳动人口除了供养老年人口外,还要抚养未成年孩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依然落后,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使国家和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对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相应的影响。因此,关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年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
2.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处于低水平。我国60~64岁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四年多一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二年多一点。
3.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低,农村尤为明显。农村养老保险不到位,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民增收来源有限,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
4.老年人生理、心理负担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弱化,劳动能力的逐渐丧失,各种疾病随之而来,容易使老年人陷入心理困境。悲观的心理反过来又对生理产生不利影响。有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
三、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老年社会工作角度出发,社会不仅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而且更要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我国老龄工作目标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
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服务理念。从制度层面,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入“增权”理念,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尊严和意义。同时,各类新闻媒体要努力塑造老年人的健康形象,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健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参与。当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在人力资源、资金和相关制度方面资源稀缺有待完善。所以,建立相应的市场机制,政府出台各种鼓励政策,以调动企业参与老年社会工作的积极性。
培养专才,提供专项优质服务。培养和建设专业化的老年社会工作队伍,要积极扶持各类非政府专业化服务组织,并与现有养老机构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老年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为老年社会工作培养专门人才,不断提高老年社会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
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老有所养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家庭养老又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养老模式。于情于理,未来全部依靠家庭养老显然不足以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实际出发,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养老模式,为建设和谐老龄化社会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建设和谐老龄化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培养具备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社工人才;为老年社会工作的介入创建更好的平台;提高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加强部门负责人、老年人及其家属对社会工作服务的了解和认可;整合社会资源,加大社会参与度。人人都会变老,人人都需要敬老爱老,爱戴老人就是爱戴我们自己。我们要以保持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努力把老龄化社会建设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上海: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凌小平.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与选择[J].理论界,
2008.
[4]穆光宗等.中国老年人口的受教育水平[J].人口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影响;对策选择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一不得不被世人所关注的新课题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了急待研究和妥善解决的日程表上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份报告表明:从2001年到2020年,是我国老龄化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平均每年我国将增加598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我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将成为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从这些形势严峻的现象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缓解和解决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的。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转型,企业的改制,老年人服务业的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庞大老年人群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壮大,社会养老的压力增加,国家对在社保、医疗,老年保健和老年服务的投入比重越来越大,总体来说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有以下三点影响:
第一,从人口经济动态模型结果显示: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的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的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快。
第二,老龄化与储蓄率和储蓄水平的关系。利用1978年以来有关人均GDP、储蓄水平、储蓄率、人口年龄变动等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和储蓄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的实证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储蓄率与老年人口比重变动之间的关系较为显著,老年人口比重每升高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
第三,老龄化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我国随着人口年龄结构步入老年型和老龄化的逐步加深,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将呈一路攀升之势,预计2025年到2030年可超过国民收的10%,占工资总额可达30%左右,逼近或突破上述国际“警戒线”。然而此时距离老龄化峰值的到来尚有20多年的时间,足见问题之严重。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将消费掉大部分劳动产值。可是,我们与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比较落后,物质准备不足。如日本1977年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收入为4522美元,而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均收入才800美元。在医疗卫生消费中,老年消费者占到大多数,相关资料显示,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我国老年人口迅速老龄化,造成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高速增长,给社会保障支出来带压力。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生长,人口老龄化更加凸显了这些压力。
社会养老机制不健全,老年服务业滞后,老年人生活水平低下;老年人的就业机会较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婚烟、家庭生活等压力诱发老年人对社会的不适应,这些都极有可能诱发老年人犯罪,从而给社会稳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三、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路径选择
人口老龄化对于中国乃至全球来说是新时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它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既然人口老年化不是可避免,且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不利影响,选择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它的负面效应,做一些积极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配套政策,确保所有人年老时都有足够的经济收入保障。党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通力合作,通过制度创新和行政能力培训,努力提高老龄政策制定和贯彻落实的效率。真正解决老龄人口的实际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与时俱进,在深入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改革和完善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制度。
(二)加大投入,不断完善老年人服务机构。完善养老院、援助中心等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由社区统一管理和服务。加强老年护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社区缺乏老年人护理的专业人员,应该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聘用,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快经济建设,提高生产力,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普遍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贫困老年救助制度,努力减少老年人的贫困,尤其是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群体的贫困问题。提高对“五保户”经济供养水平,做到未雨绸缪。
(四)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倡导家庭养老和老年人的自我供养。广泛宣传中国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保护老年人的自尊心。在城市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在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全民养老尊老意识。
(五)注重对老龄化理论的研究,提高老龄问题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深入实际,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努力培养政策意识和政策思维能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要始终坚持社会、经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经济、社会、人口三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陶立群.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EB/OL].中国城市发展网,2007-7-5.
[2] 张应立.人口老年化进程中的老年犯罪问题初探[J].吉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关键词: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老龄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102-01
我国人口众多,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就逐步的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加上国家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子女数量的减少,使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和护理问题突显出来,养老形势严峻。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是我国养老制度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的老龄化国情和现有长期护理保险的状况,建立科学完善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对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构建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1)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就进入了老龄化。老年人口剧增,尤其高龄化和生活能力弱化的老年人数量高速发展,使我国对老年人的生活和护理需求加剧。老年人口数量到2009年年末,60岁及以上老人的数量已经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2.5%,其中有11.4%的老年人超过了80岁,并且每年呈现大数量的增长。预计到2020年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量的17.17%,届时超过80岁的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3000万人。到21世纪中叶,预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数量以上。数据反映着我国老龄化的严重现实,这种现象将在我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剧,直接反映出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正在不断的加大。(2)家庭结构的变革,使家庭功能减弱。我国传统的养老都是以家庭的形式来进行的。传统以来,老年人多由子女来进行养老和护理的义务。但是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的家庭增加,家庭的规模和结构都有所改变。到2005年,我国的空巢老人数量显著增多,尤其是个别大中型城市,空巢老年家庭的数量达到了老年家庭的70%以上。独生子女的压力也不断增加,养老负担的加重也使子女对老人的养老任务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使养老的社会化需求加重。(3)医疗护理费用的攀升,养老经济压力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医疗费用也呈现了快速的增长趋势。医疗和护理的费用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上涨,很多普通家庭已经不堪重负。到2010年我国的人均医疗费用比重占家庭人均收入的7.5%左右,看病难看病贵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老年人的就医费用占医疗费用的80%的比重,高额的医疗费用是养老的经济压力巨大,而我国现有的保险制度只提供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不能保障长期的护理费用。因此,构建针对老年人长期护理的保险制度成为一种社会养老的重要需求。
二、国外发达国家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借鉴
在美国,长期护理保险采用商业保险的模式。投保的方式采取居民自愿的原则,保险多个种类的划分,可以满足社会中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需要。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示范法规将保险公司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从最低标准到投保享受的权力都进行了规范化的管理。
在日本和德国,长期护理保险采用的社会保险的模式。日本的投保方式是强制性的,以公平性为原则,使全社会的老年护理得到全面的覆盖,社会福利性突出。但是因为缺乏一定的灵活性,符合社会整体的需求,但是对于高层次人气的护理需求不能使其满足。德国采取强制性和补充性相结合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是多种层次的需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也减轻了政府在养老护理方面的财政负担。
三、构建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现状,通过对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对于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可采用社会 保险和商业保险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满足多层次多需求的保险体系的建立。
(1)建立社会基本老年长期护理保险。1.保险的筹资。根据我国老龄化社会现实的需要,建议将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加入到社会基本保险体系的范围。在资金的筹集上以部分积累的模式进行长期护理保险资费的征收,费用由政府、单位、个人来进行共同承担。如果企业、个人因特殊原因或者贫困家庭的经济困难,对保费无力承担,政府应提供相应的保费的补充。费用的缴纳直接从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的缴费账户中进行相应比例的扣除,无需单独设立账户,个人缴费比例依然以薪资比例来计算。2.保险的运营。社会基本老年长期护理保险运营建议采用政府集中的管理模式。以保持基本收益稳定增值为原则,采用银行存款、国债发行、股票基金等多投资渠道相结合方式进行投资。同时,也可以采用信托的方式,将资金投入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多种投资渠道的综合运用来保证投资的稳定收益。可构建专门的基金机构,建立有效的全面的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3.保险的偿付。保险的偿付方面可采用年金偿付制度。设立基本的偿付条件,如:投保年限,退休年龄,失能等级等。以医疗机构开具的失能鉴定书为主要依据申领保险金。(2)建立商业性老年长期护理保险。1.投保条件限制。现有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存在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多对年龄进行限制。建议放宽年龄限制,将投保条件放宽,既可以提高经济利益的获得,又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真正实现保险的价值。2.责任范围的认定。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责任范围的认定首要条件在于承保于投保人因接受各种医疗性质所产生的个人护理任务而产生的长期护理费用。个人护理任务包括家庭护理,委托机构护理以及后续的康复等。持续护理的时间在12个月以上。自我过时和不良习惯造成的特殊情况不在承保范围之内。护理的类型不同所对应的保险额度也不同。3.支付的方式。可采用服务和现金相结合的支付方式。现金支付又可分为年金支付和一次性留余支付。服务支付是指直接根据投保人的需求提供护理服务的方式。这种方式针对性较强,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制体系,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完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综上所述,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和健全,是符合我国老龄化国情的需要,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的养老问题开辟新的道路,真正的实现老有所养,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荆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J].保险研究,2010,4: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