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19 09:09:59

序论:在您撰写新技术推广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技术推广论文

第1篇

加快电网加设新技术推广的重要性现阶段,在电力系统的输送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同杆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变同杆双回紧缩型输电线路等新技术在大规模且跨越程度较大的电力工程、高海拔电力输送工程、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力工程从电网规划到运行管理全程的优化设计,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降低了施工成本投入,增加了供电企业的整体效益。

2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的实践技术应用的研究

2.1全面实施重大示范工程在220kV系统国产化可控制串补等新型技术等已经完成的示范工程的前提条件下,全面落实和周密部署其在500kV系统的示范工程,在此过程中以实现国产化和产业化、有效减少电网设备造价和电力工程造价为目标。

2.2充分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大面积应用常规串补、可控制串补等新型技术,扩大电力系统的输送容量,提高安全稳定水平;在变电站工程中,全面实施变电站标准化设计,依据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科学推广大容量变压器等新型设备;在电力系统日常生产运行中,大力推广直升机巡线技术、雷电定位联网等新型技术,进而提高电网的生产管理水平。

2.3稳步推进电网第二次大扰动试验进一步研究电力系统计算分析中的负荷模型,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同时在科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有序深入研究其他电网的负荷模型,通过模型研究切实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性能,增加经济效益。

2.4注重对科技项目的后评估为电网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应对先进的适用技术进行后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安排对同杆双回紧凑型输电、同塔多回、直升机巡线、大截面积导线、常规串补、可控制串补、静止无功补偿等新科技项目的后评估。

3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的实践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

3.1充分推广使用先进适应技术和设备以促进电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中心,在增加运行导线弧垂变化量、加强导线耐温水平、降低运行导线弧垂变化量、缩减塔基面积等方面,充分推广使用先进适应技术和设备。在电网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可结合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使用一部分已经投入运行且有一定运行经验的设备和技术,例如L型绝缘塔型。选择材料时应尽量满足环保要求,保持其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对于山区基础可以采用全方位高低腿设计,对于林区,为降低对地貌现状的破坏程度,可以采用高跨设计。

3.2科学规划电网电网规划指导着电网建设与总体发展方向,它具有系统性强、整体性高的特点,我们应全面、深入做好电网规划这项工作,在满足安全供电的基础上,着重做好电网设施的优化布局工作。及时与城市规划部门沟通交流,将电网规划列入城市综合规划中,并将其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电网建设工作,保证景观协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3.3着重谋划特高压落地特高压电网建设在全面实施我国整体能源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项增加社会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特高压落地电网的建设,有助于缩减线路走廊回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制备破坏和水土流失程度,有助于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缩减负荷密集区的污染源。特高压落地电网在促进生态发展、营造电网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第2篇

当前,企业生产的农机大多数是有人操控的农机,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农机上并没有安装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如GPS),操作辅助系统等数字化的系统并没有加装到农机。这就造成现在的农机技术与飞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严重脱节。公司的农机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前新市场的要求,使企业的产品受到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抓住当前的机遇,进行农机信息化的相关技术研发,提高农机的信息化水平。当前,国家扶持农机的发展,对农机的技术要求更高,企业以往的农机技术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企业的战略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将工作的中心从农机基础技术的研发,要转移到农机信息化技术上来,加大农机信息化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对农机推广和对生产者的专业培训达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但这种推广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企业应当发展先进的农机联网技术,为农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柱,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2科技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有若干的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技术。首先是感知技术,这之中就包涵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定位技术,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农机上运用GPS技术可以使农机实施对各个农机的位置和作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农机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使农机作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农机整体的生产效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都是通过人工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审查,对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农田土壤水分生长环境、病虫害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但是这样的方法缺少及时性,而且人为因素对田地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大。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这样的监控数据不仅实施性强,对各项数据的检测也较为详细具体,可以检测到人工检测不到的项目,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农机中加入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传感器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播种,灭害和预防,提高生产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术,这是农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核心技术是将农机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整个数字化系统进行实时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对农机的信息进行掌控,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科学调整。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要,生产能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机技术之中。

2.2网络物联技术

网络物联技术包涵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链接,使农机在农业生产情况可以快速的到达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处理。通过这样的网络可以对农机的各个地方实现远程的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降低整个农机对人的依赖,真正达到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机进行网络化的改造,使农机可以更方便的连接网络。也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技术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3精准化技术

精准化技术是建立在精准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整地技术等。这些都对现有的农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感器方面要达到相应的要求,还要在现在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基础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生产的要求。精准技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技术,要真正实现它,就要整合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的情况进行把握,通过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生产单位。在农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对生产进行更精准的操作,但这种精准的操作也对农机的质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这方面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第3篇

当前,企业生产的农机大多数是有人操控的农机,而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农机上并没有安装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如GPS),操作辅助系统等数字化的系统并没有加装到农机。这就造成现在的农机技术与飞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严重脱节。公司的农机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前新市场的要求,使企业的产品受到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抓住当前的机遇,进行农机信息化的相关技术研发,提高农机的信息化水平。当前,国家扶持农机的发展,对农机的技术要求更高,企业以往的农机技术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企业的战略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将工作的中心从农机基础技术的研发,要转移到农机信息化技术上来,加大农机信息化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投入。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对农机推广和对生产者的专业培训达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但这种推广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企业应当发展先进的农机联网技术,为农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柱,这样才能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2科技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有若干的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技术。首先是感知技术,这之中就包涵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定位技术,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农机上运用GPS技术可以使农机实施对各个农机的位置和作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农机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使农机作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农机整体的生产效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都是通过人工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审查,对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农田土壤水分生长环境、病虫害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但是这样的方法缺少及时性,而且人为因素对田地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大。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这样的监控数据不仅实施性强,对各项数据的检测也较为详细具体,可以检测到人工检测不到的项目,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农机中加入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传感器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播种,灭害和预防,提高生产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术,这是农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核心技术是将农机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整个数字化系统进行实时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对农机的信息进行掌控,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科学调整。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要,生产能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机技术之中。

2.2网络物联技术

网络物联技术包涵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链接,使农机在农业生产情况可以快速的到达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处理。通过这样的网络可以对农机的各个地方实现远程的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降低整个农机对人的依赖,真正达到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机进行网络化的改造,使农机可以更方便的连接网络。也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技术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3精准化技术

精准化技术是建立在精准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整地技术等。这些都对现有的农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感器方面要达到相应的要求,还要在现在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基础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生产的要求。精准技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技术,要真正实现它,就要整合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的情况进行把握,通过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生产单位。在农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对生产进行更精准的操作,但这种精准的操作也对农机的质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这方面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3结语

第4篇

灌溉设备:突破以往的浇灌技术,信息技术将“灌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自动灌溉技术。传统的务农人员对于灌溉时机的把握是很有限的,基本是靠经验,透过以往的经验来确定哪里需要进行大面积灌溉,哪里水分充足。而当今的先进灌溉设备可以更加准确地工作。由于之前对地质进行过调研,因此人们可以将灌溉设备有选择地安置在耕地上。通常设备露在地表部分长宽高大致在30厘米,因此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其内部有采集系统,定期对当前地表水成分含量进行收集并发送至务农人员的接收设备之中,继而可由务农人员对灌溉设备进行操控,控制其是否对土地进行浇灌以及浇灌的水量,或将数据写入到浇灌设备中,当土地的含水量达到某一数值时,浇灌设备便自行停止。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上的应用,能为农业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监测设备:由于部分农作物需要种植在大棚内,因此,监测设备就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通常监测设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温湿度无线传输设备;一类是红外摄像装置。温湿度采集器可以将大棚内的温度以及湿度进行采集,然后通过无线模块将数据进行传输,在无线传输模块的接收端链接PC,就可以实时准确观测到当前大棚内的温湿度。这样做可以清楚的知道大棚内的环境,如果存在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改善,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红外摄像装置的作用是对部分植物进行实时监控,对于一些长势较差,不太理想的植物,寻找其存在的问题并且解决后,可以利用红外摄像装置对其进行后期观察,目的是了解其后续生长情况。监测设备也是农机技术上的信息技术应用,确保了农作物生长时外界环境的良好。

收割设备:信息技术在收割设备上的应用,想必是务农人员最想看到的。以往成熟的农作物收割,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效率很低。面对大量要进行收割的作物,手工作业的确不是最佳途径。而收割机的出现与进步,使得收割作物变得轻松很多。常见的联合收割机是人力进行控制的,工作效率已经有了很大提升。而较为先进的收割机则是运用了信息技术,智能化、全自动的进行农产品收割工作。将收割区域的大小编入收割机的控制器中,然后通过测试将电机的驱动步数做一个合理的调整,最后便可以让收割机进行收割工作。其收割过程不再需要人力进行参与,这就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因此,在对农作物进行收割的时候,有一台智能化联合收割机会让自己事半功倍。

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农业工作的快速进步。其实,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这一方面,在很多的领域上,信息技术都有所涉及。主要体现在设备仪器上运用信息技术,其宗旨是将设备仪器变得更为智能化、自动化,这也是符合当前人们对于设备仪器的发展要求,更是满足人们对生活以及工作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作者:邵金艳单位:公主岭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

第5篇

1.1示范推广的持续性

按照示范中心项目设计,项目建成后的3年内,中国政府向受援国政府提供无偿援助,用于维持示范中心的正常运行,发挥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等公益,开展技术合作。3年技术合作结束后,中国政府不再提供援助资金,而是依靠项目实施单位以示范中心为依托开展商业化经营获取利润,用以弥补示范中心继续发挥公益的运行成本。这就意味着,3年技术合作结束后示范推广的可持续,首先取决于项目实施单位能否通过商业化经营获取利润,其次取决于获取的利润能否用于示范推广等公益的持续发挥。从对14个示范中心的监测评价情况来看,项目示范推广的可持续性不容乐观。一方面,从示范中心项目的功能、内容和规模看,项目实施单位不仅很难通过示范中心自身的经营实现收支平衡,也很难在短期内通过商业化经营实现盈利。没有资金支持,示范中心技术推广活动的开展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部分项目实施单位争取项目时的承诺已开始缩水,政府援款结束后,企业既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承担公益性任务,又没有在非洲投资合作的长远打算,示范中心试验、示范、推广等公益的可持续发挥受到严重挑战。

1.2品种技术的适用性

1.2.1品种的适用性

在已建成的首批14个示范中心中,试验示范最多的是水稻、玉米种植,其目的是通过对比试验,筛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新品种应用于受援国生产当中。但是我们忽略了示范品种在受援国的适用性问题。比如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在高肥、精耕细作条件下具有生长和产量优势,中方习惯于将其种植技术传授给发展中国家。但是,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种子成本较高,亲本不宜传授,在受援国大范围推广比较困难也不现实。一些非洲国家政府明确表示,不提倡种植杂交系列,理由是制种受制于人,没有自主生产能力。另外,为鼓励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受援国政府往往对水稻、玉米、小麦等种子实行补贴政策,相对于从中方企业购买杂交种子而言,本地常规种子的价格要低得多。加之杂交水稻、玉米种植需要化肥、农药等投入,成本较大,农户因经济条件有限无力购买,也影响杂交品种在非洲的推广。因此,在非洲国家开展杂交品种推广的适用性问题值得考虑。

1.2.2技术的适用性

受援国当地对中国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应用效果等是中国援助效果的重要体现。若农业技术难以被受援国农户采用,以技术合作为主的农业援助模式将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在已建成的示范中心中,有的示范推广了全程机械化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这些技术机械化程度高、技术难度大、劳动强度高、投入成本大,在非洲推广起来比较困难。相反,一些看似普通的种植技术,如撒直播技术和水稻人工移栽技术相对于机插秧而言,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具有省工省力、节本高效等生产优势,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玉米种植的“宽窄栽培、隔行去雄、追拔节肥”等栽培管理技术,具有成本低、容易学、简单实用的特点,也受到受援国的欢迎和认可。由此可见,适用非洲的农业技术将成为援非农业示范中心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1.3技术推广的有效性

援助的效果一直是国际援助关心的焦点问题。2005年的《巴黎宣言》中详细规定了有助于改善援助质量、提高援助效果的框架和内容,提出了提高援助有效性的5项基本原则。其中“重成果原则”对于示范中心的技术推广尤为重要,即受援国和援助国都应重视对援助实效和成果的衡量与管理。要提高援助的有效性,必须依靠援助国与受援国双方的努力,不能忽视受援国主体作用的发挥。示范中心作为中国政府援助的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其主要目标是示范推广中国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受援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如果仅仅依靠项目实施单位选派的农业技术人员“单打独斗”去实现这一目标显然不可能。但事实上,大多示范中心都与当地政府、科研院所、推广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等联系不密切甚不联系,有的甚至还将有合作意愿的当地部门拒之门外。由于缺乏有效沟通而得不到受援国政府的有力支持,有的示范中心很多公益性活动难以开展,有的示范中心存在农业培训招生难、农业技术推广难的问题。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严重影响了示范中心公益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农业援助项目的声誉。

2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技术推广的几点建议

要使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持续发挥技术示范推广作用,就应该从中外政府、项目实施单位等3方入手,加以改进。

2.1对中国政府而言

一是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特性,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对示范中心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不搞一刀切。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农业资源、市场空间、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政治外交等因素,研究确定继续给予政府援款支持的示范中心,使其持续发挥示范推广作用。二是协助项目实施单位顺利进入自主经营期,代表中方尽快与受援国政府就示范中心的合作经营进行磋商,明确其法律地位和经营使用的责权利关系,为企业投资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示范中心开展技术推广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三是构建农业援外管理体系,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专业部门以及援助项目实施单位之间的责权关系,加强对示范中心的监管,使示范中心更好地发挥示范推广作用。

2.2对受援国政府而言

一方面应发挥自主作用,制定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优先领域和项目清单,明确农业技术的薄弱环节和技术需求,借助示范中心解决农业发展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使援助资金得到有效运用。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并参与示范中心的管理和技术推广,将示范中心纳入其政府的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机制以及技术推广体系中,建立良好的内外合作研究机制,重视品种、技术试验成果,充分利用本国技术推广机构,借助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将中国的优良技术通过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以推广。

2.3对项目实施单位而言

第6篇

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比较少见,但某些科技发展快速的国家,已经实现了农机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利如,美国研发的激光拖拉机,便可科学测定拖拉机的运行方向、所处位置等信息,并建立计算机数据库,根据精确的数据资料,制定土地种植方案,计算播种量、化肥量、农药量等。在人国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农业机械实现耕作、收获、施肥、喷药、采摘等全智能化,相信也是必然趋势[1]。

2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技术是计算机视觉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信息网络计算的完美融合,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农机机械生产中时,主要指利用机器人来完成农业的耕耘、喷药、施肥、除草、嫁接、采摘等工作。机器人技术可有效避免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对人体的直接伤害,改善劳动力缺陷,改善农业作业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我国对于农机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自动插接技术,便可实现对农作物产品的旋切切贴的自动嫁接。

3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农机化技术推广可满足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需求。我国虽属于农业生产大国,但农机生产技术受到经济、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显得比较落后。这种现实条件下,决定了我国农机化技术需加强推广,只有农民均能充分掌握各种农机化技术的应用,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2)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变依赖于推广。农机科技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只有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才可充分地体现出该技术的价值。因此,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深入农村,针对农机化技术为农民进行科学的试验、示范,便也是必然趋势。(3)农机技术产品的二次开发及完善需要依靠技术推广。农机化技术推广是一种将农业机械技术应用于实践中的过程,是对农机技术的再认识。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发现农机化技术的问题,并对农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完善,便其更符合实际生产。此外,通过农机化技术推广,还可实时了解农民对农机化技术的改革要求,使农民在农机化技术的应用实践中,不断反馈问题、提出建议,帮助农机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使相应的技术更加科学、先进,更具操作性。

4农机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措施

4.1完善农机技术信息服务

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应该构建完善的农机化技术信息服务体系,该服务系统必须包括全国所有省市县的主导产业构架知识,并能根据各地主要栽培的农作物,在各个物候期遇到不同天气状况时提供科学、合理的农事操作建议。农民也可通过选择所在的地域、所关注的种植品种,来了解地域特点、天气状况等因素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进一步获知相应的农业生产操作建设,以此来保证农业生产作业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一步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机技术信息服务系统见图1)。

4.2加大农机技术宣传力度

①各级领导应该充分意识到农机化技术推广对新农村建设起到的作用,并将农机化技术推广宣传工作列入到议事日程,与农机化重点工作一同研究、部署、推进、考核,使农机推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②为保证农机化技术宣传工作的连续性与有效性,需对各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及信息宣传人员明确宣传责任,同时落实奖励制度,对农机宣传工作做到每月一统计、半年一总结、全年一考核,针对完成宣传任务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以此来调动宣传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农机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与宣传。③农机化技术宣传时需围绕中心,突出主题,以保证农民能真正了解农机化技术应用的好处,进而积极、主动学习与应用农机新技术。④农机化技术推广宣传部门应该合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手机APP等多种渠道,宣传农机化技术应用的优势,使农民随时随地均可获得农机化技术信息,在不断宣传强化中,带动农民应用农机新技术的积极性[2]。

4.3加强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专业、高水平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是保证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还需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开展农机在职教育与技术培训,以此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使技术推广能够尽职尽责、受岗敬业,全面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此外,农机推广队伍要适应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要求,在工作中不断分析农机技术推广的变化,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创新推广手段,改进推广方法,使农民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农机技术推广,从而推动农机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保障作用。

4.4优化农机设施设备

农机装备水平的高低,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把握高效农业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优化农业机械装备也很重要。①应该通过增加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购置先进农机提供补贴,以此来调节农民应用农机技术的积极性;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物质基础,建立基地性、长期性、具有行业指导意义的机械化示范园区,以此来鼓励农民应用技术机械、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5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保障条件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超级秘书网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教育、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