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健康服务与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10-12 09:39:10

序论:在您撰写健康服务与管理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健康服务与管理学

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心理健康

图书馆作为院校教育职能机构之一,在履行基本职能的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调动各项因素,加强对学员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优秀军事人才。

1 图书馆在学员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优势

1.1有利于学员健康心理的培养

相关心理研究表明,视觉信息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和行为。所以,图书馆应以整洁优美的馆容、自然的通风采光、整齐有序的图书、亲切文明的行为,营造宁静雅致、充满文化气息的人文环境,使学员在图书馆优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放松心情,消除负面情绪,进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及健康水平。

1.2有利于学员精神世界的充实

知识是生成能力的基础。图书馆应指导学员从读书中获得广博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指导他们学习一些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常识,了解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2 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与方法

2.1配合学校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

图书馆可利用展览厅、阅览室等设施,配合院校有关部门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系列讲座、专题书展、读书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图书馆可以与学校心理服务人员进行交流,阅读学员心理测验结果分析报告,了解学员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第二课堂”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为学员开展服务。对心理抑郁、缺乏足够自信心的学员,图书馆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读书活动,让他们交流读书心得,培养他们的乐群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2强化馆员素质,发挥其引导作用

2.2.1以渊博的知识育人。图书管理员首先要求自身的知识面要广,而且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以书育人”的作用。馆员必须要勤奋好学,把所读的内容理解透彻,有自己的见解,成为学员的良师益友。针对不同学员的心理、文学层次、阅读动机以及兴趣爱好进行仔细分析,并为其提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从而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热情。

2.2.2以模范行动影响人。作为图书管理员,一定要爱岗敬业、谦虚文雅、心胸坦荡、乐于助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员学习的表率跟楷模。因此,作为院校系统中一员的图书管理员,应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工作中主动热情地服务读者,不能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端正服务态度,真正把读者当“上帝”。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影响、引导学员;循循善诱,并有意识地向他们推荐一些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图书,让他们真正把图书馆当成“充电”,调节心理的理想场所,自觉地来接受教育。

2.2.3以积极的心态助人。馆员要牢固树立“读者至上,服务育人”的服务理念,以谦虚谨慎的作风、平易近人的态度,引导学员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在引导的过程中了解学员的心理状态,坦诚地与他们开展讨论,在友好的气氛中加以正确的引导。由于学员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强制教育的感觉,因此,对图书馆馆员的友好引导,他们容易接受。

2.3利用网络为学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图书馆应利用校园网建立图书馆心理服务网站,为学员排忧解难。

2.3.1开展网上荐书活动。图书馆可根据学员的不同心理实际,向他们推荐相关的期刊书籍,如,因学业上的忧虑和恋爱产生的心理困惑,可推荐《军人心理健康》、《心理医生》等有关心理方面的书籍;因人际关系的苦恼引起的心理失衡,可推荐《心理调节》、《人性的弱点》等,让他们从书中找到医治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

2.3.2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服务。学员可在图书馆网站上将自己要咨询的问题以公开或匿名的方式提出来。图书馆挑选那些既具备心理学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又热爱此项工作的馆员,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不能解答的问题作好记录,求助有关专家集中解答,这种网络咨询可使更多的学员从中受益。

2.4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其实,书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特别是对一个人的精神鼓舞和支持作用。当很多人处于困境时,能够寻求各种支持,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方便、最有效的精神动力,就是书。在遭遇困境时,书可以一直激励你,教会你如何看待和分析问题,如何摆脱和走出困境;还可以转移你的注意力,调节和减缓紧张情绪。

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并及时对现有馆藏进行资源调配,把有利于解读学员心理问题的报刊、图书,如《心理医生》《卡耐基的成功之路》等集中在一起,建立名副其实的“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让学员在阅读中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裴霖青.浅议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双语学习(学习版),2007,(05).

第2篇

【摘要】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和保存图书、各种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利用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及良好的服务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此达到每一个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图书资料阅读心理之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阅读心理 图书馆

一、图书馆的发展概况与职能

所谓图书馆就是收集、整理和保存图书、各种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宣传和教育基地。图书馆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当时的位于伊拉克境内和叙利亚东北部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有保存泥板文献的图书馆。18~19世纪,西方的国家图书馆开始出现并获得较大发展,19世纪中叶出现了由政府举办的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图书馆。20世纪,图书馆的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多,向社会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提供的服务更趋多样化。因此,为便于图书馆统计和图书馆界的交流,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于1966年开始制订并于1974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将图书馆分为国家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六种类型。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保存文献资料和提供这些文献资料的使用;其次是社会教育职能;第三是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是由很多相互联系的工作环节组成。一般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典藏和服务4个部分?。文献收集是整个图书馆工作的基础。文献整理包括文献的分类、主题标引、著录和目录组织等内容。文献典藏主要包括书库划分、图书排列、馆藏清点和文献保护等。图书馆服务工作是一项开发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工作。它包括发展读者、读者研究、文献流通和推广服务、馆藏报道、阅读辅导、参考咨询和文献检索、读者教育等。

就现代大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学生在校期间首先要学会利用图书馆帮助自己学好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其次通过图书馆这个信息知识的海洋来巩固和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大学生要利用好图书馆,第一、要通过入馆教育和文献检索课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和掌握图书馆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如了解图书的分类方法、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使用计算机、各种检索工具书进行文献检索等;第二、要了解和多接触图书馆,并通过图书期刊的借、阅与图书^馆员的交往中领悟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第三、要明确入学的目的,有自己培养自己的意识,在种类繁多的纸制、电子图书资料或各种报刊杂志中收集与自己学业、生活有关的信息知识,而且认真研读、筛选保存学以至用。大学生若能够做到以上三个方面就要有正常的阅读心理,正常的阅读心理取决于良好的心理健康,但是也离不开专业教师、图书馆馆员不厌其烦的正确引导。使大学生们真正领悟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的内在涵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1、健康新概念的提出

所谓健康:传统的健康概念认为,就是一个人没有毛病。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类医学模式的发展,又经过大量的医学实践表明:很多疾病都不是纯生物学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紧张的社会压力所致。我国的医学专家预测,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增强,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的排名中以跃居首位。因此,传统的健康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必须赋予新的内涵。1998年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如图一)

(图一)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有关专家进行过种种的阐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而曼(Mittelman)提出过10条被认为是最为经典的标准:①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⑵、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黄希庭、马建清教授根据我国大学生这一 特殊群体的年龄、心理和社会角色特征,提出了八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智力正常:是能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最需要的心理保证,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②情绪健康: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意志健全:是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④人格完整:主要标准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⑤自我评价正确:是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缺点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正确的“自我接纳”。

⑥人际关系和谐:A 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的朋友;B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C 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于取长补短;D 宽以待人,乐于助人;E 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的交往态度;F交往动机端正。

⑦适应能力强:就是在认清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逃避现实,更不妄自尊大、一意孤行,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服务

心理健康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他们获取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良好的文化氛围、整洁优美的阅览环境、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被公认为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应主动利用其优势,积极思考相应对策,创新服务,充分发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竞争的加剧,人们面临着焦虑、抑郁、悲观等各种心

理上的困扰。正如一位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 21 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大学生就业自主化和社会竞争环境的复杂化,使大学生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并造成了诸多的心理问题。据2010~2011年度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联合开展的大学生心健康状况网络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 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由此可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 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精神病专家高尔特指出: "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也都能从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中找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杜穗[1]、岳修志[2]等对国内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现状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数字阅读正逐渐成为主流阅读模式,对图书馆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到馆读者人数的迅速下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在丰富馆藏、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发挥图书馆的馆藏、环境、网络技术等优势,创新服务,吸引大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1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创建特色数据库 首先,广泛了解集中学校特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等能够搜集到的所有相关资源),建立学校资源目录库;其次,借助因特网、校园网等共享资源,组织开发、加工整理、并按照一定的结构序列化;第三,对本馆的现实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创建具有独特使用价值、符合心理咨询特色和要求的数据库。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方便大学生检索、查询和浏览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案例、视频讲座等,充分满足有心理咨询要求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为心理健康网络教育提供专业的文献信息保障。

2.2培养专业心理健康咨询馆员 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为保障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图书馆可以通过选拔知识较丰富、心理素质水平较高的馆员,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心理学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或者引进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才或具有心理学、教育学专业领域的硕士、博士,并送出去进修图书情报专业,造就出一支专业的图书馆心理健康咨询馆员队伍,使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制度化。

2.3发挥网络优势 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网络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点: ①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②教育具有隐密性,可以使那些不愿吐露姓名或具有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得到及时的咨询指导。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网络心理测试等,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弥补不足。另外,栏目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并且以活泼的页面和丰富的内容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设立心理健康虚拟咨询台,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可提供的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向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来访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信息互动过程[3]。网络心理咨询可以是指导型心理咨询,也可以是自助式心理咨询,能为求助者提供平等、自由、放松和安全的教育环境,及时纠正求助者的认知偏差,缓减求助者的苦恼和压力,克服其情绪障碍。图书馆网络心理咨询通过网络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传授,通过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来熏陶大学生,图书馆的优秀文化资源可以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2.4开展丰富的图书馆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技术、环境和人员优势,不定期地组织多种形式的读者报告会、研讨会与专题讲座、征文比赛、书评、音乐佳片欣赏、智力竞赛、美术作品展览,或者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美的教育,陶冶情操,享受高雅艺术,增长见识。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既可以展现大学生的才华,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又可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使他们感到生活的快乐,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和放松,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3 结语

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图书馆应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充分发挥馆藏、网络资源优势,主动探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模式,积极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出更多有真才实学、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岳修志.当代大学生阅读问卷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4):81-85.

第4篇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运用

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实施国家出台的关于大学生体质的相关健康标准,重视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高校普遍着手于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对于增强学生体魄、完善高校体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校严重忽视后续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无法保障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质量与效果。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现状

1、忽视大学生体质健康后续服务工作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相应地出台关于体质健康的标准,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参与至体育锻炼活动中,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体魄,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然而,在全面实施标准的过程中,高校虽然重视开展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另一方面是上报测试数据的整理工作,严重忽视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后续服务管理工作,导致国家制定的标准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2、体质测试网站有待于完善

现阶段,体质测试网站不提供查询的服务,导致学生既无法查询自己的体质测试成绩,也无法对比近几年来的体质测试成绩。因此,学生无法对比自身的体质测试的成绩,更无法了解自身的体质健康变化状况。即使学生通过测试网站查看自身的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然而网站并不能够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应地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3、缺乏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干预与管理

我国出台相关的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体质健康水平,按理来说高校应当主要面向于体质弱势的大学生群体,针对于体质弱势群体身体状况,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促使其发生改变。然而,在全面实施标准的过程中,高校将工作重点放在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方面,缺乏对体质弱势群体进行有效的干预,背离健康标准以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1、搭建网络服务平台

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主要按照以下几个基本步骤进行,分别是:首先,开展对于大学生的体制健康测试;其次,全面评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再次,给予大学生体质健康指导与咨询;最后,加强对大学体质健康的干预,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健康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然而,随着高等院校的持续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难度。为此,加快网络服务平台的搭建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后续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四个步骤的统一,促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信息的、教育以及管理等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进而推动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理念的实现。

2、开展提升体制健康的工程

高校在全面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的服务工作过程中,应当重视与体育教学以及阳光体育等活动的有机结合,充分地整合以及利用高校目前的各项体育资源,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逐步建立起系统化以及科学化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后续的服务管理模式。

3、加强对弱势体质群体的干预

加强对弱势体质群体的干预,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的后续服务管理中属于重要内容。因此,基于网络服务平台,主要需要干预弱势体质群体以下四个方面内容,分别是:首先,通过网络平台的应用,面向于体质弱势学生,开展关于体质健康的教育活动,除此之外,通过开设健康知识讲座以及选修课等活动,全面提升弱势体质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其次,针对于弱势体质的大学生,为其提供必要的咨询与指导,不仅如此,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加快相关软件的开发,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运动的干预;

最后,适当地调整公共体育的服务方向,充分地发挥出体育教师在干预体质弱势大学生方面的作用。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的构建措施

1、加强体育课堂的干涉力度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进一步地深化,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课堂的作用,既有利于健康标准的实施,又可以促进增强大学生的体魄。与此同时,高校应当重视适当地对公共服务方向进行调整,由当前的技能型的体育课堂教学转变为重视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体育教学。除此之外,高校应重视发挥出体育教师的作用,加强对弱势体质学生的干预,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指导与训练,重点地关注与帮扶体质弱势的大学生。

2、完善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

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由于学校缺乏场地设施,而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因此,高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效地弥补场地欠缺的问题。除此之外,高校应重视适当地增强室外的体育场地与设施,满足大学生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场地与设施需求。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应重视加强对体育设施的保护,既可以充分地利用好场地设施资源,又可以延长体育场地的使用时间,让大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段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活动,创造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我国大学生的体制健康水平呈下滑趋势,我国先后出台健康标准的目标是鼓励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的体魄,从而改善学生的健康体质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通过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充分地整合与利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资源,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小安,朱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与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8).

第5篇

开放教育旨在促进个体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服务与社会支持是开放教育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运用《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上海开放大学系统587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处于中间水平,并不强烈(M=2.58),在年龄、婚姻、户籍、工作年限等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总体较弱(M=34.87),在性别、年龄、婚姻、户籍、工作年限、经济收入等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性正相关(r=0.199,P=

【关键词】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社会支持;开放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1―0051―06

一、问题提出

开放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进教育公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当班人”。开放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校园式封闭教育而言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思想的开放、教育对象的开放、入学条件的开放、学籍管理的开放、教育时空的开放、教育内容的开放、教育媒体的开放和选修专业的开放等,旨在促进每一位学习者充分而全面的发展[1]。开放教育学生大都是成人,相比普通全日制学校的学生,他们承担着工作、家庭、学习等多方面压力。研究显示,开放教育学生存在年龄跨度大、背景差异大、心理压力大、工学矛盾突出、学习的坚持性不够等现象[2],对心理健康服务有一定的需求和期待。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就是建立在对自我心理健康感知基础上所迸发出的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途径、人员等的需要,这并非是对已有心理健康程度的评价,而是为将要达到的心理健康目标进行评定和规划[3]。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支持,包括来自各种人群或组织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4]。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个体社会技能、工作绩效、自我概念和身心健康有着显著正相关[5],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沟通、经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程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6]。

根据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现有研究,可以推断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必然存在一定关联。目前,学者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学习支持等开展了一定数量的研究,但尚未有学者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以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研究拟建立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的虚无假设,通过标准化量表,在上海开放大学在校生中随机取样,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回归分析等方式推断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以此丰富开放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开放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与工具

(一)被试样本

在上海开放大学在校生中随机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587份(回收率为94.7%)。其中,男生239人,女生348人,平均年龄24.93岁,平均工作年限4.62年。

(二)研究工具

采用开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7]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8]。开放教育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共有37题,包括需求服务意愿、公众服务需求、亲缘服务需求、需求服务途径、需求服务内容和需求影响因素6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5点法记分,按照“毫无需要”“很少需要”“可能需要”“比较需要”“非常需要”的强度进行排列。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79,分半系数为0.892。各维度的系数在0.874-0.969之间,分半系数在0.795-0.927之间,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社会支持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量表的总分是10个条目计分之和,其中客观支持是第2、6、7项之和,主观支持是第1、3、4、5项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是第8、9、10项之和。量表的重测一致性为0.92,各条目的一致性在0.89-0.94之间,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

(三)施测过程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堂进行问卷施测。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在授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助下,由被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填写。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处理,显著性水平取α=0.05(双侧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1. 总体服务需求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总体需求平均分为2.58,处于“可能需要”的水平。量表各个维度的得分在2.21-2.91之间,得分最高的是需求服务内容(2.91±1.06),得分最低的是公众需求服务(2.21±0.98),具体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开放教育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但是程度并不强烈,处于中间水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内容占据重要地位,如职业发展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等,其需求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实用取向;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各维度中,公众需求服务尚未引起开放教育学生的认同。

表1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体情况(N=587)

[维度\&均值\&标准差\&排序\&需求服务内容\&2.91\&1.06\&1\&需求影响因素\&2.84\&1.15\&2\&需求服务途径\&2.57\&0.98\&3\&亲缘服务需求\&2.45\&1.02\&4\&需求服务意识\&2.23\&0.91\&5\&公众服务需求\&2.21\&0.98\&6\&]

进一步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各维度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需求服务意识方面,开放教育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较高的期待(2.37±1.224),但是对于专业的服务需求较低。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认为身边的亲人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程度高于自己,这可能与量表作答时的社会赞许性有关,从侧面反映开放教育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存在一定的排斥和羞怯心理。

在公众服务需求方面,开放教育学生更多倾向于向私人健康专家(2.30±1.18)以及专职教师(2.27±1.67)进行求助,而对于医生、精神卫生专家等与医院相关的人员需求较低。与公众服务需求相比,开放教育学生更愿意找具有亲缘关系的人员为自己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是,消极处理又是开放教育学生对待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式,他们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自我消化(2.63±1.26)以及任其发展(2.39±1.26)是最常见的方式。对于父母家人,开放教育学生更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并不希望他们为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这可能与中国内敛的家庭文化以及传统的父母观有一定关联。

在需求服务内容上,开放教育学生认为人际关系(3.16±1.26)是他们最迫切需要提供辅导与支持的问题,而职业与自身管理(3.14±1.28)的需要也较为强烈。有学者在对沿海大中城市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调研时,也发现个人情绪、人际关系等问题是社区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9]。由于开放教育学生大都是成人在职学生,因此职业发展问题也是这一群体较为关心的内容。

在需求服务途径方面,开放教育学生最愿意通过书籍(2.74±1.17)来获取心理健康服务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面谈,网络服务也受到开放教育学生较高的青睐;而传统的电话、书信等方式,已经不再成为其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方式,这一点在开放教育学生以外的学生群体中也有所体现[10]。

在需求影响因素方面,费用问题(2.90±1.29)是开放教育学生寻求心理健康服务首要考虑的问题,便利性和有效性也是影响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因素,而个人的观念意识,并不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实用性与实际性是影响开放教育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因素,这点与学者对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调查基本一致[11]。

2. 人口社会学变量差异检验

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工作年限、经济收入等方面的检验,发现在各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总需求在服务需求意识、服务内容、服务途径以及影响因素上,均呈现显著增长(F=2.009,P=0.01

在婚姻方面,未婚群体的总需求得分最低,已婚尚无子女的群体得分位居第二,已婚有子女的群体得分位居第三,选择其他选项的总需求得分最高,且呈现显著性差异(F=8.735,P=0.00

在户籍方面,不同户籍的学生在总体需求上呈现显著差异(F=3.144,P=0.25

在工作年限方面,不同工作年限的学生在总体服务需求、需求服务意识、公共服务需求、需求服务内容、需求服务途径、需求影响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2.561,P=0.000

(二)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1. 社会支持总体情况

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总体平均分为34.87。其中,客观支持平均分为6.18,主观支持平均分为21.57,对支持的利用度平均分为7.13,具体如表2所示。与已有学者的调查相比[15],开放教育学生相较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社会支持相对较弱。

表2 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总体情况(N=587)

[维度\&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总分\&12\&61\&34.87\&8.629\&客观支持\&1\&18\&6.18\&3.504\&主观支持\&8\&35\&21.57\&5.499\&对支持的利用度\&3\&12\&7.13\&2.121\&]

2. 社会支持在各个因素上的差异

对开放教育学生在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户籍、工作年限、收入水平等方面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在各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性别方面,开放教育学生的女性组得分普遍高于男性组,其中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达到显著性差异(t=-2.617,P=0.009

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开放教育学生在社会支持的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22.368,P=0.000

在婚姻状态方面,不同婚姻状态的开放教育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28.551,P=0.000

在户籍方面,非上海农村户籍与上海户籍在客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F=4.746,P=0.03

不同工作年限的被试群体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15.250,P=0.000

在经济收入方面,不同收入的被试群体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4.518,P=0.001

(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1.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对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心理健康服务总体需求与总体社会支持相关系数为0.199(P=0.000

2.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社会支持的回归模型

对开放教育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因变量,社会支持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分=69.012+0.698[×]社会支持总分。

进一步细化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回归模型,删除第一次模型中尚未达到显性的主观支持维度,建立方程: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总分=72.499+1.117[×]客观支持+2.025[×]对支持的利用度。

四、对策与建议

为开放教育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与社会支持,可以统一划入学生支持服务的范畴。为此,学校需要在部门建立、工作开展、途径拓展、队伍健全等方面有所作为,提升学生支持服务工作的品质。

(一)设置相关部门,重视内在需求

无论是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还是社会支持需求,都是学生内在的需求,它既不同于外在的、直接的学习需求,又与学生的学习、成长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较为明显,且社会支持现状并不乐观,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建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如设立学生支持服务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机构,专门服务于学生各类需求。这些专门的服务机构,需要在充分了解开放教育学生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做好研究调查,听取学生心声,关注学生思想,不断健全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功能,将学生的需求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努力创造双赢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丰富工作内容,关注各类群体

一方面,开放教育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有着与普通高校学生相似的需求,如学习、交往、自我管理等需要[22];另一方面,开放教育学生又大都是成人在职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普通高校学生有所区别,如增加了职业发展、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目前,开放教育领域的学生服务大都集中在入学报名、招生咨询等功能上,忽略了对学生非学习性的支持,如技术支持、就业辅导等[23]。开放教育学生不仅关注职业发展,还关注人格健全、家庭建设、亲子关系等主题。除了这些普遍性的服务内容以外,学校还需关注特殊群体,如前文调查中所指出的女性学生、非上海农村户籍学生、18-23岁的学生,等等,应针对特定群体开展特色服务工作,深化工作内容,注重支持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创新工作载体,拓展服务渠道

学生支持服务的载体,除了学校提供的各类正式渠道以外,还需重视学生非正式自治组织,如社团、协会、兴趣小组等。非正式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除了完成工作和学习的任务,还有交友、娱乐等各种功能,帮助成员获得某种需要,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24]。这些非正式自治组织较正式组织而言,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合作性社会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服务目标。因此,学校应当鼓励并提倡学生自治组织的建设,鼓励志愿者团队的建设,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等情感支持,帮助不同班级、院系的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心理上的关照以及资源上的共享。此外,调查也发现,开放教育学生较为倾向于通过网络寻求各项服务。因此,开放教育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支持服务,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及时互动,提高服务效率。

(四)建立师资队伍,提升工作质量

开展学生支持服务工作,师资队伍成为各项政策措施贯彻的重要抓手。鉴于此,开放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支持服务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开放教育学生支持服务工作队伍。对于专职教师应给予教学、科研、资格认定、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同等待遇,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与平台。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是学生支持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和成才不可或缺的部分。开放教育应开展各项举措,整合各方资源,发动各方力量,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环境,为每一个学生的梦想绽放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 全德. 关于开放教育概念界定研究之研究[J]. 教育探索,2004,(6):38-40.

[2] 张幼芳.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J]. 中国远程教育,2011,(12):74-76、80.

[3] 黄希庭,郑涌,罗鸣春,苏丹,陈本友.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198.

[4] 林初锐,李永鑫,胡瑜.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J]. 心理科学,2004,(5):1116-1119.

[5] 王雁飞. 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4,(5):1175-1177.

[6] 李慧民.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03):263-264.

[7] 傅蕾. 开放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的编制[J]. 中国远程教育,2015,(3):46-49、80.

[8] 戴晓阳.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0.

[9] 刘影,张灵聪. 中国沿海大中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调查[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6):88-91.

[10] 罗鸣春.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分析[D]. 重庆:西南大学,2010:53.

[11] 江荣光,李凤兰. 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5):81-88.

[12] 李彩娜,邹泓,段冬梅. 幼儿母亲育儿压力的特点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2):136-138.

[13] 王桂新,苏晓馨. 社会支持/压力及其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上海外来人口与本市居民的比较[J]. 人口与发展,2011,17(6):2-9.

[14] 郑先如. 职业倦怠研究在我国的回顾与思考[J]. 龙岩学院学报,2005,(4):123-125.

[15] 刘陈陵. 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2:38.

[16] 施建锋,马剑虹. 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 人类工效学,2003,(1):58-61.

[17]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7.

[18] 李树茁,杨绪松,悦中山,靳小怡. 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7-76.

[19]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9.

[20] 和红,智欣. 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状况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J]. 人口研究,2012,(5):37-46.

[21] 余秀兰.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1):33-42、118.

[22] 黄希庭,郑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3.

[23] 靳会峰. 远程教育学生支持服务的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4):93-98.

[24] 乐国安. 社会心理学教程[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233.

收稿日期:2015-07-20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阅读疗法 心理健康教育

一、对阅读疗法的认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

阅读疗法(Bibliotherapy)一词源与希腊语,由“图书”和“治疗”合成,阅读疗法也叫图书疗法,是进行心理治疗和调节的有效手段之一,1961年被收入韦氏新国际词典,其定义如下:一是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治疗,二是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具体概括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载体,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帮助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普通人群中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而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特殊群体,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并导致心理疾病的学生占总数的0.8%~2.0%,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不是学校能解决的,需要进入医院进行正规的医学治疗,25%~30%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或轻度的心理障碍,这是学校需要关注的一类人群,也是容易走上极端的一类人群,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就业压力等。

二、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优越性

心理咨询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咨询,越来越强调其预防和发展的功能,阅读疗法就是集预防和发展的功能。阅读疗法就是集预防、治疗和发展多功能于一身的心理治疗方法,高校图书馆以它清新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献资源及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优美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丰富的文献知识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优质的服务和有针对性的导读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1.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拥有品种丰富、门类齐全的藏书。能从各个方面充实武装学生的头脑,为开展阅读疗法提供了丰富的药源,同时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图书管理人员,他们能熟练地按要求对图书进行分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体系,在阅读疗法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从中了解自己的身心状况及解决方法,可以安慰心灵,激发斗志,培养健全的性格,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2.环境优势

人离不开环境,心理研究表明:视觉信息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和行为。高校图书馆干净、整洁、优雅舒适,学习气氛浓厚,充满人文气氛,这种氛围就像一位默默无闻而有风范的老师,陶冶学生的情操,放松读者的心情,化解读者的情绪,同时还会提高读者创新思维的效率,使读者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3.易接受性

阅读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日常活动,图书馆是公共场所。保密性强,免费提供图书,使用经济、简便及时,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一般常见的心理问题都能从书中找到成因和解决办法,另外,阅读疗法集治疗和阅读于一身,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养心,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独特疗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增长知识,改善气质,弥补精神缺欠,提高心理素质。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阅读治疗的策略

1.加强阅读疗法的宣传和教育

让学生了解阅读疗法的原理、作用和基本常识,正确认识阅读疗法的功能,培养学生自觉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预防和调试心理状态,使之终身受益。

2.成立阅读疗法研究机构

为更好地发挥阅读疗法的功能,阅读疗法研究小组成员必须包括医生、专业图书管理员和学生。图书管理员要做好阅读疗法的宣传,管理好有关图书,与辅导员、学生处保持密切联系,制定有针对性的阅读书目,学生会协助图书馆做好宣传组织工作,及时定期反应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图书馆和学生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心理医生负责工作的总体指导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工作。

3.精心构建图书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图书馆不仅是信息传播地,更是人类文化的集散地,它拥有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化产品,被誉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图书馆是文化氛围最浓的场所,所以图书馆一定要加强内外环境的治理,这样有利于吸引读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求知欲,广泛吸取精神食粮,完善知识结构。

4.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辅导活动

现代高校图书馆不能停留在坐等读者上门的传统服务模式,应想办法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以充分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读者辅导活动。比如,在新生中开展用户教育,让新生尽快了解图书馆的馆舍布局、藏书情况、借阅规则以及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种文献的特点等,使新生尽快熟悉图书馆,更好地利用图书馆;定期举办微机检索培训提高读者的文献检索能力,主动为大学生的专业实习、网页制作,各种大赛、论文写作等提高参考咨询服务,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开发各种特色数据库,构建文明健康的网上文化等。

5.培训专职的阅读疗法工作人员

阅读疗法可以说是介于图书读者服务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成功与否与图书馆工作人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一定要掌握读者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以及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各种读物的治疗作用,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的心理患者开具不同的读物治疗处方,做到对症下药。其次,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技巧和亲和力,态度要和蔼可亲,能较快地获得患者的信任,解除戒备心理。乐于交流,从而发现患者的病根,尽快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阅读疗法是进行心理治疗和调节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它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阅读疗法指导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影响阅读治疗的效果,由于阅读疗法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的标准、操作规范和评价体系,因此还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让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7,(2).

第7篇

目前,健康教育多限于住院教育,出院后继续教育不够,缺乏督导. 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随着社会经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对健康保健知识需求逐渐增加,但是医院和家庭普遍存在脱节的现象?高血压是一种跟生活方式密切的疾病,饮食不合理?缺乏锻炼?吸烟?精神紧张?缺乏依从性…… 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影响血压的控制?所以护理延伸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改变老年人的不良行为,形成无缝隙护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1 不尊医行为原因

(一)?知识缺乏:

1.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对病情特性认识不清,不了解高血压,患者治疗除药物注射外,还需依靠药物口服的支持,且需长期或终生服药,有些患者在无监测血压的情况下,自觉血压下降或症状好转时私自停药或随意增减药量或改变服药间隔,特别是部分自觉症状轻或无自觉症状者,不重视口服药物治疗?

2.不知道血压测量方法及血压正常值,有些患者缺乏血压监测知识,不愿坚持监测血压?

3.老年人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而出现误服?多服?漏服?

4.药物的不良反应:高血压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脚面浮肿?干咳?低血压导致的头痛等,而自行减量或停药,结果造成血压反跳,病情反复无常?药物不良反应使患者终止治疗,药物不良反应越明显,非依从性越突出,由于患者不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对于某些不良反应引起的症状不知所措,要么停药,要么擅自用其他药物处理,使得高血压的治疗受到影响?有研究证实,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早期中断治疗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

(二)?老年人的特殊性:1.记忆力减退?认知?分辨能力差;2.经济原因?老年人经济收入减少,无法支持药品费用;3.是亲属对其关心不够,不能及时督促老人按时服药?

(三)?病人的心理因素:其一,患者的焦虑心情,因某些症状暂时不能缓解而表现急躁,要求医生频繁用药,或拒绝原有治疗方案而多出求医,频繁改换不同药物?其二,盲目崇拜贵重药品?认为药品越贵效果越好,对医生的处方持怀疑态度,要求自己满意的药物?其三,偏执心理,发生在多次患病者身上,固执的认为上次患病某种药的效果好,这次也一定要同样使用某药?另外异物人员服务态度差?技术水平低,使病人对其不信任导致服药依从性降低?

(四)?求医的条件:求医的条件也影响依从性?求医的路程远,行动不方便,担心给家庭添加麻烦等因素常限制患者的求医行为,从而难以保证有良好的依从性?

(五)?社会?家庭的支持:病人亲属对其依从性影响很大,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与家庭支持呈正相关?

(六)?对服药规则不理解,患者对服某种降压药从小计量逐步到大计量或改服某种降压药时需要逐步减小计量,当血压降至正常时仍需坚持服用维持剂量等不理解,在媒体广告的影响下,存在擅自乱用药等不正规服药现象?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由于治疗方案复杂?长久,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及药物毒付作用对身体造成损害?

2 延伸护理服务对策:

2.1?建好护患关系:和谐的护患关系是提高病人依从性的重要因素.提高医护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质量,加强与病人沟通对促进病人的依从性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要明确高血压病的护理目的,不是单纯的降低血压,而要者眼于护理一个高血压病人.合作性护患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护理活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为病人具备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提供保障?国外研究也表明,医护人员尊重?体谅?理解病人,病人信任医护人员,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2.2简化治疗方案:由于高血压病的治疗是长期的,甚至终身的过程?复杂的治疗方案,病人常常难以坚持?应提倡选择不良反应低?廉价?长效的控释片剂,有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对老年病人的治疗方案尽量作到简单?易懂,所用的药物品种和次数尽量减少,用药时间尽量一致,是老年人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医嘱,是促进依从性的提高?

2.3促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家属予专业知识的咨询和教育,尽可能改变增加家人?亲戚朋友对患者关心?体贴和理解,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支持除经济和物资等有形的支持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外,还使病人相信其被关心爱护和有价值的,从而帮助病人克服因高血压折磨而产生治疗依从性差的懈怠情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良好的遵医所获得的良好效果起正反馈效应,对帮助病人按医嘱用药有着积极的作用?

2.4 加强督导:几乎所有的研究表明,有助于依从性的措施一旦撤除,病人的依从性就很快降至未干预前的水平?因此每次就诊时,加强检验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很重要?预约随访?医患联络的方式可提醒和督促病人提高其服药依从性?

2.5 护理人员积极把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制订可行的健康教育措施?如通过电视,广播,宣传考核,派发健康小册子或健康处方,开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向高血压患者讲授高血压疾病原因?病程?用药的疗程及药物不良反应,特别强调长期规律综合治疗(药物?饮食?运动?心理),定期监测血压的意义,提高患者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服药的依从性?

2.6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合理选药?可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可选用价低疗效肯定的降压药物,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2.7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向病人讲解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临床表现,让病人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从而保证不中断用药?研究表明,每日用药一次的人群其服药的依从性91.4%,每日用药两次者的依从性87.1%,每日多次服药的依从性83.2%?依从性随着服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对于记忆力减退,服药不便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减少用药频率可提高服药的依从性,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2.8 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 g~6 g以下?低胆固醇饮食,以进食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少吃动物脂肪,对肥胖者应限制总热量,控制饮食,使其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少吃甜食,甜食含糖量高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促进动脉硬化?戒烟少酒,因烟酒过多引起心肌梗死,少食咖啡?浓茶?刺激性饮料,忌暴饮暴食?宜食含钾高的食物,如黄豆?番茄?芹菜等,以及各种绿叶蔬菜?水果,如香蕉?橘子?芹菜?西红柿?苹果等?宜多食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食物,如鱼?牛奶?瘦肉等?多食含钙食物,美国医学专家认为高血压病人,每天坚持摄入高钙食物能使2/3左右的人受到明显降压效果,含钙食物很多,如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虾皮等?

2.9 用药指导 ①按时按量长期用药:耐心?细致地为病人讲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治疗的必要性?指导病人必须按时按量长期用药,忘记服药或根据自我感觉血压高低增减药量,可导致血压波动,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受到损害,引起并发症?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后综合征,即出现血压迅速升高和心悸?多汗?烦躁等症状?②药物的选择:轻度高血压病人使用降压药时应从单一的小剂量开始;中?重度高血压应选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用药,可增加药效减少不良反应?③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的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出汗?恶心等?尤其对联合用药?服首剂药物或增加药量的病人给予特别提示?预防方法是:避免长时间站立,尤其在服药后最初几小时,改变姿势,特别是从卧位?坐位起立时,动作要缓慢?服药时间可选在平静休息时,服药后继续休息一段时间再活动?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时,应取头低足高位,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2.10适量运动体力活动及保持标准体重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具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达到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的目的?可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跑步?登山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体会:护理延伸服务使出院患者能在住院治疗后的恢复期中得到持续的健康指导,目的是让患者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从心里接受遵医行为,从而促进康复,生活能 力 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降低了致残率和致死率,显著改了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