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6:07:10
序论:在您撰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生活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1]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最终作用于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活之间必然具有某种关联。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学生是我国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面向生活、走向生活的改革趋势,是为有利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实力提升的有力措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目标的生活化
很长一段时期,我国高校习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等同于方针政策、观念理论的片面灌输与弘扬,教学过程成了思想的单向灌输过程,注重方向性而缺乏层次性与生动性,最终只能沦为枯燥的理论讲授。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想化的主要弊病就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质上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往往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触动人之灵魂。思想政治教育之目标偏高所带来的问题表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切近生活、需要回归平凡的血肉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目的是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回归现实的生活、回归对人自身的服务上来,恰如有论者所提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宗旨要围绕人及其生活而展开,要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与做人,并分享到做人的尊严与幸福。”[2]以生活化为导向,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应该立足生活,立足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理论指导,同时更应以问题为面向,让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定留在空中楼阁的东西。为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照顾到人、照顾到人性的现实,谨慎对待理想性过高、现实中人难以达到的教育目标,至少不应将之作为全社会都要达致的目标来处理;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制定的方针应以问题为导向,以现实问题为突破口,而对宏大理论体系应保持应当距离,至少不是兴趣的主要方向;三是还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身局限有合理认知,谨防犯了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的错误。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处应对现实低头或妥协,换句话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其必然失去应然的向度,更不意味着其缺乏理想性的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生活化所着眼的只不过是防止目标设定的过度理想化而已。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是要以贴近生活为目的,为生活所服务而又不远离生活,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但又更具生活色彩,能够为人付出一定的努力所达至,从而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纳与认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在课程安排上,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实际上都可看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依托。问题是,在内容安排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因课程的多样性而取得喜人的成效,原因在于有的老师要么为了突出政治性原则,不顾社会现实,变相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授变成宣传教育工作,远离学生自身的真切感受;或者要么为了迎合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味批判社会、否定一切;[3]还有的为了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喜欢听讲等原因,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变成了单纯的表演课,嬉笑热闹之余实际上没有任何实质性教育内容。由此看见,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极大问题,其中核心问题就是远离生活,与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需要相分离。因此,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须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育内容像现实生活靠近,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紧扣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来而又回到生活。为此,第一,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意蕴,教育内容要反应学生当前的心理与思想需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真切愿望与利益诉求,将其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并注意教育内容的不断充实与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要以化解学生心理困惑、情感困惑、思想困惑为着眼点,拒绝远离学生切身实际的口号式教育。第二,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教育内容要反应时代的脉搏、时代的精神与时代的风貌,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时代的特征、时代的主题和时代的风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代主题,顺应时代要求,倡导时代需要的现代思想和观念,注意从时代变迁中提炼鲜活的教育资源”[2]。第三,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实践指向,摆脱过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的倾向,将培养一定的生活方式作为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于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形式的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与途径,既包括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也包括所采用的载体与艺术等。教育形式的生活化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所确立的目标与任务顺利完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育形式上不仅显得简单僵化,而且也远远落后于时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匹敌其他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影响与作用,从而造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后果。要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现实,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下大工夫,因为教育形式的成败关系到相应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究竟如何的问题,正所谓“方法得当,艺术高超,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方法不当,缺乏艺术性,就会事半功倍,难以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4]。要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现实,我们必须在教育形式方面也要下大力气,其唯一出路就在于在教育形式上也要实现生活化的转向。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生活化,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方法是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方法承担着向对象传递内容的作用,它包括方式与技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是指教育不离开生活、与生活相交融,创新教育方式,要改变过往在教育方法上呆板、模式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方式灵活多样,切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和感,而相应的内容自然也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得到他们的接纳与认可。其二,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离不开载体的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生活化,是指担任教育任务的各种载体与学生生活相贴近。比如,在载体选择上,尽量采用与大学生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现代载体,尽量采用多种载体形式而非单一的载体,以取得在学生中喜闻乐见的效果;又比如,要尽量采取实践参与性较强的载体,而少用或慎用理论性较强的载体,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总的来说,想要提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课需要进行以生活化为导向的改革,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目标的生活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生活化,以切近生活、依靠生活与服务生活为改革方略,最后取得提高教育之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建构[J].高教探索,2010(5).
[2]赵崇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
[3]何书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
(一)课程目标与编制不明确。过分强调课程的工具性,编制以学科系统为依据,教材的内容较为单一,教师的教学也大多依赖理论教学为主,并未与学生的学习实例进行密切的结合,也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此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若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不仅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地位。认为只要掌握专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传统的考核方式。传统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理论考试,过于单一,只要在学期末要求老师划出重点,学生背背书本就应付过去了,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没有对课程的内容加以理解,和当初开设此课程的目的相差甚远。很多学生也认为,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重点是掌握专业知识,并不需要对思想路线、政治方向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虑,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
(三)学生的主体性不强。现代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的文化传授活动,而且是师生的相互交往的活动、情感交流活动等。教师与学生都可以作为主体,互相的角色是多重的、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而目前大多还是“教师中心论”,学生是一个从属地位,其实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只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将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但是任何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学生主体的吸收、转化。
(四)学生缺乏艺术修养。艺术陶冶情操,良好的道德情操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在现阶段下,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艺术修养课程较少,难以起到真正的育人效果,考虑到这一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尽可能地在保持理论课程的科学性和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开设一些比较系统的艺术修养课程,例如书法、美术、文学欣赏等。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知识,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活情趣。
二、课程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学生中心”的思想。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现代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理念中,应广泛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潜力,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和创造性,能够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老师在讲台上对照课本讲述哲学理论,学生记录笔记,转变由“知识的灌输”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方,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与讨论,鼓励学生来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求知欲望。
(二)改变考核目标。改变过去一考定分数的情况,可采取多方面的考核目标,例如,考勤、主题演讲、课堂表现以及论坛活跃度。考勤,每学期教师对学生的考查次数应该大于三次,具体的考核方式必须要灵活多样,可以使用签到、点名的方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主题演讲是学生们展示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自组团队,共同研究主题,共同出谋划策,彼此分享成果。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促使学生融于课堂教学。开设网络论坛,创造了师生之间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老师和学生们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加互动性,给学生营造出展示自我的条件,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表达。
(三)注重教育实践。当前,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大多偏于理论化,很难理论联系实际,这就导致了学生认为此课程是非常的枯躁。为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推动学生的自我学习,实践就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方法,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并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自我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亲自去探讨、解决问题。另还要组织学生参加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来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带给人们的意义,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掌握和理解,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课程改革才会有最根本的突破口。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要具备一下4点:(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2)复合型的专业能力。(3)崇高的专业道德。(4)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育人。“以身示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使教师更具有说服力,才能成为一个有素养的教育者。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担负起“传承文明、咨政育人、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使命。
三、未来的展望
1、理论知识和实践现状存在脱轨。大学的思想教育课程都是在大一下学期开始,教学都是在教室完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仅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思想与实际相结合的环节,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过于形式化。特别在今天资讯高速发展、网络信息非常先进的时代,学生的信息来源非常丰富,假如教师的授课还是坚持传统教学方法,停留在刻板的照本宣科上,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脚步就远远落后于学生的步伐,就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效果,必然被学生所抵触。
2、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节的缺乏。思想教育课程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的过程,表现出学生主动的表现能力,只有亲身经,学生再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效的。但是在现阶段许多大学教学课堂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也没有体现人人参与的原则,学生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现阶段的大学思想教育课程中,教师占据主要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上课的内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作为特殊的教学课程,其中许多教学知识理论源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教学与理论实践的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真正接受和学会运用思想政治的知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和实践
1、建立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教学模式具体的内容是:在完成每一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接着进行一堂课程的案例讨论分析课。要求每位同学在将受到知识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上台发言。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讨论课占期末成绩的10%,以促进学生对案例讨论课程的重视。通过案例教学的环节,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逻辑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思想实践项目。根据各类学科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教学实践项目,开设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与实际联系较大的项目。比如高校要多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大量的社会服务与课外活动实践性和服务性,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项目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一个最佳途径,在实践项目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增。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在许多高校都已开通,我们能够利用现有的选课、课程安排、教室安排、功能外,还可以增加习题解答、课后辅导答疑、期末考试复习等功能。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网络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开拓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还能够及时的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穿插干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自主探讨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中设计教学任务,是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主动解决任务的疑惑,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 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1-02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教学改革方向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的不断先进化,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渐渐的跟不上时代的进展,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而先进的思想品质和理论素养的施教方,应该重点加以重视,首先要从政策成给予比较大力度的支撑、经济上加大支持,增加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激励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团队的潜能,从而迸发出大量的热情投入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课程中去。
教师团队的不断的先进和专业化的更新授课方式方法,可以有效的刺激学生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兴趣,由不明觉厉到心悦诚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核心在于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展而根据社会总体主流人文、政治、教育、思想,总结出来的核心精髓,主旨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更能具备适应现代先进社会文明思想的综合性人才,课本的理论知识只是“传道授业”的第一步,是教育的基础,而真正能体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授课素质的是在最后的“解惑”部分,只有教师能将课程与现实结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要给学生们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们在现实事例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能具备融会贯通的理解,真正将先进正确的思想政治的观念融入到个人自我认知之中。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创新
国内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前的教材目前还跟不上整个社会进步的步伐,中国整体思想政治提高的节奏跟不上市场经济的飞跃式进展,这是全民思想政治教育瓶颈的时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高职生是大学生群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的思想政治课程是育人的根本,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不次于其他几大主要科目,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授课的时候要贯彻对学生的尊重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因材施教,鼓励不同性格不同观点的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和意见,多跟学生交流和沟通,以讨论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能够融入其中,而不是强制性的死记硬背,避免学生产生过度的学习压力和叛逆心理。多与学生互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关心学生的思想状态的转变,多给学生树立正能量的榜样。
三、从就业实用性的角度体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飞快,各大用人单位正是紧缺人才的时局,步伐迈的太快一定会造成一部分的缺失没有跟上,专业类实用性人才固然很抢手,但是却有很多单位发出了“道德比实力更重要”的感慨,这一现象表明当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的落实性和实效性不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的感染力不够,学生并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
针对高职学生们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缺少上进心、对自我要求较低、并未形成正确的系统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的这一情况,高职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首先是要以学生为本,用学生能够最大限度接受并喜欢的方式方法让他们融入到课程之中,授课前要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做到简化、活化,融入现实、贴近生活,不能天马行空的凭空传授刻板的书本知识,要让知识活用,要有极大的可操作性,让学生们将知识实质性的融入到生活中,融入到未来工作当中。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们清晰的认识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这一重大特点。
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的途径
在教育模式不断创新的当下,在经过教育学家和教授们对于教育方法的多方突破和研究之后,得出的最有效方式,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激发,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里特此提示一下,尤其是平日个性较为内向和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应该加大鼓励和参与的力度,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课题讨论的习惯和精神,激发他们自主参与课题讨论,勇于提出自我观点,甚至与不同观点相辩论的行为习惯和胆量,在不断的突破和讨论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心灵的建设是一切的基石,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课程是肩负了建设高职学生们灵魂基石的重任课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正在逐步的完善,将理论渗透到现实当中,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国家培养一批思想品质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韦怀波.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内容与方法[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08)
[2]屈维彪.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J].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9(01)
[3]黎文珍.从高职生的优势入手加强和改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01)
关键词:渗透式教育;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一、应用渗透式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渗透式教育缺乏主导性
必须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加强渗透式教育的应用,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渗透式教育必须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师们主要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并没有充分发挥渗透式教育在课程中的主导性,没有充分发挥渗透式教育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进行思想和政治上的渗透,而在当下的课程体系中,恰恰缺少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不重视渗透式教育在这方面的主导性。
(二)渗透式教育得不到重视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是填鸭式教育,并非渗透式教育。这一教育方式有很多的弊端,它只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渗透式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对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教师就叫学生去背诵,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背书,完全没有理解。而教师如果应用渗透式教育,学生则会更深刻地领会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知识点熟练地掌握,而且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应用渗透式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填鸭式教育的效果则会大大降低。
(三)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是以学生为主,以前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程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主体性的发挥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远不及教师。课堂上,教师主动地授课,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不利于渗透式教育的应用。此外,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用渗透式教育
(一)坚持渗透式教育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确保渗透式教育的主导地位,教师应积极利用有用资源进行渗透式教育。
首先,教学内容决定了它的的主导地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单单用灌输式教育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渗透式教育能把理论知识,变为具体的案例,使教W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学目标任务决定了它的的主导地位。教学过程的目标任务,需要渗透式教育来完成并取得最优的效果。渗透式教育符合了教学目标任务的要求,表现出显著的效果。
正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任务之间的要求,才使得渗透式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了主导地位。只有坚持渗透式教育的主导地位,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强化教师应用渗透式教育的意识
教师必须提高应用渗透式教育的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首先,教师可以寓教于境。在向学生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育环境,来向学生渗透知识点。这里的教育环境可以是自然景点、文化景点,也包括无形的文化氛围和班级人际关系。
其次,教师可以寓教于情。在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孝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情感,这样可以更好地渗透传统美德,使学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在渗透式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高人一等的错误认识,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参与是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本的发展性教学的首要特点的原则。这是因为主体参与是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你教我学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不仅学生要向教师学习,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双方是一种相互学习的关系。渗透式教育必须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就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其次,当学生向教师学习时,学生就具有了客体性。当学生反过来对教师进行教育时,学生就具有了主体性,并转化为主体。因此,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更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变成教育主体,自觉进行自我教育。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2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道德品质也应该随之提升,一个健康的人格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优良的品德,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学生的认知、感情、意志等多方面出发,使他们的品格得到和谐的发展。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走向越来越孤立,使得其教学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一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体系,真正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及设置内容与形式
(1)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一是教育指引性要积极明确。隐性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要明确和坚定方向,其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高校的学生,不分阶级的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内容等方面一定要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在高校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而开展,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民族的精神教育。二是在教育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在教育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念和内容都要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以感性的教育来激发学生的道德品性,对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教育方法要科学全面可操作。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全面、系统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人格魅力感召法、隐性暗示法等,从而确保发挥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效。
(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一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身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突出的先进性,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坚决反对与相悖的理论,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树立学生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务必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在开展任何工作时,必须要遵循的准则之一。我们要设置具有强烈功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客观评价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资源的功能,且不能夸大或缩小资源。在实际课程设置上,我们要根据每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定意义,来有效地运用它。三是设置要覆盖全面,切忌以点带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成是由若干的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而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有着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各层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在高校中,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责任人,应该监督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的使用情况,激发全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合理并全面的利用教育资源。四是课程设置做到“细水长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情感、实践上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受教育者感受到在情感、思想上的熏陶,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作为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实践活动,并逐步建立完善教育课程的长效机制。五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就要开展不同的教育工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但其都有着各自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要立足于这种差异,结合学生的思想性格特征,切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六是不可“闭门造车”,要有联系和发展的思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是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需要不断与外界的其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实现不同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动态交流。因此,高校要根据整个人类资源市场,加强区域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并可以通过利用国外的市场资源来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技术设置
一是实践设置。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实践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我们要以实践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实践性,在实践中加强道德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建构科学的、完善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者要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关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参与性,仔细研究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探索。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促进大学生成长,就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以实践为教材,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有准备的走向社会,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且随着社会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环境。
二是校园文化建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环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环境其实也就是高校的校园文化建构,包括物质环境建构的和文化环境的建构。所谓的物质环境,就是与学校的师生相关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物质环境需要学校来设计,包括校园建筑布局、设施布局、绿化工作等,良好和谐的环境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物质环境设计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文化环境可以是从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音体设备等,多设置校园文化的景点,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另外,为了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在学术、科技、文艺等方面,活动,将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是校园规章制度建构。校园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一定目标来规范校园体系,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制定合理的制度,以制度来约束学校的师生和职工的行为,制度能够保证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学生的行为,制度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强调法律规范,以其权威性来维护校园正常秩序。同时要强化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培训一批优良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授课对象区别性设置
一是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会有一些贫困生,这些贫困生大多是出自生活支出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难于承担起教育费用或基本生活费,无法不保障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这类学生的思想会存在很多的共性。首先,贫困生大多会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这主要是由于贫困生承受着较大的贫困压力和生活负担,使他们非常抑郁、痛苦,这部分学生的内心很敏感,这种自卑的心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环境,就要设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健康教育来让学生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贫困学生的境况,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资助,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学校要设置一些物质资助的制度,健全助学体系,加强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
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教学的需求,尤其在高职院校。据调查,97.4%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填鸭”模式;95.6%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灌输”模式;1.8%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互动式”模式;2.1%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开放”模式。上述调查数据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陈旧,主要表现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二是新的教学模式使用非常少。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现阶段思政教学模式,否则思政教学就会因此效果不好,逐渐会失去高职院校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鉴于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要作如下改革:一要少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教学模式。“填鸭式”或“灌输式”课程教学模式曾经在上世纪初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也产生过一定的教学效果。对此,列宁曾经在《怎么办?》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但是,现在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获取知识面广,获取知识途径多,有时候教师获得知识还不如学生全面,如果还要采取填鸭式或者灌输的模式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所谓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来参与教学的方式。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构建符合高职大学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为此,我们进行思政教学不妨采用如下几种课程教学模式:一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新型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启示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问题教学模式。所谓问题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将教材的要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开动机器”,在教师设定的情景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辩论教学模式。所谓辩论,就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个知识点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来辩论所采用的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判断力、组织力和表达能力。此外,还有演讲等模式。总之,思政教学必须改变唯教师为主的呆板模式,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案例、问题教学、辩论和演讲等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逼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设计理念的转变
所谓课程设计理念,是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进行教育而进行课程设计的看法、思想。就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设计理念而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设计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根本。具体来讲,就是要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进行课程设计。就现阶段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来看,高职院校通通使用的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材:《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教材从内容、编排体系等对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来说比较恰当,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课程设计上有些难度。这一难度主要表现在:理论较难,不适合高职学生;论述的语言风格也难于让学生接受,致使高职学生畏难而不愿意学。为了有效地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试图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理念作如下转变: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材内容设计以学生为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从高职学生理论比较薄弱、理论素质参差不齐的角度出发,组织一批具有高职教学经验、又有理论功底的专家学者编写一部适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让学生想学、愿学、好学,否则学生因畏难而放弃,效果渺渺。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从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真正达到“用‘以人为本’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行动来促进理论的深化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生产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方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拓宽,发挥生产实践的作用。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拓宽高职学生的视野,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的关系,增强高职学生人与人交往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理论才管用。
第三,要坚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成就者的理念。这是一种转换主体角色的新型理念,教师主体在人们心目中曾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这主要源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提出了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中的责任完全在于教师”的论述以及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阐述的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充当重要作用的观点等。这些观点为我们把教师当作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和发展,教师中心理念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参与到教学中来,而教师要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成就者。这一理论符合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也符合瑞士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皮亚杰认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获得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且更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