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程建设实施范文

时间:2023-10-12 09:38:50

序论:在您撰写课程建设实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程建设实施

第1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urse instruction and implement of working process taking WEB course developed by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determins learning area through typical working task of working area and designs teaching situation through the standard of the enterprise and working enviromnet.The purpose of of this article is not only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to enhance their project experience and improve their social adaptability.

关键词: 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教学情境

Key words: working task;the field of action;learning area;teaching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09-02

0 引言

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是工学结合,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作过程化课程的建设就是通过岗位群工作领域分析,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设计课堂环境,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教学过程并进行评价。本文以开发WEB系统课程为例阐述了工作过程化课程建设实施过程。

1 确定学习领域

工作过程化课程的设置是依据岗位工作情况(工作领域),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制定出符合教学要求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软件技术的结合,WEB系统开发工作已经是软件企业和网络公司核心业务。开发WEB系统课程依据企业中WEB项目软件工程师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设置。通过WEB系统项目开发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完成系统分析与调研、数据库实现、系统框架建设、代码编写、系统测试与多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作为WEB项目软件工程师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课程设置和定位的初期,经过大量的社会调研和讨论。先后与北京阿博泰克北大青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丹东九三电脑公司等多家企业交流。经过专家讨论,建立了以WEB项目为导向、以实践工作情景为依托、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教学体系。

本课程最终目标是:能够运用.NET技术,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参与到WEB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熟练、规范地完成企业级B/S系统模块的编码、调试和文档编写,成为企业需要技能型应用人才,学习领域见表1。

2 教学情境设计与实施

教学情境是工作过程化课程的课堂表现。教学情境以WEB项目软件开发工作主要步骤进行设置,使学生完成学习的同时经历整个项目开发过程,提高学生的项目经验。

本课程以“网上图书销售系统”项目开发过程展开教学,设计了10个教学情境,具体教学情境有:需求分析报告、数据库设计及实施、IIS服务器配置、页面导航及母版设计、系统框架建立、数据查询与展示、数据插入与更新、第三方控件的使用、用户控件、网站部署与定制。每个工作任务都按着:信息获取、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6步进行安排,形成一个标准化软件开发过程。各个教学情境是按着软件开发过程设计实施的,每个阶段都安排相应的总结与评价从而保证软件开发过程符合螺旋模型。部分工作任务由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中,学生担任项目组长、程序员和系统测试员角色,在项目进程中起到核心作用;教师担任项目经理、咨询师等职责,起到引导作用。

3 辅助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中,采用多模式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和网络资源,建立课堂、实训基地、课外的立体化教学空间。电子版讲义、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教学网站建设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天候、立体化”的学习平台。

建立社会服务与技术支持为目的,具有企业孵化器的软件实体——一方软件研究室。由专任教师主持,学生参与软件开发,近两年师生共同完成社会服务项目和软件开发10余项,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掌握了实践技能,增加了项目经验,为开发WEB系统课程进行了有效的补充。

4 结束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开发WEB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了项目经验,提升了学生就业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就业机会。

工作过程化课程将实际项目带到了课程中,将企业工作融入到教学情境中,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加学生实践经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对学生的培养满足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鸣.项目教学法中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与实践[J]. 辽宁高职学报,2008(10):16-18.

第2篇

摘要: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本文以我院《会计学原理与技能》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监等几个方面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和要领,旨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速度、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 :国家精品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监

一、引言

2003 年4 月9 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历史悠久,是会计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我院会计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于2006 年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2007 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 年立项为国家级精品网络公开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笔者参与《会计学原理与技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现仅就该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做的工作谈一些体会。

二、以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监为核心,创建国家精品课程

(一)课程设计

1.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总体设计思路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课程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以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增强了职业岗位能力,便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具体内容包括:

(1)依据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范围来选取学习项目,这是选取学习项目的基本依据。在学习项目的编排上则要根据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关系。

(2)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以及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技能形成的需求,将职业认证课程的学习嵌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同时在课程设计中确定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动手操作技能等内容。

(3)学习项目课时数的分配要根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来进行核定。

(4)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或“掌握”、“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或“掌握”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2.自编校本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辅教材,辅教材主要包括自学指导书、习题册、实验指导书、以及相应的参考书籍。

要实现会计专业技能课的模块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教材,它是实现模块教学的核心。多年来,会计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基本上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格局。要打破这种格局,首先,基础会计主要讲会计记账方法、会计核算过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及主要形式、会计相关法规等;财务会计或企业会计、成本会计则按照各个子模块的要求编写成系列教材,同时要编写配套的模拟实验题及综合模拟实习。

我们在2005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改名为《会计学原理与案例》一书,于2007 年8 月由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已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此书在2010 年及2012 年进行了修订;还在《会计学原理与案例》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本《会计学原理与案例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2009 年,我们还编写了《财会基本技能实训》,主要用于学生的综合模拟实习阶段,全面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编制授课计划。授课计划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的施教计划,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主要文件之一。4.编写教案。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结合个人教学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教案的内容实质上是该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但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

(二)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过去“课堂理论灌输+ 课外布置作业+ 集中模拟实习”格局,按照操作性教学模式要求,实行“理论教学+ 讲练结合+ 模拟训练与测试”、老师精讲、学生多练,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通过案例教学,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结合教材中较难理解的基础会计专业知识、专业术语、会计方法等通过案例进行剖析和点评,能把抽象的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并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课堂互动来替代从头到尾的理论灌输。选取比较合适的章节,首先设置了一些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边讨论边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导学式”教学,改变了传统上课时教师单调而枯燥地讲解知识、单向传递知识等“满堂灌”的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也能够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

(3)模拟情景教学来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相关实训室,把会计模拟操作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模拟操作,力求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模拟训练与测试。

(4)组织各种类型竞赛,增强综合性设计训练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会计基础知识大奖赛、辩论赛、会计基本技能(点钞、小键盘输入、数字书写、珠算)大奖赛等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除了要讲究教学方法外,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

(1)制作精美课件完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制作了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手段并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2)利用校园宽带网进行网络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集中进行授课,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对于每一次授课,缺少了灵活性,授课内容不能够循环使用,无法重复和再现。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一是开设了视频课堂,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全部上网,并定期更新,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二是课程实践教学通过视频、flash 动画等直观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在课程网站建设中,设置了在线答疑,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回答学生提问,将课堂师生互动搬到网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介已是常态化,但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⑴结合性。要使多媒体教学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组合,突出重点与难点。⑵必要性。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追求形式,有些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几千年发展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因此教学媒介要有必要性。(3)启发性。多媒体教学媒介演示要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评监

课程评监包括课程评价和课程监督两个方面,是课程建设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包括“课程计划、实施、结果等”诸种课程要素及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等不同形式的考核来评价和监督教学效果,其目的是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程评监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师,教师之间互评、教学督导部门评监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评监。课程评价方法要定期与不定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程监督要强化课程实施阶段的日常监督和控制,同时还要加强课程设计阶段的事前监督和控制。

三、结语

第3篇

因此,以足球项目为重点的体育课程改革不是一项活动,更不是一种跟随潮流的运动,它是置于学校课程建设中的思考,是学校充分利用课程建设自的表现,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基于这样的认识,加上针对足球课程建设的实施途径,思考如下:

途径一:纳入学校课程

在落实足球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务本求实。把足球课程实实在在排入课程表。学校三个校区以3~6年级为重点,确保每班每周一节足球课。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校遵循《朝阳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提出的课程设置创生性和选择性原则。一方面在传统模式的足球课中不断教研、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从学情出发、从教学需要出发,大胆尝试长短课、大小课、双教课等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既有20分钟的女足基础训练课,也有30分钟的男足实战训练课,还有40分钟主教与助教共同完成的传统足球课,力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途径二: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相

结合

《朝阳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各学科平均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学科实践活动,体育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丰富体育生活为主。在我校体育足球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便广泛开展了校内体育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校内体育活动

奉行“生命教育”的中园小学“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任何一项工作的推进都本着惠及全体学生的宗旨。在足球课程推进过程中,学校三校区1~6年级学生人手一个足球,自主创编的“快乐足球操”得以普及,实现了每一天每一个孩子都能触摸到足球,日积月累中不断提升对足球的控制能力。

除此之外,学校精心策划举办为期两个月的3~6年级班级足球联赛,各班级纷纷成立自己的班级足球队、足球宝贝啦啦队,设计独特的足球标识,抽签形成对阵图,自发组织训练,调动家长志愿者参与其中,海报、彩旗、助威、呐喊……全校形成了浓烈的足球氛围。

在关注全体的同时,学校注重高水平球队的建设。组建了学生男子、女子足球队。把每周二学校社团活动时间和周一、周四课后活动一小时时间作为提高足球水平的补充和延伸,聘请专业足球教师训练,校内足球教师助教,有效地提高了教学和训练的效果。

(2)校外实践活动

学校注重开发利用各种校外资源。结合班级足球联赛,组织三校区足球达人、最佳小射手、足球校队队员、最佳班级拉拉队,身披国安标识走进工体、开展“走进国安、为国安加油”足球课程校外实践活动。孩子们文明观赛,用正确的方式为自己家乡的球队呐喊助威,在0:2输球的时候,还同身边的“御林军”一起为国安唱歌,为国安呐喊,最后2:2追平比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着不服输、勇于拼搏、积极向上、“永远争第一”的国安精神。同时,在浓烈的足球氛围中更加深刻地感受足球的魅力,更加热爱足球、热爱家乡!他们在之后的训练中更加顽强拼搏,团结一致,在社区恒大杯比赛、区级金鹰杯学区选拔赛、市级百队杯等比赛中,均有出色的表现和不仅是足球技艺的提升。

这些校内外足球项目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实现了过程育人、实践育人。

途径三:家校联动

本着“课程改革,全员育人”的宗旨,我们还积极开发各种资源。组建了“阳光力量”家长、教师男子足球队,定期开展友谊赛;定期举办奥林匹克国家森林公园“足球主题定向越野”活动等,广泛调动了家长资源和参与足球课程改革的热情,实现家校联动,促进足球课程改革的普及、巩固与宣传,有利于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共育共建。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以足球为重点项目的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首先,教师队伍获得成长。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转变,不再墨守成规于传统体育课堂,视野更加开阔;接受社会资源引进校园,逐渐树立全员育人、整体育人的意识。青年教师由最初对足球的个人兴趣转变为足球专业素质的跨越式发展;体育教师团队更加凝聚、大气。

其次,学校内足球文化氛围初步形成。3~6年级每一个班都组建了足球队,设计有独特的足球标识,通过足球主题家校定向越野、班级联赛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教师、家长关注足球运动、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不断攀升。学校女子足球队组建成功,男子足球队在各种比赛中不断磨砺、成长,取得

佳绩。

最后,在学生成长方面。用孩子自己的话说:精彩的足球联赛里,有激烈的对抗,有尽情的欢呼,有胜利的喜悦,有失败的泪水……每一场比赛对于我们的球队、啦啦队来说,能享受这些就是幸福的。

比赛的时候,可以把平时学习和积累的技术毫无保留的拿出来,撒开了打。而且,打比赛还可以锻炼我的心理素质。因为当球队输了比赛后,每个人的情绪都很低落。这时候,只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必太伤心就行了。就像老师对我们说的一样:输了还能笑,才是

高手!

还有的同学说,在足球训练时,我和老师、队友们一起玩耍,一起踢足球,非常快乐。就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使我收益良多:每个老师都在为我们默默的付出着,就像辛勤的蜜蜂。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训练让我们增长了球技;让我们的配合更巧妙;让我们球队更团结。我爱足球!

第4篇

本文作者:官伟波洪剑寒张小英工作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轻纺系

本课程以真实任务为载体,即以真实的针织毛衫产品来开展教学,是高度整合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按项目来组织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成形针织产品的款式造型、组织结构设计以及在横机上的编织工艺与方法。以工作结构为逻辑,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见表1。本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在于以市场订单为任务,实践与掌握当今本行业产品的原料、结构、色彩与图案、款式造型、制造成衣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主要为:(1)产品市场调查:组织学生对成形针织产品进行调查,了解原料、组织结构、色彩与图案、款式造型的市场状况与流行趋势以及品牌、价格等信息,增强学生对本课程与本专业的认识和学习兴趣。(2)订单产品分析:通过对订单内容的分析,了解产品的风格特征,熟悉原料、组织结构以及不同款式造型等,使学生掌握成形针织产品的分析方法;同时也第一时间接触具体产品,生动具体,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不单独讲授纯理论知识,把毛衫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各个具体的子任务中,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这样学习比较感性、具体而不抽象,掌握比较牢。(3)订单产品仿制:仿制出与规定订单一样的作品。根据工艺单,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羊毛衫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种加工设备的操作方法,掌握半成品、成品的检验方法和修补方法。从分组一起配合完成一件产品到一人独立完成一件产品,从不熟练到熟练掌握。(4)成形针织新产品(毛衫)设计与生产:严格按照“职业环境”利用针织产品设计软件和设备进行工艺设计与加工生产,包括毛衫创意设计、毛衫功能设计,毛衫款式造型设计,色彩与图案设计,原料选择与组织选择,工艺设计与计算,独立设计与制作一件毛衫产品。这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提高。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课程的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互相增进学习效果,从学生的学习质量来看,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总体教学效果良好。

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将课程教学与实训结合在一起,将实训与生产结合在一起,学生能边学习边实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与苏州丸美针织服饰有限公司、苏州市伊科迪针织科技有限公司等针织成形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一起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编写授课教材,共同开展教学。采用工学交替,将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引企入校,方便教学。苏州市伊科迪针织科技有限公司进驻我院轻纺系实训场所,建立校中厂,紧密合作,无缝对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校企合作编写制定针织毛衫打样师新职业标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助理针织毛衫打样师”高级工的能力,取得政府部门颁发的“助理针织毛衫打样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之上,与苏州市伊科迪针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苏州市科技局2011年“苏州市针织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纵向项目并获得项目立项和资金扶持,同时还得到高新区以及学院的配套资金支持。这将有力地促进本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及学生反馈情况良好。具有以下特点:(1)专兼结合。除了学院的专业教师外,还聘请了与我系进行紧密合作的苏州市伊科迪针织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丸美针织服饰有限公司的技术、管理、产品开发人员为兼职教师,承担本课程的教学指导、课程规划、实践教学等任务。(2)“双师结构”。校内教师均为“双师型”,校外兼职教师均为具有工程师职称的技术管理人员。(3)职称结构合理。教师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四人。团队人员多有在针织企业的工作经历,或在针织企业挂职锻炼,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与苏州市伊科迪针织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丸美针织服饰有限公司、苏州华龙针织等行业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课程建设方向,保持课程建设的领先水平。(4)考核真实客观。除了必知的理论知识考核外,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采用每个学生设计、制作满足企业订单要求的、面向市场的、实际的针织产品,由学院专业教师和校外聘请教师一起综合评判的方法确定课程成绩。(5)企业及学生反馈情况良好。由于与企业紧密合作,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一致,因此受到企业的好评,在工学交替实习中得到了企业的一致肯定。同时学生也感到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提高了技能,展现了良好的职业前景。

通过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建立校中厂,共同建设精品课程,开展教学,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开展科研工作与服务社会工作,得到了学生、教师、企业、学院、社会等多方面的好评,实现了多方的共赢。为高职院精品课程的建设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是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对职业院校的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第5篇

关键词 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 课程建设 模具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rt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and Training Course

CHEN Chuan, FAN Jianbei, LV Yongfe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art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and trai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rient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ourse features three areas.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xpertise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for hospital mold. Through this course construction, aim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dimensional solid modeling, dimensional analysis, teamwork, etc.,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oday's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part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and trai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mold professional

高职教育作为技能教育的主线之一,肩负着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CAD技术的日益普及,社会对CAD技术人才需求与要求也日益增加。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许多高职院校迫切要求。

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职业属性,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学科专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学过程与相关领域的行动过程具有一致性。①因此,需要所授知识更加贴近岗位需求,更加符合以后的工作需要。另外,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更注重实践,对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言,特别应当加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训,强调技术的应用能力或工程实践能力。②因此,针对我院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构建更加具有职业属性的课程体系,③将该课程进行重新安排,把原先的CAD软件应用分为两门课程,第一门即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并增加了实训环节,主要教授三维软件(UG)的实体建模、装配、出图等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对学生进行技能教育,也要培养其学会分析、配合团队协作等能力的素质教育,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毕业后在学校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④⑤⑥三方面能都达到预期的目标。

1 课程定位

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是我院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机械制图、AutoCAD、产品几何技术规范、塑料模具设计及实训、冲压模具设计及实训、模具CAE技术等课程,需要掌握二维制图、三维制图、塑料/冲压模具设计、制造工艺学等技术,毕业后可以从事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等工作。

图1 课程定位思路

图2 课程与前后置课程关系

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课程安排在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产品几何技术规范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要求学生掌握三维软件基本建模等操作技术,为模具CAD/CAM软件应用、模具CAE技术等后续软件课程打下基础;同时,在学习软件过程中,从零件设计角度深入理解三维零件造型、分析过程,是进一步学习塑料模具设计及实训、冲压模具设计及实训等后续课程的基础。课程定位思路、与前后课程关系分别如图1、图2所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浙江省内对模具人才要求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习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掌握三维设计软件操作技术,是学生胜任模具设计师岗位的前提。

2 课程设计与实施

本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分别为教学与实训阶段。教学阶段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做”的形式教学,每次课需完成若干个零件三维设计;实训阶段以项目为载体,要求学生分组,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一套装配图图纸。

2.1 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

教学阶段主要讲解二维草图的绘制技巧、三维实体造型的基本方法、三维曲面造型的基本方法、三维零件的装配基本方法、三维软件出图等,并且每节课都安排学生上机实操,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掌握软件实际应用。教学安排以2学时为一个单元,在机房内首先由教师进行“教学”,然后安排学生通过实际上机操作“学、练、做”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技能。教学阶段共26学时,2学时/周。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培养学生的三维零件设计思路与三维软件操作能力。以实际三维设计零件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三维设计的能力。

本课程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性都较强,各部分的教学均应注意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以典型实例教学为主,应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制定三维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完成三维设计操作步骤。如图3为例,已知二维零件图图(a),要求学生在看懂零件图并想象出三维图的基础上,构造草图图(b),对草图进行拉伸、回转等命令后,如图(c)所示,最后进行打孔、边斜角等命令,完成如图(d)三维设计。

(a)已知二维零件图 (b)草图

(d)最终零件实体

图3 三维设计实例

2.2 实训内容设计与实施

实训阶段主要完成一个项目的三维总装图、零件图以及二维总装、零件图。实训开始时教师发放项目任务,学生分组后自行研究讨论、分析学习,完成各自的三维零件设计任务并出二维零件图,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维装配并出二维装配图。最后,每组上交一个三维总装图、一套三维零件图、一个二维总装图以及一套二维非标零件的零件图。实训阶段共30学时,为期一周。

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课程采用齿轮油泵作为项目载体。零件包括左泵盖、右泵盖、泵体、齿轮、轴、键等,各零件设计难度不同,每组学生可自行分工合作。齿轮油泵实物图与学生完成装配图,对比如图4所示。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可以另外安排学生绘制其他实训项目载体。

(a)实训项目实物 (b)实训项目三维装配图

图4 实训实物图与学生完成装配图对比

3 课程特色

通过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课程建设与实施,有以下特色:(1)以专业方向与工作岗位为导向,将三维零件设计建模、三维零件装配与二维出图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三维设计到二维出图的一套过程练习,有利于实现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2)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边讲边做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软件基本技术,学生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掌握软件操作技巧;并且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发散学生三维分析能力,提高三维构图能力。(3)通过小组形式完成实训安排的工作任务,每个学生各尽其职完成各自的零件图,并且合作完成装配图,不仅强化了专业能力,而且提高了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4)每节课以上机实例操作为主,将三维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学以致用,将三维设计理论融入于三维零件的实际设计中。

注释

① 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4(5).

② 赵娅.面向应用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8).

③ 隋学圃,颜玉凤.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1).

④ 刘晓欢,刘骋.论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与质量评价[J].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第6篇

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保障

建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校级领导、教研干部及多名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管理课程建设与实施,明确分工,责任到位。

制定实施细则,提供制度保障。为了加快规范校本课程管理的步伐,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细则,就校本课程的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开发管理制度、备课制度、课堂教学制度、评价制度)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与步骤、原则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

加强师资培训,提供队伍保障。学校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号召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开发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学习,提高水平;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建设需要,聘请区少年宫的教师等,为教师、学生作辅导。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方法

统一引用阶段。2001年,校本课程实施伊始,考虑到教师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师生国学知识与道德水平的缺失,我校确定了《三字经》为校本课程教学的主教材,明确了诵读与译文、释词与理解、典故与教育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并制定了开发方案与课程纲要。

统一规划、自主开发阶段。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在中心校办学特色、办学思路、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各校结合师资特点、学生需求自主开发,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并在开课前在中心校申请备案,上交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经审批后开设。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并与综合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选择性强等特点。

资源共享与拓展阶段。统一印制了《做主人系列教育读本》,共12册,提出了实施意见,规定了循环使用办法,实现了资源共享,自主选择。

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明确总体要求。突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引导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教材,把其作为一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不断地加以利用和拓展;突出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引导师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丰富课程的内容,深化课程的内涵,提高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明确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知识性与思想性、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实施与改进完善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明确课时计划。依照“小学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意见”分配课时。以学期为单位做整体安排,适度弹性,既可分节使用,也可集中使用。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理解并深入落实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从年级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自主制订教学计划。

加强教学研究。建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加强研究与交流,开展校本课程评优课,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研究意识。

第7篇

教师培训的新理念

“十二五”期间,我校提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理想,助推学生自主求知和生命成长”的教师培训终极目标。在此目标指引下,我校合理规划教师培训工作,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抓,通过选择教师培训的战略,制定科学的培训制度,塑造良好的培训文化,三管齐下,积极创建合理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

我校以“知识探究、能力构建、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课程理念为引领,现已构建“钻石型”特色课程体系,包含基础学科类课程、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类课程、CPS(Creativity, Practice, Service)类课程以及人格养成类课程。新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师随之发展与提升,既为教师成长提出了挑战,又为其注入了活力;既是教师培训的动因,又是培训的新平台。为此,我校将紧密围绕课程建设,构建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师培训,以教师培训促进课程建设,从而努力围绕学校特色发展,以教师培训为桥梁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

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促进学校教师培训为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学科基础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坚持“校本、生本、课本”的原则,即“以学校文化为本、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本、以课程标准为本”,从而实现基于“校本”营造良好的教研文化,为自身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环境;基于“生本”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达到减负增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基于“课本”学习研读课程标准,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要求,落实双向细目表,进而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成为教师培训的有效抓手。

构建教师培训的生命体

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之上,我校深入探究教师培训的内涵,合理统整与规划教师培训工作,使其与学校的课程建设相融合。

教师专业发展涉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可归纳为升华专业精神、塑造专业人格、充实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四个主要方面。基于此,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并结合对“十一五”教师培训工作的总结,努力挖掘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即“敬业”“爱生”“博学”“善导”。“敬业”是指教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爱生”是指关心、爱护学生;“博学”是指学识渊博、造诣精深;“善导”是指育人过程中以开导、引领见长,这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的发展一一对应。

作为一个发展的统一整体,教师的各种专业素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各专业素养的平衡发展与相互促进。为此,通过观察教师专业发展生长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校提炼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线,即维系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链,并以此作为理工附中的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其中,“敬业与爱生”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促使教师超越“谋生”而追求“乐生”,这是使教师情系教育事业的精神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然而,“敬业”更需“精业”,故要“博学与善导”,这体现了对教师专业硬实力的更高要求,促使教师对教育教学“精雕细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涵。

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是教师培训工程的又一重点。文化具有群体性和实践性,文化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由个体推广至群体,由设计走向实践的重要途径,文化引领是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出发,我校着力从学习与教研、实践与反思以及师德三个方面培育教师培训的文化,而这正与我校“三位一体”的课程理念相得益彰,即以知识探究促学习与教研文化,以能力构建推实践与反思文化,以人格养成引师德文化。因此,“三位一体”的课程理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成长面,课程建设成为建设教师培训文化的沃土。

教师专业发展的点、线、面的有机整合,最终促使我校努力构建教师培训的有机体。为使其焕发活力,结合学校“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的新理念,我校提出:以课程建设作为教师培训的生命体,使教师培训回归教育教学实践。“人文奠基,理工见长”是我校课程的特色,指我校的课程在保证学生构建为人之本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理工领域的特长发展。基于教师培训与课程建设的融合,“人文奠基,理工见长”的课程特色为教师成长打下了生命底色。“厚德积学,沉毅笃行”是我校的校训,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体现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沉着坚忍,行动务实”,这是我校教师培训的行动准则。我校的教师培训注重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活动开拓教师视野,借助“教师沙龙”促进教师的实践反思,这些都构成了教师培训生命体的特色生命活动。

与此同时,在教师培训实践中,我校积极倡导公开坦诚、高度信任、关心与分享、珍惜人的成长与发展的作风,并以此促进学校文化ACT建设。学校文化ACT具体是指尊重信赖(Are respectful and trustworthy)、相互关心(Care about each other)、承担责任(Take responsibility),这是我校团队建设的核心精神。教师培训工作的作风较好地体现了ACT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

“立足校内,两头在外”的教师培训方针

在“十二五”学校教师培训规划的指导思想下,我校将教师培训的总体方针确定为:立足校内,两头在外。

1.“立足校内”

所谓“立足校内”,是指立足教育教学实践与反思,搭建教师校本培训平台。最重要的途径是:在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实施“凝聚工程”、“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

“凝聚工程”旨在凝心聚力,通过人文、科学的管理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信念与经验、相互承诺的实践共同体,建设一支尊重信赖、相互关心、承担责任的优质教师团队。

“青蓝工程”即师徒结对,通过以老教师带新教师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发展。我校尤为注重对教师队伍新生力量的培养,并从思想、仪表以及日常行为的细节方面进行引导。为指导青年教师树立积极的事业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学校对其提出“日行三必须”,即必须把教书当作事业来经营,一颗心追求,一辈子坚持;必须呵护学生;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来成长,放眼世界,见好就学,省思内心,闻过则改。此外,为引导青年教师优化个人发展的细节,学校明确提出了“教师20项修炼”,提醒青年教师关注自身形象、生活和专业发展方面的多个细节,具体内容如下:

修炼教师形象:教师的服饰;教师的微笑;教师的语言;教师的习惯;教师的宽容;教师的德性;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情感。

精炼教师生活:教师的规划;教师的阅读;教师的研究;教师的反思;教师的写作;教师的幸福。

锤炼教师专业:以生为本;课程意识;跨越边界;教学艺术;寻找声音;教育之梦。

“名师工程”是指学校为不同层级的骨干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搭建专业发展平台,营造交流、研究的氛围,旨在树品牌学科,出名牌教师,建特色课程,育教研文化,传经验影响。

2.“两头在外”

所谓“两头在外”,是指我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将走向两个区域:一是走向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二是走向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

首先,我校充分利用大学资源,与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合作,通过为教师办理理工大学借书卡、开放理工大学网上图书馆、帮助教师提升学历等方式,使其能够分享大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