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6:09:22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规模化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三大主导产业根基稳固
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刺葡萄、南酸枣、毛竹林等三大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县已种植刺葡萄1500亩,南酸枣人工栽种5万亩,年产南酸枣鲜果3000吨以上。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67.6万亩,活立竹9861万根,年加工产品竹200万根,竹笋产量20000吨,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林农来自竹产业人均年收入达1200元。
(二)六大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已成雏形
基本形成了茶叶、油茶、花卉苗木、有机水稻、畜禽养殖、脐橙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1)茶叶:以横水、铅厂、上堡、乐洞等乡镇为主产区的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25120亩,年产茶叶982吨。
(2)油茶:全县现有油茶总面积达8.3万亩,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坝、思顺、上堡、过埠等乡镇,2013年全县油茶籽产量750吨,茶油产量250吨,实现茶油产值2000万元,有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油茶协会8家。
(3)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等乡镇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个(处),总面积超过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豆杉、香樟、桂花、罗汉松等,2013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4)畜禽养殖: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家,其中出栏4000-10000头养殖场4家;有年出笼8000羽的家禽养殖场1家。2013年生猪出栏9.5万头,家禽出笼77万羽。
(5)以新世野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有机水稻种植1500亩,年产有机大米40万斤,市场前景看好。
(6)脐橙种植面积7.3万亩,产量达9.2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主要分布在龙勾、扬眉、铅厂、横水等乡镇。脐橙果品分级、包装销售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脐橙加工企业12家。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用逐步显现
县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贵竹发展有限公司、省华森竹业有限公司、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宝龙果业有限公司、县鑫丰人造板厂、县赤水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其中:种植业81家,林业25家,畜牧业23家,渔业1家,农业服务业6家),2013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7家(涵盖种稻大户、苗圃基地、特种养殖等行业)。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1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13年起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共计200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枣、大棚蔬菜等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给予了大力支持,激发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我县目前有8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产品涉及茶叶、脐橙、大米等2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3591亩,其中无公害认证3万亩,绿色认证5万亩,有机认证3591亩。“高山茶”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产地”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大的只有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枣加工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机大米、崇峰罐头食品等企业正处在发展壮大时期,还有很多拓展空间。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农民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阶段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就农业投入的风险评估而言,农业产业面临市场价格、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方面风险,使产业集约化经营很难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造成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些服务内容、措施、办法、手段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支撑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务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穿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1、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县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齐云山”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力争强的行业“航母”。从而彻底改变我县经济结构单一的“一钨独大”的经济格局。一是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督促全县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信息、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我县茶叶、脐橙、竹业都不同程度出现厂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竞争力低下等现象,非常有必要进行整合经营;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围绕南酸枣、刺葡萄、茶叶、竹笋、有机大米、油茶等产业,切实利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并制订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几个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建设规模农产品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加工营销等,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力度。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竹业、茶叶、油茶、有机大米等主导(优势)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布局。采取订单农业等形式,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式,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合作社、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一是通过签订合约,合理确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二是在再生产各环节上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调整各利益主体间的分配关系;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共享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四是建立风险保障制度,从再生产各个环节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基金,以调节市场供求变化和自然灾害给各方所带来的损失;五是加强对合约的法律监督和仲裁,维护合约的严肃性。
1制约因素
1.1产品档次低是发展困难点
虽然很多区域的自然环境等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比较好,但是总体的规模范围比较小。相对而言很多先进地域在各方面的发展层次水平都处于较低阶段,这种情况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价值会产生限制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高科技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未来农业发展中规模化经济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农业生产如果不达到规模化,将很难实现高效和进步。
1.2分散经营是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很多区域的农业生产基本是个体的生产、自主的经营。农民充当了生产者、运输者、经营人等多方面的角色,这种形式对于整体的发展产生了制约,每个农户这种自我经营的模式导致种植规模无法扩大,整体农业市场集中水平相对较低,如果出现市场波动等意外的情况,将会给农民带来非常大的风险和损失。
1.3发展明显的不平衡
很多地方的农民对于发展高效农业的专业认识程度达不到,整体上对于这种经营模式感觉非常困惑,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部分农民对于当下自己经营的状况比较满意,不愿意尝试新的方式,由于保守想法的影响,导致不同区域、城镇之间、街道之间的发展出现了失衡。部分新模式运行良好的地区不断地创新突破,得到了很好的成绩,突破了旧观念思想的限制,部分区域的运行效果不明显,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导,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也不明显。
1.4资金问题是发展限制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国家已经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不断地鼓励和激励农业行业的进步发展,主动的进行资金财政方面调整来满足农业的发展需要,可是这种资金调动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农业领域发展的步伐,资金的数量不足和调动不及时成为农业高效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意义
2.1农业跨越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过实验和数据的研究表明,采用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已经可以达到每公顷数十万元甚至更高的水平,采用高效农业的方式可以快速的帮助农民解决经济问题。国家的部分工业化地域和农业化地域的劳动人员应该进行转移,很多专业水平高超的、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士应该成为发展的主力军,对于发展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逐渐的解决。随着城乡配套改革方案的不断应用,意味着高效规模化的农业发展已经提到了实践的层面,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2产生长久性的影响
农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能够在多方面产生良性的影响。首先给予农业产业新的内涵,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的市场化经济服务,提高参与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水平素质,不断地进行观念改革,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创新。从当下的实际状况分析来说,整个行业的发展处在动态的变化中,随时面临着市场经济等多方面的考验。
3农业高效发展的路径选择
3.1从战略高度上形成共识
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变化后的客观需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领域的专业化分工趋势逐渐明显。在世界大环境范围的影响下,农产品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三农”经济在农村经济变化过程、管理体制、体制的实施过程中都提出来新的要求。实现农业规模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体制改革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农村经营体制发展中、农村社会化体系的内部需要,该手段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传统化的手段逐渐向高效化农业发展,实现行业领域转变的必经之路。
该方式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手段,最终实现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结合,将过去的个体性分散生产方式逐渐向规模化方式经营,从过去单一性的、重视产品数量逐渐变成重视产品质量和数量两方面,将初级的农业产品不断进行深入加工,实现营销模式的巨大变化。
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国内的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区域特点的高效农业生产模式,但是总体规模比较小,生产出的农业产品种类相对比较单一。部分地域本身的生态优势非常独到,这已经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可能性,应该最大化的挖掘这些内在潜力意识,坚持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不断地对产业结构和生产格局进行优化调整,将小范围的高效农业逐渐发展成一种主流形态,促进我国农业行业整体的进步发展。
3.2抓住重点,推动全局
想要发展高效农业应该不断的建立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重视主导产业的培养。对于农业结构的改革大力支持,增加调控力度,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实现规模化经营,重视区域性特点,重视产品优质的多重原则,建立具有标杆性作用的规模基地,让产业发展性优势产区不断的集中,发挥带头作用。
对于农村的相关劳动力及时进行调整和转移,让土地的经营权利得到相应的变更。在稳定相关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推行和实施农民转移过程,在符合市场的前提下对于土地的应用权利进行调整,让相关的资源逐渐地向优势地域转移,加大土地经营的规模,提高规范化农业发展的水平。
3.3建立相应的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
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对于品牌效应具有充分的认识,相关人员应该对于如何树立品牌观念有正确的理解,采用多种方式不断地进行推广,提高农业品牌战略,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提升产品的精度,对于市场整体的趋势有了解,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范围,让品牌效应为经济的发展做出正面影响。
3.4建立保证机制
对于农村区域的基础设备建设要不断加强,保证整体综合生产水平不断上升。对于农田的基本建设工作要不断加强,对于中低的产田应该逐渐进行改造,对于相关水利设备设施也要不断建设。深入进行机械化农业推广,加大对于相关设备设施的研究力度,促进相关领域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提高机械设备应用范围,让农业发展逐渐向其他领域不断的扩展。
3.5建立具体的平台,促进技术改革
从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看,设施农业装备技术逐步标准化、大型化,作业机械化,环境监控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农业生产工厂化成为发展的趋势。毋庸置疑,规模化是其必然前提。规模化发展设施农业,一般都是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以拱棚和日光温室蔬菜为例,大多经营者一年内可收回建棚时的一次性投资。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探索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呢?
1.集中土地,典型引路。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土地相对集中是必要的条件。这就需要对分散于各个农户的承包土地进行适当调整,或者对一些地块进行合理流转。调整或者流转土地关系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不可操之过急、简单行事。从山东省寿光县、陕西省华县等设施农业发展较好地区的经验来看,他们在发展规模设施农业过程中,都有一个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典型引路的过程,为土地集中创造了条件。
2.政策鼓励,强力推动。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部门在设施农业种植、销售全过程中的服务意识,以合理优化配置菜区土地资源为总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准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综合效益为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加大销售市场信息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从目前情况看,很多地区在发展设施农业时还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引导农民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信息化。尤其是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手段,强化服务措施,整合科技支撑力量,搞好各类技能,积极参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品质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的影响。规模设施农业,起点较高,群众往往有些风险顾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生产环境、销售环境,是启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山东寿光之所以成为闻名全国的规模设施农业典型,首先在于发展之初采取了行政推促的办法,扩大了蔬菜规模;其次是找准了发展的切入点,连续成功举办世界蔬菜博览会,这无疑对产业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陕西华县从2005年开始由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改造蔬菜产区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使设施蔬菜面积和加工数量迅速增加。同时,设施农业需要现代农业科技作支撑,规模设施农业只有依靠技术才能实现优质丰产高效之目的,政府应积极主导技术服务,注重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引导作用,形成学科技、用科技、靠科技致富的浓厚氛围。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设施农业类型很多,单就设施蔬菜而言,就有现代化温室、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等。发展规模设施农业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温室则温室,宜大棚则大棚。日光温室虽然在完善程度上无法与国外现代化温室相比较,但其造价低廉,且经济效益显著,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规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类型之一。日光温室可作春早熟栽培,也可作秋延后栽培,还可作越冬一大茬栽培,但建造成本越高,而且盲目上马未必就能产出预期效益。因此,我们在发展规模日光温室产业时,应在注意采光好、保温好、安全性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建棚投资。大拱棚主要作春早熟、秋延后栽培,一般冬季不能生产喜温果菜类,建造成本主要因不同拱架材料而造价不同,也因不同覆盖层数和利用季节有所差异。
规模化经营设施农业有很多风险和障碍,从农业技术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问题需要注意:
1.加强设施建设,规避气象灾害。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增多,中国的很多地区在冬季都曾遭遇多年不遇的持续性降雪与大雪,导致一些温室大棚出现坍塌,一些设施内种植的蔬菜或饲养的动物受到较大危害。通过灾后调查得知,这些设施多数比较简陋或者结构不够合理。影响设施农业效益的首要因素是设施水平,笔者认为设施水平首先体现在棚体建设上。以蔬菜日光温室为例,棚体建设应注意棚内面积不可过大,跨度与高度的比例在适宜范围之内,拱架材料要坚固耐用,后屋面的厚度与防水处理要合理。在加强棚体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棚内外设备水平。在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等设施农业发达国家,设施农业设备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这些设施设备小型、轻便、多功能、高性能,涵盖了耕作、播种育苗、灌溉施肥、自动嫁接等生产过程,普遍实现了播种、育苗、定植、管理、收获、包装、运输等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达到较高水平。
2.加强科技培训,规避病虫危害。随着城市的扩展,传统的菜区正呈现慢慢消失和萎缩的趋势,所以不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均远离城市,农民新型种植经验不足,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市场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气候变化、轮作倒茬、品种选择、病虫防治、灾害、价格起伏等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束手无策,最终导致蔬菜难以如期上市、品质下降、产量不高、效益不好。有些设施基地,起初聘有技术人员,种植尚可成功,技术人员一旦撤走,遇到以前未种植过的蔬菜种类和未发生过的病虫害,菜农便不知所措。从寿光、华县等地的成功经验来看,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是规避病虫危害、保证规模设施农业持续与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3.加强合作组织建设,规避市场风险。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牵动和制约着设施农业的每一根神经。这只手可以通过经济合作组织服务于规模设施农业,通过协会把广大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研究分析市场走势,引进推进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服务,可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最大限度地确保农民增收,同时也便于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农民、中介、客商等合理利益诉求的得以实现。
1 基本概念及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1.1 农业产业化及规模化概念及其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主要依靠市场的导向,重点开发主导产业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等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由于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而实行农业的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的合作经济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和问题。
1.2 国外典型案例
日本模式:日本是温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人多地少,跟我国在农业经济客观条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在此经济条件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组织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实行区域专业化生产,建立农业产业区,并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为主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形成一条小农背景下的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之路。
俄罗斯模式:普京所推动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尝试,在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方面,有显著成效。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主要依据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制度只有与农业发展相匹配才能有效的释放劳动力、激活生产力。农业技术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支撑,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外援保障。
2 单纯的农业规模化不适合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
2.1 从经济学角度看
我国的农户经营规模不应该迅速扩大。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并且在耕地方面融资不足,加上充足的劳动力,人均收入少,不适合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由于农业活动的非标准性,使得农业雇工的监督成本很高,从管理成本这个角度来讲,就不能大规模的雇工,所以得用自己的劳动力,所以农业规模不可能很大。
土地流转难。目前土地大都集中在众多分散的农户手中,难以有效地流转。建设用地紧张。国家土地政策严格,农业企业很难取得建设用地。
2.2 从技术角度看
我国科技水平尚低,以目前的农业技术设备,实行单纯的农业规模化是不太可能的,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带来规模效益的同时,仍无法避免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甚至有可能把风险也一并“规模化”了。因此,单纯的农业规模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受到了人多地少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要切实发展适度的规模化。
3 农业产业化必须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
3.1 单纯的产业化存在的弊端
单纯的产业化将使得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乡镇企业与农业生产无法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脱节,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高但自身效益却低,这就影响了农业稳定发展。
3.2 适度推进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适度规模经营是开放式中国的大趋势和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农地规模太小,和现有技术水平、机械化使用根本不配套,农民经营收入很有限,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适度规模经营非常重要。
农业产业化中会遇到小农制分散经营等问题。无论是单纯的适度规模化还是单纯的产业化都无法走出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困境, 只有把农业适度规模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 走农业产业规模之路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根本之路。
4 如何把农业产业化与适度规模化结合起来
4.1 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加强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也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合格的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4.2 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扶持政策,探索产业化资金投入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源头是农户、终端是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及时传导市场信息,带动农户规模化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4.3 通过分工、专业化生产等手段来增加专业化组织的收益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这种整合在我国的正处于萌芽状态,而在国外早就实现了规模化和效益化。目前我国和农业发达国家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无论从土地方面的集约还是在农业生产效率方面,相对于农业发达国家,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迈出第一步,就是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我国已经理顺了土地的有效流转关系,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土地集约的发展,这就为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做好了准备。
而我国目前主要的整合方式就是合作社经营整合。主要以一个生产队或者是以村为单位,所有的经营户组成农业合作社,土地集中经营管理,只有少数人负责耕种,其他人只负责分红,这就使很多人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从而实现劳动力的解放,一方面可以实现土地集约,为现代农业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使很多底层的农民转变身份,转变成为自由职业者。这对于我国建设工业化社会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土地的有偿流转经营和合作社经营相比规模就小多了,不过也是目前农村中主要的流转方式。
相对来讲,盐碱地的改造就是必须以技术的投入为主要基础,而这个技术要求对于很多人来讲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润禾公司目前主要致力于此项集约经营改造。
为了引导规模农业的形成,国家应确立规模农业的相对标准,并对达到标准的给予一定的确认和政策支持,引导社会的资金积极投向规模农业,引导现代农业的快速高质量形成。润禾公司的发展实践中,在形成规模土地资源过程中就有很大的感触。润禾公司主要以自己的专利技术对盐碱地实施改造,在占有几万亩盐碱地资源的条件下,确立并实践着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润禾公司现已改造盐碱地近万亩,这万亩良田被长岭县确定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这个示范园区中有千亩瓜菜种植园区、有6000亩有机富硒水稻种植园区、特色有机养殖园区,还有15000亩有机循环农业园区。这些园区的形成都是在有一定规模土地的基础上开展的,对于产供销整个环节是最经济合理的,尤其在15000亩有机循环农业开发园区中,各环节链上都能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效果。这个15000亩有机循环农业园区是以种植15000亩甜粘玉米为起点,种植过程中全程有机规范控制,施用有机肥料,采取生物防治虫害,让产品达到有机优质,再进入甜粘玉米加工环节,让产出的甜粘玉米零距离进入整理加工,达到速冻甜粘玉米的品质最优。在供应鲜甜粘玉米时,在最短路径相对减少了运输费用每亩约200元,由于整片大规模种植,在采收环节可以采用机械化作业,每亩减少成本支出60元。采收后的玉米青秸秆可以直接转化成养分很高的青饲料,转变成饲料商品(散户农民,一般不能使青秸秆转化成商品),这样每亩可增收600~1000元,这些青秸秆就地就近进入牛羊规模养殖环节,保证低成本饲料供应,牛羊过腹转化产生的大量粪便进入生物无害化处理,沼气供热进入温室种植,节约能源降低种植成本,沼渣沼液还田,进入有机种植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加工企业保证产品质量最优的同时减少运输费用300多万元,农民种植青秸秆增收1000多万元,养殖减少成本300多万元,全产业链高品质产品增值2000多万元。
一、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是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前提
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以来,地块不连片,一家一户经营,大型机械作业受阻,逐步出现了大型机械搁浅,小型机械装备在农业生产中起了主导作用,发展较快。实践证明,常此以往,土地分散经营只靠小型机械作业带来的问题较多,导致作物种植重、迎茬问题严重,小型机械深松不到位,机械作业综合性不强,致使耕暄达不到标准,多年形成犁底层,留不住雨水,起用不了地下水,达不到蓄水保墒的作用,直接影响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措施的实施,影响大中型先进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程度,使国家投入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补贴和农民购买农机的投入利用率大大降低,没有用武之地,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保证不了国家对粮食的需要,影响农民加快致富的步伐。连片种植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能够推动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同时也能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
二、发展小型农机正在向发展大型农机逐步转变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主要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式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必须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第二,必须使用大型农机具,现代农业技术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合立体作业,绝非是小型农机具所能胜任的。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以往因其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理解它有效实现农艺技术的毫性能、它的性比价、它的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农机。可见,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
三、鼓励扶持农机专业户快速发展,规范引导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农机服务的主题还应是农机专业户。目前我国农村的机械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耕、种、收三项作业平均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农村的大中型农机规模化作业服务的比重也很低,而家家户户小农机分散作业的状况必将逐步过渡到大农机规模化服务的方式。因此,当前应重点扶持农机专业户发展,采取鼓励措施,培植农机大户,加快推进集约化作业的农机服务模式。随着农机专业户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也随之应运而生,当前农机发展路径展现得十分清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比较快,它是农机户之间的社团组织,为农机户提供维修、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平台,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正在转向企业化规模经营和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将逐步形成农机服务的高级发展模式。
四、农机跨区作业解决了小规模农机户与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需求分析;科技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55-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江苏省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苏北、苏中土地流转率达到30%~40%,据沭阳统计,该县土地流转达到50%,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在苏南土地流转的进程更快,吴江县已在80%以上。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泗阳县裴圩镇全镇约有7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前一对夫妻只能种几亩地,现在一对夫妻可以经营几十亩地到几百亩地,一个经营大户只要雇几个人,可以经营几千亩地;以前一户农户只能养几头猪,现在一个专业户可以养几十头到几百头猪,工厂化养猪,一个工人可负责2 000头猪。随着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与传统的小农经营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经营方式不同,其生产的技术体系也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小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作,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要求精耕细作,劳动强度大,产品整齐度差,其技术主要是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如陈永康的水稻生产经验就是传统的小农生产的技术典型。现代农业是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产业化经营形式,主要借助于农业机械化,只要少量的职业化的农民,劳动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产品整齐划一,是标准化的生产,它的技术体系是在综合各种环境条件,依据成本核算,科学设计出来的精确农业。因此在现阶段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了解掌握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研究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迫切需要着力解决农艺与农机脱节问题
长期以来,农艺与农机的脱节是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诟病。从事农艺科技的人员与农机设计者之间的沟通较少,搞农艺的不懂农机设计和生产的复杂,搞农机的也不了解农艺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农机与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固定性与农艺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农机有限的可靠性与农艺较强的农时性之间的矛盾,国外农机与中国农艺之间的矛盾。农机与农艺的矛盾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且牵涉到农业部门和农机部门体制方面的问题。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打开了发展的空间。农业机械正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2011年中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4%,“十二五”末要超过 60%,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的农业生产操作是由机器完成。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又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化正深刻影响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及轻简栽培方向转变。
当前,要从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制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研制适合农艺要求的农业机械等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矛盾,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要立足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需求,大力研发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针对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战略需求,以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目标,重点突破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机械化技术瓶颈,形成适宜不同区域、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针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重点研发推广果蔬茶、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针对丘陵山区种植制度多样、规模小、种植分散的特点,大力研发推广小型、轻简型农机化技术与装备。针对促进节能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研发以精准变量作业技术为核心的高效农机装备,加快普及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土地深松、秸秆还田、高效施肥施药等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节地农机化技术。
三、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主导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近年来,农业新的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私营农场、种养大户不断发展壮大。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其生产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产前品种的选择、农业生产资料等投入品的准备,产中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后的产品收获、加工保鲜,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多项技术的配套。沭阳种粮大户滕云飞,以前水稻曾达1 400斤亩,现在只有1 000斤左右,小麦曾达1 000斤,现在只有700斤,产量越来越低,问题出在秸秆全量还田上,技术不过关,播种质量差,田间发酵严重。还有一个食用菌合作社,夏季日产草菇四五千斤销往上海,就是解决不了采后运输过程中的“开伞”问题,使得效益大降。产业链上的技术“瓶颈”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单项技术的推广又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生产上因技术不配套而影响产业发展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加快构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持,成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侧重于单项技术突破,解决生产中的某个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的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应用往往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转化效率低,推广时间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整合多方面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重大创新。要认真梳理产业技术需求,完善产业技术链条,突破关键技术,快速形成一批能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重点开展优质高效粮棉油生产、现代设施农业、生态规模养殖、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技术体系研究。根据产业发展特点顶层设计好各个技术环节。充分利用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调节作用,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科研力量协作,纵横交错,协同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三大领域主要科技需求和技术体系构架
(一)粮棉油生产
粮棉油生产面广量大,由于不同作物的特殊性,机械化水平发展不一。稻麦机械化水平最高,油菜、玉米次之,棉花、甘薯、花生等作物还在探索之中。秸秆利用难度依然较大。要积极探索利用机械化进行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1.水稻生产。移栽水稻:(1)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粳稻品种,特别是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倒伏。(2)适合机械化栽插的工厂化育秧技术。(3)机械化栽插的高产农艺要求。(4)高效农药及植保设备研制。(5)水稻机械化收割、烘干。(6)秸秆还田技术。
直播水稻:(1)选育适宜直播的水稻品种,主要对生育期有严格要求。优质、高产、多抗粳稻品种,特别是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倒伏。抗除草剂水稻品种。(2)机直播技术及农艺要求。(3)直播稻田的除草剂应用技术(直播稻杂草是一大难题)。(4)其他同移栽水稻。
2.小麦生产。(1)选育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抗除草剂小麦品种。(2)一次完成碎秆、灭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项作业。难点是一播全苗。(3)除草剂应用技术。(4)小麦机械化收割、烘干。(5)秸秆还田技术。
3.棉花生产。(1)选育早熟、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种。高产、优质抗虫棉品种。(2)机械化高效育苗、移栽技术。(3)机械化直播地膜覆盖技术。(4)适合机械化要求的化控技术。(5)适合农田使用的高效农药及植保设备研制。(6)机械化采收设备研制。(7)秸秆处理装备研制。
4.油菜生产。(1)选育适合本地栽培机械化采收的高产、“双低”、抗病油菜品种(株型紧凑、抗裂角、抗倒伏、菜籽成熟趋于一致)。(2)直播技术、除草剂使用技术。(3)育苗技术、机械化移栽、合理密植技术。(4)机械化收割、烘干。(5)秸秆还田技术。
(二)规模养殖
规模化养殖的技术需求主要在养殖设施的建设、设备的更新和畜禽粪便的处理上。
1.规模养猪。(1)优良种猪的选育。(2)现代化猪场的选址、可移动、不固化土地猪舍的建设。(3)“猪―沼―菜”种养结合循环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沼液的输送肥田技术。(4)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5)母猪繁育技术。提高繁殖系数和仔猪成活率。(6)饲料加工和营养配方技术。(7)疫病防治技术体系。(8)猪场监控技术及装备。
2.规模养禽。(1)优良种禽的选育。(2)养禽场的选址。(3)养禽场的建设、设备的研制和创新。(4)网床养鸡技术。(5)林地规模化生态养鸡技术。(6)孵化繁殖技术。(7)疫病防治技术体系。(8)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
(三)园艺作物
园艺作物用工量大,种类繁多,特别是丘陵山区的果树生产,地势高低不平,种植模式多样化,给果树机械化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产品的保鲜加工是一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