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39:00
序论:在您撰写煤炭企业规模划分标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供应链;煤炭企业;物资管理
近些年,我国煤矿企业逐渐向大规模、大集团方向发展,企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带动了经济效益的进步,但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也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煤矿生产中的物资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25%左右,由于近两年煤矿市场持续低迷,选择合理的物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煤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煤矿企业所需物资种类繁多,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将供应链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煤矿企业物资管理系统,能够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促进煤矿企业向节能性与经济性方向发展。
一、煤炭企业物资的特点
煤炭企业物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近些年随着煤炭企业规模的扩大,物资的采购与管理都向着集中化的方向发展,使得物资管理的重要性越发明显,与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有直接关系,提高对煤炭企业物资特点的了解,有助于解决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物资管理水平。总的来说,煤炭企业物资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采矿工艺的不同使得物资需求差别较大。由于煤矿企业的采矿工艺种类较多,不同的采矿工艺与物资和管理有直接关系。按照常见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两种,按照开采工艺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爆破开采、机械开采、水力开采、气化开采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开采工艺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物资种类与数量,因此难以进行统一的划分与归类,在物资管理过程中要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企业特点的物资分类方法。(2)物资种类繁多,管理难度大。煤炭集团物资可以分为主要物资和辅助物资,物资种类多达上万种,包括设备、配件、钢材、电料、杂品等,不同的物资种类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这给企业的物资采购、配送、存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3)物资需求多为消耗品。煤矿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大部分都是消耗品,并不会构成最终的产品,比如矿山开采时需要大量的炸药、设备、支护材料等,这些物资都不会构成产品中的一部分,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以消耗品的形式存在,而且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是物资管理中的重点组成。
二、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物资采购缺乏计划性。物资的采购是物资管理的重点部分,良好的采购管理能够有效降低物资成本。我国煤炭企业普遍存在物资采购周期长的问题,物资采购工作分包不合理,不能根据物资种类和特点制订科学的采购计划,导致采购周期和采购价格都不可控,经常会出现采购周期延长耽误煤矿生产进度的现象,影响了煤矿开采效率。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煤炭企业缺乏完善的计划性,难以有效控制物资采购各项流程,进而影响了采购周期。2.物资库存成本高。煤炭企业为了给未来生产提供储备,常常会对物资进行库存处理,进而确保煤矿生产工作的连续性。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企业库存管理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库存结构不合理。对煤矿物资的需求与供应管理不到位,无法保证需求提报的准确性,需求与供应不对称。(2)库存系统冗余。多级库存的存在常常会造成物资重复储备,提高了库存成本。(3)针对设备的配件库存考虑不够周全,导致设备配件库存量增大。(4)特殊物资库存不够,在需要时难以立刻投入使用。以上种种因素,导致我国煤炭企业的库存成本居高不下。3.配送功能单一。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的物资配送主要侧重在送货方面,配送功能较少,配送环节的作用局限于仓库与运输的中转站,其库存控制功能和组配等功能都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了物资的配送效率。而且由于配送工作计划性较弱,配送设施不够先进,使得远距离的配送工作成本偏高,也影响了物资管理的其他方面。4.信息化建设落后。煤炭企业物资管理中的计划、采购、存储于配送等各流程环节并非各自单独运行,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互相影响。因此,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是确保各个环节之间快速连接的关键,也是提高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上、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上、信息化人才储备上都有巨大的进步空间。落后的信息化水平使得煤炭企业进行物资管理时,难以实现不同流程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给物资管理工作带来了麻烦。我国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以上种种问题,给煤炭企业生产成本带来不利影响,在供应链理论的基础上,制定物资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提高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水平。
三、基于供应链理论的物资管理策略
典型的煤炭行业物资供应链模型,包括用户、内部供应链与供应商等环节,物资管理策略的制定也应该结合供应链的各个流程。1.优化采购方式。我国煤炭企业目前采用的采购方式主要为招投标方式,对于部分市场供应较少的物资,这种方式存在市场信息有限、采购效率低下、采购不透明等问题,因此不能采用统一的采购方式采购所有物资。对于部分物资可以选择电子商务模式进行采购,打破物资的地域限制,使得供需信息更加透明化,实现对采购方式的优化,构建更加科学的物资采购供应链,降低企业采购成本。2.优化库存管理。库存管理问题是煤炭企业物资管理的重点问题,利用供应链管理思想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企业物资管理的整体出发,根据不同物资特点,针对性地制定库存策略,确保计划提报工作的准确性。同时,尽可能减少供应链的级数,降低库存成本,也可以综合使用供应商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实现对物资库存的结构化管理。3.开创新型配送模式。新型配送模式可以整合市场资源、供应商资源、配送资源等多方面资源,建立互惠互利的战略联盟,构建更加完整、快捷的配送系统。同时,要加强对于物资配送的管理,利用GPS系统实现对物资配送路线的优化设计,建立科学的配送中心,降低配送成本。也可以提高仓库的利用效率,建立公用型仓库,降低物资的仓储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也给其他企业提供便利,实现双赢。4.建立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是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的关键,信息平台可以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分为统计分析模块、业务管理模块、标准管理平台与基础平台等部分,完善的信息平台有助于促进物资管理的各流程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便于及时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反馈等,进而给科学的物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物资管理业务,构建供应商、用户之间的协同联盟,引入电子商务,能够极大地提升煤炭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近些年,煤炭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对于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物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存在较多问题,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基础,对煤炭企业物资在供应、存储、配送等流程进行管理,通过制定良好的管理策略,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促进各流程之间的信息共享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减少物资浪费,保障煤矿生产工作的稳定运行,进而促进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炭经济;煤炭资源;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一、我国煤炭经济的基本发展情况
煤炭市场在整个能源消费产业当中占着主要地位。我国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资源储存占据全球的前列,但是我国的人口也非常多,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这也致使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少。中国是世界上产煤量最大的国家,煤炭资源在我国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天然气以及石油资源相对来说较匮乏,因此,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主要燃料是以煤炭为主,煤炭能源消费一般占总使用资源的一半以上,因此,我国也属于全球煤炭消费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现状:一是煤炭价格方面。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及我国房地产业不景气,导致我国煤炭需求进一步下降,煤炭价格逐年走低,从2011年至2016年,煤炭平均价格从860元每吨下降至360元每吨,降幅高达58%;二是煤炭企业性质方面。截至2016年,在全国近1万个煤炭企业中,近七成为民营企业,且煤矿企业数量呈逐年减少态势;三是煤炭企业经营情况。由于我国煤炭价格逐年下降,我国煤炭企业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经营利润大幅度下降。据统计,山西省煤炭企业2015年累计亏损94.25亿元,同比减利增亏108.29亿元。同时,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煤炭行业亏损面超过80%。31家上市煤企业亏损的达14家,亏损面为44%。
二、我国煤炭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就当前煤炭经济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开采方式落后。目前,多数小型煤炭企业存在矿工业务素质低下、开采设备老化及过度开采等现象,不但降低煤炭企业产量,也给我国煤炭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及环境的严重破坏。二是煤炭资源再利用率低。由于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发展较慢及个别煤炭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导致部分煤炭企业在原有开采审批的储量外,超标准进行恶性开采,由于开采前未对矿山储量及环境保护进行勘察,导致矿山周围出现较大的采空区,加之开采后未进行及时修复生态环境,对矿山周围生活用水及居住用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多数煤炭企业将开采后的原煤在未进行任何深加工过程就直接进入市场进行销售,也给我国煤炭资源造成一定浪费。三是煤炭企业领导管理弱化。由于个别私人煤炭老板将主要精力放在开采与销售原煤上,未对矿工进行专业及安全方面的培训,导致我国多地煤炭企业出现矿井进水、坍塌等恶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三、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思路的途径
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就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改进、加强我国煤炭行业的经济发展。
1.创新开采方式保护煤炭资源
煤炭企业法人应明确其在保护矿山资源中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社会义务,逐步树立起煤炭企业法人生态保护意识,在矿山开采中秉承绿色开采的理念,降低由于原始开采对地表和山体所造成的永久伤害。首先,煤炭企业在开采矿山资源时应注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治理,通过植树、填埋等手段不断修复破损山体,保证经济、资源及环境的和谐发展。其次,通过科研创新开采方式,摆脱传统粗放式开采对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破坏,例如,重视对煤层气开采技术的调研与应用,对于煤灰等煤炭附加产品进行合理利用,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为煤炭企业寻找利润增长点。
2.形成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
首先,煤炭行业应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以产量作为衡量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唯一标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彻底摆脱政企不分的束缚,将产量与市场需求及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其次,煤炭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应适应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电子互联网技术引入管理中,摒弃计划经济“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面向学校、社会广泛吸引煤炭行业人才,并通过考核晋升及定期培训,调动员工创新与学习积极性。
3.对我国煤炭企业进行结构性的调整
一是实现规模化生产。建议财政、税务等部门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产能小型煤炭企业,例如,可以对兼并后的煤炭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方面给予优惠,促使开采方式落后的小型煤炭企业退出煤炭行业,实现煤炭企业规模化、绿色开采。再如,鼓励原煤开采企业兼并选煤企业等上下游企业,改变以往数量式销售模式,实现煤炭行业纵向生产。二是提高准入门槛。当地煤炭、环保部门应严把审批关,对于开采方式落后、产能过剩地区的煤炭企业提高准入门槛,以保证当地煤炭产量与价格不受波动。三是创新生产销售模式。建议煤炭行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煤电联合生产等高科技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传统煤炭行业快速转型。
4.以安全生产作为企业首要经营目标
首先,在矿工人身财产权益方面,煤炭企业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所有矿工缴纳工伤保险,同时,为避免矿工由于生产作业环境等原因患尘肺病,煤炭企业应定期组矿工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其次,煤炭企业应定期对矿工进行安全生产防范知识及创新开采技术等方面培训,在提高开采效率的同时,提高矿工安全意识。最后,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应将安全生产及矿工人身财产保障作为企业领导晋升、年终奖金发放的重要指标,以此促使煤炭企业领导加大对矿工安全防护、设备更新及矿工体检等方面投入。
5.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
国家及煤炭行业应增加对开采矿山及选矿等生产工艺创新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开采技术,并结合我国矿山资源实际情况,创新煤炭行业开采工艺,实现以科技推动生产力目标。同时,由于我国煤炭行业尚处于劳动密集型生产作业模式,开采主要依靠矿工下井作业,因此,建议煤炭行业应加强对矿工劳动技术、安全防护知识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我国广大矿工安全防护意识,减少生产事故发生概率。
四、结语
创新管理是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发展先进生产力为目标来促进企业发展。在煤炭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更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分析和探究要继续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世雄.关于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J].工程经济,2015(1).
【关键词】煤炭企业 有效 财务管控体系
近年来,煤炭企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减少分散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采用兼并重组等手段,对企业产业结构的广度以及深度进行拓展。各大煤炭企业也逐渐从单一的煤炭生产企业,转向了煤、电以及化工等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形式发展。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激活企业内部体制机制,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必须要不断的提高其财务管理能力,实现有效财务管控体系。下面本文就目前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财务管控体系的实现途径。
一、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制度形同虚设,资金管理有章无序
相当多的企业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企业虽然有预算制度,但预算没有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有章不循,随意更改,使预算成为摆设。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使用混乱,占用不尽合理,挪用生产经营资金从事长期投资的现象屡有发生,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支付能力不足,借新还旧维持经营。有的企业预算不切实际,指标不科学,缺乏严密的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成本费用约束软弱,应摊不摊,该提不提,盈亏不实;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不良资产有增无减,长期挂账;资金分散,多头开户,银行贷款余额居高不下,财务费用有增无减,使用效率低下,资金运作极度困难。
(二)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管控不力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下属子分公司也越来越多,管理级别也随之增长,所以就必须要尽快对财务管理的权责划分、结构设置以及体系构建等进行完善,不然也就很难把管理工作渗透到下属公司内部,那么这样也就很难在下属公司中对集团的决策以及发展思路进行贯彻落实,导致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管控不力问题的出现。
(三)对财务信息化管理一体化以及智能化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设备,一体化以及智能化程度都有了很大进步,然而重视程度还不够,很难满足高水平财务管理的要求。总体上仍然处于低水平,企业建立系统的主要目的仅限于传统的静态财务核算,对企业动态运营中的每一业务细节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反映不出业务各节点财务状况,财务会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二、煤炭企业有效财务管控体系的实现方法
(一)以资金管理为核心,建立全面的预算控制系统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它又以现金流管理为中心,其实质就是对各项现金流进行预算管理和定额考核,实行动态监控,高度集中管理,确保现金流的快速流转。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对资金运转各环节进行全过程控制,以市场为导向编制预算,把生产、经营和资本性开支等业务预算作为财务预算编制的前提,建立起“以资金管理为重点,以过程管理为核心”的预算控制模式,严格资金支出审批程序和权限,构筑全面预算管理框架,有效配置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对集团企业,设立资金结算中心,按照“统一管理,统一结算,核定定额,有额使用”的原则,统一办理各下属单位的资金的归集和结算业务。建立财务“收支两条线”,营运资金适时上划、高度集中,发挥集团整体优势,经费适时下拨、适时监控,提高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建立集团内部资金信贷体系,采用内部贷款、调节资金余额等有效措施,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财务费用,有效规避资金风险。
(二)加强财务管控力度
企业必须确立财务会计政策统一管理,经济业务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规定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子分公司所有财务政策和重要财务决策都由集团统一管理,常规财务事项则由各核算单位自主操作。
(三)建立高效的财务信息系统
完善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减少人为因素,强化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在加强业务活动成本控制的同时,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形成业务处理规范化、信息传递快速化,分析科学化,为所有子分公司提供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有效地支持集团公司的决策能力,增强公司的竞争力,提升管理决策的水平。
三、结语
煤炭企业有效财务管控体系的实现,只有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强化财务管控力度,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是影响其财务管控体系实现的因素之一,所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就是为财务管控体系实现奠定基础,从而可以对企业实现财务管控体系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培雄.打造煤炭企业集团有效的财务管控体系[J].会计之友,2011,10(2):46-47
[关键词]偿债能力;煤炭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122-04
[作者简介]崔成凤(1981- ),女,山西屯留人,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一、引言
公司是否有能力清偿当期债务,对公司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公司管理层、投资者与债权人共同关心的问题。近些年来在煤炭价格加速下滑的情况下,山西煤炭企业亏损进一步加剧。2015年前三季度山西七大国有煤炭集团即焦煤集团、同煤集团、潞安集团、晋煤集团、阳煤集团、晋能集团、山煤集团,负债总额超过万亿,相当于山西省2015年全年的GDP,总体资产负债率达80%[1]。2016年4月以来,山西省的煤炭企业连续发生多起债务违约以及券暂停、取消发行情况。
二、偿债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企业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企业偿债能力通常运用财务比率指标进行分析,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负债股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指标。针对传统评价指标的包含内容、计量方式的不足,许多学者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进行了修正,修正内容包含存货、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待摊费用等。在准确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力方面,胡岸炜主观设定变现系数对应收账款进行了修正[2];在此基础上,张维和高建来则从历史应收账款偿还比重修正了应收账款的变现系数,以真实反映企业未来一年应收账款的期望值[3]。刘金芹[4]、周建芳和江勇[5]针对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只反映静态的特点,提出了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从动态方面来衡量企业偿债能力;胡岸炜增加了现金流量比率、到期债务本息偿还比率以衡量企业现金的流量[2]。魏紫娟从融资和投入的可持续经营角度出发,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6];王福胜提出了易变现率,期望更全面客观地对短期偿债能力进行评价[7]。对于长期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指标,并非所有资产都可用来偿还债务,如无形资产、商誉等[8],因此资产负债率指标还要考察资产报酬率的大小[9]。已获利息保障倍数仅能反映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体现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10]。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一种十分稳健的偿债能力分析方法[9]。
学者对传统偿债能力评价从指标构成、核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完善了衡量指标。在对煤炭企业偿债能力研究中,张晋贤研究了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与偿债能力的关系[11];王万强从企业规模、营业收入、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固定资产比率等方面研究其与偿债能力的关系[12]。陈昱佳研究得出资产利用率不高加剧了煤炭企业长期偿债风险[13]。程爱华和程冠华研究得出近5年来大同煤业偿债能力逐步下降的趋势[14]。近些年来煤炭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盈利能力降低、资产收益率降低等都使得煤炭企业面临严峻的财务偿债风险。本文将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煤炭上市公司偿债能力进行综合研究。
三、分析指标与样本选取
(一)分析指标选取及评价方法
本文选取的指标涵盖了静态方面、动态方面,也考量了其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等因素。短期偿债能力评价采用了修正后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现金比率、流动资产报酬率等指标;运用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来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见表1)。以上指标中,对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负债率进行了正向化修正。
通过长期、短期偿债评价指标,构建企业偿债能力综合评价模型量化企业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如公式1所示。
公式(1)中:Si、Lj分别表示短期、长期偿债能力评价指标i、j得分;SI、LJ分别表示短期、长期偿债能力评价指标行业平均得分;wsi、wlj分别表示短期、长期偿债能力评价指标i、j的权重系数,并将权重系数依据与评价目标的重要性设置1-9的分值。通过问卷调查,由11位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其平均得分即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1)。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27家煤炭开采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偿债能力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提供的煤炭开采类上市公司2015年财务报表。
四、结果解析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依据2015年企业财务年报数据,得到我国煤炭开采类上市企业的平均短期偿债能力为216。平庄能源、兖州煤业、中国神华等得分较高(见图1)。在短期偿债能力较强的企业中,平庄能源流动比率(276)、速动比率(270)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值090和082,虽然其2015年净利润为亏损,但其短期偿债能力仍居行业首位。中国神华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高于行业均值,但其流动资产报酬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因此其综合短期偿债能力也位居前列。短期偿债能力较差的公司有*ST新集、金瑞矿业、平煤股份等。以*ST新集为例,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流动资产报酬率在全行业上市公司中最低,短期偿债能力综合得分仅为047,企业将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而*ST山煤,流动比率(070)、速动比率(062)也低于行业均值,其营运效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其短期偿债能力综合得分也略低于行业水平。
从山西煤炭开采上市公司来看,大同煤业短期偿债能力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外,其他上市公司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将面临短期财务风险(见图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除大同煤业、兰花科创比率高于行业均值,其他山西煤炭上市公司均介于055―070之间,说明多数企业短期内流动资产难以偿还短期流动负债。从营运效率水平来看,山西煤炭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其有良好的销售渠道,但面临应收账款回收难的问题,周转效率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标准。因此,也将导致现金比率较低,2015年山西煤炭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整体较低。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我国煤炭开采类上市公司中,靖远煤电、平庄能源、露天煤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而*ST新集、*ST山煤、永泰能源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弱。靖远煤电、平庄能源等企业多以短期负债为主,长期负债比率极低;负债水平分别为3386%、2481%显著低于行业平均负债水平(5615%),且负债占所有者权益的比重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ST新集、*ST山煤两家企业负债占资产的比重均高于85%,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仅为1509%和1345%,说明两家企业自我积累少,举债经营;同时其盈利能力较弱,也影响了其长期偿债能力的得分。长期偿债能力较好的上市公司中,均表现出了长期债务水平低、所有者权益占资产比例较大的特点;而得分较低的公司负债占所有者权益比率很高,净资产负债水平较高。山西煤炭上市公司中,除阳泉煤业长期偿债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外,其他上市公司长期偿债能力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大同煤业、永泰能源、*ST山煤的得分均小于200。山西煤炭开采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高于行业标准10%;且净资产负债率水平均高于行业标准114。西山煤电、阳泉煤业、潞安环能短期负债比均超62%,而兰花科创、永泰能源、大同煤业的长期负债比在55%以上,在总资产报酬率低的情况下,这类企业将面临长期偿债风险。
(三)综合偿债能力分类
根据煤炭开采类上市公司的长期、短期偿债能力得分及行业平均水平,我们将其偿债能力分为长短期均强(Ⅰ)、长期强短期弱(Ⅱ)、长期弱短期强(Ⅲ)、长短期均弱(Ⅳ)四类(见图3)。Ⅰ类企业包括平庄能源、靖远煤电、露天煤业、郑州煤电、中国神华、盘江股份6家;Ⅱ类企业包括兖州煤业、大同煤业、安源煤业、开滦股份4家;Ⅲ类企业包括新大洲A、上海能源、昊华能源、大有能源、阳泉煤业、冀中能源6家;Ⅳ类企业包括金瑞矿业、潞安环能、陕西煤业、西山煤电、恒源煤电、兰花科创、中煤能源、平煤股份、永泰能源、*ST山煤、*ST新集11家。可见煤炭企业之间偿债能力严重不平衡,多数企业存在着到期偿还不上债务的风险。
而山西煤炭开采类上市公司中,除大同煤业、阳泉煤业分别属于Ⅱ类和Ⅲ类外,其他企业均归类于长短期偿债能力均弱的Ⅳ类。说明多数山西煤炭开采类上市公司经过多年举债扩张规模后,在煤炭价格下跌、盈利水平下降的情况下,将面临严峻的偿债风险。
五、我国煤炭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煤炭行业流动、速动比率过低,企业通过大规模举债进行扩张。2015年27家煤炭开采类上市公司流动资产4237亿元,流动负债4720亿元,预收账款104亿元,存货353亿元,流动、速动比率分别为090和082,这两项指标的数值明显小于其经验值2和1。西山煤电、永泰能源、兖州煤业、阳泉煤业、安源煤业、*ST山煤、大同煤业、平煤股份、潞安环能、中煤能源、*ST新集等所有者权益比率均低于40%,说明这些企业近些年的规模扩张多基于借款,而非企业自身的所有者权益积累。企业大规模的举债扩张,在盈利能力下降时,极易造成严重的偿债风险。
2.多数煤炭企业负债规模不合理,短期借款比重偏高。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总体资产负债率为5615%,接近国际警戒线60%。永泰能源、兖州煤业、*ST山煤、平煤股份、*ST新集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超过70%。且煤炭企业的借款多倾向于短期借款,如靖远煤电、新大洲A、平庄能源、露天煤业、郑州煤电、阳泉煤业、安源煤业、大有能源、上海能源、*ST山煤等流动负债比率超过70%以上。在经济形势向好、盈利水平较高时,当前债务偿还没有问题。但在现阶段的宏观政策和市场条件下,表现出长期偿债能力优于短期偿债能力,部分企业短期偿债风险极大,如若不加以规避极易出现偿付风险。3.煤炭企业运营效率低下,流动性压力较为突出。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显著低于其他资源型企业的营运水平[5]。煤炭价格持续低位震荡,国内煤炭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行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经营获现能力表现欠佳。
(二)对策建议
1.优化长短期负债结构。预计中短期内我国煤炭行业供过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行业景气度仍将持续低迷,融资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资产利润率低于借款利息率,煤炭企业要适当降低其负债水平,并保持长短期债务的合理结构,避免集中偿还风险。
2.长远规划资金需求。煤炭上市公司在资本结构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公司长远发展的资金需求,在融资方面制定长远规划,灵活选择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增加企业的价值。
3.提高资产营运能力。采取加强管理,挖掘内部潜力,优化资产配置等措施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应收账款风险,有效降低坏账率并提高应收账款质量,降低偿债风险。
[参考文献]
[1]冯叶,谢菲,吴小飞 晋煤告急:收编大批民营煤企,如今万亿巨债缠身[EB/OL]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613,2016-04-22
[2]胡岸炜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缺陷及改进[J] 当代经济,2007(6): 40-41
[3]张维,高建来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局限性及其改进[J] 财会通讯,2010(5): 117-118
[4]刘金芹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J] 财会通讯,2009(32): 121-122
[5]周建芳,江勇以山东黄金为例的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0(12): 186-187
[6]魏紫娟 基于持续经营前提下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J] 绿色财会,2011(2): 15-16
[7]王福胜,宋海旭短期偿债能力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及其改进[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16-119
[8]朱艳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改进思考[J] 财会通讯,2010(9): 121-122
[9]李萍 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与u价[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37-139
[10]陈晓红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探讨[J]浙江金融,2012(11): 47
[11]张晋贤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实证分析[J] 东方企业文化,2013(9): 79-80
[12]王万强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偿债风险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煤炭经济研究,2015(3): 21-24
【关键词】煤炭企业;资金筹集;管理;财务风险;防范
伴随着现今我国煤炭领域的不断发展,煤炭行业变成了经济发展的热点内容,进而促进国内煤矿持续增多,煤炭企业重组情况越来越频繁,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所以,资金的筹集工作就成为了煤炭企业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事项。以下简要针对煤炭企业的资金筹集及管理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一、当前煤炭企业的发展情况及资金筹措的基本原则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煤炭的销售价格一改往年低位周期变化的规律,最近几年持续升高。因为现今煤炭领域存在丰厚的利润,再加上我国相关政策大力扶植大规模煤炭企业的发展,限定小型煤炭企业生存,激励煤炭企业互相进行合并、重组,各个煤炭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达到相应规模,就有变成兼并对象的可能。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各个煤炭企业就需要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及挑战,利用一切办法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购买或者探测新的资源,同时加快开发资源的速率;其二,加大企业的整合力度,进而促进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展。想要加快企业的发展速率,就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基础,如果仅依靠自身盈利的资金是不够的,从而需要大规模的引进外来资金。那么,就需要对筹措资金的原则进行深入分析。
想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高化,就需要给予企业偿还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减企业的成本投入,因此,在选择资金筹集途径期间,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其一,资金的边际综合成本最低原则;其二,风险的适当原则。就是把财政存在的风险调控到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时,在进行资金筹措期间,还需要细致分析原股东的控权问题。基于上述原则的前提,对资金来源的顺序进行考量,通常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对留存的收益进行考量;第二,如果筹集留存收益后仍存在空缺,需要应用资金负债的方法。一般资金负债的途径先选择银行的借贷方式,之后再选择发行债权的方法;第三,同资金债务结合在一起,对权益的投资进行合理吸取。
二、煤炭企业在筹集资金及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煤炭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筹集资金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对资金筹集的效益进行预测,将资金筹集的成本同收益结合在一起。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其所筹集消耗的成本越小,则企业面对的赔偿风险就越低,项目运行的资金收益越高,利润越大,风险越小;其二,选取合适的资金筹集时机,尽可能降低资金筹集的成本。煤炭企业需要注意控制资金筹集的时机,确保资金筹集工作适时、及时。适时指的是依据发展经济的趋势及企业自身的运行状况,把握时机开展资金筹集工作;及时指的是当确定资金筹集决定后,需要进款落实,预防发生过早或延后筹集资金的情况;其三,合理制定款项借取的数额、归还时间。煤炭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期间,需要结合自身的真实情况,对资金的需求进行预测,确保资金需求建立在科学的层面上。另外,还款的时间尽可能同资金的应用时间结合在一起,所以,需要对资金的使用量、流入量等进行预测,从而明确了解投资的回收状况,应用还款时间略大于投资回收时间的方法进行资金筹集工作。
(二)资金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及面对的财务风险
1、煤炭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期间存在的不足
当前,煤炭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过程中,主要包含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资金管理的方法及观念较为陈旧;其二,信息的失真情况对煤炭企业的决策造成严重影响;其三,经济信息及市场知识较为匮乏,没有形成风险观念;其四,“三角债”情况较为严重,煤炭企业有债无权;其五,法律观念薄弱,没有应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企业经济权益。
2、现今煤炭企业面对的财务风险
现今,煤炭企业需要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应该收取账款的风险。伴随着近些年煤炭需求矛盾的不断加剧,煤炭企业的销售量持续增长,一些企业在关注销售数量的同时,却忽视了回收货款的问题,从而导致出现很多死账、坏账,为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其二,对外的投资风险。现今,煤炭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主要存在的风险有:投资的收益率较低;相关管理部门不清晰,责任划分不名且,职能及权益较为模糊,工作流程缺少条理,信息途径不流畅;对投资的监管力度不足,资金在投入使用后,没有专人对其进行管理;其三,项目的融资风险。在项目的融资风险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相关金融机构为了适应股份改造,采用了完善企业整治结构、极大内部控制力度,提高贷款审批权限等方面,从而加剧了项目融资的难度;其次,经常应用短期贷款的方法,不仅增加了违约的风险,还为融资工作加大的工作量;其四,预算工作的控制风险。主要包含的内容有:第一,伴随着我国对煤炭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的逐步加大,煤炭企业很多都存在投资超过预算的问题;第二,工程投资预算不完善,缺乏项目资金的分月及年度规划;第三,资金的内部控制力度较为薄弱。
三、增强煤炭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方法
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方法是增强资金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之一。良好的监管、控制住资金,就相当于对企业的财务进行了管理,把握了企业的整体局面,进而预防财务风险出现。
(二)健全结算中心标准
加大力度控制资金账外循环及多头开户情况,确保资金管理的统一性。企业利用创建财务结算中心,完善结算中心标准,实现资金的内部控制,提高监控质量。结算中心集中面对银行,下属企业在结算中心建立账户,全面发挥结算中心的资金内部续存功能,并且严格监管下属企业的资金出入情况。
(三)加大对资金流量的预测、分析力度
煤炭企业需要树立“资金在哪,管理在哪”的思想,把资金流量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项环节中,对企业的资金流动风险及支付风险予以高度重视。严格把控资金流量的关卡,加大企业运营活动、投资行为及筹资资金的管理力度。
(四)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的范围从以往单一的资金运营计划扩张到基建、生产、投资等全面资金预算。编订预算的方法应用逐级审批、逐层汇报、滚动管理的措施,当确定预算后,其内容就变成了企业的经营标准,不可以随意进行变更。
(五)对负债的结构进行优化
现今,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其正常的生产、运营资金大体上不存在压力,然而,企业的飞速扩张使建设项目的资金比较紧缺。在资金的筹集方法方面,需要应用多种措施,建设项目资金重点以引入战略伙伴及收获长期借款形式为主,延长产业链的资金要求,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负债结构,促进煤炭企业进一步发展。
四、防范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风险管理观念
第一,应全面了解到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存在市场竞争就会产生风险;第二,想要获取成功,就需要在作出决定前,考虑怎样预防失败,细致考量怎样防止潜在风险;第三,对于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来讲,其不仅是煤炭企业管理人员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每名员工的责任。
(二)积极化解财务的风险
想要化解财务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勇于自我阶段,找寻风险,做到有的放矢;其二,把握长点,基于找准风险的前提下,对风险内容进行分析,确定主要矛盾;其三,先控制住风险,再消除风险。当找寻到财务风险以后,需要先对风险进行控制,防止其进一步扩大,降低资金损耗,然后再探讨消除风险的方法。
(三)创建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其想要提高管理水平,增加自身收益,就需要转变以往粗放型的运行模式,创建并完善内部管理标准,尤其是财务管理、投资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标准,封堵管理的漏洞,从而使企业的负债率及不良资产降低,缩减成本投入,增加资金收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四)畅通信息的途径
想要畅通信息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需要经常对内部控制标准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增强员工的财务风险预防及认知观念;其二,应全面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及社会审计部门的监管功能,细致研究并分析审计问题的处理措施;其三,当找寻到财务风险时,应尽快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
(五)加大追究内部责任的力度
想要预防及处理财务风险,需要加大责任的追究力度,创建奖惩标准,杀一儆百。另外,加大追究内部责任的力度还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五、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企业纷纷重新设定战略发展方向及目标,重新建立管理体系,同时,资金的管理模式及观念也需要相应改变。相关从业人员需要细致对资金筹集及管理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及风险防范方法,从而缩减煤炭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投入,增加资金收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慧敏.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后企业财务问题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2]曹洪香.财务公司在煤企集团资源整合中的融资功能及实施措施[J].煤炭工程,2010(11).
[3]张殿卿.煤化工企业资金筹集与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
2008年9月2日,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就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有关事宜作出整体安排。《意见》明确提出全省煤炭资源整合目标,通过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形成大型煤矿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通过科学整合,合理布局,关小建大,扩大单井规模,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程度,提升煤矿整体开发水平。到2010年底,省内煤矿企业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个数控制在1500座以内。在全省形成2~3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5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使大集团控股经营的煤炭产量达到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
2009年3月25日,在山西省召开煤炭工作会议上,出台了更为严厉的整合方案。按照会议提出的《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安排意见》,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个数控制在1000座,也就是比原来确定的目标又减少了500座。新《意见》要求,整合重组以后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且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
2009年4月15日,为加快整合步伐,山西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加大对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的力度。《意见》明确了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责任。省人民政府成立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领导组,各市、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加强本地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组织领导,负责组织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确保高质量、按时完成煤矿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
在2009年9月23日召开的山西省政府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座谈会上,山西省进一步敲定了推进“时间表”:兼并主体与被兼并方、控股企业与被控股方、收购单位与被收购方都要在9月底全部完成正式协议签订,10月底基本完成主体企业到位和证照过户换发工作,11月份全部通过验收。
经过一年多时间,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成就备受瞩目。截至2010年11月,签约率、主体到位率和换证率基本达到100%,整合的第一步已经完成;该复产的复产,该关闭的关闭,该扩建的扩建,达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整合的第二步正在进行;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整合后的煤矿均建成高产高效高标准的现代化矿井,使山西煤炭产业走上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煤炭大省迈向煤炭强省,整合的第三步值得期待。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进展情况一览
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流程图
山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主要措施办法
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兼并重组整合。一是直接转让,基本方式是大矿兼并小矿。事实上,兼并主体并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而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股权多元化的企业主体,国家和个人都是这些兼并主体企业的股东。另一种途径是参股入股。事实上,小矿主并未退出,只不过是转换了身份,由原来的老板变成了股东。所以说,这次兼并原则是“大进小退”、“优进劣退”。通过此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原来的老板变成了现在的股东、小煤矿变成了大煤矿、煤矿企业变成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重组整合后,全省1000多处煤矿中,国有控股大集团办矿550多处,地方国有控股办矿近280处,非国有办矿近190处,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矿格局,企业的股权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并没有将民营企业排除在外,相反,政府希望看到民营企业通过此次整合发展壮大。此番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抓手,以循环经济为目标,用“加、减、乘、除”等方式,全面实施煤炭产业改造升级。
山西煤炭重组打出“加减乘除组合拳”
科学合理、成片推进、产能置换、优化布局。按照总量适度、优化布局、产能置换、关小上大、提升水平的原则,兼并重组整合方案应以省煤炭局与各市对接完成的兼并重组整合规划为基础,并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煤炭资源赋存情况、矿井开发现状,在确保不突破保留矿井数量,以及基本控制在兼并重组整合前核定和批准产能内的前提下,明确保留矿井数量、名单、井型规模及矿井布局;明确关闭矿井数量、名单及关闭期限;明确符合条件的兼并重组整合主体。地方骨干矿井作为主体的应在成片重组整合关闭一批、产能置换改造一批后,达到国家即将出台的晋陕蒙一类产煤地区开办煤矿企业准入标准。在保证上述条件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尽快科学合理、成片推进。
严格标准,提高准入水平,科学合理确定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主体。大力支持大同煤矿集团、山西焦煤集团、阳泉煤业集团、潞安矿业集团、晋城无烟煤集团和中煤平朔公司(含中煤进出口公司)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作为主体,兼并重组中小煤矿、控股办大矿,建立煤炭旗舰企业,实现规模经营。 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山西省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等省属煤炭生产、经营企业也可作为兼并重组整合主体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地方中小煤矿,建立煤源基地。地方骨干煤炭企业已具备300万吨/年生产规模,且至少有一个120万吨/年机械化开采矿井的,可以作为煤矿兼并重组整合主体;其他地方骨干煤炭企业(矿井)作为兼并重组整合主体的,原则上应有一个生产规模在90万吨/年以上矿井作为支撑。在因地制宜、成片重组整合关闭一批、产能置换改造一批后,完成下达的保留矿井数,提高单井水平,达到国家即将出台的晋陕蒙一类产煤地区开办煤矿企业准入标准的有关规定。即:甲级标准:企业煤炭生产规模不低于1000万吨/年,所属煤矿至少有一个规模不低于180万吨/年;乙级标准:企业煤炭生产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所属煤矿至少有一个规模不低于120万吨/年。否则不予批准,其煤矿和资源由其他整合主体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整合。
山西煤炭兼并重组途径模式
对煤老板给予利益补偿 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鼓励类投资领域
为明确划分资源和资产,既保护煤炭资源国家所有者权益,又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2008年9月,山西省政府《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所涉及资源价款处置办法》,对已经缴纳的资源价款,在被兼并重组时应予退还。在《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实施前按规定缴纳价款的煤矿,按原价款标准的100%给予经济补偿;实施后缴纳资源价款的,按原价款标准的50%给予经济补偿,充分考虑了对采矿权人矿权资金占用成本的补偿。
为了引导和支持山西民间资本进入鼓励类投资领域,2009年,山西省政府出台了产业促进政策,通过转让特许经营权或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全面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山西省发改委将会同省经信委、省商务厅开设网上“民间投资平台”,定期召开投资项目推介洽谈会,引导和服务民间资本进入鼓励类投资领域。2010年,山西引导民间资本全面进入交通、环保、公用事业和文体、卫生、教育等领域。
关键词 煤炭产业;效率;规制效应;中国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11-0169-08
自1992年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以来,国内煤炭资源得到了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煤炭产业在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煤炭产业的粗放式扩张,导致产业集中度偏低,技术水平不高,矿难频繁发生,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居高不下,“三率”(煤矿采区回采率,原煤入选率,煤矸石与共伴生矿产资源利用率)水平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环境影响巨大。针对这些问题,2007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煤炭产业政策》进行规制,以期能够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可是,2013年以来全国严重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传统煤炭产业被推上风口浪尖。为此,政府试图对煤炭产业实施再规制。例如,2013年国务院相继颁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国家能源局也为《煤炭产业政策》(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由于煤炭资源开发的外部性和能源安全保障需求,政府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制以提升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应该成为煤炭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政府试图对煤炭产业实施再规制的当下,科学考察我国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并评价现有主要政策对煤炭产业效率的规制效应,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投入产出视角考察我国煤炭产业的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并着重评估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最后在此基础上揭示相应的政策含义。
1 文献综述
一个企业需要运用资本、劳动、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才能生产出产品,因而投入产出视角下的效率可以从生产率和技术效率两个层面来理解。生产率衡量企业每单位投入的产出量,而技术效率衡量企业对现有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的能力。在经济学中,为了评价此种意涵的效率,往往需要联系“最优”的概念。这里的“最优”是对一个经济系统最优生产行为的描述,代表了最优生产状态下的最大产出或最小成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前沿面或成本前沿面。有了“最优”这样的参考标准,将具体生产者的生产行为与其对照,就可了解到该生产者的效率情况,据此找到生产行为无效的根源及程度,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目标。在方法论层面,Debreu[1]等人首先提出了测度效率的标准方法,效率被定义为最优投入与实际投入的比值或实际产出与最优产出的比值。在此基础上,Farrel[2]定义了企业多投入条件下的效率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前沿面的确定有两种方法,即通过计量模型对前沿生产函数进行统计估计的参数法(如SFA法),以及通过求解数学中的线性规划来确定生产前沿面的非参数法(如DEA法)。
就本文的研究对象而言,目前已有一些研究采用企业层面或省级层面的数据,对中国煤炭产业的效率进行了评价。例如,丁哲新测算中国煤炭行业16家上市公司的Malmquist指数时发现,煤炭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有逐年好转趋势,但总体效率水平仍然较低,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投入拥挤问题[3]。杨力等基于集成超效率DEA模型对2008年中国上市企业煤炭板块19个公司的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大部分煤炭上市企业的生产效率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许多企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4]。张曦和赵国浩以2001-2008年我国27个省市煤炭行业为研究样本的结果表明:国内煤炭行业的整体技术效率水平较低,但发展趋势良好;2001-2008年期间全国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6%,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效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小[5]。这些研究所定义的研究对象、样本范围和时期跨度都不同,但基本都认为我国煤炭产业效率并不高。
评价现行政府政策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规制效应,实际上可以转化为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目前的研究中少见直接研究煤炭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文献,但也有一些间接相关的文献。例如,安全生产及其效率受到研究者的较多关注。田涛等运用DEA对2009年中国煤炭企业100强中30家的安全生产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煤炭企业安全投入、整体科研能力与安全效率成正相关,而厂商规模、劳动生产率与安全效率成显著正相关[6]。高艳芬等对2005-2011年中国煤炭企业安全效率进行评价时发现:煤炭企业资源利用率低,人员冗余度高,人均安全投入和研发费用严重不足[7]。除此之外,赵萌通过计算中国1998-2009年30家大型煤炭企业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发现技改和安全投入、管理效率以及滞后一期的技术无效率等因素与生产率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8]。
与上述文献不同的是,本文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并基于SFA方法着重评估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因此,本项研究在样本代表性、信息容量和数据更新等方面有所拓展,影响因素选取及其研究方法也比Tobit等“两步法”更加科学。
2 煤炭产业效率评价
2.1 方法与模型
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Malmquist指数法,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数据,实证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为此,我们构造一个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产出(y),以企业存量资产(K)和就业人数(L)为投入的Malmquist指数。假设有关于N个煤炭企业100强的面板数据,其中第j个企业t期的投入为xtj=(Kjt,Ljt)′,第t期的产出为ytj。根据Shephard距离函数,可以将基于产出的第j个企业t+1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Malmquist指数定义为:
其中,(xtj,ytj)表示第j个企业第t时期的投入和产出向量;Dtj表示第j个企业以第t时期的技术st为参照的距离函数(xt+1j,yt+1j);表示第j个企业第t+1时期的投入和产出向量;Dt+1j表示第j个企业以第t+1时期的技术st+1为参照的距离函数。若M>1,表示从t期到t+1期,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M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下,Malmqusit生产率指数可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EF)和技术进步指数(TP)的乘积,分解公式如下:
若EF>1,表示决策单元向前沿面趋近,效率改善,EF1表示相对技术进步,TP
在规模报酬变动的假定下,技术效率指数(EF)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PE)和规模效率指数(SE)的乘积,分解公式如下:
PE>1表示在规模报酬变动的前提下效率改进,反之效率下降;PE
2.2 样本与数据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为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数据。以2012年为例,中国煤炭企业100强所完成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8%,实现营业收入总额37 778亿元、净利润1 507.62亿元,共投入研发资金523亿元。而且,集中化生产优势凸显,前4家和前10家企业产量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4.32%和40%。
为了数据采集的一致性,我们对这6年中所出现的100强企业进行统计,共筛选出67家在这6年中均为100强的企业。其中,在观察期间内因企业重组、合并、更名等原因,有8家企业名称有所变化。对于这些新企业,其建立之前年度的各指标值由原企业相应指标值按照销售收入加权求和得到。考虑到后面部分关于煤炭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将这些100强煤炭企业相应的安全投入和研发费用指标也统计在内。在经过筛选后的67家企业中,有21家企业的安全投入或研发费用指标值缺失。其中有16家企业的这两项指标值或其中之一缺失比较严重,会对实证结果造成偏差,故不采用它们为样本。另外5家企业只是上述指标值之一在单个年份上有缺失,它们分别是河南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内蒙古伊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对这5家企业的相关缺失值,我们以相近两年的数值为准、运用插值法进行补齐。
根据生产函数理论和煤炭产业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我们选取煤炭企业存量资产总额(万元)和从业人数(人)作为投入指标即资本(K)和劳动(L),选取煤炭企业销售收入(万元)作为产出指标(Y)。具体而言,该研究样本是一个跨越2007-2012年、包含51个100强煤炭企业,以及2个投入指标和1个产出指标的面板数据。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年鉴》(2008-2013年)以及国内权威单位公开的中国煤炭工业100强企业相关资料。
2.3 结果与讨论
根据公式(1)、(2)和(3),可测算2007-2012年中国煤炭企业100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相关结果及讨论如下所述。
2.3.1 整个煤炭产业TFP相对稳定,但较大企业TFP高于较小企业
从整个产业水平来看,2007-2012年,我国51家100强煤炭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上升也有下降,上升幅度略高于下降幅度,但基本上保持较为稳定状态(见图1)。而且根据计算结果,样本期间整个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值为1.056,意味着6年间仅增加5.6%,增长幅度较为缓慢。从动态趋势看,2007-2012年,我国煤炭产业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处于一个缓慢的先上升再下降、接着又上升后下降的平滑型起伏状态,且2012年整个产业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0.995,跌幅非常小。这些结果表明,最近六年来我国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没有太大的波动或非常明显的进步。
为了观察企业差异,图1中企业序号1-13指的是2012年度销售收入过1 000亿元的特大型煤炭企业,序号14-36为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煤炭企业,序号37-51为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煤炭企业。根据这些企业2007-2012年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分布状况,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规模较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普遍高于规模较小企业。这说明煤炭资源整合和产业集中度提高有利于提升整个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2.3.2 整个煤炭产业技术效率恶化,但较大企业的技术效率高于较小企业
根据计算结果,2007-2012年,我国51家100强煤炭企业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为0.941,意味着这6年间累计下降了5.9%,处于缓慢的恶化状态。在图2中,对比TFP、EF和TP这几条曲线时可以发现,样本期内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效率指数“EF”处于最低水平,且技术效率的恶化明显拖累了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进步却对维持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面贡献。
从企业差异看,规模较大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明显高于规模较小企业(见图2)。如果将技术效率指数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我们发现样本期内整个煤炭产业的规模效率指数水平最高,而技术效率指数变化趋势与纯技术效率指数较为接近,且与规模效率指数相差较远(见图3)。据此可认为,近年来我国煤炭产业技术效率恶化确实是因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纯技术效率)不高而导致的,而企业规模扩大却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贡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13个收入过1 000亿的特大型煤炭企业中,有9个企业的规模效率提升幅度并不大,其提升幅度甚至还略低于技术效率或纯技术效率;而几乎所有收入过100亿的煤炭企业规模效率上升幅度却相对较高。这个发现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的规模要适中,而非越大越好。
3 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规制效应
这里,我们进一步采用上述51家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面板数据,基于SFA方法检验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我国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
3.1 方法与模型
结合Battese & Coelli的模型[9-10],并考虑到事先并不知道煤炭企业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我们采用形式比较灵活、可近似反映任何生产技术的超越对数(Translog)生产函数,因此煤炭产业SFA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式(4)中,Yit表示第i个企业第t年的产出,τ=T-T0为时间趋势变量,K和L分别代表煤炭企业所投入的资本和劳动要素,β为待估参数。误差项由两个独立部分组成:(υit~iidN(0,σ2υ),且独立于uit,用来度量统计误差和各种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如气候条件和运气等;uit代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非效率,非负且独立于统计误差υit。
为了估计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假定uit服从均值为mit、方差为σ2it、在0点左边被截断的正态分布N(mit,σ2it)。其中,mit被定义为:
这里的zit是一个p×1向量,代表影响煤炭企业技术效率的外生性因素;δ为p×1的待估参数向量,反映变量zit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对于参数估计方法,用σ2=σ2v+σ2it和γ=σ2it/(σ2v+σ2it)代替σ2v和σ2it,然后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和Frontier4.1软件进一步估计方程(4)和(5),就可以得到β、δ、σ2和γ参数的估计量。参数γ的值处于0和1之间,反映误差项中技术无效率所占比例。如果γ趋近于0,表明σ2it为零,误差项主要来源于不可控制的随机误差,此时煤炭企业可能不存在技术无效率。如果γ趋近于1,则表明误差项主要来源于技术无效率项。
3.2 政策变量及规制效应假设
煤炭产业技术效率实际是一个内生变量,受多种外生性因素影响,宏观上主要受政府规制的影响。结合我国煤炭产业的突出问题和规制重点,并考虑数据可得性,我们从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三个方面检验这些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冲击效应。
3.2.1 技术水平
多年来,我国采取的是“有水快流”的煤炭资源开发政策,导致煤炭产业重数量扩张、轻质量提升,整体技术水平相对不高。正如《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所指出的,现阶段我国煤炭产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采煤机械化程度与先进产煤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资源回采率低,部分大矿采肥丢瘦、小矿乱采滥挖,资源破坏浪费严重。2007-2012年间,我国煤炭产业机械化程度虽由45%增加到67%,但与监管目标(75%)还有一定的差距。同一时期,煤矿回采率由47.9%增加到51.5%,但即使与最低监管目标(70%)相比,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我国煤炭产业政策从产业准入、产业技术和节约环保等层面对煤炭产业的技术水平进行规制,引导企业加大R&D投入,重视技术创新和应用。那么,R&D投入对煤炭企业技术效率如何产生影响呢?我们认为其影响路径应该为“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生产要素改进――技术效率”。其中,自主创新能力包含员工创新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等两个分路径。具体而言,煤炭企业通过培训内部技术人员、聘用外部专家等,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从而优化生产要素集中的劳动(人力资本)要素,进而提高技术效率。例如,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在2011年聘用了28位中级专家及尖端人才,为集团公司的研发队伍注入了强大活力,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技术效率。其次,煤炭企业通过研发新技术、升级旧设备等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以改进生产要素集中的物质资本因素,进而提高技术效率。例如,神华集团2008年成功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出,也提高了技术效率。2010年,山西潞安矿业集团的21万吨臭煤制油项目告捷,将原本弃采的劣质高硫煤再利用,凭借技术效率创造了“额外”收益。
因此,凭经验和观察,对于体现技术水平规制的R&D投入,如果煤炭企业将收入中的较多部分用于R&D投入,预期能够对技术效率产生正效应。我们以煤炭企业年度R&D投入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Zrd)代表煤炭生产的技术水平。
3.2.2 安全生产
长期以来,在我国煤炭需求总量和产能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煤炭开采中的利益纠葛、寻租性腐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交互影响,导致矿山安全保障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和矿难频发。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从2002年至2011年期间,我国共发生煤矿矿难20 489起,共死亡43 926 人,平均每天有 12 名矿工死于煤矿各种矿难,由此煤炭常常被比喻成“带血的黑金”。虽经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和“关停并转”等系列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来煤矿安全问题有所好转,但仍然相对较高。2010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仍然为0.749,2011年降为0.564。2013年,百万吨死亡率再次降至0.293,历史上首次降至0.3以下,但仍是美国的10倍。
近10年来,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6部、部门规章30多部,陆续制定修订煤矿安全标准和煤炭行业标准400多项。我国煤炭产业政策也重点对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进行了规定,而企业对安全规制的主要反应就是加大安全经费投入。那么,煤炭企业的安全投入对技术效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认为,煤炭企业的安全投入通过安全生产能力这样一个中间变量来影响技术效率,即作用路径为“安全投入――安全生产能力――生产要素改进――技术效率”。其中,安全生产能力从安全软件和安全硬件上体现出来。一般而言,煤炭企业的安全投入可以划分为劳动用品投入、工业卫生技术投入、宣传教育投入、保健投入以及安全技术设施投入、修复投入等。其中,前四项可以改善员工的劳动环境、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也即通过安全软件的提升来优化人力资本这一要素,进而提高技术效率。后两项能够提供并保养企业的安全设备和生产设施,也即通过安全硬件的供养来提高物质资本这一要素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技术效率。然而,煤炭产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安全投入在短期内明显增加了成本但并没有导致产出明显增加,因而短期内可能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提升。
因此,体现安全生产规制的安全经费投入对技术效率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冲击效应,我们对此并不清楚。为了检验该未知效应,我们以煤炭企业年度安全投入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Zse)来代表煤炭安全生产水平。
3.2.3 清洁生产
传统的粗放式煤炭生产对环境影响大,而煤炭清洁生产可以缓解这种影响。2008年11月,国家环保部《清洁生产标准――煤炭采选业》,规定了在达到国家和地方环境标准的基础上,我国煤炭采选业清洁生产的一般要求。原煤入选率是体现煤炭清洁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为了实现煤炭清洁生产,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原煤入选率的监管。国土资源部2012年9月公布的《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行)》,规定煤炭矿山企业的原煤入选率原则上应达到75%以上。根据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公开的数据,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在上世纪的原煤入选率都达到了70%以上,发达国家入选率达到85%-90%,而我国原煤入选比重偏低。在原煤入洗发展最快的‘十一五’期间,我国原煤产量增加了11亿 t,而同期原煤入选量只增加了9亿 t,选煤发展还赶不上煤炭产量的增加;动力煤入选率还不到40%。从时间趋势看,2005年我国原煤入选率为31.9%,2012年增加到55.4%,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离监管目标(75%)还相差19.6%。
加大原煤入选率有利于煤炭清洁生产和促进煤炭清洁化利用,但会提高企业成本和影响企业绩效。然而,如果政府从整个煤炭产业链和消费链都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势必在长期内有利于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因此,原煤入选率水平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会带来何种冲击效应,还有待实证验证。我们以煤炭企业原煤入选率(Zrx)代表煤炭清洁生产水平。
3.3 实证结果
采用软件Frontier 4.1对2007-2012年我国煤炭产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技术效率影响因素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估计结果良好,方程显著,值为0.939 8,表明SFA误差中有93.98%的成分来源于技术无效率,不可控因素很少,因而采用SFA模型是合理的。而且,对照相关参数估计值也可发现,本文关于SFA函数形式的设定也是恰当的,它较好反映了煤炭企业生产技术非线性以及技术无效率随机、外生性因素影响明显等基本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政策变量技术水平(Zrd)、安全生产(Zse)和清洁生产(Zrx)的估计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R&D投入、安全投入和原煤入选率确实对煤炭产业的技术效率产生了明显影响。
技术水平变量(Zrd)的估计值为-16.81,意味着当整个煤炭产业R&D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将导致技术无效率下降约17个单位。换言之,煤炭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R&D投入,能够显著提升技术效率约17个单位。这表明我国煤炭产业政策中的技术水平规制确实有利于提高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效率水平。
安全生产变量(Zse)的估计值为37.07,说明安全投入对煤炭产业技术无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也就是说,当安全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无效率增加约37个单位。换言之,煤炭产业增加安全投入并没有显著提升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效率,反而在短期内拖累了技术效率。这一实证结果表明煤炭产业政策中的安全生产规制对整个煤炭产业技术效率带来负面冲击。当然,安全投入在短期内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可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环境和降低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煤炭产业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进步速度较为缓慢,安全投入在短期内明显增加了成本但并没有导致产出显著增加,因而短期内拖累了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效率。安全投入或许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才能体现出显著的效果,甚至它必须与技术进步一起才能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正面效果。
清洁生产(Zrx)的估计值为39.37,说明原煤入选率水平也对煤炭产业技术无效率具有明显的正面“贡献”。与就是说,当原煤入选率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无效率增加约39个单位。换言之,提高原煤入选率水平并不利于煤炭产业技术效率提升,与安全投入一样反而在短期内拖累了技术效率。短期内,提高原煤入选率会明显增加煤炭企业成本,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负向冲击。但长期内凭借煤炭产业链低碳化和价值链延伸,煤炭清洁生产的长期经济效应将会显现。因此,推动煤炭生产的清洁化有利于倒逼煤炭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率水平,促使传统煤炭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的现代煤炭产业转变。
4 结论及政策含义
对于肩负国家能源安全的煤炭产业,通过合理的政策规制以提升其效率水平应该是煤炭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本文采用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Malmquist指数测算我国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并基于SFA方法重点评估技术水平、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的冲击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1)样本期内,我国煤炭产业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相对稳定,但技术效率却出现了恶化趋势。2007-2012年间我国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值为1.056,增长幅度较为缓慢;而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0.995,跌幅非常小。这表明最近六年来我国煤炭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没有太大的波动或非常明显的进步。2007-2012年我国煤炭产业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为0.941,处于缓慢的恶化状态。而且,对比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时可以发现,样本期内我国煤炭产业的技术效率指数处于最低水平,技术效率的恶化明显拖累了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进步却对维持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面贡献。
(2)规模较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都高于规模较小企业。样本期内,年度销售收入1 000亿元级规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高于100亿级规模企业,而100亿级规模企业又高于10亿元级规模企业。将技术效率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时发现,样本期内煤炭产业的规模效率指数水平最高,而技术效率指数变化趋势与纯技术效率指数较为接近,且与规模效率指数相差较远。因此,可以认为近年来的煤炭资源整合和产业集中度提高有利于提升整个煤炭产业的效率水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比较企业之间的规模效率时发现特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率却不一定高,说明煤炭企业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中。
(3)技术水平规制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的正向效应明显,而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规制的负向效应明显。技术水平(Zrd)的估计值为-16.81,意味着煤炭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R&D投入,能够显著提升技术效率约17个单位。而安全生产(Zse)的估计值为37.07,说明当安全投入每增加1个单位,将使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无效率增加约37个单位。清洁生产(Zrx)的估计值为39.37,表明当原煤入选率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整个煤炭产业的技术无效率增加约39个单位。短期内提高原煤入选率会明显增加煤炭企业成本,对煤炭产业技术效率产生负向冲击;但长期内凭借煤炭产业链低碳化和价值链延伸,煤炭清洁生产的长期经济效应将会显现。
上述结论蕴含的政策含义包括:①考虑到煤炭产业肩负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煤炭产业政策应将提高煤炭产业效率水平作为主要规制目标,规制手段应以尊重市场机制和提升煤炭企业经营绩效为基本原则;②煤炭产业政策应设定短期和中长期战略目标,短期内要鼓励煤炭企业加大R&D投入以发挥技术效率的技术水平规制效应,而中长期要引导企业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加大安全投入以避免“暴饮暴食”和“消化不良”;③应重视采用经济手段鼓励煤炭企业提高煤炭入选率,以促进煤炭清洁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煤炭产业体系的构建;④应在目前煤炭资源整合和产业集中度政策效应已显现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抓大放小”战略、扶持适度规模的中大型煤炭企业和关停并转小煤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ebreu G. The Coefficient of Resource Utilization[J]. Econometrica, 1951, 19(3): 273-292.
[2]Farrell 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1957, 120(3): 253-290.
[3]丁哲新.我国煤炭行业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J].科技管理研究,2009,(3):91-93.[Ding Zhexin.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Technical Progres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bout Chinas Coal Industry[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9,(3): 91-93.]
[4]杨力,王舒鸿,吴杰.基于集成超效率DEA模型的煤炭企业生产效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3):169-176.[Yang Li, Wang Shuhong, Wu Jie. Productivity Analysis of Coal Enterprises Based on Integrated Super: Efficiency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China Soft Science, 2011,(3): 169-176.][5]张曦,赵国浩.我国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 30(4):46-51.[Zhang Xi, Zhao Guohao. Empirical Study on Chang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Coal Industry in China[J]. Technology Economics, 2011, 30(4): 46-51.]
[6]田涛,秦跃平.中国煤炭企业安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 22(7):128-134.[Tian Tao, Qin Yueping. An Analysis of Safety Efficiency of Coal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Factors Affecting[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2, 22(7): 128-134.]
[7]高艳芬.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效率评价及其优化[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 14(4):134-136.[Gao Yanfen. Safety Insurance Evaluation of Chinese Coal Mine Industry and Optimization[J].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014, 14(4): 134-136.]
[8]赵萌.中国煤炭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统计研究,2011, 28(8):55-62.[Zhao Me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of Chinese Coal Industry[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11, 28(8): 55-62.]
[9]Battese G E, Coelli T J.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s of Productivity and EFF, 1992,(3): 153-169.
[10]Battese G E, Coelli T J.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5,20: 32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