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6:07:21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化学结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开发多层次教材,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按照学生以后发展方向的不同,可将接受化学教育的学生分为五类,高中阶段应开发多层次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人指出目前至少应开发三个层次的化学课程:其一要开发出为加速我国化学科学发展、为培养未来的化学家和高级科学研究人才、与发达国家高中化学高层次课程平行的课程内容;其二要开发出为学生进入理科专业学习打基础的化学课程:其三是开发出为培养高素质公民所需要的化学课程;与此相对应,高中阶段也应编排多层次的化学教材以供志向不同的学生需要。目前人教社新教材适应多数地区高二开始文理分科的现实,设置“三册四本”的宏观教材结构,文理科分别采用化学I和化学II两种不同的教材。不但教材的宏观结构要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层次性,每册化学教材内部体系结构和内容也要体现层次性,既要有必教必学内容,又要有选教选学内容;既有精讲内容,又有泛读内容;在打好高层次的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毕业后的进一步分流打好不同的基础。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二、处理好知识的衔接与联系
优化高中化学教材结构还必须处理好知识的衔接与联系。知识的衔接与联系包括两方面:一是指纵向的,即各册教材之间、各章节之间知识内容的前后衔接;二是指横向的,指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处理教材内容的纵向衔接要遵循化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保持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编排顺序,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言以蔽之:“重要的是把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知识上的渗透;二是结构上的一致。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各门学科之间的融合,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化学教材应该渗透、融合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思想。如化学计算与数学知识的融合,能源、电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融合,环境、资源与地理知识的融合等等。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和渗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发展和认识,有利于能力的全面培养。同时,在化学教材结构的编排时必须考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并进关系,使化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在一定的学习阶段内既不重复,又能使相关各学科知识互为基础,如化学平衡理论需要有关于气体压力的知识作为基础,教材中甲烷结构的介绍,必须在数学中学习了正四面体之后。
三、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最佳结合
二序结合是教材编写所遵循的重要原则。我国化学教材的编写在二序结合上的具体做法是“以化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考虑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加以变形”,由于长期受学问中心课程理论的影响,化学教材的编写一直将知识的逻辑顺序放在首位,当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认知顺序相冲突时,教材的编写要符合知识的逻辑项序,由此形成了我国长期以来教材编写的学科中心倾向,所编写的教材便教但不利学。由于学科中各项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既不同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发展逻辑,也不同于每个人自身的认知发展逻辑,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也可以不采用以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主的编排方法,或从人与化学的关系出发,或从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组织教材内容,使教材既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化学的需要,又能促使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有机融合
知识、能力、思想三方面是高中化学教育的目标,也是组成化学教材结构三个实体要素,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虽各有自己的结构,但又密不可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教材结构的编排过程中应三者兼顾、协调进行,使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应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就是使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思想上得以升华。例如美国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让学生解决自由女神像受侵蚀的问题,这同时也是一个科学家正在思考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探讨。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会产生一种尝试一下的念头;其次有一种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并且想到科学家正在思考这个问题,而自己也能想办法解决它,颇为伟大;另一方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大量的化学知识,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地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甚至通过做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因此把这种问题作为化学教材内容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关能力和学习知识整合在了一起。新教材在这方面也比较重视,例如第一册第四章“环境保护”一节,通过问题揭示、活动指导、角色扮演等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当然,教材中并不是每一章、每一节都可以如此编写的,有些内容只能突出三者中的两者甚至是三者之一,但是高中化学教材在总体编排上应统领全局、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揉合在一起,使三者齐头并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课堂结构 初高中化学教学 衔接教学
许多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感到非常不适应,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化学学习也不例外,就连一些初中时化学成绩佼佼者,也感到无所适从。我是一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经历了课改前、课改后,从事过初中、高中、职业中学化学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认真的思考,以及与教师的交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提出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意见,供同仁参考。
一、造成高中新生化学学习不适应的原因
1.与初高中化学教材体系编排有关。
课改后,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化学课程完成了从原来的“为少数人的化学”到“为全体学生的化学”的转变,从课堂的价值取向看,强调化学课程“工具论”意义上的价值;课程内容注重实际,强调公民的基础知识,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基础科学知识,关注科学的解释及其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注重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主要要求学生“知其然”。而现行高中化学教学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能力的教学,与初中相比,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许多知识点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元素周期率”等抽象程度高,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化学困难的重要原因。
2.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有关。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因此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只作常识性介绍,选学部分则没有讲述,造成学生知识缺陷;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在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上的脱节,造成高中教师未能及时了解初中教材特征与学生能力水平,出现高估学生能力水平、开快车、抓进度,把教材过度延伸等问题,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气氛不活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些都是高一新生感到学习化学困难的重要因素。
3.与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水平有关。
初高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高一新生因环境、课程、师生等方面因素,心理发生了变化。高一学生在初中时较为活泼,表现欲强,表现机会也多,学习热情容易被激发,所以刚进入高中时,充满了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进入高中后才发现,强手如云,竞争对手多,竞争气氛浓,加上课程增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使他们感到不适应。
二、优化课堂结构,抓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1.及时复习,帮助高一新生构建化学概念是衔接教学的前提。
高一化学教师要了解初中化学特点及其知识体系,在高一新课教学之前,安排几课时,对初中的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梳理,使学生“温故而知新”。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难答题的知识,要重点解析,但呈现的角度和方向应尽可能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直接联系,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初中不少知识仍是高中学习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新课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做好衔接工作。总之,利用新课前的复习,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学生适应新环境、新要求,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2.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衔接教学的关键。
高一化学教师在新课教学中,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如开展师生共同研讨、自学提高讨论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主体性,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如采用模块教学、项目教学、分组教学等模式,恰当运用,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及时转变学习策略,各方面做好精心准备。其次要把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融会贯通,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等。高中化学教程设有“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编排和要求上侧重了趣味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最后要优化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养成预习习惯。预习主要是对知识的准备,就是学生要在教师讲解新课前,有计划地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做到对下一节课老师要讲的新课内容的初步了解,这样上课就有备而来,带着重点、难点听课,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4.高中化学教学中注重渗透性衔接教学。
初高中教材体系在结构和编排上有差异。初中化学以物质分类为主干,各物质的横向联系较少,理论知识不系统,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还反应、化学反应速率等为主干,在教学中由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开始,重视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由知识“点”出发而发展形成一个知识“面”,并注重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因此,在化学高中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补充初中涉及不深而在高中常常出现的知识点等。按教学顺序,在每一章教学之前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如对高一化学中的重要内容——氧化还原反应,必须先复习初中化学反应类型,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总结氧—还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升降去分析氧—还反应的外在表象,进一步深入到氧—还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或偏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对于各种元素和原子团的常见化合价并不熟悉,应先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使学生对原子、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的实质、常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有较深层次的认识。然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认识什么是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这样一个知识网的形成过程,既巩固了初中化学知识,又使学生对高中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完整的理解。
总之,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高中化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巩固初中化学知识又是学好高一化学的必备条件,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做好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工作应该引起所有中学化学教师的足够重视,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调整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一门学科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对于其进行优化显得格外的必要.一方面,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俗话说的好,不要总认为考得好,才是学的好.只有教学生怎么学,怎样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高中化学的质量才能够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也要反对那种教学目标的模糊不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脚踏实际,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恰如其分的进行教学工作,把学生全部培养成科学家,化学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显然是行不通的,提法过高,过虚,都会导致教学实效性的下降.
2.注重换位思考
教师在讲授高中化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够简单的认为只要板书写清楚了,教师自身心理觉得自己讲清楚了就完事的错误想法.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和学生之间年龄,资历方面的差距将会使得同一句话在两者心中得到完全不一样的解释.教师只要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才能够获得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共鸣,而这其中教与学的换位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在教与学的换位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可以不定期的请学生上来进行教学试讲,通过学生的讲述,从而发现学生年龄段学习上思维的特点以及接受的程度,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及时的调整教学的路线,朝着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路线迈进.在设计问题时也是如此,一个好的习题的设计,往往是对于学生所不懂的,学生经常犯错的地方的考察.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有教无类.目前教育界有关高中化学教学的方法种类繁多,如自学辅导法、发现法,单元结构教学法等.我们不能够总是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满足学生最为基本的教学要求上实行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比如,可以打破常规,布置一道以探究石蜡加热后所生成气体的性质的研究型的作业,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小组中组员分工合作,提出不同的方案,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探索任务,最后推选出一名代表上台以ppt的形式将任务的完成情况展示给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团队协作,计算机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学的质量自然就上去了.另外,也要充分的运用化学这门实验学科的特点,跳出课本实验的束缚,多开展一些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验活动,要坚持高中化学中实验再怎么多也不过分的思想,使得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在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的情况下,完成实验任务.
4.创设活跃的教学气氛
课堂的教学气氛是否活跃,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处的是否融洽,直接关系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个好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往往能够受到周围学习气氛的感染,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传授的知识上来.时刻保持着思维的活跃性,随时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打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创造教学的氛围.譬如,在讲授金属钠性质那一章节时,可以像变戏法似的,事先将少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包括在脱脂棉中不让学生看见,然后用镊子将脱脂棉放入到蒸发皿中,并用一细长的玻璃管对准脱脂棉缓缓的吹气.此时,奇迹发生了,脱脂棉居然在空气中燃烧起来,学生看到此景立马兴奋起来,难道教师吹出的气体有特异功能,课堂气氛立马活跃起来,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开始讲授过氧化钠的性质,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5.注重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课本中的化学实验较多,尤其是演示实验,为了达到演示的目的,我们不能演而不示.因此,很多教师加大了实验的尺度,加大化学物品用量,放大实验仪器,通过来回展示实验结果,但是我们只能有限地放大实验仪器的尺度,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时间里来回展示实验结果又很不太现实,很浪费时间的,而且有些实验现象是瞬间产生的,我们无法观察到现象,这样将会大大降低整体的实验效果.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克服以上这些缺陷,使得化学实验能够很好地展示演示效果.譬如,我们在讲授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以往都是让钠和水在大烧杯中反应,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投影仪,将钠单质投入盛有酚酞试剂的方形投影试管中,两者反应产生的“浮”、“响”、“熔”、“游”、“红”等现象将会在投影屏幕上清晰地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得实验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高,同时也使验证性实验的验证更具科学性。
二、教学实践的应用
1、自制实验仪器,经济又环保
利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品,根据实验需要进行加工制作,或将某些仪器进行改进,自制教具,往往会收到非常的效果。生活中产生的废品矿泉水瓶有以下优点:1.通明度高,容易观察实验现象;2.质轻,便于携带;3.质软,易裁剪;4.气密性好;5.瓶口7号橡皮塞正好配套;6.耐酸碱性好,不易腐蚀;7.来源广,易收集。例如,矿泉水瓶用来做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的反应。方法是:将少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倒入收集满氯气的矿泉水瓶中,用橡皮塞塞紧,瓶子立即变瘪,瓶中气体黄绿色变浅,并发出“砸砸”的响声。此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证明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效果很好。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就是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和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有新意境、新内容的实验,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去大胆地创新和思考;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刻苦努力地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猎取新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层次上观察和思考,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创新探究能力。例如,高中化学中配100mL1.00moL/L NaCl溶液的实验,教师可以按“讲述、实验、验证、讨论”的程序,即先讲述用什么仪器、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注意的事项,甚至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按照教师讲的去做。但是,按探究性实验要求,在教学时,只告诉学生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做实验时,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述,巡回对个别问题加以指导。我对两个班级分别采取上面的两种教法,结果按“讲述、实验、验证、讨论”去做的班级,课堂秩序井然,全部学生操作有序,学生很快并顺利地做完实验,没有提出更多的问题;而采用探究性实验教法,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操作方法各不相同,暴露出存在的不少问题。实验结束后,每组同学都拿着自己配制的溶液请我观看。这时我不失时机地以某一组或几组的实验为主,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或违背操作规程的现象,并结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发展智能及实验技能的有关问题,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在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并相互讨论,甚至进行争论,最终在我的指导下,形成了正确的总结性评价。
3、课外活动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针对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大有文章的。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了解工业生产硫酸、化肥等的工艺流程,开展化学活动周,组织化学竞赛,设计家庭小实验,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化学知识,分析学校附近的水体污染情况,等等。我们身边的素材其实只要用心去思考,动脑去研究,可利用的资源还是比较多的。例如,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H2和Cl2的爆炸实验,等等。我们可以把小小的实验设计、改进,使学生迈出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脚步,同时使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通过组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外的更大空间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其专长和爱好得以发展,思维变通性,发散思维,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4、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实验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把微观现象以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逼真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将宏观现象和微观变化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常规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三维动画模拟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Na+、Cl-、H+、OH-离子的运动情况,从微观本质上加深对电解过程的理解。另外,像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以及化学反应历程等一些不能用真实实验来表现的微观概念和理论,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像与动画模拟功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加以展现,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形象化,能达到其他教学技术无法达到的效果。
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危险操作,只能由教师口头讲述其错误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却不能通过真实的实验来演示。而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模拟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氯化氢气体制备,可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完成,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可能有的学生没有认识到HCl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在吸收多余的HCl时,将导管直接插入水中。这时,学生亲眼观察到烧杯中的水由导管流到集气瓶然后进入圆底烧瓶,引起圆底烧瓶炸裂的现象。这样的模拟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在水面倒扣一个漏斗防止倒吸的原理,而且强化了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化学分类结构;基本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81-01
“分类”不仅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础和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理解科学的重要方式。化学学科的分类结构是化学家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的逻辑化和结构化的总结,是化学课程内容组织的重要线索。化学分类结构的发展也在影响着化学课程的发展。
一、化学学科的分类结构及发展特征
科学是组织化的知识体系,分门别类地划分和组织材料是一切科学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一个学科的分类结构的微观层面是该学科按类别组织的知识体系,宏观层面是因研究内容差异而形成的分支学科体系。
1、经典化学分类的“树枝式”结构。物质与变化是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目前通行的物质分类法即依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先把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地划分。例如,化合物进而划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等等。这种分类方法称为“树枝式”分类法。
依据不同分类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划分和逐级细化,也可以形成“树枝式”的分类结构。例如,依据反应的形式把反应分为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依据反应物的性质分为无机反应、有机反应和生化反应等;依据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依据反应中的粒子特征分为分子反应、离子反应和原子反应;依据热力学方法分为焓增减与熵增减相互组合的反应类型。
2、现代化学分类结构的特征。经典的化学学科分类主要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和学术组织的管理,学科分类之间的边界既非本质的也非严格的,创造性和进步是经常、甚至说通常发生在这些学科边界上的。现代化学的发展展现出一幅以化学为轴心的跨学科的壮观图景,现代化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交替发生并正在实现更大的汇流整合,必将造成传统化学的分类根基岌岌可危。科学家越来越倾向于抛开传统树枝式分类,探索新的分类方式。
化学是研究从原子、分子片、分子、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到分子的各种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的合成和反应、分离和分析、结构和形态、物理性能和生物活性及其规律和应用的科学。化学的分支结构和分类线索也体现了研究对象尺度不断丰富和多样化的特点,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八个层次:原子层次的化学、分子片层次的化学、分子层次的化学、超分子层次的化学、生物分子层次的化学、复杂分子体系的化学、介观聚集态的化学、宏观聚集态的化学。
二、化学分类结构的发展在化学课程发展中的体现
1、化学分类作为课程编制的线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的制定反映了化学学科体系“树枝式”分类结构的特征,这一特征由三个版本的教材进一步物化出来。
首先,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划分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大部分。无机化学部分体现了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分类线索。有机部分以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分类为结构框架,高分子化学的相关内容由于比较复杂而要求不高,主要放入合成材料专题中讨论。
其次,对基本概念原理内容的组织,反应原理部分体现了物理化学中热力学(能量、方向、限度),动力学(速率),氧化还原与电化学(氧化还原、电池、电解)和水溶液化学(电离、水解、沉淀)的学科分类结构。物质结构部分体现了结构化学中原子结构与周期律,化学键、分子结构与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晶体结构的学科分类结构。
于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化学的二级学科和它们的下级分支,以及关于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分类的不同线索在高中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核心概念 结构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30-02
化学核心概念是化学学科的主干内容,化学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基本框架。化学核心概念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一 化学概念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概念就是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节点,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骨架。只有让学生清楚、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理论,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 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
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结构体系主要分为化学用语、化学计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几个方面。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是在组成物质微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层化,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层次的概念。化学学科是在原子分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有独特的名称、符号及表达方式。对于各物质性质的学习,从宏观上分析,更注重从微观层面上对化学变化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该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原子、离子、原子团、离子符号、核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分子式、实验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同位素、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混合物、单质、酸、碱、盐、同素异形体。物质的性质内容的研究主要从结构出发,分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进而分析相关变化的过程和本质。同时,化学用语贯穿整个化学教学,教材以初中的元素符号,简单化学方程式为基础,到必修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随后在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不断加强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化学用语在数量上、类型上不断发展,同时成为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工具。
2.化学计量
化学计量是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用于量度化学物质,表示化学物质“量”的一类概念,属于“工具性”概念。该部分内容较抽象,具有较高的知识陌生性,而且变换关系容易混淆。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换算关系在各章节练习中不断应用,凸显出“工具”的作用。
3.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有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可逆反应等。该部分概念主要包括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可逆反应等内容。教材首先介绍离子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随后的元素化合物学习中不断巩固两部分内容。在学习化学键的基础上,通过能量的转化引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以及热化学方程式。在化学能与电能的介绍,即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学习中,充分结合了氧化还原反应及电解质的内容,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4.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精髓,是化学规律的总结。主要包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位置、性质,包括金属性、非金属性、半径大小分析等。该部分概念主要包括元素、核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合价、化学式、电子式、同素异形体、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学键、晶体类型等。在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后,对物质结构进行介绍,从原子结构分析,归纳出元素原子结构、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从而引出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内容,根据原子之间作用力不同,构成的晶体类型也不同。
5.溶液
溶液主要是分析溶液中各成分存在和变化的情况。该部分的概念主要包括溶液、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盐类水解、原电池、正极、负极、电解、阴极、阳极、金属腐蚀、电镀等。教材主要从分散系出发,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别介绍胶体、溶液。通过溶液中物质电离的情况,对电解质相关概念进行介绍。通过对反应的分析,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进一步扩充,扩展出离子反应和氧化反应。在结合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基础上,引出原电池和电解池。通过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将原电池和电解原理整合应用,形成完整的电化学知识体系。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要是描述化学反应快慢和程度的情况,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
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移动的各因素变化、电离平衡等。该部分的化学概念主要包括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电离平衡。教材中首先简单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可逆反应,引出化学平衡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随后在选修教材中内容深化,从微观的能量的角度分析影响因素,深化化学平衡的判断和平衡的移动,并补充化学平衡常数。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
三 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联系性很强的学科,每个概念理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化学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构成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学生理解化学、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意识,准确把握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让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健伟.高中化学概念的结构及其教学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
[4]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一化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二化学与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宋心琦、王晶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初中化学由于是化学启蒙阶段,主要是普及性知识介绍,因而学生较易掌握,考试分数也较高。而高中化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强调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难度与深度增加,部分学生感到化学难学,有一定的学习困难,再加上考试成绩的刺目低分和那作业批改中的可怕的大红“×”,以及在课堂上得不到教师的鼓励,伤害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倘若在课堂上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严厉的教师采取的是批评教育,大多数教师比较宽容,会请其他同学回答,而很少去了解是什么原因或提出建议,从而实施了“冷暴力”。从而造成学生兴趣降低,畏难情绪增加,少数同学厌恶化学学习,逐渐放弃化学的学习。足以可见,科学而有针对性的评价的重要性。仔细分析本因,其实是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其一,由教师单一进行评价,不重视评价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没有给予科学的评价;其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简单与粗暴,学生得到的是冷冰冰的分数以及“√”与“×”,课堂提问也主要是集中于知识的回顾,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评价只在于结果的对与错,不会考虑学生思维的评价及运用知识能力的评判。这与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构建适合高中化学教学的评价体系很有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畏难情绪,提高教学效果。
二、构建科学的高中化学评价体系
高中化学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和过程性,评价体系应是多元化和多主性的。评价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成长。
1.评价方式应是多元化的,使评价更真实。
学生是一个群体,个性差异较大,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师的评价切忌千人一面,应当是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评价。(1)评价目标的多元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因人而宜,实事求是给出每个学生的评价目标,要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表现,要制定学生所能到达的目标,从而激励学生进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所预定的评价目标。(2)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目前,评价方法多采用常规作业、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上课提问的方式,这些传统的评价方式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方法应更加全面和科学,如自主评价、访谈评价、家长和同学评价、实践评价等。在常规的考试方法上也应改革与创新。教师在考评高中化学知识时,应把知识寓于真实的生活、科研及生产背景中,注重问题与实际的联系,加大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在平常练习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设定多组练习,由学生自主选定完成,在考试时也应设定必做题和选做题,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评价体系构建的多主性,让评价更全面。
传统评价是由教师单方面进行,这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的评价体系是相悖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以参与者为主的,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家长、同班同学都应参与评价,改变教师单一评价的片面性,使评价更具合理性和全面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通常的做法是:(1)要求学生自主评价。教师进行完教学单元教学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单元知识点掌握、自我评价、学习目标、完成程度、进步方面、存在问题、改进办法、教学建议等。(2)同学评价和家长建议。每一学期结束都要求学生相互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上课纪律、作业情况、相互学习等方面,家长应就学生在家庭学习的过程给出评价。
3.评价应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的评价应贯彻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应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动态和能力的培养。课后作业的评价应指出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应从知识再现、能力提高、知识运用等方面及时给出评价。单元测验后,针对每一个学习单元,应对学生的学心态度、学习方法和技能,给出准确的评价和合理化建议。每一学期及每一学年的结束,教师应对知识点的掌握、方法论的建立、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习中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给出正确的评价,指导学生扬长避短,逐渐成长。教师应以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评价的本质在于评价的发展性,激励学生进步。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结构;横纵向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8
0.引言
所谓的衔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教学方法上的衔接、教学理念上的衔接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衔接。随着国家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整个教育模式已不再单纯局限于"教师一言堂,学生不停做笔记",而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接下来,本文就分条阐述怎样"吃透教材"以及高中化学要怎样注重并切实做好做好这"三个衔接"。并且整个高中无论是其它课程还是化学课,课时数量都处在攀升状,从高一到高三,每天的课时量从两节上升到四节。并且,高中三个年级课程内容和难度都不同、那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有个透彻的审视并且做出一个合理的、宏观上的规划。
1.吃透教材
1.1.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首先,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张弛有度,注重节奏,不可赶速度,急于求成,必须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心理上的适应过程,因为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教材中的内容也会越来越难,越来越发散性思维,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越发高的要求。例如,当学生刚刚从高一升入高二时,教师不应急于讲授新的内容。所谓温故而知新,故而,教师因该将高一的重点内容先挑出来为学生概要复述一遍,如有需要,还可将典型又实用的例题拿出来再讲一遍。除此之外,当老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应以关联的眼光看问题。即当发现如今所学的内容是以高一某个知识点为基础,是高一知识的深化,或是以高一某个知识点为重要依据时,应反复提醒学生,并顺带"温故"。这样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和胸有成竹,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期和缓冲期。
1.2.结合现实,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发自内心喜欢一门学科,哪怕再难,学生都会知迎难而上。要让学生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学这门学科是有用的,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能助力其将来发展的。故而,例如当学生从高一升到高二之初,教师应该先将那些带有一定趣味性,能够应用到生活中的知识点"透露"给学生,让其首先对新学期的学习抱着十分期待,乐于思索和探究的积极心态,这样才能让其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2."三个衔接"
2.1.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高中化学由易到难,通常在高一阶段,教师在授课时都容易把侧重点放在知识的灌输上,就是先将知识嚼碎再喂给学生[1]。教师的思路往往被应试二字占据,从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主观能动性,甚至会直接忽视选学的内容。然而,到了高二,学习难度提升,主观部分增多,再加之高二高三,无论是学生或是老师的劳动强度都很大,老师再也无法面面俱到,那么,就必须及时做到教学方法上的更新--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和整合知识的能力,使其学会自我温习、预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探索和提问。教师首先应该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在上课时,当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时,应鼓励学生在保持课堂气氛活跃而不混乱的前提下,分成小组讨论,这样才能博取众长,有利于集思广益。除此之外,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建立并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建立一个"强带弱"的学习氛围,事半功倍。
2.2.教学理念上的衔接
"因材施教"的理念从被提出到如今,屡屡收获成效,这主要归功于这个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体性。每个学生对化学的天赋、兴趣都不同,加之化学这门课起始于初三,那么毋庸置疑,当学生从高一升到高二,或从高二升到高三,优劣已经很明显。故而,教师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到不同学生不同的薄弱之处,从而各个击破。并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并可提倡分层次和阶梯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其目标明确地不断突破难点[2]。
2.3.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高一的化学对于整个高中的化学学习内容而言,相对简单,基础性比较强,故而依赖老师还可以"勉强过得去"然而,试想,当学生已经"升级",学习难度已经提高,如果依然依赖老师,不懂得"自渔",那么当然会不合时宜地觉得越发吃力,故而,学生一定要自行更新学习方法,自行思考,自我总结知识点,并规划、整理。遇到困难时不可丧失信心。并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生切勿作温水中的青蛙,而是应该有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3]。这样才能不陷入化学的"断层"。
3.怎样在课时递增的情况下合理教学
在高一及高二上学期,每周有两节化学课,到高二下学期开始,变成三节课,到高三变成四节课。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调配呢?由于高一和高二上学期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主要以讲授基本知识为主加以适当的练习,练习的难度不宜过大,需要典型性强,无需过于发散。到高二下学期,课时比较充裕,教师可适当给予学生"自由",培养其主观能动性,多让其进行小组讨论、自己动手做实验,加入一些"拔高题"等。而高三是学习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时候,是课时最多,最紧张的"冲刺期"。应以练习为主,因为只有多练习才能折射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老师才能有目标性地为其查缺补漏,对应该掌握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
4.结束语
本文着眼宏观,分别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学习方法等四个方面做了相对简要的分析探讨,阐述高中师生应如何应对"化学断层"。除此之外还站在课程内容安排的宏观角度上,简要阐述高中不同年级、不同数量的化学课"应该怎样去上"。故而本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理论意义,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学子们稍作启示,以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田晓梅,陈经涛,周青.化学教学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和培养[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