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会计专业的特色范文

时间:2023-10-11 16:15:12

序论:在您撰写会计专业的特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会计专业的特色

第1篇

关键词:五年制;国际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特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167-03

五年制国际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析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联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很好地体现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贯穿了五年制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突出了培养学生技能目标。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将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训项目;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选修课由各学校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及教学资源等因素,进行个性化开设,满足会计专业方向的多样化。

我校自2002年开始举办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和专业行业调研,我们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为国际会计方向。在2008年,我校会计专业加入“联院”会计专业协作委员会,并于该年暑期根据“联院”的五年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制定了我校国际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性方案。方案既遵循了”联院”的指导性方案要求,又体现了我校国际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为了体现我校国际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在“联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以下调整。

(一)公共基础课部分

公共基础课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功能,遵循“必需,够用”和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性的原则,一方面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做好基础理论和技术常识的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一定基础。为此,我校国际会计专业为了让学生在接触涉外会计凭证时能看懂相关英文,在第五、六学期开设《会计英语》课程,每周4课时。第七学期,英语在既有2个学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个学分。同时,减少了部分数学课程的课时。

(二)专业课部分

专业课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课实行适当综合化和实施化,教学内容及时跟踪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发展,满足了学生将来转岗、跨岗能力的需要。为此,我校针对国际会计专业的知识需要,停开了《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门课程,新开《经济法》课程,每周4课时,《涉外会计》课程,每周6课时。这是基于学生就业的需要和学生理解接受程度来考虑的。

(三)限定选修课部分

“联院”在制定五年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时,开辟出限定选修课程,就是充分考虑到各校会计专业建设的特色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这部分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了我校国际会计专业课程的特色,同时,也作为一名涉外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储备。这部分限定选修课程为《国际金融》4课时、《国际贸易》6课时、《国际商法》4课时和《国际会计》4课时。这些课程的开设均安排在《涉外会计》之前。这一特色专业的开设也是基于我校报关专业的实际。

我校国际会计专业的特色

(一)形成了完整的、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国际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三个方面课程的调整,形成了具有我校国际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整个特色课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专业体系。《英语》、《会计英语》这两门课程作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际商法》三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国际会计》和《涉外会计》是专业课程;并且在会计项目实训的安排上,以涉外企业业务作为实训内容,会计凭证选择的是双语双币种凭证;在校外实训单位的安排上以外贸和外资企业为主,让学生完全进入国际会计的专业环境,接受仿真及真实的专业教育。这种课程体系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课程囊括国内外 学生除了学习内资企业会计理论及实务以外(传统会计理论),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电算会计、审计、税收等传统会计课程以外,还学习企业涉外会计理论和实务,如国际会计、涉外会计、国际结算、国际贸易等课程。

极大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为了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熟练地从事国际业务的会计处理,所以,本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一直要坚持学习英语,除了学学英语、英语口语以外,还学习会计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较熟练地用英语交流。本校已有优秀外教老师,并经常举办英语角、英语学习交流会、英语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英语学习环境。

毕业后学生可成为内外资会计的多面手 由于学生既学过内资会计又学过外资会计,熟知国内国际业务的会计处理,所以,学生毕业后,既可在内资企事业单位工作,又可在外资企业工作,就业渠道比传统会计专业的学生大大拓宽。

学生动手能力强 学生在校期间可参加富有特色的校内会计实习,也可参加社会实习,动手能力强。毕业后不经过培训可直接从事会计工作。

(二)建立了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经过近十年教学经验的积累,课程的开设、课时的安排,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会计专业培养模式,而且建立了属于本专业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场所 我校所有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和音响装置,这便于专业课程演示,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同时拥有ERP专用大型实训室、120座会计电算化教室及安装有各专业课程的财务软件、模拟银行、模拟税务、仿真手工实训室等专业实践场所,完全满足了校内仿真化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此外,还利用学校外贸专业的实训室进行了报关与国际结算业务的训练,提高了实训室的使用率。

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学校与市内二十余家外资企业、外贸公司和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专业教师每年都利用寒暑假到合作单位进行专业顶岗锻炼,锻炼了实践指导能力;这些合作单位每年还接纳了我校绝大部分预就业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顶岗实习。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顶岗操作,对外资业务的核算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知,也使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形成了一整套双语双币种实训资料 在长期的专业实训中,我们的专业教师积累了很多专业实训资料,通过整理和整合,形成了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的一整套典型核算资料。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会计账簿、会计报表都采用双语双币种实训资料,做到与企业实际业务零差距。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国际会计的专业环境,接受仿真的专业教育。

(三)组建了专业教学团队

国际会计专业是我校一个成熟的专业,拥有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6人,助教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人,双学士1人,注册会计师2人,律师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1人。一位教师主编了《涉外会计》教材,实训指导教师编写一整套国际会计实训的校本教材。多年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既通晓了外贸知识,也提高了外语水平。

(四)取得了满意的报到率和就业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发展扩大,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往日益频繁。对企业传统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应具有传统财务人员所应具有的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国际交往中的法律法规、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际贸易规则、掌握国际结算与税收方法等。而所有这些正是我校国际会计专业教学重点。学生毕业时,已经取得会计电算化上岗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贸企业会计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珠算等级证书等,毕业生除可从事国内传统会计工作外,还可从事涉外方面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近年来,我校该专业无论是报到率,还是就业率都保持在良好状态,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我校国际会计专业的创新

(一)强化专业整合

我校原为“南通供销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始,我校拥有三个特色专业:会计专业、外贸专业和棉花检验专业,这三个专业在南通乃至全省都有一定知名度,当时的招生非常火爆。但到了2000年时,两个专业招生降为0,其中,就有会计专业。当时社会上整个会计专业都已经饱和,2001年会计专业停止招生。为此,会计教师开展了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到本地区有相当多外贸企业,他们需要既懂外贸业务知识,又懂一部分会计知识的人才。将这一信息传达给学校领导后,学校领导决定从2002年起对外招收会计专业(涉外会计方向),并在招生时进行广泛宣传、引导。第一年招生50人左右。在课程开设上,企业需要哪些知识,我们就开设哪些课程;在师资配置上,外贸业务知识由外贸教师讲授,会计业务知识由外贸教师和会计教师共同备课商定,从原始凭证的收集到记账凭证和账簿的选择,一切都以外贸企业的业务为基准。其中,相当一部分单据均为英文表述,给会计教师带来了不少挑战。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培养出的第一批学生,还没毕业就全被外贸企业预定了。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们在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课时安排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培养模式,而且积累了许多属于本专业的特色教学资料(如双语凭证)。从此,国际会计专业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而且招生一年比一年火爆。这正是强化专业整合导致的人才进出两旺。

(二)双语及“双证书”的推行

五年制会计专业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入学时的英语水平不是很好,为了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看懂相关外贸业务凭证,我校从学生一进校,就非常重视英语课程的教学,增加了英语课程的课时,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开设整整一学年的《会计英语》课程。通过这种双语环境的训练,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懂和处理外贸企业正常业务凭证。此外,作为国际会计专业的学生,我校不仅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还要求他们取得外贸企业会计证书,这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了上岗准备。事实也证明,我校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些年来,我校国际会计专业学生会计上岗证的通过率达到了70%,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及兄弟院校的水平,外贸会计证的通过率更是达到90%以上。前面表格中我校本专业近年来的报到率和就业率,就是这一创新举措推行成功的最好例证。

(三)4+X+Y+Z技能培养模式

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课程开设:课时安排等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即“4+X+Y+Z”的技能培养新模式:“4”指口才、书法、计算机、英语听力等通用技能;“X”指珠算、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等专业基础技能;“Y”指出纳、审计、纳税等岗位技能;“Z”代表转岗能力,即迁移和拓展能力。在会计凭证的认识及填写、各种会计账簿的认识及填写、会计报表的认识及填写、成本计算等专项实训中,充分利用校内会计实训室,结合课程教学安排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不间断地进行手工模拟实训、分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等系统训练,夯实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基本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高度重视学生技能考核,将职业资格培训课程融入日常教学及考核中,使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接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对取得多项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采取奖励学分方式,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智,于洪.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6).

[2]王莹.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2(45).

[3]陶燕.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考试周刊,2012(54).

第2篇

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专业同质化情况十分严重且比较普遍,表现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似、教学方法相似、实践教学条件和组织相似等,会计电算化专业亦是如此。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和挖掘特色,更好地服务于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经济;特色会计专业;必要性

一、高职会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专业同质化比较严重,没有专业特色。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同质化,没有自己的特色,各专业在培养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条件和组织方面都非常相似。会计电算化专业也是这样。这不仅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不利,在教学资源方面,同样也是一种浪费,没有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极不利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建设与长远发展,更无特色可言。真正的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

(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脱离实际的发展背景。一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学校环境、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同样也会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比如:院校所处区域的环境、以及区域内所在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等的大力支持等。目前很多院校的专业建设只从自身因素考虑,却忽视了外力因素。如果会计电算化专业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行业或者企业当帮手,不仅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校的基地建设、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学生就业等,为专业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专业课的编排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是,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理解能力略差;与中职院校的学生相比,动手能力较低。所以在专业课的设置与编排方面,既不能用本科版的压缩,也不能用中职版的升级。否则就会出现人才培养上鲜有特色和比较优势欠缺的“夹生饭”现象。这就要求从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设置出一套合理的课程编排。

(四)在实践教学和会计工作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从就业市场信息反馈,企业和其他雇主在招聘人员的认为,大部分毕业生都必须具备基本的会计技能、财务管理技能、计算机技能等专业技能,并能在最短时间内胜任会计。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主观重视不够,或由于客观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实践中对学校自身的特点、组织和实施的实践性课程,往往来自于用人单位的需要,节省了很大的差距。另外,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和培养环境严重脱节,企业文化氛围、培训材料、会计凭证等业务的实际原料和差异性差,培训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而且,对于会计专业培训课程和安排的定岗实习,很多企业的参与性都不高,因此,校企合作难以开展,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培训课程也无法落实,特色专业的建设更加难以实现。

二、建设特色高职会计专业的对策

(一)树立创新理念,强化特色专业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个传统优势专业,一直被列入国家的专业目录,存在时间相对较长。为了促进会计专业的长久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延续此专业的传统优势,同时也要不断开拓创新,一切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促进会计行业长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特色专业建设人员,要从自身做起,树立创新理念,把改革与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尽快完成特色专业的建设。

(二)根据陕西地方经济的特点和行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不断完善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围绕会计专业建设这一主题,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市场需求的研究,如发放问卷调查了解雇主的需求,进入人才市场脉搏专业发展趋势,访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等高职院校获得建设经验,邀请各单位或专家到学校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或研讨会,以找到建设方案,为提高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三)结合不同区域的地方经济情况及企业发展情况来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国教育部对特色专业建设提出过明确意见:将社会需求作为设置学科专业的向导,结合行业需求情况来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要求会计专业建设需结合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议以服务为基础并将发展区域经济作为基本出发点,来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另外,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务必加强与市场经济中行业发展的紧密联系,只有得到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才能有效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并重视人才基础知识塑造,方能有效提高其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严格执行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通过顶层设计与系统集成相结合来优化培训方案,实施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专业训练课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特色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不仅要加强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还要培养其实践教学能力。一般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留校或者从其他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他们一般理论知识相当丰富,但是由于未参加过实践培训或者实际操作机会较少,因此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要重点加强其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是可以特聘一些企业中优秀的骨干人员和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一线岗位人员作为特聘教师;二是可以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去相关企业中进行学习和教学,增强其实践能力;三是极推行教师下企业锻炼和顶岗实训制度,鼓励教师通过继续进修、考证、考研、参与竞赛、校企交流、国内培训、出国考察等多种形式提升综合素质,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塑造“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五)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能够为国家和企业作出贡献的专业性、高能力人才。随着高校对学生的扩招,会计专业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也就预示着学生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竞争会越来越强。所以如何让毕业生在如此大的竞争市场中占有优势是最值得研究的。现在很多院校对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采取大规模培养,统一规划,缺乏针对性,这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上,不要一味讲授,与学生多一些互动和交流,根据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先问一下其他学生的看法,激发学生广泛的思维能力,然后根据各种情况,进行解答。

(六)突出重点,不断完善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实施;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加强技能;教学条件的保障;实践训练课的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和专业教学材料;生产、学习和合作办学。这就意味着,建设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内容都必须经过周密的规划、周密的组织和实施,确保整个质量体系的建设。当然,综合规划和建设并不意味着上述诸多的详尽、平衡性,应该是站在全球高度,寻求盈亏平衡点。

【参考文献】

[1]谷宝顺.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28

[2]楼林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6,15

[3]肖龙阶.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文教资料,2007,10,25

第3篇

一、高职高专的现状

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灵活,紧跟市场需求;师资队伍调整机制灵活,人才能进能出;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它的不足:首先,生源文化素质偏低;其次,师资队伍不稳定;最后,民办高职高专缺少必要的政府资金支持,企业的逐利性也时常体现在办学过程中,很难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提高学院的竞争软实力。

二、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与特色发展的几点建议

1.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激励

引入“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探索建立行业企业举办的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年金制度。

送培现有教师。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加强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实践企业基地,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如地方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行业协会组织。

2.构建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具体来说,可以由下面四个部分构成:适应课堂教学需要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提问法、讨论法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适应实践教学的方法(如模仿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单元组合教学法等)、适应生产实习教学的方法(如四阶段教学法、作业教学法、小组工作式教学方法等)及适应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方法,是指适应关键能力培养及创新精神培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

3.创新课程建设体系,更多融入数字化、信息化课程

首先,加紧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放开引入主流会计电算化软件企业开发的最新软件产品,如用友ERP、用友税务实验室、金蝶KIS专业版、网中网出纳等软件,在专业课教学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其次,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将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标准。再次,通过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大赛提升教师和学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紧迫性。

4.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高专可以与用友、金蝶、网中网等会计核算软件公司合作办学,共享其软件产品,探索在校内开设会计软件水平测试及认证考点,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也可与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中小微工商企业等建立长期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使其成为学生岗前实习的摇篮,同时也可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使这批校外实训基地真正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坚实纽带。

5.引导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成功经验

作为西南地区第一批被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高职院校,四川天一学院从1991年办学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期间培养出了部分十分优秀的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庆的良好时机,邀请这些毕业生重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介绍经历,让尚未走出校门、踏入职场的莘莘学子提前感受到就业的艰难、生活的不易,以及在校期间掌握核心专业技能的迫切必要性,引导他们更早、更好地规划高职求学生涯和未来职业生涯,不再虚度光阴。

6.定期举办系部师生交流活动

定期举办系部师生交流活动,给教师和学生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享一些好的教学经验。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每一节课的成功都不可能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加离不开授课教师的精心准备,所以师生定期互动交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从课堂上学到需要的知识,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张荣华,李建国.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渠道[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06(2).

第4篇

论文摘要: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专业办学特色更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试图探索会计专业办学特色及其实现途径。

一、学科专业特色是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4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办学特色的描述是: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①这一描述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了办学特色的本质——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等。“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凡有一定成就的大学无不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②所以,象广东工业大学这样追求强势本科的学校一定要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确保优势。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认为,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办学特色也就体现在这几方面。大学办学特色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人才素质特色(包括教职工和学生)、培养模式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管理机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和办学环境特色等几个方面。其中学科专业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科专业特色,其他的特色如科学研究特色及社会服务特色等也无从谈起。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探索

(一)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无办学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发展后劲。在高校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没有特色的学校很难生存下去。学校的发展如此,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现在各个大学都非常重视办学特色的探索。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特色在于:加强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融合,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专业人才。所以他们会计专业的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外语,他们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既有一般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有过人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再如浙江工业大学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为核心的办学特色。他们的会计专业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实践,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较大的比重。所以一个学校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善于挖掘本校的办学特色,注重突出特色项目,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有我优”的思想。办学特色要具有独特性,强调优质性,体现创新性。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积累和凝炼

特色的创建要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总结提炼。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才能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要进一步总结、发扬和凸显这些办学特色。从目前我国创办会计专业的学校看,有综合性大学,有财经类的院校,也有工科院校。有的学校会计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有的仅创办十余年,可以说没有几代人的传承,想在一日之间形成特色几乎是不可能的。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一个总结和创建学校特色的有利契机。虽然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暂告一段落,但仍要以评估为契机,适应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趋势,始终不渝地贯彻“以创新求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思路,推进会计本科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在今后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来。

(三)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理念是关键,人才是基础

学会计专业出身的人,也许是囿于专业的原因,从接触会计专业开始,在学习工作别强调规则、制度、准则等,凡事要按制度、准则办理,这是这门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但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也没有已成的模式可循,因循现有的制度势必会走进一条死胡同。所以会计专业的师生应该有创新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开放意识、多元意识等新的理念,不断创新进取,才能有所成就。虽然专业特色的影响因素有多项,但人的因素仍然还是第一位的。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人才是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才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教辅等多方面的人才,会计专业要能吸引人、凝聚人、发展人,人才在发展专业中成长,专业因有了人才才能发展。

三、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

广东工业大学的会计专业由于创办时间短,底子薄,基础弱等原因,到目前为止,尚无明显的办学特色而言,与经济管理学院经管类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差距仍很大,这与学校打造强势本科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未来如何走出一条工科院校办出会计专业特色的路子,任重而道远。

(一)要有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

战略与战术原是军事上的一对术语,战术着眼于短期,集中精力打歼灭战,战略则着眼于长期,围绕一个长远的目标可以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应该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涉及会计人才素质(包括教职工和学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会计科学研究、会计专业管理机制、社会服务和办学环境等诸多方面。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应该由学校、学院及系本着长远、系统、统筹发展的原则来制定。会计专业有整个广东工业大学的工科背景,有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的多学科的平台,只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方向,日积月累,必有所获。

(二)要有一个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

分析一下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可以发现,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师队伍中,大多30-45岁之间,毕业于国内某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学位教师约占总教师人数的一半,教师队伍中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具有博士学位。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前后均无实际工作的经验,仅有少数几人有社会挂职的经验,他们大多忙于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很难有精力考虑会计专业特色的发展的问题。为了晋升职称,他们才会考虑、申请课题之类的科研活动。他们普遍反映缺乏科研活动带头人,更缺乏科研活动氛围,社会服务也流于形式。因此要想办出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特色,学校及学院必需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走出去,引进来,建立一支多元化、知识结构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三)会计专业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

如前所述,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会计专业也要从这三方面入手,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在教学上应明确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今后大多服务于广东省及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所以要鼓励学生一专多能,一人能兼多职,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辅修其他专业。在专业教学上,要立足讲透“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课程,而不能象有的重点院校一样,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上。在科研上,现阶段还是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为主,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促进纵向科研项目的申请。在社会服务上,要通过横向科研项目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扩大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2004. 8.9.

第5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应该着力提升自身的特色教育,不能一味地与普遍的教育特点相迎合,不注重自身教育的针对性,这样无论对于学生还是企业都是其供需关系中的屏障。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下高职会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高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策略。

高职院校应用型特色教育会计专业建设

一、当下高职会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是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作用和职能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计专业在不同的高职院校中广泛成立,且历久弥新。截止当下,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已经高达全国第六的行业,每年也会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进入社会。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为社会不断输出优秀的人才。就在专业极具膨胀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也逐渐出现,会计的就业难就成为了典型的、突出的问题之一。总的来看,当下国内高校的会计专业大多都设置雷同,没有根据企业和地区的特色开展,缺乏创新,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缺乏创新动力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为主,以就业为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注重实践技能方面,重点要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高职会计专业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实践性人才,满足了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对于会计的需求。会计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方法和体系,其教育模式较为稳定,很多会计院校都属于省级的师范专业,甚至到了国家级的示范专业,但是从根本上,院校缺乏改革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专业发展与社会出现了偏离。

2.专业建设具有较强的趋同性

受到专业特性以及院校自身经济情况的影响,很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仍以理论为主,以实践训练为辅,这样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校内实训,而学生没有充分的工作环境去历练,动手能力较差。除此之外,学校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对不够关注,这就导致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不具备充足的文化底蕴。最后,由于课程的体系陈旧,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雷同,不能紧随时代步伐,将信息化的内容融入其中,总的来说,创新性明显滞后。

3.供需不匹配

新的时代为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下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而是对其综合素质展开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欠缺的。从本质上来看,这些素质与学生的从业经历以及学生对于有关岗位的磨炼都有关,只有学生真正地融入岗位,才能够切实地理解会计工作的内涵,理解作为一名真正的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拥有怎样的素质。然而在当下的会计教学中,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实训环节安排,这就导致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入不敷出。

二、高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策略

1.确立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高职院校应重点培养应用型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当下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具体的人才使用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培养体系,最终要以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具体的会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的特点,确定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办学宗旨,在其中融入订单培养,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将理论学习与岗位技能实训练习在一起作为改革的重点内容,以此来提升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融合,并进一步提升专业的建设。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化的人才培养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念,包括从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业务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的教育。本着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结合具体的人才培B目标,通过对社会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以及座谈会的召开,了解学生和企业双方需求,进一步优化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会计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不能仅仅满足于岗位上的需求,特色专业建设应着力从实践环节入手,打开校企合作的通道,为学生拓展实训的基地。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学生参观、观摩和实习,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实现有关技能得到真正的应用与实践。

3.创新教学方法

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教学的创新设计,做好教学与研究齐头并进的工作,以校本教研工作的发展来推动学校的办学质量,以专业的特色教学鼓励专业更好地进行改革实践。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鼓励彼此创新,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以及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一些对会计专业术语的使用,让会计专业教学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当中。例如在讲到资产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把精力放在背诵上,但是他们不一定真正地理解。那么这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启发,将学校想象成一个企业,我们在这个企业里都是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会看到什么?学生会说办公楼、宿舍和电脑、桌椅等等。教师可以通过企业获得这些物品的方式来解释什么是资产,逐步引导学生利用资产来做出相关概念的引述。重视对学生思想、方法、态度以及道德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此更好地应用在工作当中,只有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才能够确保教学的作用。

三、结语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特色会计专业教学应该结合行业的需求,结合本校资源的优势,确定好专业的定位,明确今后的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在人才输出时出现雷同的情况。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教育还需要提升教师工作的能力和方法,让知识和综合素养可以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淑萍.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商业经济,2016,06:148-150.

[2]陈怡.高职院校“循环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111-113.

第6篇

【关键词】 工科院校; 会计学; 特色专业; 建设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对会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实现了与国际会计的趋同,符合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工科院校具有以工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特点。大多数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大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在会计学专业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会计学专业的师资水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仍不能满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办学特色不鲜明,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工科院校会计学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如果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那么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工科院校必须对会计学专业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积极探索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适应时代的变革。

一、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大多数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起步较晚,整个会计学科体系还很不完善,尽管会计教育在近一二十年中得到根本的发展和改观,但是也日益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

教师在会计学专业教育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会计教学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师的素质和师资的水平是制约会计学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在现行的会计学专业教育中,教师整体素质和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教师的综合知识储备不足。目前,我国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是本专业硕、博士毕业直接任教,他们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对会计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了解深入,但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系统了解,综合知识储备不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二是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在许多工科院校中,从事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教师普遍缺乏实际的企事业工作、实践经验,他们大部分是走出课堂后直接就走上讲台的,没有实际从事会计、审计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新技术、新知识发展对会计专业教育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的问题

目前,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不难看出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开设的课程存在层次不清的现象,课程之间尤其是专业主干课之间存在重复现象,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过小,课程设置偏向于理论基础知识,忽视会计实践教学环节。这些都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工科院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拓宽会计人才的知识面。然而,目前大多数工科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未能充分认识这一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有一定局限性,与财经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就业上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工科院校在会计教育中必须改革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1.教材体系不完善

会计准则制度变化较快,会计教材的新旧交替也相应加快。就教材建设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多数工科院校自编会计教材的力量不足,适用性也不强。二是在教材编写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会计准则制度解释较多,理论分析很少,缺乏案例分析,使得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难以提高。三是由于市场上的会计教材很多,很难找到适应工科院校特色的教材,不是教材之间不够协调,就是与专业方向存在着差距,很难形成一套适用自己的教材体系。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很难摆脱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基本教学模式,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案例教学的运用有待于提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不但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各学科之间相互独立、自成一体,不利于课程的优化整合,从而导致了学生不能融会贯通地把各个孤立的专业知识点综合起来,更不利于进一步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四)教学设施方面的问题

会计学科是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很强。但许多工科院校的会计专业由于起步晚、人力财力的缺乏,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设施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会计专业的建设,不仅在软件上(师资队伍、资料积累等),而且在硬件上(计算机、实验室等)都需要有很大的投资,才能满足现代会计教学的需要,然而大多数工科院校对会计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有些学校虽然实现了“校企结合”、建立了会计实验室,却存在投资不足的情况,以致于校企结合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实验设备陈旧、配置不规范,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二、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般认为,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实际质量方面,已具有其独特性、地方性和比较优势,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专业。

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是指围绕社会需求、结合国家经济科技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水平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工科院校传统的学科优势,对其会计学专业进行特色定位,科学确定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大力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发展变革中形成自己的会计学特色专业教育的过程。

(一)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大多数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发展时间不长,只有短短十几年,以往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行业特色能满足专业对口的需要,而目前行业特色不再是优势,在大部分学生把择业的目光投向事务所和公司而不是行业工业企业的时候,工科院校的传统优势减弱。工科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进入社会后与财经类院校培养的人才事实上是在同一标准下竞争的,与财经类院校相比,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就业竞争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为了增强工科院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自身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是基础,必须发挥会计学专业特有的优势,专业特色就是竞争力。

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无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发展前景。在会计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很难同其他财经类院校相提并论。因此,工科院校必须进一步深化会计教育改革、提高会计教育教学质量,推行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工科院校已有的学科优势,依托行业特色,实现会计学专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针对工科院校在会计学专业教育上所出现的问题,为了突出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特色,必须从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框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明确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工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凸显自己的特色,旨在培养掌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与初步的理论研究水平,能够在企业、事业、政府等部门从事会计、管理、审计等实际工作与科研工作的高素质的通用型的专门人才。应树立“分阶段、分层次确定培养目标”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转变教育理念。所谓“分阶段”,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学历树立不同的培养目标,会计的学历主要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阶段。所谓“分层次”,主要是对同一阶段的人才培养来说,针对不同的学生树立不同的培养目标。

2.加强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教师是一个学校的主体,是学校办学的首要因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障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会计学特色专业。因此,要围绕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1)重视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在人才引进上向会计学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会计学特色专业靠拢,吸收和引进有较高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上向会计学特色专业侧重,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同时积极鼓励暑期教师带领学生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与调研,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知社会、认同会计学专业的意识与能力,以此保持会计学专业的特色。

(2)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鼓励、激发教师的科研能力。形成一支能够适应和把握现代学术研究方向的创新型的学术团队,培育优秀的科研群体,确定会计学专业优势。

(3)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将专业精湛、业务全面、责任心强、勇于奉献、团队意识强的优秀教师,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拔为会计学学科带头人,给与相应的责权,并在科研、论著出版等方面给与倾斜政策,使其充分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领导和带动会计学科的发展。积极培养会计学青年骨干教师,对其科研成果给予奖励,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他们,在其知识与学术水平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提高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到企业实际锻炼,重点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能力。

3.优化会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为实现通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原则,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

(1)优化课程设置。必须克服目前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过于狭窄的不足,拓宽专业基础,加大基础课的比重,增加与工科院校优势专业相关的课程选修,增加实践性课程,使之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相符合。

(2)完善课程体系。必须调整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使之更加合理化,应该注意现有课程之间的衔接,尽量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程容量,使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吸收更多的知识,力求知识的广博性,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注意规划出几个方向模块课程,以便于学生学习方向的选择。

(3)增强会计实践课程。针对会计专业实践性、技能性强的特点,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造和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了解与掌握,在实践中感悟所学的理论知识,激发创新意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4.改革会计教材体系

在会计教材方面,要克服会计教材不能适应会计规范变化的情况,必须改革原有的教材体系,跟上会计制度、税法等的变化。一是要改革原有会计教材体系和内容,使教材内容尽快与国际化的制度法规接轨。二是部分专业课程可以直接使用原版教材,特别是比较薄弱的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当然,各高校没有必要选用一种会计教材,因为任何一所高校,在会计课程的各个领域,都会形成自己的特色,都会有自己的研究成果。三是针对教材落后实际的情况,各高校要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和积极自编教材,增加行业案例,这样会计教材内容新,更具有实用性。

5.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会计教学可以说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比较呆板的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习效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因此,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

就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讲,可供选择的有以下几种: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论文写作法、思辨式教学法等。在实际教学中,上述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亦可结合使用。在这些教学方法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将教与学互相融合,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思辨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独立自学能力。

6.增强会计实践环节

会计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才能迅速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工科院校应发挥工程技术上的教学优势,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反复交叉的形式,加大教学设施建设,真正实现教学实践环节。

(1)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根据企业实际会计主体,设计模拟会计资料,学生在学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后,可安排数周时间进行会计综合实务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仿真企业实际业务,独立完成任务,达到培养实务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

(2)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工科院校具有工程技术教学和实践的优势,应实现与会计知识和实践充分融合,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具有对企业运作的全流程进行模拟实践的功能,能为实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提供有力的保障。

(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校企联合。学校及院系有关负责人应采取有效的方式与企业建立联系,突出行业优势,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与企业联合办学,让学生参与某些实际工作,培养其动手能力。深入现场学习,使学生增加真实感,增强职业判别能力和协作能力,提高实习质量。

三、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高技能、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将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无疑给工科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因此,进行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是工科院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和理想选择。

创建会计学特色专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形成和发展会计学特色专业,宏观上必须要以教育思想等根本问题为出发点,确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微观上将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作为一个有序的系统加以设计和建设。工科院校只有发挥各自优势,使会计专业的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会计学专业特色,才能培养出社会最需要的会计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田淑英,李静文.工科院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与教学研究[R].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6.

[2] 金希萍.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考[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107-108.

[3] 鄢仲天.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 李琳琳.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理论探讨[J].科技资讯,2008(13):126-126.

[5] 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81.

[6] 孙霞.浅析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科技信息,2008(31):531-544.

第7篇

关键字:会计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根据我国人事部的人才市场供求信息表明,今后几年最为走俏的十大专业中就有会计专业。无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都需要会计,2015十大最好就业前景专业排行榜就有经济类专业,尤其是金融、财会类毕业生,他们掌握着现代管理学、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预测、决策、控制、抗风险、投资、融资、经营管理的能力。总之,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未来有较多的选择,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会计、审计、税务等工作外,从业领域还有很多(金融、保险、证券)。但就目前来看,存在的主要不足是毕业生的就业起薪相对较低,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尚较差,毕业生就业积极性不高。5%的未就业毕业生除个别自主业外,大多数都是不愿意就业或就业后自动离岗。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贯彻新的职教思想。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校企深度融合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突出修德教育,强化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特色育人。培养"毕业即可上岗、上岗即可工作"的,可从事商业、工业、房地产开发业、酒店服务业等行业财务会计相关岗位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建设特色课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应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的创新,形成以"代账公司"为关键点,彻底解开会计专业无法接触到企业实际会计业务的难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融合体。课程教学内容与代账公司业务两条主线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打破沿用了五十多年的按会计要素设置课程的框架,重构以商业、制造业、房地产开发业、服务业这四大行业为主线,以企业经济业务为基础,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摒弃原来的以会计账务处理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计专业培养的重点由会计业务操作技能转变为以行业会计核算特点为主线的包括核算流程、业务处理原则与方法在内的会计方法能力,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取消一直沿用了五十多年的理论教学加课程实训的模式,取消课程实训,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具体建设思路如下:

一、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两年理论教学,最后一年顶岗实习。以代账公司为实践平台,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突出的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对实际经济业务的模拟,强化实践性教学。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与代账公司的实际业务处理紧密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融合。

二、构建特色教学体系

构建以商业、制造业、房地产开发业、服务业等四个行业为主线、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财务与会计岗位分工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如下:

三、打造特色教学团队

大多院校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双师结构不尽合理,职称结构呈哑铃型分布,高级职称多,助教多,中间讲师阶层力量薄弱。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会计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部分教师(包括老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照本宣科的现象时有发生。年轻教师大部分是"双不足"的情况,既缺少会计业务实践经验,又缺少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而直接从企业引进具有企业一线实战经验的会计师难度很大。

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是通过落实导师制和助教制度,积极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快速提高她们的实践能力,考取会计师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使其具有双师资格;有计划地引进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双师素质教师,充实到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中;从合作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以达到完全覆盖专业主干课程的合理状态。

会计专业,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专业,只有办成自己的风格,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实现专业建设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于长湖.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142~143.

[2]卢春霞,范小荣.广州城建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 .中国城市经济,2011,(06).

[3]葛锦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要义--以中等职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J] .交通职业教育,2011,(04).

[4]李冠瑛.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12).

作者简介:

张正环,女,(1973.9--),黑龙江海伦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学。

郭亚琴,女,(1972.6--),黑龙江牡丹江人,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会计学。

(注:论文属课题论文)

1、课题类别: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