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0-15 15:33:17

序论:在您撰写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物和生物科学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科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带来了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使得很多传统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突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每一个领域,使得很多传统工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物科学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同样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了生物科学课程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一、中职校生物科学教学现状

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非常热门的前沿学科,生物科学揭示了生物的起源与发展,也让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了生物的内在本质,生物科学对于农业、医学等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中职校主要是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学校,在我国教学领域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学校招收的学生往往基础薄弱,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自身的学习目标不十分明确。而生物科学本身难度较大,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知识,学生要从微观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整个生物世界,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中职生物教师对于生物教学的困境同样感到非常为难,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每当遇到困难时他们都很容易产生畏缩心理,不愿意迎难而上。而很多生物知识又都是非常抽象化的,教师无法将这些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也给学生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造成较大困难,学生们感觉这些知识过于枯燥,不愿意深入研究,从而对于生物科学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中职校生物科学教学整体上教学效率偏低。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课程整合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教育方式已经变成现实。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课程整合后,教师的教学将不再局限于教材和文字,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选取更多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包含多种形式,包括了大量视频、音频和图片等。教师可以将原本抽象的生物科学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各种知识。同时生物科学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实验内容,在传统的中职校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演示实验教师无法展示给学生,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后,教师可以直接将这些实验通过视频形式展示出来,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都变得形象生动起来。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生物科学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他们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中,学习效果大大改善。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整合对于很多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大部分教师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缺乏实践应用,并不能够熟练地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些技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的具体实践策略有如下几点:1.创建生物科学课程信息化学习平台中职校教师在开展生物科学课程教学前首先要对生物科学课程展开深入研究,中职校生物教学与普通高中的生物教学存在很多区别,教师要对这种区别进行准确把握,根据中职校教学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互联网寻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后,可以建立起属于生物科学课程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将自己搜集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使得学生们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都可以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有效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生物科学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使用并融合各种信息资源,不仅限于简单的视频和图片资源展示,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各种模拟仿真,这对于学生透彻理解生物科学也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实际需求选取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很多中职校生物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运用掌握得并不娴熟,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缺乏及时应用,教师应该加强自身能力培养,不断学习各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自己能够适应当前课程整合的形势需要。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最适合的信息技术整合方式,避免信息技术的过度叠加使用,而忽略了生物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总结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校生物科学课程整合后能够有效提高中职校生物科学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对相关实践策略进行积极研究并展开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玉环.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生物情境问题教学各因素分析——以《幼儿卫生保健》教学为例[J].科技资讯,2016(05):94-95.

[2]龙家艳.浅析中职生物课堂常见的问题和解决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5(04):141.

第2篇

一、明确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的区别与联系

1.内容和理念的变化。课程标准根据生物科学素养的社会需求和生物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内容分化为若干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模块,围绕三个主题组织课程内容。选取现代生物科学中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连、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基础内容作为每个模块的基本内容。生物课程标准把重点放在了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思路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情感体验,而不仅仅是知识点。其中,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任务,而原教学大纲中没有这样明确的课程理念。

2.指导意义的变化。教学大纲是告诉教师如何教教材,课程标准是告诉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教。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和教学进度,是教师必须遵守和执行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考试,影响学生升学。课程标准属于软性建议,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参考和应用,如果有其他更适合于教学实际的方法和措施,教师完全可以进行调整,只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殊途同归,就不会影响学生的考评。

3.课程性质的变化。在生物教学大纲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比较简单,高中生物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与以往关于高中教育及高中生物课程具有双重任务(升学预备和就业预备)的定位有明显区别。

4.教学要求的变化。课程标准根据现代生物科学的特点更新基础知识内容,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其基本概念和原理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既把握基础性,也体现先进性。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之能适当地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这些变化表明,生物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更加关注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充分体了生物学课程价值。

二、拓展学习研究领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生物和地理,历史等各科都有很大的联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要使学生产生兴趣、乐学、爱学,使学生把知识学好、用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都必须对其他学科进行学习研究。而且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社会,各科之间都会互相渗透。只为一科而教学注定是不成功的教学。同时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讲课时语言感染力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风趣,讲解生动,把生物中的一些概念和一些比较难懂的定义编成顺口溜或打油诗,用当地学生喜欢听、学的表述方式,既避免了枯燥无味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效教学

第3篇

关键词 学法 生物学概念 生物科学史 总结

一、加强生物学概念教学,指导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概念的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说,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就是对生物概念的教学;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就是对生物概念的学习。学生对概念掌握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今后的创造性活动。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又叫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又称概念的适用对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概念的含义和使用范围。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把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才能够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概念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教师可以设置有难度梯度的问题组,师生对话逐层形成概念;可以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来理解掌握概念;可以新旧概念联系,通过计较、类比尝试自主构建新的概念等。对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概念,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如"同源染色体"概念是高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进行教学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让学生观察联会的两条染色体的特征,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然后提出下列问题:1、同源染色体是指来源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吗?2、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是不是大小形状一定相同?请举例说明3、是不是只有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在联会配对之后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教师演示受精作用课件、动画模拟精卵结合过程及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学生观察分析),师生共同讨论上述问题,总结同源染色体概念的要素:①形状大小一般相同(强调"一般");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最后多媒体展示多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辨别哪些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进一步巩固同源染色体概念,同时也了解一下学生对此概念的掌握情况。

对于一些概括性高、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如果直接切入概念,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先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然后从中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得出新概念。如无性生殖是一个概括性较高的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掌握分裂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等概念,然后启发学生尝试着从中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点: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无性生殖的概念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理解深刻。

为了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平时积累,将教材中提到的概念、生物学专有名词等进行分类和整理,掌握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与联系,如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原生质层与原生质体、单倍体与多倍体等概念。

二、重视相关生物科学史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在《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首次提出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要求,反映出新课程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的重视。事实上,生物科学史不仅仅是生命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人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内容,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生物科学史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与科学态度,而且它也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极好素材,从中可以领会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在过去的科学史教学时,教师一般都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实践证明,这种科学史的教学方法是低效的。对科学史实施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历史及科学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假想自己就是当时的科学家,让学生大胆地去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是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笔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一些光合作用发现史中重要的科学实验作为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串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并提出自己小组的推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进一步想探究的问题等,再与前人所得结论进行比较。

三、灵活应用图表,指导学生善于总结

生物这门学科与其他的理科相比,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都比较零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比较多。这就要求学生要对支离破碎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使之条理化,从整体上或实质上把握具体知识,减少学习上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读书要从"从薄到厚"到"从厚到薄",强调的就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精于总结。

常用的知识归纳总结方法有提纲法、图示法和列表比较法。提纲法一般适用于单元总结,图示法有画流程图、画概念图等方式,一般适用于归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在选修三的学习中,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技术都可以采用画流程图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列表比较法一般适用于归纳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如学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两个重要知识点之后,可以列表比较两者在场所、能量转换、物质变化等方面的区别及联系;学习完DNA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三个过程后,可列表比较三者在发生场所、原料、模板、产物、实质等方面的异同。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学习方法有很多,如学会预习、学会记笔记等这些一般方法在这儿就不再一一叙述。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学习方法是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的有力保证,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所以,在生物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法指导。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生物科学史;探索;兴趣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生物课本教材的编写注重与生物科学史的融合,这在教材的编写上与老教材是一个明显的区别,《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应注重学习生物科学史的内容,例如,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中,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模块中, “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具体内容标准包括“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等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史,有目的的引入教学活动中,将间接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促使他们探索生命的规律。

一、通过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生物科学史中,有很多重大的成就,都来源于生物的兴趣,比如说讲解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克里克不是生物学家,反而是物理学家,但是两个人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学生自然会有此疑问,虽然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但他们对DNA双螺旋都具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和沃森的合作,反复验证,终于构建出DNA的双螺旋模型,学生通过学习,就知道要获得成功,自己就应该对知识有兴趣,才会研究,才会探索,也才能取得成功。

二、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的精神价值

生物科学史不仅是科学的奋斗史,而且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例如, 生物科学史中“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从十八世纪普利斯特的实验一直到二十世纪40年代探明卡尔文循环,光合作用的探究经过200多年的时间,才基本完成探索过程,又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其研究成果是遗传学的两大定律,对后人研究遗传学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是很遗憾,这一伟大理论在当时孟德尔时,却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被人认为是无稽之谈,知道埋没了三十年后才被人认可.通过这些实例的学习,学生认识就能认识到,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深刻体会到科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艰辛与挫折,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培养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质。特别是学习上后进的学生,能从真实的例子受到思想教育. 科学无坦途,每一次的发现,无不经历无数次的挫折,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乃至强权挑战的勇气;甘于寂寞的牺牲精神;为科学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高尚的人格情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通过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生物科学作为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就是说,整个生物学的历史就是一部探究的历史。生物学家的探究过程,是学生模仿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最好材料。在教学中运用生物学史是对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最好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例如,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1902年,斯他林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从而发现了人类认识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的发现本身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其实科学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方法,能够作为学生理解科学探究、掌握科学方法的范例。

四、通过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学习生物探索生物的方法

生物科学史中讲述了很多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经典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例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中,运用的假说-演绎法,摩尔根试验中的类比推理法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科学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些方法,对以后的生物探索就会进行模仿性学习,运用到生物探索中。

总之,生物学史是人类从古至今对生命研究的过程,不仅包含了复杂深邃的科学知识又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通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是学生们接触这门自然科学的第一步,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以及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目标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以史为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识别能力、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玛格纳.生物科学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张迎春,汪忠主. 生物教学论[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萨顿.科学的生命[M].商务印书馆,1987.

第5篇

关键词:学法;生物学概念;生物科学史;总结

古人云:授人之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之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可见教师必须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以提高学习能力,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自求得之”的目的。中学生物教学面临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这就促使并要求生物教师更加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利用“学法”这一杠杆,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生物学科如何渗透学法指导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生物学概念教学,指导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概念的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说,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就是对生物概念的教学;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就是对生物概念的学习。学生对概念掌握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今后的创造性活动。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又叫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又称概念的适用对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概念的含义和使用范围。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把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才能够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对于一些概括性高、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如果直接切入概念,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先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然后从中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得出新概念。如无性生殖是一个概括性较高的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掌握分裂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等概念,然后启发学生尝试着从中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点: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无性生殖的概念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理解深刻。

二、重视相关生物科学史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在过去的生物教学中,科学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的科学史教育.往往是把科学史作为一种知识附加在科学教学内容上,而新的高中生物课程在这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在《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首次提出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要求.反映出新课程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的重视。事实上,生物科学史不仅仅是生命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人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内容,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生物科学史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与科学态度.而且它也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极好素材,从中可以领会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在过去的科学史教学时,教师一般都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实践证明,这种科学史的教学方法是低效的。对科学史实施探究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历史及科学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假想自己就是当时的科学家.让学生大胆地去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是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笔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一些光合作用发现史中重要的科学实验作为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串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并提出自己小组的推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进一步想探究的问题等,再与前人所得结论进行比较。通过对这段科学史的探究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光合作用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人类探究光合作用的漫长过程,牢固掌握了相关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依据资料作出科学结论。

三、灵活应用图表,指导学生善于总结

生物这门学科与其他的理科相比,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都比较零散,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比较多。这就要求学生要对支离破碎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使之条理化,从整体上或实质上把握具体知识,减少学习上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读书要从“从薄到厚”到“从厚到薄”,强调的就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精于总结。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 生物 课程 知识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一个人的生物科学素养构成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和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其中,基本事实是学习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所必需的事实。

中学生物学课程要帮助学生初步构建一个生物学的知识框架,向他们展示一幅较为完整的生物科学的画面,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传统教学中,传授知识是我国生物学教育中的强势,应该继承和发扬。然而,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不能只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了解、对事实的记忆和财理论试卷能取得较高分数的满足。这就是生物学课程对知识方面更高层次的要求。

1 案例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圈”是自然界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知识表明,人类要想更好地生活,在开发自然界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时常发现破坏环境的现象和行为,如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生活垃圾乱丢、乱扔,给自己带来了方便和利益,对环境、对他人却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都是生物科学中环境意识没有在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起来所造成的。这就要求广大中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之后,要向社会推广、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每个人的意识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阅读材料

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分为三个水平: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

(1)了解水平: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如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了解水平常用的行为动词有描述、简述、识别、列出、举例说出、指出、辨别、写出、排列等。例如: ①简述核酸的结构与功能。②说出水和无机盐的生理作用。③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④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⑤列出入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⑥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理解水平:要求能把握材料的实质和内在的逻辑关系,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这一水平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着最低水平的理解,进而能够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理解水平常使用的行为动词是说明、举例说明、概述、评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示范、比较、描绘、查找等。例如:①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②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③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④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⑤收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事例。⑥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3)应用水平:应用水平包括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四方面的内涵。运用是指能将可得的材料恰当地应用于新情景;分析是指整体分解或组成结构;综合与分析相反,即将部分按其规律重新组合成整;评价则对某一事实、现象作出价值判断。这一水平要求学生能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应用水平常使用的行为动词有:分析、得出、设计、拟订、应用、评价、撰写、利用、总结、研究等。例如:①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②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③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④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⑤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3科研活动

(1)反复研读课程标准中的知识目标要求成谈个人学习的感受。

(2)练习:以下为某教师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中确定的知识目标,讨论其是否与标推的要求相吻合,表述方式是否恰当?请用最恰当的行为动词加以修改。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能量之一。②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③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总之,课程目标是一个科学体系,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对科学素养的形成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教师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都要全面落实三个方面目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新课改的目的,完成新课程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7篇

高中生物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许多突出的变化,凸显了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在知识的呈现上,文字描述更加简洁,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彩色图表,充分发挥了图表的优势,众多图表贮存和浓缩着大量的时空信息,其中所包括的知识内容,远远超过了文字的叙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插图蕴含的知识信息,把图表与文字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要注重指导学生读图看表,学会归纳与比较,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会使用教材插图和各种表格,自主地动脑筋探索知识奥秘,从而加快学习速度,加深知识理解,在轻松愉快中提高学习效率,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对生物学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把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实施新课程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教材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教材中文字简洁,图片丰富,表格对比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学生乐于阅读,还要注重阅读方法的点拨和适时的疏导。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阅读能力差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不能准确段句和辨析句子的结构,从而产生学习障碍。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词语含义,全面深入地掌握和吸收知识信息。只要细心引导与点拨,学生对有关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记忆会更长久,应用时更得心应手。在课堂上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找语感,重视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时的节奏感,读准意群,及时发现和纠正破读问题,培养正确的阅读方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凡能用图和图群表示的内容都用图和图群表示,而文字则尽可能地精炼。图和图群不但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更能深刻地、直接的揭示事物的本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我们把思绪变成图像,把情感变成影视,把灵感变成网页之时,我们实际上就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在当今这个个读图的时代,学生的学习也需要依靠"读"生物科学的图和图群。读图的过程其实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但由于图和图群往往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的,具有概括性强等特点,也造成了不少学生读图的困难和学习上的障碍。指导学生阅读图和图群,是养成图文对照的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图文互补、图文互促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反映生物形态结构、生理过程、生物科学实验过程的图和图群,获得栩栩如生的生物形象、透彻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过程,感受到生物科学探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