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40:07
序论:在您撰写美学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
1.“色”即菜肴的色泽。这里的颜色涵盖很多方面,既包括饭菜的颜色、其使用装饰物的颜色、盛放器皿的颜色,就在现代的含义中还包括灯光的颜色。这些颜色必须做到冷暖色兼具,给人一种清爽、温馨的感觉,诱发人的食欲感。
2.“香和味”是菜肴之精华。菜肴的香气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呈味物质,一是原料本身受热后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的香气,如肉类加热后能产生肉香味;二是由添加的具有香味的调味料形成的。在实践操作中,应注意到对原料本身香味的运用,突出菜肴整体的香味的美感。味的调制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是根据菜肴的特点调味,做到“四个准”:即时向定得准,次序放得准,口味拿得准,用料比例准。二是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调味。三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调味。《周礼?天官》中云:“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种调味规律虽然不十分确切,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四是根据菜肴的风味特色调味,对一些传统的菜肴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口味,要严格按照调味料的种类、比例进行调味,以保持菜肴的风味特色。五是根据原料的不同性质调味,对于新鲜的原料宜采用对比手法,以突出原料本身的鲜美滋味;对腥臊气味重的原料,宜采用掩盖的手法,得以去异味,增香味;对本身滋味较少的原料,宜用相乘的手法,以适当增加原料的滋味。而烹饪专业学生操作中,应注意菜肴味的调制,使菜肴的香、味达到美学的要求,具有美感。
3.“形”是指菜肴个体造型,刀工处理形态,筵席整体搭配。菜肴按其所含“艺术”成分角度讲可分为工艺菜肴与普通菜肴。实践操作中因菜肴不同对其形的构思评价的侧重点有很大的区别,对于普通菜肴,要突出韵律美,节律美,即大小相等,厚薄一致,粗细均匀,切得不可厚薄不均,长短不等,这样易给人产生参差不齐的感觉。对于艺术菜肴就菜肴造型方法角度讲大致采用“仿真式”与“夸张式”两种手法。在工艺热菜制作中,大多菜肴采用后者手法,在冷菜拼摆,食品雕刻中常常二者皆用。
4.“器”即盛装菜肴的器皿。清代著名诗人,美食家袁枚就在纵观古来美食与美器发展后叹道:“古诗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并说:“煎炒宜盘,汤羹宜碗,参错其间,方觉生色。”这无疑是对美食与美器关系的一个精辟的总结。美食没有“美器”,既影响食欲,更谈不上精神享受了。在盛器选用时,其种类必须与菜肴的造型相配合;其大小与菜肴的数量相吻合;其色泽与菜肴的色泽相协调。
二、理解烹饪美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是日常的美化活动。美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也是一切艺术给人吸引的诱惑的源泉,烹饪艺术当然也不例外。所谓烹饪美学,是实用技术美学,是把美学理论综合到烹饪技术领域中去的学科。在从菜肴制作到盛器的搭配,体现着美的内涵。而菜肴的名称,也富有诗意而又内藏着一个祝福,给人们吉祥和祝福,如全家福,双喜临门等菜名,人们读来身感亲切,又平添一份享受。它们必须相互配合,达到协调一致、和谐统一的效果。
关键词:视觉传达;基础构成;设计师;设计美学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80-02
一、视觉传达设计欣赏的作用
什么是视觉传达?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两个概念。以视觉传达作品来讲,设计欣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设计欣赏是欣赏者与设计师之间的思想和心灵的有效交流的渠道。设计师每出炉一幅设计作品,必定在里面融入了某些思想或和文化,传达着某种特定的信息。那么受众在欣赏活动过程中,只有接受到了这个信息,才算作是领略和知晓了其中的涵义。此时受众与设计师之间的思想是沟通的。如果没有设计欣赏这一行为,人类就少了一种重要的沟通交流方式,而设计艺术也将会始终处于原地踏步、举足不前的境地了。设计作品价值的显示和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受众积极参与的设计欣赏活动。
其次,设计欣赏有助于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从而使设计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设计师往往受委托人的约束,遵循追求高额利润的市场战略,为此而做的设计常常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受众在接受这样的信息时往往是被动的,而这样的信息也往往是大众式的。但另一方面,设计师也常常做一些形式上非常相似,而意义却大相径庭的设计。此类设计常常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设计师之间通过借鉴学习,以及受众的反馈,其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样就导致了整个设计领域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而这时候的设计作品往往是超越了物质功利性的,受众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在主动接触、了解和欣赏设计作品时,受众能享受到极大的乐趣,又能不断地有效提高自我欣赏设计水平。
再次,设计欣赏有助于促进设计师更加增进自我的设计创造实践活动,总是程度不同的影响着设计师对自我设计创造行为的再度剖析和认识。商业性设计所获利润大小就是设计师衡量作品是否成功的尺度。非商业性的设计,则在于设计师如何巧妙的利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或者如何运用特殊的手法将信息在一方有限的空间里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如上面所说,设计师与受众之间通过不断的设计与设计反馈,彼此之间各自的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从此意义上讲,设计欣赏有助于设计师设计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
最后,设计欣赏可以有效的升华从而促进设计批评活动的开展。也就是说,设计欣赏是设计批评的有效基础。只有当设计评论家对设计作品有了具体的、高质量的、深入的认知、感受和欣赏后才能够有效果的进行设计批评活动。缺乏设计欣赏的设计批评,是肤浅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设计批评不同于设计欣赏的主观性,它也是情与理活动的融合,但却偏重于理性的分析。欣赏与批评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二、基础构成的重要性
基础构成主要是为了拓展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开发其想象力,使设计师能够灵活地运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从而为将来的专业设计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基础构成成为诸多进入系统的专业学习或者是进行专业创作实践之前的一门必修课。
(一)基础构成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视觉艺术设计模式
“视觉艺术”主要是通过人的主观视觉感受,依据一定的观察或者是欣赏原则,将外部世界中的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构成是一个造型概念,也是当前造型设计领域中的一个专用术语。由此所形成的系统而专业的基础构成学科,是一门典型的视觉表现艺术,是当前视觉传达艺术的重要理论基础。简单来说,基础构成是由知觉和视觉相互联系与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感观语言,主张把色彩、形态、空间等各种视觉元素视为平面或者是立体空间中的构成主体,并且通过抽象的几何图形与点、线、面等不同设计元素的变化,运用色彩、造型的组合创作出视觉上具有强烈空间感、运动感、韵律感、节奏感、艺术感、秩序感的审美效果,给人带来美的视觉感受。学习基础构成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了解设计的本质和规律,将包括点、线、面、色彩在内的各种设计要素按照预期的规律进行有机组合,并且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的设计活动之中去。
色彩是造型设计与视觉艺术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不仅能够吸引人的注意,而且极大地强化了设计作品的情感内涵。色彩构成也即是按照预期的目的和设计原则,将不同的色彩重新组合、搭配,从而形成崭新的色彩关系和美的视觉效果。立体构成则是对设计师的构造能力和造型思维进行培养和训练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主要是对设计师潜意识中所存在的造型思想和造型观念进行改进,由此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形态、空间、材料、造型进行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从而培养设计师对造型的直观力、感受力与创造力,使其设计出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体现,最终实现设计水平质的飞跃。
(二)基础构成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方式
艺术创作也需要想象力的支撑与引导,由此实现自身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基础构成是通过总结、分析、夸张、变形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各种设计要素重新组合之后的信息传播效果与视觉特征。因此,基础构成学科非常重视设计师发散性思维特征,要求他们能够打破日常生活中逻辑性、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从而进入非常规的、跳跃性的思维空间,进行设计要素的组合与造型的设计。
在基础构成学习过程中,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模式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培养设计师科学、严谨的创意思维程序与灵活的构想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审美能力的教学活动,引导设计师能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图形元素的综合性表现能力与文化风格特征。在构成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全面掌握平面、色彩、立体造型设计的制作方式与基本原理,帮助设计师通过自身的设计实践活动,来极大地拓展现代造型设计的意义与表现空间。基础构成是当前艺术设计活动的基础练习,它主要是为了培养设计师平面、色彩、立体造型的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等等,以便应用构成与造型设计中的相关原理指导艺术设计实践活动。
(三)基础构成使艺术设计活动更具人文性特征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十分注重对设计师文化意识的培养和熏陶,使设计师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能够自觉地将我国传统设计思想、审美观念与世界多元文化,尤其是当前流行的设计风格与审美追求进行有效的融合与体现,并能够警觉、适应、引导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由此使当前的艺术设计活动更具人文性特征,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价值追求等。
视觉传达设计欣赏和基础构成都设计美学的基础,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了“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指出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由于对事务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沉淀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设计美也是如此,美的设计能带给我们不同于一般的想象的沉淀和情感的共鸣。一个有灵魂的创造才是真正的美的设计,设计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固然是好的,但是深藏在设计中的能引发我们思考的创造性让设计更美。不可否认的是设计之美在不断自主地向前发展,也在不断地被改变。不管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还是在历史的过去或多变的将来,这都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明确了设计之美何在真正把握创造设计之美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美学价值观,才能去探索更高深的设计、从事设计领域的研究、做出更完美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李龙生.设计美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3]张蓓佳.浅谈设计美学[J]. 现代装饰(理论),2012,10:177.
[4]吴晓楠.也谈设计美学观[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06:13-15.
20世纪以来,科学以及人文的极大发展使人类对人自身有了更加丰富、深刻的认识,艺术家在艺术上的表现因审美态度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面目。1930年代纽约先锋派画界中有影响的人物约翰•格雷厄姆说:“任何技巧上的完美和优雅都不能创造出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既不是忠实的再现,也不是歪曲的再现,而是直接的不加修饰的记录,记录了建立在空间中的画家的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这种思想和感情的真实反映表明客观真实不再是艺术表现的羁绊,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基础上折射出的哲学、文化和美学心理反应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人自身的人文素养、人生阅历和美学趣味。因此,设计素描教育在造型基本规律之外要引导学生认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让学生发掘自身与描绘对象之间美学上的共鸣,没有这种共鸣,有意味的素描练习和美学判断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在素描造型规律和美学意识这二者基础上进行的设计素描练习使我们从一种纯技术的、机械的、刻板的客观描绘式的表现方式中解脱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素描艺术把众多的造型法则与美学判断力都转化为朴素、直接的感受与表达,而素描教学则变成一种观察感觉、把握控制和组织表达的艺术美学表现手段。
2艺术表现意识的培养
多年来,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素描训练的目的就是为创作打基础,每一位大师空堂入室的第一步也是从临摹开始的。基于此,艺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有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原则。初级阶段以审美的方法来训练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形的敏感和抓取能力;其次,教给学生们发现和表现这些美感的方法,也就是景顺;最后阶段就是做足“表现力”。但问题在于怎样才能使前后形成有机联系?初级阶段要不要表现意识?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尽管素描是理性科学的,素描教学也是理性科学的,但必须置于美的前提下,美的东西不见得都是“对”的,将错就错或许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其了悟艺术的任务而不是纯然描摹对象,让其循着一定的逻辑与秩序对自然物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变异与重组而不是遵循美学的各种原则关系,把素描理解为一种寄托美学理想的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首先依赖于艺术家的美学分析和判断,艺术家采取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决定了在艺术表现时采用什么样的刻画方法。
看是首位,画是第二位,看是对客体之形体、色彩、线条、比例等客体表象之把握,刻画则是去挖掘包含在客体表象之中的内在美的本质感染力,前者表现的是形式美,后者实现的是一种美学意识的不断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引起质变的思维分析全过程。引导学生去多看、多思,给眼睛更多的时间,给思维更多的活动空间,从而能够真正地进入艺术表现张力的境界。当然,教学是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教师要从多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美学意识的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要放开自己的视野,要善于从不同领域的艺术源泉中汲取养料,多方面地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能力。在科学分析和艺术领域两方面结合形成的教学思想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其有机的紧密联系。(1)美学主体的美感有赖于客体物象的暗示;(2)承认光、色、体对于物象的作用;(3)能动地认识对象,表现对象;(4)点、线、面等作为造型基本元素,应该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3教学中美学素养的实践训练
素描发展阶段有层次之分,但基本规律和技巧的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发现、挖掘美并且去创造美,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穿美学意识的引导。
3.1基础规律的把握是创新的基本要素,也是美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应不定时地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拓展思维的空间,从知识源头上给予任何事物一个展开想象的合理基础。这种多角度深化的训练,易使学生感受到素描训练的基本要求,并能全方位、深入地处理从物象上获得的视觉信息,建立起一种协调性较好的多维思考模式。第二,学会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展开对媒介材料的多层次立体感包容。充分认识不同媒介材料的美学价值是现代设计素描教学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2设计有关美学素养培育的案例,尝试一些在平时教学中有代表性的另类组合
第一,感受某些作品传递出的新鲜气息。其中混合多种新颖视觉效果的材料或者构造就会在不经意间透出强烈的美感刺激,而且这样一种随意、偶发、即兴的方式符合了现代人浮躁的心态和极度展示自我的欲望,也是贴近了个性意识的发挥的开拓。第二,改变传统素描训练的被动观察,主动对物象采取某种打破视觉常规的关照和思考,其中蕴含的独到的视觉意象就会为我们的想象提供有效的视觉刺激,从而会产生许多新颖、有意味的视觉形象。第三,在现代社会里,对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潮的认识和接受是保持设计思维健康活跃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高等艺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要与时代同步,保持本身的多变性和灵活性,要对新的设计美学、艺术观念、美学思潮有所了解,并在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上有所体现。在基础素描训练中,可对能体现时代精神意识和美学理念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改造性练习,以洞悉作品美的内涵。
4总结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教育中“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说:“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先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工作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美育寓于学生生活的衣食住行。美育以直观形象感染人,寓理于情,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家长给让孩子参加了不同的课外特长班:有的学画画,有的学书法,有的学唱歌,有的学跳舞......由此看出,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是越来越被重视。事实上,美育不单单是一项活动,也不单单是一门学科。美学主要是情感的教育。让孩子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这就是一种情感。是把美渗透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让孩子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对自我充满信心,这才算是真正成功的美学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一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二是传授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教育同时也是满足人类身心发展和审美情趣的需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可以塑造美好的心灵;通过美育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每天晨会利用“红领巾”广播播放感人的事迹吸引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奥秘;美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着美的因素。而最根本的是,美育可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于文书曾说:从构建和谐社会系统来考量,美育具有三大功能:个体塑造、文化建构和社会整合。他说,美育的个体塑造功能,就是培养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个体。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情商,使人懂得美,懂得爱,理解人,善待人,能够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具有高雅的审美能力可以抚慰和激励人的精神,会使人在学习、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困惑、压力得以淡化、超越乃至解脱,从而促使学生的个性、内在潜能、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展。文化建构积聚着和谐社会的内凝力,在审美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审美理想、文化理念和审美趣味,审美教育则可以通过这种审美理念的感染作用,使受教育者体验、感悟到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吸收和建构,产生不同的教育目的。至于社会整合功能,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结构,主要体现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美育可以在活动中引起感情的共鸣,还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 作为教育工作者,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有着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中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常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而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刚从菜园摘回来的新鲜蔬菜;无论是随意堆在桌上的闪着诱人光泽的水果,还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那丰富的色彩、有意却似无心的形态,都能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比如画头像,既要让学生懂得人像的美,又要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既是对人物的外貌及服饰及背景等作真实生动的描绘,又要表现其身份地位、民族属性、精神特征、时代风尚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思想感情。 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学生们对工艺课情有独钟,在工艺课中充分展示学过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美术课中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对形和色的审美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时尚的服饰、怪异的打扮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据有关资料显示,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这种观察由表及里,渗透着美育教育。可以说,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术教育正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美育教育的。总之,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教师是引领者和施行者。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教书育人这一过程中,教师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他的学生,教师规范的言谈举止等常常能启迪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可见,教师在学生的美育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自觉地学习美学知识,成为学生的美育的引导者;其次,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以美示人;再其次,教师应把审美观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以美感人。此外,教师还应多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优雅的仪表、正直的品行等常常能启迪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多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导师。
一、钢琴表演过程中美学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钢琴表演过程中美学素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促进表演者充分把握作品的内涵及其思想,同时还能够推动演奏者与作品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才能够演奏出一首非常优秀、动听的作品,才能够真正引起观众的共鸣。
(一)促进表演者充分认识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
毋庸置疑,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蕴含着作者的心血,是其按照个人的工作生活经历来进行创作的,这样对于一个钢琴家来说,其在演奏的时候,所展示的是别人而并非自己的故事。鉴于这一个方面的原因,在表演前,表演者一定要充分的把握作品,弄清楚其创作背景及具体内涵,弄清楚其体现的主题思想,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弹奏出美妙绝伦的曲子。然而,如果想充分了解作品之中蕴含的思想,使钢琴者可以与作品有机结合并非易事,演奏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美学素养,在此基础上,从美学层面合理思考音乐的风格、旋律等诸多环节,最终才会充分了解作品的格调,才会为广大观众奉献一场听觉盛宴,才会充分调动观众形成强烈的共鸣。
(二)推动演奏者和所演奏作品有机融合
对于一个高素质的钢琴演奏者来说,唯有具备良好的美学素养,才可以有效驾驭整个演奏活动,一步步将个人的思想与所演奏音乐作品进行有机结合,领略到其中的音乐美,科学的调整个人的情感,紧紧与音乐旋律保持一致,提高演奏效果,使其根据需要,时而如同汹涌澎湃的大海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时而像唱歌的小鸟给听众带来愉悦的享受;时而如同潺潺细流能够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唯有演奏使个人与作品进行有机结合,才会在演奏过程中,为广大听众打造一个恢弘的现场,使他们经过表演者的引领,步入音乐圣殿之中,在精神层面受到充分的震撼,就如同自己置身作品之中体会的现场,使他们真正领会到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
二、提升演奏者美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切实加强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分析能力不断提升
一个好的演奏家,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所以,如果想实现个人演奏技能的提升,必须注重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经常性的学习相关知识,使个人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这样,当自己面对某个音乐作品的时候,才会及时、有效的掌握其风格、内涵等,最终使自己的美学素养不断提升。具体应当把握下列几点:
1.演奏者应当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认真细致的分析作品背后潜在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的练习,使自身分析能力不断提升;2.应当加大学习力度,主要是学习音乐美学相关内容与理论,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分析,使个人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3.演奏者应当充分发挥各种新技术手段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欣赏一些优秀的表演节目,同时随时把握美学方面的发展趋向,使自身掌握的理论逐渐拓宽,最终能够养成良好的美学素养。
(二)不断提升审美能力
一个演奏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能够充分认识作品,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唯有如此,他们才会充分结合个人的思想,为听众奉献美妙的旋律。具体来说,应当重点把握下列几点:
1.应当具备较强的感知力。毋庸置疑,各个演奏者对作品的感受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如果想充分了解音乐作品,包括风格、旋律等,就必须进行积极认真的学习。所以,面对各种风格的作品,单纯通过自己的感知是无法充分掌握其中的内涵的,一定要提高理性认识水平,唯有如此,才可以提高自身的感知力,能够充分感受作品内涵。
2.应当具备良好的想象力。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明确表示:艺术家创作的材料并非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所以,要想养成良好的想象力,一定要注重日常的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积累的生活体验与演奏进行有机结合,构建起非常生动形象的音乐画面感,最终才能使个人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
3.应当注意从日常的实践之中获得丰富的经验。非常明显,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同样并非短期之内就能够形成的。所以,对于演奏者来说,应当在平时的工作生活过程中,尽可能的表演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使自己在长期的演奏中,逐渐提升个人对作品的审美能力,最终使个人的美学素养不断提升。
(三)努力养成良好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名钢琴演奏者来说,如果想实现自己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创新,为自己提供强大的动力,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更需要切实加强创新能力的养成,要不然必然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基于此,为使自身养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演奏者能够尝试着开展一系列即兴表演,通过这种方式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使音乐旋律自由奔腾,最终使自己通过长期的演奏,获得创作的灵感。不仅如此,钢琴演奏者还应当切实加强平时积累,唯有具备非常丰富的经验,才可以形成良好的基础,才可以为实现创新奠定基础,才可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使自己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 音乐课程 美育
自古以来,美育的渗透问题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著名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很明显地把音乐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也很直接地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美育”一词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提出来的,他在著作《美育书简》中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他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在近代,王国维和两位大家非常重视培养美育,他们都赞扬并提倡席勒先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就是“四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目的是培养“完全之人物”,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
在我国当代,《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审美活动的存在,便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品德,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重要价值包含四个,第一个就是:审美体验价值,可见,审美价值在音乐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育的最高境界是“无所为而为”,这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的一个观点。举个例子:大家都会觉得树的倒影比树的正身美。何以见得呢?因为作为树而言,人们在看到它以后就会条件反射地意识到它的实用价值,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而对于倒影则不会,它是隔着一个世界的,与实际生活毫无关系的,我们大多只会关注它的轮廓线纹与图案,把它当作一幅画来欣赏,所以,便感受到了美,觉得树的倒影比正身美。再比如,北方人初到西湖,江浙人初到云南,纵使是审美能力浅薄的农夫,应该也会惊讶于它们的奇景,而对于身在其中的西湖人和云南人来说,这些奇景只是值得大家自豪的名胜风景区罢了。对于真正的美景也不过如此,为何会有此差别?因为对于当地人来说,各个景点对于他们来说是有实用价值的,每个景点的美已经变成了经济的砝码,所以,他们感受不到美。但是对于外地人来说,他们眼里只有景色,所以,可以纯粹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这便是区别,也是美与不美的根本所在。“无所为而为”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种思想可以很好地映射到我们现今的音乐教育上,纵观现今国内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起色,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措施影响着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中对于美育渗透的认识度尤为缺乏。例如,在音乐课上,老师重点教授音乐知识,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审美的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些老师还片面强调音乐技能的培养,不重视在音乐情感上的体验,让学生无法感受到音乐的乐趣。这些现状都是忽视了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导致的,老师们没有做到“无所为而为”,而是奔着一个短期的目标让学生跟随着老师的步伐前进,到达那个终点,就认为教学结束了。其实不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已经失去了到达那个终点的兴趣,只能一直被牵着鼻子走,丝毫感受不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因为学生感受不到音乐学习中的美,所以才会索然无味。就此现状,当下的小学音乐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美育渗透到课程中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1 加强对音乐老师的美育渗透工作
音乐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中,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提出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美学修养是教学的必备基础,作为小学音乐老师现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要想教会学生体验音乐中的美,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很清楚怎样才算是美。其实,在我国,美学终究是个新颖的话题,很少被列入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教师培训中也缺乏这一部分的内容。所以,教师本身对美的学习就很欠缺,正如在前文中提到的,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深入浅出地给读者讲授了什么是美,怎样感受美。像这样的读物,大可作为教师培训的入门书,推荐给所有的老师去阅读、学习,一定会受益匪浅。第二,了解学习音乐美学的相关知识。音乐美学也称为音乐哲学,它寓于哲学当中,哲学的观点认为,事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审美也不例外,音乐美学就是要教会我们怎样剖析出不同音乐中不同的美。作为老师,如果我们无法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去理解美学的意义,那么,面对学生时,如何让学生如沐春风地去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呢?所以,音乐美学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必须要求所有的音乐老师认真学习。第三,了解学习音乐史。第四,掌握几种乐器。在这里要引用朱光潜老师的这句话“不学艺莫谈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必须要有自己擅长的乐器,最起码的竖笛、钢琴、小鼓这些基本的乐器要熟练掌握,其他的如民族乐器葫芦丝、弦乐器吉他、簧鸣乐器口琴等,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就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音乐课上能够感受到乐器的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另一种美。第五,学会主动挖掘音乐中的美。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屡次指出,审美要做到“无所为而为”,就是告诉我们,美不是一种实用的、可以触及的事物,它是需要用心感受、主动挖掘的,并不是为了某一个可预见的目的,我们为了目的去发现美,这种途径所到达的目的并不是美。所以,作为老师,自己本身要努力去发现音乐中的美,抛开音乐的物质价值,去领会音乐深处的美,并把这种发掘美的意识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让学生明白,音乐并不只是听一听就能感受到它的美,音乐有形式美、节奏美、音响美等等,只有教师自己具备挖掘音乐美的意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影响自己的学生,达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作用。
2 重视器乐教学的价值
新课标指出:乐器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音乐生活。器乐教学是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之外,另外加入的一种音乐学习,器乐教学丰富了课堂内容,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在学习器乐过程中还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从不会到熟练,从烦躁到满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坚持不懈就会有收获的意义。这对学生来说,不但能磨炼他们的意志,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坚持的重要性,这些无疑都彰显出器乐教学的重要性。针对目前乐器引入音乐课堂的现状来说,以下三类乐器值得借鉴。第一,葫芦丝,作为民族乐器的一种,它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态乐器,其声音悠扬、清脆,入门快,学起来也不难,音域虽然窄,但是在这有限的音域内,它可以演奏出动听的曲子,它的存在深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也不失为小学生音乐入门的乐器首选,现在云南的众多中小学学生都在学习葫芦丝,这对音乐教学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当然,优质的葫芦丝能够保证音准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减退,在购买葫芦丝时,要注意:首先看外观,葫芦相当于葫芦丝的音响,所以,葫芦越圆润,音质就越好;其次听音色,优质葫芦丝的声音应该是悠扬、响亮的,在购买前应该试吹几次,如果听着舒服,无杂音即可;最后辨音准,音准很重要,作为初学者,在购买时尤其要注意乐器的音准,所以,在购买时,最好让懂乐器的朋友一同前往,当场试音,确保音准无误,这是学习乐器的关键。好的葫芦丝能够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乐器,学好乐器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的美,这便是审美教育渗透的一种重要方法。第二,竖笛,它起源于意大利,20世纪初,很多国家就陆续引入了竖笛教学。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竖笛教学,实践证明,学习竖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其本身而言,竖笛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难度适中、易掌握等优点,此外,竖笛的孔距适中,符合小学生的生理条件,而且学生从刚开始接触到演奏一首简单的曲子,所耗时间并不长,所以,竖笛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第三,其他乐器的学习。当下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学习乐器就成了首选,因此,当下培训市场上,各种辅导班层出不穷,钢琴培训、架子鼓培训、吉他培训等,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证明家长都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对于这种情况,学校要予以支持,多给学生一些课余空间,让学生有时间去学习课外的乐器。如果师资力量足够的话,学校也可以设立相应的乐器学习小组,便于学生更好地接触乐器。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适度原则,要让孩子在兴趣驱使下去学习,做到乐中学,这样收益会更大。
3 倡导“无所为而为”的教学思想
这个思想是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第一节“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中心思想,他用一棵古松在不同人眼中价值不同引出了这个道理。对于木商来说,古松是一种很好的木料,可以做成很多的家具来贩卖;对于植物学家来说,古松是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对于画家来说,古松是一种苍翠挺拔的古树,它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一般的线纹,让画家沉迷其中,这便是纯粹的美。古松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最平常的知觉中会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中也会带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作为老师,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我们不应把音乐课仅仅作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来看待,而应充分发挥音乐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用“无所为而为”的思想去理解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在课堂上轻松、愉悦、创造性地学习音乐,而不是单独为学习哪一首歌,为学会哪一件乐器而进入课堂。教师应告诉学生音乐学习的真谛是发现音乐中的美,一直去探索,一直去挖掘。音乐中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和快乐值得学生去学习,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教学思想,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课,而不是像很多一线音乐老师所说的:“我感觉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他们不喜欢音乐课堂。”这便是音乐老师没有做好引导的工作,在教学思想上没有让学生很轻松地投入音乐学习,没有做到“无所为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校方、老师都应该秉着“无所为而为”的思想看待音乐课,不要给彼此太大的压力去面对音乐学习,而是让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美,再通过学生自己的发展去挖掘音乐更多的美。这样,长此以往,学生会更加喜欢音乐课,音乐老师会更加有教学成就感,而对于整个学校来说,审美渗透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下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审美教育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题,起步不久的审美教育对于所有小学来说,尚且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且这种理念不可能在短期内看到很明显的成效,所以,这就需要上上下下所有的人共同努力,给审美教育提供空间和机会。作为校方,要重视美育的渗透,有意识地安排较强的师资力量,并起好带头作用;作为老师,要积极配合校方的安排,加强自身的美育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活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音乐中的美不是简单的让老师告诉学生,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音乐中各式各样的美,这就要求音乐老师自身具备极高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意识,并且始终要以“无所为而为”的教学思想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体会音乐的神奇魔力;作为家长,要有一颗开明的、与时俱进的心,支持和鼓励孩子去学习音乐、接触乐器,积极配合校方,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鼓励孩子接触所喜欢的事物,去发现和追寻生活中的美。“慢慢走,欣赏啊”这是《谈美》封面上的一句话,也道出了审美教育的一种态度,不可急功近利,不管是谁,我们只有秉持了发现美、追求美的态度去慢慢摸索,美的存在自然会拨云见日。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论语》
[3]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4].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关键词:素描;听障儿童;美术;教学;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45-01
一、聋校中的美术教学与素描
(一)素描的基本内涵
素描是绘画艺术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素描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以单色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或者主观想象、态度和情感甚至抽象形式。由此可见,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讲究比例、透视、形体、结构以及临摹等。众所周知,素描是绘画、雕塑、设计等造型艺术形式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素描在美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在现代绘画艺术教育中,素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美术教学的基础科目,只有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素描学习,才能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方法、基础理论以及造型语言,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美术创作。而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于: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等方面有着十分在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聋校中美术教学的特殊性
与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不同,聋校的美术教学有其独特的一面。聋校美术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面对的教学主体是具有特殊的身心特点的学生。一方面,聋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理残缺,视觉、听觉、触觉或语言能力的缺陷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绘画技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为美术老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另一方面,聋校的学生因为生理残缺而心理思想上存在敏感、自卑、内向的一面,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尊重和鼓励。由此可见,聋校的美术教学有其鲜明的特殊性,任课教师务必从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不断观察和体会学生的心理表现,研究和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便确保美术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素描在聋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素描有助于听障学生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
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根据听障学生自身的特点讲解和传授线条、比例、结构、色彩等素描的基本知识,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素描艺术的基本知识,不断提升素描艺术的理论水平,为绘画技能的掌握和提升打下良好的知识功底。
(二)素描有助于锻炼听障学生的绘画技能
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素描对听障学生绘画技能的锻炼和提升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聋校的学生在美学课程中可以通过素描了解和感悟比例、透视、形体、结构等绘画艺术的基础知识,逐步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造型技能,为下一步的美术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素描有助于培养听障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
众所周知,素描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逐步培养与锻炼学生对客观事自然形态的观察、感悟和临摹的能力。听障学生在素描教学活动中通过美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逐步学会如何观察客观是事物,如何用心感知某一事物独特的美,如何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这种独特的美。由此可见,特殊学校中的听障学生通过素描学习能够不断观察、感受和掌握素描写生的步骤、方法以及造型语言,逐步提升自身对美术这一艺术形式的鉴赏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里、感受力以及表现力。
(四)素描有助于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操
听障儿童因为自身的残缺而难免出现敏感、内向、自卑、悲观等某些负面的心理思想倾向,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干涉和矫正,有可能影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素描这一美术课程的入门科目,因其操作性强、易学易懂、重视对视觉和触觉的锻炼和培养等特殊优势,更有利于听障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陶冶听障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听障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听障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充分激发听障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面对听障学生的素描教学在当今聋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对于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思想情操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特殊教育的美学教学活动中,必须从听障学生身心特征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示范与交流并重的教学方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为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探索一条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