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2:07
序论:在您撰写论人才振兴乡村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中图分类号:F0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5004405
一、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黑龙江省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其经济总量已经突破万亿元。经有关部门的初步核算,黑龙江省在2010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 36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了126%。其中,第一产业的GDP增加值为1 3023亿元;第二产业GDP增加值为5 1001亿元;第三产业GDP增加值为3 8326亿元。黑龙江省第一、二、三产业对黑龙江省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约为50%、631%和319%。
而黑龙江省在人口数量、质量及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重大改变,2010年黑龙江省的城镇人口比重约为539%,乡村人口比重约为461%。在伴随着黑龙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的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已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进行演进,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平稳、和谐和健康发展创造了优良的人口环境。
黑龙江省在提高其人口素质方面更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是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根据查找的资料我们发现,黑龙江省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在全国排名不断上升,2012年处在全国第五位;二是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高学历人口在全省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增长,尤以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长最快,增长幅度超过200%;三是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因适龄儿童数量减少而继续下降。对教育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全省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的重心开始由初中向高中转移,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在占全省学生总数中的比重更加趋于合理。这些都表明了黑龙江省人口接受教育层次有了明显的变化,全省人口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二、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与分析
国外学者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持肯定态度,尤其在进入了20世纪后,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将超过物质资本的重要性。早在1912年,奥地利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就开始考虑关于人力资本的问题,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家”的(经济)创新行为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如果没有企业家的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企业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人力资本。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在20世纪60年代就测算了美国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教育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现其贡献率竟高达33%。后来,这一数据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引用,证明人力资本投资对一国经济的发展是有着巨大影响的。
随着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概念和意义进行详细阐述和研究后,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受到国外学者们的重视,并根据研究的发展,国外学者形成了以索洛、罗默等人为代表的宏观学派和以舒尔茨、明赛尔等人为代表的微观学派。而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该理论把知识和人力资本作为内生变量正式引入增长模型中,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决定性因素。
边雅静和沈利生 [2]以我国西部和东部地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我国西部和东部地区在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了其人力资本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陈玉宇等 [3]发现,人力资本因素在每一年的收入差异中解释能力仅次于地区因素而且其重要性正在上升。赵海燕和王吉恒 [4]认为,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黑龙江省的经济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的匮乏而非物质资本的短缺。因此,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强化人力资本积累,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信小娟和李玉成 [5]认为,依靠人力资本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将充满诱人的前景。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人力资本的相关问题,即他们考虑的是在一个国家或大型区域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程度。本文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缩小到我国的黑龙江省,其目的是为了进行更加详实的研究,即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中,其主要以物质资本投资为关键,大力吸引外资,而人力资本对黑龙江省的经济贡献程度明显偏小。
为此,防止人才流失,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是解决黑龙江省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核心。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C—D函数)和1990—2008年有关的统计数据来分析在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中各要素的贡献率。同时,我们考虑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外溢性,即在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投入时,不但会提高人力资本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而且也会提高黑龙江省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从而会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
三、黑龙江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对比分析
根据相关的统计年鉴,我们选取了2008年—2012年我国部分发达省份(包括直辖市)的人均GDP与黑龙江省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的人均GDP明显高于黑龙江省的人均GDP,发达省份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性是相当明显的,而引起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力资本投入的不平衡性是导致这一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人均GDP的对比中,我们清楚地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明显高于黑龙江省。2008年上海市的人均GDP是黑龙江省人均GDP的308倍;到了2012年上海的人均GDP是黑龙江省人均GDP的219倍。由此可见,我国发达地区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黑龙江省人力资本的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第一产业人力资本存量较少,第二产业人力资本存量居中,第三产业人力资本存量最多。就增长情况而言,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增长最快。而从三大产业的平均教育年限分析,我们发现其行业基尼系数是逐年下降的。另外,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明显优于该省的西北部,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在这些外来流入人口中,两种教育程度人口最多,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入;二是大专以上的高素质人才的流入,从而造成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多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
计算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方法如下。根据我国的教育体系,我们把黑龙江省人口按受教育程度分为5组,包括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各组人口的权数是根据其接受教育的时间来设定,具体为:文盲半文盲为1,小学为6,初中为9,高中为12,大专及以上为16。同时,我们将研究生、本科和大学专科并为一组,忽略其受教育年限的差异。最后,通过加权求和得到人均受教育年限,公式为:人均受教育年限=∑(接受不同级教育的人数×权数)/不同级受教育的人数之和。需要说明的是,数据的起始点设在1990年,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1990年前只有个别年份有在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2数据采集(如表2所示)
3具体的数学模型建立
4指标评价
在总体分析中,该样本回归函数从模型的拟合结果看,回归方程各系数明显通过t检验,拟合优度R2=09也具有很好的解释效果,方程总体检验F=2452,结果也很显著。因此,可以认为,该模型在90%置信区间内能较好地解释实际情况。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黑龙江省人力资本开发力度
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属于投资拉动型增长。生产要素投资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0%以上,而生产要素投资又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资金是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长期力量。但是,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还是较为典型的粗放型扩大再生产的落后方式。从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贡献不足。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要大力依靠知识的力量,在随着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的深入情况下,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我们所关注。从这个角度讲, 黑龙江省人力资本投资应当包括居民和政府在内的全社会共同投入,这种投入可以包括资金上和政策上的措施,如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放宽人口流动限制,增加对社会贫困人群的转移支付,建立企业培训资金体系等。在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以保证其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持续的发展。
2推进黑龙江省人力资本的产业结构调整
黑龙江省是个农业大省,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最多,但所占用的人力资本却是最少的,而这种情况会严重制约黑龙江省第一产业的稳步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应该加强对第一产业人力资本分布的调整:一是加快普及初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减少黑龙江省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数量;二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建立高效率的学习培训系统,并在培训中采取长期和短期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等方法解决大量无技能、低素质的劳动力向高素质实用技能人才转化的问题,提高其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最终间接提高黑龙江省第一产业的潜在生产能力。同时,黑龙江省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吸引外资和优秀人才,带动本地的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要通过多种手段协调优化黑龙江省地区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使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适合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把黑龙江省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长的速度调整为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第二产业稳步提升、第一产业加大投入,缩小三大产业之间人力资本配置的差距和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人力资本配置环境,如建立合理的劳动力就业制度,完善职业指导制度和人力资本的法律保护制度等。
3继续保持物质资本和科技对黑龙江省经济的推动作用
物质资本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大环境的好转和黑龙江省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我们预测 ,物质资本因素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黑龙江省各级政府要加大吸引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力度,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的平稳、和谐发展。黑龙江省的科技进步率是低于物质资本,高于人力资本对黑龙江省的经济贡献,平均达到288%。说明黑龙江省的科技水平大力促进了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同时,我们要注重黑龙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依赖资金和自然资源投入, 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 转向更多依靠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以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6059
[2]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2):19-24
[3]陈玉宇,王志刚,魏众中国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化——地区因素、人力资本在其中的作用[J]经济科学,2004,(6):16-25
[4]赵海燕,王吉恒黑龙江省城市化质量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7,(2):86-88
[5]信小娟,李玉成依靠人力资本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J]中国林业企业,2004,(5):27-28
[6]赵媛媛人力资本投资对广东省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分析[D]暨南大学,2006,30
[7]陈永平人力资本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9,(4):98-99
[7]刘晗,曹祖文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经济增长[J] 经济问题探索,2012,(12):84-90
关键词: 古代文学课程 人文素养 国学教育
在《现代学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文中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很老的社会,一切组织形式及风俗习惯大都陈旧不堪,违反现代精神而应当改良。这也是希望学生努力实行的。因为一般年纪大一点的旧人物,有时纵然看得出、想得到,而以濡染太久的缘故,很少能彻底改革。所以关于改良未来的社会一层,青年所负的责任也是很大的。”[1]可见,青年学生是未来改革社会的中坚力量。要使青年学生担负起社会责任,在大学阶段除了知识教育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大学阶段各门课程中,古代文学课程在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古代文学课程应该教育学生树立以下几种人生理念。
一、教育学生养成强健的身体
大量调查报告显示,今日相当数量之青年学子不喜欢运动,大量时间在电脑上冲浪或者触摸手机屏幕,因此,部分青年学子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青年学子之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话题。“东亚病夫”是中华民族的一段痛史,国家之希望在于青年学子,所以,今日之大学生无论为自身计,还是为国家计,都应以养成强健之体魄为人生之头等大事。强健的身体就个体而言是其健全之人格、宽广之胸怀形成的基础,也是个体服务社会、贡献民族国家的前提,所以认为:“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今之学校中,盖咸知注视体育者,但国人之惰性甚深;致学生仍不得充量以提倡。”[2]从个体角度而言,认为只有身体健康的学生才能有健全的精神与思想,否则,个人的思想、理想则无从谈起。说:“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这句话无论何人都是承认的;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今日办教育的生死关键……所以往往有聪慧勤学的学生,只因体力衰弱的缘故,纵使不患肺病、神经衰弱病及其他癌疾而青年夭折,也要受精力不强、活动力减少的影响,不能出其所学贡献于社会,前途希望和幸福就从此断送,这是何等可悲痛的事!”[1]“今日的学生便是明日的社会中坚、国家柱石,这样病夫式或准病夫式的学生焉能担得起异日社会国家的重责!又焉能与外国赳赳武夫的学生争长比短……”[1]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身体健康是个体献于国家社会的前提。个体的健康关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青年学子是民族未来之希望,健康之体质是他们能够担负社会责任之前提。要实现“中国梦”,青年学子的身体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由此可见,今日之大学生若没有健全的身体则个人幸福、个人于国家之贡献无从谈起。
健康体质之养成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以古代文学家之生命遭际为例教育学生,要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健康体质之重要性。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教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活泼两点,实为根本重要。”[3]认为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梁漱溟说:“知识技能是生活的工具,是死的;只有生命本身才是活的。必待活泼的生命去进术,而后知识技能才得有待活泼的生命去运用,而后其功用乃著。生命消沉无力,则知识技能一切谈不到;而果得生命活泼,亦自然知所进求运用,正自不难著其功。”[4]在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身体方面尤为重要,没有身体健康则一切智力活动无从谈起。其次,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观念,让运动成为青年学子生命即日常生活之一部分。说:“体力的增进,并非一蹴而成。试观东、西洋学生,自小学以至大学,无一日不在锻炼陶冶之中。所以他们的青年,无不嗜好运动,兴趣盎然。一闻赛球,群起而趋。这种习惯的养成,良非易事。而健全国民的基础,乃以确立。”[1]良好民族性格的养成以国民健康的体质为前提,要让运动成为青年学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成为世界上优秀的民族,我们的国民才能成为有良好素养的国民。顾炎武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业与运动应该并行不悖。再次,要形成健全的体魄,必须求生活有规律。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规律生活的理念。钱穆回忆自己二十几岁时的读书情形说:“余体弱,自辛亥年起,几于每秋必病。一日,读日人一小书,论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当努力讲究日常卫生。余时适读陆放翁诗,至其晚年作品,心中大奋发。念不高寿,乃余此生一大耻辱,大惩罚。即痛于日常生活上求规律化,如静坐,如郊野散步等,皆一一规定。”[5]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力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追求日常生活的规律化,这样才能有健全的体魄。
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性修养
大学生的心性修养主要包括坚韧意志和勇气两方面:
首先,从古代有成就的文学家的经历中我们知道,古今能成大事者,必有过人之意志,士之读书治学亦然。王国维说:“要之,我国人废学之病实原于意志之薄弱。而意志薄弱之结果,于废学外,又生三种之疾病:说运动狂,说嗜欲狂,说自杀狂。”[1]钱穆回忆自己二十几岁时的读书情形说:“然其时余已严定规律,每日必读新书,必求能日知其所无。架上书尚多未读,心中欲读书更无尽。不欲为此一端自限,妨余前进之程,乃终未敢恣情于此,勒成一书。唯此《墨经解》与《读墨解》之两稿,则常存行箧中,至今未忍抛弃。偶一检阅,当时孤陋幼稚独学无友之艰苦情况,犹涌现心头。既以自惭,亦以自奋。余之终幸得免于孤陋幼稚之境者,纵不足以自满,亦可得以也。”[5]乾嘉学风成为历史绝响,近代以来民族整体学风浮躁,遂造成当代学术大师缺乏的现状,为复兴民族五千年的光辉文化,振兴国学,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只有养成青年学子之坚韧治学意志,振兴民族文化的梦想才有希望。
其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树立坚持真理的勇气。说:“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实验科学致丧其性命……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叮于科学中养成之。大抵勇敢性有二:其发明新理之时,排去种种之困难阻碍;其二,既发明之后,敢于持论,不惧世俗之非笑。”[1]任何重大学术成就都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形成的,所以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青年学子养成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任何学术观点的坚持都要受到世俗社会的批评,青年学子要有勇于坚持真理、不畏世俗批评的勇气。
三、教育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章太炎认为:“道德的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恨极也。”[6]梁漱溟认为:“民族精神是我们讲精神陶冶的核心。”[3]上述“道德”和“民族精神”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指传统文化精神而言。今日大学生之自我日常道德修养自不待言,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及其由此形成的整体民族道德风尚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应该成为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树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定信仰。梁漱溟说:“中国原来是需要宗教的;但为有了孔子就不需要它。好比太阳底下不用灯,有灯亦不亮一样。”[4]梁漱溟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灯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灵与精神的灯塔,在社会物质文化极为发达的今天,古代文学教学要让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灯塔永远屹立于每位大学生心中。
其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感。在我国物质文化极为优越之今日,青年学子要力戒自满、骄傲之心,内心始终具有对民族文化之危机感,只有这样,民族文化的火种才能绵延不绝。说:“中国的文化在两千年前,便已发展到与现今中国文化程度距离不远。那里欧洲大陆还是蛮人横行的时代。至美洲尚草莽未辟,更不用说。然而今日又怎样呢?欧洲文化的灿烂,吾人既已瞠乎其后,而美洲则更迅速发展。美利坚合众国至今不过一百五十四年,其政治、经济的一切发展竟有‘后来居上’之势……就中国现时所处的可怜地位和可悲的命运而论,我们几乎可以说:凡是可摆脱这种地位、挽回这种命运的事情和责任,直接或间接都要落在学生的双肩上。”[1]时至今日,我们民族文化已走出了近代以来的窘迫处境,但是,自“五四”以来,西学东渐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民族文化之将来处境如何尚在不确定之中,所以,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青年学子心中有对民族文化之危机感,这样或许民族文化的振兴才有希望。
再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尊师。在大学校园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是青年学子的精神楷模,一个不尊重老师的人,我们希望他尊崇传统文化、报效国家恐怕是空想;相反,一个尊敬老师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才有可能和同事友好相处,才有可能有责任性、善良心。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的良好风尚,“一九二六年,康有为逝世,新会于法源寺设祭坛开吊,率门弟子致祭。自己披麻戴孝,有来会吊者,叩头还礼,有如孝子”[7]。钱穆回忆章太炎北京讲学的情景说:“太炎上讲台,旧门人在各大学任教者五六人随侍,骈立台侧。一人在旁做翻译,一人在后写黑板。太炎语音微,又皆土音,不能操国语。引经据典,以及人名地名书名,遇疑处,不[时]询之太炎,台上两人对语,或询台侧侍立者。有顷,始译始写。而听者肃然,不出杂声。此一场面亦所少见。翻译者似为钱玄同,写黑板者为刘半农。玄同在北方,早已改学今文家言,而对太炎首弟子礼犹谨如此。半农尽力提倡白话文,其居沪时,是否曾及大炎门,则不知。要之,在当时北平盛极风行之际,而此诸大师,犹亦拘守旧礼貌。”[5]可见,民国时期的大师无一不尊师,尊师是青年学子良好道德情操的基础,古代文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尊师的良好道德风尚。
四、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浮躁是影响当代学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民国时期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王国维说:“治新学者既若是矣,治旧学者又何如?十年以前,士大夫尚有闭户著书者,今虽不敢谓其绝无,然亦如凤毛麟角矣!夫今日欲求真悦学者,宁于旧学中求之。以研究新学者之真为学问欤?抑以学问为羔雁欤?吾人所不易知,不如深研见弃之旧学者,吾人能断其出于好学之真意故也。然今则何如?”[1]批评了当时浮躁而不求真的功利主义学术风气。王国维说:“然吾人亦非谓今之学者绝不悦学也,即有悦之者,亦无坚忍之志、永久之注意。若是者,其为口耳之学则可矣;若夫绵密之科学,深邃之哲学,伟大之文学,则固非此等学者所能有事也。”[1]批评了厌学而不乐学的学术风气。古代文学课教学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发扬以下几种精神:
创新精神。王国维说:“日之暮也,人之心力已耗,行将就木,此时不适于为学,非与人闲话,则但可读杂记小说耳。人之老也,精力已耗,行将就木,此时亦不适于为学,非枯坐终日,亦但可读杂记小说耳。今奈何一国之学者而无朝气、无注意力也!其将就睡欤?抑将就木欤?”[1]学术进步的灵魂在于创新,如果做不到学术创新,那么学术研究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古代文学教学应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发扬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清代乾嘉学派在古代文学研究中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评乾嘉学者曰:“浅学的人只觉得汉学家斤斤的争辩一字两字的校勘,以为‘支离破碎’,毫无趣味。其实汉学家的工夫无论如何琐碎,却有一点不琐碎的元素,就是那一点科学的精神。”[8]周勋初评胡小石先生的学术成就时说:“总的说来,小石师具有深厚的小学根底,继承了清代朴学的成就,而又能用现代各种学问丰富和充实,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整理和提高,不论是日常谈话或办事,都能显示其条理的明晰和见解的深入。而他又具有诗人的气质,一身兼文学与科学之长,因此他的讲学才能这么动人,治学才能这么精深。”[9]由此可见,要想在学术研究中成一家之言就必须发扬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
思辨精神。认为清人治学的弊端在于“太注重功力而忽略理解,故只有经师而无思想家,以致在社会上几乎全不发生影响”。执指出:“两千年来的古学都犯了没有条理系统之病。”[10]当代学术系统完备、条理分明,但是现代学术的成果却不能超越前人,现代学术之弊端在于太有条例太有系统而缺乏思想。因此,古代文学课程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做到逻辑与思想并重,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中成为大家。
知行合一的实证精神。梁启超说:“我国幅员广漠,种族复杂。数千年前之初民的社会组织,与现代号称最进步的组织同时并存,试到各省区的穷乡僻壤,更进一步入到苗子番子居住的地方,再拿二十四史里头蛮夷传所记的风俗来参证,我们可以看见现代社会学者许多想象的事项,或者证实,或者要加修正。”[1]任何理论都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理论才能产生实际价值。因此,古代文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证精神。
五、教育学生要有宽广的文化胸怀
在文化多元化时代,大学生要正确对待世界各国文化遗产。说:“在野蛮时代,仅知爱自己及与已最接近者,如家庭之类。此外稍远者,辄生嫌忌之心,故食人之举,往往有焉。其后人智稍进,爱之范围渐扩,然犹不能举人我之见而悉除之。如今日欧洲大战,无论协约方面或德奥方面,均是己非人,互相仇视,欲求其爱之普及甚难。独至于学术方面则不然:一视同仁,无分畛域;平日虽属敌国,及至论学之时,苟所言中理,无有不降心相从者。可知学术之域内,其爱最溥。”[1]古代文学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不可有偏见,凡是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均须持虔诚之心。
关于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章太炎反对以西方文明为标榜,他说:“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运,所以自甘暴弃。”[11]“只佩服别国的学说,对着本国学说,不论精粗美恶,一概不采,这是一种偏心,用这种偏心去看问题,就会专去依傍他人,看不见自己学说的精思妙语……”[12]章太炎反对在学术研究中崇洋。同时,章太炎主张对外国的学说应该抱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态度,他说:“至于别国所有,中国所无的学说,在教育一边,本来应该取来补助,断不可学格致古微的口吻,说别国的好学说,中国古来都有现成的。要知道凡事不可弃己所长,也不可攘人之善。”[12]取别国学术之长,补本国学术之短,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态度。梁漱溟认为:“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洋人的长处。”[13]这应该是我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态度,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待西方文明的正确态度。
总之,国家之希望在于青年学子,今日之大学生无论为自身计,还是为国家计,都应以养成强健之体魄、高尚之情操、良好之心理、求是之学风、全面之知识为人生之头等大事。以上这些方面是当代大学生健全之人格、良好之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贡献民族国家的前提。因此,古代文学课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上述良好品质为切入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邓九平.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上册[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7,4-5,5,5,32,2-3,5-6,31,31,31,22,3.
[2].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5.
[3]梁漱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M].上海:开明书店,1946:68,95.
[4]梁漱溟.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35,73.
[5]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88,90,187.
[6]章太炎.章太炎选集注释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95.
[7]周传儒.史学大师梁启超与王国维[J].社会科学战线,1981(1).
[8].胡诗文集第二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01.
[9]周勋初.当代学术研究思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8.
[10]国学季刊[J].1923(1):13.
[11]章太炎.演说录[J].民报,1906(6).
[12]章太炎.章太炎民主主义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