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程建设的思路范文

时间:2023-10-12 09:38:59

序论:在您撰写课程建设的思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程建设的思路

第1篇

 

近几年来,社会在线教育飞速发展,网络视频公开课已非常丰富,如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等。在线课程涵盖了文学、数学、历史等领域,有使用技能课程、学科概论课程,还有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各类课程一应俱全、琳琅满目,而且这些课程都是免费的。基础教育阶段,随着翻转课堂的深入推进与应用,网上的微课资源也火了起来,由中小学一线教师制作的海量微课资源已经成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课程。“互联网+”时代,教育素材、专题资源、课程资源已非常丰富,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基于统整的视野,构建中小学生、教师的个性化学习课程,是“互联网+”给课程创生带来的良好机遇。

 

“互联网+”时代,教师、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发生根本转变,移动学习时代已经到来,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学习手段的变化,而且是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直面新常态,课程建设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另一方面需要迎合新型学习方式。基于资源统整的视野,巧妙地运用思维码图进行课程建设,探索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开启一种全新的课程重构模式。

 

认识思维码图

 

思维码图是在思维导图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包含内容链接信息的二维码等建立链接。思维码图具有思维导图的全局性、色彩和网状结构等特征。此外,思维码图包含的信息要远远大于思维导图。思维码图以包含了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等内容信息的二维码作为节点信息,是信息时代思维导图的新发展。思维码图可以借助手持终端等设备进行阅读、学习,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的具有系统性、可视化的知识联结工具。

 

用思维码图构建个性化课程

 

课程开发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课程内容的制作,特别是视频的录制,耗时耗力。面对大量的网络视频资源,何不为我所用,进行重组,开发出满足个性需求的课程?思维码图可以作为一种充分运用现有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构建的工具,用思维码图构建课程,是一种高效、快捷的课程建设思路。

 

用思维码图构建课程,首先需要做好课程设计工作,即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设计。其次,要做好课程内容的联结,即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搭建课程具体内容。这个环节需要对网络上优秀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分类,是思维码图课程建设的主要环节。最后,是构建课程思维码图,以思维码图完整呈现课程。

 

1. 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

 

课程结构设计,就是按照传统的课程分章节进行内容组织设计,或者以知识点的方式选择并行、递进等模式进行内容组织设计,以形成课程的“知识地图”。

 

课程内容设计包括课程介绍、视频课件、授课讲义、题库、试题、教学参考资料等内容的设计。

 

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阶段还需对课程的实施、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

 

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联结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搜集并整理现有网络资源,并做好与课程内容大纲的链接,生成链接二维码,建立课程内容与二维码的对应关系。做好课程实施中的互动、课程考核中的题库等内容的选择与链接等。

 

课程内容的准备是优秀教学资源搜集与筛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程内容的准备需要对课程视频、课件、软件、游戏、问题、参考资料、拓展资料等一同进行准备,课程内容的准备应保证课程资料基本具有完备性与系统性。

 

3. 思维码图课程的呈现

 

选择思维导图创建工作内容,从而创建思维码图,将课程名称、章节、知识点及内容链接的二维码插入到对应的结点分支,完成思维码图课程。

 

思维码图课程可以以传统的纸质方式呈现,也可以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思维码图课程制作完成后,需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完整性测试、正确性测试及版权测试。课程的系统性可以通过查看课程的思维码图进行查验,课程内容的正确性通过手持终端扫描课程内容对应的二维码,打开链接进行测试。

 

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的开发是最费时费力的环节。网络课程学习中,课程内容的获取往往有偶然性、不系统性、零碎性等弊端。用思维码图构建课程是现有资源的二次利用,是现有优秀资源的结构化重组,是一种可视化的课程建设方式。课程建设者只需进行课程的规划与设计,通过盘活资源的方式实现课程“灵感”,省去了课程建设者大量的精力、时间,使现有网络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得到有效共享,符合课程学习移动化、泛在化的教育趋势。

 

用思维码图构建课程的优势

 

思维码图构建课程体现了简约、开放、共享、互赢的互联网思维,这种课程具有课程可视化、全课程联结、移动学习等优势。

 

1. 思维码图可视化地呈现了课程结构

 

思维码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课程大纲与课程内容的相互隶属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实现了课程大纲与课程内容二维码的链接。以图像方式呈现课程,实现了课程结构的可视化,符合左右脑并用的学习规律,助力学习者对课程的理解,提升了课程的学习效率。

 

2. 思维码图实现了全课程的联结

 

思维码图可以快捷地建立个性化的课程。课程建设者只需对课程进行科学设计,课程资源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一门课程的建设。另外,思维码图还具有思维导图的节点无限延伸的特征,可以方便地实现全课程的联结,即可以通过一张思维码图将各类课程统整起来,实现STEAM课程等全科课程视图。全课程的联结构建了课程地图,为课程学习提供了便捷,学习者可以进行课程的系统学习,也可以在统整课程中进行选择性学习。

 

3. 思维码图为泛在学习提供了结构化的课程资源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让学习无处不在,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都可以进行学习。移动学习具有碎片化的特征,这种快餐式的学习很有可能出现重复学习、学习内容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思维码图课程以其结构化、内容丰富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可随时获取的文字、音频、视频等课程资源,为高效、快捷的泛在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

 

思维码图是一种课程创生的方式,实践证明,运用思维码图进行学习,学习将变得非常便捷,学习者仅需打开手机,即可学习所需课程。汇聚的课程资源、高质量的课程内容、高度自主的选择学习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互联网+”时代需要用创新思维进行课程重构,思维码图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技术,而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让人们从旧的、单一的、低效的课程建设中解放出来,实现课程高效的建设。

第2篇

1新时期开放教育的内涵

国家开放大学于2012年正式挂牌成立,省级开放大学也相继挂牌并正式招生办学,这标志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参与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电视大学经过30多年的远程教育办学实践,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共享社会优质资源,摸索出一整套师生相对分离、教学资源高度共享、教学质量可靠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开放教育的认识,普遍认为包含以下几种含义:①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而服务;②师生相对分离,教和学的过程打破时空限制;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海量开放,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手段获得教学资源。同时,学习对象也是开放的。只要年满18周岁的公民,具备一定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均可以申请入学,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自,可以随意地选定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进度,采用随意的学习媒体,甚至同老师面授辅导的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

2微课程适用于开放教育的主要特征

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以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用流媒体的形式,以简短的时间,组成一个既微型又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中,关键的是不能总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而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过程的设计。[2]对于开放教育来说,微课程主要有以下适应特征:

2.1时间短,内容精

“微课”之所以“微”,是因为它的时长为5~8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0分钟。而传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一般要40或45分钟。从这个层面上说,“微课”只是传统课堂的“课例片段”或“微课例”。相对于内容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则喜欢把问题聚集,突出主题,目标相对单一,“微课”主要是为了针对学科中的一个基本的小知识点而展开教学,展示的仅仅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某个主题、教学环节。因此,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较多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也被称为“微课堂”。

2.2教学设计“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

“微课”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结构相对完整。它就像一个案例教学视频一样,经过完整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以及媒体优化组合应用,甚至师生交互所用的设问情境都预先设计,吸引学习者进入主题的学习情境。就开放教育而言,微课程作为教师课后辅导学生的重要辅助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教育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简单地利用手机流量或普通的宽带就可以下载微课资源,做到“随时、随地”学习。

2.3资源容量较小,传播便捷

“微课”的另一个微就是指它所占的空间容量,一般情况下,微课占几十兆左右的空间,在格式上也是常见的网络在线播放rm,wmv,flv等流媒体格式。课程后,便于师生流畅地在线观看,也可根据自身需求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终端设备上,以备随时之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等和传播,便于展开学生间的协作学习。

2.4创作简单

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很多只懂专业而对系统教学工作不熟悉的人也可以加入到制作队伍中来。这些人往往对具体的某个知识点或专业技能很熟悉,却没有系统地讲过课,在这种具体微小的教学目标面前,他们便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多年工作经验把知识点完整有序地展示出来便基本实现目标。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码设备的操作基本上人人熟悉,不再需要请专业高手来帮忙操作设备。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动画专业;课程建设;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新思路

一、高职动画专业的课程建设

(一)按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课程体系

按照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课程体系,这个应该是我们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以前我们的课程体系,有点盲目的跟从本科院校的课程安排,在课程体系方面基本上还是参照原来艺术类和设计类、计算机图形图像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完全不能适合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为此我们就思考能不能走适应市场需要,适合商业动画制作岗位的教学之路。

根据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我们设置课程为:动画剧本――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里面包含表情、口型、动物、植物的运动等)――动画场景创作――工业设计(动画道具)――画面分镜头――制作软件(做动画所需要的软件,比如:FLASH、3DS MAX等)――后期制作。

(二)根据教学原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体系

作为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在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学完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等。

我们安排的专业课程第一课就是专业认识。让学生全面了解动画专业到底是什么,我对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向,我们要学什么课程和什么软件等,以及学习动画的方法等。这样让学生对专业有个大体的认识了。然后再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动画概论――动画片赏析――动画剧本――影视语言――动画制作――动画设计――动画创作。

软件的学习,我们也是按照由浅入深来安排的:平面软件――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后期合成软件――后期特效软件。特别是三维软件,我们也有比较详细的分类进阶:三维基础――三维制作――三维场景――三维角色――三维高级语言及动画――三维插件――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动画创作。

作为平面软件,我们只是矢量图软件和位图软件一样学会一个,这样便于学生为3D做贴图和后期,也能让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二维动画我们主要学FLASH这个软件,这个软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入门,所以就重点放在利用这个软件进行电脑二维动画创作方面了。三维软件,我们主要学3DS MAX这个软件,从大一就开始学,一直到大三,其主要目的是学会、学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才安排MAYA的学习。

(三)强调课程的联系性和独立性

我们在设置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计划要让每一门课程都是相互联系,而又是独立的,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每门课程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性非常紧密的,从市场需求来看,我们的每一门课程体系,又要符合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岗位。比如非线编课程,我们除了学会用非线编做动画剪辑外,还要学会电视台的后期剪辑,和一些必要的非线编软件,这样学生以后可以到电视台找到编辑方面的职位。从动画公司的岗位来看,我们的每一门课程,要符合动画公司岗位的要求,比如,动画造型设计这门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能达到动公司原画岗位的要求,再比如动画剧本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学生要达到能独立创作改编动画剧本的能力,还要能胜任编剧这门职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否达标,我们也是按照动画公司该岗位的要求来考核学生。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课程联系与独立,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学生就业问题,从艺术培养角度看,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四)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而每个学生的艺术追求和发展方向及特长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还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为他们设置个人的培养计划。这个也是我们课程设置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在专业选修课中,安排了很多方向的课程,适合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的选课,与个性化的培养。

二、从动画专业的课程建设看高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一)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

淡化专业界限,实行专业交叉与整合,我们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对原有专业进行梳理,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整合优化现有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积极发现市场热点,实行专业间的交叉,积极创建新专业。

(二)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复合型的人才知识结构是新世纪的需求,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充分体现这个需求。教学计划是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人才知识结构的平台,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该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按照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加强系统性、注重专业融合的原则设计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形成较宽的课程平台。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程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系统性、互通性,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便于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邻专业知识。第三是加大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三)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专业加强了主干课程建设,设立了以主干课程为主的课程环节,每个课程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课程链条,完成知识的系统培养。在课程环节的组成上以《动画项目综合实训》课程为中心,若干基础课程、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为辅助,形成以一个主干知识点作统帅,其它知识点作支撑的课程模式。

(四)加强实践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校内建立多个实验室,以计算机实践和各种专业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五)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实践性

我们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实行低年级课程以开发思维为主,教学内容开放活跃、跳跃度大,重在学习设计思维方法和创新知识和能力,在高年级课程则以科学性和市场结合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践。

第4篇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推拿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252-02

2015年腾讯微信大数据显示,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其中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占据了80%的用户,公众号作为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近80%的用户都关注了微信公众号,其中13.7%用于学习知识。显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移动终端开展微型课程学习将有望成为数字化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模式。其中,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订阅号的方式,帮助组织或个人创建移动平台,可以实现教学方法的整合,教学内容的编辑、等,以及基于知识内容的双向交互功能。在这种新的移动学习的方式下,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然而,移动微型学习不仅包括资源内容的传输,也是融合教学模式、协作活动、移动交互和支持服务等要素的完整的学习过程。因此,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课程建设,使之有效地应用于移动微型学习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1-2]。

《推拿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课程。对于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在推拿学教学过程中尤为突出,围绕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由来已久,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将对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推拿学》课程建设提出新的思路,并探讨其可行性。

一、研究现状分析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2012年3月,微信注册用户过一亿。用户主要是一线城市的年轻人。郑晓娜[3]调讼允荆84.7%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在微信用途的调查中,32.8%的大学生想了解学习方面的信息,80%以上的学生会在无聊时翻阅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在2012年8月18日针对企业、媒体、明星等团体用户推出的一项微信用户订阅服务,与微信一脉相承。目前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可以享受到二维码订阅、消息推送、品牌传播等个性化服务。自其诞生至今短短几个月时间,微信公众平台异常火热,微信公众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术语,而是一个蕴含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4]

另一方面,《推拿学》作为主干课程,也是中医院校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选择学习的学生比较多,但目前教学手段仍然较单一,仅仅以书本教学及课堂教学为主,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吴云川[5]等调查显示:于推拿学课程使用网络课程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推拿学》网络课程的开设最大好处的排列次序是:学习时间灵活、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方式灵活、学习内容更容易掌握、便于和教师交流;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在国内尚无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各中医院校推拿学精品课程的学习网站建设强调的是课程资源的展示和资源共享,并不能真正实现网络课程教学的形式和目标。因此,笔者提出了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推拿学》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二、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推拿学》课程建设思路

微信下的公众平台功能可以以推拿学教研室为单位申请一个订阅号。在微信的体系下,这个公共号就代表了学校相关课程的授课机构,可以通过公共号向所有关注公共号的用户图片、文字、视频、图文等信息,也可以通过公共号自动回复功能中的关键字设置回答用户的一些提问,实现自动解答用户问题的功能[6-8]。针对推拿学这门课的学生建立以班为单位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分组,将上课内容的PPT或者数字化板书,结合微信的视频推送功能,选择较好的操作视频,制作成订阅号推送文章,以图文信息的形式发送给相应班级;也可以针对具体学生发送作业、提交通知等。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及培养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利用微信订阅号的自动回复功能,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基础性的问题,大大减少了教师在实践课程中花费精力去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公众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实现了对学生基础性的问题的智能化解答,将解答任务完全交由智能手机上的微信系统来完成,使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也可设计翻转课堂的形式,根据翻转课堂的理论把教学环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在课前将上课内容推送给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课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促进知识的吸收,课后环节主要是通过一对一回答以及投票功能等进行测试和评价,进一步巩固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9]。另外,利用微信的投票功能以及后台数据统计功能,可进行问题的设置,以及教学结果的形成性评价等。

三、研究展望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教育也是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各级个了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大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实施力度,例如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的推广应用等,以移动学习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应运而生顺应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通过借鉴国内外移动学习经验和设计,促进老师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一方面引导学生的开放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引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开拓学生思维的工作中。

将微信订阅号运用于课程建设中,是新颖的移动学习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项目,具有操作便捷、推送精准、内容丰富的特点,在课程建设中也有较大的教育潜力:随时随地分享,有利于知识的碎片化记忆,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客户端进行学习,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单个知识点的记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获取相关学科前沿的研究热点;加强沟通,通过一对一对话功能,与学生的沟通不再受到上课时间和学校的限制,更有利于师生交流;推送课程内容,打造课程品牌,定期为每一届的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该课程的推送,将订阅号的影响力扩大,打造精品课程。根据上述内容,我们认为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推拿学》课程建设思路是可行的,下一步,将把该思路应用于实践。相信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探索出更丰富的经验,同时提出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山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型学习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01):97-104.

[2]房敏.推拿学课程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探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2):10-11.

[3]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4,(02):83-86.

[4]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4):78-81.

[5]吴云川,金宏柱,顾一煌.中医院校《推拿学》网络课程的调查和构建对策研究――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5):1230-1232.

[6]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网络思政,2012,(6):72-76.

[7]黄浩波,何卫华,叶青.微信及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3,(1):62-64.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金税工程”的顺利实施,税收信息化的深入开展,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推进,税收征管制度流程和征管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增强税收专业本科学生的税收专业实践能力,高校在进行税收专业实验课程税收管理建设时,要以税务部门现行的工作流程为导向进行实验课程建设,并注重产学研合作,引入税务信息化应用软件,展现在税务信息化背景下的税收征管流程,提高学生的税收专业实践能力。

(一)《税收管理》实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大学生普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欠缺成为就业的瓶颈。当前,对于财经类专业,尤其是财税专业学生,毕业生的毕业实习的去向主要是财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但财税部门是国家机关,很难接收学生进行实习;而企业招聘往往也是要求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要求,一般的实习生通常都被安排在非业务部门,根本接触不到专业实际业务,所以,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落实到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

2.增强财税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一项重要而紧急的任务。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随着“金税工程”的顺利实施,税收信息化的深入开展,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推进,税收征管制度流程和征管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高等财经类院校的财税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尤其是财税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成为一项重要而紧急的任务。

3.税收管理实验课程的开设是实现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开设税收专业的财经院校中,税收管理都是专业骨干课程。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是广西唯一开设本科税务专业的本科院校,税收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是本科税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骨干课程,在本科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熟练掌握税收征收管理知识、税务、纳税筹划等方面的知识和业务技能……”在专业培养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接受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和筹划等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税收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本科教学计划中税收管理理论课程是必修税务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税收管理模拟实习是必修的实践课程。近几年随着金税工程的建设,税务信息化的发展,税收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和完善,特别是防伪税控系统,网上发票认证、网上申报等业务系统的的投入使用,税收管理工作流程有了很大改变,如果在实践教学环节,不能把税收理论与税务机关实际的工作流程相结合,就会造成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欠缺,所以,开设与税务机关税收业务流程相符合并与时俱进的专业实验课程建设与完善势在必行。

(二)课程建设目标与原则

1.课程建设目标。税收管理独立实验课程应是一门与税务专业主干理论课程税收管理相配套的独立实验课程,内容涵盖税收管理主要流程,特别结合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的主要业务架构,如图1,以税收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建设。

按照金税三期的建设要求,目前税务机关使用的税收征管系统都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规范要求开发的,国税机关已采用统一的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版本,地税机关统一的CTMX版本正在开发中,但业务流程已按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进行了完善与升级,所以实验课程的设计将按照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版本的业务模块布局,将实验内容分为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税务法制与税务执行五大部分,每部分按税务专业学生最需掌握的重点内容设计3~5个模实验块,每个实验模块的内容按重要性设l~6个实验,每个实验按业务流程、典型案例、学生实验三个部分来编写。学生实验部分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课程建设力求达到以下改革效果:(1)真实、实用、有用。真实:税收管理业务实验流程设计真实,与现行的税收管理业务流程保持一致;实用:实验模块设计实用,选择税收管理业务中最常用的业务设计实验模块,保证实验内容的实用性;有用:实验流程设计、实验内容设计要确保学生进行实验后掌握了相关的业务技能,提高专业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综合、整合、结合。综合:实验课程内容覆盖主要的税收管理业务,兼顾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两种不同角色的业务流程;整合:实验课程内容设计要与《税收管理》理论课程内容相衔接,是理论的验证、复现,便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结合:实验课程内容设计要与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相结合,与现有的“防伪税控实验室”的设备与软件相结合,对于防伪税控业务、纳税申报业务实验设计上机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和环境。(3)直观、易学、易教。直观:实验课程业务流程和操作流程要用流程图设计,使学生可直观地学习业务,自主按实验指导流程进行自主实验:易学:实验课程的业务案例和实验指导要通俗易懂,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设计清晰易学,方便学生操作;易教:实验课程教材、讲义、课件编写要符合本科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内容全面而规范,方便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课程建设原则。课程建设不仅应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的需要,在建设时应遵循的原则:(1)实验设计以税收管理工作流程为导向,与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相结合,与最新的税收管理信息化应用软件相结合,反映最新的税务应用软件(如电子报税、发票认证、防伪税控)与CTMX的业务交互流程的应用方式及步骤。(2)以征税人和纳税人两种角色分别设计实验角色。让学生在实验中分组分别扮演征税人和纳税人两种不同角色,真实互动地展现实际中税收管理业务办理流程。(3)实验设计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教师组织指导为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验起组织和指导作用,组织学生按实验指导进行自主实验,在实验中掌握税收管理实务的主要内容、步骤及操作技能。(4)以企业真实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编制实验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业务实验素材,锻炼学生的财税知识综合运用能力。(5)实验业务流程保持与现行税务机关规定同步,采集最新的税收政策制度,反映征管改革成果。(6)实验设计新颖,实验指导全面,实验数据真实。编制实验力求与实际业务相符,覆盖面全,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税收管理实验课程建设思路

1.与企业合作,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把税务专业应用软件引入校园实验室。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具备必须的实验教学环境。在税收专业实验教学环境方面,应建设有包含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模拟教学系统、防伪税控模拟教学系统和电子报税模拟教学系统的税收专业实验室。如果没有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MX模拟教学系统和税收业务防伪税控模拟教学系统、电子报税系统,学生就无法掌握目前金税工程建设中最核心的税务应用软件,无法了解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在当前以税务信息化为背景下的税收管理业务流程的真实操作,无法了解防伪税控系统的建设原理和纳税人必须掌握的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增值税防伪税控认证系统、电子报税的操作流程目前高校缺乏模拟税收业务实验教学软件,不能满足税收专业实验教学需要,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X)和防伪税控系统是行业大型业务应用系统,并没有针对高校的教学版。为了满足税收专业本科实验教学需要,应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解决专业业务教学软件不足的问题,把税收专业必须学习的业务系统引进校园。

第6篇

【关键词】外贸单证;课程改革;工作过程导向

“外贸单证”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大部分高职高专、中职学校以及部分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及其他经管类专业都有开设。由于各种原因,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暴露出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外贸单证”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不合理

1.理论、实践教学失衡

课程发展初期,受教育理念、实训条件等制约,单证理论和实践操作并没有有机融合,实践中往往是先教理论后开展实训;如今重视实践教学,部分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对必要的理论进行压缩甚至删减,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常用的单证惯例和规则不重视。

2.重制单,轻流转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外贸单证”课程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单证的制作和审核上,对单证的传递和流转涉及较少。究其原因,制单环节是静态环节,在教学实施和课堂管理上较易落实;而单证的传递和流转更多体现在过程中,教学中模拟过程较为困难,且难以有效控制和评价

3.过于模式化,缺少灵活应变

不同的贸易国别、贸易术语、结算方式所涉及的单据各不相同。大多数院校的单证教学内容比较模式化,信用证内容基本上像一个模子出来的,单据模板基本由教师提供,学生只要填内容就可以了。实际工作中,外贸单证种类繁多,用途各异,而外贸单证教学中却往往将其模式化,并用多份合同或信用证反复强化训练,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4.课程结构比较陈旧

部分院校的课程结构比较陈旧,还是建立在以章节为构架的知识体系上,没有向能力本位方向改革。很多院校在“工学结合”思想的指导下,对外贸单证课程做了项目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水平参差不齐。

5.重证书、轻能力

近年来高职院校都推行“双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在技能证书的选择上,相对于报关员考试、报检员考试较低的通过率,较多院校比较看好容易获得的单证员证书。在实践操作中,有些院校为了提高通过率,增加持证学生数量,在教学过程中,把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按照应试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忽视了学生单证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是“外贸单证”课程教学的一个通病。大部分教师没有在企业一线实际操作过,缺乏真实的感性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把具体的问题讲深、讲透,不敢在细节上深入引导学生,只能教授学生一些泛泛的知识和流程。

(三)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

由于单证几乎是全英语课程,一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还没开始学就有畏难的想法;有部分学生汇款结算方式下制单还可以,但碰到信用证又过不去了。客观来说,英语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个难题,尤其是英语考分较低的专业和中职学校学生,这是外贸单证课程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教学资源不够真实、过于平面化

虽然单证教材、数字资源等教学素材在数量上较以前更为丰富,但真实度比较欠缺,相当多的资料还是仿真的,跟实际贴近度不高。部分资料虽然来自于企业,但过于平面化,结汇单据虽比较齐备,但流转性资料大多缺失,更缺乏支撑不显示在单据上的“幕后信息”。

二、“外贸单证”课程的改进思路

(一)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

1.外贸单证“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关于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模式有很多。就外贸单证课程而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能有效解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面的问题。在实践中,“工作过程导向”单证课程要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单证制作等静态技能,更强调从整体上培养学生在多变工作环境中分析问题、获取信息、处理事务、承担责任等能力和素质。

2.外贸单证“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一般流程

(1)课程调研,确定教学目标。外贸单证课程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对单证岗位的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岗位人才规格的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2)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确定。由于调研结果不同、区域差异等因素,各个院校之间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倾向于大项目,工作情境化程度高;有的倾向于小项目,便于教学实施的有效管理;有的则采用折中主义,大项目下分成若干个子项目。(3)教学过程设计。“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要求尽量在课堂上模拟企业真实情境,需要教学素材尽可能来源于企业一线,在保证真实性、典型性的同时,还要经过一定教学化处理,以用于教学。(4)课程实施。由于以学生参与为主,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课程的管理和实施较以前有很大不同。(5)教学评价。评价方法应该多元化,可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依据既有常规的课堂表现、期末期中考核,也有形成性考核,还可以以学生制作的单据成果作为依据。

(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是校内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下企业锻炼,有条件的院校也可以组织教师脱产锻炼。另一途径是引进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往往活跃在企业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给校内单证教学带来不同的视野和内容。

(三)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强化英语

由于学生个体在英语基础上存在差异,小部分学生因为英语问题对单证课程产生畏难情绪。英语是外贸单证的基础,过不了这个阶梯,就没有所谓的工作型学习。因此,有必要在保证教学过程完整性的同时,适度强化单证英语,以满足单证教学需要。

第7篇

【关键词】过程流体机械;网络课程;网络监控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82―03

引言

“过程流体机械”[1]主要讲授典型的流体机械如压缩机、泵、离心机等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工作特性以及能够表征其生产能力的技术经济指标,是一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2,3]。主要的教学环节有课堂教学、实验等,结合本专业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4]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由于装备结构复杂、课程容量大和授课课时所限,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多媒体课件也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网络时代的来临,给“过程流体机械”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我们根据“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特点,制定了“教学过程网络化”建设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尝试。基于网络将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利用中国数字大学城的网络平台,全程记录整个教学过程和过程考评。

一 网络课程基本内容的建设

本重点课程建设基于中国数字大学城的网络课程平台,需要完成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立体化资源建设

为了能够使网络课程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需要把课程的基本内容上网公布,以利于同学尤其是外专业的同学进行网上选修前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在每次上课之前也可以有效的进行预习。

针对过程流体机械的特点,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的主要包含11个模块,各个模块的主要内容介绍如表1所示。

传统的精品课程只是把一些课件放置在网络服务器上面,同学上课前后是否上去看,作业的过程等都无法及时掌握。而通过利用中国数字大学城这一交流平台,有利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掌握学习的过程和进度,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对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及时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及时解决,尽可能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找不到老师,老师抓不住学生的尴尬局面。

2 3D精品课程建设

通过一两个学期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作业和讨论等教学过程的积累之后,该课程的资源得到了大大的充实,然后利用精品课程制作平成2D课程和3D课程的制作。制作过程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针对前面提到的立体化资源进一步扩充,对申报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补充一些必要的材料,就可以生成2D、3D的网络课程。

3 创建班级进入“本期授课”过程

在立体化资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完成之后,就可以创建班级进入“本期授课”,可以方便地看到这个班级的情况和选课的同学,主要有如下助理模块:公告、作业、讨论、答疑、文件、交流、论文。通过各个模块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网络辅助功能,比如公告、布置作业等。同时针对同学的交流情况也可以看到本周同学新交的作业和提出的问题,可以及时方便地处理。

二 实验环节的网络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理工科的大多数发明发现都是在实验室实现的,而国家每年也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大量的经费和精力。我们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应该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一平台和资源,狠抓实验室日常管理,在保证操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吸引同学的学习兴趣,发挥同学的创造力。

本课程包含三个典型的流体机械实验,主要内容如下:

(1) 压缩机指示功率和排气量测定

(2) 高速转子轴的临界转速测定

(3) 离心泵综合性能实验

实验环节的网络教学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首先,在网络上公告,展示相关的网络虚拟实验室[5],通知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和准备工作,同时宣布随机分组名单和分组实验时间、地点;

然后,在实验室等待学生前来实验。由于课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前来实验的同学对实验的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原来同学来做实验时候没有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忘记带工具而回去拿的情况,同时对学生分组也有较好的把握,防止同学来做实验的时候少数人做多数人看,回去抄实验报告的情况。

最后,实验做好以后每个同学各自整理实验报告,在作业模块上传,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可以在讨论和答疑模块得到解决,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实验结束收工走人,脑子里面什么都没有留下的情况。通过实验报告的整理也能帮助同学复习相关章节的基础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 网上作业和交流平台的应用

通过上面实验环节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作业模块可以很方便地构架课外时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平台。目前使用最多的交作业的方法是通过电子邮件,而这种方式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在批改作业之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对作业进行整理,作业批改好之后对平时成绩的登记整理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些事情完全可以交给网络平台来实现。专用的作业模块可以很好的记录同学的作业情况,同时对教师的批改过程也很方便地能够看到,还能够避免教师在不同的电脑操作时候电子资源拷贝的版本不一致导致的误差。

除了作业模块,论文模块也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模式。针对一些需要反复修改的情况,比如大作业、课后讨论等,都可以放进去,能够反应论文的修改过程,同时批复以后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修改意见而不是仅仅一个成绩。同时还能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真正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能力的锻炼。

四 考核过程

有了前面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学生只有参与其中的作业、讨论等各个教学环节才有可能在考核中脱颖而出,摒弃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一考定成绩的弊端。考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堂到课率、网络学习过程参与度以及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前两个部分可以客观的打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与最终期末考试成绩加权后得到这门课程的最终总评成绩。这种方式所得到的考核成绩避免了原来平时成绩打分的主观性,可能有的同学只是每次课都到就会得到比较高的平时成绩。

五 教学效果

1 课堂和实验课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同学经过预习之后基本都对需要学习和实验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学习,甚至会有主动在课堂提问的同学。基本杜绝了上课时候不知所云,上课走神,甚至带错课本走错教室的情况。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实验教学过程中动手的同学多了,观摩的同学少了。

2 作业讨论效果

在作业、论文模块下,可以清晰的看到统计结果,即哪些同学交了作业,哪些同学的作业比较突出可以作为样本,哪些同学得分是优秀等。这就充分调动了同学参与作业和讨论的积极性,网上发言的同学多了,不像传统的精品课程那样只能看到老师的课件而不能充分利用到课堂教学中。甚至可以专门组织讨论课,让同学在网络讨论的基础上到课堂上来畅所欲言,充分做到学有所用,教学相长。这样教学效果好,而且也对教师上好每堂课提高了积极性。

3 教学档案的存档管理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都在网络上留有痕迹,到学期结束的时候还可以下载保存,是很有价值的教学档案,而且减少了整理教学档案和归档成绩的时间,把机械化的工作交给电脑和网络去完成吧。

六 结束语

通过基于中国数字大学城网络平台的“过程流体机械”重点课程建设,有利于我们把教学的整个过程从课堂延伸到网络,有利于充分调动同学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在网络上记录下整个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是一种很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培正,过程流体机械[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 潘树林,卢朝霞.“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教改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81-83.

[3] 王君.化工过程流体机械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 化工高等教育,2008,(4):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