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0:33:48
序论:在您撰写脊柱术后康复护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临床资料
本组共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8~20岁,平均年龄12 岁。脊柱右侧凸出15例,左侧凸出10例,严重畸形伴活动障碍11例,术前原发侧弯角度Cobs角30°~70°平均45°,术后平均身高增长5.5 cm Cobs 角 25°~35°,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行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住院3~5周,无并发症发生,拆线后行石膏背心或支具固定。
2护理要点
2.1心理护理患者因脊柱侧弯畸形长期带来的不适,所以对治疗要求迫切加之顾虑手术治疗能否消除侧弯畸形。因此,徘徊于乐观与恐惧之间。对此,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减轻患者的思想顾虑,热情接待患者,并向他们介绍医学上新技术、新方法及手术成功的病例,使其增强对手术的信心与信赖,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2术前准备
2.2.1完善术前检查除了脊柱方面的检查外必须认真完成心肺功能各种检查,包括憋气试验,进行全面系统特殊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心电图、常规血液系统及药物过敏试验、交叉配血以备手术中输血。
2.2.2术前肺功能训练及其他准备脊柱侧弯常导致肺功能不同程度降低,因此,术前1周护士应指导患者深呼吸;吹气球等肺部训练3~4次/d,20~30 min/次,以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同时要求患者进行手术卧位姿势,床上大小便,肢体主动活动训练,为矫正手术做好充分准备。并注意提高患者术后机体抗感染能力,在饮食上应加强营养,多补充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等食物。
2.3术后康复护理
2.3.1术后患者的搬运及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应正确、谨慎搬运到床上,由3~4人协作,动作要求协调一致,保持脊柱水平位不得扭转,以防断棒或拔钉,全身麻醉未清醒者,头应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出现呛咳窒息,持续心电监测、低流量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
2.3.2脊髓神经功能观察由于手术创伤大,难度较高,易损伤脊髓神经,当患者麻醉消退后要密切观察双下肢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反射功能,要指导患者主动行足趾和踝关节伸屈活动,若出现肢体感觉减退或障碍,应考虑是否因过度矫正或切口内血肿形成,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采取相应紧急措施。
2.3.3各种管道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各种引流管是否在位通畅,切口引流者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一般术后放置引流管48~72 h,48 h或72 h后引流量小于50 ml时可拔管。若引流量在48~72 h后仍不减少,应考虑有无内出血或脑脊液外漏。根据病情可保留导尿管2~3 d后拔除,以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使用便盆应先让患者侧卧,将一软枕垫于背部,再放置便盆,保持脊柱的水平位,以免产生断棒。
2.3.4翻身护理术后平卧4 h,并给予垫海绵垫,以压迫止血,翻身时采用轴型滚动式操作。有肋骨切除者禁止侧卧。手术矫正剃刀背畸形术中行肋骨成形还有可能损伤胸膜,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防止翻身造成气胸。
2.3.5观察敷料外观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情况是防止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切口渗血严重者应及时通知医师,查明原因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外观干燥,必要时给予加压包扎,以利压迫止血。
2.3.6石膏固定护理与观察术后2周拆线后即可行石膏背心固定。嘱患者在饮食上应少量多餐避免消化不良,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石膏综合征。如出现上述症状,应检查石膏固定是否过紧,若有血压、脉搏、呼吸、尿量、面色等变化,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对症处理。
2.3.7出院指导指导患者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四肢活动,同时配合做扩胸运动、深呼吸、吹气球等呼吸功能锻炼,出院后6个月内不要做上身前屈动作及上肢提拉重物,避免身体负重及加重脊柱活动度,并定期来院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78 例,固定术后对其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22 d,所有病例都复位满意。经24~60周的随访,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术后恢复优良率达91%。结论:三柱固定是一种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新固定概念,固定术后科学有效的护理及康复指导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固定;术后护理;康复指导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3
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市同济医科大学附属普爱医院骨科病房
周蓓: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包括Schatzker的V、VI型的关节内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其导致的粉碎性骨折使得对骨折的分型比较困难,又容易引起膝关节的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其处理充满了挑战[1]。传统多采用前外侧和前内侧手术入路,然而这种技术有时不适用于多平面关节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后侧柱的多平面骨折,因骨折部位难以暴露复位固定,导致临床并发症增加而影响疗效。朱奕等[2]提出了“三柱”理论模型来定义胫骨平台骨折,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我科2011年3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13例,其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78例,应用三柱固定技术治疗,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并随访24~60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19~77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8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伤l例。闭合性骨折73例,开放性骨折5例。基于常规X线片和CT影像,所有骨折根据“三柱骨折”的概念分类,意味着在胫骨近端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至少发现一片分离的骨块(Schatzker分型V型和VI型)。合并伤:上肢骨折2例,股骨骨折5例,半月板损伤25例,交叉韧带损伤12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伤后行急诊手术5例,5例患者由于伤势严重在住院2周后才接受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在1周后接受手术治疗。
1.2治疗方法初步处理包括石膏固定、远端骨的骨牵引或在术前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据X线片和CT结果除了按Schatzker分型外,所有骨折也使用一种“三柱”概念进行分型[3],从俯面观上看,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定义为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根据三柱分型法制定治疗计划,进行三柱固定[4],所有患者均由相同手术小组在实施全身麻醉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若累及后柱损伤,即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患者手术中处于漂浮,首先患者取俯卧位,使用倒L型后侧入路处理后柱骨折。当需要实行胫骨平台的前外侧入路手术时患者改为半侧卧位,患肢小腿旋转以利于手术部位的暴露。48例患者使用联合入路,30例患者仅采用后侧入路或前侧入路。
2术后护理
2.1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2.1.1生命体征的观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术后24 h持续床边心电监护和低流量吸氧,对各项体征细致观察,真实记录,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师,术后如有体温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应查明原因对症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2.1.2患肢的的观察与护理患肢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但严禁肢体外旋;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因联合入路在小腿上有两个切口,后侧入路的切口在小腿下侧,敷料压在腿下,容易被忽视,所以要特别注意,若渗液、渗血较多时,应立即更换敷料;严密观察患肢远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肿胀程度等情况,并与健侧比较,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
2.1.3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若放置引流管者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特别是联合切口有2个引流管时,应在引流管上贴上标签,并注意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折叠。认真观察引出液的颜色和量,并分别做好记录,若术后4 h内引出液总量超过600 ml应立即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2.1.4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观察疼痛的性质,以判断患者是切口疼痛还是肿胀引起的疼痛,复杂胫骨平台因创伤程度重、手术复杂、切口大且有两处,术后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冰袋持续冰敷可以减轻肿胀引起的疼痛,对于肿胀后石膏过紧者还应将石膏切开松解,持续麻醉泵和睡前使用双氯芬酸钠塞肛可以减轻切口的疼痛。
2.2心理护理患者积极的态度对其康复至关重要,手术回病房后,管床护士应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非常成功,以解除其顾虑,麻醉清醒后即可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护士还要细致观察、耐心讲解,并对其进行示范指导, 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当患者能配合时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促进患肢功能的康复。
2.3饮食护理术后6 h内禁食水,24 h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豆、奶及过甜类食品,防止胀气,以后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其进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钙、低盐易消化食物,如乳类、蛋类、蔬菜、水果等,并嘱其多喝水,可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防止便秘,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每天盐摄入量应不超过2 g,糖尿病患者应关注并控制其总摄入量。
2.4康复指导
2.4.1康复方案遵循尽早、安全、有效的原则尽早原则:术前进行康复指导,发放康复知识宣传册;术后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的训练。安全原则:早期需要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循序渐进地增加关节活动度,在进行关节活动时注意严格控制肿胀,必要时使用冰敷。有效原则:术后应该有系统的康复评定以判断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关节活动度的获取与维持、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要点。
2.4.2具体康复方案术后清醒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泵运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1周患肢石膏托固定、抬高,若切口愈合良好无渗血渗液,1周后佩戴膝关节铰链支具固定,小腿下方垫枕抬高患肢;在院期间CPM每天行关节活动度训练,0°~45°范围内,术后每周增加10°,出院后继续在膝关节铰链支具的固定下行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4周到达90度[6]。术后4~6周,继续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及关节活动训练;复诊时指导患者在助行器下站立,转移,不负重。术后8~12周,拍片复查,如果骨折线周围已形成较多骨痂,即可少许负重,但患者下地活动还是需借助助行器[7]。术后12~16周 ,逐步增加负重, 慢慢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特别要注意走路的步态尽量自然,尤其是站立相。
2.5出院指导(1)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院康复训练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告知其继续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但必须遵循早活动晚负重原则。(2)告知佩戴膝关节支具固定的时间和注意事项。(3)告知复查时间,并嘱患者要根据复查情况决定是否能完全负重。
3结果
78例患者住院15~31 d,平均22 d。所有患者都复位满意,3例患者术后切口渗液,经换药等对症处理后切口愈合。经24~60周的随访,术后12~16周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用Rasmussen评分法评定治疗效果,优38例,良33例,可7例。
4讨论
恢复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是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我科采用三柱固定的技术对多平面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那些涉及后侧柱的骨折加强后侧柱固定,结合一种新的手术(漂浮)的后侧入路和前外侧联合入路以代替经典的双侧(内侧和外侧)入路来处理这种骨折可以给予骨折充分暴露,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是康复的基础,但良好的手术效果更离不开科学有效地护理。护士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给予心理和饮食护理,并在正确的康复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每例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训练,为术后尽早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达到了最大限度快速康复的目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贵林, 荣国威, 吴新宝.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0,20(4):219-221.
[2]朱奕,罗从风,杨光,等.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3):254-259.
[3]张巍,罗从风.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新趋势[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0,31(4):217-220.
[4]罗宝风,林丽芳.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4):52-53.
[5]黄云英,金先跃,梁剑敏.关节镜及C臂X线机双向监测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4):4145-4147.
[6]孙科儿,王海燕.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动静平衡康复训练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4,29(2):81-82.
[7]许红璐,陈燕,杨秀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10,13(2):145-146.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1例,男2例,女9例,年龄5~46岁,平均17岁。其中先天性脊柱侧8例,特发性脊柱侧弯1例,神经肌肉型2例。
2 护理
再分术前术后护理,要针对主要项目写细写透彻,措施越详细越好,还要结合本组患者写实施后的效果。
2.1 心理护理 患有脊柱侧弯的患者多为青少年,因背部的畸形会产生自卑心理。当得知自己的畸形可以矫正时,他们对手术既充满期待,又对手术充满了顾虑。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以及术后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减少其焦虑,以良好的心态去配合手术,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肺功能评估 脊柱畸形造成了患者胸腔容积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心肺功能,因此术前进行肺功能评估对手术是否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术前应该进行肺功能检测及血气分析。指导患儿做深呼吸训练及吹气球及爬楼梯练习,以增强肺活动量,改善肺功能[3]。
2.3 神经功能评估 术前了解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方便术前和术后进行对比。
2.4 唤醒试验练习 在患者熟睡时将其叫醒,让其活动足趾,以便术中及术后能及时发现脊髓有无损伤,以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2.5 脊柱柔韧度练习 指导患者早晚左、右各侧弯20次,其目的是增加脊柱的柔韧度,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2.6 常规准备 ①术区备皮,上端椎固定到T5以上时应进行颈部和头部备皮。②备血。③完善术前各项术前检查,如心电、胸透等。④告知患者术前8 h禁食水。⑤术前做抗生素过敏试验,如试验结果为阴性,手术前一天和术前2 h静脉滴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⑥练习床上排便。
2.7 压疮的预防 由于该手术较大,时间较长,而且需要俯卧位,所以颜面部极易压坏,所以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我们先在颜面部贴上美皮康,以预防面部压疮。同时要注意术中更换面部。本组有5例病例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面部压疮,但术后经过精心的护理,5 d左右均痊愈。
3 术后护理
3.1 生命体征的监测 当患者术后返回ICU时,立即给与吸氧及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由于脊柱畸形影响了胸腔容积的改变,再加上全麻手术插管,更加影响了患者的呼吸功能,所以要鼓励患者深呼吸和进行有效的咳嗽,以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中有3名患者术后3~5 d体温>38.5℃,一周以内均恢复正常,无感染的发生。但是如果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出现发热,则要警惕感染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有无贫血。在术后第二天采血化验血常规和血离子,以便能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及离子紊乱。在术后早期,尤其是第一个24 h内,还要警惕恶性高热的发生。
3.2 护理 术后平卧6 h后,可每2 h给患者轴线翻身一次,注意翻身时应保持脊柱水平,避免脊柱扭曲造成脊髓损伤或内固定器械的脱位。翻身时要注意观察患者肩胛部及骶尾部的皮肤状况。本组病例中有一名患者因害怕疼痛不敢翻身而出现骶尾部压红现象,针对该情况,我们一方面做好心理安慰外,另一方面使用了美皮康加上定时翻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骶尾部的压红没有继续加重,于一周内消失。
3.3 切口引流管的护理 应保持切口引流管的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本组切口引流通畅,引流量为50~250 ml1。我们提倡的是尽早拔管,该组病例中有7名患者术后三天切口引流量小于50ml给予拔管,其余4名患者由于引流量略多,于术后第四天拔除引流管,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
3.4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本组有两名患者术中胸膜破裂,术中给予缝合修补胸膜,未留胸腔闭式引流。对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要注意观察水柱的波动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每天更换引流一次,记录引流量,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待肺部膨胀良好拔除引流管。
3.5 消化系统护理 本组中有8例出现胃肠道症状,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术后第二天采血化验离子,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有离子紊乱,当发现钾离子低时,给予补充钾离子。同时告知患者禁食水2~3 d,给予补液治疗,指导患者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以促进胃肠蠕动。通过以上对症处理后,所以患者症状均消失。
4 康复指导
术后第2天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舒缩运动及直腿抬高练习。根据不同的术式,大部分患者于术后第2天佩带支具坐起,胸廓成形术患者可适当推迟佩带支具坐起时间,一般于疼痛缓解后佩带支具坐起,离床活动,活动时避免做躯体侧屈、扭转、弯腰等动作。活动强度要循序渐进,避免疲劳。第一次坐起要小心头晕。告知患者佩带支具6个月以上,使患者腰背部肌肉适合新的姿势状态。要保持正确的走路姿势,搬重物时要减少身体负重;抬物品或捡东西时,尽量保持腰背部平直,以下蹲弯曲膝部代替腰部。
3 小结
完善的术前准备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而术后精心的护理及健康指导则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本组11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无并发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叶启彬,李世英,邱贵兴.脊柱外科学新手术.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284-285.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65-02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即脑血管意外)经治疗后遗留下来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的总称。穴位注射疗法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既具有对腧穴的机械刺激作用,还增加了药物的化学作用。现将穴位注射护理技术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穴位注射的适应症
中风后遗留很多后遗症,最常见的是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即偏瘫。偏瘫患者不仅生活不能自理,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偏瘫是穴位注射的最主要适应症。有报道表明使用红花注射液和654-2注射液给中风偏瘫患者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穴进行穴位注射,并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能起到明显改善作用。此外,便秘也是中风患者经常遇到的肠道问题。当肠道里的污浊排泄不顺畅时,分解的氨大量积累后容易被血液吸收,进而危害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还能影响大脑功能的恢复。可以用通过在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以刺激经穴局部,增强患者的胃肠蠕动,以产生便意。再者,足内翻是诸多后遗症其中之一,是患者在步行中步态异常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步行能力。取患者阳陵泉、外丘处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同时仍需结合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除此之外,呃逆、关节疼痛、四肢拘挛、肢体感觉障碍、尿失禁等症状,都可以采用穴位注射的疗法,通过针刺的机械作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穴位传导作用三者的有机结合,注射后可对人体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使肢体或脏腑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穴位注射的介入时间
对于中风后的病人来说,康复训练介入得越早,病人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在医学领域发达的国家,中风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已经成为共识。而我国在对中风后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当中,过去一直认为脑卒中患者早期时应卧床静养,特别是脑出血的患者,因担心其过早进行康复护理训练会加大再出血的可能性,所以早期时以治疗和常规护理为主,轻视了康复护理和训练。而实践证明中风后早期开始的康复护理训练引起再出血的机会很小,同时在超早期(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24~48h内)使用穴位注射疗法,对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注射药物的选用
中风的发生,风、火、痰是其主因。痰瘀阻滞脉络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久则患肢枯瘦,麻木不仁,因此穴位注射所选用的药物多为活血消瘀行气之类。如可以使用香丹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进行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亦常用于临床,其不仅有利于脑卒中后病灶局部神经细胞的修复,而且有利于周围神经的功能维持。灯盏细辛注射液则可以降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粘度的含量,改善血液高粘滞状态。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中风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可选用丹参注射液在肩髃、天宗、曲池、手三里、合谷诸穴进行穴位注射,可以起到疏经通络的作用,明显改善患者疼痛、水肿、运动功能受限等临床症状。中风时间较长以后,多出现肢体拘挛,以血不荣筋,痰瘀阻络为主。治疗当以养血荣筋为主,少佐活血通络药。此时应首选复方当归注射液,当归养血为主,少佐川芎、红花活血。另有研究证明,甲钴胺穴位注射(内源性的辅酶B12)不仅有利于中风后偏侧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功能恢复,而且对提高运动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4注射穴位的选取
穴位选择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在患肢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患肢阳性反应点进行取穴。半身不遂的患者,在上肢常选取肩井、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等穴进行穴位注射,下肢常用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丘墟、解溪等穴。中风患者多为肝肾亏虚、髓海不足之体,加之病后肾阳不足,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尿失禁,可取关元、气海、中极、肾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穴进行穴位注射。中风急性期可见呃逆症状,可取足三里穴调理脾胃,和中降逆。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取患侧三阴交、血海穴,用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养血活血通络,共达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的目的。
5穴位注射的常规方法及疗程
进行穴位注射时,穴位常规消毒,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护士取用5号针头,也可使用5.5~6号针头,注射时进针适当深度,可在穴位内提插,增强刺激,待有酸、麻、胀、重、痛针感后,回抽无血后,再缓慢注入适量药液。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数秒,以防出血及药液外溢,影响疗效。每天注射1次,一般lO次为1个疗程。
6穴位注射的常规护理
在穴位注射前应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态度诚挚热情,关心同情患者的疾苦,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与穴位注射方法的作用和效果,消除患者各种顾虑,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患者摆好,冬季注意保暖,根据穴位分布位置采用指量取穴法选准穴位。严格无菌操作,注射手法要轻,边注射边观察患者的面色,避免患者因紧张而出现晕针现象。注射完毕,用于棉球按压针眼,不可着水,以防感染。注射后让患者卧床休息,室内保持安静整洁,温度适宜,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牛奶豆制品鱼鸡蛋瘦肉等食物,忌辛辣油腻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7穴位注射的注意事项
进行穴位注射,应注意以下几项: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穴位注射后局部通常有较明显的酸胀感,随后局部或更大范围有轻度不适感,一般1日后消失;注意注射药物是有效期、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必须先做皮试;一般注射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还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老人、体弱、敏感者,药液剂量应酌减。
8小结
方法:对12例脊柱骨折伴随脊髓损伤患者采取全面的医学护理、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同时采取适当的康复锻炼,密切关注患者并发症及病情恶化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
结果:1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及病情恶化现象,病情均有好转。对本次康复护理效果比较满意和满意患者12例,满意度100%。
结论:采取科学、全面的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升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有效遏制并发症,值得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93-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2.2±3.8)岁;患者颈椎损伤2例,胸椎损伤4例,腰椎损伤6例;患者脊柱骨折原因高处坠落3例,车祸5例,重物压伤4例。所有患者均经相应检验证明病情属实,且均给予正规手术治疗。
1.2康复护理方法。常规医学护理:对泌尿系统紊乱的患者,由专门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导尿,并引导患者家属了解导尿原理、学习导尿方法,规范化地为患者导尿,及时排尽膀胱内尿液,以保护患者膀胱健康,人工导尿管导尿视患者术后具体情况持续15天左右。对肌张力开始恢复的患者,以每3h一次的频率定时为患者开放使用膀胱引流,以将患者膀胱缩涨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患者导尿管拔出后,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按压以促进患者自行排尿,逐渐开始锻炼患者膀胱及泌尿系统的恢复和适应。对术后患者进行全面的肺部护理,预防肺部感染而加重病情。尤其对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减弱及呼吸分泌物无法排除的患者,要密切关注患者呼吸道情况,为患者定时翻身、扣背,帮助患者及时咳痰,对于呼吸道分泌物严重不能排除的患者,遵医嘱给予相应的祛痰药物调理。
日常康复护理:患者术后会不同程度上出现消化功能减弱及胃肠功能紊乱现象,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增加高蛋白、高纤维含量食物在日常饮食中的比例,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对于出现便秘的患者,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便秘情况给予相应的饮食结构调整,必要时采取相应的药物辅助以缓解便秘情况。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共同协调控制患者日常饮食配比及饮食摄入量,适当增加患者水的日常摄入量,保证患者饮食卫生安全,保持饮食规律。由于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医护人员相应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护理,尽量采用透气性强的床褥和被子,随时保持患者床褥及被子的清洁干爽,护理人员定时为患者进行严格的皮肤清洁护理,视天气炎热和潮湿情况定时为患者翻身,尤其注意在翻身时保持患者脊柱稳定。另外,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患者日常护理的重要性,患者术后平卧硬板床5h,帮助患者有效减少出血量,在日常护理如翻身、搬动、进水进食等时候随时注意避免对患者脊柱的压迫、拉伸和扭曲,随时保持患者脊柱平直,以免加重病情[1]。
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应明确患者术后行动不便、皮肤知觉丧失的状况,共同关注患者安全问题,禁止患者自行挪动和起卧,严防患者在进食、护理、锻炼过程中烫伤、碰伤和摔伤,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情绪状况,对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应严防患者自伤和自杀行为[2]。
功能锻炼:根据患者不同的身体状况及不同的康复护理阶段,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以辅助康复治疗与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耐心为患者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及方法,取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专业为患者进行四肢及肢体关节为主的按摩,促进患者肢体及全身血液循环的同时,有效预防患者并发症及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等现象的出现[3]。
心理护理:患者脊髓损伤后大多出现严重肢体瘫痪和疼痛现象,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造成患者生理病痛的同时,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4]。很多患者在病痛和心理压力的双重折磨下极易出现情绪失控甚至自伤现象。护理人员在深入了解和体谅患者病情与心情的同时,对患者始终抱以深刻的同理心,从言行和日常护理上充分尊重患者,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需求和愿望,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尽量答应患者要求,耐心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及技术情况,介绍之前治疗成功的患者案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的最佳治疗效果具体解释和讲解,帮助患者建立康复治疗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用药、进行日常护理及功能锻炼,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接受每一项护理和康复工作。
2讨论
脊柱骨折是临床常见创伤之一,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后的严重并发症。脊柱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大多出现严重肢体瘫痪和疼痛现象,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造成患者生理病痛的同时,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甚至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针对脊柱骨折并发脊髓损伤病情的特殊性及严重程度,在手术后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全面性康复护理方案,从患者常规医学护理、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及日常康复护理等方面实施全面的术后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建立康复治疗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用药、进行日常护理及功能锻炼,尽可能地预防康复过程中并发症的产生。本次采取全面康复护理的12例患者,无一例并发症产生,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证明全面性的康复护理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米长爱.家庭访视护理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08(20):1789-1791
[2]邓曙华.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术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6):110-111
关键词: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105-01
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后的严重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脊髓节段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与运动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括约肌麻痹,大小便失禁等。临床上加强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其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7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9例,年龄在23岁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37.2岁。患者的受伤原因主要包括车祸致伤、重物压伤、高处坠伤等,其中腰椎损伤36例,胸椎损伤18例,颈椎损伤16例,对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进行康复护理。
1.2康复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 脊柱损伤的患者多为意外致伤,伤病来的突然,因此易造成患者巨大的心理波动,大多数患者还会出现悲观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并充满了极大的思想包袱,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的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深入细致的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观察患者的言行,从患者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安慰、劝导、鼓励等方法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并培养患者的自信心,并使患者了解到通过合理的医疗和技术措施,患者是完全有可能康复的,增加他们积极接受并配合治疗的信心,同时对其家属也应进行相应的康复知识指导,配合护士做好康复护理工作,并且家属的支持也是患者巨大的心理动力,共促患者康复。
1.2.2护理 恰当、正确的护理是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护理的重要方面,若或姿势不当会加重患者的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应平卧硬床板4~6h,压迫切口进行止血;加强对患者平常翻身的护理,对上肢功能损伤严重,且完全依靠护理人员进行被动更换时,护理人员一定要确保脊柱纵轴保持水平一致,避免造成扭曲、旋转和脱位;床上的姿势也必须保持适当的即良肢位,避免造成关节痉挛;颈脊髓损伤的患者移位时,需要先固定头部,并使头部随着躯干一同滚动,防止造成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停止。
1.2.3并发症的护理
1.2.3.1呼吸系统的护理 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导致压疮以及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等肺部疾病。对于压疮的护理,首先应减轻患者身体部位的压力,及时变换,需每隔2h对患者翻身一次,翻身动作要轻柔;对于骨突出部位的患者,为减轻突出部位受到的压力,可将按摩气垫放置在骨突出的部位以减轻压力,并对患者的骨突出的部位进行适当的按摩;对于肺部感染的护理要对患者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免着凉诱发呼吸道感染,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的锻炼,有效咳嗽的方法是指导患者深吸气,并在呼气2/3时咳嗽,反复练习,并且每2h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1次,以协助患者排痰。
1.2.3.2泌尿系统的护理 为防止泌尿系统的并发症,术后应尽早的留置尿流管1~2周,并保证每4~6h排尿一次,若尿液较多可缩短排尿的间隔时间。术后加强对患者的膀胱功能的恢复训练,以达到自行排尿的目的,特别是对于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患者,更应及早的进行膀胱功能的恢复训练;在拔出尿管之前应将膀胱内的尿液排空,并嘱患者每天的饮水总量应该达到2000ml左右;护士还应加强对患者膀胱的观察,膀胱充盈时,可采用挤压的方法训练患者的反射性排尿。
1.2.3.3消化系统的护理 保证患者饮食方面营养的供给,要有足量的维生素的摄入,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合理控制饮食结构,忌暴饮暴食。若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便秘、肠梗阻、肠胀气等情况,可应用干扰电疗法进行缓解。
1.2.3.4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围术期期间注意抬高患者的下肢,经常协助患者更换,以利血液的回流,对出现肿胀的患者,可应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消除肿胀。
1.2.4功能恢复训练 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功能的恢复训练,护士可根据患者脊髓的损伤程度,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早期的康复训练计划对于预防关节痉挛、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可以采取被动和主动相结合的方法。每天进行下肢关节的被动活动,对于踝关节的锻炼可行背屈、内收、外展等活动,膝关节可行伸屈活动,髋关节可行抬腿和内收外展的活动;主动锻炼可指导患者利用哑铃等简单器械在床上进行上肢的锻炼;座位练习可进行脱、穿裤子、袜子、鞋子的活动。在患者不进行活动锻炼是可嘱咐患者家属对患者下肢进行肌肉按摩,按摩的手法要适度并循序渐进。
2结果
通过对本组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70例患者的积极康复护理,67例患者提高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占95.7%;36例患者建立了自主膀胱,占51.4%;18例患者可拄拐行走,占25.7%;15例患者可自坐、翻身病完成轮椅的转换,占21.4%,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讨论
脊柱骨折是临床上的常见创伤,并且多于意外创伤所致,而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后的严重并发症,严重者会造成肢体瘫痪并丧失生活能力,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康复护理一般包括心理护理、护理、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的护理以及进行早期功能的恢复锻炼,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对患者术后进行全面的康复护理。在本组的资料中,经过护理人员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95%以上的患者提高了自理生活的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孟丽娜.脊髓损伤病人的康复护理[J].中外医疗,2009,45(6):61-62.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疗效分析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逐年增高,有统计结果显示其占慢性腰腿痛疾患的86.55%[1]。目前治疗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很多需手术治疗,但要获得良好的预后仍需配合合理的康复训练。有研究表明患者术后的生活行为方式及不良习惯很可能导致最终治疗的失败,因此以康复训练为基础的护理计划的正确合理实施可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预后,我院自2007年1月~2014年2月对经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分阶段康复护理计划,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男54例,女66例,年龄50~86岁,平均67.5岁,根据术后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66例行常规骨科护理,54例行分阶段康复护理,病变节段:常规护理组腰3/4节段10例;腰4/5 20例;腰5/骶1节段17例,两节段以上8例,分阶段康复护理组依次为8;24;17;6例,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及下肢神经根性症状,两组术前一般情况具可比性(P
1.2方法
1.2.1常规骨科护理组 ①:术后去枕平卧硬板床6h,之后可与家属帮助下轴向翻身,勿扭转腰部,可进食少量流食;②切口处理:术后次日换药1次,查看切口有无渗血,观察切口并更换敷料,如敷料无明显渗出,则每2~3d换药1次,观察切口情况,每日记录引流管引流量,颜色等,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性脑脊液漏,如切口引流连续2d少于50ml给予拔出引流管;③监测病情:术后次日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及自觉症状情况,如症状未明显缓解则通知医师排除神经根水肿刺激,给予激素及甘露醇等对症处理,如根性症状进行性加重,必要时需手术探查,因此术后病情观察十分重要的;④下床活动及预防并发症:切口引流管拔除后即可在腰围保护下缓慢下床,卧床期间给予松开腰围进行双下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屈伸膝关节、踝关节等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鼓励患者深呼吸,预防呼吸系统感染。
1.2.2分阶段康复护理组
1.2.2.1术后早期(1~3d) 主要目的为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麻醉清醒后即可在家属协助下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双下肢血栓形成;术后24h平卧位等长伸膝,足背伸5s, 放松, 再跖屈5s, 放松, 重复5次。进行2次/d, 每次每侧下肢从5次开始, 逐渐增加每日次数和每次数量, 以患者感觉下肢肌肉稍疲劳为宜[2]。根据患者体力逐步开始行膝关节主动屈伸、蹬足等练习,主被动直腿抬高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鼓励患者深呼吸预防肺部并发症。
1.2.2.2术后中期(3~14d) 主要目的是下床及腰背肌功能训练。术后第3d,拔除引流管后复查X线片后即可于腰围保护下下床,首先坐起,无自觉不适再站起,于家属帮助下缓慢室内行走,第一天下床控制在10~20步,如无症状加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7d,进行加强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锻炼,使腰背肌强壮有力, 增强腰椎稳定性,纠正腰部不良姿势,治疗和防止肌肉萎缩, 预防复发[3]。方法:采用俯卧位垫高腹部使腰椎屈曲, 然后抬起上身或下肢至水平位练习、仰卧位抬头抬肩练习及"飞燕点水式"和"拱桥式"腰背腹肌练习[4]。
1.2.2.3术后晚期 (14d~6个月) 出院后电话随访,并指导患者继续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3个月,每次练习到腰背肌有酸胀感即可,下床活动时必须佩戴腰围,避免负重,大幅度扭腰动作,防止摔倒等等,术后3个月可去除腰围,继续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复查X线片植骨融合后即可进行部分负重练习及增加腰椎活动度的练习,术后6个月进行综合性练习,包括游泳、骑车等,做好电话随访工作,如练习过程中出现腰背部酸痛,休息后可缓解,则适当减少活动量,如出现腰腿痛及下肢麻木等及时就医。
1.3疗效评定 根据MacNab标准评价术后疗效,具体评价标准:①优:腰腿痛消失,下肢感觉运动正常,活动无受限;②良:偶有轻微腰腿痛,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③可:腰腿痛较术前减轻,偶尔使用止痛药;④差:手术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需长期使用止痛剂。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常规护理组1例出现术后尿潴留,给予导尿间断排放练习,给予热敷等措施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未出现褥疮、肺部感染及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终末随访结束时,残余腰痛及根性症状分级护理组4例,常规护理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突出椎间盘组织,扩大椎管充分减压,进而接触神经组织的受压状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效果不仅与手术技术本身有关,更在于术后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多脊柱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由于破坏了椎体的稳定结构,术中应用内固定维持脊柱的稳定,术后如果过早负重,应力集中于钉-棒系统,可能导致断钉、断棒,直接导致手术的失败。而一味的担心害怕手术失败而不进行任何锻炼而导致腰背肌萎缩、腰椎功能下降,临近椎间盘继发性病变,腰腿痛反复最终也导致治疗的失败。因此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固然至关重要,但循序渐进的腰背肌、腰椎活动锻炼是促进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
有研究表明,康复训练,特别是腰背肌的功能锻炼能促进脊柱功能恢复,有助于预防腰背肌的萎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对局部疼痛控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有助于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干扰痛觉的传导,促进腰椎功能改善及神经功能恢复,晚期可改善脊柱的整体稳定性。虽然一般常规的康复护理涉及到一些康复训练措施,但大多存在于患者住院期间,是为了促进术后短期内保持良好的器质性状态,很少从长远功能恢复考虑。分节段康复护理计划按照患者术后早、中、晚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护理康复措施,涵盖了住院期间、出院康复。早期主要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兼顾腰背肌的功能训练,中晚期开始循序渐进的整体综合性的康复计划,目的性更强,再加上出院后护理人员的电话指导,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了康复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老年患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保守治疗容易导致病情反复,有很多需手术治疗。虽然良好的手术技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但是如何能让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是最终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分阶段康复护理计划能有效的加快恢复进程,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最终改善预后,且程序也较为简单、易懂,是值得推广进行的。
参考文献:
[1]陈君,林岳军,李泽兵.腰痛患者发病特征的分析[J].中国康复,2001,1:26-28.
[2]王燕,孙宏慧.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术后功能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3,8: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