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供销社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2 16:09:14

序论:在您撰写供销社资产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供销社资产管理

第1篇

一、我国供销合作社资产管理现状

首先,供销社理财观念滞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供销社在很大程度上附属于政府财政,长期权责不对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销社仍习惯于老的管理办法和制度,相当一部分经营者尤其是财务人员墨守成规,资本经营观念、价值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淡薄,缺乏对财富最大化和利益机制的认识,未能很好地根据改革中变化了的新情况和千变万化的经营环境,及时、自主地进行财务管理,更新理财观念。

其次,供销社财务体制反复变更,历史遗留的财务问题未得到处理。1958年变“民办”为“官办”,供销社资金划给国家统一管理,停止从利润中提取各种资金,造成社有资金流失。同时,基层社下放给,造成大量赊销和预付货款,地方挪用资金和平调商品现象严重,并因鼓吹“大购大销”,造成虚假库存和有问题商品的大量积压。1960年的“三清一改”,虽使混乱局面有所改观,但1966年又提出对供销社进行财务体制改革,将供销社的积累当作国家资金,不仅社有资金被无偿调剂,而且还要负责国家政策性亏损。到1978年供销社的官办性质仍未改正过来。后,对供销社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但至今仍没有解决其在体制混乱时造成的自有资金流失和政策性亏损的补偿问题。

最后,经济包袱沉重。供销社不仅要背负历史形成的亏损,而且还要负担众多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及高额社员股息。虽然政策性亏损数目巨大,但同时经营性亏损问题也很突出。一方面供销社还没有从沉重的历史阴影中走出来,经营思想、经营手段、经营范围局限在传统的束缚之中,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另一方面供销社的经营难度加大,供销社不再是联系城乡经济的唯一渠道,在市场竞争中几乎不再有明显优势。在这种环境下,内部经营机制未能及时转换,从而导致经营萎缩,经济效益下滑,亏损进一步加剧。再则,因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投资决策失误、商品赊销数量大、积压商品贬值、库存流失严重、成本费用控制不严以及会计核算不实等原因,从不同方面、不同形式上加重了经济包袱,使财务状况越来越恶劣。

二、加强我国供销社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盘活资产存量。优先选择有利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适当项目和系统内的优势企业,将其股金转为股权,或转让部分存量资产、变债权为股权,从而降低负债水平,提高所有者权益的比重。也可采取参股、兼并、破产等方式重组资产,对长期闲置的房屋、场地等存量资产采取置换、引资嫁接、办市场、转让、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发利用起来,以盘活存量资产。根据供销社所处行业特点、资本市场的运行状况、未来销售的成长性和稳定性、投资项目的性质及营利能力等因素重构收益、风险和成本相匹配的资产结构,同时清收欠款,谨慎利用负债经营。农村市场彻底放开经营后,地处偏远的农村基层供销社财务管理以相对集中管理为上策,统一管理、分级核算。在县级供销社内部,通过企业改制,逐步实行财务统一管理,资金分级核算,对外资金统一账户、统一调度、统一缴库、统一结算;加强对经营单位资金使用的管理,实行定额控制,分档计息;提高资金收益率,找准机会投资,使企业资金在流动中不断增值。

(二)建立资产占用责任制。科学确立资产占用回报率,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建立投资、成本费用及利润两大责任中心,明确资产承包经营的考核对象和考核办法,做到核算、考核、奖罚等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确定供销社企业占用理事会资产的总量价值。依据供销社的行业特点选择并确立实行资产占用责任制的单位,最好选择主营、专营商品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小、市场竞争性较强、基础工作较好的供销社企业。

(三)建立科学严密的社有资产管理制度。完善有关财产账卡,专人负责财产日常管理,完善社有资产产权登记、产权关系变动审批制度;健全供销社企业在改造转制中社有资产受益保障制度、对外联营投资限额管理制度、流动资产重大决策审批制度,以及固定资产购、卖、租、押、废的报批制度;建立合理的社有资产效益指标体系。

(四)调整资本结构,促进企业资产良性循环。根据企业经营状况,认真研究资产内部比例关系,正确确立资产存量和流量。通过摸清情况,制定优化结构方案,确定每个企业合理资本结构;通过重组、优化、改造,使资产劣势变为优势,从而推进资产流动。优化资本结构,创造较好的资本环境。

第2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办法 问题 改进措施

加强社有资产管理、防止社有资产流失,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促进供销事业发展,发展和壮大合作经济,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基石。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社财务科精心组织,对系统社有资产状况和运营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清查核实,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改进的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一、现有资产的状况

我市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现有12户,其中供销社全资企业11户,参股企业1户,至2013年7月10日,账面资产总额8000余万元,位于市区的企业有4家,资产总额6000余万元,其余分布在我市的8个乡镇,土地面积170亩(其中出让性质的出地106亩),经营范围涵盖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的批发和零售,企业的资产运营方式为职工承包和租赁经营。

二、系统社有资产现行管理办法

我社专门成立了黄骅市润丰资产运营管理中心(独立核算的集体企业,以下简称中心)对社有资产进行管理,制定了《黄骅市供销合作联合社关于加强社有资产经营管理责任制暂行办法》,既要保证资产的运行效益又要保证资产的运行安全。办法中对社有资产所属单位分为目标责任制单位和报账制单位和长期承包单位三类,目标责任制单位(包括城关供销社和供销大厦)配备企业负责人、会计和其他管理人员(共计不超过5人),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即法定代表人和会计人员分别向中心交纳风险保证金,工资每月按本人档案工资的80%预发,年终由市社审计科审计后,根据综合考核业绩兑现剩余的工资及资金(或罚款);报账制单位(包括杨庄、毕孟、滕庄子、吕桥、歧口、新村六个基层供销社)只保留企业负责人和会计2人,负责房屋租金和企业保险的收交、离退休及遗属人员管理、社有资产的管理及市社交办的其他工作,实行费用定额,超支自付,节约归已的办法;长期承包单位(包括贾象和旧城两个基层社)只保留一人,工资定额,费用由中心审核后实报。

社有企业资产租赁合同全部由中心审核签章并存档一份,资产运营收入由企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经中心专人实地考察后确定,以保证资产的运营效益。系统社有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证及相关契约等一律交中心管理。报账制企业和长期承包企业的公章及财务专用章和其他印章一并上交,实行统一管理,企业发生的种类单据平时由自行保管,年度终了后到中心报账,中心将企业年度的现金收入和支出核对后,结余差额交中心,出现的缺口由中心拨付,报账后的单据交中心保管,其账目也由中心核算。所有的社有资产,每年都要进行全面检查,及时进行补烫堵漏,对出现安全隐患的及时排除。

三、目前社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社有资产原始档案不健全。表现在:有些基层供销社所使用的土地无土地使用证或手续不健全。如杨庄供销社有近3亩土地现只有与村的协议和临时土地证,由于办理出让手续和交费的问题,无法取得土地部门的相关证件;新村供销社由于政府规划拆迁因素,持续一年的原划拨土地置换出让地迟迟不到位。二是多数撤并基层供销社的老社员股金没有清退。这些老社员股金多为基层供销社建社时村民等入股,由于年代已久,只能有概括的股金数,具体人员名单不祥。虽市供销社几次清理并通知凡持有股本人员可以进行清退,但终因会计资料不全、当时经办人员无法核实,仍有近15万元的股金本金没有清退,形成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三是社有资产运营方式单一、收益不高。系统企业社有资产的运营基本上是职工承包和对外租赁经营,很少有自营项目。位于市区的城关供销社和供销大厦,账面固定资产价值不到2000万,但以现在市场价值计算至少在2亿元以上,目前现在两个单位的资产运营收入只有200万元,其中供销大厦更是收支相抵后出现亏空,基层社有企业中只有歧口和新村供销社每年资产运营有结余,其余基本上收支平衡,资产收益很低。

第3篇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综述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刘玉贞等(1990),赵东昀等(2000),张文桂等(2003),周亚君(2004),鲁成伟(2005),徐波等 (2006), 胡昌芹等(2007),李洪枝等(2008), 张慧等(2009),谢炎林等(2010), 成海英等 (2013),在不同年份的多篇文献中都认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完善。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

张荣秀等(2009)认为,由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出现了高校固定资产的界定不合理、财务管理制度与资产管理制度不协调、资产核算不及时、账实不符合等方面的问题。[1]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没有惩罚体系

江波(2014)认为,由于没有惩罚体系,导致固定资产责任人肆意妄为,导致固定资产流失更加严重。[2]

(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

曹炜(2007),王晓华(2011),王延刚等(2014)认为,制度执行不严。涂江红(2008)认为,制度执行主体不明确、难执行。周训娥(2008)认为,制度缺乏执行性。

(五)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颜萌(2013)认为,有的制度已经落后但一直没有重新修订。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总要求

(一)精细明确

主要是不仅要在宏观上建立健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而且还要在微观上即执行时的细节问题上认真考虑加以明确。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已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并予以完善,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精细明确。

(二)全面完整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既包括自身的全面和全程,如固定资产购置前的配置标准制定、立项申请与院校两级论证、领导审批等,购置中的招标文件制定与审核、评分标准的科学合理、评标专家中技术专家与商务专家的人数分配、签订合同、安装验证等,使用中的维修(护) 、绩效等,日常中的调配、对帐、报废、租赁、档案、监督等,每年一次的盘点与清查,退出前的论证、评估、变卖等,也必须包括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如固定资产使用责任制、工作考核及干部任用中如何体现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效、建立固定资产使用审计制度等。如果仅有前者,则无疑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足以从整体上看待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如果仅有后者,则显得过于“宏观”、“宽泛”,不足以立地与真正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因此,只有二者缺一不可,才能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更加全面完整。

(三)合规合法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仅要合情合理,还必须合规合法,这是任何一项制度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时,首先,必须依法制定。其次,借鉴同行制定。第三,依靠专家制定。最后,参照历史制定。从而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科学规范。

(四)科学可行

好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必须客观、公正、科学、可行。所以,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起草人、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等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娴熟的业务能力,同时,还应当召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与执行者的合理建议。在此基础上,提请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吸收与会领导的意见。以确保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科学可行。

(五)时代特征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既要稳定,又要可变;既要原则,又要具体;既要长期,又体现时代特征。因此,在量化标准上,要与时而变,制定实施细则;在修订程序上,要公开透明,合理合法;在适用范围上,要明确界定,公平公正。[3]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点

(一)配置标准

一是必须确立统一的配置标准。而配置标准的确定除了严格按照中央与省政府的规定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考核标准外,还要综合考虑高校固定资产配置标准的相关性与可比性。即高校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与本校的管理目的及固定资产目标等直接制度相关,对同类固定资产的评价则要能够可比。[4]二是必须确立统一的配置流程。包括使用部门及个人、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分管校长、校长、校长办公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党委办公会议等各个层级的办事程序、职责与权限。以做到依照标准与流程办事。

(二)立项审批

首先,必须经过两级论证。即使用部门立项论证与校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论证。其次,必须明确论证内容。即要对需求依据、申报内容、绩效目标、实施场地、技术条件、预算金额、现有资源、支撑材料以及申报部门近3年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5]第三,必须科学制定评审标准。最后,必须突出技术专家的作用。在校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论证中,一般应不少于7名专家,其中,技术专家应不少于5名,且校外技术专家应不少于2名。同意票应不低于5票,否则,不予立项。专家论证通过后,根据管理权限报相关领导及会议批准。

(三)预算约束

立项审批通过后,由财务部门列入预算,同时,必须强化预算约束作用。在“标准第一、对照存量、合理调剂、管好增量”的原则下,做好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以从源头上解决盲目、超标、重复等配置造成的高校固定资产闲置与浪费问题。[6]

(四)规范采购

采购分招标采购与非招标采购两种方式。对非招标采购方式,应坚持分离原则。对招标采购方式,则应科学制定招标文件,合理选择招标方式,明确评价方法及权重,确保专家质量与独立评标等。

(五)安装验收

目的是保证设备安装与调试符合生产要求和工艺布局,确保设备能正常运转。内容包括:一是设备的安装。安装时应按拟定的程序进行,安装要在准备工作就绪后一次进行,避免拆箱后各部件不到位而造成丢失。二是设备安装应在有关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下进行。三是设备调试验收。设备在安装后应进行调试,调试时按技术指标逐项试验,先做空载运转,再做负荷试车,记录各项指标是否达到要求。每台设备调试时间应根据设备情况及生产缓急来定,当设备进行安装确认,技术参数等验证完成后,方可填写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单,经验收人签字后,交付使用,并记录归档。

(六)使用操作

必须明确操作程序、操作标准,明确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及奖惩制度。

(七)维修保养

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与管理职责、维修费提取与确定、使用范围与构成、使用权限与审批流程等几个部分。

(八)损坏丢失

应加强对师生员工爱护国家财产的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建立科学、严格的保管和使用制度,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切实防止学校固定资产的损坏和丢失。主要包括:赔偿界限与处理原则、责任认定、赔偿标准、处理办法等几个部分。

(九)绩效考核

逐步实现大型仪器设备校内外开放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不断提高资产使用经济性、效率性。探索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方式方法,逐步建立校内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建立固定资产绩效考核工作机制,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参考依据。

(十)资产清查

必须注重制度的实体性与程序性结合,重点关注设备采购调配后勤保障设施维护仪器安全等,使资产清查工作规范化常态化。[7]

第4篇

一、授权经营管理的目的及方式

(一)授权经营管理的目的。考虑到我社属于市财政全额拨款的参公事业单位,不宜对本级社有资产直接经营与管理。为优化社有资产配置,由我社理事会对本级社有资产进行授权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市供销合作社本级社有资产管理和保护制度,落实保值增值责任,实现社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营,增强供销合作社为“三农”服务能力。

(二)授权经营方式。依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府办〔2012〕143号)以及《市供销合作社章程》等有关规定,经由市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议研究,并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对市社本级社有资产进行授权经营管理。

二、授权经营的主体、内容

(一)授权经营管理主体为市供销合作社全资企业:供销合作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经营主体)。

(二)授权经营管理资产的内容:(详见附表)

三、授权经营的目标及使用管理

(一)授权经营管理社有资产的收益目标。

1.经营性资产运营主体每年度上缴目标为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但不少于净资产的15%。

2.非经营性资产按《三财〔2014〕146号》文件精神,参照《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程》(三府办〔2013〕318号)规定办理。

(二)经营效益的收缴和使用管理。

1.每年度末,市社委派相关部门对运营主体进行内部审计,公平公正地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并向理事会、监事会提交详实的内审报告,确保市社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资产收益的上缴和使用管理。根据全国供销总社《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社有资产收益归本级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等规定,相关的资产收益上缴到市供销合作社指定的专户中,实行专户管理。使用时按照三财〔2014〕146号文件第五条:“本级社理事会是资产所有权代表者,理事会主任直接对市政府负责。建议社有理事会根据市政府对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要求,提出供销合作发展规划和资金使用方向(包括对外投资合作等),报请市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实行计划管理,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之规定,主要用于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项目上。

四、授权经营管理有关要求

市供销合作社理事会要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理顺与授权经营主体的关系,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建立和完善社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的相关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1、运营主体根据理事会的授权,对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利,对本级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负责。运营主体的职责权限、议事规则等重要事项,由理事会通过制定公司章程予以确认;

2、运营主体未经市供销合作社理事会批准,不得对外提供担保;

3、运营主体应当依法从事经营活动,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落实社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接受市社的监督管理,定期向市社理事会、监事会报告企业生产经营和资产、财务状态,并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进行收益分配,不得损害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第5篇

关键词:小区;供配电设施;资产接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00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电气化程度不断提高,用户对供电安全、供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各地商品房开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批批科学规划、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居民住宅区相继落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城市面貌,解决住房紧张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小区物业公司及开发商缺少专业化的运维能力,小区供配电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方面的弊端也逐渐凸显。而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的供电企业却局限于小区供配电设施的产权,无法定义务对其进行专业化检修和规范化管理。同时,也因供电企业抢修人员对小区供配电设施状况的不够了解而影响抢修时效,不仅使小区居民用电受到影响,也影响到供电企业形象。另外,部分老城旧小区居民用电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低、质量参差不齐、运行维护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弃管小区电力设施维修问题也成为一大难题。因此,小区供配电设施资产移交是供电企业践行企业服务承诺,为民办实事,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要举措。

1 小区供配电设施资产接收的意义

针对当前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无序、产权不清,维护“两不管”以及群众用电权益受损等情况,供电企业应以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为契机,走出了一条以“产权变更促进优质服务”的创新之路。供电企业本着对社会高度负责、对用电客户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双方自愿、无偿移交、依法合规原则开展小区用户资产接收工作。通过对小区供配电设施的接收,明确小区供配电设施资产归属和管理维护责任,逐步规范运维管理,逐步加大老旧小区的供电设施改造,确保居民供电质量,有力保障小区可靠供电,建立小区居民供电保障长效机制。

2 小区供配电设施接收过程管理

2.1 市县协同,多项机制保障资产接收工作规范开展

供电企业成立用户资产接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资产接收工作方案,明确组织机构、职责分工、时间节点,并确定小区用户资产接收原则。强化专业协同运作机制,规范接收流程。实行通报、例会制度,细化小区供配电设施接收的节点任务,落实层级责任和专业责任。同时市县协同,实行考核机制,统一部署小区用户资产接收工作。

2.2 科学分类,全面排查,有序开展接收工作

供电企业应积极加强与政府、业主委员会、开发商沟通协调,按“全力接收增量、逐步接收存量、完善政策配套、争取各方支持”的思路,将小区按配套政策小区、新建开发商小区、老旧业主委员会小区、弃管小区进行科学分类、全面排查,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资产接收工作。

(1)配套政策小区:供电企业主动推动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新建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办法》等相应政策,推进小区供配电设施项目建设实施。在与开发商签订小区供配电工程建设与维护协议中,明确房产公司在房屋出售合同履行相关告知义务,该小区的专用供电配套设施已无偿移交供电企业,该设施的维护改造责任和相关费用由供电企业承接,相关业主不再承担,从而减轻了用户的负担。同时供电企业在实施配套工程过程中,应严把工程质量、严控时间节点、严控结算资金,实现项目全程管控、资产全盘接收。

(2)新建小区:针对新建小区供电企业应提早介入,积极与开发商沟通洽谈,就小区供配电设施的移交达成意向,开发商通过售房合同等途径对小区电力配套设施移交事项尽到告知义务。小区建成后与开发商签订用户资产移交协议,按协议供电企业承担小区配套电力资产的运行、维护、检修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及费用,从而维护用户的安全用电权益,免除小区供配电设备方面的后顾之n,开发商可以放心撤出。在小区建设过程中,供电企业及时跟踪和了解开发商进展情况,争取尽早搜集资产清单、竣工图纸等原始资料,做好接收准备,一旦具备接收条件,成熟一个接收一个,接收一个管好一个,确保客户安全用电,放心用电。

(3)老旧业主委员会小区:通过供电企业内部营销业扩受理流程,以及营销系统、生产部门设备台账系统,查询小区资产基本信息,对小区资产类别、容量、数量等进行摸底。通过摸底排查之后,形成老旧小区台账,积极走访业主委员会,推动业委会就小区供配电资产移交意向达成统一,以解居民用电后顾之忧。

(4)弃管小区:既无业主委员会,又无物业公司管理的弃管小区,电力设施的管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小区供配电设施一旦出现故障,就很可能出现无人管理造成大规模长时间停电,严重影响着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很容易造成供电投诉,甚至发展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针对此种小区,供电企业应进行实际资产情况核查,建立弃管小区设备台账,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出台相关政策并接管弃管小区供配电设施产权,使得“弃管小区电力设施不弃管”,确保居民的供电可靠性。

2.3 供电企业各部门密切配合,按步骤推进小区供配电设施接收工作常态化开展

供电企业对拟接收的小区供配电设施资产,由运维检修部组织各责任部门对小区电力设施进行现场核查,核对设备数量、型号、坐落地点等情况,核实有关资产的产权归属、相关建设项目的核准情况和验收程序,分析评估设备技术性能、运行维护情况和安全状况;收集分析有关技术经济资料等;并根据现场核查出具安全技术评估。资产评估机构根据设备情况出具资产评估报告;营销等对外部门分别与小区业主委员会和开发商签订资产移交协议;运检部根据资产移交协议接管资产并建立设备台账,财务部根据资产移交协议、验收报告和设备卡片建立资产卡片,计入固定资产科目,完成小区资产接收流程。整个小区用户资产移交过程邀请经法部门人员全程参与,确保各项工作实施依法合规,努力防范企业经营和法律风险。

3 小区供配电设施接收成效分析

(1)资产接收后大大增加供电企业运维成本和投资压力。部分老旧小区运行年限长,设备老化严重,并且不同年代建设标准不一样,设备状况不理想,不能达到安全运行要求。按照供电企业运维标准,资产接收后,将大大增加运维成本。甚至大部分小区供配电设施需进行升级改造,将会挤压电网建设资金盘子,增加供电企业投资压力。

(2)资产接收后明确了小区供电设施资产产权归属和运维管理责任。明确产权归属是做好建设与管理的前提。供电企业通过对小区用户资产的接收,明确了小区供配电设施资产归属供电企业,后续的运行维护、更新改造、供电安全和质量责任全部由其负责承担,从而理顺后续的运维管理流程。

(3)资产接收后大大提高小区用户的供电可靠性。特别是2005年之前建成的小区供电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已成为居民用电的瓶颈,对居民正常的用电需求造成一定的影响。小区用户资产接收后,供电企业对其实施专业化管理,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大大提高小区供电可靠性,缩短小区供电故障抢修时间,为广大用户提供高效、快捷、优质的供电服务。

(4)加强和规范供电企业资产管理,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通过对小区供配电设施的接收管理,理顺供电企业电网资产管理关系,明晰供电企业资产与用户资产的界面,明确权责,规范经营,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汪岩.关于供电企业接收用户资产的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07).

[2]侯伟娣,赵继光.住宅小区供电设施的资产移交[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02).

第6篇

【关键词】 益母草注射液;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益母草;缩宫素;出血

目前,孕妇产后出血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占分娩总数的2%-3%,而子宫收缩乏力出血139例,其中106例使用了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我们收集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进行回归性分析治疗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县第一医院和中医院及妇幼保健院2009年3月-2011年8月住院产妇4386例,年龄16-47岁,平均年龄27岁,孕次1-11次,孕周29+1-44+3周。

1.2 病例资料 106例患者中有高危因素者94例,其中前置胎盘15例、胎盘早剥6例、妊娠高血压疾病9例、ICP9例、胎膜早破并宫内感染9例、贫血14例、双胎5例、巨大儿8例、5次以上妊娠12例,18岁以下3例,35岁以上4例,无高危因素12例。

1.3 治疗情况 胎儿胎盘分娩出后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出血,24h出血量>500ml的患者139例,其中106例使用了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2 方 法

2.1 常规方法 常规于胎儿娩出后缩宫素10U加0.9%NS或5%GS250-500ml静脉滴注,排除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如果胎盘娩出后宫缩差立即给缩宫素10U,剖宫产术中子宫肌内注射,阴道分娩者宫颈注射;同时按摩子宫,前置胎盘剖宫产者同时纱布紧压胎盘剥离面,并缝扎开放的血窦;子宫收缩仍差者,给益母草2ml剖宫产者子宫肌内注射,阴道分娩者宫颈注射;如果子宫收缩好转但仍较差再给益母草2ml,方法同前所述;当子宫开始收缩出血减少时,及时缝合子宫切口。但是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先不用缩宫素,剖宫产术中先吸出羊水,胎儿娩出后将羊水吸尽,用益母草2ml子宫肌内注射,而不要急于手剥胎盘,出血不多的情况下让胎盘自然剥离娩出;阴道分娩者胎儿娩出后,给益母草2ml臀部肌内注射,所有患者子宫收缩好转后继续给益母草1ml臀部肌内注射q12h共注射6次,缩宫素10U加入0.9%NS或5%GS250-500ml静脉点滴3天,妊娠高血压患者则不可使用。

2.2 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出血标准 胎儿胎盘娩出后子宫质软,呈袋状,胎儿娩出后24h失血量>500ml作为诊断标准。失血量的测定:剖宫产术中吸尽羊水后用吸引器收集于有刻度的玻璃瓶内,阴道分娩者用接血盘收集后倒入有刻度的量杯测定。浸湿的纸垫收集的血液,以纸垫浸湿的重量-纸垫使用前的重量=失血量。

2.3 治疗成功标准 剖宫产者子宫体由软变硬成球形,阴道分娩者腹部扪及子宫体由软变硬成球形,轮廓清楚,出血减少到无活动性出血。

2.4 药物来源 本组实验所用益母草注射液由(成都市第一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51021448),规格1ml/支,含益母草总碱20mg/ml。缩宫素注射液由(安徽省宏业生化制药厂生产,其国药准字H34022979),规格为1ml/支,1ml:10U。3 结 果

3.1 止血效果 9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先不用缩宫素,而是给益母草,其中3例只使用了益母草,6例在使用益母草后加用了缩宫素;其余97例均联合使用了缩宫素及益母草。所有病例均在使用益母草2-7min子宫开始收缩,宫缩仍差者5-10min同法追加益母草后子宫收缩逐渐好转,4-13min出血逐渐减少。24小时缩宫素用量10-40U、益母草用量4-6ml,106例患者均抢救成功。

3.2 不良反应 所有病例均按危重病员进行监护,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同时专人守护,观察宫缩、阴道流血,宫缩仍欠佳者按摩子宫,观察恶心、呕吐、头痛、寒战、腹泻、胸闷、心悸等症状,106例患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产后住院5-8天出院,均追访至产后42天无1例异常。4 讨 论

发生产后出血时要认真检查排除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同时积极加强子宫收缩尽快控制出血。子宫收缩乏力表现为胎盘娩出后,子宫柔软,按摩子宫收缩变硬,出血减少,阵发,暗红色,有血块,停止按摩子宫松软,血流如注伴有血块,或出血不多,子宫不成球形收缩,子宫底下降不明显,出血积聚在宫腔内。

第7篇

关键词:造价管理;控制投资;成本目标

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是在项目决策阶段的可行性前提下,优化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用特定的技术、经济、管理、政策法规于一体的系统工作,进行质量、进度和预期投资可控制目标值与实际值不偏离,把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核定的造价限额以内。以下根据工程的主要三个阶段阐述如何加强造价控制与管理:

一、建设工程决策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造价控制方法,分别在建设工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系统化分析和应用。而建设工程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关键,此阶段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成效,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决策阶段选定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环境条件、技术措施、投资成效及风险概率评估等方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给项目决策提供多方面的依据,作出建设投资规模控制目标。实施动态管理与控制,将投资目标值与实际值相比较,当实际值偏离目标值时,分析其产生偏差的原因,并确定下一步的对策,以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差。

1、组织落实技术措施与经济措施相结合。

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途径,从组织、技术、经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组织上明确组建优秀合理团队管理架构、明确造价控制责任人及其任务、明确管理职能分工;技术上选择优化设计方案,严格审查监督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及潜在风险;经济上动态比较造价的计划值和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合理节约投资和激励措施等。

2、招标投标与合同签订阶段造价控制。

(1)招标工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鉴别、预测、分析、评价,总结各类有应用价值的数据、资料,严格审查承建单位资质,选择实力雄厚、技术性高、责任心强企业,采用合理价中标,避免投标单位以低于成本价恶意竞争,有效控制造价做到合理承包价,以利投资成本控制。

(2)合同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公平、合理和诚信的原则。严格制定和执行建筑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是建设单位、承包单位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明确甲、乙双方对工程项目实施管理及经济利益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约定,是成为双方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准则。因此在中标后的签约阶段,订立公平合理的合同,为造价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对建设工程整个过程工程造价的控制具有纵揽全局的决定性作用。在项目建设各个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高。因此,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每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

二、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1、设计任务书完成后,进行设计方案招标。择优进行经济合理性分析,利用有限投资,实现较高功能价值,以节能、环保、抗震和多功能、高技术和先进性及经济合理性相结合。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必须树立经济核算的意识和观念,宜采用动态评价,多指标对比和综合,适当考虑时间价值,充分考虑建设工程的性质、用途、特点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综合性,克服技术难关,适度经济、设计合理、符合建设单位优质、高效、低耗、快速的理念要求;把技术与经济、设计与投资控制结合起来,提高设计标准,节约造价。

2、重视资料的采集工作。设计人员在设计前,要充分理解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设计任务书,熟悉地质变化情况和地形地貌,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设备流程、新型建筑材料及性能。

3、动态多指标综合评比优化设计。设计部门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及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及预算,在保证工程使用功能及建设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统筹、策划、按各专业、各功能合理安排设计,保证估算、概算起到动态均衡合理控制的作用,使工程造价不超预控造价限额,确定合理建设规模。

4、推广采用标准设计。采用标准设计能节约设计费用,缩短设计周期,能较好地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将建设标准与国家及当地经济紧密结合,合理地利用资源、材料和设备。

5、尽可能减少设计变更。经审定设计施工图一般不允许设计变更,除非不变更会影响项目安全和功能使用的正常发挥;认真对待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及时核算有关设计变更的造价,对于有问题或者费用偏高的项目可重新考虑,进行优化方案比较。

三、加强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与管理

建设工程施工阶段是由设计转换实体形成阶段,要控制工程造价,实现最佳投资效益。施工前要结合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图纸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措施、施工设备、施工经验、管理水平和技术规范等,编制完善切实可行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施工方案。及时组织人员对项目成本进行细化测算,直到整个工程的目标成本控制得以确定,作为施工过程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从而根据所确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适当合理地确定每道工序的单价以及项目的总投资目标值。所制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专项方案,在投资目标值方面应该预留空间,但不偏离额度,才能更准确地体现出实际施工时的成本,这样制定的方案才会比较切实符合造价控制的原则。

1、施工过程中的费用控制及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工程造价跟踪控制,定期进行造价实际支出值与计划目标比较,发生偏离,分析产生偏离原因,采取纠偏措施。对完成的分项工程量进行计量,掌握工程材料信息动态及进度款支出情况是否合理,是否在预算计划控制范围内,防止工程款超付。

2、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行政费用控制。要控制非生产性费用(主要是指行政费用),就要有高水平的管理人才,能做到一人多岗,多方面服务,达到良好效果。项目管理责任明确,细化分解,承包到位,尽可能节约非生产性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