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效生态农业范文

时间:2023-10-11 16:15:07

序论:在您撰写高效生态农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效生态农业

第1篇

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库区的当然选择

*库区重庆段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幅员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部库区面积的84%,涉及21个区县,1725.74万人,农业人口占库区总人口的74.67%。区内环境压力大,生态脆弱。

1、自然因素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差异明显。*库区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平坝河谷占库区总面积的4.3%,山地、丘陵分别占到了总面积的74%和21.7%;库区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的稳产增收;库区物种资源丰富,具有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群落、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特征。

2、人为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库区森林覆盖由五十年代的30%—50%下降到现在的17%左右,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功能失调,难以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作用,由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优质草山草坡面积减少,秃山裸岩显著增加,一些地域的生态小气候发生了恶性变化;库区水土流失面积55.95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1.57亿吨,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仅严重威胁着水库的安全运行,而且造成库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库区伏旱频率高达80%-90%,是著名的伏旱区,又是暴雨区,经常遭受洪水、山洪袭击,山地灾害严重,山崩、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

3、受*工程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库区农村坡耕地占80%,人均耕地0.78亩(详查为1.25亩),*工程的兴建,使集中在河谷平坝的良田沃土大多被淹没,剩余土地多匮乏贫瘠,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工程建设,移民后靠安置建房、修路、垦地将加剧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水库蓄水淹没,将使库区局部气候发生变化,冬天极端气温上升,夏天极端气温下降,湿度加大,将导致库区农作物病、虫危害加重。

我国加入WTO,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山地、坡地多,地块小、零乱,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有一定的障碍,决定了只有生态能够构筑*库区农业的比较优势;确保未来*水库的长期安全运行,要求库区农业必须走生态农业的道路。种种因素表明,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是*库区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只有立足市场,依靠科技,推广应用高效的、绿色的、无污染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大力*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生态产业和产品,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才是*库区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发展*库区高效生态农业要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生态农业体系,把粮食生产和多经生产、发展种植与牧副渔业、发展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最终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以培植生态系统的新增长点为基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多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水、林、土、肥”,因此,应将“兴水、造林、建设‘三高’农田、改土培肥”放在生态农业建设的突出位置上。通过兴修、整补重点水利工程及干支渠配套,在重点河段修建河堤及沉沙坝,形成“防洪、防涝、防旱”工程体系,建立起集中连片的三高农业示范区。在不断完善林区工程的同时,以提高河道绿林、家田林网、庭院经济为主攻目标,加强林木品种结构调整,提高林木覆盖率。尽量多种绿肥,实施秸秆还田,普遍推广配方施肥工程,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2、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持续利用为中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持续利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立足点,库区生态农业应合理组织和调整产业结构,营造以本地资源为主,低能耗、低物耗、*放型的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模式,充分发挥区位生态优势,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适度规模生产基地和布局结构。高山(高地、山顶、山脊)耕地面积比重小、坡陡土薄肥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必须实施保护性*发,以生态林营建或者生态林(草)保护性利用为主,形成林、畜为主的山坡生态工程区,配套*发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生态工程;低山(山腰、山坡)耕地面积大,自然条件好,但大于25度的旱地面积大,应以林果、农林复合为主,体现对山地环境稳定性维持和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形成高效农田生态工程区;山脚堆积扇、平坝、台地稻田及水田面积大,应做好生态保护性耕作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形成以粮食、渔业、特种经济作物为主的综合*发立体生态工程区。

3、以工程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围绕国家实施的“丰收计划”、“沃土计划”、农业综合*发、长江生态林、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等项目,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道路。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启动,农民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全面推进农田生态工程、庭院生态工程、“四沿”生态林建设工程和农用物资农科教一体化工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一批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生态农业的重点示范工程,把*库区建设成为西部内陆一个生态产业密集带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4、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突出“四化”。一是区域化,根据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的土地、土壤、自然、气候、人才、技术条件,按照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有目标、有步骤地*发区域特色,形成规模、形成基地,迈向产业化。二是规模化,克服小农业和单项经营思想,摆脱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走规模经营、综合协调的新路子,形成一批优质高产、特色显著的农产品基地。三是立体化,利用生物相辅相成的原理,形成多种模式的地面混种、空中混长、水下混养,达到生物间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的生态效果。四是恢复化,主要是*发河堤,形成绿色长廊,退耕还林,退废还林,清淤治污。

三、*库区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分析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支撑,根据*库区生态特点,应大力培植六大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一批商品率、创汇率、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产品,形成高效生态产业链。

1、林果业。以柑桔为主的林果业是*库区的优势产业,长江柑桔带是世界上最适合柑桔生长的地区之一,这里特殊的气候和洁净的环境,为发展柑桔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已有美国的施格兰公司、北京的汇源果汁等名牌企业入驻*库区,发展果汁型的柑桔产业。目前*库区柑桔的亩产量只有1500公斤左右,如果采用好的种苗和技术,亩产量可达到4000公斤,再进行深加工增值后,效益可呈几何级数增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林业。*库区山地资源多,雨量充沛,适合木、竹生长,*库区和重庆在传统上是我国木材的生产区之一,结合退还林还草和长江中上游生态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发展速丰生产林和竹业为主的林产品及加工业,既是保护*生态的要求,又是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草食畜牧业。*库区山高坡陡,草场广布,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引导下,将有更多的坡耕地被用来种草种树,这里降雨充沛、气候湿润,多数牧草能四季生长,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条件良好,应积极发展以牛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及奶产品、肉食品加工业,形成草畜生态养殖模式。目前像云阳县引进的四川“南江黄羊”,每年有数十万只远下南粤,创造的效益达几百万元;奉节县引进的波尔山羊皮材肉质两佳,产品供不应求,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

4、药业。*库区广阔的山场资源和特殊的自然条件,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适宜黄山药、盾叶薯蓣、黄连、党参、羊霍、独活、白术、半夏等药材,香桂、香樟、直杆蓝桉、互叶白千层等香料及各种菌类的种植和生长,有利于发展以优质中药材为主的药材、香料、菌类种植业及加工业。

5、生态观光旅游业。*库区谷幽峡深、风光旖旎,自然景观甲于天下,文化积淀名闻四海,是我国潜力巨大的旅游富矿,以长江*为主线串起的鄂西神龙架、湘西张家界,将形成十字形的大*旅游圈。*水库蓄水后,高峡出平湖,处处见岛屿,将呈现出一幅全新的峡江风光,未来的*旅游将是库区农村移民致富的新产业。

6、渔业。*水库蓄水后,将形成162万亩的河道型湖面,扣除江河航道、城镇周围和其它不宜利用的水域,还有60万亩水面可发展为水产养殖场所。蓄水后江水流速减缓,发展水产养殖的条件十分优越。*水库蓄水后,渔业可安置2.36万个劳动力,约合4.5万个移民,是*库区移民致富的可靠途径之一。

四、*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

高效生态农业是*库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切实有效推进*库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应着重实施六大战略。

1、科教兴农战略。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实验性、先进性和示范性,需要科技进步来引导。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密切联系,注重引进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要注意人口质量与劳动者生产、生活技能的提高,建立一定的培训基地和特种种植业、养殖业的专业技术协会,吸收、运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技术运用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形成*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的科技支撑。

2、结构调整战略。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传统粮猪型结构向农林牧渔复合型结构的转变,建立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新型结构。总体思路是规模调大、档次调高、市场调外、区域调专、品种调优、产业调新、机制调活、效益调好。粮油结构调整应“稳水稻玉米,减小麦薯类,增油料杂粮,重品质效益”。畜牧业结构调整应大力发展草食性、节粮型畜禽业,主要是大力发展肉用牛羊、积极发展肉用禽兔,提高畜产品品质(无规定疫病、达到国家和出口卫生检疫检验标准)。多经结构调整应大力发展特色产品、绿色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柑桔、甜柿、龙眼、桂花、辛夷、黄柏、橄榄、杜仲、佛手、木姜子、香椿、厚朴、油桐、楠竹、水竹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均高的物种,是库区的特产,同时也是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相结合的项目,值得发展。马铃薯、红苕、玉米不利于生态建设、生产价值低,应减少种植。

3、农业产业化战略。发展“公司制”和“合作制”,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走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向导,大搞订单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在推进产业化过程中,注重生物间、生态与环境间,产业链间、区域间、农场与市场间的组合效应,利用库区同样的生态环境和大致相同的生物链,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调整解决温饱为主的粮猪型农业结构成为为人类提供营养、保健、美化食品、天然医药品和日化品的林草结合、农林结合、林畜结合、混交林、混播牧草的生物多样化生态型农业,减少单一模式,形成协调的生物链和更良好的生态系统。

4、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库区必须尽快制定出台加快城镇化的政策措施,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推动农村人口、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减少农民来来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态环境压力;通过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第2篇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得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这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只有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因此,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避免过度,并注重环境保护。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农产品销路不畅,那么现代高效农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将难以实现。因此,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时候,应该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产业的门类、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等,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利用科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估体系,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改进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研发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加强科研成果的运用,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高效农业农业的发展。

b增加政府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证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5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改变秸秆、杂草等直接燃烧的情况,用作饲料,改善土壤肥力等;对农业产品进行多层次的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推行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为广大农民致富开拓新途径。总之,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并能够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6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以某一特色产品为起点,适当延长食物链或者加工链,进而开发出一系列的农产品和食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物能资源、废弃物等等,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7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农民之间的联系,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坚持特色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将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注重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8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一,创新推广方式。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遴选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做好技术培训工作。还有必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对新技术、新品种进行展示,并积极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等活动,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实效。第二,健全考评机制。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业绩作为考评指标,将农村居民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考核,落实推广人员的职责,根据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确定他们的薪酬。第三,细化推广队伍。根据实际情况,推动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调动农民、社团组织等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细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逐渐形成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以上种种方式,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第3篇

我国的生态学家马世骏等人经过近30a的探索,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理论,于1981年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定义为: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起来而建立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农业体系。农业部颁布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中将中国生态农业定义为: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2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业主体——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是否能够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我国总体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自耕农村统计年鉴》的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情况数据显示,文盲或半文盲的比例达到5.47%,小学程度达到26%,而大专及以上程度达到2.65%。虽然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年了,但是限于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农村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大多向二、三线城市流动,从事农业的高素质人才较少。我国传统农业经济是以粗放型经济为主,从事农业活动都是体力活,通过体力不断地重复生产,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很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业劳动者的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发展这种生态农业,传统的落后的观念肯定不能理解生态农业的相关内容。2.2农业可耕地面积少。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广阔,但是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大部分都是山地或荒漠,又或是盐碱地,根本不利于种植。加上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向农村扩张,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土地,使得我国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上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森林砍伐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也越来越严重。我国曾经出现过围湖造田、大面积的开荒,希望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于是人们又开始退耕还林。事实证明,只有通过生态农业方式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生态农业模式的类型

3.1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猪,就是猪圈;沼,就是沼气池;果,就是果园。这种模式是国内南方目前应用比较多的一种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流程就是把养猪场产生的废物排到沼气池,通过沼气池转化成沼气,用于照明或做饭,然后沼气池里面的污染物又可以用来做果园的生态肥料,种植果树。这一圈循环下来,把凝聚了复杂的生化反应的沼气池作为中心,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提高。这种猪-沼-果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养殖业为主,以沼气池为核心,同时还能进行相关的果业和渔业,是对现有资源的一种充分利用。3.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种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把水田作为基础,通过沼气和水田的有机结合来种养。通过把猪牛栏和厕所都与沼气池连接起来,把产生的废弃物全都排放到沼气池,通过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照明、做饭,沼肥排放到水田,水田里种植着农作物,还放养着鸭子。因为沼肥的有机肥含量比较高,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资料显示,水稻吸收沼肥以后能够降低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发病率。相对于传统农业的施肥方式,不仅生态环保,而且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这一系列的循环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保护意义。

建设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首先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优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开办农民培训班,对农民进行先进的农业知识培训,改变农民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逐渐加快,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必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者:李源 单位:河南省叶县农业局

第4篇

种植业是弱质农业,是人类生存的的根基,比较效益低受环境影响大。一家一户土地面积有限,单纯靠种植粮食棉花是难以致富的。以2014年为例,一般亩产籽棉450斤,每斤籽棉3•1元,毛收益1395元,投入化肥农药种子等成本近450元(不包含土地承包费和采摘费),亩效益在900元。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即:一是改革旧的种植模式采用新的间作套种模式,解决植棉高产低效的问题,如采用瓜棉间作•瓜粮间作•早春西瓜采用拱棚育苗,终霜期及早定植巧打时间差,已取的亩效益的最大化。2013年我镇一村部分村民发展工棚育苗西瓜50亩,亩效益均在4000左右。二是大力发展高效蔬菜种植业名特优新品种提高种植效益。以段家村为代表的辣椒种植已初具规模效益可观。毛坨村成立了占地近300亩津发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台田上面种植葡萄,亩效益均在5000元以上并且带动过了周边农民种值葡萄的积极性,成为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大投入引进推广高产抗病适应机械化的优良品种,推广粮棉间作,我省鑫秋种业公司成功开发出了麦棉两熟双高产配套技术推广模式,亩产小麦440公斤皮棉95公斤,比纯作棉田亩增收1000元,这种种植模式值得我镇汀河工作区部分村推广。

二、加快生态畜牧养殖也建设。

近几年来,我真初步形成了以津合牧业•一村养猪示范基地等为代表的养殖示范小区。下一步应从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入手,充分发货资源优势市场技术优势,探索环保生态养殖模式,以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发展养殖小区,加快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技术的推广。大力推广生物发酵床自然养殖模式,即根据微生态理论,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在猪舍内铺设锯末•玉米秸等有机垫料,添加微生物菌剂降解猪粪,从源头上实现环保无公害养殖。形成绿色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形成品牌,才会走向产业化,路才会越走越宽。

三、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水产养殖产量稳定,投资小收益高,有利于人工管理和控制,发展潜力大。我镇可养殖水面近8000亩,资源优势明显,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效渔业示范区,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和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2014年养殖南美白对虾5000亩,效益可观,随着经济的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但在养殖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问题,如:南美白对虾病害越来越多,危害性越来越大,养殖环境恶化,虾苗退化严重,抗病能力差等原因养殖户经济效益亏损,农民养殖积极性降低。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应为调整渔业结构。一是推广鱼虾混养技术,减少病害的发生,降低养殖风险实现鱼虾双丰收。南美白对虾可与淡水白昌或漠斑牙鲆混养。二是发展以鱼为主,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立体农业,即台田养鸡养猪,水中养鱼虾,水上养鸭鹅池边种草,鸡粪喂猪,猪粪喂鱼形成了一种鱼草禽畜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模式,农民既增加了收益同时也保护了环境。三是推广鱼藕混作模式,利用鱼藕共生互利的关系,减少了养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达到了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可取得较高效益。四是推广鱼-黑麦草轮作新技术,这对多年淤积严重,清淤困难的连片鱼池,以减少池底污染,防治鱼病和泛塘十分有利,开辟了一条高效生态渔业的新路子。

四、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观光旅游农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休闲渔业,旅游农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新的渔业增长点。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应向观光农业•旅游业•服务业融为一体得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渔业格局发展。以裕后•光前•陈家等村为中心,在台田上面种植葡萄西瓜等瓜果,池塘养鱼虾,集观景,休闲•采摘•度假•垂钓•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打造黄河三角洲风情的休闲观光农业区,充分发挥农家田园特色,展现田园风光魅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五、积极发展林果业。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镇实施了“三网”绿化工程,乡村文明提示工程,采用乔木灌木相结合的模式扩大了绿化面积。2014年植树30万棵,绿化标准高,树木成活率高,已构成了多树种,多层次•多形式的网•带•片•点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下一步应重点发展林业育苗•果园等,前邵村•四一等村2011年大力发展林业育苗,目前已种植白蜡•柽柳•国槐•法桐等苗木1200亩,苗木远销省内外,效益可观。

六、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以种植养殖业为基础,有利于发展当地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优势产品的发展壮大,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七、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水资源保护。

2014年实施了我镇乡村文明建设活动,彻底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村内垃圾集中清运,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村以此为契机教育引导农民改掉陋习,争做卫生模范。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活污水的排放,农药和生产废料,水产超负荷养殖等造成了水质污染,应积极运用现代工程技术,解决农业污染难题。在农业生产上通过配方施肥、科学施肥,提高使用效率,增加有机肥施用量,秸秆还田等逐步减少化肥施用量,加强农用地膜的回收和利用,有效地控制农业残留物的污染,通过沼气入户工程,解决粪便污染问题。

八、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镇盐碱地多,对黄河水的依赖性极强,应充分利用“渤海粮仓”示范工程项目,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应不断完善,做到沟、渠、路、林、桥、涵、闸配套,旱能浇、涝能排,促进粮棉产量稳步提高。

九、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当前农业生产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农民更关心的是市场信息,应树立以民为本的推广理念,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用新途径新技术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重视对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做到以点带面,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十、结语

第5篇

1.1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我市近年来着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全市已制定省、市农业地方标准19项,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涵盖了园艺、粮食、水产、蔬菜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努力推行品牌战略,推动农产品向更高层的发展,全市共有21件农产品注册了商标,获江苏名牌产品称号2个。农产品质量论证步伐加快,5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8个农产品获绿色农产品称号。

1.2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为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导向,镇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市各级投入资金达4.56亿元,先后完成沿江大堤防洪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8条骨干河道疏通工程及一批重点农田水利工程。改造中、低产农田652hm2,加上沿江一带新建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多个,构建了扬中现代农业的新格局。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发展现代农业理念落后目前我市多数农户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对高效农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品牌意识。满足于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生产经济模式,缺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系统培训,应用先进技术成果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2.2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重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不合理排放,以及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防腐剂等化学合成物质的普遍应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不同程度形成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等各个层面的污染,农村水源部分地域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挑战,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和健康水平。

2.3农产品缺少品牌形象功能效应农业标准化普遍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实施,致使已有农业标准推广范围不大,建设速度不快,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程度差。目前农产品经营分散,规模偏小,大多农产品档次低下,知名品牌不多,驰名商标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制约市场有效竞争力。

2.4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近几年的农业生产实施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结构的调整。无公害蔬菜是我市地方农业特色产业,目前仍然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成为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附加值提高,影响了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步伐。

3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

3.1创新机制,培育主体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民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的组织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高效生态农业规模化水平。

3.2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子。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为重点,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开展科技攻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和投入产出率。依托我市实施农业部新时期农民培训工程和江苏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农业素质的新型产业农民。

3.3改善设施,营造环境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根据我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平原绿化工程、沿江防护林工程,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继续以重点水利骨干工程为重点,带动面上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发展后劲。以开展农业污染源调查为契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控制力度,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生态安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子。

第6篇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开发的一个大江大河三角洲,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区[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整体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1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处于国家战略的高位,强调产业结构合理、资源高效利用和建立生态发展模式,为东营市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2016年,东营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3.652万公顷、增长7.2%,总产为169.91万吨、增长16.6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水稻种植面积为约2.3万公顷、莲藕为4800公顷,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2家,经营面积8933.3公顷,年营业收入达到12.4亿元。市级标准农业园区达到169家,园区化率达到48%以上。

2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2.1优势分析

2.1.1区位优势明显

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长达206天,可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气候条件。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结合部。随着海陆空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区位优势的积极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2.1.2土地资源丰厚

黄河三角洲地区为黄河冲击而成的新陆地,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和最年轻的土地。黄河冲击年均造地约1000hm2,是世界上土地、滩涂资源新生速度最快的地区。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逐步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会逐步增加。[2]但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以及成土母质条件,全市盐碱地与某些特定区域等土地利用类型经常处于动态转换之中,即使现状是耕地也不稳定,这种现象需要高度重视。

2.1.3发展时期优势

东营市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在发展中有着相当的时期优势。在国家的发展战略引领下,能够迅速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规划,激发地区的发展活力;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新探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国际交流不断加深,可以适时把握更多的机遇,通过项目专题合作和吸引外资、人才等方式助力于地区发展。

2.2劣势分析

2.2.1淡水资源不足

东营地区年际年内降水不均,拦蓄利用难度大。近年来,作为重要客水来源的黄河来水持续减少加之断流频繁,不能满足三角洲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3]因河水污染,小清河的水不能直接利用,小清河以北由于海水的入侵使得淡水资源贫乏;东营南部农业区因超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同时也导致海水向内陆地区入侵,引起土地盐碱化的问题。

2.2.2生态环境脆弱

黄河三角洲多为新生陆地,固结过程短,土质结构疏松,盐分易升地表,草甸植被形成时间短,不适当开发很容易破坏原生植被,导致土地、土壤次生盐碱化、湿地系统遭受破坏,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退化。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大面积的土地难以种植根系发达的乔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我恢复能力很弱,难以承受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破坏。

2.2.3农业产业体制不完善

从增长模式方面,尽管东营市农业发展较快,但是资源消耗和粗放式经营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传统生产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从产业结构层级来看,东营市的农业产业结构仍较薄弱,产业加工链短,且农产品附加值和优质化水平偏低。从农业科技来看,东营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缺乏活力,高精尖人才不足,科技服务水平不高。

3东营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做好区域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立足东营市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因素,制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供给侧改革成果,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组建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培植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个产业纳入农业结构调整范畴。统筹资源,科学布局,支持新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典范,多点开花,以点带面,逐步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的格局,从而提高东营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3.2加强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创新

加大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开发力度,加强农业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投入,重点做好土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支持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4]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的整体水平。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5]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打造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现解决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3.3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效能

淡水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关键因素。应适度增加该地区的调水量,提高调水和蓄水能力。鼓励大、中、小型水库的工程建设,提高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在重点农业区域,在水库建设用地方面给以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在用水方面要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整用水结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好农村供水工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水污染治理,防止水环境恶化,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6]

3.4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东营市的高效生态农业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示范典型,区域性推广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实现。在加大对龙头企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支持的同时,在当前的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因地制宜,加快推广高效农业的生产模式,以点带面,引领地区发展,并在探索发展的同时注重信息反馈,从而不断完善整体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毛汉英,赵千钧,高群.生态环境约束下的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模式[J].自然环境学报,2003,18(4):459-466.

[2]杨萍,季明川.基于SWOT分析框架下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探讨[J].资源与环境科学,2012(10):9-11.

[3]崔步礼,常学礼,陈雅琳,等.黄河水文特征对河口海岸变化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957-964.

[4]张高生,王仁卿.现代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J].中国环境科学,2008,28(4):380-384.

[5]丁麟.科技支撑因素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1):7-10.

第7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领,紧紧抓住“黄三角开发升为国家战略”历史机遇,强力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特色强村,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

年,我镇将大力实施工程,即:新建大棚蔬菜生产基地1千亩,有机粮食种植1千亩,生态养殖基地1千亩,浅水藕和淡水养殖基地1千亩,新建蔬菜批发市场1处;新增“一村一品”专业村5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4个;新成立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3个;发展市级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2个。

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一)主攻高效,力求“三个提升”

一是着力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做好传统农业的提质扩面,粮食种植抓品质,在堤北生态园区内规划建设1000亩有机小麦,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生态养殖抓规模,建设1000亩生态养殖基地,力争形成以生猪、肉牛、奶牛、家禽为主的标准化畜牧产品生产基地。

二是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大棚蔬菜生产向精准化发展,蔬菜大棚内安装电脑、感应器、滴管管道等数控设备,进行工厂化、智能化种菜的尝试,发展精准农业;淡水养殖实现多样化,在新建的浅水藕池中混养泥鳅,扩大鲤鱼的养殖规模,促进淡水养殖产业的多元化;休闲农业逐步正规化,以2万亩高效生态园建设为载体,发展大棚蔬菜、无花果采摘等休闲农业,积极开发推介齐东古城、渡口、大桥等旅游项目,逐步形成集示范种植、生产加工、采摘观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农业,并加快以旅游产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

三是提升科技应用水平。扎实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更好地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服务;加大新优农产品的引进推广力度,促进农作物丰产丰收。同时,积极搜索各类农业科技信息,通过我镇的“大喇叭工作平台”向所有种植户,为他们提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让农户及时有效与市场对接。

(二)立足生态,力求“三个转变”

一是坚持滩区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加快向生态型农业转变。我镇紧靠,2万亩滩区受这一天然屏障保护,水土资源充沛无污染。农业生产上提倡使用有机肥、高效低残留农药,对病虫防治推行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防治,降低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对生态养殖场要高标准规划基础设施,做好排泄物治理,实行生态化养殖。

二是立足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向绿色有机转变。严格按绿色有机要求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并积极申报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使农产品达到绿色安全标准。力争年1-2个绿色有机品牌得到认证。

三是力抓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农业向多功能转变。我镇的大棚蔬菜、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较高,要进一步抓好产业链的上下延伸,使这些产业一方面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产业功能,使之成为休闲观光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夯实基础,实现“三个加快”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是前提条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成片、成组、成村土地向经营大户、高效农业示范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流转,政府对土地流转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

二是加快农业企业化建设。坚持以农业企业化为抓手,主攻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加大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引进力度。积极寻求与大专院校和科技企业的技术合作,利用科技改造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

三是加快生态园综合功能区建设。加大投入建设综合功能区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园的功能。

三、奖励扶持政策

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予以奖励,具体办法如下:

(一)淡水养殖业

以堤北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为中心,向周边地块辐射带动,规划建设标准化养殖水面或浅水藕池。堤北每新发展50亩,奖励村2000元,奖励农户2000元;其他区域每新发展50亩,奖励村1000元,奖励农户1000元。

(二)种植业

1.冬暖蔬菜大棚。种植区不少于20个大棚,单棚种植面积不低于1亩。达到规划标准的,堤北每新建一个棚,补助2000元,奖励村200元;其他区域每新建一个棚,补助1000元,奖励村100元。

2.一般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每新发展50亩蔬菜连片种植,奖励村1000元。

3.有机林果种植。新发展林果连片种植100亩,在堤北的奖励村2000元,其他区域奖励村1000元。

4.有机粮食种植。新发展有机粮食连片种植500亩,在堤北的奖励村2000元,其他区域奖励村1000元。

(三)畜牧养殖业

达到以下建设标准,每新发展一个养殖小区(场),奖励村2000元,奖励养殖农户1000元。

1.肉、奶牛养殖小区(场)。新建肉、奶牛养殖小区(场),入区养殖农户达到3户以上,户均存栏20头以上,养殖场存栏规模达到50头以上,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服务组织健全。

2.肉、蛋鸡养殖小区(场)。肉、蛋鸡养殖小区(场)。新建肉、蛋鸡养殖小区(场),入区养殖农户达到5户以上,小区内养殖棚舍5个以上,年底存栏肉鸡10000只或蛋鸡5000只以上;养殖场棚舍5个以上或养殖棚舍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鸡10000只以上或蛋鸡5000只以上。

3.养猪小区(场)。新建养猪小区(场),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达到环保要求,有封闭或半封闭式猪舍,入区养殖农户达到3户以上,户均存栏育肥猪100头以上;养殖场有封闭或半封闭式猪舍,存栏育肥猪达到200头以上。

(四)其他奖励

1.其他种植基地要求连片种植,鼓励实施进行绿色有机生产,奖励政策参考以上种植业标准。养殖小区(场)要求独立场区,设施齐全,达到建设标准,入住户数、户均存栏或存栏总量、奖励政策参考以上养殖业标准。

2.对获得国家绿色认证或创建新品牌的奖励2000元,对获得农业畜牧实用性专利的奖励2000元。

3.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面成绩突出,被评为市县典型示范村的,奖励村干部1-3万元。

4.各责任区每新建一个种植或养殖小区,奖励500元,总支书记占60%,其他人员占40%。

5.对村的奖励主要奖励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其他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商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年是我镇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全镇上下要充分认识,切实加强宣传发动和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和专门办公室,各责任区、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紧紧抓住开春这段产业结构调整的黄金期,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二)强化科技支撑。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形成农业科技支撑新体系。在结构调整中,要以基地建设为先导,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结构调整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