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学校课程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2 16:09:03

序论:在您撰写对学校课程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学校课程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课程整合 课程改革 课程分类

中职学校只有进行课程整合,才能使课程模块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应,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在实施课程整合时,笔者建议关注以下四点:

一、整合重点——技能课程

目前在中职学校,一般把课程分成三大类,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前两类课程内容由国家指定,有相应的国家规划教材。第三类专业技能课程,虽然也有部分国家规划教材,然而不同的地方政策、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导致国家统一组织的新课程、新教材并不能完全满足和适用于每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当前职业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专业与岗位不对接、课程和教材与职业标准不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这说明职校所教授的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所需求的技能不适应。因此,应围绕社会所需职业岗位能力,充分考虑专业所涉及职业的未来需求,将专业技能课作为课程整合的重点。

二、整合对象——岗位技能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各地相同职业岗位的内容与要求存在差异,因此整合专业技能课程的内容时,在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当地职业岗位要求。一方面,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准,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的要求,将当地岗位能力所涉及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知识和技能融入课程中。另一方面,在完成工作任务时,通常不会只运用到单一学科的知识,而是会超越学科的界限,调动适当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虽然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差别很大,不属于同一知识体系,但是它们都属于这一岗位的能力要求,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因此,要把为完成某一工作任务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减少知识和技能之间的隔膜,解决将知识和技能分割成各自独立科目的弊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整合要求——便于学习

在课程整合的内容安排上,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拼凑在一起,也不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取舍,而是根据社会岗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从便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一般以某门核心课程为中心,该课程所缺少的知识,可向其他课程(甚至是跨专业的课程)借用。这种借用不是临时缺什么借什么,而要讲究整体性和系统性。即在对所选择的内容进行整合时,按工作顺序,把岗位任务或工作项目所涉及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技能都整合在一个个学习单元中,形成一个个学习模块。这样就将学习内容置于模拟的工作任务中,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习,比接收孤立零散的学科知识效果好。

四、整合成果——设计教学包

所谓教学包就是经专门设计,由多种教学媒体组成的新型组合式教学材料。包内一般有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案、课件、视频材料以及印刷材料等。

第2篇

一、高校管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具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实践指导工作,又掌握丰富的实践教学理论,但现实是,高校“双师型”教师占整体比重小,大量年轻教师一毕业即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训练,自身尚不是行家里手,自然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重理论轻实践”、“重讲课轻实践”难以避免。

(二)教材体系和配套课程体系建设落后

管理学专业课程教学除了自身主干课程教材外,还需要相应的配套课程体系给予支撑。许多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不健全,诸如课时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选材脱离实际,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规程等教学文件陈旧等问题依旧制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效果的实现。

(三)实践教学基地缺乏或管理落后

一方面,一些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没有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另一方面,教学基地功能单一,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高校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评估和激励手段不足,导致基地运行效果欠佳。

二、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育主管部门强化管理学专业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为了提高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的效果,建议相关教育部门从政策层面尽快制定强化管理学人才培养责任的有关框架指导和细则界定,充分调动管理学教学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法律支持,通过这种保障机制来改善运作机制,促进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建设相关机制迅速形成。

(二)高校方面需要积极推行相关举措

1.优化管理学教学建设管理制度。成立管理学教学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领导任组长。学校配备专(兼)职管理干部,建立一支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熟悉实践教学规律,一专多能的实践教学与管理指导队伍;此外制定并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搞好企业服务,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实现管理学教学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2.完善管理学教学基地建设的合作机制。高校应当制定合作单位选择标准,选择具有健全培训机构和完善管理体系的企事业单位,保障教学实习的正常运转,顺利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应当创新合作形式,采取共建教学基地的形式,双方共同出资,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还可以面向社会,为其他企业培训人员,转换实践教学基地的市场价值,这种良性合作机制形成了“共建”各方利益共享的持久力和有效合力。

3.积极改革实践教学配套体系建设。高校要改革现有的管理学课程体系,立足在课程改革中突出应用性。从总体而言,为适应管理学教学的需要,高校应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核心,综合考虑知识结构、应用技能与特殊个性化需求等因素,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训课的形式对现行课程体系重新整合。整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充分挖掘和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作用。

4.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关键是要建立和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需要根据需要选派校内教师到生产现场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了解熟悉企事业单位,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取得相应专业职称证书。创造条件组织他们参加学校及校外组织的继续教育,在专业理论及实际操作能力等力面迅速得到提高。此外,高校可以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指导实训教学。

5.健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激励机制。高校对教师要提出实践教学工作的要求,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实习、实训的指导。一方面,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广大教师参与实践性教学,激励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实践教学改革。另一方面,鼓励教师通过兼职、培训等途径,强化自身经验背景,构建“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团队。

(三)具体教学单位需要落实细化教学环节

明确管理学教学理念,规范管理学教学内容,对管理学课程知识点进行分层分类。根据单纯记忆的基础知识、需要理解掌握运用的提高类知识、需要实践运用的升华类知识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设定教学目标。改革管理学考核方式,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不仅能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管理学类的考试应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要把平时成绩、写作、讲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与创造能力都融入考核范畴。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扩大开放性试题设置比例。

第3篇

一、学习新理念,领悟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新课程下,教师要注重新教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新理念,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首先,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要了解、相信、尊重和友爱每一位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再次,通过知识技能学习,从“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在信息技术时代,要学会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二、反思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以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每天只忙碌于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很少学习研究教学理论、研究了解学生;不重视教学反思,不讲究技巧,不注重革新,总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很少与同事交流、切磋教学心得,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往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总是事倍功半。

教学中要善于反思,做反思型的教师。在反思、整改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积极反思: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喜欢回答?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哪个环节做得不好?下节课如何改进等等, 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主动的去学,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实践,落实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和趣味性,体现生活化和情境化。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新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更好地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和发展。新课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具体教学方法是:(1)看情境图,(2)说情境图,(3)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买电器”一课,首先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说一说情境图意思,即这些图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最后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可能提出很多离奇古怪的问题。无论是什么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表扬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内容。

2、建立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

3、解释应用。

教学后,选取课后练习或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例如,“买电器”一课,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后,让学生完成课本第53页的“试一试” (1)(2)、(3)题和54页“练一练”1、2、3题。

4、课堂小结。

第4篇

关键词: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

尽管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农民工子女还是很难入读城市公办院校,而入读门槛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成为众多农民工的最佳选择,这些学校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是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并不完善,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令人堪忧,根本无法与普通公办学校相提并论。

一、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上,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课程的设置和实际实施不匹配

课程实施过程与预先课程设置并不一致,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课程进行并不顺利。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民工子弟学校课表呈现的课程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施。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常是由班会课或者文化课充当。另外,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是自筹经费,由于经费紧张,租用活动场地狭小、教育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匮乏、师资力量整体薄弱、欠缺且流动性大。再加上农民工子女本身学习基础薄弱、农民工家长缺乏配合家校合作的意识等原因共同导致了课程实施过程存在诸多不顺。受影响较大的科目主要有英语、体育、音乐、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各门学科的课时分配不均:学科课程多,艺体课和综合性课程少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原则。通过与公办学校的课程表对比后,发现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小学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1、从均衡性看,智、体、美育较好,德育需加强

1)小学低年级(1-3年级)智、体、美设置较为均衡性,高年级(4-6年级)设置不均衡

均衡性是指设置的各门课程比例适当,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从总体来看,小学阶段所谓“主副科”界限仍然明显,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实际实施中,学校在开课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学生发展,各门课程都开设,但目前状况是,低年级基本达到均衡,高年级仍然以语文、数学、外语为重。

2)品德课程课时量偏少,心理健康课程缺失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并没有设置心里健康教育课程。而农民工子女往往由于家庭等原因很难与城市很好地融合,入学后会因为各种原因引发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有必要。同时,学校品德课程开设课时量偏低。

2、从综合性看,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艺体课程倾向依然显著

总体来看,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没有开设,此外,小学的地方和学校课程缺失。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课表显示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仅有少量的信息技术教育,其它课堂时间主要由写字课或者上班主任的课来填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仅是一种形式。而地方和学校课程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也由于种种原因基本没有开设而在公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课程内容丰富,课时量充足,而且还开展了第二课堂。此外,公办学校不但开设了地方课程,还有校本课程研究。

3、从选择性看,小学体育和艺术类课程种类单一

选择性是指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在民工子弟学校,小学体育课课程内容单一,一般为跑步、做操、篮球为主,而公办学校体育类课程除了一般的体育活动以外,还有攀登等课程。同样,音乐课,民工子弟学校主要为单一的唱歌,舞蹈、器乐等都没有。

二、对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经费分担责任,增加经费支持,督促和扶持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课程设置进一步规范化

为保障课程实施的环境得到改善,教学设施以及课程开展所必需的经费,建议明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承担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中的责任,将民办民工子弟学校逐步纳入民办教育管理体系,并且对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以招收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给予校舍维修、设施设备补贴。此外,尽量免除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杂费、教科书费,并给予农民工子女基本生活补贴。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教学设备设施、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指导。为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课程设置,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督促该类学校增加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量,增设心理健康课程,督促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发有农民工子女特色的校本课程。另外,在课程活动场地、课程实施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予以扶持和指导,促使学校课程设置向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迈进。

(二)教研部门应加强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待遇,减少教师流行性。

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流动性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减少教师流失的机制,例如提高待遇,增加福利;从教师进修和培训方面提供个人提升空间,让这些临时从教、职业发展不稳定的教师能够从工作中看到自身价值和职业发展期待。同时,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也要为本校教师提供更加宽松、更加人性化的条件,例如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和进步的平台,丰富教师的课内外生活;在思想上,让这些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树立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要呼吁各种社会力量帮助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丰富课程资源

建议公办学校通过与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便利,并与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共享公办学校的课程资源。此外,可以征集高校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实习教学和锻炼,开拓学生的视野,减轻老师的教学任务。高校青年志愿者和民工学校教师相比,他们更加与时俱进、接触新鲜事物多,不但可以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还有助于开发学校的活动类课程。例如,具备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可以利用他们在音、体、美、计算机等方面的专长,在学校开设艺术类综合活动课程。这不失为为民工子弟学校补充课程资源的良好途径。

(四)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要积极寻求自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主动主动开发特色课程,挖掘农民工子女的特殊才能,促其全面发展

从根本上说,农民工子女学校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意识。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校长和其他管理阶层人员应时刻保持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要以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质量为衡量标杆,向公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看齐。例如,可以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之间、民工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学习、发展合作关系,相互参观、相互借鉴和交流办学经验,以提高民工子弟学校自身的学校组织和管理能力。农民工子女学校之间还可以进行良性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群体之间进行竞争、合作、提高,促使学校自身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完善各种教学软硬件设施。

民办民工子弟学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农民工子女的特长,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开展与农民工子女特长相关的课程,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专长。让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得到重新塑造,获得发展潜力的机会。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艺术类课程、体育课程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的机会发开挖掘农民工子女特长的课程,多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丰富学科文化知识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得到全面、充足的发展。

(五)增强农民工子女父母配合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识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各有特点,只有三方面协调统一,才能共同完成教育的目标,培养好民工子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农民工子女学校学习出现障碍的重要因素,而许多农民工本身素质不高,缺乏配合学校的意识,对此,学校教师更应该时刻提醒建议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宣传和督导,让民工家长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辅助学校完成课程的预习、复习,让学生在家也能够有学习意识,减少这些子女的学习困难,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总之,本文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课程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民工子弟学校完善课程有所启发,但是民工子弟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目前是民工子女学校的薄弱环节,如何提炼出适合农民工子女的课程设置模式仍需深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现状;翻转;意见和建议

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适应让我们更好地落实我们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们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如此,通过改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朝着更科学、先进、合理、人文化的方向迈进。各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积极的变化: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注重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融入大量的素材,开阔视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积极性有了些许提高,师生关系融洽,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更多地是中职生学习的引导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每个中职生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注重形式主义,一味地去学习课改成功的学校的做法,部分学校语文课程的预设性过强,让原有的快乐阅读失去了原本的美感;在作文教学上,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内容却显得单调,也没有很好地突破。再加之应试教育干扰,中职语文教师在课改的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究其原因,既然是改革,说明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借鉴,故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不懈努力,敢于面对现状,迎接改革的春风到来。目前的现状如下:

1.过于依赖省标或国标语文教材,缺乏自主性。我们通过研究语文教材会发现:不管是高教版还是浙教版或是其他版本教材,他们都是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文章、事例等作为语文的选材对象,因而在课程理念与方案上忽视了中外文化的差异、经济的差异以及教育水平的差异。如果完全依赖这样的教材,我们语文教师就会进入死胡同,为了教好语文课文、词组、语法等而教学,仅有的教材内容,学生也没有学习到。失去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2.在语文教学上过多模拟照搬,流于形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涌现了杜郎口中学等一批名校教学改革榜样,这些学校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所以,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学习名校的热潮,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校完全不考虑自己学校的现实情况,学生的学情,教师的师资水平的差异性,一味地照搬照学,这种完全模拟照搬的做法,没有考虑到差异性和个性化的需求,不仅会严重地扰乱了他们自己学校正常的教学,而且还会水土不符,影响到学校的高层决策,要不要继续进行教学改革。

3. 语文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是现代化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诸多变化,极大地扩展了师生的交流媒介,扩大了知识视野,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此而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形式多样,于是,许多中职语文教师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到课件的制作上,把语文的教学课件做的图文并茂、声音和视频同步采用,如此一来,语文教师认为中职生在声音、灯光、视频等现代化媒体助力下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习多姿多彩,学生学习一定是快乐的,知识是可以全部接受的,因为老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策略都已经为学生准备好了,学生们只要在课堂上加以消化和吸收,便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其实,教师还是没有真正理解现代化教学的真正内涵,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提升,更谈不上什么人文素养的形成。

4.传统评价无法改变,语文教学“唯分数论”的现象还经常存在。虽然许多教育机构主管部门在不断加大教育考试改革力度,不再一考定终身,想要改变将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这一应试教育弊端,说到容易,要做到是非常难的。因为许多老师的观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认为我们的学生比其他学生优秀,看分数就知道一切,其实不然,分数只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上的一个阶段性检测,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真正的能力。

二、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改的意见和建议

随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不止这些,还有许多,但是,这几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用什么策略来妥善解决呢?以下是笔者对以上问题所提的建议。

1.重视标准教材,编写校本教材,两者同步使用,共同促进语文成绩的提升。不管是省标还是国标中职学校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上注重了全局性,但也有一些值得改善的地方,比如: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上如何权衡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强国,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我们的农村地区,现在仍保留着许多可贵的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其实就可以当做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完全可以在学习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活动中贯彻落实,这不仅使我们中职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每个地区或学校有了当地特色的校本教材作为补充,可以改变我国教材比较单一的现状。

2.学习先进课改经验,敢于语文教学推陈出新。进入21世纪以来,杜郎口中学等一批名校教学改革榜样作为样板,为我们其他各类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我们其他学校要善于学习该类课改先进学校的语文教学的改革举措。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校要充分考虑自己学校的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本地本校学生的学情,教师的师资水平的差异性,多考虑到各种差异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在教学上要敢于突破,在教法上要敢于创新,不仅会促进了我们自己学校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改善,而且还会实现教学的延续性,落实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3.借助翻转课堂,开拓现代化教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要善于了解我们的学情,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制作微课,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上传到我们的教育网空间,并告知学生如何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和需求不一样,通过微课的这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先学,老师后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完美体现,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上,就可以有针对性的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及时答疑和解惑,促进学生的语文成绩的整体提升。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眼球,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形式多样,极大地扩展了师生的交流媒介,扩大了知识视野,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与学更加多姿多彩,学生学习一定是快乐的,知识是可以全部接受的。最后,再次通过翻转课堂原则,在教育网空间上布置分层性、多元化的语文作业,一改传统的统一模式的作业,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便可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和高转化。教师通过以上改变,不仅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更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全面落实,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4.采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完整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最根本的是要改革现有的语文考试制度,不能“唯分数论”,更不能以一次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差,是差等生等,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失去信心,对未来的学习不利,对学生本人也不公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新课改上,只有使我们现有语文考试制度与实际实行语文的考评方法体系相协调,注重科学性,强调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方法才真正能够落到实处。从学生的成长出发,不能用单一的传统的评价方式(唯分数论)来衡量所有学生,我们应该将形成性评价与最终性评价相结合来评价学生,如此一来,教育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个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

第6篇

关键词: 英国文学 教学模式 教学创新

民办高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其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英国文学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及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英国文学课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拓展知识面,加深对英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智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

一、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英国文学课程在各高校英语专业的高年级开设,旨在通过文学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将来从事英国文学研究、英语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设定的目标很好,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多高年级学生表示虽然学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但是对英国文学仍然不是很了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方面。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还是主要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而不进行独立思考,发散思维。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许多教师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这样一来,不仅忽视了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同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2]。

2.有的教师英国文学素养有所欠缺,对英国文学了解甚少,面对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只好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也仅限于课本知识,不能适当地向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对文学背后的英国文化鲜有涉及,学生对于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产生反感情绪。

(二)教材方面。

1.英国文学历史悠长,内容繁多且错综复杂,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学习掌握的知识点太多,想要全面地掌握英国文学知识并非易事。此外,有些文学知识并不具有太强的趣味性,想要了解掌握此类知识,多数学生只得选择机械地死记硬背,这在很大程度上再度使得学生觉得文学知识枯燥乏味。

2.部分文学作品比较难懂,以莎士比亚作品为代表,作品大多采用中古英语,与现代英语有较大差别。部分学生本来就不具备较强的语言功底,阅读现代英文小说或剧本都还存在不小问题,如若再遇上中古英语,他们就会倍感头疼。

3.部分高校现在采用的教材只是单纯地介绍英国文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国著名作家及他们的主要作品。由于课时限制,虽然经过了一两年文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几部完整的英文名著,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

(三)学生方面。

1.多数学生对文学课程重视不够,认为学习文学课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于提高英语水平没有多大实际帮助。现今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很多学生更倾向于学习语言“工具化”的课程,如外贸英语、英语口译等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2.对于英语非第一语言的中国学生,一看到篇幅较长、生词较多的英国文学著作,难免心生畏惧产生抵抗情绪。虽然英国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进行开设,学生也进行了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但是英文名著本身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学生在阅读并理解英国文学作品上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3.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处在网络发达、娱乐方式众多的时代,很多大学生经不住网络的诱惑,沉迷于电影、电视、网络游戏之中,过于注重感官享受而忽视了培养内在素养,文学对于他们来说无足轻重。

4.对文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文学背景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背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与英国历史有很大联系。现今生源广泛,英语专业招生文理兼顾,理科背景的同学对于文科知识如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科目的掌握十分欠缺。虽然在大一大二阶段学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学习相关文科知识,但大多数同学仍然感到缺乏支撑学好文学课程的背景知识。

(四)传统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一卷定成绩,即只要学生卷面作答得好,就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高分。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学会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采用考前突击方式,短时间内快速地将整学期的文学知识记在头脑中。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并不能对文学知识较好地消化,也不能将有关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考场上凭借记忆将考卷答完之后很快就会将大部分知识抛于脑后。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在考试中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但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违背了考试的真正目的即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二、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根据对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出的上述原因,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效率,应从教师、教材、学生、考核方式四方面入手,针对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提高教学建设质量,让学生通过文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方法改革。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不再是老师满堂讲课,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老师应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带动学生多参与小组讨论。课堂上老师只是作为引出知识点的引子,更多的知识要让学生通过课上讨论,课下分工合作,搜寻相关资料得出,最后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大家分享展示。这样一来,老师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又学到了知识,还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知识点更容易掌握牢固。

2.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学著作,培养学生对原著的鉴赏能力。针对部分采用中古英语的英文名著,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作品,适当采用双语教学,结合优秀的中文译文,减轻学生对赏析难度较大的英文名著的抵触心理。课后老师应布置学生预习文学作品的任务,课堂上让学生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疑惑,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此,课堂上老师在对名著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而是提前做好了准备,在经过自己的一番独立思考之后,接受老师的正确指点。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学作品,掌握文学鉴赏的能力,又有助于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3.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针对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学校可以将考试分为几项测评方式,然后取其综合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判。例如评判标准可以分为学生平时表现、撰写论文与报告,以及期末考卷成绩等几方面。通过这种较为公正的评判方式,学生明白学习一项课程不只是期末苦下工就足够,考试的真正目的在于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应考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学生以往考前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更注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下工夫,从而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掌握文学知识。

(二)文学课程老师要注重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

针对部分文学课程老师自身文学修养不足的情况,要想有效地带领学生学习文学知识,老师应该在这方面加强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多充电读书。另外,学校应该重视文学老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适当地派遣个别文学老师出国,感受英国文化,直观地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如此,文学老师对英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胜任文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在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教材配套读本,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英文原著读本。

教材是课堂的核心部分,对学生学好英国文学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课堂上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多阅读配套教材读本,欣赏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仅仅讲述作者生平及重要著作。通过阅读文学原著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作品精髓和核心思想,以及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同时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

三、结语

英国文学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英国文学课程,其重要性对英语专业学生不言而喻。因此,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改革的道路漫漫长远,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完善改革模式,通过不断实践,深入调研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具有阅读鉴赏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高度审美情趣和高素质的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门纪敏.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D].导师:魏晓红.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鞠玉梅.修辞能力与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外语界,2008,(6):47.

[3]张梦雪.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比重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案例研究[D].导师:高晓清.湖南师范大学,2013.

第7篇

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构建数学学习活动近年来,一些院校在培养小学教师的课程安排构建思路时,对小学教育学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偏低。纵观现状,当前小学教育学正处在一种看似重要,落实起来却不被重视的尴尬处境中。而且师范专业的学生对小学教育学学科的学习热情远不及对语、数、外课程的热情高。鉴于这一现象,本文认为提高小学数学教育学的关键在于增加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联系,基于当前背景下,本文针对如何对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进行有效性的构建提出了一些意见。

一、学科性质

(一)学科地位

数学教育学在我国已经发展为一门专业学科,而小学数学教育学则是数学教育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教育者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关注颇多,更有甚者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内容非常相似,这种想法是非常主观且不科学的。实际上小学数学教育与中学数学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小学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经验,不要求学生推理证明;小学生的思维和初中生的思维处于不同的阶段。

由于小学生还处于智力的不断完善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必须起到启蒙作用,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影响很大。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小学生打好学习数学的基础,循序渐进,逐渐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应该引起教育者们的高度重视。

(二)专业教育课程

鉴于小学数学教育的特殊性,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掌握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内容,并且了解小学数学教育学的基本规范。小学数学教育学能使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自身教学经验,明确有效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育学可以帮助教师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高深的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教学中的错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学理应成为高校培育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门专业。

(三)理论应用学科

小学数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与以研究理论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学和重视实践的教学法不同,它不仅能够为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还能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简言之,小学数学教育学是集应用和实践于一身的理论应用学科。

二、课程构建原则

(一)科学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育学若想成为科学的学科,最重要的是具备科学性。根据哲学思想的阐述,一门理论是否科学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因此,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建设小学数学教育学的关键。

(二)实用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育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但其宗旨是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争取让学生在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探究性原则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几乎是讲与练的结合,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当他们毕业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就会不自觉地沿用这种教学模式。因此,改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教育学的方式迫在眉睫,把被动学习变为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教材也要做改变,增添实际案例等相关材料,设计学习方案;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讨论问题,改善授课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确定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育学应该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大问题。但是教学方法又取决于教学内容。学生学什么,教师就应该就教什么;学生怎样学,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所以,这两大问题也可改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这是当代学者对数学的深入认识和对儿童学习心理准确了解的结果,这也是小学数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二)建构学科内容

根据上文的阐述的分析,学科内容的建构基本形成。

首先,对小学数学教育学具有科学深刻的认识,需要教师熟悉与数学相关的一些知识。先要了解数学是一门科学,它不是人类刻意的创造,而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它与现实和自然科学都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研究对象很广泛;其次,是熟悉数学的发展史,正确的树立数学观,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了解数学自身特有的特征、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学科的发展演变等问题。再次,是阅读研究同小学生心理有关的书籍,这对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育学应将书籍中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相符合的内容收入小学数学教材。

在实践方面,可以安排教学设计原理和儿童学习数学活动等内容,把教学案例分析插入到理论教学中,并安排学生参加相应的教学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

四、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是进行小学数学教育学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就是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又有区别。

数学教育学理论重在理解,其内容远不如数学题目那样难解。鉴于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先安排学生自学,把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或者是全班进行讨论。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交流,适时提出学生忽略却又应该被重点研究的问题,对讨论做出总结和评价。

针对实践部分的教学,应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这种方法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广泛采用,而实施这一教学法的重点是提供足够优秀的案例。因此如何收集和撰写相关案例是编写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界对这方面的认识还处于萌芽状态,已有的、足够好的案例很是匮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教材编写组必须要加强案例来源,必要时可以组织人员到小学实践,注意挑选其中典型事例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挑选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课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学要按照新课改的建设要求,以建设专业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思想境界为指导,全面加强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锻炼。另外,相关教育人员应当将提升教学水平视为教学重点,争取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在注重薄弱环节的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育学的教学水平,努力建造成具有一流质量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