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际旅游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10-13 16:07:22

序论:在您撰写国际旅游管理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际旅游管理学

第1篇

一、瓦岱勒的办学特点

1.颁发双学位,灵活而开放的学制

瓦岱勒的专业课程包括本科阶段以及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而完成两个阶段的学共需要五年的时间,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将来的发展需要进行灵活的选择。第一个周期是本科阶段,在第三年的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在获得瓦岱勒国际酒店管理学士学位(BAC+3)以及欧洲酒店管理学士学位两种学位之后进入职业生涯。这一文凭相当于国内的本科学历,证明了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的丰富经验。拥有这个文凭的学生的就业职位一般是质量和经营监管者等。

第二个周期,即研究生阶段。瓦岱勒毕业生在经过这段一至二年的学习之后,将获得瓦岱勒工商管理硕士MBA:国际酒店管理硕士学位以及国际旅游和酒店管理硕士学位,并考虑成为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市场总监。此外,瓦岱勒还会接收拥有至少大学二年级水平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要参加准备课程(预科,一般为期一年),以获得酒店和旅游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然后才能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2.双语教学,逐步发展的跨文化招生模式

每年,1200多名来自法国和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在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接受培训。瓦岱勒在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士等在内的十几个国家均设有校区。在校学生中,法国和欧盟学生比例约60%,其余为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学院为国际学生开设英语教学的学士、硕士学位课程,并配有免费法语课程,1994年,瓦岱勒法国波尔多校区成立并开始招收国际学生。2016年英国伦敦校区开始向国际学生敞开大门。

二、瓦岱勒的教育特色

1.以实践强化理论,设置有针对性的综合课程

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以当今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市场对酒店员工素养的要求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和培训方式,其办学特色是:为学生提供基于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在VATEL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时间安排严格遵守1∶1的比例。从第一年开始,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会到学院对外拥有的四星级酒店里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为丰富自己的职业经验做准备。一学期的校内学习结束后,所有学生均会到世界各地的酒店进行一个学期的酒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他们进入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2.实行多元化的校企合作

瓦岱勒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是许多国际行业组织的成员,学院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酒店集团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年这些酒店集团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瓦岱勒的课程安排:专业人士进行授课、讲座,向学生讲解实际操作案例,他们让瓦岱勒的学生参加论坛、学术讨论会,并引导学生进行教学讨论。通过这些频繁的交流,学生从一入学就可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同时,这样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还为瓦岱勒学生提供了在知名酒店完成带薪实习的机会。这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事实证明,如此紧密的校企合作模式为瓦岱勒培养了大部分具有职业能力的优秀毕业生:超过两万九千名毕业生在世界各地的顶级酒店与旅游管理机构工作。在各领域工作的毕业生也为学校构成了强大的人际网络,为年轻的毕业生和寻求职业的校友提供帮助。

三、借鉴与启示

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不同国家的教学传统、行业现状、历史文化等存在差异,其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瑞士洛桑和法国瓦岱勒的“校店合一,工学结合”模式、美国的康奈尔的能力导向性模式和加拿大的与行业联合的培养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都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所有理论知识必需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旅游业和酒店业均属于服务行业,实操能力和服务经验在这些行业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学历不高的酒店人,凭着经验的积累,做到了酒店的高层。因此,在学生的求学阶段我们就要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真实的就业环境,为其毕业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匹配健全的师资队伍

瓦岱勒的课程设置严格遵守实践和理论为1∶1的比例。例如,第一周为理论周,学生在教室学习理论课程,第二周则为实践周,学生会被分配到瓦岱勒对外经营的酒店各个部门进行一周的实习,学习各个岗位的实操技能。如此循环,交替进行。而教师的构成又为这一课程设置体系服务。瓦岱勒的老师有全职教师、兼职教师、行业教师三种类型,前两类教师具有硕士或者以上文凭,拥有丰富的业界背景,且必须通过严格的教师入职考核,后一类教师不要求有很高的学历,但是其酒店工作的经验比前两类更丰富。由此可见,瓦岱勒的师资队伍也是遵守实践和理论比为1∶1的构成比例。我国可以在有条件的高校或职业院校增大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另聘请行业专家加入到我们的师资队伍之中,以更加匹配课程设置上的变化。

3.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与专业岗位接轨的实训项目

瓦岱勒在业内的合作伙伴有雅高、最佳西方、卡尔森、希尔顿全球、凯悦、洲际等全球知名的酒店管理集团。这些酒店均与瓦岱勒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发展关系,每个学期都为瓦岱勒的学生提供各种酒店岗位的带薪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接触酒店行业真实的就业环境。这种紧密合作的实训项目,一方面减少了学生自己外出寻找实习的时间,为他们在校专心学习提供了保证,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对接;一方面保证了合作的酒店企业有稳定的实习生源,有利于酒店行业根据本身需要亲自培养所需人才。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与专业岗位接轨的实训项目,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双赢局面。

第2篇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30年来,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及人才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目前,中国旅游高等院校810所,在校生84万,专业教师3.8万人。虽然数量上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旅游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只占30%,出现了高校培养旅游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错位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旅游高等院校培养体系与市场脱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因人设课”。由于旅游高等教育学科起步较晚,很多授课教师是从地理教育、规划设计、中文等专业转型而来,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课程往往会根据现有的师资队伍来设置课程,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二是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缺乏。我国旅游高等院校一段时间以来一味追求学术、科研,导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忽视,而旅游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人才恰恰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餐饮服务等方向的培养,必须重视实践技能的提升,很多学生进入就业岗位无从入手,导致丧失了对自我的认知和自信,跳槽现象频繁。三是双能型师资队伍的缺乏。要实现对学生应用型技能的培养,必须有一支双能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在建设时,需要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或者企业挂职经历。 二、中国高等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背景分析

1.国际旅游人才的紧缺是推动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助推器

随着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达到2.8%,旅游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9%,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9900万,占全球就业总数的3.4%,间接就业人数比重则高达9%,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在创汇、带动就业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国际旅游人力资源需求。但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的供给方面,与中国旅游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不相适应。对于国际上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根据需求加强国际间高等教育的合作和交流,国外旅游院校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有助于旅游人才质的飞跃,适应现代国际旅游业的需求。

2. 现有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呼唤新的办学模式

现行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办学合作现状发现主要以单向交流为主,还停留在境内合作模式,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教育合作模式主要类型有:一是全面移植型,将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移植到境内的大学,包括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培养适应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的人才。二是组合合作型,通过互认对方所开设的课程获得的学分模式,保留各自的教学体系,实行境内境外共同学习的方式,比较普遍的有“3+1”“2+2”“1+3”形式。三是交流合作型,境内境外互派教师进行讲学,优秀学生也可以境外学习[2]。从以上三种模式不难看出重点还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在学生的培养上还很难达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在质量上也很难保证。 三、“四位一体”多元化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

黄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管理型人才为目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全新“四位一体”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具体是指:“四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保障体系,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一体”――即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一切国际交流活动都必须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这是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总方向和总原则。

1. 多元化的视角和理念

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不能仅局限于资金、设备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模式引进,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改革的目的,才能够培养符合中国旅游发展的人才。基于这样的目的,黄山学院对现有的国际合作办学进行改革,建立符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合作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为: 整合优势力量,与企业需求接轨,促进旅游教育的改革。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国外先进理念结合设计出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办学模式,不断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先进理念结合,转化为符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教育模式。

2.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黄山学院现有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VATEL中法酒店管理专业、中韩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根据现有的六个旅游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合作院校的不同,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自主选择的多元化的办学培养模式,主要有:

一是分段联合培养模式。深化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合作模式,如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与韩国的“2+2”分段联合培养模式,即2年在黄山学院完成,2年在韩国的大学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从2007年至今黄山学院已经形成成熟的分段联合培养,并且把分段式的培养争取延伸到旅游管理类其他专业,如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普通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培养模式多样化,建立专业大平台,让旅游管理类相关学科群也可以选修“2+2”国际合作班级的相关课程,实习和实践可以根据中外双方的沟通灵活安排时间。

二是建立创新型的中法合作大平台。黄山学院与中法VATEL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4+0”的办学模式,主要针对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该项目学制4年,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主要教学活动均在黄山学院完成,即“4+0”模式。合作双方教学专家共同进行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撰写教学大纲,并对教学及办学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估。学生在四年学习中必须完成40多门课程,中方负责安排课程的50%,外方主要负责50%的专业课程,由VATEL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派遣外籍老师与黄山学院认证教师共同进行全英文授课。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中国和法国教育部门认可的学位证书。黄山学院的中法合作模式,充分整合了政府宏观管理的优势、企业的实践检验优势、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以黄山学院旅游学院为合作基地,共同培养出更加适应旅游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国际型人才,共同创立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旅游国际办学大平台。

三是以点带面,开拓一对多常态化合作。以黄山学院中韩“2+2”的合作以及中法VATEL酒店与旅游管理商学院合作项目为试点,开拓更为广阔的合作办学的国家和院校,如已经有了初步合作的台湾实践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技大学,开始进行常态化的合作,在师生的实践交流合作、学生短期实习项目的互换、教师科研教学的学习等方面进行常态化的合作。

3. 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该通过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市场,通过对毕业生的市场跟踪调查,根据国际旅游发展形势的变化、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课程,同时建立一套旅游人才评估体系,这样设置的课程才能够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黄山学院旅游管理类的中韩酒店管理专业、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是注重实践环节,更新教学计划。国外大学历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中外合作以项目开展为契机,培养模式力争和国际接轨,其中实践环节占整个教学环节的60%,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践环节占整个教学环节的50%。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环节的设置,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给学生布置课题,结合专业特色完成报告或到旅游相关企业实习和专业见习[3],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同时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是根据学生反馈、市场反馈、合作方反馈,不断修订完善的动态过程。中韩酒店管理专业至今已经有5届毕业生,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中,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将教学计划与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相对接,根据市场的反馈,对教学计划已经进行3次调整,并且保证能适度超前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整合相关课程,做好课程衔接。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整合课程方面主要是淘汰一批旧课程和新设一批新课程,以使教学内容和市场接轨,如黄山学院中韩酒店管理专业原有的“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统计学”整合为课程“旅游经济学”。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经过与法国VATEL酒店管理商学院的共同协商、沟通和论证,经过30余次专业课程对接,在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编制了中法酒店管理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了以“外语能力和实践能力”双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了有效完成课程衔接,课程设置必须明确核心课程和可替代课程,核心课程在前两年完成。

三是增设全英文教学课程,践行参与式教学方式。黄山学院从2007年与国外合作开办旅游管理类专业以来,核心专业课程从双语教学到全英文教学的进阶式过度。从早期的分段式中韩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50%的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到中法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100%采用全英文教授专业课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国际化交流的情境。

在全英文教学中,广泛采用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黄山学院国际合作交流的专业教师,提倡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如黄山学院中法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礼仪”、“管理学概论”、“餐饮管理”课程,主要应用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以归纳为: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辩论等。

四是借鉴先进理念,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扩大国外教材的使用比例,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引进原版外文教材,如“旅游学”、“管理学”、“饭店管理”等课程,使英语教学贯穿始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营造浓厚的语言和宏观视角的学习环境,拟加快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3]。例如:Introduction to Tourism Marketing书中每章各节均有Introduction、Summary、Student self review questions、Student exercise等小标题能够给学生提供全面易懂的教学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选用现行国际通用的教材,这样可以避免内容的重复[4]。

4. 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模式

一是请进来的培养模式。黄山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通过已经建立合作的法国、韩国等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师,与本国的旅游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课程对接,邀请他们进行讲座、授课。通过讲学、示范课、观摩课、教学法讲座、教学经验交流等形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走出去模式。黄山学院派遣教师赴韩国、台湾地区等合作的高校进行授课,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并且派遣教师到相关合作办学的高校进行认证类课程的学习,如分批派遣专业教师到法国VATEL学院进行教学资格认证的学习,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教师必须持证上岗,保障教学质量。

三是互融式模式。教师通过国内外的研讨会、论坛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培训和探讨,学习、使用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如学会使用国际先进的慕课平台;对于黄山学院的中法酒店管理专业合作项目境内外老师共同研究所教学的课程内容,双方教师共同探讨中外旅游业的差异,提出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老师同样可以提高授课水平。

四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选送教学骨干到国际著名酒店挂职培训,如和万豪酒店管理集团合作,每年派遣教师,赴美国及国内的万豪酒店挂职。聘用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从国内外企业请来的客座教授担任20%比例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还利用合作

优势,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充分发挥企业实践经验丰富、教师理论基础扎实的特点。

5. 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保障模式

一是教学管理的保障。旅游管理高等院校要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管理经验也应当得到提升,在初期的建设中要不断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通过学习和引荐完善包括学籍管理等教学体制改革,如对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学生将过去的试卷考核模式改为命题讨论式、指阅书目写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等多种考试方式。

二是国际化办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障。黄山学院从旅游教育的特点出发,可以建立中法双方旅游教育与管理机构,高校、企业各方参加的理事会,理事会对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审议。

参考文献:

[1] 蒋艳霞. 世界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N]. 中国旅游报,2013-11-08.

[2] 赵彬,李鸽翎,洪蔚超.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为例[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5):32-35.

[3] 朱国兴,胡善风,汪小飞.旅游管理“顶岗式”实习模式研究――以黄山学院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0(12):42-47.

第3篇

调查中大多数的学生明确表示从事“旅游管理”或任何可能的管理工作,只有极少数学生决定彻底改行。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偏差剖析

1.旅游业的行规使大学生难以直接进入管理岗位。学生们把“个人发展空间”放在就业影响因素的第一位,反映大学生们在与社会的逐渐磨合过程中,日趋理性,但又与旅游行业众多部门的通行原则相矛盾。例如饭店业的通行原则就是要求管理人员要从服务员做起,饭店管理人员需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有从事饭店工作的经历。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要有基层服务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否则,很难管好饭店。在国外,饭店经理和经理这一类中高级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5-10 年的一线服务经历。而中国饭店一线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收入平和社会地位都较低。正是这些原因,大大局限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饭店的个人发展的空间,造成了目前我国饭店中高素质、高学历管理人员缺乏的局面。

2.预期收人与实际工资相差较远。由于大学生过高的自我判断,导致整体预期收入水平偏高。在一个高的人力资本投资预期的前提条件下,现实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却不断下降,这必将导致“就业难”现象的发生。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而许多大学生还没有认清现实状况,碍于面子不肯选择低薪部门。

3.学生就业的地区差异。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预期非常集中,北京高校中有74.8%的人首选在北京求职和工作。排除北京生源之后,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为北京的比例也高达69%,首选去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仅有2%。由于预期与现实的差异非常明显,从而造成一种严重的后果:到北京和上海的毕业生人数远远超出实际需求,而中西部地区招收大学毕业生却异常困难。

4.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行业就业前景缺乏信心。旅游市场是当今世界上持续快速增长最为显著的市场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而我国目前的旅游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可以用“饥渴”来形容,尤其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极其缺乏。以上海为例,现在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有1000 多个。而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却无法确定是否会选择旅游专业。

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偏差

看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

(一)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现状

在中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教育正全面扩张。据我国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截至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113所,其中高等院校407所。2002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417,022人,其中高等院校157,409人。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可分为四个层次:大专,在旅游高等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目前约占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60%;本科,在旅游高等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目前约占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35%;硕士,约占4%;博士,约占1%。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已是具有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这个体系正处于数量扩张阶段,今后将应向质量提高方向发展。

(二)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障碍因素

1.旅游高等教育体制老化。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仍然延续传统的教育体制,学校主要依据学生的分数来选拔学生,在大学教育中,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导致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刻适应旅游工作。

2.旅游高等教育办学方向不明确。许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在培养何种类型人才方面,目标不清,导致学生就业后很难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需要。

3.旅游高等教育教学内容陈旧。一是因为师资水平有限。目前高等旅游专业教师主要来自历史地理专业、外语专业和旅游专业。他们在业务结构、业务水平方面都有较大欠缺,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二是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尽管许多院校都编写了自己的教材,但实际情况是编大于写,理论大于实践,继承大于创新。

4.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定位不清,导致课程中基础性、理论性课程比例大,实践性课程和实习少。由此学生熟悉实际工作就需要更多的时间,这也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评价和工作岗位的喜好。

5.旅游高等教育中学生意愿较低。在这次调查中,有2/3的学生首选的不是旅游专业,而这2/3.当中,又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因为在高考志愿时填写的“服从分配”而被录入。他们在入学前对旅游专业没有认识,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没有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理解这个专业,那么,毕业后改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改革旅游高等教育的对策

1.改革旅游高等教育体系。旅游专业有着较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适合于职业技术类型的教育。从目前毕业生分配的情况看,职业技术类的中专、大专要比普通教育的本科生更受旅游企业欢迎。但是,从发展的总体趋向看,高等旅游教育必然占据旅游人才需求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改革现有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起高职大专、高职本科、研究生阶段教育相互衔接的旅游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和实施旅游高等教育办学的多元化;建立旅游高等院校中的行业顾问(指导)委员会,从行业的角度指导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形象;加强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强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建设旅游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

2.努力提高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一是细化旅游高等教育的专业方向。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基本上有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规划、餐饮管理等专业。今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应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兴办新的专业。目前,市场上旅游策划、会展旅游、线路设计等类人才已经表现出强烈的需求,因此专业细化将是一个趋势。各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来设置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做到实用性、超前性和结构的合理性。二是改进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新的教材应注重理论的超前性,管理方法的实践性、范围的国际性。三是优化旅游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拓宽师资来源。从企业等实际工作部门中聘用教师,为学生开设各类讲座或实际操作训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从国外聘请师资;增派访问学者,吸引留学生回国,加强教师科研成果的应用,增加教师的实践阅历,创造条件使教师深入旅游企业,通过实际工作增加实际管理经验。

3.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美国著名的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充分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强调实践教学,边教边做,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在实践教学手段上,可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进行培训或给学生授课,同时组织学生到模拟实践基地或宾馆、酒店、旅行社去参观学习。

第4篇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随着国家的富强程度日益提高,旅游业发展增速迅猛,已成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市场前景潜力无限。世界旅游中心已经在向中国转移,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当务之急。与时俱进,根据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变化,推进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入境旅游和国际旅游开始起步,需要大量具备外语沟通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些外国语系开始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准和当时的境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往往要求相关人员具备管理、营销、规划策划以及财务处理能力。办学单位的类别也增多,历史文化学院、环境规划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院系分别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纷纷开展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多年发展,从我国旅游教育的层次结构看,我国已经形成了由硕士、本科、专科和职高组成的高低搭配,规模和结构基本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经非常普遍。

 

二、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旅游相关院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在旅游学科建设上取得了很多成果,也开始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旅游专业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目标规划、课程体系调整以及毕业生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服务技能和管理技能实习课较少,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目前许多旅游院校对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没有进行具体周祥的调研,直接导致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模糊,按照惯性开展教学工作。在课程体系中,通常设置一定的服务技术实训课锻炼学生的服务技能,以达到毕业能上岗的效果,满足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要求学生顶岗实习,利用廉价学生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习也较长时间(通常在半年至一年),且在实习岗位多安排在一线服务岗位,而且,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大幅下降,直接影响后续招生,影响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些教学单位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特色非常淡化,容易被其他专业毕业生替代。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体系设计科学性欠佳。主要体现在:开设课程与旅游管理实务联系不强,课程开设对先修课和后继课的逻辑顺序关系考虑不足,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使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科学性、合理性。部分院校的旅游专业由于开设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侧重于历史、文学、语言或地理等能借助外来资源的课程,对能和旅游业的经济属性和市场需求关联度高的课程开设不足。

 

(三)课程内容出现大量重复。通识基础理论课和旅游学专业课的授课内容都涉及管理学类、经济学类和旅游学类课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旅游学科课程深度不够,对于实用的调研需要的数理统计类课程用力不到位。学生感觉什么都学,但是具体到用的时候,对调研回来的数据却无从下手进行后期处理分析,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给人一种“吹起来海阔天空,干起来无所适从”的感觉,有的毕业生分配到单位以后,对工作不太适应,抱怨学校没有能提供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此,则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有挫败感是必然的。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战派”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既有人员很多是从临近学科转行而来,往往自身没有经过旅游管理专业培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层次不一,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自己的经验套用于旅游专业,一些新近毕业的年轻教师实践教学经验则更少。

 

(五)旅游院校与业界交流合作层次和深度不够。旅游院校担负着为地方旅游业发展培养人才的任务,一般来说,旅游院校都能做到开门办学,和行业都有一定接触,但是往往这些企业合作并不紧密,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这样会导致从事旅游教学的人员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到位,即便是在教学与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也很难真正得到企业实务界的认可,很难获得企业实务界的支持,遑论影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决策了。

 

三、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培养目标,强力推进教学内容与实际市场需求的对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旅游业就业市场亟需的各种专门人才,能胜任相关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行政管理以及旅游教学科研工作。

 

(二)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建设,处理好专业课、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认真考虑职业岗位要求,正确处理与实践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专业课和服务技能课考虑减少课堂讲授,通过实践调查和实习来满足教学效果要求。提高学生的调研、财务、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实务能力,在实习前集中时间通过短期培训服务技能,不达标的学生在实习中反思、补课即可。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允许导师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机动处理。

 

(三)加强旅游管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聘请和引进一些水平和能力比较突出的旅游行政人员和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或者专职教学,对现有师资形成倒逼态势,为新进青年教师创造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交流、进修等机会,让他们深入到旅游实践的第一线,亲密接触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提升提高师资水准的效率。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案例和现场教学方式的大量应用。

 

(四)积极创建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旅游行业非常强调实务,所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来说,创建适用的能保持长期稳定协作关系的设施条件完善、管理水准较高、培训能力较强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形成“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对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益处不严自明,也有利于相关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作为承担旅游人才任务的专门机构,相关旅游院校应以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市场需求出发,大力解放思想,开放办学,抛弃虚假繁荣姿态,强化与旅游企业深化沟通与合作,积极争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积极参与到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大循环中来,才能在开放中受益,在开放中增强自身实力,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5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热点;主题;方法演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5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调查发现,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们休闲、娱乐和放松的主要方式。它不仅能够缓解人们工作的压力,还可以增长见识,学习各地的艺术文化,了解风土人情。近年来,我国的旅游呈“井喷式”发展,各地区名胜古迹的人流量持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对旅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涉及的旅游管理项目开始扩展,旅游线路、热点区域等都必须要做出重新的规划。本文结合最新的数据资料,对旅游工作重新开展研究,展现旅游的新面貌,促进学科的发展与演变。

1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的演化

我国的旅游业正呈现旅游形式多元化,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模式创新化的良性发展模式,而与之相关的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也是随之变化的,由最初的研究旅游业形式,到研究旅游资源,再到研究乡村旅游,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也在求新,求变,不断与时俱进。

1.1 旅游业的形式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学科面临的最大变化就是形式的演变,从以往的单个城市的旅行不断延伸为多样的旅游形式。

其一,区域旅游。区域旅游立足于地方特色,通过地区资源和优势特点吸引游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相邻地区还可以组成联合,沟通合作,谋求最佳发展。如,杭州乌镇、哈尔滨黑龙江冰雪旅游等。

其二,会展旅游。会展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其将旅游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促进旅游业结构调整的新契机。各类会展的举办,为地区旅游开拓了商机,强调了品牌战略的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带动了上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重点向此倾斜。

1.2 注重旅游资源开发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大物博,各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项目,旅游行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如何协调各地区风貌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政府关注的焦点。对此,开发者要重视减少资源浪费,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结构,用优势项目吸引游人,也曾是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

1.3 发展乡村旅游业

乡村旅游是城市旅游的补充,也是当下热点旅游的新去处,人们厌倦了钢筋水泥,对质朴的乡村生活非常向往。因此,坚持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保持农村的“本土化”特点,开发优质乡村旅游资源,用新农村发展的思想开发旅游,对行业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当下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2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主题演化

要研究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主题的演化,就可以对旅游管理的主题演化进行分析,而要研究旅游管理主}的演化,就需要从年份和关键词方面进行研究。因此,笔者根据年份出现词汇量次数不低于30次的词汇,做出了详细的汇总,如表1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我国旅游管理学科主题出现频次最多的就是旅游资源,这一词汇贯穿始终,而后是旅游业和旅游开发。另外,主题词汇的演变也使概念维度发生了变化,理论基础从抽象词汇变为了具体词汇,整个旅游行业和专家学者,不仅对词汇有了新的认识,对其出现的原因也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主题词之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词汇相互交叉,内涵不断延伸。

3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方法演化

所谓的研究方法,即研究学科走势、数据资料、未来发展等情况的对策,对一门专业学科而言,掌握正确的方法比明白概念性知识更为有效和关键。

从数据显示和信息总结方面而言,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即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管理研究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开始得到关注与应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旅游管理学科受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以结构方程模型和数据包揽为主要办法的研究形式开始进入旅游管理学科,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科研究方法朝着更复杂和高级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在实际对旅游管理学科进行研究方法的确认中,必须打破原有模式的限制,基于动态化的状况和百姓需求,从多个角度衡量不同的研究方式,然后建立科学的旅游管理学科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变,也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不断完善,并在经历了最初的摸索后,开始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对研究方法的开发与实证研究应用的结合也更加紧密。

4 结 语

作为我国百姓娱乐、休闲、放松的主要方式,旅游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够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完善整个市场经济,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现如今,旅游管理学科已成为了很多高校必设的专业,本文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及方法的演化,总结了旅游专业的发展规律规律,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娟娟,宗乾进,袁勤俭,等.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主题及方法演化[J].经济地理,2013(1).

[2]黄国阳.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主题及方法演化[J].旅游纵览,2015(6).

第6篇

教育部高教司政经法管处处长吴燕在会上作了《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定位及其展望》的主题报告。国务院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教指委委员、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田里教授,教指委旅游组组长、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教授分别作了《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学科属性与建设》、《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点建设及其发展》、《“十一五”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学科发展规划》的专题报告。

会上,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点的主要负责人也交流了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经验,探讨了各自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点建设中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基本目标和思路。主要观点有:

田里(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认为,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中的温冷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太强调自身的行业特征,而妨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旅游管理学科始终没有摆脱旅游产业附庸的地位:除了旅游规划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含量外,其他研究成果几乎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科班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人才和管理精英:旅游行业的管理骨干仍然可由其他途径进入或者替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教育要求,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行业需求,一直都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同时也介绍了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等。

黄福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认为,目前国内博士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位论文的开创性和原创性方面有待提高,与实践的结合有待加强;某些研究方向课时不足,学生文献前沿沉淀不够;部分学生外语和数学基础较弱,影响了其对前沿动态的了解和科研的深度;平均培养期限4年左右,时间相对偏少。建议: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导师素质;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注重培养跟踪研究前沿的能力和提高原创性和开创性;将有条件的博士生送到发达国家一流高校或机构去学习;培养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马耀峰(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导)认为,旅游管理博士点的发展定位应依托自身相对优势母学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学科基础等资源,作好顶层设计,作大项目,有效提高自身学科竞争力;应“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形成研究特色。

何建民(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对中美旅游管理博士培育的起点(如入学要求与入学指导教师组的组成)、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培育的目标等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点的原因与结果,为我国旅游管理博士生培育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高峻(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介绍了近年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经验与思路:多学科团队作战,注重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国际合作推进科研水平提升;注重官产学研结合,提高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注重旅游研究的科技应用等。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学科建设的“四个一”目标是:一批学术成果、一支学术队伍、一个学科集成平台、一种产学研运行机制等。

第7篇

项目教学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项目教学在国外研究和应用很广泛,近年在中国职业教育领域也得到推广。其中工科类专业研究和应用较多,在管理类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则较少。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以下简称“旅游系”)从2008年开始实施项目教学改革,目标是通过在旅游管理类专业选择相关主干课程进行项目教学实验,探索管理类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经验。

一、项目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流程

1.旅游职业工作岗位分析。项目教学的内容来自一线岗位工作任务,所以明确专业所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定位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前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良好旅游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在旅行社、饭店及其他相关旅游企业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能胜任旅行社导游、外联、计调,旅游饭店前厅、客房、餐厅、酒吧等部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2.旅游职业工作岗位能力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方法能力包含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订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则包含了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究竟应具备什么职业能力,我们进行了专项调查。以酒店职业岗位能力为例,调查酒店十余家,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7份,回收率达到97.5%。接受调查的酒店员工大部分来自酒店的一线部门,在前台、餐厅和客房工作的员工的比例占调查对象的92.8%。从结果分析可知,被调查的酒店员工普遍认为以下职业能力在酒店服务岗位上非常重要:(1)计算机操作的能力;(2)创新能力;(3)察言观色和分析宾客心理的能力;(4)良好的纪律意识;(5)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英语会话的能力;(6)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承受工作压力的能力;(7)良好的服务意识与协作能力;(8)应变能力。不同的岗位员工对这些能力要求的选择排序不同,如酒店前厅对语言表达能力、英语会话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酒店客房对良好的纪律意识、承受工作压力的能力要求较高。

3.旅游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项目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学项目设计是建立在对工作任务准确的分析之上的,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况很复杂,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工作任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众多不同的企业,要用统一的工作任务来覆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一般只能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工作任务,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我们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了项目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和探索,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旅游专业毕业生所面向的职业群,展开了对旅行社导游、计调、门市销售、外联岗位,酒店前厅、客房、餐厅、酒水、康乐、收银等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形成了各自领域的工作任务模块和工作任务分析表,为项目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奠定了基础。

4.基于实用性的教学项目设计。(1)项目教学目标设计。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项目课程能力目标设计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特点,特别要求培养以人为对象的专业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2)项目教学内容设计。项目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工作任务是项目课程的核心要素,要参照企业任务书描述项目课程中的工作任务,构建项目课程内容。项目教学中的项目必须与企业的具体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基本掌握胜任企业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体验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提升对职业工作的感悟,增强对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认识。项目既要贴近企业工作任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又要贴近学生和学校实际,具有可行性。(3)项目教学过程设计。按照明确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的步骤设计教学过程。(4)项目教学方法设计。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小组合作收集信息、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成果汇报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组织、协调、咨询角色。(5)项目教学评价设计。重点体现能力本位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

5.项目教学实施。项目教学在实施中会面临许多问题,诸如实施方式、实施环境、成果形式、实施项目教学时机、项目教学组织形式等,上述问题的方案选择受到专业类别、课程性质、知识类型、学习阶段、项目难度等因素的影响。(1)工科与管理类专业项目教学的实施方式、项目成果形式存在差异。第一,项目成果。工科项目教学成果一般是一件具体的产品,管理类课程项目教学成果一般呈现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想。第二,实施方式。工科项目教学实施方式一般以实践操作完成,管理类课程项目教学实施方式一般以研究讨论方式完成。第三,实施环境。工科项目教学一般在真实生产环境或仿真生产环境中进行,管理类课程项目教学一般在教室或仿真环境下完成。(2)高职职业素质课、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联系紧密度不同,项目教学开展时机、开展数量存在差异。第一,开展项目教学时机。职业能力课与实际工作岗位联系紧密,项目教学基本可以贯穿整个教学中。职业素质课一般在知识的综合运用阶段实施项目教学的效果比较好。第二,开展项目教学的数量。职业能力课可以大量开展项目教学,职业素质课理论教学比重更大,开展项目教学数量相对较少。(3)不同知识类型运用项目教学存在差异,陈述性知识适用于传统教学,程序性知识则较适合以活动教学形式进行的项目教学。(4)不同学习阶段项目教学的适应性不同,新知识习得阶段适合传统教学,知识巩固和知识运用迁移阶段可以普遍采用项目教学。(5)项目难度和复杂程度不同,项目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简单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复杂项目,则应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

转贴于

二、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效果测量

从2008年9月以来,旅游系先后以“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餐饮服务与管理”“饭店管理概论”“旅游市场营销”等为教改课程,选择2007级、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传统教学与项目教学的比较试验。每门实验课程实验结束,及时总结实施项目教学的策略,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测量。

1.学生对项目教学认可度。在各门实验课程项目教学基本完成后,2010年11月我们向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发放了传统教学与项目教学认可度的问卷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项目教学的认可度远远高出传统教学(见表1)。

2.学生职业能力提高。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依据建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以真实工作情境为支撑,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明显好于之前,突出反映在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2008年开展项目教学以前,旅游系学生没有获得过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2008年获省部级奖励2项,2009年获国家级奖励6项,省部级奖励2项,2010年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4项,2011年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7项。

3.教师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变化。2008年12月和2010年11月我们对旅游管理、旅游英语等专业学生进行了实施项目教学前后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教师对职业素质课和职业能力课的教学在教改后都得到了良好的改进,教改前后在教学理念和处理方式的变化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