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技能人才范文

时间:2022-10-21 16:28:24

序论:在您撰写技能人才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技能人才

第1篇

关键词:高级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

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具备一定的高级技能人才基础,但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面前,高级技能人才却成为制约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要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龙江制造”在我国的份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建设高水平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的同时,探索和研究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模式,建设一支技艺精湛的高级技能人才队伍。

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级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熟练掌握了当代较高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主要包括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队伍的骨干,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需要

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人力资源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高技术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艺高超的技能型人才,大力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将大量富余劳动力转变成高素质人力的资源,迎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挑战。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多方面的,蕴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只有动员多方面创新人才广泛参与,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创新活动,并能充分运用创新成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国家。高级技能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知识创新成果和高端产品如果没有高级技能人才的参与操作,只能停留在图纸和样品阶段,无法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需要

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装备、石化和能源等六大基地,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基点,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发展高技术和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现状

基本状况

长期以来由于对技术工人培训重视不够,目前黑龙江省高技能操作人才匮乏,难以满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需求。统计显示,目前黑龙江省职工总数431万人,技术工人178.8万人,其中,高级技师4847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0.27%;技师5.67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17%;高级工20.77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1.6%;中级工43.15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

24.13%;初级工37.41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0.92%;无证人员71.34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9.91%。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高、中、初划分为15:24:61。依据一般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比例通常超过35%计算,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尚缺35.7万人,而全省每年只能培养3万名高级工。

从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鸡西五个城市2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查数据看,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高、中、初划分为25:32:43。虽然高级技能人才比例高于全省水平,但与一般发达国家水平相比,高级技能人才仍缺4020人。

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级技能人才“量”和“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近年,黑龙江高技能人才队伍虽有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数量不够,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区域、行业分布不均衡,不能适应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需要,成为制约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五多五少”:初级技工多,高级技工少;单一技能型技工多,复合技能型技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国有企业的多,民营企业的少。

高技能人才出现年龄断层长期以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被看作是人才,而在一线生产岗位的高级技术工人却被排在人才队伍之外。这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青年工人不愿学技术,不愿在生产岗位工作,造成企业高级技能人才青黄不接,高级技能人才“断档”,高级技能人才中35岁以下的只占总数的15%左右。

企业高级技能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我省企业整体缺乏活力,经济效益差,不能为高级技能人才提供较高的工资和待遇,造成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外流,从而加剧了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

存在问题的成因

社会历史原因由于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的陈旧观念的影响,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还存在模糊认识,把高级技能人员排除在人才之外。全社会没有形成重视技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缺少激励机制在政策法规上没有对高级技能人才的作用给予足够重视,人为将企业职工分为不同的层次等级,并依身份享受相应的待遇,由此产生高级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激励不足,导致企业员工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降低。

新旧管理体系转换黑龙江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大,现在正处于改制中,原有的高级技能人才开发和管理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尚未建立。一些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后,忽视职工培训教育,再加之政府缺乏宏观指导和财政投入,使得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未能和经济社会同步和谐发展。

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策略

制定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战略规划

政府和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本企业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的战略规划,全力组织实施。政府应加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宏观监控指导。各级政府应把高级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省的重要支柱,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发和管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全省人才规划发展之中,强化政府宏观指导作用。企业是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主体,要将其提升到企业的发展战略高度,创建“学习型”企业,推动企业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需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高级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国家和省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方面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技术工人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学技术成才有路”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尚,使高技能人才同科学家、工程师一样,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成为劳动者普遍性的职业选择。

建立适合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的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团体、私人、外商)投资办学,制定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多渠道投资的办学格局,为培养大批社会所需的各方面高级技工人才创造条件。

职业教育市场化高级技能人才的开发与管理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按照市场需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各种社会资源融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民办职业院校的作用;加强高级技能人才市场建设,强化市场优化配置人才的功能,推动其从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过渡,使高级技能人才在流动中显现价值,确定自身的定位;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培训教育质量,如采取“订单培养”和“培训成果买断”等措施。

职业教育终身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必须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结构中,要为不同年龄、性别、学历的人员提供多种升学、培训、专业和提高的继续教育机会。在终身教育制度下,劳动者在接受了入门培训后,还应经常受到更新知识和技能的再培训,应大力拓展职业进修教育,为高级技能人才提供继续教育和训练的机会,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

完善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基础平台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依托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高级技工学校和实习基地,设备先进、师资力量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培养培训规模,如在普通高等院校相关转业增加技能培养与训练、校企合作和中外合作等;加快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尤其是在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的相关行业组建培训基地;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层次,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培养既掌握高超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技能加智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2篇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区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地要求。我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不仅需要一大批设计师、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而且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典型的素质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学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要立足科学发展,切实把经济增长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自治区提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需要。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就不可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随着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石油、化工、纺织、制造、采掘、农业等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职工队伍,为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区农牧民从总体上讲,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增收致富的本领不强,生产经营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上。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还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都亟需加强对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和增收致富的本领,造就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牧民。

第四,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积极促进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区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产业结构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就业将始终面临总量压力大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状况。我们必须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大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

第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我区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几年,我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从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必须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规模,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培训水平。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上来,以更加创新的理念、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更加扎实的工作,开创我区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新局面,为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深入推进教育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努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

(一)着力构建全覆盖的大职教体系。要树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的理念,切实把职业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突出“三个创新”,加快构建全覆盖、全方位、多元化的大职教体系。一是要创新职教观念。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牢固树立大职教、大培训、促进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新观念,进一步强化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二是要创新办学机制。积极引导学校瞄准市场办专业,瞄准岗位设课程,瞄准能力抓教学,瞄准创业育人才,使办学目标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改变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状况。三是要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整合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把各类职业教育对象和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等主体都列入职业教育的政策覆盖范围,发挥集约优势和集聚效应,努力形成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职教格局。

(二)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要进一步破除各种体制,切实改变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盘活资源,整合力量,激发活力。一是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决打破原有的隶属关系和条块分割、重复分散办学的格局,着力淡化不同类型、不同主管部门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界限,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统一领导,促进融合发展。二是要优化融合职业教育资源。在加强规划管理的前提下,继续以优质职教资源和新的管理模式促进职教资源整合,引导职教资源向主导产业和关键生产领域集中,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重视和支持民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在招生、创建示范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和贫困生资助等方面,对民办职业学校实行与公办学校同样的政策,支持民办职业学校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尤其是要鼓励其加大对实训设备、师资引进的投入。继续推进各类职业院校内部管理特别是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三是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积极探索产学研、校企研合作机制,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专业和实训基地,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承接企业产品加工,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

(三)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一是要在加强学校、企业、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增强职业教育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要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针对我区特色产业和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重点课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与就业市场有效对接的示范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使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二是要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下功夫。要以提高学生实际技能水平为目标,重视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改变单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自治区将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实训体系,以改善学生实训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熟练掌握技能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三是要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认真搞好教师全员培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快培养一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秀专业带头人。

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动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为我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人才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区将继续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点做大做强石油石化、煤电煤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地、各部门及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抢抓机遇,认真分析行业发展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各类实用人才。各有关部门要加紧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投入,保障职工培训经费,建立职工培训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各用人单位招录职工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

(二)大力开展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促进社会充分就业。重视素质教育、就业教育,是今后高校和职业教育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类高校及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要从促进社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全面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重点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复转军人和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各自不同的实际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各类培训工作。要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和服务,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高全社会的就业率。

(三)大规模开展农村致富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目前,我区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职业技能缺乏,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最主要因素。各地要把强化农民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开展以“一年一户一人一技”为主要内容的致富技能培训和以“一户一人”为目标的“农村转移就业培训工程”,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要按照实用实效的原则,面向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大力开展新科技、新技术致富技能培训,组织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技之冬”等培训活动,使农民真正掌握一两门致富技能,实现每户有一名种植、养殖科技明白人,不断提高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和增收致富的能力。要从我区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发农民技能培训教材,特别是要加快开发适合少数民族农牧民培训需要的教材和实用汉语言教材,做到“致富技能培训不离土、语言培训不离村、职业技能培训不离乡”。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乡镇基层组织、各类培训机构和各类技术人员的作用,增加各级财政对培训的投入,突出抓好县市和乡镇培训机构建设,扩大城乡农牧民培训网络,建立覆盖城乡的农牧民培训实训场所,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促进农牧民就地就近培训工作。

(四)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自办培训学校或机构、与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大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切实保障职工接受培训的权利,按时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重点用于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并向高技能人才培养倾斜,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要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和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和社会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奖励机制,大力表彰和奖励对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造创新活力。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发现和培养各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鼓励他们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开创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新局面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像重视基础教育一样重视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服务方向、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的决策和领导职责,促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去年,自治区成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区实现了对职业教育培训和城乡就业工作的统一领导,打破了职业教育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较好地发挥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的职能作用。各地州市也要按照自治区的模式,成立相应的机构,形成上下一致的管理模式,卓有成效地推进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技能人才 培养

技能人才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技能人才队伍,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极为重要。近年来,某钻井公司始终坚持走人才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力度,突出目标管理,坚持模式创新,优化培养机制,完善育人政策,促进培训效能的稳步提高。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目前,该公司拥有中石化技能大师1名,油田技能大师1名,在聘高级技师、技师共25人。拥有主任技师3名,责任技师15名。设置高技能岗位,畅通了技能操作队伍的成长渠道,确实让技艺精、表现优、品行好的优秀技能人才走到技能大师、主任技师、责任技师岗位上来,确保高技能岗位人员的质量、信誉度,确实起到榜样的作用。大力开展攻关立项和技术创新活动,举办技能人才技术创新成果评选活动,有106项成果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同时,渤海钻井一公司还全面开展师带徒活动,充分调动高技能人才传授技艺、传授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出更多适应公司生产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注重技能人才培养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搭建育人平台,选拔优秀人才。渤海钻井一公司根据用工性质,技能水平等基本情况,明确各类人员培养方向。针对新员工,重点把品学兼优、爱岗敬业者,纳入今后司钻、司机长、班组长等关键岗位人员帮扶培养对象,为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工作有目标,岗位快成才。对技术熟练工,持续推动技能等级提升工程。充分动员,因势利导,加强培训,鼓励并督促符合鉴定条件的人员参加技能鉴定,促进技能操作队伍技能等级结构优化。对优秀技能人才,通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向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迈进。

三、不断创新培训工作新路子,力求培训效用最大化

建立完善公司、下属单位、基层队培训管理体系,切实落培训管理规定。公司层面充分利用培训基地,重点做好关键岗位人员培训、安全知识培训、新工人入厂教育、推广标准化操作培训;所属各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加强职工岗位技术培训;基层队主要结合生产特点,开展以岗位练兵、安全生产知识、标准化操作、应急演练等内容的岗位技能培训。在培训规划及实施方面,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培训计划;不断创新培训形式,规范培训程序,抓好培训质量。对技能操作队伍中的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关键岗位人员,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函授、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实施深度培训、提高性培训、高新技术培训,以期带动技能操作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充分利用公司内部的培训资源,将公司内部学有专长、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具有较好培训技能的各类专家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提升内部培训质量和水平。

四、不断优化用人环境,充分发挥技能人才作用

在基层队干部的竞聘任用中,优先推荐使用高技能人才,为他们搭建平台,充分施展才华。同时优先外派高技能人才到油田及中石化集团公司专业化培训中心中进行提高性、深度培训,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路,保持高技能人才在理念上、技能上的领先性。我们还适度为高技能人才建课题、压担子,让他们工作有压力,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创新热情。

五、不断完善激励政策,加快高技能人才成长

建立了《技能人才技术创新成果评审奖励办法》,明确了获奖项目的奖励标准。完善了《高技能人才管理办法》,对在聘高技能岗位人员和高级技师、技师,建立定期考核评价制度,将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与技术成果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总公司、所在单位及基层队三位一体的共同考核机制,年度考核合格者发放每月100-600不等的高技能岗位津贴。还制定了《技能操作人员师带徒管理暂行办法》,对年度考核合格的师傅,发放每月80元的带徒津贴。

六、加强宣传,营造技能人才队伍成长的良好氛围

第4篇

【关键词】青年;人才;企业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青年是企业发展的希望。作为现代企业重要生力军的青年,是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的核心力量。而促进青年技能员工的成长、成才则是企业人才兴企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青工技能大赛作为培养企业青年技能人才、服务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途径,对于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员工学练技术、提升水平、加强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公司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工技能大赛是推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

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根本,要把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发展的重要议程。那么,如何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呢?笔者以为,青年技能大赛在推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青年技能大赛作为企业员工学练技能、比拼技能的重要平台,为广大青年员工提供公开竞争的舞台,不仅提高员工技能水平、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还能加速青工成长成才,培养出一批技能型实用人才。

近年来,多个企业大力开展“青工技能竞赛”活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员工赶超比拼的积极性,激发了员工热情和活力,凝聚了员工的主动性。通过“青工技能大赛”,一方面青年员工对企业的人才战略有更深刻的了解,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定位有更清晰的认识,鼓励青年员工提升本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在工作中勇于创新,锐意进取,逐步成长为企业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

其次,青工技能大赛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青年技能人才,为公司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对推进公司战略选择和工作目标实现方面有重要意义。

在青工技能大赛中,青年员工普遍树立争先争优意识,加强了个人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也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满足青年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迫切需求;有利于弘扬企业多年积淀的优良传统和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平稳地发展。

二、青工技能大赛是实现企业人才战略的必然要求

加强青年员工工作,开展青工技能大赛,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对推进公司人才战略选择和队伍建设有重要意义。

青工技能大赛,有利于整合企业人才资源,搭建提升技能和选拔人才的广阔平台,有利于企业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为企业加快推进战略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导师带徒”是在开展青工培训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易于推广、操作性强的培训模式。因此,在开展青工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同样要深入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加快青年技能人才的培训。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通过形式多样的“导师带徒”活动,一方面调动老师傅“传、帮、带”和青年员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缩短企业“高、新、尖”技术人才的培养进程,使青工早日成长为各车间的生产骨干、技术能手,在各个关键岗位上挑起技术大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累人才。

同时,企业也应该把 “导师带徒”活动纳入到企业的一种经常行为,使此项活动成为企业培养青年技术人才和各重要岗位接班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把技术基础好、上进心强、有培养价值的青工同掌握绝技绝活的老师傅或高级技术人员结成对子,努力为企业培养青年技术人才,以进一步适应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青工技能大赛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重要倚靠

一方面,青工技能大赛是提高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重要倚靠。青年员工是企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技能竞赛是提高青工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一项有效措施,通过展示平台的搭建,进一步激励广大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勤奋工作,提高职业技能,争创一流成绩,使广大青年员工普遍树立了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有知识技能才有力量的观念,以及不学习必被淘汰的观念,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加学习培训的热情,在企业中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同时,应加大对在青工技能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青工典型的宣传力度,广泛挖掘评选、树立表彰一批各专业的优秀青工技能竞赛先进者,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掀起和带动全体员工围绕企业发展,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加速培养一批品德优良、技能精湛、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从而促进公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励机制,在青年技能人才晋升、晋级、深造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把青年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将青工技能竞赛活动同在本职岗位上为企业做贡献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糅合、渗透、宣传贯彻企业文化,使青工认识到只有本职工作做好了,企业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使青工牢固树立起集体利益为重,企业利益至上,我与企业共荣辱的观念。注重引导青工立足岗位做贡献,激发青工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技术的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敢于竞争,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一方面通过引导青工立足岗位做贡献,努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以此展示青年、锻炼青年、 发现青年人才,最终赢得青工的信赖和拥护。

近年,公司相继举行了电工、焊工、焊工、化验工、天车工等通用工种和部分特殊工种的技能竞赛。通过职工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广大青工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意识到加快提高自身岗位技能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了青工学习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员工自身的能力和信心得到加强,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明显增强,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新高。

第5篇

转换思路企业更加注重制版

在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逐渐意识到只专注拓展渠道、铺设终端已经不是品牌发展的最优选择,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产品。消费者消费购物的趋于理性,服装产品质优价廉能够在市场上更好立足。而决定品质离不开生产实践者,制版师作为生产环节的灵魂人物担纲着最为重要的角色。

山东,纺织服装制造生产的大省,近两年从全省服装产业定位,以及服装品牌定位方面进行着更加专业化的调整。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王淼介绍说,以往企业的订单多集中于批量的生产制造,这种低附加值的方式降低了行业的发展效率。品牌的提升度和产品的质量不高。

“我省很多服装企业开始意识到需要加速转型的步伐,减少对外贸批量生产的订单的依赖,充分发挥山东产业制造的生产优势,挖掘内生动力。因而企业更加注重高附加值的生产,特别是OEM向ODM转化的生产方式,注重设计制造打造优秀品牌。”王淼补充道,“随着企业发展思路的转变,很多企业家对于制版师的认识更深刻,同时也促进了制版师的挖掘和培养。”

长期供职于服装企业的赵玉峰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介绍,现在很多企业对于制版师的福利待遇越来越优厚,企业提供住房,甚至帮助解决员工子女的上幼儿园和就学问题。她说道:“企业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障制版师无后顾之忧,让其能够踏实工作。”

“制版师将设计师的设计想法转化为服装,是企业生产的关键人物。以往从事制版行业的人只把自己定位为岗位工人,其实真正优秀的服装制版师既是设计师,也是服装结构设计师。”她强调,把握好人体工学,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够将设计师的想法完美呈现甚至是完善设计师的不足,这些素质优秀制版师应该具备的。同时,她提倡制版从业者要有对于职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以更好地从事制版工作。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作为全国性的制版专业赛事,富怡・全国十佳服装制版师大赛从首届就对选手的参赛资格进行要求,强调参赛者的职业经历和制版技能,以此保证赛事的专业性。记者发现,本届大赛选手中除了很多供职于企业的制版师,还有高校的教师入围决赛并收获奖项。

王淼介绍,本届大赛山东有4名来自专业院校的教师参赛。她说道:“在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势必存在大量的人才需求,生产环节中更是逐渐加大了对于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专业院校教育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开始重视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由于院校教师缺乏与全国性专业制版师的交流,我们鼓励教师多参与大赛,这种经历对其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良性的循环。”

无独有偶,本届大赛的承办单位江西服装学院也有2位教师荣获优秀奖,来自北京服装学院的常卫民更荣获了全国十佳服装制版师称号。他们均表示与专业制版师同场竞技、交流经验,这种经历所得能够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反哺于学生。

从中国制版行业发展来看,服装专业高校承担着为行业不断输出专业人才的责任与使命。“江西服装学院作为民办院校,我们专注于服务中国服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行业培养和储备优秀的技能人才。”江西服装学院常务副院长徐炜如是说。

记者观察发现,江西服装学院校企结合紧密,开设的企业定制班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模式。比如利郎定制班、阿仕顿定制班等,由企业参与实际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更贴近市场的培养。

“我校的发展是依靠着市场,即整个服装行业、企业。我们整合了全校资源,面向服装这一个行业培养技能人才。比如制版,以专业的实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以服装企业优秀制版师的参与授课传授学生实战经验。服装产业人才培养是实战性的教育,我们的学生也是依靠这样的方式,从实践能力出发。”徐炜说道。

江西服装学院校企合作办主任唐新强介绍,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与企业接触,让企业为学生布置作业这种方式收效很好,对于技能人才的素质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有专门为学生打造的实训基地,让学生们根据企业的设计要求完成任务。比如帮助汕头的一家服装企业做家居服开发,这个项目组的学生们能够达到年盈利50万。虽然与大企业比还不算多,但是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作用明显。”

他介绍,学校还有夹克设计实验室、婚纱礼服设计实验室、制服研究与设计中心、洋装设计实验室等专业工作室,以更有针对性的划分培养学生不同的侧重点,提升专业技能。

通力合作协会推进制版行业发展

回想多年前,外界对于制版师的认知还处于不了解的阶段,从国家层面上都缺乏对服装制版师工种的认定。中国服装协会秉承着重视从业者的个人权益,更好地推进服装制版技能水平的提升,增强中国技能人才的培养的使命,以全国十佳服装制版师赛事的举办,不断加大业内外对于服装制版师的关注。

第6篇

杨宗武愁什么呢?

“太难招生了!”杨宗武直搓手,“尽管毕业生供不应求,但学校每年招的一两千新生,很多都是从云、贵、川等地‘挖’来的中考落榜生。”

这两年,周边省份大兴职教,很多学生不愿入渝了。

不止是中职招生难,高职招生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发出的录取通知书多是石沉大海,很多高考落榜生宁愿再补习一年,也不愿来读高职。”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院长黄永铭也在感叹。

重庆市教委曾作过调查:近80%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初中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近70%的家长表示,即使孩子没被普通高校录取,也不愿调剂到高职就读。

职校招生难的结果是,“引进了戴博士帽的,却找不到拿螺丝刀的”。仅2010年,重庆一线技工缺口就近20万人。

因为有技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第一产业才有了现代化经营的基础;因为有强大的技工群体作支撑,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才有了人才保障;大量技工要在城市长久生活下去,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才有了源头活水。

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链条。

因此,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富民兴渝的战略任务,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要完成“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解决难招生这个老大难问题。

为什么一些学生不愿意读职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家长和学生觉得读职校没前途。

“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发展脱节,找不到心仪的专业。”

“教学方式很老套,不合市场需求口味,毕业后难以找到满意工作。”

“读职校,向应用技术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晋升的渠道受阻;进企业,向高级工、高级技师晋升的渠道太窄。”

…………

第7篇

关键词:技能人才;人才结构;人才绩效

广东省技能人才基本状况

(一)广东与国内部分省市技能人才资源数量比较

根据调查统计资料和近10年来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获证人数推算,截至2004年底,广东省拥有技能人才(含取得初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在技术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技术工人)总量为575.48万人,比2000年的359.7万人增长了215.78万人,年均增长15%;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从2000年的30%上升至2004年的43.5%;技能人才总量位居五省、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之首。但是,广东省高技能人才的相对数量偏少,2004年只有27.51万人。数据比较如下表:

资料来源:《上海市2004年人才资源报告》;《山东高级“蓝领”培养加速》(百灵网);《山东省2004年政府报告》;《广东有500多万技能人才,加快高技能人才建设显著》(南方网)等。

注:江苏省技师与高级技师数据为持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

(二)广东省与国内部分省市技能人才结构比较

近年来,在技能人才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广东省技能人才的结构也有所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初、中级技能人才所占的比重过大,2000年全省初、中级技能人才占96.2%,至2003年仍占95.74%,技术层次严重偏低;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的总量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严重偏低(只占总量的4.26%),特别是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更低。从表2可以看出,广东省技能人才构成呈“金字塔”型结构,与发达国家的“纺锤型”、“橄榄型”结构相差甚远。专家认为,在工业化中期,在技术工人中,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合理比例为32∶46∶14∶8;另据国际劳工组织分析,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与之相比,其层次结构明显优于我省,我省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广东省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只有4.26%,略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但与上海的9.4%和山东的6.6%相比,差距很大。

(三)广东省与国内部分省市技能人才密度比较

虽然广东省全社会的技能人才总量并不少,但是技能人才密度并不高,对2004年全国部分地区技能人才密度等分类指标进行分析,发现2004年广东省每万人口中的技能人才仅为693人,远低于上海市的1124人,也低于浙江省的779人。广东省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技师数每万名从业人员的高级技师数均偏低,2004年广东省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只有6.5名技师,高级技师仅有2.2名,低于上海市与山东省,稍高于江苏省和浙江省(见表3)。说明广东省在实施技能兴省,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任道而重远。

资料来源:人口总量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各省2005年统计年鉴,其中浙江省广东省数据来源于200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广东省与国内部分省市技能人才基础能力培养情况比较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共同构成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培养我国最紧缺的人才――技能人才。广东省与国内部分省市职业教育人才比较分析,选取中等职业学校数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学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职业技能鉴定获证人数职业培训人数作为评价指标。选择每万人口中拥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大学毛入学率等指标作为广东省与其他地区比较的指标。

通过表4的比较发现,目前广东省技能人才基础培养能力落后于山东省。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理应更加重视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省与国内部分省市职业技能鉴定情况比较

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2003年获取证书人数达到56.76万人,在全国排在第一位,约是上海市的5倍,江苏省浙江省的2倍,山东省的3倍。但证书获取人数主要集中在初级与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上,两者合计达93.84%,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人数不多,仅占6.16%,技师与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人数更少,其中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人数为3221人,约为上海市的三分之一,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获证人数为181人,为上海市的三分之一强(见表5)。

2.各等级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是指获取该等级证书的人数与参加该等级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之比。

从表6中不难发现,2003年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总通过率为75.79%,各技术等级技能鉴定通过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初级工中级工技师高级工高级技师。广东省职业资格鉴定总通过率各技术等级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除高于山东省外,均低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

资料来源:根据《2004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测算得来。

注:1.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是指该年度获取证书的人数与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数之比。

技能人才绩效比较分析

技能人才是推进技术创新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更是推动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上一个世纪,全球经济规模增长了20%,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60%以上。而在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0%~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一个重要的“症结”就是一线劳动者的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的高技能人才短缺。

技能人才的层次偏低,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利于推动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从上表中发现,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上海市位居第一位,2002年便达到了53.08%,其次是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按照国际通行标准,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从粗放型进入集约型,贡献率越高则增长方式越具有可持续性。而在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方面,上海市2004年技术市场交易合同额为171.7亿元,同期分别比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高出81.91亿元113.55亿元96.61亿元114.43亿元。评价一个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程度,新产品产值率可以作为衡量指标,资料显示,广东省2004年新产品产值率仅为9.13%,远远低于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广东省高技能人才不足,特别是作为科技成果转化骨干力量的技师高级技师严重缺乏。

技能人才作为企业的一线工人,其技能水平对产品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产品质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技能人才的绩效,通常以优等品率一等品率合格品率以及质量损失率作为参考指标。通过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的产品质量情况,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地区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状况。表8为广东省与部分省市产品质量比较情况,从整体上看,广东省的产品合格率较高,达56.48%,但一等品率很低,只有16.39%,不良产品造成的质量损失率为0.2%。与其他省市比较,一等品率远低于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

技能人才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最终要反映到产出能力上来,从表9中不难看出,虽然广东省技能人才总量在全国居于第一位,2004年达575.48万人,且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864亿元,但是从技能人才效益方面看,广东省却只有32.78万元/人,远低于上海市的48.99万元/人,也低于江苏省的36.49万元/人。这一情况表明,目前广东省的技能人才队伍技能水平落后是不争的事实,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当前加速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刻不容缓。

表10反映了广东省与国内部分省市工业相对效率的比较情况。2004年广东省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7.76∶55.43∶36.81,2004年广东省三次产业在岗职工人数之比为1.43∶48.23∶50.34。上海市200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1.3∶50.8∶47.9,同年三次产业在岗职工人数之比为0.38∶31.61∶68.01。从与上海市的资料对比中可以看出,在广东省产业结构中,工业增加值比重比上海市的水平高出4.63%,而工业在岗职工人数的比重比上海市高出16.62%,说明广东省工业相对效率比上海市要低,比江苏省也低。所以,要想提高广东省工业水平,实现工业现代化,必须加快提升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

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文比较可知,从技能人才总量上看,广东省目前已经处于国内前列,据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资料显示,目前广东省技能人才已达650万人。广东省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与中级工,高技能人才不足,技能人才等级结构不合理。加快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建设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但目前广东省技能人才技能层次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广东省职业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在总量上虽然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但高技能人才培训与高技能人才通过量还处于低位;技能人才绩效排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之后,同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更大,这与广东省的高技能人才缺乏直接相关。

解决广东省技能人才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的根本出路是在发展教育,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建设。现阶段广东省正努力发展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新型工业化带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整体提升,社会对技能人才技能水平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广东省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巨大技能人才缺口的现实中,暴露出我们的社会文化观念和职业教育体制、企业管理体制以及背后蕴藏的企业文化观念的种种弊端。由于历史的原因,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受到体制、政策、资金和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导致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小、比重低、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只占全省技术工人总量的3.9%,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差距很大,严重削弱了广东省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三支队伍建设一起抓(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两个战略重点,并首次提出了科学人才观,为加强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政府经济管理、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和企业、行业协会及各群众团体分别在职工教育、职业培训、人才高地建设、紧缺人才培训以及素质工程中,将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在体制创新、政策推动、资源配置、财力支持等方面形成合力,这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定能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刘金虎.区域性技工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22).

[2]陈小恩.我省技术工人紧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思考[J]. 政策望,2005,(3).

[3]国家技术工人队伍建设课题组.我国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探研[J].中国培训,2005,(2).

[4]罗福群.对策思考:关注广东职业教育[OL].2005-11-21. 省略/gb/content/2005-11/21/content_1023235.htm.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