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6:07:23
序论:在您撰写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Alice Sindzingre(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学者)
《第三世界季刊》
2005年第2期
英国《第三世界季刊》杂志社出版
造成一个国家经济停滞的原因除了私有化、自由化等经济改革措施失效外,还有深层次的结构原因。当低收入国家不能摆脱贫穷处境时,经济改革往往首先遭到批评。但实际上单纯的经济改革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金匮乏、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政治制度等结构因素,这些因素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得以改变。对经济改革的批评可能会使已经步入正轨的改革措施夭折。低收入国家的政府需要重新考虑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并将其纳入到理论分析与改革决策的框架中。刘明礼
下载民主
Robert Conquest(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利益》(季刊)
2005年第1期
美国尼克松中心出版
对笼统词汇或概念的着迷很容易产生阻碍思想或歪曲现实的后果。“民主”的概念就经常造成模糊。“民主”一词源自希腊,指公众自由投票(当时仅限男性公民)。伯里克利特别欣赏这种管理模式,但民主的缺点几乎与其优点一样明显,民主也不是惟一的或不可缺少的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民主的定义常常是西方政治文化给出的,民主在其他地区的推广要么拘泥形式要么匪夷所思。西方人好像觉得只要某个政府在多数人的支持下赢得选举,就不应该批评它的合法性。但事实上,只有产生于法律与自由的传统并成为该传统的一部分,民主才值得肯定或称赞。民主不能在缺少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对无法实行民主的制度进行民主化有时无疑就是纯粹乌托邦理想的表现。 陈文鑫
中国参与亚洲:重塑地区秩序
David Shambaugh(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研究委员会主任)
《国际安全》
2004/2005冬季刊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亚洲地区体系的权力结构和本质正经历深刻变化,其中中国崛起的影响举足轻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决策时会考虑中国因素,后者已成为塑造亚洲新秩序的催化剂。亚洲形势发展的主流是国家间以及国家与区域组织间不断增长的相互依赖和合作,中国显然处于这一进程的中心。但亚洲的区域体系已经是“中国中心式”的说法还言之过早。美国仍然是最强大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不再不受约束和挑战。中国将与美、日、东盟、印度等力量分享这一地区的主导权。随着亚洲区域性组织的成熟,美国及其盟国在亚洲的地位将继续发生变化。对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而言,单纯现实主义或自由主义的模式已不能完全解释这一新秩序建立的过程,需要对地区形势做更深入和综合的研究。姚 琨
赤字崩溃
Gerard Baker(《伦敦时报》编辑)
《外交政策》(双月刊)
2005年第2期
联合国5月16日发表的《LINK全球经济展望》认为,2004年世界经济实现不同寻常的3.9%的高增长,全球经济活动在2004年底达到高点。但是随后世界经济从2004年11月开始放慢增长,时间、速度都比预期的更早和更快。预计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为2.9%,而不是此前预计的高于3%。但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不会进一步放慢,2006年世界经济可望实现3%左右的增长。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系统性风险值得关注。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其中日本最为明显,2005年和2006年日本经济预计将分别增长0.7%和1.5%,而此前对2005年预测为增长2.0%。同时,欧元区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程度放缓,2005年经济增长预测从2.1%下调为1.6%。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将为3.1%,高于此前3.0%的预测。
2004年,发展中经济体除非洲之外,增长速度都达到6%以上。发展中经济体的良好表现归因于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首先是财政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明显改善,一些经济体实现了国际收支的顺差,同时通货膨胀也被控制在了较低水平。这些使经济环境和信心得到提高,国内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和2005年发展中经济体的良好表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美国和中国经济增长的互补性影响。美国国内需求增加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增加;中国制造业带动了全球需求和价格上升,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仍然依赖于初级产品和原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穴IMF?雪 《世界经济展望》
IMF《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4.3%,继续保持较为强劲的态势,但仍过度依赖美国和中国。如果美国和中国经济同时疲软,全球经济将显著放缓。多数工业化国家200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2004年,2006年情况略有好转。大多数经济指标显示,美国经济2005年将继续强劲增长,2005年和2006年增速均达3.6%,但低于2004年的4.4%。由于出口表现欠佳,欧元区经济增速2004年下半年明显放慢,虽然已有一些恢复增长的迹象出现,但2005年的增长情况可能比原来预想的要差得多。欧元区2005年的经济增速为1.6%,低于2004年的2%,但2006年可能达到2.3%。自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日本经济增长因出口、投资和消费疲软而停滞。尽管最近的数据总体上预示着日本经济增长正在恢复,但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速度估计分别只有0.8%和1.9%,远低于2004年的2.6%。对于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来说,其货币急剧升值是一个重要风险。
几乎所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都超过了预期,2005年将继续增长,但总体速度会有所放慢。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2004年增长8.2%,2005年和2006年预计分别增长7.4%和7.1%。拉美经济2005年和2006年分别增长4.1%和3.7%,低于2004年的5.7%。中东地区经济2005年和2006年分别增长5.0%和4.9%,低于2004年的5.5%。独联体经济今明两年分别增长6.5%和6.0%,低于2004年的8.2%。
IMF认为,富国和发展中国家都未能采取必要步骤,减少日益严重的全球失衡现象。IMF认为美国应增加国民储蓄,包括削减财政赤字、实施结构改革以消除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的阻碍。亚洲国家应增大汇率灵活性,以提升国内需求。美元存在无序下跌的可能,通胀压力可能导致美国利率走高,加上油价高企并出现波动,这些都是全球经济前景面临的重大风险。
世界银行《全球发展金融》
受美国经济稳定增长和中国、印度、俄罗斯迅速发展的推动,2004年全球经济强劲增长,增长率达到3.8%,为近年来最高。发展中国家更是以6.6%的增速一马当先,创3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同时,稳定的经济增长及活跃的金融市场对各国的收支平衡构成了支撑,全球金融系统的弹性也得到持续改善。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的世界经济放慢的趋势将持续到2005年和2006年。油价持续维持高位,货币紧缩导致利率不断提高,应对上一轮经济衰退而采取的刺激财政政策逐步淡出,以及欧元实际有效升值25%等因素,将削弱高收入国家的内需并降低其经济增长速度。加上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减弱,预计将降低中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
虽然世界经济增速有所放慢,但世界银行对此并不担心,因为世界经济可以回归到更具可持续性的增长水平。目前全球商品价格持续走高,通胀开始出现加速的迹象,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是世行不担心经济一蹶不振的一个原因。同时,全球经济失衡和世界主要货币汇率都正在趋于稳定。
与经济周期相联系,一国的对外贸易也存在周期性,即国际贸易周期或对外贸易周期。在一般情况下,由本国经济周期所决定的对外贸易的扩张期和收缩期通常与本国的进口波动更具有相关性,而由世界经济周期所决定的国际贸易周期则与一国的出口波动具有更强的联系。当然,由于世界各国的开放度不同、本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依存度不同、资源的丰裕程度不同、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及其他原因的存在,与上述不符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中国进口的增长速度决定于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而言,当中国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进口的增长速度也会相应加快;反之,当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时,进口的增长速度也会相应下降。
中国的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数据显示,除个别年份外,对外贸易进口的波峰年与经济周期的波峰年或者相一致,或者最多相差1年。例如,就经济周期而言,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周期的第一个波峰年,同年的外贸进口增长率创出了新高,为51%。此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收缩阶段,一直到1981年,经济增长率为5.2%,中国的进口增长率滞后1年也降到了谷底,为-12.4%。此后,中国经济于1984年迎来了中国经济周期的第二个波峰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5.2%,而次年即1985年的进口增长率也创出了新高,为54.1%。1985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又进入收缩阶段,1990年进入第二个谷底,GDP增长率只有3.8%,而同年的进口增长率则下降到了-9.8%。当1992年中国经济增长又出现第三个波峰(增长率为14.2%)时,1993年的进口增长率为29%。1993年到1999年中国经济又进入收缩期,1999年经济增长率为7.6%,对外贸易也相应进入收缩期,并在1998年进入谷底,进口增长率为-1.5%。2000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又进入扩张期,进口增长率一直在高位运行,除2001年和2005年外,各年的进口增长率每年都递增20%或20%以上。
由于外贸进口与经济增长存在高度相关性,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几个周期,外贸进口也就存在几个周期。
如果按波谷年计算,贸易周期的划分就显得更为清晰。从1982年到1990年可以视为笫一个周期,1990年~1998年可以视为第二个周期,1998年~2009年则可以视为第三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是9年。之所以把本轮周期的波谷年定义为2009年,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2007年中国经济处于波峰,2008年掉头向下进入收缩阶段,根据中国经济周期的波长规律,2009年中国经济有可能会完成筑底,GDP增长率可能在8%~8.5%附近,进口增长率很可能会跌到5%以下。2010年,中国经济将重新进入新一轮的扩张阶段。
当然,在个别年份中,中国的外贸进口增长与本国经济增长也存在不相一致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贸进口的波峰和波谷有时滞后或领先于经济周期的波峰和波谷1年;二是在经济增长未见波峰的情况下,个别年份的外贸进口增长率却创出了新高。
其实,无论外贸进口的波峰年或波谷年滞后于经济周期的波峰年或波谷年1年,还是外贸进口的波谷年领先于经济周期的波谷年1年,亦或是外贸进口与经济周期的波峰年或波谷年完全一致的情形,都属于常态。这与企业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直接相关。例如,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又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并且199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路下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出现了1998年进口增长率领先于经济周期波谷年1年(1999年)的情形。如果在经济周期的波峰年过后的次年,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经济将会掉头向下进入收缩阶段,受乐观预期的影响,外贸进口的波峰年就可能滞后于经济周期的波峰年。
中国外贸进口增长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真正出现不一致的年份是在2000年和2003年。2000年和2003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4%和10%,而进口增长率却分别高达35.8%和39.9%,创出了1986年以来的新高。要解释这一现象并不很困难。1999年是中国经济周期的波谷年,2000年经济开始复苏,并进入下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加上企业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预期,以及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波峰年的到来,2000年出现进口的高增长是在情理之中,很大程度上属于恢复性的增长。但是,2001年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出现较高的增长(以前各个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一般都只有2~3年),甚至出现了扩张过程中的停滞,经济增长率比2000年还下降了0.1%。与此相联系,2001年的进口增长率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落,由2000年的35.8%下降到了8.2%。当2002年中国经济完成复苏阶段并于2003年加速扩张进入繁荣阶段以后,进口又出现了具有恢复性和爆发性的增长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了。2002年以后,中国的外贸进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年递增20%以上的高水平,就是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真实写照。
中国外贸出口会于2009年降到近年来最低点
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决定于本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也取决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数据显示,当世界经济增长率较低时,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很低;反之,当世界的经济增长率较高时,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相应较高。例如,1978年,世界经济增长进入波峰年,GDP增长率为4.5%,滞后1年即1979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高达40.2%。1982年,世界经济进入波谷,GDP增长率只有0.8%,次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是负值,为-0.4%。1984年和1988年,世界经济进入第二个波峰年,这两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4.6%或4.5%,1984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上升到了17.6%,1987年更上升到了27.5%。1993年,世界经济又进入新的谷底,经济增长率为0.9%,1993年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率也跌到了8%。当2000年和2004年世界经济迎来第三个波峰年和第四个波峰年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于该年分别上升到了27.8%和35.4%。同样,当2001年世界经济进入谷底,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1.5%时,中国出口增长率也于该年下降到了6.8%。可以肯定,如果2009年是世界经济周期的波谷年,那么中国的外贸出口也会降到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
虽然中国的出口周期是受世界经济周期影响的,但是,在个别年份,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并不与世界经济周期一致。例如,199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只有0.8%,而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高达15.8%,199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只有2.2%,而中国的出口增长率高达31.9%。这表明,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并不完全与世界经济增长的波动相一致,它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世界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中国经济会影响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应理性的认识世界经济的现状,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世界经济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形势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现在进入了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总体上来说,世界经济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速度加快,导致世界经济形势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变化着。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无迹可寻的,而是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世界经济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来探索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制定出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
二、世界经济现状
世界经济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世界经济现状如下。
(一)经济增长分化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一个缓慢复苏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速分化加剧,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回暖兆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其次,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分化现象,发达国家整体呈现一种增长向好的趋势,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却出现下滑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
(二)各国应对不一
面对各种经济问题,各国进行了不同的结构调整,应对方案不一。虽然部分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原有经济结构得到不断稳固,比如美国、德国、英国等。但是部分国家的经济依然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在持续发展着,比如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对经济问题应对不力,比如俄罗斯等。
(三)就业状况较为稳定
全球就业状况较为稳定,甚至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虽然全球整体的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总体上来说,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相对良好,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状况基本保持平缓。
(四)劳动成本降低
大宗商品的价格会对成本产生直接影响,比如企业的生产成本、居民的生活成本等。近些年来,大宗商品的价格整体上呈现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原油价格。原油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将会带动生产成本整体上下降,劳动成本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五)新兴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有序的推进,新兴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孕育。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人们更加意识到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近些年来,各个国家一直在需求经济发展的道路,各种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经济发展之中,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促进了一个后大规模生产世界的来临,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了部分国家或地区回暖的趋势,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依旧不足,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并不明显。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并没有成规模出现,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而发展中国家传统优势逐渐衰减,经济增长面临转型问题。这些都会拖慢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那么,在上述的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下,未来的世界经济又会有那些哪些发展趋势呢?笔者结合各种因素,总结出以下几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增长持续分化
全球经济依然处在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还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支撑世界经济的复苏。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的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依然会增长缓慢或者以一种非均衡的分化态势发展。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以及转型中的中国三种情况来进行分析。
1.发达经济体
对发达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人们谨慎又相对乐观,但是各个国家不同的应对政策会阻碍经济复苏的进程。美国经济复苏较为温和,但是缺乏稳定性。企业投资回升,房地产市场也逐步回暖,就业市场状况乐观,这些因素价格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美元的升值导致其出口竞争力降低,油价的持续走低也会导致相关生产商的投资积极性被削弱,这些又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欧元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增加。欧元区面临诸多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风险,经济、政治以及爆恐袭击都会给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出现下行的趋势,甚至面临衰退的状况。日本目前的应对措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反而让日本的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2.新兴经济体
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有向好的趋势。俄罗斯、巴西、中东欧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滑;南非、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稳定,但同时缺乏上涨的动力;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经济增长有向好的趋势。
3.转型中的中国
对转型中的中国而言,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是长期来看,一系列改革会使中国经济发展向好。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出口会有所增长,但是依然有不小的压力,投资也很难有增长。另一方面,消费会出现平稳且小幅度增长,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新技术带给中国的利好因素也逐渐显现。
(二)风险持续累积
全球货币周期进一步分化,金融风险持续累积。主要原因有:美国开始了加息周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兴经济体危机的爆发。全球汇率出现波动,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可能会出现贬值的现象。整体上看全球人们的预期悲观,导致资本的避险情绪大幅度增加。
(三)贸易波动
对于世界贸易而言,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带来畸形的供需关系。一方面,全球贸易在一种低速的方式增长着,但依旧有可能超越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其中,美国的贸易以强劲的势头在复苏,但是欧元区、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增长的形势不明显。另一方面,全球的供求关系畸形。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大部分大宗商品释放供给,但是需求却跟不上,供过于求,不利于世界经济的良好发展。
(四)投资有望恢复
在全球投资方面,增长速度趋向缓和,尤其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受到各方关注。全球对外投资的态势很难好转,但是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现象。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将逐渐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全球对外投资的恢复。另外,产业投资方面将会转移重点,新兴产业和业态将会成为投资热点。随着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全球产业性价值链高端引进,预计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方面的投资将会增多。
(五)经济全球化
当今,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世界经济也同样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活动已经逐渐超越国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国际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
四、总结
世界经济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因此,世界济的发展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为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有必要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是:经济增长分化;各国应对不一;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劳动成本降低;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市场预期悲观。总之,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可以总结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增长持续分化;风险持续累积;贸易波动;投资有望恢复;经济全球化。
本文是以一个经济整体来研究世界经济的,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各国可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向好的部分,对于向坏的部分,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尽力避免。相信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希丽.当前世界经济长波运行状态及趋势分析――兼论世界经济长波中的经济危机与赶超效应[D].南开大学,2013
[2]徐培华,吴辉,于保平.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2000,1
[3]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宏观分析组.分化复苏的世界经济:新引擎、新风险、新常态――2016年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2016,1
本刊记者 段醒予 符佳林
中国经济增长适当减速是可以接受的。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下,企业和生产者有能力做出适应性调整,可以保持冷静的投资和生产,中国经济不会陷入过热。
《财经文摘》:最近公布的GDP数值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您认为引起中国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高路易:从去年第4季度开始,世界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世界经济放缓主要是受美国次债危机影响所致。美国的房地产贷款业务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都带来了冲击。这是第一次起源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因此它对美国和欧洲的影响都非常直接。
尽管中国金融市场遭受的直接冲击并不大,但是中国向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受到了冲击。中国的公司必须重新制定投资计划、发展计划和出口计划,所以这场危机也给中国带来了麻烦。这场危机对美国和欧洲的影响是直接通过金融市场传导的,但是对中国的影响则是通过贸易传导的。
从中国出口增长速度放缓上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影响了。
《财经文摘》:在中国经济过热风险下降、CPI持续回落,同时全球经济衰退可能性加大的情况下,已施行大半年的紧缩性政策是否还有必要继续?
高路易:政策制定在中国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在全世界也都是一项艰难的任务。现在我们必须同时关注两个情况:一是世界经济放缓;二是石油、食品、工业原料(钢铁等)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在中国,政策制定者必须一方面控制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保证经济增长的动力。在2006年和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非常快,快到甚至超过了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就是说经济为增长付出了过多的代价。所以,我们说经济增长过热、实际的经济增长超过了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
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经开始放缓了。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到达12%,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到9%-10%左右是可以接受的, 也是基本符合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的,所以不需要为此调整相应的政策。除非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降低到这个水平以下,政策调整才是必要的。
另外,中国还要考虑到未来的通货膨胀情况和CPI变化情况。最近中国的通胀率开始下降,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危机已经有所缓解。尽管如此,中国仍然面临着油价危机、原材料价格危机等,这些危机会通过工业进行价格传导,并推高通货膨胀。
尽管我们认为中国的通胀率在未来12个月内会继续下行,但是基于世界银行对全球商品价格和原油价格的预测,中国仍然需要对此保持警惕。
《财经文摘》:外需疲软已成定局,如果紧缩持续,中国的企业会不会不堪重负大量破产,从而拖动经济剧烈下滑?
高路易:由于出口增长速度下降,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已经不及2007年高了。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放缓,世界其他地方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量下降了。这很大程度上不是中国能够左右的。
在我们看来,在现在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如果将出口的贡献与中国国内经济对GDP的贡献综合起来,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还是可以继续保持发展的。因此现在放松货币政策还为时过早。
但是,对于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变化趋势,存在着多种预测。未来的情况还是不确定的。所以对中国政府而言,他们必须做好准备,认真考虑――如果未来的两三个月中,世界经济形势的演变比我们想的更糟糕,那么政府该如何应对。
也就是说,如果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超出预料――这是有可能发生的――那么政府就应该考虑适当放松信贷政策。
《财经文摘》:经济放缓符合政府宏观调控的预期。但是在您看来,对中国政府来说经济放缓的底线应该在哪里?是10%?还是更低?
高路易:中国政府的底线在哪里,这我不好说。但是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其潜在增长能力左右,这个水平应该是10%。也就是说,综合中国现在的投资模式、人力成本、发展潜力等因素,我们认为中国有能力保持大约10%的经济增长速度。
2006年和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说是过热了。所以我们认为,2008年和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到10%是可以接受的。即使经济增长速度降到8%,我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
很难知道政府的底线在哪里。不过我们知道,2009年政府对GDP增长速度的官方目标是8%,我不知道政府官员是不是当真只期望8%,因为很多人的期望实际上确实高于8%,但这就是政府给出的官方目标。
问题是,很多人的心理预期已经提高了,他们可能会说,我们现在已经达到10%以上了,为什么不能一直保持下去呢?但是,要知道中国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已经持续好几年了,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是可以接受的。在这样的增长速度下,企业和生产者有能力对此做出调整和适应,可以保持冷静的投资和生产,中国不会陷入经济过热。
《财经文摘》:中国现在面临严重的要素价格扭曲,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调整要素价格,但成本正常化会不会使通胀形势进一步恶化?通胀和增长的微妙平衡应如何取舍?
高路易:当然,成本正常化在中国就意味着提高成本,因为中国的大部分要素价格都是偏低,而不是偏高。但要素价格正常化是必要的,尽管这一举动本身必然会推高通货膨胀。
以前,当政府还没有感受到很大的通胀压力的时候,其实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调整要素价格。但是,去年中国经历了严重的食品价格危机,政府的首要目标变成了控制通货膨胀。
即便如此,调整要素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健康来讲仍然非常重要。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当中国的通货膨胀得到缓解之后,许多要素价格都应该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提高要素价格当然会推高通胀,但是这对中国经济有很大的好处。中国的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都可以变得更有弹性。我们认为,提高中国的要素价格,不见得会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使得劳动力价格等其他价格都失去控制。
我相信中国政府也在酝酿一系列的政策,以期在控制住通胀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要素价格。
《财经文摘》:韩国以及台湾地区,在经济上比较依赖中国,您认为中国经济的放缓会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高路易: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美国经济的衰退并没有给这些国家的出口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中国的贸易在这些国家对外贸易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在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大环境中,中国实际上起到了有效的缓冲作用。
但是反过来说,中国是这些国家非常重要的市场,如果中国的经济也陷入衰退,那么确实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冲击。
《财经文摘》: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放缓对世界的影响将不小于美国经济衰退对世界的影响,您怎么看?
高路易:我们知道,与美国的经济规模相比,中国经济的体量还是比较小的。我记得大约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又远远快于美国。大约比美国快4倍。这个情况十分有趣。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或者说对世界进口贸易增长的贡献非常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比美国还要大。但是中国经济的规模却又比美国小很多。
那么中国经济放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打个比方,如果美国经济增速降低2%,中国经济增速也降低2%,那么肯定是美国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中国经济增速从10%直接下挫到0,那么其对世界的影响可能就与美国经济增速下降2%的影响差不多了。
所以,截至目前,中国经济放缓对世界的影响还是比美国小很多的。这主要就是因为中国经济的规模比美国小得多。可是我们也可以常常在报纸上读到,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这也是对的,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
《财经文摘》:请您分析一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高路易:总的来说,中国的优势远远大于劣势。
首先,中国有一个非常优异的稳定增长纪录。这意味着,中国的政策适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政策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也可以破坏经济环境。在中国,企业知道政府对他们是支持的、税收是合理的,这些都是良好市场环境的组成条件。中国的市场环境很好,这可以吸引很多市场参与者在这里投资和发展。
中国的另外一个优势是――穷。这并不是一个笑话。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了。但是,如果看看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人均资本拥有量等指标,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世界上也还有很多穷国,他们不见得都能发展好,所以穷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不过,穷国的起点比较低,只要有了合适的政策,又不出现毁灭性的灾难,那么经济发展的空间就很大。中国现在的政策实行的很成功,对外开放的政策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更可以惠及世界经济。
所以,我们认为,如果不发生意外,中国的经济应该会继续向好。当然,风险和困难总是存在的。但是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说明,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有能力制定出合适的政策,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对此很有信心。
至于中国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我认为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调。
这次发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超过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认为短期内就能探底复苏,重现高速增长,这是“速胜论”;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8%以上,否则诸多问题和矛盾难以解决,后果严重,这在本质上是“悲观论”。判断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盲目的“速胜论”和“悲观论”都是有害的。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迅速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快车道”。历史虽惊人地相似,但如今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前十年高速增长难以复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引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需求猛增,拉动经济强劲增长;如今房市低迷,救市政策即使见效,房地产业也只能是恢复常规增长,难现“房改红利”的火爆。第二,1998年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不到20%,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红利”显现,外贸出口快速上升,外贸依存度已超过50%;而今占出口比重较大的重要经济体都陷入严重衰退,外需减弱,中国外贸拉动经济增长能力锐减。第三,上世纪末城市政府很少负债,而现在因大规模建设而形成的城市政府预算外隐形负债总额普遍超过了年度财政收入总额,有的甚至超过了2倍,继续扩大举债建设面临着还本付息压力与银行信贷安全的双重风险。
经济增长速度通常划分为三个档次,3%以下为低速增长,8%以上为高速增长,介于两者之间为中增长。对长期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来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到6%左右无疑是严峻的挑战,但从近期看我们具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显著,财政金融状况总体稳健,国民储蓄率较高,外汇储备较多,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具备了抵御各种风险和化解各类矛盾的财力与能力。在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各经济主体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的能力不断提高,经历了治理通胀与通缩、经济下行与过热的成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的预见性、操作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较为乐观
IMF总裁拉托近日指出,受国际油价大幅回落影响,当前世界经济运行风险较数个月前有所减小,今年世界经济将保持约5%的强劲增长。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其经济增长虽然因房地产降温而受到拖累,但油价的回落刺激了美国的消费和就业,使美国经济今年很可能实现“软着陆”。而且,美国经济降温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很小”。随着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复苏,加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今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增长率可望接近5%。
早在去年9月14日,IMF在发表的《2007年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中就曾预计,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会成功地得到遏制、发达国家的内需增长将更趋平衡和全球金融市场将更趋稳定等,世界经济2007年将增长5.1%和4.9%,比其去年4月的估计上调了0.2个百分点。报告预测,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9%,仍为西方七国集团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随着住房市场的降温,个人消费与住房投资增长将会趋缓。欧元区经济在去年实现过去6年来的最高记录后有所回落,今年预计将增长2%;日本经济2007年则将增长2.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7.2%,其中,中国经济增速高达10%左右,印度经济增速为7.3%,独联体经济将增长6.5%。
世界银行在去年12月13日的《2007年全球经济前景:应对下一轮全球化浪潮》中也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表示乐观。该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增长已经到达拐点,正在放缓,尤以美国经济最为突出,但世界经济仍有望在2007年实现“软着陆”。据世界银行预计,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5.1%,2007年将放缓至4.5%,而2008年则将微升至4.6%。其中,发展中国家经济今、明两年将增长6.4%和6.1%,发达国家经济将分别增长2.4%和2.8%,均比2006年有所下降。虽然美国经济减速可能会影响依赖出口的东亚经济,但东亚经济的健康增长有能力弥补一些美国和欧洲需求减弱的影响,因而今年全球经济总体向好。在印度的率领下,南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以7.5%的速度增长,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将在国际油价渐趋稳定的基础上以8.7%的速度增长。
尽管如此,全球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其一,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和某些地区的金融危机;其二,全球经济和贸易失衡可能酝酿潜在风险,比如美国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以及某些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过快而可能失控的问题;其三,包括美国等高收入国家房产市场的下滑超出了人们预料,有可能迫使经济“急刹车”,从而削弱全球的需求;其四,热点地区的地缘政治或战争,仍可能促使石油价格持续攀升。
亚洲开发银行也在其最新的秋季预测报告中认为,受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影响,亚洲经济在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也将适当放慢步伐。预计2007年日本的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2.8%降至2.4%,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新兴经济体的平均增长速度将从去年的5.3%降至4.6%。
二、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相对谨慎
2007年1月10日,联合国年度报告《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全球经济受累于美国房屋市场疲软,在经过2005年4.0%(按市场汇率计算,下同)、2006年3.8%的创记录增长后将会回落,2007年增长速度预计将会减缓到3.2%。美国房屋市场降温将削弱消费者需求,导致美国经济增长率在2007年下降到2.2%的水平;尽管日本和欧洲经济持续复苏,2006年增长超过预期,但2007年增长率将放慢到2%以下。然而,尽管2006年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但是这种情况并未导致失业率的大幅度削减。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尽管2006年期间经济出现罕见的巨大发展,但就业率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