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基层治理问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3 16:07:05

序论:在您撰写基层治理问题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基层治理问题研究

第1篇

一、基层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遵循一定的道路所从事工作的历程,包括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行为、价值、愿望等的综合。职业生涯管理是组织和员工对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评估和反馈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职业生涯管理包括个人对自身职业生涯的管理以及组织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对个人而言,自我的职业生涯管理包括职业的选择、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开发、个人职业生涯周期管理等内容。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则包括职业发展阶段管理、职业通道设计与管理、职业指导与素质测评、实施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等方面。 

广义上认定的基层公务员是指县级以下的公务员体系,在我国700万左右的公务员中,大约60%的公务员属于基层公务员。基层公务员是最接近群众的公权力行使者,是最直接的公共服务提供者,其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既代表了个人的能力和对工作的态度,也体现了国家在公众中树立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公共服务的质量。 

1.职业生涯管理有助于激发基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可以引导公务员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质,客观评价自身的能力水平,增强个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明确职业目标并对职业目标进行调整和修正。通过自身的职业生涯管理,能使个人增强职业自信,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途径,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组织层面的职业生涯管理则可以帮助公务员在职业生涯管理中认清环境,为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创造相关的职业发展条件,了解组织成员的需求,协助其制定规划。组织应当在满足其成员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外,还要创造条件满足公务员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这样就必然会激发起公务员为组织服务、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力量。 

2.职业生涯管理能促进基层公务员的个人发展和提升 

个人与组织共同协作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够帮助组织成员明确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和努力的方向,不断发展自己。通过有效的职业特性评估,能够使个人清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劣势、兴趣爱好,从而明确自己的职业性向,进而做到人职匹配,更有利于个体才能的发挥和能力提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个体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通过对内外部条件的评估,做出适合的职业发展路径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培训深造。 

3.公共部门参与职业生涯管理能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是一个公务员与组织互动的过程。组织指导和参与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够掌握组织成员的自身设计,使员工更加明确工作环境特性与自我定位的关系,从而实现环境、岗位、人员的有效配置,将工作与员工个人特长有机协调,为个体创造明确的职业发展途径和空间,激发个体潜能和积极性,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失,降低管理成本,最终使组织成员的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协调,达到双赢。 

二、基层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本管理思想的深入,大量企业已经逐步走向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已经广泛地得到了重视和实践。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行政部门的应用还非常有限,公务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未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县级及其以下的基层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职业生涯管理更是普遍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个人而言,缺乏职业生涯管理的主动性 

由于环境的局限,基层公务员对职业生涯管理知之甚少,即便在了解过职业生涯管理的基层公务员中,大多数人也认为这只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不适用于行政部门,还有少数公务员虽然有过对自身职业生涯设计、评估,但是缺乏实施的空间和条件。广大的基层公务员处于公务员系统的底端,随着职业生涯的逐渐积累,对自身发展越来越感到无能为力,自己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 

2.就组织而言,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调查发现,由于基层单位编制有限,并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虽然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在我国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基层行政部门仍然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以事为核心,强调的是“因事设人、因事评人”,关注的重点是工作任务是否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事相宜,注重人的能力提高。在行政性质的人事管理思想影响下,对组织成员的职业生涯的关注,明显被忽略了。 

3.就制度层面而言,缺少促进公务员职业发展的有效通道。 

当前公务员职业的发展主要是与职务特别是领导职务相挂钩的,因此,职务晋升成为公务员最主要的职业发展路径。但由于机关内编制的限制,晋升时间过长,晋升阶梯过于狭窄,难以满足大多数公务员的需求,尤其是在基层行政部门,职务晋升的空间特别有限,这更加剧了基层公务员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无力感,导致大量的基层公务员放弃了自身在职业发展中的主动性。同时,晋升中的公平竞争机制不完善、民主监督不健全,工作绩效难以量化,这些问题都导致基层公务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三、基层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行政部门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内外部环境的要求,这种落后的管理思想必须与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接轨,针对基层公务员的特殊性,探索职业生涯管理的途径,提升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向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1.基层公务员:变被动为主动 

个人的职业生涯不一定完全按照自身设计发展,但也不是完全依赖客观环境,只有主动设计、明确目标、剖析自我,才能掌握职业生涯的主动权。基层公务员应当摆脱完全依赖组织的思想,做自我的主人,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管理担负起责任。首先,要做好自我分析。只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选择自己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用,实现自己公务生涯的价值,不要盲从于报考公务员的潮流,要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全面的了解自己。其次,要评估环境。要看自己所在的政府组织部门的发展空间、组织文化是否和自己的目标、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只有个体与环境相匹配,公务员才可能主动的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再次,要明确职业目标和路线。公务员应该以政府组织的发展规划为指导,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职业发展阶段的目标和相应的开发策略。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并及时评估与修正职业生涯规划。总之,基层公务员应该改掉以往被动等待组织安排的心态,要成为自身职业生涯管理的主人。 

2.行政部门:变管人为用人 

职业生涯管理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对成员的管理。组织成员由于面临多变的环境以及客观机遇的限制,或者由于对自己职业生涯认识不足,因而准确把握职业生涯方向和目标并不容易。组织应该指导其成员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为组织成员提供客观环境及组织发展的信息。基层行政部门一般不具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人员,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领导就要担负起帮助公务员制定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构建职业发展通道、公务员评价、培训l、工作轮换等职责。首先,要积极引导。指引基层公务员对职业发展过程、任务、目标等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其次,应当主动交流,即时反馈信息。要多渠道收集下属各方面意见,明确工作任务与目标,把工作绩效和评价即时反馈给下属,针对个人的业绩、组织的发展需要和公务员的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交流沟通,达成共识,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建议。再次,要针对不同职业阶段的公务员进行不同的指导和管理。对于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公务员,要帮助他们树立目标,适应环境;处于职业中期的公务员,要帮助他们化解压力,更新自我认识,调整职业目标,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已经进入职业生涯晚期的公务员,要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的贡献和经验,不能排斥。第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聘请外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就公务员如何选择职业通路,如何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9-0105-03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在高校内从事行政管理人员中担任科级和科级以下职务的人员。他们是高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高校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高校的正常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事务性的工作也随之增加,日益增大的工作压力和长期从事重复性的繁琐工作,以及偏低的工资待遇等,使得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常常感到厌烦、失落和迷茫,自我价值感低,缺乏自我成就感,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管理。因此,探讨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深层次原因,寻找有效的对策及措施,对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心里学家弗普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主要是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由于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工作时间延长等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职业倦怠,也称作工作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工作状态,主要是指在以服务为主的职业领域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体情绪衰竭、人性淡漠、身心疲惫、价值感和成就感降低,所构成的一种心里上和生理上多维度的综合性症状。这种症状对其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是指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不能排解工作压力而产生对工作失去兴趣或者是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等不良情绪。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日常事务日益繁杂,工作压力也日渐增大。由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程序相对比较固定,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自由发挥空间小,他们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受到压制。长期在这种状态下工作就容易让人感到失落、厌烦和迷茫,既没有成就感,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现象。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给工作带来消极行为,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后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工作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因循守旧,不创新,也不思考,工作态度比较消极和被动,虽然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但不会主动提出改进意见。二是工作效率低下。基层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从事相同的工作,思维固定,常常固守陈旧的观念和方式方法,时间观念不强,工作懒散,拖拉,推诿,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与交流,信息不通畅。三是对高校管理服务对象缺乏信心和责任心。只做一些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对其他一些职责边缘的工作,能不做的就不做,能少做的就尽量少做。四是对自己没有信心。高校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而自己从事的是基层的行政事务工作,本身没有专业特色,也难以在学术和科研方面取得成就,久而久之,就会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有些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甚至会产生自我贬损、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因此,加强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来自社会对其职业认同方面的因素和高校内部因素,也包括个体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认同感低长期以来,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内部既没有被充分认识,也没有被重视。不管是在资源配置还是在政策扶持方面,很多高校都存在“重视教学科研、轻视行政管理”的倾向。所以,相对于高校里专门从事教学的老师和科研人员而言,社会对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关注度都比较低。他们认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从事的是一些重复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工作内容简单,不需要专业知识,人人都可以做。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看成是“勤杂工”,他们是高校中的低技能、低收入群体。这种认识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决策部门和决策者,使得高校在政策导向、教育培训、激励机制、职称评定等方面向着教学和科研倾斜,从而导致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少,晋升空间小,待遇低。由于对高校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不尊重和不理解,挫伤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失去信心,没有工作热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2.考核制度不完善很多高校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每年只有一次,即年终考核。在每年年底,由学校各处室和二级学院自行组织考核。考核形式单一,主要以总结会的形式进行。每位被考评者提交本人本年底考核登记表,并在会上对自己一年来的工作进行汇报,参会的部门领导、同事及其本人对自己的德、能、勤、绩、廉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分,最后再将考核结果上报至学校人事处。这种考核制度也存在诸多弊端。由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繁琐、不容易量化,岗位繁多,职级职务差距大,很难形成一个量化的标准,统一用一套考核模式,不区分岗位性质,对行政人员的考核大多只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绩效考核的真正作用。绩效制度不完善,容易导致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产生“做多做少都一个样”的观念,严重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晋升机制不通畅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晋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职务晋升,一种是职称晋升。从现实情况看,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不管是职务晋升还是职称晋升,发展空间都不大。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一整套职务晋升制度,对晋升的条件、程序等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但是,由于行政管理工作不容易出成绩,在高校内部很多时候还是以“论资排辈”来决定职务晋升。此外,高校的行政管理领导岗位及其有限,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数量众多,导致这部分人的职务晋升空间非常狭窄。尤其是在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从事人事管理、教学管理、文秘管理等人员,他们的职务晋升更为困难。在职称晋升方面,虽然有些高校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职称晋升的条件,但是,大多数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只能由初级评为中级。能从中级评到高级人数相当少。此外,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从事一些繁杂和琐碎的行政事务,他们不可能像专职老师和科研人员那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基本上很难出科研成果。由于晋升空间小,导致大部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只能在普通的岗位上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一部分基层管理人员感觉看不到希望,没有工作热情和激情,工作态度消极,产生了职业倦怠。4.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高校行政管理事务比较繁杂、琐碎,长期在一个相同的岗位上从事相同的工作,容易使人的思想僵化、思维定式、缺少激情和斗志。健全合理的人才流动不仅能够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提供新的学习环境和工作场所,还能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缓解职业倦怠。但是,由于缺少人才流动相关管理制度,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差。虽然在一些高校内部也有人员流动,但这种流动相对较少,基本上也是在职能部门内部流动,大多数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没有机会进行岗位轮换。长期在一个部门从事同一份工作,不利于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容易形成职业倦怠。5.福利待遇相对较低高校普遍存在“重教学科研,轻行政管理”的现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制度与教师的薪酬管理制度不同,即使是相同工作年限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与教学人员相比,差距也比较大。有些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熬到一定年限,评上了职称,但他们的福利待遇也很难同职称相同的教学人员相比,在同一个学校工作,相同的工作年限和职称,却得不到相同的待遇,导致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失衡,工作没有动力,也会产生职业倦怠。6.个人因素方面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除社会认同感低和高校内部因素外,个人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除了受个体的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个体的性格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工作压力、个人职业规划、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学习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年轻的、高学历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一般要比年纪大的、资深的行政管理人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较低者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工作压力较大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个人职业规划不合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缓解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及建议

健康有序的管理能够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水平会影响到高校的综合水平的提升。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激情,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从提高职业认同感、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福利待遇、调整心态,提高适应能力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1.提高职业认同感新时期的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以前素质低、技术低的代表。他们也是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代表。他们是高校教职工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工作内容多、压力大,要理解和尊重他们辛勤的劳动和付出,对他们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要加深对基层行政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学校里的管理、教学、科研放到同等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繁琐的行政事务中找到自我价值,提高自己的成就感。2.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健全和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要减轻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必须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一是要确立绩效考核目标。考核者以及被考核者都要明确考核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任务。二是在考核内容上,需要改变过去主要以年终总结为考评依据的习惯,对基层行政管理的工作岗位以及职能进行划分,能量化的尽量要量化。三是要重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与运用。绩效考核应该是一个双向流通的过程,只有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反馈,才能起到改进作用。要及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到行政管理人员的任用、晋升、培训以及奖惩等方面。只有将考核结果与职位调整、薪资调整、教育培训、奖金等联系在一起,才能充分调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畅通晋升通道针对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务晋升空间小的问题,可以尝试建立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职级制度,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级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档次。初次任职人员满一年,经考核合格后可以认定为初级,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经考核合格,可以评为中级、高级。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随着职级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在工作一定的年限后,经考核合格,可以根据工作年限分别享受副科、正科、副处、正处等非领导职务待遇。4.建立正常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正常的人才流动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在不同的岗位工作有可能带来不同的思路、也有可能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对于个人来说,不断接触新的工作,可以积累不同的工作经验,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个人的成就感。因此,对于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来说,要建立正常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这样才能有效缓解职业倦怠问题。5.适当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同在一所高校内,相同的工作年限,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与专门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的福利待遇存在很大差别。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是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适当提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到有价值、有自尊,这样才能有效缓解职业倦怠。6.调整心态,提升适应能力面对不断增加的工作压力,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化解各种不良情绪,适应高校行政管理需要,把压力转变为动力。一是要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勤于学习相关管理知识,了解和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要加强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及时化解不良情绪,保持健康向上的思想,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三是要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过高或者是过低的职业目标,都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因此,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要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根据自身能力和客观环境,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免不切实际的职业目标给自己带来的低成就感。

四、结语

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心里健康与否关系到学校行政管理效率水平的高低。高校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应重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帮助他们走出职业倦怠,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心态和精神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去。只有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心理减少到最低程度,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单坚.摆脱职业倦怠提升自我价值感——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的探索[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2]刘敏.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0(5).

[3]蒋兆雷.高校普通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0(3).

[4]王璠.高校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研究[J].河南教育,2014(2).

第3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管理层财务激励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0日

一、引言

近年来,大家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关注越来越多。实际上,有效的非营利组织财务激励应当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管理层薪酬应当与其绩效挂钩;第二,财务激励的力度要相当,要能够使管理层感受到付出与回报是相符的;第三,财务激励的措施要因人而异;第四,考虑组织机构的特点,如组织文化、行业背景、目标等因素;第五,做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设置合理的薪酬差距,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第六,设置的绩效目标要合理不要望而不得,从而挫败管理者的积极性。在非营利组织中,财务激励是推动管理者努力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动力所在,是促使管理者承担起积极受托责任的手段,有助于保证管理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各种财务活动要素有机整合起来,以发挥最大效能。

二、非营利组织及其特点

(一)非营利组织的涵义。目前,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非营利组织是指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一切民间社会组织,包括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人民团体等严格符合《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社会组织。

(二)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各类民间组织已经发展到44万多个,其中社会团体24.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5万个,基金会2,168个。这些组织包括了教育、文化、卫生、艺术、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是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或提供公益服务为使命、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实体性机构。非营利组织有着独特的财务特征:第一,它们所从事的活动不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没有可比的盈利指标,组织结构相对集权;第二,权利义务不是十分明确。组织内部缺乏明确的考核质保,权责划分并不十分明确;第三,组织所有者承担组织资产的来源、管理资产,却不能拥有组织所有权。

三、非营利组织管理层财务激励的主要方式

(一)薪酬激励。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对于管理层薪酬激励采用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方式。然而,在对于不以获取盈利为主要目的的非营利组织来说,管理者的物质激励与组织盈余却应当是脱节的,否则就可能使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过度追求组织盈余的提升,从而导致背离非营利性的原则。另外,非营利组织的经济资源大都来自于外部的资源提供者,如何将资源的利用效果达到最优这就取决于管理者的才能。因此,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薪酬激励必须脱离薪酬与绩效挂钩的传统模式,而以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为依据来确定管理层的薪酬激励计划,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财务管理目标。同时,资源的有限性导致资源提供者更为关注资金的使用状况,为了减少外部公众对于激励资金的使用的不满,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物质报酬应当具有“有限激励”的性质,不能无限制地增加。

(二)精神激励。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往往依赖志愿者利用他们的知识从事组织的日常业务运营和财务管理工作,然而这些志愿者以志愿精神作为他们贡献时间和精力的重要动力。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激励是非营利组织激励的关键问题。然而,现代的非营利组织规模过大,所涉及的日常业务和财务活动非常多,单纯的依靠志愿者已经难以满足组织正常运用的需求,职业经理人成为非营利组织管理活动的执行者。意识层面的精神激励,可以让管理者在获取应有报酬的同时,获得更多心理上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工作的动力。

为弥补物质激励的缺陷,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加精神层面的隐性激励:1、财务权限激励。这是最有效的一种激励方式,即对管理者赋予与其职位相适应的财务自,让各部门的管理者积极投入组织活动;2、声誉激励。良好的声誉可以为他们赢得相应的心理满足感,提高管理者的行为声誉,从而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3、组织宗旨和目标激励。通过参与等方式,让管理者充分意识到自己所做工作的公益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使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更加自觉的努力工作。

四、非营利组织财务激励的实施途径

(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法规中的非竞争性原则,人为地造成了一种垄断局面,这使得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者普遍缺少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其日常的工作中机会主义行为极易出现。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的遏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能够自主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实现社会公益最大化的组织宗旨。竞争性的市场可以制约管理者的偷懒等败德行为,迫使他们设法改善财务运行状况,降低业务运营成本。

(二)实现财务权利和财务责任相匹配。在任何组织形式中,权力和责任都是相生相随的,二者需要相互匹配,否则管理者就无法正常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相对于财务责任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财务权利过小,那么管理者可能无法实现预先规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而采取一些违规行为;反之,则存在权力“设租”的行为。所以,实现财务权利和财务责任相匹配,对于非营利组织实施有效的财务激励至关重要。

(三)完善组织内部利益分配制度。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运作缺少规范,“家长制”作风较为严重,造成责、权、利的配置极不合理。组织应当在保证管理者规范对待其权责的前提下,必须完善其内部利益分配制度,做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要设置合理的薪酬差距,从而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四)改进绩效评价制度。非营利组织基于其特殊的制度特征,使得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不能以利润数字作为绩效衡量标准,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成为非营利组织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非营利组织的经济资源大都来自于外部的资源提供者,如何将资源的利用效果达到最优成为非营利组织的运营的目标。因此,以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为依据来确定管理层的薪酬激励计划,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财务管理目标。

(五)完善管理者任免制度。在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没有人事任免权,再加上我国“能上不能下”的人事行政制度,使得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人员机会主义行为的蔚然成风,完善管理者的任免制度,能够使其为了现有的职位及职业声誉努力工作,并注重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和目标实现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1]毛刚,朱莲,郭耀煌.西方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薪酬激励解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7.

[2]姚宝燕.平衡计分卡在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07.1.

[3]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4]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

财务报告作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直接反应,也是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作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无论是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还是对外部投资者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管理层作为企业的实际经营者,很有可能在利益的驱动下,出现粉饰财务报告的问题,影响财务会计报告质量,而开展审计管理,尤其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因此,充分研究审计、管理层权力对财务报告质量影响,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稳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功能、管理层权力及财务报告有关概念分析

审计功能,重点是通过审计监督作用,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运作进行规范,以促进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由于近年来我国对审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因此审计结果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越来越重。但是。目前有的上市公司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出现了内部审计结果不准确,外部审计方面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购买审计意见等问题,审计监督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和规范。

管理层权力,也就是企业内部高管控制企业的意愿和能力等,按照现阶段有关学术研究,对管理层权力的评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评价:结构性权力,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下属控制的权力大小,主要通过职务控制和薪酬控制来实现。所有权权力,主要是通过高管所分配的股权或者是相关股权等,对公司管理带来的影响。专家权和声望权,主要是指高管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或者是声望等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会带来的影响。

财务报告则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综合体现,现阶段对于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则是要求企业除了通过财务报告进行基本的信息披露以外,还应该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等进行反映,严禁弄虚作假、粉饰财务报表或者是调整盈余。有的企业在财务报告或者是盈余调整方面,往往会通过更换审计师或者是增加审计费用等来调整审计意见,造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失真问题的发生。

三、审计功能、管理层权力及财务报告关系分析

(一)管理层权力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分析

当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还未能对管理层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因此管理层权力运作过程中,时常会有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整体来说,随着企业管理层权力的不断增加,其自身受到有关的治理权控制以及外部监督的约束力度就会减弱,有的管理层则会选择在不违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特别是选择各种有利的会计政策,调整盈余等,这些行为往往会造成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下降,甚至会对外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造成误导。

(二)审计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分析

审计管理特别是外部监督审计,是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关键因素,独立性较强的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降低企业的成本非常有利。特别是具有较高专业胜任力的审计师,能够及时修正财务报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由于企业的外部审计需求主要动因是政府的强制要求,因此有的企业并不喜欢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层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事务所或者是通过审计费用等,会直接影响审计质量,进而出现财务报告质量不高的问题。

四、加强审计,合理控制管理层权力,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措施研究

(一)优化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强化对企业管理结构性权力的制约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的管理层权力有着重要影响,而管理层的权力对会计信息质量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首先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的优化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上市公司应该逐步改善内部治理环境,重点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和制约,避免出现管理层手中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确保企业内的管理层在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下,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其次,应该注重对企业管理层的所有权权力进行合理的培养,特别是合理的运用股权激励机制,将财务报告质量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或者是薪酬激励等直接挂钩,提高企业管理层自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主动性。此外,在企业管理层的专业权力管理方面,还应该注重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能力,准确认识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降低人为操控财务报告的压力和动机。

(二)提高财务报告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进一步的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水平,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应该积极主动地健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督促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首先,应该注重加强财务报告中有关数据的管理,确保严格按照会计核算办法认真处理各项业务,保证财务报表的数据从源头上真实、准确、合规,进而确保账表一致,逻辑正确,客观反映。其次,应该对财务报表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检查,确保报表的严肃性、及时性。此外,还应该注重加强财务报告的分析运用,充分发挥财务报告的实际价值,特别是依据财务报表计算分析各项财务指标,针对重要风险点、关键时间节点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的作用

保证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重点还应该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的作用。在审计目标方面,应该重点是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否准准确等进行审计,重点是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同时,应该注重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道德的要求,确保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四)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确保企业信息披露的准确公允,除了加强控制管理以外,还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等,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责任追究机制。在责任的明确方面,管理层作为企业财务报告起草和披露的主要责任人,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具有直接决定权。注册会计师等作为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审核的直接实施人,也是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责任人。在充分明确责任主体以及责任人之后,对于出现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真实或者是不规范的,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督促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五、结语

第5篇

1基层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质量标准贯彻不到位

在基层实验室里,由于专门宣传质量标准的管理部门较少,一般只有一到两个,这就使得许多高层的质量标准文件上传下达不到位,更不用说深入人心了。导致质量标准贯彻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管理层对这些文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许多员工认识不到质量标准文件的重要性;二是宣传部门在宣传文件的内容时,流于形式,也没有进行专门的演练与培训。

1.2质量标准更新慢

因为当前社会人们的需求丰富多样,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也日益多样化。针对不同种类的、不同时期的产品与服务理应提供不同的质量标准。但目前许多基层实验室依然存在使用过期质量标准的问题。质量标准更新慢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对新标准的宣传不足,宣传途径较单一,使许多实验室的员工对质量标准的更新情况根本不了解。

1.3缺乏严格的评审制度

要想建立完善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就不仅要把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起来,还需要定期的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在质量管理体系实行期间,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但基层实验室在做这些工作时,许多管理层的人员甚至都认为这些无关大事,既不对质量检测过程分析评价,也没有相应的过程监督体系,导致在质量检测过程中许多工作人员敷衍了事。

1.4未对质量检测信息进行及时记录

在质量标准的实行过程中,对要进行检测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信息进行及时记录能够确保产品与服务不达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根据之前记录的信息提出具体应对策略。一般基层实验室记录员需要记录的主要信息有:产品与服务项目名称、实验检测仪器具体型号、检测过程、存在的问题等等。并且必须保证及时记录,不能追记。但目前有许多基层实验室,不仅未对质量检测信息进行及时记录,甚至连追记也没有,这给处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后续问题带来诸多麻烦。

2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应对措施

2.1建立合适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标准不仅存在国家标准,也存在地方标准,甚至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质量标准。因此,基层实验室理应在遵从国家、地方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针对基层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基层实验室发展要求的具体质量管理体系。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属于基层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手册,明确规定本单位具体的质量标准以及列出如何实行这些要素的具体步骤,使得基层实验室的每个工作人员对属于自己实验室的质量标准有详细透彻的了解。

2.2重视对质量标准的宣传

针对质量标准宣传不到位的问题,理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加强宣传,使质量标准深入人心。在质量标准具体实行过程中,不仅要建立一套质量管理体系,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的问题。这就需要基层实验室的管理部门发挥作用。管理部门的领导应发挥带头作用,领导实验室的员工全员参与,使实验室的每位员工都能够参与到质量标准的学习中。

2.3加强质量标准实行过程的监督

建立合适的质量管理体系,重视对质量标准的宣传只是第一步,要看到质量检测效果还应注意具体的实行过程。所以,管理部门安排专门的人员加强质量标准实行过程的监督至关重要。质量监督员要积极配合管理负责人,严格监督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对检验方法、程序、检验结果及记录进行监督。在监督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及时向负责这方面的管理负责人反映,并和管理人员一起研讨出具体应对策略,建立完善的监督评审机制。

3结语

质量管理体系是基层实验室各项任务顺利运行的重要一环,若在基层实验室里有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很好的保证质量检测过程顺畅运行。目前,基层实验室存在的质量标准贯彻不到位、质量标准更新慢、缺乏严格的评审制度等问题都与管理层不够重视质量标准问题有关。因此,在具体的改善措施中,理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领导重视对质量标准的宣传、加强质量标准实行过程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张莉,孟庆妍,李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改进措施的探讨[J].中国药事,2016(02).

[2]陈姝君,赵娜,杜育林,赵柯蘅.谈旗县级食品检测中心管理运行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国企研究,2015(12).

[3]王意,,关毅鹏.质量管理体系在科研院所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实践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5(04).

第6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国有企业 基层管理人员

1、前言

职业生涯管理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崭新发展方向。[3]根据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霍尔的观念,所谓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开展和提供的用于帮助和促进组织内正在从事某类职业活动的员工职业发展目标的行为过程,包括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开发、评估、反馈和修正等一系列综合性的活动与过程。”国有企业职业生涯管理主要由员工和组织两方面构成,作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如何构建国有企业职业生涯管理新模式,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持续成长,达到员工个人成长和企业事业繁荣的共赢局面,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职业生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国有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基层管理人员和企业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其的重要性。员工工作只关注晋升和薪酬,哪里工资高就去哪里。在国有企业内部,为了晋升不择手段的比比皆是,这是一种有损社会公平竞争的现象。企业一味地为了利益和股东们的收益,不考虑员工的发展,根本没有重视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2.2 企业培训与基层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不挂钩

现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企业与个人一起发展,这就需要企业的发展目标要被员工接受和理解,并且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只有在明确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而且二者的价值相协调的情况下,员工才会有计划地配合组织发展得条件下进行自我的职业设计,这样培训才能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而现在企业的目标也只有少数高层管理者了解,而很多基层管理人员对此非常模糊,更不用说他们在管理基层员工的时候传输企业目标了。另外现在的培训也是上级制定完然后通知下级,基本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同时员工也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造成培训的极大浪费和损失。

2.3 组织结构稳定,职业发展通道单一

由于以前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和国有企业所处的主导地位,使得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非常稳定,很少有变动,进了国企,就是人们心目中的“铁饭碗” ,而且内部员工流动性差。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里往往存在三条职业发展通道,一是通过走管理岗位,承担更多责任和任务来达到职务的晋升;二是走专业技术岗,通过在某个岗位上的经验技术的提高来实现晋升,三是职业技能通道,这种多通道的理论上是可以避免员工拥堵在某一通道上,而造成发展不畅。但是现在存在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大多数员工争相往管理通道上挤,这样很多不善于管理的人也往往想成为管理者,然而晋升却得不到解决,这样就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

2.4 缺乏科学的培训体系

现代知识背景的时代,“终身学习”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流,不管是员工还是管理者都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科学的培训的体系不仅给基层管理人员提供解决日常工作的问题,还能丰富他们的管理思想。国有企业现在缺乏科学的培训体系,使得很多基层管理人员对先进的管理理念不了解,更不用说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了。所以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新兴概念尚不了解,而且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2.5 缺乏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国有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单一的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缺乏完善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多通道式的发展和晋升体系,可以根据员工不同的能力和特质为其发展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和科学的指导。我们可以根据组织结构和基层管理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多重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和指导,让员工真正了解自己的特点和兴趣,为员工选择一条适合其发展得道路,而不是大家全部去争抢管理的职位。在不同的职位通道上同样有晋升和发展空间,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激励员工,也可以给予员工更多的选择空间,达到企业员工的双向共赢。

3、相关对策和建议---基于海尔基层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经验

创立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卓著业绩。2001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实现利税约40亿元,职工发展到3万人。海尔格外重视人的因素,其用人机制让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这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3.1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

科学的人才观是企业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意识体现,在一个企业里要想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不仅要有科学的制度做保障,更重要的是高层领导的重视。海尔总裁张瑞敏在《企业是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成功的企业离不开资金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 但不等于说拥有了这一切就是成功的企业,为什么? 这里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 -----人,充满了活力和追求卓越的人”。可见海尔集团从总裁开始都很重视人才的培养,意识到人才在企业中的巨大作用,这样才会引领整个集团树立培养人才的观念、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因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是培养人才的不二之选。

3.2 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海尔有很多科学的用人机制,正是这些人才观加强了了海尔集团对人才的科学管理。例如,著名的“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赛马机制” 现在企业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培养出人才的机制。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通过搭建“赛马场”为每个员工营造创新的空间,使每个员工成为自主经营者。海尔集团为员工提供宽广的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实行优胜劣汰。海尔的赛马是全方位开放式的,所有的岗位都可参赛,每个岗位都是擂台,人人都可以升迁,而且向社会开放。又如“人材、人才、人财”的观点,人材--这类人想干,也具备一些基本素质,但需要雕琢,企业要有投入,其本人也有要成材的愿望;人才--这类人能够迅速融入工作、能够立刻上手;人财--这类人通过其努力能为企业带来巨大财富。各国雕琢和培养“人材”是其成为企业的“人才”,企业最终想要的还是“人财”为你企业创造财富的人。还有“今天是人才,明天未必还是人才”的重要观点,人才的定义,就要看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大小,每一位海尔人都应该而且能够成为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今天是人才,明天就未必还是人才,海尔人应该不断自我超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不被企业和社会所抛弃,做一个真正的人才。

3.3 富有特色的培训体系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各种技能也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步的,不能固步自封、盲目满足。所以富有特的培训体系是促使人才发展的强大后盾,海尔集团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模块中,从培训方式到培训内容,至始至终都灌输着“学以致用”的思想,建立了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员工活力的人才培训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从而使企业保持了高速稳定发展。

第7篇

关键字:高层、工艺、方案、特性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平时说说的高层是7层及檐高20米以上的住宅,它们是城市化、工业现代化的产物,下面就高层住宅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高层住宅现浇钢筋砼楼板裂缝

在高层住宅中最常见、最普遍的裂缝是分布在房屋四周阳角处或者平面形状突变的凹口房屋阳角的裂缝。主要发生的位置在楼板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末端或者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裂缝,这些裂缝一般上下贯穿且宽度不大于1mm,分布于每层楼盖两端、卧室墙角部地面。另外,裂缝宽度的分布也有规律,一般两端细,中间较宽。下面分析一下钢筋混凝土斜角裂缝主要特征:

1.1钢筋混凝土斜角裂缝主要特征

1.1.1、由于气候以及材料情况,这些裂缝出现的时间,一般从完工后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以内。

1.1.2、有的裂缝会是两条平行裂缝,有的为一条单缝,两条裂缝的一般宽度不会太大。

1.1.3、一般商品混凝土现浇楼板会出现这样的裂缝,形状是两头较窄,中间略宽。裂缝常见于房屋四周的阳角处、平面形状突变凹口房屋的阳角。

1.1.4、此种裂缝出现几率较大,也很有普遍性,出现的地区没有明显确定,北方城市也会发生。

1.2、现浇楼板裂缝形成原因

出现裂缝原因较多,主要的是荷载。钢筋混凝土楼板会受到多重外部荷载的作用,材料收缩,温差变化都会形成应力,这种情况很容易使楼板产生裂缝,并且靠近屋面处楼层裂缝会更大。

1.2.1、材料、荷载对裂缝的影响

普通烧结粘土砖砌体干缩率为0.1mm/m,钢筋混凝土干缩率是粘土砖的两倍。砖砌体温度线膨胀系数是0.5×10-5/0C, 钢筋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为1.0×10-5/℃,比砖砌体大1倍。这也说明如果砖外墙的收缩量为1mm,则现浇楼板同期的收缩是2mm,此差值即为现浇楼板开裂的原因。在高层住宅竣工后空置期间,假设室内温度与大气温度相同,假设此时气温比施工时高,那么热胀可以抵偿干缩的影响,不收缩也不会膨胀。冬季气温降低,此时冷缩与干缩同时产生影响,收缩程度加大,此时收缩产生叠加作用,现浇板板角产生斜裂缝便是内在原因。

处理措施:为减少楼板角部开裂可能性,双向板周边支座是梁、墙时,支座弯矩应按照四周嵌固板计算的来进行配筋。正弯矩钢筋应该将弯矩增大1.2至1.5倍。高层住宅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处外的横墙之间应该拉通对齐,并在凹口外缘加设拉梁,拉梁截面面积以及配筋率不能太低;楼板应适当加厚并加大配筋率,时能抵抗在此处聚集的温度应力以及钢筋混凝土收缩应力。

1.2.2、施工工艺对高层住宅裂缝的影响

模板和支撑系统要有足够的刚度,另外模板支撑间距要合适,符合设计和施工工艺要求,使楼板模板刚度与梁模板刚度不至于相差悬殊。在与施工井架相连接或者施工、运输经过的楼板模板中,适当增加模板支撑系统,使模板加固的更加牢靠,不易使模板在混凝土横向受力的情况下变形。预拌混凝土尽量使水泥设计使用量最小,并且能够满足混凝土的特性。可以适当使用混凝土外加剂,选用减少混凝土干缩的外加剂。等楼板施工完成后,等混凝土有一定强度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在终凝开始应避免施工荷载对楼板的扰动,尤其指出的是施工井架处。严令禁止楼板施工完毕后第二天就上人、上材料、施加荷载、对混凝土产生扰动的现象出现。施工期间不要尽早拆除楼板的模板支架,可在拆除模板后,在适当位置上安装回头顶。为了避免荷载过分集中,施工机具、施工材料不要集中堆放一起,这样会造成较大荷载使还没有达到强度的混凝土楼板产生裂缝。

对于不影响施工功能的裂缝以及安全性的裂缝,对应上述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案。

a、表面处理法表面处理法主要适用于裂缝宽度不大于0.2mm,且深度较浅的细微裂缝,这种方案可以用来提高结构的防水性和耐久性。此方案特点是填充材料无法深入到裂缝内部,仅仅是对裂缝表面进行闭合处理。b、压力灌浆法压力灌浆是指将环氧树脂或其它低粘结度粘结材料在一定的压力下注入裂缝内部的修复方法,此方法适用于裂缝宽度在0.2mm与0.5mm之间的情况。c、填充法填充法是指沿裂缝方向凿开混凝土,在凿开处填充修补材料的裂缝处理方法。其适用于裂缝宽度不小于0.5mm的情况。此方法在凿开露面后发现钢筋已锈蚀,应先将锈蚀的钢筋除锈并作防锈处理后再作填充。

钢筋、模板、抹灰工程出现的问题

2.1、在高层住宅中钢筋的位移一般都是在浇灌混凝土后才能发现,主要是由于在提落安装大模板和浇筑振捣过程中,使用的料斗下料撞击绑扎好的钢筋,使钢筋绑扎扣滑动所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钢筋绑扎过程中选用有经验的钢筋工,绑扎牢固钢筋,选用合格的钢丝线,以免使线容易断裂。另外在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增设保护钢筋、尽量不受扰动影响的人员,随时随地将位移的钢筋放到原来位置,补牢钢筋的绑扎。当下料斗靠近钢筋时,放慢下放速度从而避免扰动钢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操作人员的操作工艺不一样,会使钢筋的保护层达不到规范要求,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中也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剪力墙墙板钢筋的保护层,在钢筋上绑扎预制的高标号砂浆块,形成钢筋保护层,在模板支设过程中会不经意的碰到已经绑扎好的钢筋,有些垫块被碰坏碰掉,而合模后无法再补挂垫块,影响保护层的厚度,此时也要及时调增保护层厚度。

2.2、大模板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增强模板刚度、平整度;需要指出的是大模板在运输途中不要有任何碰损,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大模板整体刚度以及强度,确保浇筑成型的混凝土的质量。楼梯口位置的剪力墙由于施工缝较多,所以在混凝土浇筑后容易跑模,这样会给模板带来很大困难,此时可以通过改进支模方法和精细加工,来保证支模的质量。同样,在剪力墙的阴角处也容易产生偏差,这是由于阴角模板与之相邻的模板缝隙较小,立模校正难度较大。为了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加强阴角模板的刚度来减少偏差。另外,轴线的偏位,拆模后会发现混凝土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偏移。测量楼层标高时,发生混凝土结构层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有偏差。模板间接缝大,造成浇筑混凝土时漏浆,沿接缝出现蜂窝、露筋。拆模后模板表面用废机油涂刷造成混凝土污染,或不清理面板就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模内残留木块、碎砖等建筑垃圾,拆模发现混凝土有缝隙夹杂层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 剪力墙处的洞口下口模板混凝土未充满,形成空腔。这些出现的问题,本应该可以避免的,只是由于操作人员的麻痹大意,所以应该提高操作人员以及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争取创造出更好的精品工程。混凝土浇筑完拆模后有局部蜂窝麻面,尤其是在施工缝隙会更容易出现,其主要是原因是现场的施工操作人员没有按照要求处理施工缝、留设施工缝、没有认真的接浆。为了弥补这一过失,我们可以通过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在施工缝处预先浇筑一层5至10cm厚的与混凝土砂浆成分相同的砂浆,做好接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烂根现象的发生。

以上是对高层住宅常见问题的简单叙述,侧重于施工方面,并相对应的说明了解决措施,希望在工程实践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