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6 10:33:49

序论:在您撰写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公益慈善活动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宗教慈善公益活动;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634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7)01-00069-04

宗教是慈善之母。五大宗教教义教规各不相同,但在教育引导信众投身社会公益慈善这一点上是共同的。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鼓励和规范宗教慈善行为。五年来,常州市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落实《意见》精神,积极开展宗教公益慈善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课题组通过查台账、看现场、听汇报、表格填报、调查问卷等方式,对五年来全市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总结经验做法,查找分析问题,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推动宗教界更好地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一、常州市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基本情况

全市宗教界现有养老(安养)院7处。其中,佛教6处(常州市武进区大慈安养院、常州市武进区三圣寺临济慈善功德安养院、常州市武进区永宁寺莲居安养院、常州市武进区大林寺居士念佛堂、常州市天宁区南城寺净修养老院、常州市新北区万佛寺弘法托老所);道教1处(白龙观养老院)。共有床位1186张,入住老人274位;3处收费(常州市武进区大慈安养院、常州市武进区三圣寺临济慈善功德安养院、常州市武进区永宁寺莲居安养院),其他4处免费。常州市武进区永宁寺莲居安养院向民政部门申领了登记证书,其他6处尚未登记。现设有慈善组织3个:常州宝林慈善基金会,2013年7月创立,原始基金300万元,募集资金354万余元,使用资金近330万元;常州天宁禅寺慈善基金会,2015年9月创立,原始基金200万元,募集资金12万,使用资金7万;常州金坛区龙山慈善基金会,2016年6月创立,原始基金300万元,募集资金14万元,使用资金26万元。

二、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课题组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95份。其中,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主要负责人116份,宗教教职人员356份,信教群众223份。统计数据如下:认为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非常重要的574人,占82.6%;比较重要的120人,占17.3%。对所在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公益慈善活动很满意的516人,占74.2%;比较满意的174人,占25%。认为社会各界对宗教界公益慈善活动持欢迎态度的664人,占95.5%;持无所谓态度的30人,占4.3%。认为慈善公益事业是需要统筹策划、精心部署、科学管理的649人,占93.4%;认为遇到事情就捐钱捐物、尽力而为即可的46人,占6.6%。认为宗教团体应发挥主人翁精神和协同自律作用的673人,占96.8%;认为只是配角、敲边鼓的22人,占3%。认为不得在慈善公益活动中传播宗教的397人,占57.1%;认为可以传播宗教的249人,占35.8%;认为必须传播宗教的23人,占3.3%;认为绝对禁止传播宗教的26人,占3.7%。认为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意义重大的521人,占74.97%;比较有意义的143人,占20.57%;成效一般的25人,占3.6%;流于形式的6人,占0.86%。认为宗教界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同时存在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活动不规范、人才匮乏等问题的273人,占39.3%。在八项慈善公益活动中,感觉单位(个人)在灾害救助方面投入最多的463人,占66.6%;在扶贫帮困方面投入最多的136人,占19.7%;在扶助残疾人方面投入最多的44人,占6.3%;在捐资助学方面投入最多的19人,占2.7%。

三、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及原因

对调查的相关数据、表格及问卷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后,发现五年来常州市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充分认识宗教慈善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活动情况是满意的。逾99%的人认为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非常重要、比较重要;逾90%的人对所在宗教团体、宗教场所慈善公益活动开展情况表示很满意、比较满意;逾95%的人认为开展“宗教慈善周”活动意义重大、比较有意义;逾九成五的人觉得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二)准确把握宗教慈善公益活动的本质,宗教团体的主体责任是明确的。逾93%的人认为,宗教慈善公益是一项需要统筹策划、精心部署、科学管理的工作;近九成七的人认为宗教团体应发挥主人翁精神和协同自律作用。

(三)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对自然灾害救助是敏感的。2015年11月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扶贫工作新思路后,宗教界在2016年的“扶贫助困”资金增幅达74%;2013年“宗教慈善周”主题为“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当年宗教界“扶助残疾人”资金为五年之最;2016年盐城阜宁6・23风灾发生后,宗教界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捐款45万余元,有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还自发组织前往灾区慰问。

第2篇

爱吃零食的男人 懂得享受生活

庾澄庆有一句名言:“不许攻击爱吃零食的男人!”天生“零食狂”的庾澄庆包里零食从来不断货:话梅、薯片、牛奶糖……哪一天伸进口袋摸不到零食,就会“流冷汗,脾气暴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抽烟,不喝酒,再不吃零食,做男人不是太亏了么?零食已经成为我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除了零食和音乐,庾澄庆最大的爱好就是运动。在他看来运动不仅是身体机能的调理,也是对心理健康的调整。庾澄庆还曾准备报名参加“铁人三项赛”,刚开始训练的时候,由于运动量太大,比如游泳是要1,500公尺,导致他的腿膝盖上的老毛病又复发了,至今让他无法长时间跑步,也无法最终如愿参加“铁人三项赛”,但他却从此喜欢上了骑车。“以前一直都是在室内健身房跑步,会觉得很无聊,后来我通过骑车领略到很多大自然的乐趣”,用庾澄庆自己的话来说,骑单车不仅能够补充运动量,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工作精神状态,也能让他彻底放松身心,特别是偶尔工作不顺心、心情不好的时候,能让他彻底释放压力,而且非常环保,符合现在的低碳生活主题。

工作运动之余,庾澄庆钟爱各式按摩,比如中式穴道按摩,泰国SPA等,在代言督洋按摩椅之前,他也曾买过按摩椅,但总是由于拿捏不到位等问题不经如人意。由于工作时间等问题,他也无法去专业机构进行按摩放松,直到后来,庾澄庆遇到了他的学长,同样读工科出生的督洋粘总,哈林了解到他们的产品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不断推陈出新,就亲身体验了一下,发现他们的产品与众不同,比如一般的按摩椅只关注肩背、腰腿等部位,很少会关注到手臂等,而督洋有一款新品除了以上部位,还贴心地带有手臂按摩,拿捏得也非常到位。他站在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对督洋的产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决定代言督洋,这不仅仅是对督洋第一代广告词“专门摆平难搞定的人”的认同,也是对督洋产品的信心。“我要代言的东西,我自己一定要非常有信心;我对一项产品的评价,一定会是我真实的体验。我认为代言就是引导群众,要告诉大家,你们使用的这个产品,的确是一项好的产品。”

庾澄庆坦言,最近新欢就是督洋tokuyo TC-666零重力按摩椅,TC-666零重力按摩椅的MP3音乐互动同步功能、扩展运动功能、全身伸展功能、靠背多功能按摩、靠背和小腿自动升降、下半身包裹式气压按摩、背部加热和脚底振动功能等他都非常喜欢,“我觉得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大量工作后能够得到真正的休息,而tokuyo TC-666带给我的就是这种极致按摩享受,可以说她是为极致考究人群所打造的专属保健按摩极品,拥有它,便能拥有顶级的放松和享受!毫不夸张地说,按摩椅上30分钟,甚比在天堂10年!”

顾家爱家的男人关注生活品质

如此懂得享受生活的庾澄庆,也是懂得感恩,是关心家人和朋友的好男人。在没有行程的情况下,每天陪儿子,陪家人吃饭、聊天都是他最开心的时间。

就前段时间母亲节来临之际,哈林庾澄庆就将一款他自己十分偏爱的tokuyo摩速椅TH-570AA送给自己的母亲。TH-570AA独创先推再压3D深层按摩技术,可依人体高低调整肩部按摩位置,是顶级按摩椅才有的绝佳功能,再加上腰部气压、背部揉捏、振动美臀垫,从肩到臀都能备受呵护,快速变走压力,最关键的还有它是移动式,可以放在沙发,座椅等任意地方,携带方便。庾澄庆对于这款tokuyo摩速椅的喜爱是源于最近两年拍电影的工作状态,他告诉记者拍电影是非常耗时间的一件事情,刚到片场的时候他精神状态会非常好,可是轮到他上场的时候,可能往往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样就会让他精神状态欠佳,那个时候就想,如果有台按摩椅可以随身携带就好了,后来tokuyo出了这款摩速椅后,它就成了庾澄庆行程必备的物品,也成了他送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哈林自从当父亲后,在台北时不仅每天送小孩上学,还负责“彩衣娱亲”,他说:“哈利超爱玩超人大战怪兽的戏码,我当怪兽已经很久了。”对孩子来说,他有时候严格得很,有时候又极度宽容,他会订下很多规矩,但是多数时候他都不会严格执行。他温暖而仁慈,总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我不会让他有错误的崇尚物质观念,所以我名牌衣服也买给他,非名牌的也会穿,至于买玩具,绝对不会毫无节制地买。”

比较物质的东西,庾澄庆并不是太在意,不管是车子,还是随身物品,他只关注哪些是他所喜欢的,“比如一部自行车,一件乐器,这些可能只是一个跑车价格的零头;比如写一首歌,这些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的。我觉得有句话说得很对‘财富不是你拥有得多,而是在于你计较得少’。”

或许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感受,哈林坦言,年轻的时候,朋友们聚在一起会讨论哪里适合旅游,哪些品牌的东西好,哪家夜总会人气更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们聚在一起时就会讨论:吃什么健康食品;去哪里养生;去做什么运动;买什么样的保健按摩设施等,“比如我现在吃的都是低调味的食品。到了这个年龄,我们会慢慢体会到有了健康才有了一切。懂得珍惜健康,懂得保养身体的理念,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

懂得感恩的男人 热心慈善公益

作为一个儿子,更作为一位父亲,庾澄庆坦言,自己非常关心青少年问题,希望尽一己之力,帮助更多孩子顺利成长。

1993年以前,虽然庾澄庆的工作状态一直不太稳定,但是他仍然坚持捐款。1993年以后,他的工作状态和音乐事业渐入佳境,曾应台湾世界展望会之邀赴孟加拉国探视贫困儿童,回台后他决定加入资助儿童计划,成为世界展望会的资助人。他曾在孟加拉国认领贫困儿童,17年来认养的儿童遍及世界各地,每年维持领养20名左右儿童,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已经长大成人了。

庾澄庆告诉记者,“我认养的第一名儿童,当时的年龄不到10岁,18年过去了,他已经快30岁了,这名儿童脱离计划以后,我就很少得到关于他的完全的信息。但是能够看着他们健康地成长,我就很满足了,像是看着我人生轨迹的一部分一样。”

第3篇

9月22日,以法兴善·全民环保——“贯彻《慈善法》、徒步做环保”公益慈善活动志愿者签名

9月22日,以法兴善·全民环保——“贯彻《慈善法》、徒步做环保”公益慈善活动志愿者签名

9月22日,以法兴善·全民环保——“贯彻《慈善法》、徒步做环保”公益慈善活动志愿者签名

9月22日,以法兴善·全民环保——“贯彻《慈善法》、徒步做环保”公益慈善活动志愿者签名

9月22日,以法兴善·全民环保——“贯彻《慈善法》、徒步做环保”公益慈善活动现场 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驻会 王骏副会长致辞

9月22日,以法兴善·全民环保——“贯彻《慈善法》、徒步做环保”公益慈善活动现场 北京慈善义工联合会驻会副会长 陈可 宣读倡议书

9月22日,以法兴善·全民环保——“贯彻《慈善法》、徒步做环保”公益慈善活动志愿者签名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下称《慈善法》)正式施行.《慈善法》的通过及正式施行,为各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汽车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今天,9月22日的“世界无车日”,保护环境、倡导绿色出行成为积极贯彻《慈善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宣传、贯彻《慈善法》,增强人们环保意识,践行环保精神、倡导绿色出行,营造全民环保的社会氛围与法治环境,发挥慈善组织在环保事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9月22日,由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主办的以法兴善·全民环保——“贯彻《慈善法》、徒步做环保”为主题的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在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行.来自北京市相关部门以及联合会领导、环保义工团体、徒步运动爱好者等约1000人参加了活动.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千龙网等相关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

现场活动对贯彻《慈善法》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同时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徒步环保宣传活动,如宣传环保知识、捡拾垃圾、徒步运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了环境保护、绿色出行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能自愿加入环保的队伍中,共同为“蓝天碧水、全民环保”的目标而努力,同时也提高了全民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激发人们崇德向善的热情,增强全民的慈善意识.

第4篇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企业职工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企业职工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实施意见

    近几年来,我省一些企业在改制和兼并破产过程中,按照有关规定,对部分职工采取“买断工龄”或一次性安置的办法,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后,解除了劳动关系。为使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能够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职工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后,要继续参加养老保险。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的职工被其他单位招用后,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现行规定缴费。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未再就业的,由职工本人按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的缴费办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即以当期上年度所在市、地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18%的比例缴费。以后,任何单位都不能以“买断工龄”为由终止职工养老保险关系。

    二、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前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的,由企业补缴;个人欠费的,由个人补缴。若企业已经解体,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个人自愿的,由被“买断工龄”职工以本人当期缴费工资为基数,在补缴个人欠费(含利息)的同时,补缴单位的欠费(含利息)。

    三、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之前连续缴费的,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按照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之和计发基本养老金。职工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后未再缴费的,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之和满15年的,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统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陕政发〔1998〕28号)规定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不执行原办法),其中职工平均工资以最早中断缴费的上年度本市、地职工平均工资为准。

    四、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有档案管理或托管单位的,接续养老保险工作或为其办理退休手续,由档案管理或托管单位按规定程序申报办理;无档案管理或托管单位的,由当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程序申报办理。

第5篇

最近两年,微公益兴起,其倡导公益创新,以科技手段助力社会问题的解决,这符合人们对现代慈善的理解。但是,近年来一些焦点事件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网络上的微公益本身也存在诸多需要厘清的法律及实施途径等问题。在技术创新、策略创新、方法创新之外,我们的慈善事业还有不少课要补。

慈善法适用之误

社会已处于公众要求越来越高的公益慈善环境之中。

鉴于慈善法刚刚施行,当涉及慈善主题的公共事件发生后,从法律角度所作的分析并不少见,但其中也存在不少误区。

某一募捐行为是否违反慈善法,首先必须明确两个要点:首先,慈善法只规制慈善组织的募捐活动,而不规制个人“求助”行为;其次,慈善募捐仅指以慈善宗旨开展的募集财产活动。而所谓慈善宗旨,则指该法第三条规定的“公益”目的,即公益目的的受益群体通常是不特定的,比如,为白血病儿童发起的慈善募捐活动,受益群体必须是不特定的白血病患儿。如果募捐活动的诉求只是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则不应认定为为公益目的而开展的慈善募捐活动。这也就决定了其行为不违反慈善法关于募捐的规定。

由此,不难发现,个人可以在各类网络平台开展合法的“个人求助”行为,这是现有慈善法留下的口子。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商业营销行为附带捐赠行为,即所谓“善因营销”行为,该如何认识呢?善因营销是国际通行的一种营销方式,即以一个所谓的“慈善目的”为方向,开展的一系列商业营销活动,以实现商业目的和慈善目的的双修。之前某饮用水企业开展的“买一瓶,捐一分”活动,就属于这类营销活动。

众筹的公关意义大于筹资意义

一些慈善公共事件发生后的观点碰撞,折射出大众对募捐的理解分歧,其中有些存在偏颇:如将公益慈善神圣化;而与之相反,另一种不恰当的趋向则是将公益慈善庸俗化,视同化缘,即只要能拿到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丝毫不顾及社会影响。

事实上,对募捐的正确理解应介于两者之间:募捐既有社会意义,也存在与互联网企业相似的商业运作逻辑:

第一,募捐是公益理念传播的有效手段。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的先例值得我们借鉴。1980年,美国绍姆堡镇出台规定,要求期望在当地开展上门或街头劝募活动的慈善组织,劝募成本不得超过总额的25%,否则将不予批准。

有一家名为“环境改善公民组织”的机构,劝募成本高于上述规定,因此被拒绝在当地劝募。“环境改善公民组织”对此不服,将绍姆堡镇告上法庭。该案最终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在该案的终审判决书中,联邦最高法院写道:“在街头或上门募捐,是人们的言论自由权――交流信息,传播和宣传观点和意见,以及倡导宗旨,都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这段文字是公益募捐史上的“福音书”。它明确地界定了募捐除资金筹集以外的一项重要功能――向公众传播思想。所以,募捐具有超越单纯的商业营销之上的社会意义,是一项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工作。

第二,以免费产品为基础的资金筹集方式。公益组织募捐与互联网企业做销售存在相似之处,都以免费产品为基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以免费的产品和服务粘住数以亿计的用户,并以此衍生出不可估量的商业价值。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企业这种第三方支付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公益募捐。募捐成功的逻辑在于公益组织通过提供免费产品吸引大量拥趸,在此基础上,公益组织可以向大额捐赠人(如企业等)提供影响力反馈,帮助其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这是募捐最基础的经济本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衍生出很多种不同募捐方式,比如众筹,其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了丰沛的资金,而在于创造出了更大的用户群和品牌效应。这也就是说,众筹的公关意义更大于筹资意义。

体验经济的启示

在其他国家,已有诸多慈善组织运营新的策略方法,提升众筹活动的公关影响力。

在公益慈善界曾有段视频广为流传:某家公益机构在德国汉堡机场放置了一个互动装置,向这个装置投入2欧元后,这枚硬币就开始了它的“旅程”,最终一步步帮助贫困孩童实现大学梦想。整个过程以实体小动画的形式呈现,充满童趣。

这个新颖有趣的募捐形式,让捐赠人在捐出2欧元的过程中,体验了一番。这不仅仅是新奇,也不仅仅是参与,而是实在的体验。体验是什么?体验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自有市场以来,经济形式已从最初的前产品经济、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发展到了如今的体验经济。

不妨用“吃饭”说明:自己买菜做饭属于前产品经济;让净菜公司送货上门,是初步加工产品,属于产品经济;去外面餐厅吃饭,获得的主要是服务,属于服务经济;而去高档餐厅,边听音乐边吃饭,收获的将不再只是食物本身,同时包含着环境、格{等,这就是体验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供应商的利润也随之越来越大。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公益行业。德国机场募捐的精髓正在于提供了体验。捐赠人只是付出了很小一笔捐款,现实中是不可能体验到助人实现大学梦这个过程的,但捐赠过程中借助虚拟技术就可体验。

这对国内进行公众小额募捐的公益慈善组织而言,是可借鉴的经验。具体而言,在整个过程中,推动用户捐赠行为的不再是悲情,而是愉快的体验。换而言之,在这个案例中,公益组织并没有募捐,而是在销售“体验”。捐赠者不只是在捐赠,也是在购买“体验”。

如今国内的一些公益平台,也在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进行类似的具有创新性的公益募捐方式,比如网上参与种树、养树的小游戏,就相当于现实中完成了一次环保捐赠等。这种微公益募捐的设计方式,对吸引以年轻人为主的网络捐赠群体具有一定意义。

慈善事业如何“补课”

公众的参与是公益事业的基石。通过以上策略和方法,无疑可以实现扩大公众参与的目的。但是,仅有这些策略和方法,并不足够。在技术创新、策略创新、方法创新之外,一些基于慈善事业基本规律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在人人可公益,大众参与度不断提高的当下,笔者认为,要想使中国慈善事业更加良性地发展,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推进慈善组织的科学管理。减少慈善事业的争议,首要措施是推动慈善组织的透明、规范,增强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

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必须推动慈善组织的科学管理。尤其是推动慈善组织向企业学习经验,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推动慈善组织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理事会、中层管理团队、监事分工负责制度;(2)推动慈善组织建立完善的现代会计制度;(3)推动慈善组织建立人事管理制度,比如从业者职业规划等。

第二,提升慈善组织的专业水平。比如,我们应推动慈善组织引入专业的客户服务体系。在美国,慈善组织会在机构下设“捐款人建议基金”,类似于中国的冠名基金。这类基金是为某个捐款人所专设的,并且机构会为该基金配设一名客户经理,专门听取客户的建议,并结合自身特点,作出针对性的调整。

笔者认为,这一做法有助于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值得中国慈善组织借鉴。类似的专业建设内容还有很多,比如信息披露、项目管理、人才建设、市场营销等。

第三,推动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以提升慈善组织的总体规模。目前,中国的很多慈善组织公益活动缺乏社会参与接口,比如将募捐箱设计成互动装置。

第6篇

关键词:慈善;公益;道德;利他;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6-0098-05

慈善事业历史悠久,往往和道德联系紧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慈善在现代社会逐步扩展、升级、转化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慈善事业,也称公益事业。现代公益包含传统慈善的内容,但又远远超出了传统慈善的范围,呈现出新的特点。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还是将现代慈善事业仅归于道德的范畴,习惯拔高现代慈善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意义,不利于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文章拟从伦理学、慈善发展历史、现状、走向等角度探讨道德、慈善及公益之间的关系。

一、辩证关系:道德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慈善事业有助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慈善事业与道德有关。一方面,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社会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慈善事业的开展有助于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

首先,一个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是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思想渊源来看,儒家的“仁”、“义”和佛教“慈”、“善”等思想构成了中国民间公益慈善的基础。这种思想渊源伦理道德色彩浓厚,与“利”形成相悖的关系[2]。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其精髓在于个人要充分领悟自己对他人、社会,特别是弱势群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充分认识博爱、给予、利他、济世的社会价值,以及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使命[3]。

其次,慈善行为有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慈善事业有利于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社会道德面临新旧交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互助友爱、见义勇为等精神在一定程度被削弱,私利至上、人际关系冷漠、为富不仁等现象泛滥,人们急切呼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建新的道德文明。对新道德文明的重塑,重在行动,大张旗鼓地提倡善行、引导人们选择善行,促使有能力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有利于矫正道德失范。因此,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唤起道德与良知的催化剂。

再次,慈善无疑属于由道德力量和志愿精神驱动的社会领域。但并不能因此将慈善仅仅理解为道德行为,对它赋予过多的道德色彩,尤其不能把它单纯地看作是爱心、正义和使命的象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教授指出,要剥除人们关于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德性完美的神话”。因为,虽然慈善行为具有利他主义的特性,但人们从事慈善活动的动机绝不仅仅是为了“利他”。尽管有少数先进分子从纯粹的利他主义出发,把慈善当作一种报效社会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参与慈善活动的另外一些人其动机是形形的。

二、伦理学审视:纯粹无私利他并不是慈善唯一的道德标准

在道德的终极标准方面,自古就有义务论与功利主义之争。“义务论”亦称“道义论”,其理论前提是道德自律论,认为道德起源于每个人完善自我品德的需要;其目的也在于道德自身,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实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者。因此,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只能看它对行为者的品德、道德的效用如何,凡是能够使行为者品德达到完善的,都是道德的;凡是不能使行为者品德达于完善的,就是不道德的。义务论把无私利他奉为唯一道德的终极标准[4]75-84。道义论在中国的主要代表当推儒家。新儒家冯友兰在解释儒家的道义论时这样写道:“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5]具体说来,在人类的全部行为中,“求自己的利,可以说是出于人的动物的倾向,与人之所以为人者无干。为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人应该求别人的利”[6],只有“为利人而利人的无私利他”才符合使人的品德达于完善,才是道德的。无私利他是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的终极标准。道义论大儒董仲舒把这一思想概括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功利主义或目的论的理论前提是道德他律论,认为道德是一种必要的“恶”,目的在于他律,是为了每个人的利益和幸福。因此,功利论者把功利奉为道德终极标准,把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奉为道德终极标准[4]75-84。在中国,墨家思想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墨子曰:“义,利也。”(《墨子?经上》)墨子将“义”内化为品德,而后外显于行为。墨子所言之利有三层含义[7]:其一是“天下之利”,是公利。其二是交相利,爱人利人之利,是他利。爱乃利之本质内容,利乃爱之表现形式。通过利人实现爱人。其三是私利。私利者,利己也。墨子承认和肯定个人的合理私利,但墨子以为先以利人,而后利己,如若人人利人,则人人皆得利,从而有兴天下之利,天下之利即“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其道德理念的最终目标。

慈善的价值基础是利他。从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的道德标准之争可知,传统对慈善的道德评判主要依据的是义务论,即只有纯粹无私利他的慈善行为才被认可,反对其他功利目的的慈善,且慈善仿佛只和慈善动机有关,与慈善行为的客观效果无涉。目的论则更注重慈善的效果,并以效果行为评判,实现了利他就被认可。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对现代社会的公益慈善行为的评判应该是义务论和目的论的统一,不应偏废一方。

三、多重理论视域:慈善超越了道德范畴而具有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重意义

除了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也对慈善事业进行研究。在经济学的视野中,慈善是以道德力量作用下的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是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的行为。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则指出,慈善事业是指建立在社会捐献经济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行为,是一种混合型分配方式[1]1-2。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慈善事业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慈善救助及相关服务的提供,解决脆弱社会成员的生存困境或特殊困难,同时满足其相应的社会服务需求,在客观上能够弥补社会保障中的供给不足,改善社会保障中的“政府失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从社会学角度看,慈善组织有助于积聚和扩展社会信任,建立社会合作、共识、信任和规范,构筑和维持社会网络[9],慈善组织还发挥社会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的功能,对社会安全问题能起到缓冲、减压的作用。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中,慈善事业代表了一种社会自治的力量,它的出现和成长代表着公民社会的兴起,也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方式[10]。从法学的角度看,人权理论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依据,在慈善事业的体系中,尤其是救慈善事业,表达了普遍意义上的对人权的关注。

总之,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法学等为审视现代社会中慈善事业提供了多维的理论视野。从中我们看到,慈善事业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简单的、偶而的道德行为,而是依托慈善组织展开的具有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多重意义的制度化行为;慈善事业也不仅仅是道德范畴,同时具有调节国民收入分配、补充社会保障、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人权等功能,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1]。

四、历史考察:不同的历史时期,慈善与道德的关系不同

(一)传统社会时期,慈善事业与道德紧密相连

传统社会时期,慈善事业与道德紧密相连,具体体现为:第一,慈善行为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在于道德。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思想占据主导,影响深远。儒家思想认为,“仁义”是做人的伦理道德准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是人的发展和完善的核心内容。而“利”(往往特指个人私利)体现的是人的动物性,是人类的低级需要。因此儒家重义轻利,主张以追求道德完善,否定个人私利作为义举善行的前提。第二,义举善行作为道德的承载,要遵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道理伦理规范,并以符合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具体表现为“施由亲始”利他血缘差序格局。第三,行善的最终目的是追求道德的完善。儒家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修身养性是做人的首要任务,而提高和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就是“以义正己”,即通过舍己利他的义举善行。第四,慈善活动依靠道德进行监督、规范和管理,个人道德自律和社会道德舆论压力是规范慈善行为的重要工具。第五,重视道德教化。中国传统社会在进行救助活动时,注重道德教化,以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传统社会时期,慈善事业之所以与道德紧密相连,是和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从社会经济形态来看,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不利于经济交往活动的产生,也难于获取很大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利己主义的产生[12]82-85。其二,从社会关系来看,中国传统社会保留了血缘关系为主的模式,进一步形成人伦文化中道德优位的特点,利于道德利他主义自然产生。第三,在农业经济和血缘关系为主的传统社会,人的发展处在“以人的依赖为基本特征”的第一阶段,个体缺乏独立性,依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个体对自身权利与利益的积极追求[12]84,形成了以否定个人利益为前提、崇尚道德利他主义的伦理价值观,进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道德性突出的特点。

(二)现代社会,传统慈善向现代公益转变,道德只是公益中的一个要素

公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现代公益由传统慈善发展而来,是传统慈善在现代社会下的扩展、升级、转化和创新。现代公益包含传统慈善的内容,但又远远超出了传统慈善的范围。199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把慈善事业称作“公益事业”,将其界定为非营利的:(l)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3)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4)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现代社会中,广义的慈善,即为现代慈善事业,与社会公益事业并无本质区别。

中国传统慈善事业具有封闭性、精英化、不平等性、浓重的道德性等特点。与传统慈善不同,现代公益事业具有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常规化、规模化、法治化、社会化、开放性、平等性、广泛性等特征。首先,现代公益事业体现高度的专业化,现代公益事业以大量的专业公益慈善组织为载体,公益、慈善事业具有自成体系的知识、理念、技能。第二,现代公益事业发展的职业化倾向,从事公益事业需要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慈善公益发展成为独特的行业,成为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三,现代公益事业呈现出常规化、制度化、规模化、法制化特征,它应现代社会的各种需求而设置、内容丰富、形成规模,并依靠政策、法律进行规范。第四,现代公益事业具有社会化、开放性、广泛性的特点,现代公益事业面向全社会,倡导全民参与、慈善资源多元化;服务对象以弱势群体为主,扩展到全社会;内容不仅仅限于慈善救济,而是扩展到包括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广泛的公共事务。

现代公益事业的特征是和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相适应,它表明现代公益事业超越了传统慈善的道德范畴,和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具有经济、社会、政治、伦理等多重功能的事业。

五、现实思考:寻求道德与公益的互惠共利

(一)片面强调无私利他的道德性不利于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

传统慈善已经发展为现代公益事业,但对公益行为,社会仍习惯将其划为道德的范畴,以道德审视为主,甚至出现苛刻的道德责难:逼捐、索捐,将慈善公益冠以道德之名,将人们行公益慈善与否,作为道德高下的判断标准,甚至以道德名义胁迫那些不愿自愿捐助的人行善。从根本上来说,逼捐、索捐中掺杂了强制和逼迫的成分,违背了行善的自觉自愿原则,是对慈善资源的恶性掠夺,最终将导致慈善资源的枯竭,损害慈善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慈善公益行为的道德洁癖也是突出现象。道德洁癖指对行善动机进行严格的道德拷问,要求公益慈善行为动机单纯无私,纯粹为了公益而公益,为了慈善而慈善,不允许掺杂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这一点在社会对企业和富豪的公益慈善行为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中国,企业家不做慈善就会被贴上“为富不仁”的标签。但若是企业家行善,人们便开始怀疑他捐助背后的商业意图,关于企业家慈善的各种揣测层出不穷,而善款的多少往往成为公众衡量其道德水平的标准[13]。过于挑剔,甚至诋毁企业的慈善行为反而伤害慈善本身。北京师范大学王振耀教授说得好,不要把公益慈善的道德标准放得过高,不要把这个领域变成道德法庭。现实中人们的行善动机多种多样,关键是看慈善的结果是否真正地帮助了他人,有益于社会。在当前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滞后于社会需要的现实情况下,我们需做的是呵护企业的向善之心,鼓励企业多做慈善,让捐赠成为一种社会风尚[14]。另外,参与慈善事业与否,是个人价值观的问题,有时候与道德无涉[15],因为利他和促进社会公益的方式有多种,慈善只是其中之一,且未必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一种。因此,以何种方式来增进人类福祉,纯粹是个人的选择。

慈善属于道德范畴,行善应该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单纯利他的传统观念使现代公益事业动力不足、效率不高、难以持续:企业、富人行善捐款反遭苛刻道德拷问、道德责难,善举带来的不是荣耀,而是无奈、麻烦,甚至是后悔和恐惧,让人们在善举道路上徘徊、犹豫、望而却步;普通百姓,因观念偏差,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事情,零星爱心无法汇聚,民间公益如一座沉睡的金山无法开掘。此外,传统公益还面临效率低下的困境,单纯将公益限制在道德的范畴,难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善心转化为善行,将善行转化为最有效的求解方式。围绕这些问题的种种努力不断推动公益的转型。在这股潮流中有三大最重要的转向:从片利共生到互利共生;从注重支票数额到注重行动参与;从“输血”到“造血”[16]44-45。这些努力,将冲破公益只是单纯道德事业的藩篱,在现代社会中汲取发展的能量。

(二)当代公益的新道德基础:从片面利他到互惠共利

无私利他、单面受益是牺牲一方的利益以使另一方受益;互利共生指共生的成员彼此都得到好处。对于公益,过去人们更倾向于片利共生的模式,即为公益而公益,不能从中要求任何回报;从公益中追求一种积极有效的反馈尤其是物质利益,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不道德甚至是邪恶的事情。人们在潜意识中似乎有种隐忧:施予方一旦将公益与效果回馈结合在一起,最终会有损公益的命脉。少有人愿意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纯净水般不带任何功利性成分的公益效率越来越不理想。纯粹、无功利,为公益而公益的想法能够激发起建造空中楼阁的冲动,但却不能为人们提供真正居所。传统单向受益的捐赠模式与双向受益模式相结合,相辅相成,将产生相乘效益而不只是相加效益,单向受益意味着公益事业只有一个引擎,双向受益意味为其装上了另一个引擎[16]46-50,为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以下的实例证明了互惠共利公益模式的生命力,它们或许表明,将“互惠共利”纳入当代公益事业的道德基础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更能激发公益事业的生命力。

如“红色计划”从大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出发,以简单、巧妙的创意将个人的购物、工作、生活与公益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人人、时时都便利可行的公益机制,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汇聚众多普通人的善意,聚沙成塔,实现公益效率的集合倍增,为我们打开了向新公益时代的大门。又如再生银行[17],再生银行是美国一家垃圾回收公司,它建构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居民、商家、政府都拉进其交易结构,并成功地建构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多赢模式。居民将垃圾投入专门的垃圾桶,每月可从“再生银行”获得积分,在指定商家消费时能获得优惠;商家借此不仅得到了更多消费者,也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政府则节省了处理垃圾的费用;而社会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促进环境保护。再如小母牛国际,其运行模式是向穷人捐赠牲畜并传授技术,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摆脱饥饿和贫困。而受助者则要承诺将捐赠牲畜产下的第一代幼子以及自己学会的技术,像礼物一样传递给需要帮助的穷人。通过不断“传递捐赠”,不仅可以让慈善事业持续发展,受助的穷人也可以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从帮助他人的行动中获取“从受助者变成捐赠者”的精神鼓舞。

六、结论

在现代社会,无私利他、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依然是珍贵、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社会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以利他为价值取向的公益事业,对于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又已经走出了纯粹道德的范畴,而具有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意义。慈善即道德的传统观念已经滞后于现代公益事业的发展,也不适应现代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公益行为之道德性的过度重视却反而造成公益事业的动力不足,不可持续。因此,要转换传统慈善观以适应现代公益事业的要求,从注重公益行为的义务论转向义务论与目的论相结合,注重公益的多元价值,由片面利他向互惠共利模式发展,倡导人人公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华慈善事业[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170.

[2]若 弘.中国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7.

[3]陈 勇.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6(3):34-37.

[4]王海明.功利主义与义务论辩难[J].社会科学,2003(2).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52.

[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608.

[7]邱 竹,邹顺康.墨子义利观之考辨[J].道德与文明,2010(4):82-86.

[8]徐云峰,郭大林,谢妮霞.论慈善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弥合[J].北华大学学报,2011(2):110-113.

[9]陈健民,丘海雄.社团、社会资本与政经发展[J].社会学研究,1999(7):64-74.

[10]崔海燕.现代社区治理中NGO的角色[J].学会,2006(3):19-22.

[11]赵永忠.慈善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J].道德与文明,2006(2):9-11.

[12]林 滨.儒家与基督教利他主义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企业家慈善遭遇道德绑架[EB/OL].[2009-12-11]http://finance.hc360.com.

[14]不应让“道德洁癖”使慈善退避[EB/OL].[2011-09-05]stnn.cc.

[15]周 飙.慈善不是道德武器[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9-14.

[16]张兵武.公益之痒:商业社会中如何做公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林伟贤,魏炜.慈善的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6-43.

责任编辑 陆 莹

On the Relationship of Morality, Charity and Commonweal

1.Yu Miao 2.Ci Qinying

(1.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2.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第7篇

关键词慈善电视节目;电视慈善事业;微帮助力量1坚守慈善使命,创新公益文化

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节目,是一档具有公益性质的栏目,它在坚守慈善使命的同时也创新了公益活动的形式。可见,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不仅需要继承,同时也需要创新。“帮助微力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档以民生为主公益性活动,观众可以通过四种方式随时参加节目的互动,这不仅提高了观众的收视率,而且也增加了公益文化宣传的广泛性。可见,新元素的注入不仅增加了电视节目的活力,同时也促进了慈善节目的现实意义。

2提高媒体的美誉,促进品牌观念

随着电视媒体的多样化发展,慈善化栏目已经成为众多媒体提高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电视媒体行业日趋更新的形式下,促进媒体的品牌观念也是增加自身竞争力的发展要求。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无形中就起到了提高湖南卫视美誉的作用,可见,电视慈善事业对于促进电视媒体本身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性。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抓住时展的新契机。 电视慈善事业的萌生不仅符合了时展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正是迎合了时展的需要,并且宣扬了感恩、扶贫、正义的思想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节目的品牌意识。可见,“帮助微力量”是一档融合创新思维并符合时展的栏目,从长远的利益上看,它也是弘扬我国慈善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2彰显媒体的品牌观念。 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是以民生的为主的公益活动,与以往的公益活动相比,它更贴近人们群众,而且也更能反映民生问题。这种公益活动的定位不仅彰显了媒体的品牌的观念,同时也提高了公益活动的宣传性。可见,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是一项具独特风格的公益活动。

2.3以满足观众需要为核心。电视慈善事业是已满足广大民众需要为前提的,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亦是如此,无论是栏目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从满足观众的需要为出发点,这样,不仅增加了观众的收视率同时也加强了观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在“帮助微力量”栏目的过程中,每一个帮助的对象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洪灾少年与狗的故事中的毛罗健,他的故事不仅感动了群众,同时也达到了公益活动的效果。

3传扬慈善精神,深化公益寓意

电视慈善节目秉着慈善的理念策划的,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亦是如此,自开播以来,“帮助微力量”栏目已经收到很多观众的关注,而且也帮助了很多生活上艰难的群众。可见,这档栏目的策划不仅仅实现了公益的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扬了慈善精神、深化了公益的寓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3.1实现慈善的透明性。 由于慈善事业是一项以公益性为目的的活动,所以,它就要受到所有民众的关心和重视,以便实现慈善过程的透明性。在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中,电视屏幕上筹款数字是随着实际中的数字而变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慈善的透明度。并且筹款基金最终送到需要帮助对象的手中也是全程直播的,这让观众清晰的看到了整个“帮助”的过程,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慈善的透明性。

3.2弘扬慈善文化。 慈善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重要性,因此说,电视慈善栏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慈善的文化精神。可见,湖南卫生“帮助微力量”栏目的出现有着时展的必然性,它的整个环节都是在弘扬慈善文化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的。它在促进社会和谐气氛的同时,也唤醒了那些慈善意识缺失的人们,因此,弘扬慈善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必要手段。

3.3扩大公益宣传性。 湖南卫视的“帮助微力量”栏目在坚守慈善理念的基础上,对栏目内容进行了赋有创新思维的策划,这样不仅提高了收视率,同时也实现了扩大公益宣传性的目的。例如,在帮助岳阳泥石流的孤儿一期时,节目组请来了有着众多粉丝的李玮,明星元素的加入无疑不仅提高了观众对节目的关注,而且也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可见,“帮助微力量”栏目内容上的创新不仅符合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极大的宣传了慈善的重要意义。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慈善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因此,设置慈善栏目是宣扬慈善事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帮助微力量”栏目的简单分析,观众不仅感受到慈善栏目的创新化,同时也丰富了观众的精神文化世界。“帮助微力量”在坚持慈善理念的指导下,加大了慈善活动的力度,真正贯彻了以满足广大观众需要的策划目的。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慈善事业的内容与形式也将会逐步转变,在符合时展的基础上,实现慈善事业真正意义上的的公平化、透明化。参考文献

[1]符彤.主持人对品牌电视栏目的影响——以央视和凤凰卫视品牌栏目为例[J]. 今传媒,2008,(07).

[2]周玉兰.本土娱乐构建频道品牌——以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