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2 16:09:25

序论:在您撰写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团队;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04-03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现阶段,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所谓科研团队,是以科研项目为统领,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工作内容,由数量不等的愿意为共同科研目标、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科研团队应运而生。

一、高职院校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另一方面要面临高职院校数量的急剧增长,而生源数量在逐年下降的局面。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内涵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可将高职院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形成优势力量开展科学研究,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同时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在技术开发、创新等过程中的特长,形成高职院校科研的特色,这会增强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而且在科研团队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团队带头人及团队成员的培养与锻炼,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样看来,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客观上会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三大功能的发挥,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改变高职院校科研现状的需要。截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266所,占整个高等教育学校总数的51%。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水平和数量都与其规模不想适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除了科研起步较晚、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等因素外,高职院校科研水平不高与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成果大多由教师“单打独斗”完成的有直接关系。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专长,整合有效资源,组建研究目标明确的科研团队并对其加以科学的管理,就能够不断科研成果的质量,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3.促进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现在大部分高职教师是从学校毕业以后直接任教的,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更没有生产实践的经验,所以对科研工作无从下手。如果在团队带头人的带动之下,将高职教师吸纳进科研团队中,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学习与促进,共同完成科研项目,这样高职院校就会形成能钻研、能创新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科研团队中的教师在科研的过程中,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改进新的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将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带到教学过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同步。这样不断丰富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其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科研团队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意义重大。但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是科研团队的核心。高职院校目前缺乏成果突出、科研经验丰富,兼具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团队管理能力的团队带头人。缺乏团队带头人可能导致高职院校在具备一定基础研究能力时想组建科研团队而无法组建,或者勉强组建起科研团队以后,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导致团队研究目标无法完成,未能发挥科研团队的优势。

2.团队组成不合理。科研团队应当由专业、职称、年龄合理的成员组成。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师资条件的限制,及对科研团队认识不到位等影响,现有科研团队大多以教研室、系部等行政单位组成,忽略科研团队的真正需要。另外有的科研团队的组成仅仅为了获得批准,而不考虑团队成员是否能够承担实际工作。这些都无法保证科研团队的正常运行和日后的发展。

3.项目来源较少。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以纵向科研项目为主,横向项目的数量较少。但即使是纵向科研项目,由于科研水平、研究基础、研究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承担的数量也不多。相对而言,横向项目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的项目来源,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层次的纵向科研项目无法承担,有经济效益的横向项目又不予重视,这样就无法维系科研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科研团队建设缺乏保障。有的高职院校目前仍没意识到科研团队的重要性,尚未着手组建科研团队;有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科研团队的重要性,且已组建,但由于资金有限,无法为科研团队提供足够的支持;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大多繁重,想参与科研团队的活动,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其中。这些都是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缺乏保障的体现。

三、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1.完善对科研团队的认知。科研团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首先高职院校应当意识到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势在必行,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一点从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也可以得到印证。高职院校应当认识到科研团队的重要性,为其建设创造便利的条件。高职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参与到科研团队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其中,为科研团队的建设贡献力量;另外,科研团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项目组或研究群体,真正的科研团队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团队成员应各有所长并优势互补,且团队气氛融洽,研究目标明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获得批准而生拼硬凑组成的科研团队因缺乏合作精神而浪费有限的科研资源,也使科研团队丧失长久发展的动力。因此,应当对科研团队的培育、组建、发展给予充分的重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

2.明确科研团队研究目标和方向。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研究方向和具体明确的研究目标是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的科研不同于本科院校或科研院所,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必须都是与企业生产、建设紧密相连。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应以此为切入点,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研究方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改进产品生产加工工艺,研发新产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等。同时,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科研目标是可以量化的、具体的,如要获得某级别项目立项或横向项目经费达到多少万元。没有目标的科学研究是盲目的,没有目标的科研团队是松散的。

3.加强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团队带头人、科研骨干等科研人才是科研团队发展的关键。科研团队成员的培养可以通过鼓励进修、学术交流、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从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着手,查找差距与不足,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成为科研骨干,从而吸引高职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团队中去,而且能在团队中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团队带头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一方面可以对内部有望成为团队带头人的人才,高职院校予以重点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或外聘团队带头人来带动科研团队的发展。

4.不断健全并完善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科研团队建设的保证。尚未组建的科研团队需要制度明确科研团队的条件,是否可以成为科研团队,如团队带头人的资格、团队成员的结构等;刚刚组建的科研团队需要制度提示高职院校的鼓励政策;发展过程中的科研团队需要制度明确各项具体的工作,如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中期管理、监督检查、结题等;建设期满的科研团队需要制度明确是否符合验收条件、奖惩等事项。以上就可以看出科研团队建设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保证科研团队科学、健康地发展,也可以帮助高职院校规避风险,保证其科研水平的提升。

5.建立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只有规章制度加以限制的科研团队是没有活力的,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还要具备良好的团队文化。良好的团队文化是在团队中形成积极向上、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帮助,公平竞争,团队带头人发挥引领作用,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学术上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团队能够相互协助、不断进步。科研团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人员、目标可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团队文化是保证科研团队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内在动力。

6.科研管理部门做好服务工作。科研管理部门是科研团队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科研管理部门须将高职院校的理念及政策传达到科研团队,同时需要掌握科研团队发展的动向并及时上报到高职院校。由于科研管理部门更了解全院科研人员等情况,因此在组建科研团队时,应对其进行帮助,提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在团队发展的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因是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部门,应在团队组建、科研成果取得、成果转化等过程中为科研团队提供指导和服务,从而为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与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邓华.浅谈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

[2]何军红.浅谈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3]王瑜.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J].甘肃科技,2009,(4).

[4]陈犁.浅谈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团队的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第2篇

关键词:科研;创新团队;高校

中图分类号: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87-02

为了顺应科研发展的需求,鼓励高校进行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教育部于2004年正式推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充分发挥优秀知识创新人才的团队力量,争创领先的标志性重大科研成果,提高高校科研创新体系的整体创新水平,为此,国内众多学者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理论研究方面开展热烈的讨论,很多高校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

一、科研创新团队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科研创新团队是以知识创新为目的,以科学技术研发为基本内容,由致力于共同的科研目标和拥有团队精神,在专业技能方面互补的若干科研人员形成的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群体。

(一)以知识创新活动为平台而组建

科研创新团队的组建不是临时拼凑的,一般是以高校内部理工类的重点实验室、实践工程中心以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为依托,并且在研究方向上具有明确的目标、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能够积极产出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创新成果,或能够产生新的知识创新逻辑增长点或学科滋生点,具备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

(二)拥有以优秀带头人加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合理成员结构

科研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是团队的灵魂人物,引领着团队的发展和创新,应该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凝聚力。团队成员一般有3―5名中青年骨干为核心成员,所有核心成员均来自于同一等级的拥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有过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的合作经历或具备合作创新的基础,在业内已经取得比较先进的知识创新成果或者具有取得先进知识创新成果的潜力,在短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固的核心研究队伍和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在团队内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和智能结构,在年龄上,形成合理的代际结构,科研人员之间可承担知识创新方面的相互式责任,并且具有共享性的知识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

(三)团队内部要形成致力于知识创新目标的团结协作精神

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精诚和谐的合作精神是团队知识创新活动的基石,因此,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团队建设、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团队开展研讨、学习、竞争和合作来积累经验、聚集力量、启发思维、激发创造性,形成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发扬民主的团队,在这种精神文化氛围中成员间达到融合,团队与成员之间实现双赢。

(四)实现团队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

需要通过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团队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实现团队绩效的系统化聚合效应,即总体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而且随着团队的成长,团队制度不断完善、团队文化的升华、研究水平的提高、高质量成果的增加,产生的绩效是不断提高的,聚合效应是发展的。

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水平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受到外部形势、环境与条件的影响,而且也受团队自身的结构、运营管理和团队内部人文环境和创新条件等的制约。

(一)结构因素:团队规模、年龄结构、专业差异性、团队带头人水平等

1.团队规模应适度,美国组织行为专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优秀的工作团队规模一般较小,很多情况下不多于12人。同时规模也不能太小,为达到多学科交叉,完成任务的角色分工,一般不能少于5人。2.不同年龄的科研人员在知识创新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因此,一个高绩效而可持续的科研创新团队应该是各个年龄阶段成员的有机组合,在团队内部形成合理的代际分布,为团队的可持续性运行提供人力资源保障。3.科研创新团队组建鼓励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及专业知识技能的互补来提高创新能力。但也要把握差异性大小的度,否则也会因沟通和理解上的障碍影响合作水平。4.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知识创新活动的引领人和知识创新规划的组织者,科学研究任务能否及时有效地完成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顺利产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带头人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团队知识创新的管理方法与技能。

(二)运行管理:目标规划、监督检查等

1.科研创新团队由多学科的人员组织起来,必须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准确的研究方向、优质的学科发展规划,才能做到强强联合、优质学术资源的有效交叉融合、优秀知识创新成果的产生或知识创新目标的顺利实现。2.科研创新团队成立后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任

务,加强监督检查,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调整,提高研究水平。

(三)环境条件:政策制度、物质条件和人文氛围等

1.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场地设备投入等物质条件,有利于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潜力。2.知识创新人员的智能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人文环境。团队内部是否具有公正廉明的团队带头人、团队成员之间是否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和谐的人文环境因素都对团队成员现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发挥和潜在知识创新能力的挖掘具有重要影响。

三、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合理需求、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引导人去实现自身的追求。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思维是促进科研创新成果产生的原动力,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将科研人员置为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核心位置,确立科研人员的主导地位,通过卓有成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从事团队知识创新,督促他们取得创造性的知识创新成果。

(二)确定团队知识创新的长远发展战略

正确的长远发展战略是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正确的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明确定位,即对团队本身具有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并挖掘团队内部在知识创新方面的潜在能力。2.发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分析和研究团队自身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了解团队的知识资源实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并结合团队可能存在的潜在能力,分析所处的国内外知识创新环境,与同领域或相关领域的其他团队予以比较,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制定一套在宏观上适应国家战略,在微观上符合自身能力,在行业内具有前瞻性,在团队内部具有可实施性的长远发展战略,形成可持续性的潜在核心能力,以维持团队在行业领域的比较竞争优势。

(三)重视创新机制建设

创新不仅是团队生存的基础,也是团队发展过程中构建相对优势的必经之路,而相关的机制是团队实现创新目标和可持续性创新的保障。1.建立科研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利益保障机制,激发主体参与团队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鉴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知识创新主体主要是将教学与科研工作集于一身的一线教师,因此要制订合理的教学、科研工作时间计划,并建立能够让科研人员安心从事科研工作的制度,通过科研评价政策和激励政策,赋予科研人员学术自由的空间,保障教师参与和从事团队创新活动的利益,维持稳定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创新队伍,将创新活动作为团队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2.创设和谐的团队内部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环境氛围。广义的科研创新环境氛围包括团队知识创新活动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认证机制等法律环境与社会环境;狭义的科研创新环境氛围包括学校对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创新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政策支持。

(四)完善和优化团队带头人的培养与遴选机制

1.完善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即团队的知识创新引领人)的培养措施,以推动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创新实力和科研竞争力的整体提高。鼓励学校现有各个专业或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学术骨干教师积极承担或参与高层次科研课题;鼓励并支持各个专业领域积极主办、承办或合作承办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鼓励并支持各个团队的学术骨干积极参与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交流,为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知名度的提升提供机遇等。

2.优化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的选拔与评价机制。选拔一批符合团队知识创新目标要求的带头人。要实行“公开选拔、择优聘任”的制度,坚持“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选拔与聘任原则,在重点考察团队带头人高水平知识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还要重视考察带头人的开拓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合作能力、凝聚团队知识成员进行科研攻坚的能力,以及锲而不舍的知识创新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等内在素质。同时,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知识创新激励、知识创新绩效考核和科研人员淘汰机制,促进团队知识创新人员的合理流动。

(五)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

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基于团队知识创新的共同愿景和维护团队成员共同利益的目标引导下,通过合理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和谐的团队知识创新文化氛围、正确的知识创新价值观的引领,形成的一系列在科学研究方面开拓进取、拼搏向上、积极创新、兼顾个体与整体、成员之间能够精诚合作的健康有序的科学研究精神和知识创新素质,是激发团队成员参与团队知识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保障团队知识创新工作顺利进行的外在激励,是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创新的共同愿景、知识创新合作精神、从事知识创新的奉献精神和投身于团队知识创新活动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刘威.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与“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合[J].兰台世界,2011,(3).

第3篇

推进科研特色兴校 亟需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

在建设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江西财经大学明确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口号。如何培育和形成学校的科研特色,如何真正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这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与建设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比,江西财经大学的科研工作在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有重大影响和明显特色的学术创新团队。多年来,在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学校的多数教研人员比较习惯于在研究中单兵作战,合作研究与团队协作意识不是很强。近年来,虽然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形成了一些研究团队,但从总体上看,随着课题的完成和结题,通过课题组形成的团队也就随即自动解散了。这种团队合作多数是一次性的、短期的,其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形成有稳定和长期研究方向以及相对固定研究人员的学术团队。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学术研究创新平台,学校一部分教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还不够突出,具有重要学术创新价值和应用创新价值的成果还不多。

目前,学校已经拥有经、管、文、理、法、工、农、哲学、历史、教育、艺术等十一大学科,不同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趋势日趋明显,跨学科、综合性的课题越来越多。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科研工作必须注重依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协同作战。特别是要产出具有原创价值的学术成果和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成果,需要努力建立优秀的学术创新团队。学术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跟踪和开拓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的研究领域与方向,造就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杰出学者,培育一支在相关研究领域能取得具有创新价值学术成果的优秀学术队伍,开拓科研特色兴校的新途径。

依照四点要求,建立优秀学术创新团队

建立一支优秀的学术创新团队,必须努力符合以下要求:

首先,从研究层次上看,学术创新团队必须有一个瞄准国内或国际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高水准的研究目标。同时又必须注意,研究目标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符合学校的校情,是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急需优先支持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能对学校的发展发挥重大推动作用与杠杆效应的学科或领域。

其次,从研究人员看,学术创新团队必须聚集一批学术水平高,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核心研究成员。人才是学术团队成败的关键,学术团队要具有活力,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就必须聚集一批具有开拓性的思维和创新的冲动,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很强的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协作精神的人才。团队成员既要有共同的研究兴趣,但又要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缘背景,特别要注意吸收有相关知识背景和相关研究积累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成员参加,这种人员结构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再次,学术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宽广、开放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平台。学术创新团队应该接纳来自海内外的学术精英和学术大师的学术指导和学术交流。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我们的学术团队,可带来最新的国际科技发展动态、先进的研究课题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创新团队的研究起点,增强创新能力。

最后,学术创新团队,其核心与灵魂在于“创新”。因此,组建学术团队,从研究方向的选择到团队工作目标的确定,都必须紧紧围绕“创新”这个核心,从研究课题的总体构思到研究技术路线的具体设计都要体现“创新”这个灵魂。只有创新,才可能形成特色;只有具备特色,才有竞争力。

构建和完善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体系

建立省、校、院三级架构的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体系

江西财经大学自2003年开始陆续建立的6个省级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现在已经成为学校的省级学术创新团队和创新研究平台。在努力建设好省级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和大力推进校级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根据2004年制订的《江西财经大学关于推进科学研究繁荣与创新的行动计划》,到2010年,学校拟组建6~8个有较大影响的校级学术创新团队。2006年,学校又提出每个学院都要建立学院一级的学术创新团队。这样,学校的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实际上是分为省级、校级和学院三个层面进行,从而形成省、校、院三级架构的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体系。学校希望通过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能培养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拔尖人才,同时通过学术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建设,探求一条通过“课题―团队―基地―学科”路径推动学科发展和繁荣学术研究的新模式。

学校创新团队建设初见成效

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启动,对于聚集学术人才,打造学术特色,特别是对激励和调动年轻学术骨干的科研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学术研究中大胆创新和集体攻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省级学术创新团队看,团队在凝炼研究方向,形成研究特色,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以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竞争与规制研究中心”为例,通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颇有特色的学术研究创新团队,近年来成果丰硕,特色较为明显,在全国同行中已具有一定影响。该中心在2006年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基地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从校级学术创新团队看,成绩也十分明显。比如信息学院的“图像处理与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聚集了6名博士、博士后,且聘请了新加坡国立资讯研究院专家作为特聘研究员。该团队通过集体探讨,确立了团队的研究计划,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组织了三次正式的学术研讨会议,平时还经常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学术问题。团队核心成员已在国内外专业权威刊物多篇。2006年,创新团队成员申报的《基于运动补偿时域滤波的多小波精细可分级视频编码研究》和《非常态下远红外人脸识别中鲁棒生物特征提取研究》两个项目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除了上述专项的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以外,学校的非实体研究所,课题(项目)组等都是建设创新团队的一种有效和重要的载体。比如:学校的东方文化管理研究所、制度经济学研究所、社会经济史研究所等都有效地聚集了一批有相同研究兴趣的研究力量,正逐渐培育和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加强院级学术创新团队建设 推动学院打造科研特色

第4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团队 团队建设

0 引言

团队精神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就会像散沙一样被日益激烈的竞争浪潮所淘汰。在市场经济竞争的浪潮中,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家从事航天高科技研究的科研事业单位,面临跨越式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要想在空间电子产品研制的强手林立的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除了拥有一流的技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依靠团队建设、发扬团队精神,凝聚起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才能实现“铸民族科技丰碑、创人类航天文明”的企业愿景。

本文从航天系统基层研究所办公室的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对科研事业单位办公室系统的团队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论述,探讨在组织中如何开发高效的工作小组,如何进行有效的团队建设。

1 和谐团队的含义

1.1 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办公室团队活动的主体是人,和谐的办公室团队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既有个人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平台,又有全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团结友爱、互守诚信、相互促进的团队精神。一句话,和谐办公室团队就是要人和,人和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出效率。

1.2 高效、规范、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和谐的办公室团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秩序,这是衡量办公室团队和谐的另一个重要标准。良好的工作秩序包括:一是规章制度科学实用;二是激励机制科学到位;三是工作成效明显突出。因此,构建政令畅通、运转协调、科学有序的工作机制,是构建和谐办公室团队的重点和目的。

1.3 和谐、优美、舒心的工作环境。构建和谐的优美环境,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是构建和谐办公室团队的重要方面。为此,一要改善办公条件,要使办公条件逐步满足社会的发展和工作任务的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要注重办公条件的科技含量;二要搞好办公区域的净化、美化工作,形成一个规范、整洁、优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有教育意义的参观考察活动,符合办公室特点的培训交流活动。打造和谐办公室,建设和谐团队,关键是培养团队精神。

2 办公室团队建设的困境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个体的人是无法十全十美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创建一个完美、和谐、高效的团队,并且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充满激情的快乐工作。然而现实总不能尽如人意。有的领导说我们的员工素养有待提升,有的同事抱怨我们领导不能完全以人为本……因此,谈到如何加强办公室团队建设,面临的困境很多。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办公室团队成员难以获得持续高昂的士气和战斗力

办公室作为整个单位的综合协调部门,工作服务对象既有所级领导,又有基层部门,还直接接触广大干部职工,工作内容涉及办文、办事、办会、接待、宣传、党务等琐碎事项,任务繁杂且艰巨。

虽然办公室成员是经过领导精心挑选的“精兵强将”,但在这样繁杂的工作环境中,个人的自我成功满足感是非常低的。在个人的需求层次上,自我实现感也非常低,无法体会到强烈的自我归宿满足感,从而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的丧失,士气和战斗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2.2 办公室团队结构层次不合理

团队成员结构合理,素质互补、学科交叉,资源共享,是优秀创新团队形成与发展的关键。研究所办公室的成员大多为文科生出身,所学专业与本单位的主流专业相差甚远,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办公室员工即使工作多年,对本单位的业务工作还是不甚了解,这大大影响了领导参谋助手作用的发挥。

2.3 办公室团队人员流动率和流失率高

航天事业是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有利于优秀人才聚集的“人才高地”。这是整个航天队伍的优秀,但由于办公室属于科研生产的管理部门,对优秀拔尖人才缺少吸引力,而且即使能吸引到优秀人才,又会由于办公室工作的烦琐和无成就感,无法满足员工个人的自我成就感,从而导致办公室员工流动率和流失率增加,尤其是男性员工和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员工。

3 和谐团队精神的打造与培养

3.1 建设一支素能优良、团结协作的办公室管理团队,筑起团队成功的基石

团队精神的培养取决于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实现管理团队的效率必须从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要加强沟通,增强团队凝聚力。一个团队成员之间由于性格、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差异,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误解是不可避免的。沟通能够激发团队潜能,汇聚众人智慧,增强团队凝聚力。这既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要用激励去不断焕发团队成员的工作激情和对团队的认同感。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只有不断开发新的激励模式,才能促进团队的不断创新,才能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激情,才能保证团队从优秀走向卓越。对不同层次需求的员工给予不同的激励手段,这样既能达到激励的最佳效果,又能使成本恰到好处。作为领导,应该懂得如何去激励人,如何使人产生自信,对不同层次需求的人员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3.2 制定团队目标,塑造高效团队之魂

打造高效团队,首先要提出团队目标,没有目标,团队就会失去方向。因此,办公室主任要在单位宏观目标与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办公室明确的工作目标,并对目标层层分解,同时通过组织讨论、学习,使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本部门和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应该努力的方向,这是团队形成合力,劲往一处使的。另外,员工最感兴趣的是,达到目标后他能获得什么或提高什么,这也要求我们必须把岗位目标分解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整合员工的思想与心态,这样制定出来的团队目标对员工才有激励作用,才能把建设优秀团队的基础打牢。

3.3 建立工作体系和规章制度,健全团队的四肢

办公室的团队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单位的目标任务,更是为了培养员工,促进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建立工作体系,既要让员工齐心协力完成好办公室的工作目标,更要提高每一位员工的职业素质。

建立工作体系首先要明确本单位办公室的主要工作业务内容,明确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然后是规范办公室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并提出每一项工作的检验标准,最后是列出阶段性计划,即年度、季度、每月、每周的工作计划,最终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固定下来发给每位员工,并建立相应的制度督促每个员工按时保质完成。

工作体系建立起来之后,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和规程也应该建立起来。衡量一个单位的管理是否走上正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制度、规程是否被单位员工了解、熟悉、掌握和执行,是否有监督和保障措施。让员工熟悉、掌握、并按各类制度、规程办事,不但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需要,也是满足单位发展和员工快速成长的需要。规章制度的制定要遵循简单化原则,尽量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行之有效。同时更重要的是,制度的执行重于建立原则,制度的建立往往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困难的是认认真真,持之以恒的按制度规定做好每一件事。

在办公室内部,我们实行了团队员工岗位轮换制度,目的是让团队员工能够有机会根据实际情况真正了解本部门的工作,对于员工之间协作时相互理解、相互谅解非常重要。职务轮换前要做好充分的培训准备,否则会出现混乱。

3.4 建立团队考核激励制度,为团队注入“推进剂”

办公室团队管理主要是处理人际关系,其核心是激励办公室成员的积极性。团队绩效考核是激励和检验工作的主要手段,是办公室团队工作的“推进剂”。它不仅检验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成果,也是向团队成员展示办公室团队的价值取向,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关系到团队的生存和发展。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办公室主任不能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做到把年度考核和日常评估结合起来,根据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奖励和处罚,并把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向员工反馈考核评估结果,帮助他们寻找自身的不足,寻找与团队目标的差距,从而激发员工不断改进工作品质,提高服务质量,达到整个团队共同进步的目的。

3.5 办公室主任要提高自身素养,发挥团队领头羊的作用

办公室主任的职能是全面负责办公室目标的实现,并带领团队共同进步。他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既是工作计划的制定者,又是实施计划的领头人,作为整个团队的领头羊,其个人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凝聚力、魅力、眼力和执行力。

凝聚力―办公室主任要具备极强的凝聚力,凝聚力形成的关键是其本人要赢得下属的信任和尊重。他必须对本单位的理念、企业文化和发展规划有正确、深入的理解,没有理念与文化的团队是一支脆弱的团队,所以在工作中,办公室主任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与团队成员一起,向团队成员诠释航天军工企业理念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唯有这样,团队才会有真正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魅力:办公室主任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敬业精神感染和团结员工。他必须大胆果断,对待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待问题实事求是,既做到敢于承担责任,又做到奖罚分明;必须时刻保持工作的热情,正确对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问题,相信下属,敢于向下属放权,促进他们的进步和成长,善于激励下属,使他们感到自己得到重视和尊重,善于有效沟通,经常与团队成员交流,不失时机的把团队的决策和意图传达到每个员工中去。

眼力:办公室主任要具备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单位存在的问题,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并做到及时校正。

执行力:单位决策唯有通过执行才能得以实施。作为整个团队执行各类制度和规范的第一责任人,办公室主任应该具备较强的执行意识,立足公平公正,及时改进执行方法,并持续完善团队内部的制度和规范,提高整个团队的执行能力。

4 加强办公室团队管理,建设和谐办公室

4.1 重视组织规范,弘扬团队正气。一是加强办公室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干部职工带头落实“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感人,以德聚人。二是加强对人际交往关系的正确引导。要通过一些有益的制度和活动,引导同事与同事之间、职工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的交往向着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始终把构建和谐办公室团队当作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4.2 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团队进步的核心理念

管理是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卓越并不仅仅指工作成就,更应该是一种精神动力和工作道德。成功的团队都注重培养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就是不断求新和变革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一个工作团队的使命和价值体现。

我们在团队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团队创新”的核心理念。我们要根据航天军工企业的工作特点,提出具有航天军工企业办公室特色的团队概念。513所根据实际,提出建设“围绕科研生产中心、服务领导决策,推进规章制度建设、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工作目标。

在办公室的团队建设过程中,创新不是简单的将团队中几个头脑聪慧的人集中起来进行创造性工作,而是必须剔除“个人英雄”式的创新模式与思维习惯,使每一位员工都围绕513所发展的宗旨,目标,使每一位成员都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为不断实现团队明确的目标而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并共同为团队的出色表现负责。

团队创新要坚持“标新立异,协同负责”的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团队中每一位员工的创新热情和主观能动作用,形成勇于创新的个人追求,提高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形成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激励创新的团队研发机制,要紧密围绕激励创新意识,从制度建设、环境条件和设施条件的改善以及各种资源的配置等方面开展工作。

4.3 强化人文关怀,构筑凝心工程。一是关心员工进步。对办公室主要要对员工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宣传和表扬。对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及时给予关心。二是关心员工待遇。做到积极争取政策,落实员工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让员工该得的能得到,该享受的能够享受到,对员工的待遇要闻要问。三是关心员工生活。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员工的后顾之优,经常过问员工生活中的冷暖,对困难的员工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帮助,在节假日或员工家庭遭遇变故的特殊时刻,组织慰问,使之切身体会到办公室的温暖。四是要注意善于用人之长。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既要注意给他们提供锻炼和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其“冒尖”,又要严格要求他们,使其避免失误,少犯、不犯错误;对中年同志要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发挥顶梁柱的作用;对老同志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尊重他们,发挥他们的余热,起好传帮代的作用。

4.4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创建学习型办公室团队

学习是创新的资源、发展的动力。我们要把创学习型组织的目标,作为加强和培养员工团队精神的基础建设。

办公室要定期召开例会,通过例会,让团队中的员工相互交流,增进沟通,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基础,每个季度要组织以学习为目的的各种活动,比如拓展训练、管理沙龙等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团队成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畅想人生、事业,互相之间增进了友谊,加深了信任。

办公室团队的成员,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不同的人所关注的话题和内容是不一样的,办公室成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有共同话题与对方交流,因此,办公室成员要阅读各种书籍,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要向身边的人学习,不断向同事请教,养成不断学习的能力,勤思考,勤总结,养成经常总结的习惯,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每天的工作。

总之,要在团队内部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树立终身学习的心理念。学习型组织的有效实施,能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学习生活相得益彰。只有加强办公室团队建设,充分激发办公室成员的集体战斗力和学习力,才能真正开创办公室工作的新局面,才能发挥办公室在航天基层单位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战英.新时期办公室主任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05-02

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新技术的发明、新工艺的创造、新材料的发现、新理论的突破等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建造创新型社会便是对创新的最高要求。作为即将参与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时代之需。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促进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2],尤其是作为国家“985”、“211”工程支持建设的科研平台及重点实验室更显示出优势地位。除了承担国家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外,高校科研平台及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基地[3],正在锻炼大学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这对于国家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研平台在促进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优势

高校普通教学实验室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理论知识形成感性认识,是一个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科研平台则有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科研培训,为部分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环境,其功能不像普通教学实验室一样面向所有学生,而是为部分具备科研潜力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而创建一批大学生创新团队,为将来的研究生教育预备人才。

与普通教学实验室相比,高校科研平台存在明显优势:①科研平台硬件配置齐全。完善的硬件条件能够充分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这些仪器往往有专业人员负责培训和维护,为学生使用提供方便。②配套资金支持。大学生进入科研平台进行研究工作,除需要申请学校或国家的特殊项目支持外,往往还需要借助实验室的配套资金支持。如果没有高校科研平台的配套资金支持,而仅仅依靠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有限资金,可能会出现实验经费不足的状况,这对一个科学问题的圆满完成不甚理想。大学生申请的研究课题一般与科研平台承担的国家课题密切相关,科研平台可以为这些创新团队准备相关前期实验,使得大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课题研究,既节省了时间又科学地利用了资金。③有专门的科研小组指导实验设计。一个科研平台中往往有一个或几个团队在维持正常运转。固定的科研人员一般包括教授、副教授、实验师、博士生、硕士生等人群。大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会有专门的科研小组指导其查阅资料、实验设计、开展实验及数据分析,避免少走弯路,同时也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结题。④实验室文化熏陶。与普通教学实验室不同,由于每天都有固定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科研平台内有着独特的实验室文化和研究氛围,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熏陶。譬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实验室每周都会有一次研究生班讨论和学生汇报,经常参与这样的学术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提前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学术气氛,为将来的科研工作做好心理准备。由于具备这些独特的优势,高校科研平台能够迅速地培养一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为本学科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储备人才。

二、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科研平台自实验室建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专项等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200余项,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动物分子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向的研究,为国家解决了一系列科研难题,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本领域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基地。本科研平台在完成承担的科研任务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自2012年以来,先后承接了大学生挑战杯实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计110项,总经费达70.6万元,具体见表1。

参与科研项目的这些大学生绝大部分已经继续攻读研究生,还有部分学生出国深造,这些学生必将成为本领域的科研贡献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响应了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号召。他们的这些成绩离不开其本科时参与的科研启蒙训练,其在重点实验室所受的科研训练是他们科研工作的起点。

三、优化科研平台管理,辅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优化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创新实验室,组织课余有精力、有能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有计划地参与到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中,开展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渠道[4]。为此,在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上需要做到如下几点:①加强科研实验室的开放程度。科技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5],开放科研平台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还是渗透创新教育的最好课堂、最快捷方式[4]。一方面组织专门的科研辅导小组对在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团队给予技术指导,另一方面鼓励其他的大学生依据本实验的具体情况申请学校、省级或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享受到科研的魅力并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②优化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以便于大学生参与科研。在制度上对大学生参与科研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与研究生相比,大学生参与科研有一些不同,这需要优化实验室管理以适应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具体情况。首先,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并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所以大学生在独立开展实验的前期需要有专门人员指导其科研并全程培训,充分发挥科研实验室“传帮带”的优势,让研究生对大学生实现一对一的负责制,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进入科研状态,少走弯路。另外,大学生由于还有繁重的课程任务,其科研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假期,需要协调实验室仪器使用情况和实验教师的工作时间,给大学生科研创造充分的条件。

四、结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高校实验室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本学科培养科研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学校,可以进一步优化科研平台管理,以增强其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凤娟.浅谈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10):81,84.

[2]赵晶波.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9):39.

[3]张发爱,吴志强,刘来君,韦春.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地方性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7):5-7.

第6篇

>>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浅析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浅析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浅析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 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相结合建设高校科研团队 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管理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 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浅论普通本科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策略 高校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团队建设思路分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面向科研团队的网站建设与管理 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高校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 知识管理视野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科研团队的培养 高校导师制度下高效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⑦罗静,陈卫.南大新添一创新群体[N].江南时报,2005-03-01.

⑧“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DB/OL]./20041201/3122980.shtml.

⑨戴军,穆养民,李兴鑫等.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结构与建设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1.

⑩林萍.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与构建措施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15.

{11}苏娜.高校科研团队的构建与管理[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9.

参考文献:

[1]徐青,张云,应飚.试论研究型大学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2]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王瑜.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甘肃科技,2009,(4).

[4]刘培莉.我国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7篇

[关键词]优化评价 核心能力 动态奖惩 科研平台 高职科研团队

[作者简介]罗金凤(1971- ),女,瑶族,广西宜州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和科研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研项目“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X201451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32-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各高职院校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加强科研工作。高职院校科研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但也仍然存在制约高职科研发展的系列瓶颈问题,特别是科研人才集聚不足,科研团队建设步伐缓慢甚至停滞等,严重阻碍了高职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将在当前高职科研进入新的发展背景下,分析高职科研团队发展的新机遇,探讨高职科研团队建设遭遇的瓶颈问题,力图找出适合当前高职科研团队建设的新途径,以促进高职科研工作的继续发展。

一、新时期高职科研团队创新建设的机遇

自国家实施高职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以来,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人才的同时,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努力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等途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不断巩固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地位。高职科研工作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呈现出新气象新特点,为高职科研团队创新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领导重视,教职工科研意识明显增强

各高职院校领导普遍重视科研工作,在决策时给予科研工作大力支持,在人、才、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倾斜支持。据调查,各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普遍逐年增长,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更是翻倍增长,如建设一批研究中心和创新工作室,购置必要的研究设备和原料,保证师生教学需要的同时提供最佳研究平台;对各二级学院(系、部)引进带科研项目的高级人才绿灯放行,并提供专门的研究经费;给予科研奖励和获奖科研成果再奖励,激励师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学校科研政策环境良好,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开展科研的积极性,教职工科研意识明显增强。

(二)认清现实与自我,科研目标方向明确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科研已经跳出过去的模糊定位,从自身专业能力和技术能力实际出发,在开展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探讨研究的同时开展侧重于小项目、专业特色项目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项目的职业技术研究,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也为行业企业和当地政府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

(三)努力创造条件,科研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在国家和地方实施高职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进程中,有关高职院校抓住机遇,在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为师生建立起开展产学研教融于一体的校内外各种实习实训科研基地。随着国家和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职教育示范实训基地的建立,一批可提供开展科研工作的先进仪器设备、场所应运而生。高职师生开展科研的硬件得以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还注意到软环境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师生开展科研工作。

(四)敢于挑战,科研能力不断进步

随着高职校企业合作办学的不断推进,校企互融,校政互动,企业进班级、班级进企业的办学形式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师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改造越来越多,他们勇于挑战,敢于承担,积极投身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在做中学,学中做,科研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行业对高职研究实力的偏见。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参与南宁广开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箱式变电站等配电产品的电器设计工作,教师作为第一发明人将申请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一种户外落地式端子箱”“一种挂式计量表箱”投入生产,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新时期高职科研团队建设创新面临的挑战

高职科研发生的可喜变化为科研团队建设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高职科研团队建设创新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严重阻碍了高职科研的创新发展。

(一)科研团队意识不强,特色团队更是缺乏

尽管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科研积极性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他们绝大多数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墨守成规,科研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大部分教师是为了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需要而开展科研,其科研形式多是以个人为终极目标,即便是集体开展课题研究,形式上是一组或一群人组建临时团队,但具体研究工作的开展也是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居多,很多成员并未实质参加。这种个人科研的成果与科研团队的集体智慧差别很大,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开展研究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质量,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本质上看来,高职还没有形成科研团队意识和团队观念。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将科研群体与科研团队混为一谈,简单地认为开展课题研究临时组建起来的研究群体就是科研团队,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团队更是几乎没有。

(二)科研团队建设政策支持不足,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从国家到地方以及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和出台有关支持高职科研团队的专项政策文件。就教学团队建设政策来说,各级重视并出台政策并专项评选优秀教学团队,教育部组织评选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厅组织评选省(自治区)级教学团队,高职院校组织评选校级教学团队,并对获得相应荣誉的高职教学团队进行物质、精神方面的奖励。相比之下,高职科研团队建设没有政策支持,没有能力和水平评比,更谈不上资金支持和应有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可以说,缺乏政策支持下的高职科研团队建设相比较教学团队建设一直是短腿,跛足前行。

(三)科研团队组建向心力不足,核心能力缺乏

科研团队组建向心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人才,即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是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的关键,他不仅要拥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还要勇于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同时具有比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精神、锲而不舍的毅力及百折不挠的精神。显然,高职院校的教授、专家尚未满足这样的条件。第二个是经费。高职科研经费相对较少,难以满足职业技术创新性研发和企业产品的升级改造需要,囿于此,高职科研大多停留在教育教学研究上。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高职想要通过横向兼并吸纳理想的资源或能力,并将拥有这种资源或能力的单位或个人直接纳入本学校从而提升科研团队核心能力显然不可能。

(四)科研团队建设缺少有效管理,团队成员协作无序散漫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没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管理体制,更有甚者,简单地将教学团队当作科研团队来管理,将教学团队的教学成果当作科研成果来管理。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满足于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取得的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或优质专业建设上,忽略了引导、启发、协调、服务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更缺乏组织科研团队参与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和服务于社会创新发展研究;另一方面,教学团队负责人缺少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不懂如何调动团队成员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不懂如何协调引导教师解决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合理安排教学和科研工作,不能很好协调分配成员间的科研工作任务,导致团队成员科研自由散漫,合作不足,交流沟通不畅,无法高效地利用场地和设备协作开展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更谈不上共同为企业开发新产品。

(五)科研团队建设缺乏有效监督与评价,赏罚不足

高职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监督与评价机制,更缺少清晰明了的团队责权制度和团队成员的约束和激励办法,通常简单地将课题中期检查和终期结题评审当作对团队的科研监督与评价,将立项资助及配套资助经费和年终个人科研成果奖励当作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的科研工作最终奖励,没有对科研团队及其领军人物进行特别奖励。由于缺乏激励,导致科研团队研发干劲不足,带头人带队动力不足。此外,高职院校也尚未建立起对科研团队科研工作的责罚措施,高职科研经常出现课题立项后迟迟未能结项的情况,影响了高职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新时期高职科研团队创新建设的路径探讨

要提升高职科研竞争力,彰显高职科研的社会服务水平,需要高职院校在近几年通过示范和骨干院校建设形成的专业优势和实训设备与条件优势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专业优势人才,创新建设科研团队,促使其发挥最大功能。

(一)提高科研团队建设创新意识,创建特色科研团队

观念是先导,只有自上而下建立起“1+1>2”的团队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院校当前科研工作单打独斗的格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团队理念,即首先从高层抓起,学校领导要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在决策上对科研团队的建设给予人、才、物的支持;其次,科研管理部门要有科研团队建设引导意识,为科研团队的组织建设搭建平台,为人才的集聚牵线搭桥,加强团队培育和宣传教育,努力消除教师科研个人主义思想和行为;最后,教师要有“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意识,自觉要求建立科研团队,融入科研团队,为科研团队的共同科研愿望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各高职院校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所具有的专业特色,从学校特色科研立项着手,逐步向外扩张,承接校外行业企业科研项目,在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会集聚社会人才加入科研团队,从而逐步形成具有专业行业特色的科研团队。

(二)加强平台政策支持力度,建设科研团队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决定科研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只有强有力的核心能力才能积聚人才,搞好管理,推动团队的发展。因此,需要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加大对高职科研团队核心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别需要搭建平台,为高职科研团队建设铺平道路。在政策制定上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加强科研团队领军人才的培养和锻炼,通过上级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普通高校吸收高职科研人才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立项项目研究,通过实实在在地参与科研来提高高职领军人才的科研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二是政策倾斜鼓励高职横向联合行业企业创建创新工作室,并依托创新工作室组建创新团队开展科技创新;三是出台政策鼓励高职院校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开展科研团队建设,特别鼓励高职院校以压担子方式内部培养科研团队核心人才,同时支持高职院校以柔性人才引进的方式兼并融合科研院所、普通高校科技人才来加强高职科研团队核心能力的建设。通过系列政策倾斜,多形式、多途径狠抓核心能力建设,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较强的科研核心向心力,必将促进高职科研团队建设与发展,提高高职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团队疏导,优化组合科研团队

要改变高职科研团队的无序和散漫状态,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加强对科研团队的建设疏导,变无意识的课题集结人员自由组合团队为有意识地优化培育和建设科研团队。有意识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出台专门文件组织申报建设高职科研创新团队,给科研团队一个正式的“名分”;二是注意学术梯队的建设,明文规定科研团队必须老中青结合并以老带新,而所谓的“老”是指学术资格而非年龄;三是建立科研团队之初就让各团队明确目标、方向和任务,引导团队成员将个人的学术目标与团队的集体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以创造最大效益,取得最大的成效;四是做好团队建设的引导、协调、沟通、服务等工作。

(四)深化科研团队评价与监督,引导科研团队良性发展

建设科研团队的目的就是发挥其最大效益,而科研团队效益的取得,需要通过绩效来体现,团队的绩效如何,更需要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对高职科研团队的绩效考评,需要全方位进行,既要检查、考核、评价团队成员个人绩效,也要检查、考核、评价整个团队绩效;既要有软指标,也要有硬指标。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对所属该研究和服务的领域进行研究,科学合理地设计考核指标。要将定量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可以将同行认可作为重要指标之一纳入考评体系。考评力求科学、公平、公正、有效。

(五)建立健全团队科研奖惩制度,促进高职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

奖惩制度建立与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实行动态奖惩,在组织申报建立科研团队之初就明确奖惩办法,并给予立项启动经费支持,中期检查合格的给予持续经费支持,检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再不合格的予以取消,并追回资助经费;二是奖惩对象分团队、成员个人和团队带头人三类,每年对照各自指标检查,对考评指标任务完成较好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进行通报表彰奖励,同时给予课题优先立项和现金物质奖励;三是对业绩突出科研团队、成员个人和团队带头人进行典型宣传,通过学校网页、各种新闻媒介加以宣传,授予他们应得的荣誉,同时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团队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华林,李权.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2]杜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要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9(3).

[3]李婉,谭金明,朱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

[4]孙继英.基于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J].经济师,2010(1).

[5]王秀清.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时空,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