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39:05
序论:在您撰写健康管理师的知识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医疗卫生;健康对标;亚健康;分析诊断
1、引言
标杆管理,本质是通过同业竞争型和异业类似业务的革命型标杆管理,“科学合理的衡量”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
健康对标,就是以体检数据为基础,应用标杆管理理论,利用统计学原理和关键要素法,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评价,诊断分析导致健康差异人群的共性因素。
健康评价,包括个体评价、群体评价,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将特异、敏感的将多个单一指标结合起来所产生的一个新指标。客观、全面地反映个体、群体的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探讨和分析影响健康因素,寻找有效促进健康途径,督促社会制定健康对策。其特点是将反映健康状况的多方面资料概括起来,用一个数值表示,满足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的多维评价。
2、正文
2.1健康对标的理论依据
无论是通过体检还是临床所收集的数据,均不是信息,只有经过数理统计分析,成为决策支撑的数据才是信息。
由于指标数据的统计口径和范围的不同,确定了数据本身存在的繁琐、复杂和多样性,决定了所收集数据群具有不可比特性,难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只有在使用数理统计工具分析后,找出其中存在的共性,并把不同的指标数据纳入一个共同的平台进行对比,形成综合可用的指标数据才会成为信息,才能指导决策。
2.2健康对标体系框架
2.2.1指标体系(表1)
2.2.2权重设置
按照关键要素模块对体检对标指标体系进行分类,形成不同层级的树状指标体系,并依据反映影响身体健康较大的重点指标权重大的原则,设置各级指标权重数状图。
2.2.3评价体系
应用统计学原理、关键要素法和指标权重设置,分别以体检指数据为基础,对所参与体检人员的性别、年龄、单位、区域、工种进行多维度评价。
为体现健康水平,应用过程控制能力指数表达,根据群体中采集的各项指标数据,采用过程控制能力指数(CPK)、标准差评价(σ水平)进行单项健康评价。
以所采集指标数据为基础,将工序管理中的过程统计技术实践,升华为健康对标评价理论。
过程控制能力评价:过程能力指数Cp、Cpk,是指过程的短期能力。Cp是指过程满足技术要求的能力,是指计划允许的公差范围除以六倍的标准差的结果来表示。
标准差评价:标准差是统计学用来表示反应数据的离散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百万分比评价:与标准差评价规则相同。
指标评价:以所收集指标数据群为基础,通过完成能力评价(过程控制能力指数,CPK)、标准差评价(σ水平)进行健康对标评价。
个体健康评价:按照指标体系不同层级的树状顺序,根据指标权重对各专业模块所包含的子指标的过程控制能力指数(或西格玛水平)进行合计,得出各体健康评价结果(过程控制能力指数或西格玛水平)。
群体评价:按照个体权重设置,在个体健康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得出群体健康评价(过程控制能力指数或西格玛水平)。
2.3健康分析诊断模型框架
分析诊断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四个方面:指标数据审核和指标体系自身审核与验证、管理水平因素分析和原因分析。
2.3.1指标数据审核。根据指标体系中的计量型或者计数型指标性质,按照数据验证工具选择流程,判断使用I-MR、P图或U图等控制图,判断指标数据是否存在异常。
控制图数据异常判断规则共有八种。在工序管理中,八种控制图数据异常判断规则,是用来判断数据群中多点数据是否异常。在健康管理中,依然用来判断数据的采集是否有异常企业管理中。
2.3.2体检项目合理性验证。
根据各指标之间的近似程度,转换为相似性树图,验证指标体系的指标设置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完善指标体系提供可视化理论支撑。所揭示的信息为指标基准值管理水平的相似性,一是为数据采集项目的完善提供依据:同类指标相似度如大于95%以上,则需减少或者合并项目,即减少体检项目。若非同类指标之间相似性不到70%,须增加类似体检项目,如“舒张压”指标;二是证实数据采集的正确性。若同类单指标相似性在小于70%,则所采集数据可能存在异常。
2.3.3管理因素分析。分为单指标能力分析和综合管理分析。
健康评价的四象限散点图,以公共医疗卫生投入为纵坐标,以各单位健康指数为横坐标。
单指标健康能力分析。通过分析单指标的短期过程控制能力指数CPK(实际能力)和长期过程控制能力指数PPK(潜在能力),对比两者数据大小,以便确定是采用锻炼措施还是治疗措施。
综合管理分析。依据单指标能力分析结果,将三种不同的评价工具得出的结论,换算到统一评价水平,从专业分析或任务分布等方面,利用相似性树图和散点图,识别潜在影响因素。
2.3.4原因分析
各单位根据因素分析结果,采用同样的分析诊断模式,按照部门对单位、单位对车间、车间对班组的隶属关系,从人员(Man)、设备(Machine)、使用材料(Material)、管理方法(Method)、计量手段(Measurement)和所处环境特性(Environment)等六个方面(简称5M1E),进行层层剥笋似的原因分析,直到可直接采取措施为止。
2.3.5制定对策
根据分析出的影响管理水平提高的原因,经确认后,针对每个问题,确定应该实现的目标(Why),为保证目标实现必须采取的对策(What)和措施(How),并确定什么人(Who)负责,在什么时间(When)和地点(Where)实施改进措施(简称5W1H),为决策者修订公司战略部署提供量化决策依据。
2.4健康对标的意义
【关键词】电话回访;健康教育;膝关节置换术;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76-01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速以及关节手术的日益成熟,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解除病痛的人日益增多[1]。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导致关节疼痛,屈伸受限,严重者关节僵直或屈曲,挛缩变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对手术效果的期望值很高,但又怕术后效果不理想,还可能引起并发症,故产生焦虑、烦躁、恐惧心理[2]。使患者的膝关节早日恢复功能及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护理人员的一个研究课题(一个新课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120例患者均为我院骨2科于2009年3月―2010年12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72例,年龄49―83岁,平均65岁±2.3岁,合并高血压者12例,糖尿病者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麻醉方式、治疗用药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及康复锻炼指导,出院当天给予出院指导,术后1、3、6、12个月复查,出院后没有接受电话回访。
1.2.2. 观察组患者于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和康复锻炼指导,在出院指导的基础上,做好回访登记如电话、家庭住址,确保家属参与康复锻炼并监督康复锻炼计划的实施情况。同时将本科电话告知患者和家属。嘱其锻炼过程中如有不适,随时保持联系也可来院复诊。本科专设电话随诊登记本并详细记录出院患者手术时间、出院时膝关节恢复情况、康复锻炼计划、各阶段的达标要求等。由管床医生和主管护师、责任护士负责管理记录。出院后2周开始进行电话回访,第1-3个月进行2次,3-6个月以后,每月1次,6-12个月每俩月一次,并根据回访情况和X线片进行适当增减,随诊期6-12个月。
2效果评价
2.1两组患者于术后6-12个月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利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满分100分,其中85-100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中等,0-59分为较差。
2.2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3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两组病例中,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X2检验X2=11.81有显著性差异(P
5讨论
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关节只是给患者提供了改善功能的条件,要达到恢复功能的目的,必须在术后的康复护理指导下通过一系列康复锻炼才能完成[3]。术后的康复锻炼及护理指导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它可以防止关节组织包括韧带和肌腱的粘连,僵直,刺激关节软骨再生,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患者早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膝关节是人体结构最复杂的关节之一。术后功能完全康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住院费用激增,医疗资源紧张的原因,术后康复锻炼大部分时间是出院之后在患者家中完成,出院时要给患者制定家庭康复锻炼计划[4]。因膝关节置换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多数选择术后2周伤口拆线后出院回家,对于这些患者,由于脱离了严密的医学观察且患者还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病情变化,尽管住院期间护理人员为他们提供了术后护理指导,出院指导及定期复诊的服务。但还是难以解决个别患者或家属接受指导和进行自我护理能力有限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把院内护理服务链延伸到家庭,社区。这也正是现在的家庭社区护理的薄弱环节[5]。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并记录跟踪情况,了解患者出院后状况。为出院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根据患者不同阶段进行追踪回访,指导正确的生活方式,家庭护理方法,康复功能锻炼方法,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促进了康复。电话回访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健康期望寿命,增加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要求家属主动参与患者的康复锻炼并积极协助患者康复锻炼[7]。鼓励家庭,对个人疾患做出适当的反映,起到动员家庭内外资源,帮助病人在家庭中获得康复[6]。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之一,必须达到伸展,外展及旋转活动以及有效好的稳定性。护理人员要精确掌握膝关节置换各个环节科学的护理方法和康复指导理论[8]。电话回访有利于观察患者出院后执行医嘱的情况,对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并及时疏导,最大限度的调动了患者、家属参与康复锻炼的积极性,按制定的康复锻炼计划,按部就班的加强实施。电话回访可将康复知识,用药,饮食,运动与休息有效地传达给病人,既融洽了护患关系,使医院的服务更具人性化,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又补充了出院指导内容,及时满足了患者对康复知识的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起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成菊美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0),85-86.
[2] 黄传雀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研究进展 当代护士 2011年8月下旬刊(专科版)4―5
[3] 刘秀茹,孙宗美 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3月第6卷第6期896―897
[4] 李向荣 齐鲁护理杂志 2010年第16卷第12期66―68
[5] 胡少珍 出院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现在医学 2010年7月第10卷增刊141―142
[6] 张洪英,李晓琳,电话随访对胸外科出院病人实施连续性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3,18(2):147。
文/顾勇
鸡肉与芥末同食
这两种食物如果同食后,会伤元气。因芥末是热性之物,鸡属温补之品,同食恐助火热,无益于健康。
鸡肉与大蒜同食
大蒜性辛温有毒,主下气消谷、除风、杀毒。古人说:“大蒜属火、性热喜散。”而鸡肉甘酸温补,二者功用相左,且蒜气熏臭,从调味角度讲,也与鸡不合。古典《金匮要略》中就有“鸡不可合胡蒜食之,滞气”的记载。
兔肉与鸡蛋同食
兔肉性味甘寒酸冷,鸡蛋甘平微寒。二者各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若同炒共食,则易产生刺激肠胃道的物质而引起腹泻,所以不宜同食。
鸡蛋与豆浆同食
鸡蛋和豆浆经常被搭配在一起食用,但实际上,从科学饮食角度而言,二者同时食用,会降低其营养价值。因为生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它能抑制人体蛋白酶的活性,影响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蛋清里含有的某些蛋白可以同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结合,使蛋白质的分解受到阻碍,降低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率。所以,豆浆与鸡蛋或蛋类食物要间隔一段时间再食用,不宜同食。
兔肉与姜同食
兔肉酸寒,性冷;生姜辛辣,性热,二者味性相反,同食易致腹泻。所以,
佛家经典斋饭――干炒苦瓜
文/王燕
用料:苦瓜12两、姜1片剁碎、豆豉1汤匙剁碎。调味:糖半茶匙、生抽1汤匙、胡椒粉少许。做法:1.苦瓜洗净,切开边去瓤,每边切开2边再切片。
2.下油4汤匙,放下苦瓜及姜炒至苦瓜转翠绿色,洒下半茶匙盐炒匀,下豆豉继续炒,炒至苦瓜熟透,加入调味炒匀上碟。
不宜食用味精的几种情况
文/崔卓力
以下几种情况不宜食用味精,否则会破坏食物的成分和营养价值,甚至会生成有毒物质。
不宜在炝锅时放入。在高温下味精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是一种有毒物质。同样道理也不可长时间炖煮。
不宜加入鱼、虾、蛤蜊等食物中。
不宜加入炒蛋中。因鸡蛋本身就含有许多氨基酸,正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不宜直接拌入凉菜中。因难溶解影响调味效果,应先将味精溶解在适量温水中后再行拌入,这样调味效果好。
不宜在含碱性原料的菜肴中使用味精。因为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产生氨水臭味。
自己榨果汁,健康又新鲜!
文/华阳
自己选取原料榨取果汁,健康卫生又美味,同时还可解渴消暑,美容护肤,好处一大堆,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杏猕猴桃汁。取4个杏和1个猕猴桃,将其洗净,取出杏核,将二者一起榨汁,搅拌均匀,加入少许白糖即可。
橙子胡萝卜汁。将橙子2个去皮,3个胡萝卜擦洗干净,榨汁后立即饮用。
P键词: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 健康管理 家庭医生制度
中图分类号:R 197.2 文献标识码:A
健康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提出的概念(Managed Care),其核心内容是医疗保险机构通过对其医疗保险客户(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并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监测方案、健康干预等手段对其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1]。近十几年来,绍兴市慢性病发生率持续上升,就其原因而言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管理知识的缺乏密切相关,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健康管理作为新的卫生服务理念,对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有着重要意义。健康管理通过调动社区医疗服务资源,帮助居民认识和控制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开展个体健康教育,提供医疗需求与服务,辅助临床诊断,并实现全程信息管理[2],可有效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健康管理通过社区这个平台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
1 绍兴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需求背景及现状
1.1背景
绍兴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至今已走过了16年的历程。目前已建立1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布局合理和功能比较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但据了解,目前慢性病是绍兴市居民的最主要死因,其中居前5位的死因为:①循环系统疾病;②恶性肿瘤;③呼吸系统疾病;④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而当前慢性病的管理理念是提倡三级预防,最重要的是以预防为主,通过宣传、实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酒、心理平衡”的科学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3]。而这些人群健康保健知识比较缺乏,社区服务站的服务能力和服务理念也存在较多的不足。这对绍兴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了巨大挑战,迫切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刻不容缓地推进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
1.2现状
近年来,绍兴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虽然得到较快发展,2012年,为确保社区居民慢性病用药规范、方便, 绍兴市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关于调整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过渡期允许配备使用的其他临床常用药品目录的通知》。2015年,绍兴市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关于明确年度市直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单位按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和配备相关人员。在政策的推动下,截至目前,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档案也已基本建立。
2 发展困境
绍兴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十六年的努为,为健康管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无论从管理模式探索上,还是服务和信息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在资金投入额度、服务能力、人才队伍、政策落实、监督管理方面工作还需完善。
2.1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认识不足
我国健康管理近几年虽然得到蓬勃发展,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到目前为止,健康管理学科,还没有进入国家医学学科目录及教育体系,严重影响了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当地政府对健康管理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经费短缺,部分开展健康管理的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和科室并不在编制内,而是编外机构。
2.2健康管理的规范和技术缺位
要推进健康管理持续良好发展,需要有一支多学科综合的健康管理人才队伍。而目前健康管理人才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不完全对口等问题,政府行政部门又对健康管理人才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健康管理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培训的知识点也只是碎片性的,没有系统性、规范性、长效性的培训机制。严重影响了健康管理的服务和质量,与健康管理的质量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绍兴地区,其服务品质和能力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健康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社区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2.3居民对健康管理认识不足,健康信息不完善
研究发现,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直接相关。个人生活方式中的一个不良嗜好可能引起多种疾病,如饮酒、抽烟、不良的饮食习惯等。虽然大部分居民通过信息网络大致了解了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对于健康的危害,但深层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尤其是社区医生专业水平有限,慢性病健康管理上的专业型人才缺乏,社区医生进社区只是性对疾病已诊断明确的居民了解相关信息,而且这些信息获取也不完善,治疗能力缺乏,对于慢性病管理平时以治疗为主,轻健康教育,忽视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疾病发展的作用,这些都造成健康管理不能迅速发展。
3 建议与对策
我国健康管理处于初级阶段,要使健康管理事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在促进健康管理事业发展中应起到引领的作用,特别在引导、监督和保障方面。
3.1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管理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健康管理的行业服务对象是面向社区居民,服务内容是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健康管理人员,需要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知识。当然要吸引这些人才在社区工作,政府应该创造其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出台相应有利的、有倾向的政策制度,使他们能安心在社区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工作能够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实施。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决策定位与健康管理事业发展密不可分。作为地方行政部门,要制订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在坚持F行政策的同时,创造条件,提供有利的健康管理政策,加大投入,完善财税支持。基层行政部门要做好落实工作。
3.2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规范和提升健康管理质量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健康管理服务必须有全新的服务模式与之相适应,这种全新的健康管理模式就是“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管理模式[4]。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包括病人、亚健康人、健康人。当地人社部门要联动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考核监督机制。做到“小病在社区解决、当疾病发展严重而社区医疗条件无法处理时,利用双向转诊制度转向上级医院,病情控制或治愈后再转回社区康复”。居民的健康教育和慢性病防治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不仅要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宣传健康知识,指导疾病防治,更应该利用健康管理信息平台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收集健康资料,处理健康信息。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发挥家庭评估的作用,达到全面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开展健康教育的目的。
要整合健康资源,充分发挥医联体作用,大医院要下沉医疗资源,一方面派专家定期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每年根据社区医务人员不同的需求制订培训计划,以适用技术为切入点,如一般诊疗和常用药物的适用技术等来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对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定期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约束力,防止延误病情、过度治疗,杜绝医疗资源浪费现象发生,增加对社区卫生资源的利用,减少医疗卫生费用,同时要掌握患者就医流向。这样既能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又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促进社区居民健康[5] 。
3.3以签订家庭医生制度为模式,定期随访宣教,提高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认识
居民的文化层次和经济状况以及年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文化层次较高的、相对年轻而经济条件又比较优越的人群,健康意识较强,平时能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山区,尤其是老人,健康观念淡薄,重治疗轻预防,通过签订家庭医生制度这一模式,由家庭医生负责一定数量人群的健康管理,通过定期随访,了解每名居民的健康状况及生活习惯,让家庭医生与居民形成更为紧密的服务关系,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使居民逐渐接受健康的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就医行为。通过签订家庭医生制度,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健康守门人。
参考文献:
[1] 卜保膀,采青,顾庆焕,等.社区健康管理的模式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11(19):2192- 2194.
[2]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高专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重c发生了新变化、新趋势,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从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创新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设想,对以后的课程发展和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我们进行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重在应用,所以我们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素质、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这是区别我国本科教育目标,体现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
(二)经济发展赋予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进行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越来越成为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高校适时变革和调整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经济管理类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加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较强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要完成新时期经济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高职高专院校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三)95后大学生群体特点需要我们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改革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年轻人对待很多事物的看法和老一辈有了很大的区别,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5后,学生们具有认同主流价值观、理性务实、兴趣广泛、合作共赢等时代特征,但是同时他们也务实、渴望自由、民主、独立、敢于冒险和尝试,他们通过互联网接受到了很多的知识和信息,因此我们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时期大学生的特征要求我们高职高专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实现特色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二、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教学体系理论化,实践性不强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我们的高职高专教材有很多的版本,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始终坚持理论知识为主,我们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比较重视课程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平时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有的老师也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淡化理论的同时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但是在像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绩效考核等章节中由于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其想象力有限,实践的操作性、可行性不强。
(二)教学方法、模式传统落后
目前我们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有机的结合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中。目前我们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以大课的方式授课,这就使很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滥竽充数,老师在课堂上大声讲,他们在课堂下小声说,看手机,聊微信现象普遍,由于场地小、学生多、使我们一些情景模拟、讨论等实践性教学互动效果很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较差。
(三)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普遍重学历、轻实践,教师大多都是刚毕业就来到学校,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高校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是我们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和硬伤。虽然很多学校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学习,但是由于时间短,缺乏一定的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使我们的社会企业实践流于形式,没有得到实践能力的真正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不知道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要具备哪些能力、技能和素质,更不用提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所帮助和提高。
(四)考核方式单一,没有做到以考促学
高职高专的学生高考的时候分数普遍较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很多同学还抱有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思想,他们中有些同学对奖学金也并不是很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创新我们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机制,改变现有的出一张卷子的纯理论考试的单一模式。要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创新、求异、努力做到以考促学。
(五)实训基地的指导作用发挥欠佳
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企业的生产设备等资源让学生得到与专业匹配的对口实践,缩小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焦虑感和适应期,另一方面就是为实训基地提供对口的人才输出以达到双赢的过程。可是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毕业很少真正留在实习企业,企业专家也很少对学生给予指导,使校企合作流于一纸协议,没有有效发挥指导作用。
三、高职教育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立足高职教育本质,完善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按照用人企业需要重新设计、修订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来调整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和教学任务的设计,有经验的教师可以自主编写面向职业教育,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全方位的完善教学体系建设。
(二)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我们日常教学经常使用的常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案例也可以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首先我们应当注意案例与知识的相关性,注意所选案例要紧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就是案例选取的要生动典型,要具有普遍性,能够让同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教师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通过同学身临其境的感受模拟过程,来达到活学活用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招聘这块内容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招聘和应聘方,招聘方成立公司,设计招聘广告和招聘岗位要求以及准备笔试、面试问题,应聘方准备简历和做好面试前的准备工作,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招聘、面试技巧的同时提前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过程的把控和监督。
3.翻转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课下作业回去完成。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下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到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区别时,就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课下学习,课上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实现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效益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实现多元化授课
微课、幕课、在线精品课程等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的不分时间、地域、其受众面广等特点已被很多教师所青睐。“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慕课”(MOOC)中的“M”代表Massive(大规模),“O”代表Open(开放),“O”代表Online(在线),“C”代表Course,课程的意思。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讲授工作分析、绩效考核等较为抽象的内容时可以让一些知名的教授、专家给我们化繁为简进行学习和掌握。
(三)建立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必然是“双师型”教师。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也就是“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那么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授课教师来说就需要具有教师资格的同时还要拥有中级以上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资格。国家推行双师的目的不是让高职院校教师拿到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而是要求教师多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四)创新考核方式,以能力培养为主
中国的家长、教师太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素质、人格的培养,大学教育不像中小学阶段,我们是为社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不能仅以分道纯己搜生是否合格。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我们可以按平时成绩(50%)和考试成绩(50%)给学生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交作业情况、课堂参与情况、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讨论、方案设计、调研报告等形式。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十年的人生规划,根据其规划的完整性、可操作性、合理性给予评价计入平时成绩。
(五)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科学技术在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模式在悄然发生改变,企业只有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设计产品、吸纳人才。同理,学校也只有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学生多去实习、参观,建立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到工作分析时就可以让同学去企业了解具体到维修工、文秘、营销策划等人员的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是什么,在讲到绩效考核时可以看看企业针对不同的岗位是如何进行关键绩效指标的制定的,是如何制定差异化的薪酬体系来激励员工的。
【参考文献】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在教育活动中融合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学生专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注重教育实践环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锻炼形成自身意象,提升学生的事业心与创新精神,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形成创新创业行为。
高职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能满足自身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竞争力,呈现双赢的局面。
二、高职食品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家正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在人才培养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培养创新人才,拓宽毕业生未来的发展道路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缓解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推动国家经济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
我校餐饮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在餐饮行业从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餐饮服务企业经营管理、营养指导与配餐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岗位主要有:餐饮服务企业原料验收与采购、营养配餐和健康顾问、基础等。通过调查发现,该专业学生前三个月的离职离岗率比其他食品专业的学生高出15%左右,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存在比较明显和狭隘的认知,整体评价是负导向。例如,在实习岗位的选择上,学生有一步到位的思想,存在盲目攀比、好高骛远的现象。有部分同学不能接受企业的一线生产操作工作,认为这些岗位工作比较机械枯燥,工作待遇不高,缺乏发展空间,导致这部分学生对专业兴趣不大,毕业后不愿意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也有部分学生想自主创业,但苦于没有接受相关创业教育,致使创业梦想难以成功。
高职学生虽能逐渐认可高等教育大众化下沉带来的就业期望值降低,在实习过程中表现的更加理性和务实,但仍然会表现出常见的从众行为,自我能力夸大/否定,人职不匹配等现象,学生个人的感性因素容易占主体,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在专业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帮助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食品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专业技能教育要注重实用为先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学生能具体掌握某个特定岗位的实际操作,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背景没有过多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学生动手去操作、感悟。
本着“做中学,学中优”的培养思路,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充分利用学生食堂作为专业课建设和实施的重要基础环节和场地。目前,我校共有4个学生食堂,承担全院一万多人的日常饮食。通过与食堂承包人的协商,在校领导的帮助下,该专业的学生以3至5人为一组,每周二和周四分批次去检查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内容基本涵盖了从食材采购到食材烹饪以及各类调料的管理工作。学生需定期撰写工作总结,向食堂提出合理改进建议,每个学期结束时,食堂的工作人员也会对学生作出评价,该评价将作为学生社会见习成绩的重要指标,也是评选“优秀学生”等多项荣誉的必要参考。
以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能力(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员、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厨政管理师)为主要的理论知识教授导向,在课程内容上尽量优化组合选择实用性强、通用性广的理论课程。将知识点揉碎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小、细的环节出发改革教学内容。我校外聘了3位在餐饮企业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教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餐饮企业管理实务、食品原料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现代厨房管理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并担任相关实训项目的负责人。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相关行业的管理运营流程有比较熟练的了解,会促进学生选择和食品餐饮相关的领域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学生的初次创业如果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可以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存活率。
(二)人文素质教育需重视创新素质的培育
食品行业是完全竞争市场,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高,竞争激烈。企业雇主更看中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相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要想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和良好的创新素质是同等重要的。
创新素质主要体现在打破思维的定势和传统逻辑性,求新求异,是个人职业核心能力的一个组成,是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校的人文教育应把握两个重点:学生主体和活动导向。在知识教学方面开发了《职业发展与创新》的课程,该课程注重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包含了自主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几个模块,将发散性思维训练、奥斯本检核表法、和田十二法、思维导图等创新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具体技法分散嵌入具体的教学内容中,采取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载体,通过调查、讨论、互动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
借助“第二课堂”的活动导向特征,利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拓展核心能力的隐性教育效用。创造不同专业相互交流、融汇的环境,形成师生之间自由平等讨论的氛围,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形成民主宽松的管理氛围。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多参加“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等活动,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使就业准备更具有针对性。创新素质不是一种技术,不是一门或几门课就能完成的显性教育,是贯穿整个教育活动具有渗透性的教育内容。
(三)创业教育的平台搭建要虚实结合和多元化
创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创业教育也是一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主要包含两个维度的内容,即培养受教育者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应该是一种通识教育。只是对少数具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学生而言,才是职业教育,可以进行持续强化。
创业能力教育是进行创办企业或事业的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学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相应的正规课程,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系统理论知识,或是进行案例讨论。目前,我校已经将SIYB创业课程作为该专业的选修课,聘请广州市天河区职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教授学生在新企业创立、管理过程中各类显性知识,核心是教授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
非正规课程,主要是指在校园内里构建的创业教育支撑平台。利用校内实训生产基地,穿行创业模拟实训,提高创业能力。例如,该专业学生的实训周会模拟企业的生产工艺制造一定量的果汁、面包、豆浆等食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在营销策划,品牌创立,改进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模拟商业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我校的二级学院食品学院创立了“学生项目工作室”。该工作室以食品专业在校学生为主体,吸收部分实习和就业学生为补充,通过建立数据库将有创业意愿且专业基础比较优秀的学生的信息记录保存,由二级学院的创业指导教师负责管理和协调,专业教师可以从数据库中挑选合适的学生参与到个人的项目中。专业教师的项目来源和研究方向都比较多元化,也更加专业化,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项目课题,可以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数据库也会登记显示二级学院专业老师的研究特长和带队学生的获奖等情况,学生可以咨询比较合适的教师,寻求解决专业知识或是创业指导方面的帮助。
吸收一些实习和就业的学生参与到工作室中,一方面,做到关注毕业生的个人发展,了解学生的创业过程,通过反馈来增加案例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在技能发展和知识运用方面更加全面,对社会中创业机会的感受也跟贴近学生的实际,也愿意在遇到问题时回学院进行咨询和寻求帮助,激发和引起校内外学生的互动,进一步促进创业行为的实践。
创业意识教育,通常是指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创业品质方面的教育比较隐性,需要借助显性的平台来锻炼学生的心性。学生创业想法有多而杂的特点,建立大学生自由市场或是学生创业活动中心,学生自由选择项目、实践经营创意,在自由讨论、交流和实践的氛围中逐步提高创业意识和品质。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职业资格证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如何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培养市场真正所需的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现状
1.1 教学观念与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脱节。在高职院校中,“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还严重存在,有些高职院校组织考证是因为“政策要求”或“从众心理”,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高职教育的“双证制”还未进入良性运作状态。“突破学科本位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观念认识上还有待提高,操作层面上的改革还任重道远。学校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致使学生就业困难。
1.2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互脱节。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学校的教学方式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缺乏有机联系,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当前,许多学生在学校取得学历证书后,还必须到指定机构重新培训后再参加社会上的技能考证,这样就容易造成部分知识重复学习,浪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2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必要性
2.1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纷纷致力于如何保持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本国劳动者素质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工厂”,许多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都要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单一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这种要求。将课程教学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统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需要。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劳动者,而我国目前的劳动者素质状况却十分堪忧。其主要问题一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二是技术工人素质较低且结构不合理,三是技术工人后备力量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主要是岗位培训,而新技术培训、继续教育以及复合技能的培训比例很低,一般企业基本只能应付当前生产需要,无力进行后备力量的培养。由于培训经费、师资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在职培训难以开展,而社会培训机构(包括职业院校等)又无法与企业培训接轨。因而,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是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我国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已开始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劳动准入制度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认证的方式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确认;劳动预备制度则是通过对劳动预备制人员进行职前教育和培训,为劳动者具备职业能力提供保障。这两项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实行劳动准入制度的基础之一,就是强有力的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2.3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整个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入,职业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招生数猛烈下滑,职业培训机构招生数大减;在招生困难的同时,生源质量也在下降。这与社会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准入制度未能全面、严格地贯彻实施,未经任何训练的大批“打工仔”、“打工妹”涌入城市就是例证;二是受文凭主义的影响,职业教育不被学生、家长以至社会所重视,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等问题;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既可以保证职业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认同度,同时又有效地衔接各级各类教育,逐步淡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及全日制学习与非全日制学习之间的界限,满足社会成员多种多样的教育需求,使职业学校成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场所,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3 实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措施
3.1 制定并职业资格证书目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要求。为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就要重新调整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方向设置为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三个专业化方向。针对不同方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目录。目录中应包含学生毕业时本专业应取得的证书名称、考试鉴定单位、每年考证时间、配套教材、相关考证内容在各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情况及考试鉴定费用,使新生一目了然地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
3.2 修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以便使学生顺利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紧紧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重点重在知识的应用,重在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根据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物流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课程,精讲文化、专业基础课,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标准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物流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的四大模块穿插到教学计划中;并且对现有专业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优化教材,对教材中冗繁重复、过深过难、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作删减调整,以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所必需且够用的原则来处理教材,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教学方案以及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此外,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应与职业资格认证相一致,在内容安排及实践考核方式上应为学生获得资格证书提供方便。在各课程学习完毕,学校应组织短期集中培训,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为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工作。
3.3 加快教师队伍知识更新,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培养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人员,关键在于专业师资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特别是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将越来越快,职业变动的频率将越来越高,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者,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是关键。因此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必须掌握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课本教学和板书教学的时代,而更多的应通过“言传身教”,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实训场地作用,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
3.4 注重建立与充实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注重充实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的设备。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同时带动专业群的校内实训。通过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仓储实务操作能力、保关与商检实操能力、叉车技能操作能力);通过训练取得物流管理类职业资格证书。这部分训练内容又是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所有专业的毕业生能否突出其物流管理业务核心能力的关键。同时,在校外,积极与企业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挂牌的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谢振华.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员如何选择职业资格证书[J]. 中国储运,2007(8):164—168.
[2] 李伟. 高职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几点构想[J]. 开封大学学报,2005,19(1):65—67.
[3] 刘志娟,陶瑾.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思考[J]. 职教通讯,2007(4):44—45.
[4] 李大卫,吕景泉.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通的探讨[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