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2:02
序论:在您撰写神经外科手术入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围手术期;效果
伴随近年来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多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下盏结石,而该手术方案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穿刺通道[1]。临床治疗常用的穿刺通道时肾中、肾下盏入路,但入路呈锐角时,会导致难以较好地观察肾小盏结石,而肾上盏平行于肾纵轴,其视野较为开阔,更易清除肾下盏结石,但易损伤胸膜和肺。本文针对已选定的92例行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患者,于围术期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分析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92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7例,年龄5-77岁,平均年龄(45.30±11.63)岁;患病部位:左侧结石30例,右侧结石2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2例,肾盂结石10例,多发结石7例,复杂肾下盏结石6例,肾上盏结石7例。
1.2纳入标准
患者均明确诊断为肾结石,且均经过B超等检查明确结石位置。
1.3护理方法
患者均行肾上盏入路经皮肾取石术治疗,在手术治疗围术期护理中所有患者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护理:术前护理: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于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其中包括宣传肾结石及其手术的相关知识、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等,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障碍疏导,鼓励患者建立手术治疗的信心。术中护理: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以及手肘和腹部是否受压,并定时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予以乳酸林格液,并与补液时加入人工胶体;手术初试阶段启用空气加热器,维持手术室30℃的室温。术后护理:对患者予以肾造瘘管护理,严密观察患者术后尿液的颜色、尿量和尿中杂质,并予以呋喃西林冲洗;对患者予以术后并发症护理。
1.4观察指标
采用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有抑郁症状为SDS标准分≥50分,有焦虑症状为SAS标准分≥50分;观察检测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其术后并发症包括并发胸膜损伤、出血、术后发热、尿外渗、术后疼痛等。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护理前后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比较
护理后,患者的SAS和SD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护理前后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比较(x±s,分)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
2.2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护理后患者并发胸膜损伤3例(3.26%),出血1例(1.09%),术后发热1例(1.09%),尿外渗2例(2.17%),术后疼痛2例(2.17%),且经过精心的心理护理和对症处理之后,患者均恢复良好。
3.讨论
肾结石是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并占据泌尿外科住院患者的首位[2]。肾结石其实是肾脏内部形成了微小且坚硬的沉淀,其主要成分是矿物盐和盐酸盐,该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且会对泌尿道的任何部位造成损伤[3]。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92例,患者均行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并于围术期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分析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模式的护理效果。
本研究主要分析护理前后患者的SAS、SDS评分情况得出: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护理后,患者的SAS和SD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显著降低,这表明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模式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由于患者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且伴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容易形成恐惧、抑郁、暴躁等负面情绪。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重视疏导患者的心理,鼓励患者建立手术治疗信心,维护患者良好的心态,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进而达到实现治疗最佳效果的目的;通过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与宣传,可有效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分析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可知:护理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肾结石患者予以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易发生并发胸膜损伤、出血、术后发热、尿外渗以及术后疼痛等术后并发症,对患者予以良好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护理,通过在围术期护理予以营养支持、心理疏导以及术后进食和合理功能训练,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对患者器官的损害,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4-5]。关于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在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围手术期疾病治疗中的深入价值,需要以后临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在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利用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董春琴,傅文珍等.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在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7):2012-2013.
[2]王淑雯,孙红玲.237例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02):110-111.
[3]刘永达,钟惟德.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安全性及效果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2,33(06):409-412.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导航技术; CT血管造影; 技术应用; 价值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1-0057-02
doi:11.14033/ki.cfmr.2016.11.032
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中,常规影像技术,比如DSA、MRI和CT等,由于无法完整显示颅内病灶与周围血管、骨质及脑组织关系,其应用的价值受到一定限制[1]。术前,医生对病灶和毗邻结构之间的立体解剖关系进行详细掌握,且术中实时定位病变,可为外科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导[2]。本研究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探讨CT血管造影结合导航技术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经CT血管造影结合导航技术行神经外科手术18例患者为观察组,包括脑动静脉畸形3例、胶质瘤5例、脑膜瘤9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患者平均年龄(42.4±2.4)岁。选取同期行CT血管造影患者18例为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43.2±2.5)岁,脑膜瘤10例、胶质瘤4例、脑动静脉瘤3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血管造影检查 在CT血管造影检查中,36例患者均使用Philips Briliance16排螺旋CT扫描仪和工作站。其中,CT扫描时间以Bolus自动跟踪技术为依据来确定,一般耗时16~20 s,矩阵512×512像元,重建间隔0.4 mm,层厚0.8 mm,覆盖长度鞍膈下3~5 cm,直至鞍膈上6~8 cm。以碘海醇注射液300 mgI/ml为非离子造影剂,1.5~2 ml/kg[3]。成像重建方法使用VR、MIP及SSD等技术[4]。患者经CT血管造影检查,均无过敏反应,无心肺肝脏并发症。
1.2.2 CT血管造影与导航技术 将在CT血管造影中获取的图像输入Brian-lab系统中,在3Dslier软件的帮助下,与血管组织、病灶组织与功能脑组织进行配准,使用伪彩对其进行处理,之后再进行三维重建[5]。本研究的患者,手术过程中两种技术均结合成功,术中注册均成功。
患者病灶直径最短为2.5 cm,最大直径为12 cm,平均(4.6±2.4)cm。其中,CT血管造影可清晰、完整显示颈内动脉系1~3级、脑底动脉环与椎动脉系1~2级血管结构。18例患者中,13例患者可显示出4级结构的颈内动脉,病灶内供血动脉的显示结果为满意,且能将静脉窦、颅内浅表静脉和深部回流静脉清晰的显示出来。12例患者显示出血管移位,2例患者显示出动脉被侵犯包绕、4例患者可显示出静脉窦遭受侵袭。
1.2.3 技术应用 在Brian-lab导航系统上,按照患者病灶实际位置与受侵袭范围,神经外科手术操作者对三维图像进行旋转或者模拟定位,并在对颅骨进行测量和切除之后,对最佳手术入路进行模拟,并形成完整的计划用于进行手术。在完成注册导航之后,可对术中的手术切口和骨窗设计进行指导,可对手术病灶的切除进行定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脑膜瘤病变与切除情况
CTA显示脑膜瘤病变,肿瘤表现出明显的强化染色,瘤周血管的推移情况异常清晰,但是颈外供血动脉却不能被清晰的显示出来。本研究中18例患者,4例表现为瘤内钙化、4例表现为侵袭颅骨、3例表现为颅前窝底脑膜瘤,均采用额底入路,SimpsonⅡ级切除;3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为枕下乙状窦后,也采用的为SimpsonⅡ级切除;近功能区、矢状窦1/3处脑膜瘤3例,手术入路为额定,采用的为SimpsonⅠ级切除。
2.2 1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切除情况
患者的病灶直径是12 cm,通过检查,肿瘤能够被清晰的显示出来,并且通过颞浅动脉进行供血,由于患者的颅骨受到普遍破坏,因此采取手术全切除方式。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2.3 观察组脑动静脉畸形情况
CTA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与引流静脉显示非常清晰,行镜下全部切除。
2.4 观察组胶质瘤切除情况
本研究中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肿瘤镜下全切手术。其中,3例患者岛叶低级别胶质瘤瘤体强化不显著,且另外2例患者显示额颞叶胶质母细胞瘤瘤体显示满意,且周围血管检查显示完整、良好。
2.5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神经外科的所有手术中,早期CTA的应用范围是颅内动脉瘤手术,并且能够对脑血管疾病进行准确的评估。该技术的优点为,能够对脑血管的立体形态进行有效的描述,患者易接受,且无创、迅速,操作简便,检查费用相对较低。本研究中的CTA使用的是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包括VR、SSD与MIP技术,可为术前评估、临床诊断与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准确资料[6]。其中,SSD重建图像经过设置可产生表面影,从而立体、形象显示颅底骨结构、周围血管立体形象等,但是难以显示病变内部结构。而MIP重建图像,能够反映组织CT值,并可准确显示供瘤血管、肿瘤与包埋血管间的立体关系,经旋转图像与变换投影角度,可获得感兴趣立体图像。
本研究患者的神经外科手术,均采用CTA结合神经导航技术相结合,在Brian-lab导航系统上,重建颅骨、血管与病灶,均行三维重建,然后涂以伪彩,旋转、切割与测量图像等工作均可完成,手术操作者能对多种手术入路进行模拟。在注册导航后,可对切口和骨窗进行设计,可对需要切除的病灶进行定位,可对受到挤压发生偏离的重压血管进行保护。在侵袭颅内重要血管病变、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与功能区病灶中,均可使用CTA结合神经导航技术。该技术的优点:
(1)肿瘤和颅底骨结构的关系较为明确,能为手术入路的设计提供可靠依据;(2)在手术中,能够在导航指导下,将肿瘤切除,同时对血管进行有效保护;(3)能够有效地将功能区的脑组织避开,来对病灶切除进行指导;(4)能够清晰显示脑动静脉的畸形供血动脉、血管巢和引流静脉,对手术进行有效指导[7-8]。
本研究观察组18例患者,均采用CT血管造影结合导航技术,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CT血管造影结合导航技术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清晰显示病变周围结构、病灶大小等,用以指导手术,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劲松,陈爽,毛颖,等.3D-CT/3D-CTA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1,6(4):222-226.
[2]刘卫东,钱忠心,梁玉敏,等.神经导航中一些应用技术的比较研究[J].上海医学,2013,26(10):732-733.
[3]丁勇,钱忠心,叶树铭,等.B超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6(3):149-150.
[4]丁勇,刘卫东,钱忠心,等.CT血管造影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18(5):343-346.
[5]陈衔城,吴劲松,陈爽,等.3D-CTA、MRA 和 DSA 对脑动静脉畸形成像的对照性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15(4):193-197.
[6]丁勇,钱忠心,刘卫东,等.CT血管造影结合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23(6):250-252.
[7]吴东东,卜博,陈晓雷,等.融合MRI与CT图像的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底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医学院学报,2015,24(5):411-414.
辽宁省抚顺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抚顺 113004
[摘要] 目的 评价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手术前后的患者生活质量估计分级后,运用χ2检验得出χ2为5.23,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无手术后颅内出血,手术死亡患者,随访期内肿瘤复发率<5%。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已成为目前治疗神经外科瘤的一种有效方式。
[
关键词 ] 脑肿瘤;显微外科; 脑血管造影术; 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 R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b)-0043-03
[作者简介] 朱巍(1971-),男,辽宁抚顺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外科肿瘤疾病诊疗工作。
目前,由于显微外科手术技术以及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手术治疗术程长,肿瘤切除不彻底易复发,术后易发生颅内出血等缺陷,得到有效的改善,由于神经外科肿瘤常受到侵及,肿瘤全切的难度很大,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显示了良好的疗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有效方法[1]。收集了2009年8月—2013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肿瘤病人,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神经外科确诊为脑肿瘤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症状,查体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确诊为脑肿瘤,符合我国神经外科肿瘤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41.5±3.1)岁,病程1~3月,平均病程(1.5±0.5)月。所有患者均未见其他严重疾病。
1.2症状及体征
颅内肿瘤的位置不同,所引起的主要症状亦存在差异,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入院的有12例,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2例,累及椎体外系出现病理征阳性的有7例,颅内高压体征10例,首发症状为剧灶性神经症状的5例,肢端出现异常肥大,性功能障碍,或出现肢体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偏瘫,偏盲等临床症状。
1.3影象学资料
所有病人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而获得诊断,其中29例行全脑血管造影,肿瘤供血动脉显影良好。神经系统肿瘤在颅脑CT扫描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上显示肿瘤出现不同程度强化。行颅脑MRI检查43例,在注射Od—DTPA后扫描在Tl—Wi上,脑肿瘤呈显著的均匀强化,肿瘤周边环绕均匀不一的脑水肿带。行全脑血管造影者29例,造影术中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显影良好,侵及动静脉情况,完善术前手术资料。
1.4手术方式
该研究病例术前大部分通过脑血管造影,明确肿瘤血供,术中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肿瘤切除,部分病例术前应用脑血管造影,对肿瘤供血动脉较好的显影,所有研究病例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的不同,对患者的手术和入路,进行选择和设计,手术主要采取,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根据一些特殊肿瘤采取特殊,如通过枕下正中入路的患者,取坐位。摆好后,将患者头部于头架上固定,使颈部向前屈曲,使入路点充分暴露,方便手术操作。主要的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例如经冠状、经翼点以及扩大翼点入路、颅颈交界处、颈后、后正中、旁正中、腰椎等手术入路,整个手术实行实时导航。手术在全身麻醉下实施,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对巨大肿瘤,在术中将血压控制在低水平,适当的采用大皮瓣和大骨瓣[3],开颅后,放射状剪开硬脑膜,将无菌脑棉覆盖与正常脑组织周围以保护脑组织,对于手术操作空间小的病例,可应用脑动脉瘤夹闭术,在显微镜下将相关脑池夹闭,缓慢将脑脊液释放,以获得手术空间,便于分离肿瘤基底部,如果瘤体部位,同相关的脑功能区位置过于靠近,则顺着瘤体边缘分离,最小程度损伤脑功能区; 如果瘤置同脑功能区相距较远,则可切除范围可扩大为肿瘤周围的水肿带,尽可能将之完全切除[4]。将硬膜反射状切开后,通过手术显微镜将脑膜瘤与正常矢状窦分离并切除[5];对于巨大的肿瘤,首先使用双极电凝将肿瘤的部分基底离断,使瘤体的供血动脉断流,后先用单级电刀切除2/3的瘤体,使得瘤体显著缩小,便于将肿瘤的包膜分离,最后将巨大脑肿瘤完全切除。在切除的过程中,应同时注意对肿瘤周围的血管进行止血,肿瘤切除术后,应使用0.9%的生理盐水将肿瘤切除后的残腔彻底进行清除,可覆盖可吸收的止血纱布,防止术后残腔发生渗血,在显微镜下检查有无潜在出血点,确认无误后连续缝合硬脑膜,留置皮下引流管,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帽状腱膜,全层缝合头皮后关闭颅腔,酒精消毒切口,无菌纱布包扎。将切除的脑肿瘤妥善处理后,及时送至病理活检。对于显微手术过程中的止血,是神经外科手术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外科手术显微镜的有效放大以及照明下,能够较好的显示出血的小静脉及小动脉,对于一些流径较小的小静脉出发生血,或一些小量出血,可使用脑棉轻轻压迫出血点,对于出血量增多,小动脉或者大的静脉出血,可使用双极电凝止血,注意将功率调到最小,以防止脑组织受损,在切除肿瘤时,应最大程度地防止对重要神经与动脉的不必要损伤,避免手术过程中强行剥离引发的损伤。
1.5统计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用 spss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及率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手术分级
该研究通过比较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以及查阅显微手术记录,以明确脑肿瘤切除的情况。50例肿瘤患者,运用病人生活质量估计分级对脑肿瘤切除术前以及术后进行分级 ,来判断脑肿瘤的预后情况。Ⅰ级 正常工作与学习 ,Ⅱ级 生活自理,Ⅲ级 生活需要照顾,Ⅳ级植物生存在。50例脑肿瘤切除术前评分,Ⅰ级24例(48%),Ⅱ级20例子(40%),Ⅲ级5(10%),Ⅳ级 1例(1%)。手术时间131~481 min,平均(291±25.1)min,共切除53枚肿瘤。
2.2辅助检查
术后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其中脑膜瘤30枚,胶质瘤11枚,垂体腺瘤4枚,神经鞘瘤2 枚,血管母细胞瘤3枚,胆脂瘤 2 枚,畸胎瘤1枚,蛛网膜囊肿 3 枚。术后头颅CT显示颅内残留血量平均为(3±0.8)mL,低于传统手术残留血量(11±1.9)mL[6]。
2.3术后并发症
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无手术后颅内出血,无颅内感染及手术死亡患者。术后患者发生暂时肢体肌力下降 8 例,经积极康复治疗,肌力在不同程度上均得到恢复,1例发生肿瘤对侧肢体运动障碍。
2.4随访
术后随访1~3年,平均(14±3)个月,该组患者术后无失访,50例经过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成活率为100%,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无随访期内死亡病例。
2.5统计结果分析
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经进行χ2检验得出结果,χ2为5.23,P=0.023,即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传统的神经外科肿瘤切除手术中,对于位于颅脑深部的肿瘤病变,传统的无影灯等照明设备的照明亮度较差,对于一些肿瘤周围的重要结构时常显影不清楚,极大地影响手术切除的效果。而随着神经外科显微手术的快速发展,可通过根据肿瘤的位置对显微镜的角度进行相应的调整,采取最佳的方位,使得对于肿瘤的照明更加充分,根据手术需要改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使得组织的解剖结构,尤其是瘤体周围的血管和操作区周围的重要神经显露得更加清楚,具有立体感,便于彻底止血。显微镜下切除神经系统肿瘤,术前行DSA或脑血管造影的目的是,明确瘤体供血动脉的具体情况,为术中切除肿瘤,防止术中颅内大出血,便于术中应用手术显微镜彻底止血的重要手段[7]。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脑膜瘤为例,脑膜瘤通过症状,体格检查及颅脑CT或MRI,确诊并不存在困难。手术难点在于脑膜瘤是否不同程度地侵及矢状窦及重要的皮质回流静脉(桥静脉)。由于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以及肿瘤切除后立体定向放疗和新型化疗药物的应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神经系统肿瘤的疗效。
3.1手术入路与骨瓣的设计
显微手术入路和骨瓣设计根据脑肿瘤的位置、瘤体大小、血供、是否存在颅外的静脉返流的代偿情况而定 。颅脑CT及MRI检查显示,肿瘤偏向一侧,供血血管不特别丰富,采用靠近靠中线一侧的骨瓣。对于神经系统的巨大肿瘤,则骨瓣切口超过矢状线,使瘤体周围的正常组织充分暴露,既能离断供血动脉,又可避免在病灶血管区内操作。术前造影发现有同时向颅外静脉代偿回流的情况(通过导静脉或板障静脉),要小心设定手术入路与骨瓣,评估该静脉回流途径对疗效的影响程度,尽量不阻断该静脉引流途径,力争将影响手术疗效的不利因素减少到最小[8]。
3.2术前应用脑血管造影术的意义
神经系统瘤的供血血管丰富,引流静脉和静脉窦常受到侵及,增加手术难度。在术前通过脑血管造影显示瘤体的供血动脉、瘤周回流静脉和引流静脉的代偿情况是手术的关键。对于巨大的神经系统瘤或血供丰富的肿瘤,可考虑在显微手术前行弹簧圈动脉栓塞,以阻断瘤体供血动脉。该研究中有3例行术前使用弹簧圈栓塞治疗,栓塞后2 d内行显微外科手术,有效地防止手术中颅内大出血。
3.3显微技术特点
神经系统肿瘤切除时,对肿瘤的供血动脉的保护应特别注意,可有效防止术中大出血。以神经系统常见的脑膜瘤为例,打开骨瓣后应先用双极电凝主要供血动脉主干,沿肿瘤外缘,放射状剪开硬脑膜,止血彻底。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应通过其优良的照明及放大,有效地将肿瘤表面和硬脑膜的粘连分离,在显微镜下,顺着正常脑组织和瘤体包膜及蛛网膜间隙慢慢分离瘤体,由浅入深地将肿瘤周围剥离,并逐一电凝、切断血供,术野清晰,严格止血,最后将肿瘤附于脑组织基底部切断,将肿瘤完整摘除[9]。显微技术的应用使神经系统肿瘤的全切除率明显提高,该组 50例中患者治疗前后的分级经χ2检验,结果χ2为5.23,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经显微手术切除脑肿瘤后,其术后症状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证明了显微外科手术对患者预后的有效性。并且手术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减少了显微手术后神经系统肿瘤的复发机会,50例显微外科手术中,无术后颅内大出血,甚至引发脑疝的病例,通过术后复查颅脑CT,计算出术后颅内残留血量平均为(3±0.8)mL,明显低于有关传统脑肿瘤手术的文献报道中的颅内残留血量(11±1.9)mL[6]。该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开颅手术切除脑肿瘤,显微手术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显微镜放大倍数及强照明下,对一些微小的血管出血显示更加清晰,并且在显微镜下进行止血,以及肿瘤切除更加精细,避免误伤正常脑组织,使得患者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综上所述,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已成为目前治疗神经外科瘤的一种有效方式,应当广泛推广,成为神经外科肿瘤手术的主流。
[
参考文献]
[1]Fabi A, Felici A, Metro G, et al. Brain metastases from solid tumors: disease outcome according to type of treatment and therapeutic resources of the treating center[J].J Exp Clin Cancer Res,2011,30:10
[2]廖可立,王汉东,史继新,等.丘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1):641-643.
[3]宋毓鸿,高进喜,郑兆聪,等.骑跨型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6):267.
[4]孔锋,张秋航,魏宇魁,等.内镜经鼻岩尖手术中序贯性组合式解剖标志的确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9):416-419.
[5]王鹏,焦保华.脑胶质瘤病人的预后多因素生存分析与相关性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8(6):417-421.
[6]刘善贤,张庆华,张莉,等.神经导航系统在颅脑深部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 山东医药,2012(26):49-50.
[7]陈凌,陈立华,张秋航,等.神经外科显微操作及解剖培训教学训练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0):1595-1597.
[8]何海勇,李文胜,王辉,等.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在内镜颞下锁孔入路岩斜区解剖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2(19).
关键词:基层医院;显微;神经外科;现状;研究
显微神经外科一词早在19世纪就被学者们引用了,20世纪50~60年代后期,在世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得情况下,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基层医院的整体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基层医院的手术理念、手术显微镜和手术器械、显微神经解剖学的不断发展,在发展中神经外科受益最多。[1]以应用手术显微镜为标志的显微神经外科学,成为近代神经外科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将神经外科学带进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医院的显微神经外科学成立以来,在我国基层医院中得到快速的普遍的发展,在基层医院的实际应用和研究,使得我国显微神经外科的医疗水平得到整体提高。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才逐渐为神经外科医生重视和不断发展。以应用手术显微镜为标志的显微神经外科学,成为近代神经外科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将神经外科学带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神经外科领域普及了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我国基层医院显微神经外科40年来取得很到的进步,临床上的经验得到了大量的试验和积累,并且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本文主要是从我国基层医院发展的现状进行回顾和展望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2]。
1 我国基层医院现阶段显微神经外科学开展内涵与理念
1.1显微神经外科学的内涵 显微神经外科主要是在手术中采用显微镜技术,但是,不是所有手术采用了显微镜的神经外科手术就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显微神经外科的主要概念界定,是以近代影像学为诊断作为理论和技术支撑的,医疗器械与显微手术相匹配的手术设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为保证的,以颅内病灶为中心的手术,显微神经外科不仅是技术,更是理念的更新。显微神经外科强调以病灶为中心手术,尽可能减少脑组织损伤,学者提出利用颅内自然的解剖间隙和经脑外到达病灶部位、处理病变,降低手术创伤,成为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基本概念。
1.2基层医院主要采用以病灶性为中心手术,减少脑组织损伤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和进步就是把以往神经外科"脑叶范围手术",推向"病灶性手术"水平,新的手术理念可以降低手术术后干扰脑组织,这一先进的手术技术在我国基层医院中逐渐开展。例如,翼点入路、经岩骨入路以及额眶颧入路,这些具有代表性显微手术入路的共同特点是,栖牲部分颅底骨结构获得手术空间,经过脑外抵达病灶,尽量减少对脑的牵拉和损伤。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提出利用颅内自然的解剖间隙和经脑外到达病灶部位,处理病变,降低手术创伤,成为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基本概念。
1.3手术显微镜下基层医院不断进步及其带来的手术操作模式的改变 神经外科是由外科逐渐演变过来的,经典神经外科时期,基层医院手术需要几名医师协同才能够完成,手术中重要的是几名医生默契的合作。现阶段基层医院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大量的引用了显微手术器械,改变以往多名医生参与手术的情况,譬如:自动脑牵开器,代替了助手牵拉脑压板;显微镜的光线代替了带灯脑压板等,在整个手术中基本关键的技术,基本上都是一名医师在操作。另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基层医院中,要以减少手术损伤,缩小手术野,医院的手术室空间有限不能容纳过多的手术器械操作,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加强医师的技能培训,在培训中要加强术者本人的手、眼配合,左、右手的动作的协调。通常,右利手的医师,固定用左手持吸引器,右手操作处理病灶。右手最常用的器械是双极电烧镊。在显微手术中,要求手术者不要始终的盯着目镜,要学会利用余光和手的本体觉去交换手术器械。在手术中主治医师要尽量利用自己的本体感觉来完成一些手术动作,例如:手术者固定使用右足踩双极电凝或颅钻的脚闸,左足踏超声吸引器踏板。为尽量少的干扰脑组织,减少频繁的更换器械,还应该充分发挥器械作用,如吸引器可用于做牵开器,双极电凝镊除了可持夹棉条、明胶海绵外,可以用作分离血管、神经的剥离子。
2 我国基层医院显微神经外科知识和技术现状与展望
2.1显微神经解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神经外科手术在显微镜下,解剖组织被放大几倍或十几倍,为了适应显微手术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神经外科在发达国家,开始一些列显微神经解剖的研究,为基层医院临床提供了有效的显微神经解剖资料。显微神经解剖包括脑(神经、血管)和颅底两个部分,其中,脑的显微神经解剖以脑动脉为线索颅底显微解剖分为鞍区、桥小脑区和抖坡区。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与科研,世界上显微神经外科,最基本的脑显微解剖研究工作都得到实证,为基层医院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目前基层医院的显微手术的培训,不光是显微神经解剖研究和培训,要学会利用显微手术技术平台进行手术操作,平时多试验手术入路和试用各种新手术器械,最近几年来,神经内镜的内镜解剖图谱,在我国基层医院中进行普及和推广。
2.2显微神经外科的器械设备在基层医院的推广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完成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在基层医院必须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的质量改善与完成,如果在基层医院中显微神经外科的设备配备不齐全、设备的质量不能给与保障,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质量与效果。以手术显微镜为核心的一系列显微手术器械(材),如高速颅钻、可控手术床与头架、自动脑牵开器、超声吸引器、双极电凝、止血纱布等应用,解决了困惑神经外科手术的照明、手术空间狭小和有别于其他外科的止血问题。
2.3在基层医院中开展显微手术器械训练 其实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使用还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在基层医院中,没有经过特殊培训,在使用时候就可能造成一定危险性发生,例如,高速颅钻,对这一项目操作不当,开颅时铣刀使用不当,可能将硬脑膜切破,磨除内听道会伤及听神经,磨除前床突,更有损伤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的危险。安装头架的部位或方法不妥,可能会造成硬脑膜外血肿。所以,基层医院医师在使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前,要进行资格培训,需要经过培训才能进行手术操作。显微神经外科在我国基层医院中普及和提高,有助于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显微手术; 可行性
doi:10.14033/ki.cfmr.2017.3.0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010-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Method: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3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and the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microsurgery.The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treatment effect and safety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The bleeding of patient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group B,and the operation time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group B,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Microsurgery; Feasi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999 Brain Hospital,Guangzhou 510510,China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在所有脑血管意外中,其发生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及脑血栓。颅内动脉瘤死亡率、致残率高,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及生命,因此需采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疗。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两者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纳入标准:符合疾病诊断标准[1];无手术禁忌证;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X血管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病历资料不全者。A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31~75岁,平均(56.02±3.21)岁。B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33~76岁,平均(55.72±3.1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A组行血管内介入疗法,患者全麻后,经右股动脉穿刺,将5F导管鞘置入,同Y型阀侧壁的高压枪连接管及加压输液袋连接,持续灌注生理盐水,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并选择适合微弹簧予以释放、解脱,直至动脉瘤闭塞,造影观察效果满意后撤出导管,将导管鞘留置。术后6 h将导管鞘拔除,充分止血,制动24 h。
B组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全麻后取标准翼点入路,在显微镜观察下,对侧裂池进行解剖,将视交叉池打开,缓慢释放脑脊液使颅内压力降低,动脉瘤充分显露后,采用适合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并充分止血,同时选择含有罂粟碱棉片将被分离的动脉瘤覆盖5 min,瘤颈宽大者可通过电凝镊夹持瘤颈电灼后再进行夹闭,最后关闭颅腔。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药物。
1.3 观察指标
以纱布称重法测量术中出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治疗效果,植物生存:患者仅有生命体征;重度残疾:患者意识清醒,无法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轻度残疾:可独立生活,但无法正常工作;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工作[2]。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9.0软件对所有数据实施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A、B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分别为60.47%、81.40%,B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624,P
2.3 两组安全性对比
A、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98%、18.60%,A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053,P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因素,危险性高,需在早期进行有效治疗。有学者指出,患者确诊后,应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根治,防止出现大出血[3-4],目前临床中应用较广方法为介入手术治疗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有术野良好,可对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血肿进行有效清除等优点,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复发率低。但有学者指出,开颅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患者术后恢复较慢,且脑组织暴露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5-6]。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患者恢复较快等优势,但有报道发现,该治疗方法无法对巨大动脉瘤以及血肿造成的占位效应进行解除,且其治疗费用相对较高,患者术后易复发[7-8]。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以上两种治疗方法,结果显示,A组(血管内介入疗法)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患者(P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均有其优缺点,应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Steiner T,Juvela S,Unterberg A,et al.欧洲卒中组织颅内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指南[J].吴政政,李政,陈蓓蕾,等译.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6):401-417.
[2]赵宝帅.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疗法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8):1332-1333.
[3]汤荡,龙江.颅内动脉瘤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展望[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1):61-62,67.
[4]秦尚振,马廉亭,徐国政,等.颅内动脉瘤治疗十年回顾(附1372例治疗及随访)[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1-4.
[5]郭金满,胡火军,王雄伟,等.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600-1601.
[6]李经辉,孙涛,余化霖,等.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51例[J].广东医学,2011,32(18):2424-2426.
[7]廉英明.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1):1402-1403.
[8]蔡菁,孙爱刚,杨桂仑,等.介入疗法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26例[J].山东医药,2013,53(43):50-51.
[9]夏熙双,牛光明,张鹏远,等.显微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4):362-364.
关键词:岩斜区脑膜瘤 显微外科
岩斜区脑膜瘤是指发生在颅底岩骨及斜坡区,累及岩上、岩下窦之间的岩骨斜坡裂的脑膜瘤[1],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3例,现报告手术经验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病例中,男患者5例,女患者8例;年龄27~56岁,平均40.8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8年。
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头痛、眩晕8例;复视3例,共济失调4例,面麻、听力下降2例,对侧肢体无力3例,眼底水肿5例,后组颅神经受损8例。
1.3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例均行MRI检查,MRI可以提供有效的术前评估及预后分析。本组肿瘤直径最小为2cm ,最大为6cm,中型肿瘤2例,大型肿瘤7例,巨大型4例。6例术前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对肿瘤血供进行判断。
1.4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根据肿瘤生长的方式,结合MRI及DSA决定手术入路。其中传统经乙状窦前入路6例,经乙状窦后入路5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2例。
2 结果
2.1 肿瘤切除情况 术后MR复查证实肿瘤全切除8例(61.5%),次全切除3例(23%),大部分切除2例(15%)。无死亡病例。13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暂时性脑脊液漏3例。
2.2 随访:10例患者获随访,3例失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颅神经损害4例中有2例恢复功能。3例肿瘤大部分切除及1例次全切除的患者行术后γ-刀治疗。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
3 讨论
岩斜区脑膜瘤发病率较低,病史较长,一般在出现症状时肿瘤体积已经很大[2]。随着技术的改善,手术入路的改良,手术全切率有所提高到,Couldwell[3]总结报告109例患者,肿瘤全切率为69%,严重并发症为30%,死亡率为3.7%。
岩斜脑膜瘤以手术为首选的治疗方法,经乙状窦前入路是经典手术入路,其优点是能提供到达岩尖、中上斜坡区的最短手术路径和宽阔的视野,特别适用于累及中上斜坡的病变,其对于脑干腹侧的暴露有很大的优势。缺点是岩骨表面的解剖标志变动大,过多磨除岩骨容易造成面听神经的的损伤,增加脑脊液漏的几率。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且对正常神经、血管损伤机会多。经乙状窦后入路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地显露桥脑小脑角区、同侧中下岩斜区域,适合中下岩斜区肿瘤切除,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相对短的优点,目前对此入路的应用报道逐渐增多[4]。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操作简单,损伤小,可用于瘤体较小,且肿瘤向小脑幕上发展的岩斜区脑膜瘤。如何尽可能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本世纪初已经有学者提出大部分或次全切除的观点,以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5]。
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新增颅神经损害;颞叶水肿;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等。少见的严重并发症:术后昏迷、偏瘫,为术中损伤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和脑干组织所致。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高手术技巧,运用超声吸引结合显微技术,应用术中电生理监测可减少并发症。对于岩斜区脑膜瘤的治疗可考虑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放疗(伽玛刀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Tedeschi H,Rhoton AL,Lateral approaches to the petroclival region. Surg Neural,1994,41:180-216
[2]冯东侠,Oliver De Witte, 应用改良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岩斜区脑膜瘤[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4):308-309
[3]Couldwell WT,Fukushinma T,Gianntta S,et al.Petroclival meningiomas;surgical experience in 109 cases[J].J Neurosurg,1996,84:20-28
[4]Goel A, Muzumdar D. Conventional posterior fossa approach for surgery on petroclival meningiomas: a report on an experience with 28 cases[J].Surg Neurol , 2004 , 62(4 ): 332 - 338.Neurochir,2002,84(Suppl):71-76
关键词微创手术神经外科无框架脑立体定向微孔入路
20世纪20年代微创神经外科中的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与微骨孔入路手术逐渐被神经外采用,其精准的病灶定位和手术入路选择,手术中实时导航,减少患者身体功能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变了传统的开颅手术与椎管手术模式。2009年9月~2010年9月收治进行微创手术患者260例,对应用价值分析,现在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进行微创手术患者260例,男165例,女95例,年龄12~50岁,平均38岁。其中开颅手术240例,脊髓手术20例。手术方式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120例,微骨孔入路手术98例,微骨孔入路加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42例。240例开颅手术颅内占位病变100例,其中脑膜瘤33例,胶质瘤29例,垂体腺瘤8例,神经鞘瘤6例,颅咽管瘤5例,血管网织细胞瘤3例,转移瘤3例,其他15例;动脉瘤88例,动静脉畸形30例,海马浮血管瘤22例。除了动脉瘤外,152例病灶处于大脑凸面69例,大脑深部30例,脑室内15例,丘脑底节区20例,小脑10例,脑干8例。肿块直径05~30cm。
方法:260例进行微创手术患者,其中采用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120例,微骨孔入路手术98例,微骨孔入路加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42例。手术中实行实时导航,安装定位标记,进行头皮、脊髓、脑室、血管和病变等结构三位重建,用探针在患者头皮上探出病变区域投影,设计切口,尽量缩小切口面积,并且同时选用微骨孔入路42例。运用微骨孔入路手术方法,对患者术前进行麻醉,进行翼点入路和纵裂入路进行前循环动脉瘤切除,头向病变时对侧转35°;鞍区肿瘤则采用眉弓切口,眶上入路,头顶下垂后伸10°,利用额叶底面离开颅底,减少术中对脑组织的牵拉。手术中对患者进行经脉慢输液罗氏芬25g、地塞米松20mg,运用175%杆菌肽生理盐水冲洗术野。
结果
120例病灶和重要解刨结构定位准确,病灶定位误差均15cm之内,寻找病变成功率100%。有3例病灶切除后发生脑漂移病变,包含1例囊性胶质瘤,2例侧脑室室管膜瘤。术中囊液与脊髓液流失后使脑皮质坍塌,导致病变部分与导航监测不吻合,随即转移为常规手术进行肿瘤切除。
100例颅内病变完全切除89例(89%),14例脊髓病变完全切除(100%)。术后1周内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测,动静脉畸形完全切除29例,1例术后出现脑血管造影检测存留物。88例动脉瘤闭夹成功。本文中,患者术后肿块和神经损害功能分别为2例和18例。
讨论
目前医学界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要求要减少手术给患者精神组织减少身体功能损伤,最大满意程度的完全切除病灶,以便取得最好的疗效结果,其中神经实时导航技术与微骨孔入路是目前微创手术的最基本保证。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主治医疗人员实施合理适当的手术入路,打破传统的开颅手术模式,利用大脑中的沟与裂间隙部分进行非功能区的最短入路路径进行无框架脑立体定向的微创手术,敏捷避免给大脑神经组织因盲目探测带来的损伤,可以准确完全切除脑部深层的病灶。同时,结合微骨孔入路手术,使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正的运用攀上了高峰,不但缩小的开颅手术范围、减少了脑组织的在外暴露于干扰,而且还大大降低了脑组织的损伤,减少了术后颅内的并发症的症状,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有效性。更有缩短了开颅手术的时间,减少了患者术中出血状况,使患者可以尽快康复出院。
综上所述,虽然微创手术也相应存在不完美的缺陷,但是微创手术对脑和脊髓外科,尤其对切除脑深部病灶很有帮助,可以准确发现病灶,保护正常神经组织,改变了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吴云,陈隆益,龙鸿川,罗安志,张宗银,黄志敏.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0).
2刘窗溪,王曲.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神经血管保护.贵州医药,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