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39:13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生态效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是农民生产的根本,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更离不开土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核心还是土地政策。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自。在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流转的有效途径,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1.2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积极探索“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办法,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机制,真正做到“多予、少取、放活”。当前要重点抓好化解农村债务链工作,摸清村级债务的成因,研究好对策。这是解决干群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
1.3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对发展生态效益农业的金融支持,采取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好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大户、专业户贷款难的问题。拓宽金融渠道,拓宽服务领域,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加大对农业领域,特别是龙头企业所需必要资金的贷款支持。
2加强科技体系建设
2.1抓好科技组织队伍建设
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工作、各个产业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科技服务组织,如研究会、科技协会、科技推广中心等。各乡镇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做到镇有主管人,村有指导人,屯有带头人,户有当家人。
2.2发挥科技示范作用
有计划地选择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先进典型,建立长期或阶段、单项或综合的样板,供农民学习和借鉴。每个乡镇、每项重点经济工作,都要建立自己的科技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如蔬菜园区、林果园区、养殖基地、制种基地、山野菜基地等。通过示范推广,典型带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3搞好科技培训
通过短期培训、现场指导、选派参观、广播讲座、板报画廊、影视录象、印发材料、报告宣讲、知识竞赛等灵活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科技教育,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村、入户、到人。
2.4深入开展科教兴农活动
要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送科技下乡,不仅要给农民送技术,还要讲经营、讲管理、讲流通、讲信息、讲政策、讲法规等知识。要组织开展好科普大集、科技之春、科技之冬等活动,做到既丰富多彩,又扎实有效,真正发挥出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中的作用。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安排并落实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投入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各项投入资金。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率。同时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探索农村基础设施的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推进设施的有效维护和运营,努力实现可持续利用。
3.2搞好林业生态治理
搞好退耕还林、还果、还草、还药工作。抓好更新造林、小型公益林造林、全民义务植树等项工作,实施荒山造林、绿化公路、四旁植树、城镇种植绿地等工程。全面加强森林管护,强化依法治林措施,严格控制滥砍盗伐现象及避免一切火灾的发生。
3.3抓好农田水利建设
应因地制宜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探索农田水利建设新途径,搞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流失,落实好任务和责任,坚持标准和质量,力争在规模和效益上有突破。要深入搞好蓄水情况及缺水面积的摸底调查,算好水账,搞好水源工程的调度和水资源配置。要坚持抗旱、防涝一齐抓,尤其要注意抓好防洪工程的维修和加固,防止大旱之后的洪涝发生。
3.4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业机械化可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业机械数量和功能,扩大农业机械应用领域,完善农机具配套体系,实现种植、养殖、加工机械化,使农机化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
3.5加强镇村基础建设
要进一步搞好城镇及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要大力抓好农村道路建设,实现村村通油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切实加强对发展生态效益农业的领导
4.1要转变思想观念
在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各级干部,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不断提高政策、理论和科技水平,逐步树立起抓好生态效益农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切实增强为“三农”服务的新本领。从而不断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农民群众生产经营的指导,加强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引导,加强对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传导,全面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
4.2要转变领导作风
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形式主义和的问题。要提倡摸实情、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树立正确的工作观、政绩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顺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
1.1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农业基础水平分析
1.1.1能值自给率能值自给率是环境资源能值(R+N)与总投入能值(R+N+F+R1)的比值。用来评价自然环境对农业系统的支持能力以及研究区对外交流程度和农业经济系统发展程度。由图1可知,1999~2008年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能值自给率为:0.47~0.50,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资源支持力逐渐降低,农业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也不断降低,更多的是依赖于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及农膜等不可更新能值的投入。
1.1.2环境负载率环境负载率是系统不可更新投入能值(N+F)与可更新投入能值(R+R1)的比值,反映现有经济条件下,可更新资源负载压力的大小,表征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压力。由图2可知,1999~2008年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环境负载率为2.42~2.61,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大量的农用机械、农药、化肥及农膜等不可更新能值投入比重的增加所致。
1.2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1.2.1能值投资率能值投资率是社会经济系统投入能值(F+R1)与自然环境投入能值(R+N)的比值。能值投资率既可以衡量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竞争力,也可以衡量环境资源对于经济活动的负荷。由图3可知,1999~2008年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能值投资率为0.98~1.14,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这主要有两方面:(1)外部能值投入(F和R1)比重增加,其中农用机械、农药、化肥及农膜等不可更新能值投入不断增加;(2)不可更新自然能值逐年减少,其中广东农业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是关键。
1.2.2净能值产出率净能值产出率是能值总产出与外部投入能值(F+R1)的比值,反映农业生态系统的回报效率,衡量农业生产活动能值利用的效率,以及显示经济活动的竞争能力。由图4可知,1999~2008年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的能值产出率为1.88~2.02,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大量不可更新购买能值投入增加所致。
1.3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
1.3.1能值可持续性指数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为净能值产出率与环境负载率的比值。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净能值产出率高而环境负载率相对较低,则是可持续的,反之则是不可持续的。由图5可知,1999~2008年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能值可持续性指数为0.72~0.83,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系统可持续性指数小于1,说明广东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的过量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发展活力和潜力不足,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净能值产出率下降;(2)环境负载率上升。
2结论
通过计算广东省1999~2008年农业经济系统能值评价指标,对广东省农业基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没有达到协调发展。
(1)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的运行态势较差,环境承受能力较弱,净能值产出率偏低,发展潜力受限。
(2)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3)广东省农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关键字:现代生态效益 特色农业 农业现代化
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情况,可以这样认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生态效益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
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县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
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县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
第四,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
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建设现代生态效益特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内涵上要准确把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把现代农业生态效益特色产业发展形态定位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主要基于考虑,有利于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平台,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加强和发展田东香米的优势,建立田东香米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重点从良种服务业、农资连锁经营、农产品现代流通、新型农技服务、要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引导和鼓励创立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要在产品结构和时间布局上下功夫,最大限度解决结构性、季节性不平衡问题。要在新的优势产品上下功夫,要认真进行科学规划,努力做大做强,创立品牌,发展成为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农业产业没有规模,不成片开发,就没有竞争力;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做出特色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大众化的产品附加值不高。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办法,朝着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之路迈进。
总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规律,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农业产业集聚,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带动效应好、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区(带)。
一是抓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香米、香蕉、甘蔗、蔬菜、芒果等高效作物,抓好芒果、甘蔗、香蕉、香米、蔬菜、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建设如中平村的香葱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山上竹海、山下蔗海目标等等,提倡“持续农业”;重视“绿色农业”;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旅游农业。
二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做好香米加工、绿色食品加工以及农产品的销售企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我县特色农业提供售后服务,提高农业产值。
三是高度重视品牌认证工作。对我县的一些特产,应该做好注册认证,提高产品知明度。
关键词:农村经济体制;农业科技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效益农业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10-1
1 加强经济体制建设
1.1 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土地是农民生产的根本,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更离不开土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核心还是土地政策。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自。在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流转的有效途径,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1.2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积极探索“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办法,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机制,真正做到“多予、少取、放活”。当前要重点抓好化解农村债务链工作,摸清村级债务的成因,研究好对策。这是解决干群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
1.3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对发展生态效益农业的金融支持,采取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好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大户、专业户贷款难的问题。拓宽金融渠道,拓宽服务领域,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加大对农业领域,特别是龙头企业所需必要资金的贷款支持。
2 加强科技体系建设
2.1 抓好科技组织队伍建设
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工作、各个产业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科技服务组织,如研究会、科技协会、科技推广中心等。各乡镇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做到镇有主管人,村有指导人,屯有带头人,户有当家人。
2.2 发挥科技示范作用
有计划地选择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先进典型,建立长期或阶段、单项或综合的样板,供农民学习和借鉴。每个乡镇、每项重点经济工作,都要建立自己的科技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如蔬菜园区、林果园区、养殖基地、制种基地、山野菜基地等。通过示范推广,典型带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3 搞好科技培训
通过短期培训、现场指导、选 派参观、广播讲座、板报画廊、影视录象、印发材料、报告宣讲、知识竞赛等灵活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科技教育,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村、入户、到人。
2.4 深入开展科教兴农活动
要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送科技下乡,不仅要给农民送技术,还要讲经营、讲管理、讲流通、讲信息、讲政策、讲法规等知识。要组织开展好科普大集、科技之春、科技之冬等活动,做到既丰富多彩,又扎实有效,真正发挥出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1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安排并落实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投入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各项投入资金。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率。同时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探索农村基础设施的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推进设施的有效维护和运营,努力实现可持续利用。
3.2 搞好林业生态治理
搞好退耕还林、还果、还草、还药工作。抓好更新造林、小型公益林造林、全民义务植树等项工作,实施荒山造林、绿化公路、四旁植树、城镇种植绿地等工程。全面加强森林管护,强化依法治林措施,严格控制滥砍盗伐现象及避免一切火灾的发生。
3.3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
应因地制宜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探索农田水利建设新途径,搞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流失,落实好任务和责任,坚持标准和质量,力争在规模和效益上有突破。要深入搞好蓄水情况及缺水面积的摸底调查,算好水账,搞好水源工程的调度和水资源配置。要坚持抗旱、防涝一齐抓,尤其要注意抓好防洪工程的维修和加固,防止大旱之后的洪涝发生。
3.4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业机械化可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业机械数量和功能,扩大农业机械应用领域,完善农机具配套体系,实现种植、养殖、加工机械化,使农机化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
3.5 加强镇村基础建设
要进一步搞好城镇及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要大力抓好农村道路建设,实现村村通油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 切实加强对发展生态效益农业的领导
4.1 要转变思想观念
在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各级干部,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不断提高政策、理论和科技水平,逐步树立起抓好生态效益农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切实增强为“三农”服务的新本领。从而不断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农民群众生产经营的指导,加强对农民思想观念的引导,加强对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传导,全面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
4.2 要转变领导作风
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形式主义和的问题。要提倡摸实情、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树立正确的工作观、政绩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顺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
4.3 要转变工作方式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效益
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模式已经不是自然经济、市场竞争模式的主要基础,要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就应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增加对生态效益的关注。所以,利用适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来衡量农业生产效益,不仅能使人们形成新的认识,还能为发展农业可持续实现提供动力。
1生态农业特点分析
1.1综合性
生态农业的整体特征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根据大农业发展特点,创建整体的、协调的、循环性的规划结构[1]。它是农业、林业、牧业以及渔业等产业的综合发展,各个行业之间不仅相互合作,相互支持,还能实现生产力以及经济的综合效益。
1.2多样性
生态农业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由于我国的地理条件、自然因素、资源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变化间存在较大差异,而为了实现传统农业发展的效率化,就要根据现代技术创建多样的、丰富的、技术革新的农业生产,并实现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促进社会经济与当地发展的协调。
1.3高效性
高效性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农业物质的循环性、能量的综合利用以及系统化的加工。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下,不仅要降低农业成本,实现资源化的循环利用,还要为农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并提升农业发展的积极性[2]。
1.4持续性
生态农业的发展形势能够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现象的发生。为了保证农业生态生产的平衡性,不仅要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模式,并以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2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效益分析
2.1概述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已经形成具有工业因素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农业生产模式呈现大面积机械运营,在化学原料以及农药投入生产过程中,整体的生产活动主要以实现高产为经济目标。但该活动的实施远远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要承受的压力,不仅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抑制农业活动的正常实施,还影响了生态安全系统的建立[3]。例如:根据1999年发生的“二恶英”事件,病虫害、农药中毒以及食物污染等现象影响了生态安全的实施。由于高污染、高消耗现象,要实现高产量的农业经济,就要保障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并实现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运作形式。
2.2生态农业的产业链关系
生态农业的产业链发展不仅仅是初级的生产,也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以及畜牧业等多种形式的发展。在各个体系之间,形成相关循环、相互利用以及相互协作的产业体系。在各个体系之间,不仅是整体性的相互制约,也是各个生态链之间的组成形式。例如:在种植业中,玉米、大豆、小麦构成产业链模式;在畜牧业中,马、牛、羊等构成链条模式。各个链条之间不仅紧密联系,又能形成统一的产品模式。每个产品的循环模式、循环活动都建立在一个生态链上,但由于各个地区的基本情况不同,形成的生态产业链也存在多种模式。生态农业的产业链关系是一个封闭式的流程系统,它将种植业、林业、渔业以及畜牧业等作为农业生产的子系统,并根据各个子系统的形成条件和生产模式控制整个系统的完整运作。
3生态足迹测算方法
3.1生态效益指数以及模型
根据生态盈余的变化,只能对生态足迹、生态容量之间的差值变化进行计算,能表现出生态区域变化的足迹范围,但该生态系统并没有完全处于安全环境下。生态系统的建立具有整体开放性以及系统生产的安全性,在某个发展领域下,相关的生态容量能增大对自身生态足迹的影响,根据生态足迹以及生态容量的基础条件,产生了相关的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主要包括可更新的、不可更新的生态足迹。例如:化石能源的气体排放具有扩散性,要计算出该地区的生态足迹面临的压力,不仅是该地区消费方式能够独立决定的,更是全球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条件。所以,要根据该地区可更新的生态足迹以及生态容量形成的比率关系计算出该区域承受的生态环境,就要利用该公式进行计算:ETI=EF,/EC其中,ETI为生态压力指数,EF,为能够更新的资源生态足迹,它的计算单位为全球公顷,而EC为生态容量,它的计算单位也为全球公顷。根据生态效益指数利用的计算模型,创建一个新的生态农业系统,不仅能实现区域性优势条件,保障开放性的系统,还能保障物质资源、能源以及信息的密度最大化,并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利用的最大化。对于不可更新的生态足迹来说,它具有扩散性特点,它形成的生态问题不能由农业区域的生态系统来决定,而要全球经济发展所要承担的。所以说,要反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益,就要计算出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压力,并根据可更新资源的生态足迹、生态容量来决定。
3.2生态效益的等级划分标准
为了保障农业生态效益指标以及等级划分的标准形式,在全球各个地区中,针对生态足迹、生态容量的相关数据,并利用生态压力指数的计算公式,将这种标准化范围定为0.04-4.00之间。各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安全指数与等级划分标准[4]。例如:某国家的生态压力指数在0.50以下,说明该地区的状态比较好;如果该地区的生态压力指数为2.0以上,说明该地区的状态极为不好。生态农业属于一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它能够承受的生态压力小于人工生态系统,特别是生态效益指数。如:生态效益指数在0.05以下,说明该地区的状态比较好;如果生态效益指数在1.0以上,说明形成的状态极为不好。
4结束语
生态农业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变化中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不仅要完善生态农业模式化理论体系,还要利用相关的测算方法,掌握生态效益的相关标准,并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均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艳.襄阳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10):98-100.
[2]薛丽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昌乐县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3]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29-38.
梨树生态场包括旱田、水稻田、果园和鱼塘,饲养了生猪、家禽等,其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到了鸡粪的应用价值要高于猪粪,经过发酵之后的沼渣和沼液可以作为鱼类的养料这一事实,所以生态农业工程中的两座沼气罐主要是对鸡粪进行厌氧发酵处理,日产气量达250m3,加上另外两座沼气罐用于猪粪的处理,日产气量达550m3,生产出来的沼气总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农场内的日常燃料需求和孵化生产等所需的能源。这种分别以鸡粪和猪粪为原料进行沼气发酵,最终获得饲料、肥料和清洁能源的畜禽粪便处理过程,体现了沼气在生态农业循环工程中的纽带作用和在循环生产工程中的地位与价值,这一过程也为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
2梨树综合生态场的效益分析
梨树综合生态场以沼气作为工程纽带的设计,实现了各种功能资源之间的互补和对废弃物的多层利用,不仅连接了燃料、再生饲料和有机饲料的生产过程,同时也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取得了统一,实现了生态农场的循环发展。
2.1社会效益分析生态农场的建立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新鲜、绿色的健康蔬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2010这10年间,该生态农场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生猪15.6万头,肉鸡326.5万只,鲜鱼1.2×106kg,此外,还提供了各种水果产品,这些都提高了周围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生态农场的建立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在创建之初,养殖的种类比较单一,农场的规模也比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农场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展,这使得农场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难题,缓解了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
2.2经济效益分析生态农业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上。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态农场建立的10年间,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经济成本不仅得到了回收,还得到了巨额的经济回报,加快了农场经济增长的速度。另外,新品种的引进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增加。
2.3生态效益分析梨树生态农场的主要特点便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循环性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保性,因此其生态效益也是其功能效益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液虽然是生态农场的副产品,但它不仅能够为鲜鱼和生猪提供充足的饲料,还能当作水稻田的肥料,从而提高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种植业的粮食产量。沼肥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效益:①能够改变当前化肥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结构,进而为农业种植的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②减少了有机化肥使用中的负面效果;③由于沼肥自身经过了厌氧发酵的过程,杀灭了内含的病菌和害虫,因此它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出现,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