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15:05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语文课前分享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中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5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00语文课程是高考考查基础科目,研究高中语文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有效性,成为目前必须努力的方向。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偏重于语文知识的记忆和默写,喜欢采用机械模仿练习,缺乏师生间的多维互动,降低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不利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很多师生间互动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发挥真正效用。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多维互动教学模式逐步被推广,科学地搭建了学生、教师和课堂之间的沟通桥梁,对完成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一、丰富语文课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语文成绩、素养提升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丰富语文课前活动等方式[1],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在课前,教师可以使用语文小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合理利用和设计时间。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先讲解的部分趣味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对诗歌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调查诗歌背景,做好相关课前预习,并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课堂中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东西,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2],如果教师没有在课前很好地督促学生进行相关预习或活动,可能会降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影响到师生互动。语文课本中存在很多学生不认识的生字,特别是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学习到“秦军铮fàn)南”、“夜缒(zhuì)而出”、“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前活动,让电脑带领学生声情并茂地阅读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类方式,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印象,了解文章大概意思,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参与等习惯,为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提供条件,进而提升多维互动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深入研究学生兴趣方向,不断丰富课前活动类型。
二、创设参与性语文情境,提供课堂互动方式
高中时代的学习压力较大,课程安排很紧凑,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供多种课堂互动方式,把授课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3]。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可以创设新知识情境,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点,带领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到课堂中。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课文《小狗包弟》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昨天,老师家的小狗终于学会了‘坐下’和‘握手’,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呀!同学们,你们家里有养可爱的小动物么?如果有的话,它曾经做过让你感动的事情么?跟大家分享一下吧。”通过这样的情境,搭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领悟课文深刻含义前,了解到“动物对人的重要性”。
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法的互动方式时,应先调查学生兴趣方向、时代热点,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4],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多以“矛盾式”“提问式”“阶梯式”结尾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互动参与机会。如,在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问学生“是否阅读过红楼梦?”“还记得其中情节么?”“为什么它会让你记忆深刻”等问题,一步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语文课堂。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开展多维互动教学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多维互动教学的重要基础。高中生个性特征较明显,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在选择是否参与课堂互动教学时,具有一定主观性,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比较排斥,可能会分散课堂注意力,降低课堂互动参与性。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发挥自身教学魅力[5],加大对师生互动的重视程度,从多维度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变化,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勇于跟教师探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关系,解释与人相处之道,多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促进学生更全面发展。
四、落实课堂评价过程,开发学生独立性思维
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表扬,是提升多维互动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对于部分没有参与的学生应及时用眼神等身体语言提醒学生,对于很积极配合课堂教学的学生,应该采取表扬等方式,激发学生好胜心理,促使学生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举行即兴演讲比赛,通过竞争等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落实对学生演讲过程的评价,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多挖掘学生语文方面的潜能,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特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三三式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提升课堂效率?从古至今的教育者都在不懈的探索着,自从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领域,教学模式就倍受青睐。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到19世纪的杜威,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处推进。成熟的教学模式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的特点。
本文针对我校提出的“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探究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效率在一线高中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1 课前三问――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方面的要求。但是《新课程标准》同时还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个更深层面的要求已经不仅仅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传道授业了,它更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正因为此,“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的课前三问才更加的值得提倡,课前三问是一个呈现语文教师本节课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明晰教学对象、教学主体的问题;还是一个提醒教师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问题。它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初便深入思考如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再触及学生内心。
2 课中三段――掌控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
“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的课中三段正好契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要求将课堂的40分钟意识上分为三段,当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将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巧妙的结合,同时还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练习结合,最后还有总结及分享。这就将原来教师的“满堂灌”时间压缩,教师讲授的可能只占到15―20分钟,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学习讨论研究,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3 课后三思――追求课堂教学的精益求精
课后三思其实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它不仅仅是本节课得失的总结,更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习惯的反思,在点滴的反思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会使得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
二、“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目标在于使课堂更有效率,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帮助语文教师走出传统教学,进而关注文本、学生及情感,使语文教学更加灵动活泼。
1 关注文本
无论要求模式如何改变,但是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始终不能忽视,“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无论备课还是上课,以及反思,都有效的关注到了文本,要求语文教师研读文本内涵,并且在课中与学生共同解读。因为文本始终是教学的根本。
2 关注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已经明确了学生的课堂地位,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探究者。而“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的课中三段正好契合了这个要求。它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前复习预习情况,还关注学生课中学习新知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参与情况。督促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和探究者。
3 关注情感
因为在备课之初,教师已经有了深入情感的思考及设计,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对这方面的领悟及引导。虽然情感价值观不能在一朝一夕形成,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做到潜移默化,最起码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有所触动,有所感悟。
三、“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要求
“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突破了以往单纯注重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的模式,而将备课与课后反思放在与教学同等的地位,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阅读更多的书籍,不断的汲取专业营养,将人生领悟人生情感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努力给学生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语文课堂。
老子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虽然名为“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这更多的是一种弹性的约束,它更多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对课堂模式的解读以及独特的人生情感价值观,所以切不可将其做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否则,将会使教学陷入僵化的条条框框,失去了灵动可言。
附《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三问:
为何教?――呈现理念、目标
教给谁?――明晰对象、主体
怎样教?――研究内容、方法
课中三段(40分钟):
第一段(教学导入)时间5―6分钟
1、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提问或联系检测)
2、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新课
3、出示本节课学习主题和目标
第二段(学习新知识)时间25分钟
1、展示上节课布置的学生预习成果(5―6分钟)
2、老师针对性讲解(10―12分钟)
3、课堂练习或小组讨论(7―8分钟)
第三段(总结归纳知识)时间8分钟
1、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本节学习收获感受
3、作业布置(巩固本节知识的作业和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的预习要求)
课后三思:
思想有高度吗?
――教育境界 (理念的渗透、文化的传承、人格的培养)
知识丰富了吗?
――教育素养(视野的开拓、思维的创新、认知的深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开放式教学;必要性
高中语文在高考这支指挥棒下,被涂上了厚实的功利性色彩,素质教育提及到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却演绎成了“一切为了高考分数”,高中语文的课堂也充斥了光怪陆离的浅层次教学演绎和题海战术的枯燥训练。高中语文教学出路何在已经成为许多语文教师探求的问题。开放式教学就这样走入高中语文课堂。
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开放式教学打破了教学中的时间、空间限制,使语文教学面向自然、社会、生活开展,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个人潜能的开发。
一、高中语文课堂开展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进入21世纪后的主旋律,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的乐趣。而开放式教学注重学习与生活的结合,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正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
2.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带入到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体验,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有利于学生回归课堂主置
开放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由教师一统江湖的局面,提倡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真正践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帮助学生回归课堂主置。
二、开放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有效开展的策略
1.做到时间上的开放
教师不能把一节课的时间仅仅局限在课堂的45分,而需要拓宽时间的维度,实现课前、课上和课后时间的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收获进课堂,带着问题、收获出课堂,学会自主学习。
课前时间的开放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提前进行知识的获取与储备,主要是关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学习之前,提前三天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关于《红楼梦》的相关知识,从曹雪芹生平到目前我国对红楼梦的研究,这些知识将是他们进行课堂学习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上时间的开放意味着教师要让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每一分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同时还能依据具体情况,适当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
课后时间的开放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利用课余时间,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后生活。在学完《林黛玉进贾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翻阅红楼梦,找出林黛玉与贾宝玉最后的结局,设想如果林黛玉没有进贾府,每个人的命运会不会发生变化,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实现空间上的开放
空间的开放意味着教学的空间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室空间,还包括教室以外的社会空间,比如,图书馆、工厂、商场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有效的空间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开放性的教学空间,不仅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还能鼓励学生进行多向交流,培养其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3.坚持内容的开放
语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语文教学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在教学中学生除了可以把政治、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引入课堂,还需要把教学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外资源,真正做到将社会生活注入高中语文课堂,激活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一文之际,可以请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现在的凤凰古城的相关信息,还有相关的优美文章。如果有学生去过凤凰,还可以邀请学生和大家分享他们眼中的凤凰古城,大家一起探讨沈从文眼里的边城和现在的边城有什么区别。通过知识的搜集与分享讨论过程,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做到教学过程的开放
课堂教学过程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开放式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地进行调整,不断进行创新。比如,在进行老舍的《茶馆》学习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表演舞台剧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角色演绎过程中去感受每一个人物的特点。而在学习《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就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规律进行PPT制作比赛,必然会促使学生全方面搜集我国古代小说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实现评价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必然需要进行开放式评价。教师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着重关注学生思维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评价以积极的鼓励为主,但是也不能盲目夸奖,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可以进步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好是好在哪里,还有进步空间的话,进步方向在哪里,做到评价言之有物,如此才能让学生信服,达到评价的目的。
开放式教学虽然已经开始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但是还有部分教师并没有准确理解开放式教学的含义,教学还存在好多误区。想要开放式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还需要教师继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想象力;培养;升华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从新的视角对物和事进行引导性的阐释,使学生有一个自我发挥、自我发展想象的空间。这是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用物和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在感知中得到情感升华,想象中领悟语文课本中的精髓。语文课本教学内容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感知和领悟,教师恰当的指引和点拨,会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翁,把自己的思维想象带着情感的寄托升华为想象的结晶。
一、引导学生,增强想象空间
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都是作者取之于世间万物的真实写照,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文字和包涵深厚感情并极富人生哲理的语句。
教师必需带领学生展开想象,走进书本,把书本中的语句象演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抽象飞翔。果戈理在提到普希金时称赞他的想象知识就像一部字典。只有把学生引入作者内心世界,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宝贵的人生哲理和感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茁壮生长。
例如我在上课前就会让学生提前5分钟走进课堂,预习课文,这叫课前预热。上课后,我带领学生做10分钟的概括,主要是这篇课文的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这篇课文的目的、写的是感触还是感知。这样学生就会初步了解了当时作者的情形,接下来开始上课,此时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去想主动去做。就如达芬奇所说,每一个圆都是脑中想象的结果。结果告诉我们,只有学生的想象力提升,才能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没有忐忑。
二、增强阅读范围,让学生自我提升想象力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种广泛的外延,我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文学博大精深。然而,好多高中的学生上了十几年学,居然没有读过我国的四大名著,都说只看过电视剧,视频和文字是无法可比的,文字包涵的感情是丰富而抽象的,这是无法用视频所能完全展示出来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语文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我们教师,除了教好学生语文课本里的知识还要带领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阅读计划。所以,我们要切合实际,充分让学生阅读与课文,有相关联的文章去阅读。
例如,在上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一课时,就要多了解朱自清的其它著作,如读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样使学生就更容易增强自我想象力度,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
三、师生互动
高中语文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被动局面,打破了学生在下边被动地听,教师满堂灌的局面,现在是教师把问题列出来,大家在讨论中得到结果。也就是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学生易于接受。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想象力。
比如我们在学习《鸿门宴》时,我会先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读:一、鸿门宴发生在是什时代,时代的背景是什么?二、鸿门宴可以看出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各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会对课文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当读完时就会把这两个问题列一个草稿出来,这时我再和学生分享各自观点,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到答案,时刻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想象力。
关键词: 对话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改革
1.注重师生和文本的课前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课前对话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步骤,即通过读者和文本的充分认识及交流,实现对学生的指导过程。首先,教师应认真阅读文本,结合自身阅历和作品背景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样能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扩充备课内容,把握整体教学思路和过程,为高中语文阅读的对话教学做好铺垫;其次,教师要对文本进行一定的加工,转化成品读的形式,这样能更好地抓住对话的切入点,实现对学生的导读;最后,教师要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和手段,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整体阅读和探究交流等,更好地展开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更好地结合目前高中生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达到启迪和感悟的目的。首先,学生应在理解文章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避免产生误读现象,导致对话偏差;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以阅读内容为依据,从自身经历进行深层感悟,这样在和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会更有的放矢;最后,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改变,上课之前对改编内容进行讲述,这样能找到更多对话内容,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
2.创造良好的课堂对话教学环境
高中语文阅读的对话教学是教师和教师交流、教师和学生交流、学生和学生交流等的过程,主要通过开放的对话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更好地实现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提高。所谓的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环境指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健康的同学关系、多样化的情感体验等,目的在于实现广阔天地里的沟通和合作。
首先,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实现传统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转变,以便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教师要善于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用真挚的爱心和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主动权等,如学习高一语文课内阅读《鸿门宴》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并搜集项羽和刘邦典故的相关素材,这样上课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同学分角色表演文中内容,在彼此交流过程中实现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内容,积极对对话教学环境进行调整,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对话意识。如学习《纪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就可通过一段悲伤的音乐引入知识讲解,鼓励学生感受和讨论所思所想,产生情绪共鸣。
最后,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更多地征求他们的意见,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更好地调动其潜在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在开放的对话模式下就拥有了更多应答、质疑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实现了自身发展。
3.进行多样化课后评价,逐步提高对话质量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阶段性总结,对工作改进和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学评价是面向未来的,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过程。
首先,语文课堂阅读中对话的结束并不代表着阅读的终止,需要师生双方都在原有阅读基础上重新体验,尤其当学生有了新的人生体验时,如学完《长亭送别》,学生可能没有太多分别经验,不会有太多感触,而面临分班时,和自己原来的舍友、朋友分开,甚至简单的班级调位等,都有可能使他们另有感悟,这时候再通过对话教学分享不同学生的感触,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更多样化,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内容和上课活跃程度的评价,还包括学生阅读内容、数目等的评价,尤其对于一些性格内向又喜欢读书的学生,这时候教师主动找他们谈话,主动对他们的阅读内容表现出兴趣,会帮助他们树立自我表现意识,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最后,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后作业的布置要体现对话模式,要求教师对上课内容进行延续,注重对学生多样化思维的调动,如可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鼓励他们坚持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点,并进行梳理等。当然教师可在课间鼓励学生去办公室找自己聊天,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状况,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4.结语
高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依然不成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更好地丰富他们的间接经验,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促进发展等。因此,教师应该在组织教学的摸索过程中,更好地探究对话式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课堂;自读质疑;聚焦对话;比较鉴赏;迁移体验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教科所A类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柳州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5A007。
在十五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致力于将自主课堂的理念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初步构建了高中语文自主课堂“疑、品、比、迁”四段式教学法。
一、问题的缘起
新课改一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课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今“互联网+”的信息时代,有着丰富的“自主土壤”,高中语文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公开查询一些有疑问的知识点,他们需要一个能够自主思考、讨论、发言的共享平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有一个重要指标是自主发展。自主发展的原动力便是要学会自主学习。语文教学应该唤醒学习者的自学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自主课堂的内涵
高中语文自主课堂,是指学生在宏观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教师的引导调控下,回归本真的语文学习状态,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与需求,自由主动地投入具有“自学、互动、生成、有效”四个要素的课堂中,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学习目标。“自学、互动、生成、有效”四个要素,是相o相成、相互促进的。
自学,即自主学习。自主是一种学习主体意识,是来自学生内心的一种自我支配、自我调控、自我促进的学习思维品质。
互动,是指课堂呈现出来的宽松、自由、平等、开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
生成,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生成超出原有教学预设,能够让课堂价值不断得到提升的良性流动状态。
有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宏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疑、品、比、迁”四段式教学法的基本环节解读
四段式教学法是基于高中语文自主课堂的理念而构建的。
指导思想:充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启发与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学、品读、分享、体验、创造来拓展思维,可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高中语文教学“高质轻负”的整体优化。
基本环节分为“疑、品、比、迁”四个环节。“疑”是自读质疑,体现“自学”要素;“品”是聚焦对话;“比”是比较鉴赏,体现“互动”“生成”两个要素;“迁”是迁移体验,体现“有效”要素。
(一)疑――自读质疑(课前20分钟)
自主学习的一大特征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让学生思维能“自我卷入”。
1.时间节点:本环节是在课前完成,时间约为20分钟。
2.实施要点
布置自学要点,做到学生自读任务明确,自读方法清晰,自读时间限定,自读检测有效。让学生在课前对上课内容,通过自读形成自己的初步感性认识。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阅读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
3.辅助手段
本环节的实施,可以分为集体自读,利用学习小组的集体研读时间在课前完成;个人自读,可引入“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教育信息化技术(微课、微视频)自主学习,扫清课中学习障碍。
(二)品――聚焦对话(课中约20分钟)
“品”,是指在课堂上师生聚焦核心问题,组织有效对话,在互动中师生都得到阅读满足感,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交互主体”关系。
1.时间节点:本环节是在课中完成,时间约为20分钟。
2.实施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聚焦,将课前发现的核心问题厘清,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特点,引领学生回归文本本身,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品读,打开心灵与文学作品对话,完成知识的内化,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充分挖掘“对话点”,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以聚焦核心问题为前提,展开分享、讨论、思辨。对话的氛围是自由、平等、互动的;对话的过程,就是教师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互相碰撞、互相促进的过程。
3.辅助手段
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的构建与推进。互联网、慕课、微课、多媒体、在线学习平台、同屏技术等都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
(三)比――比较鉴赏(课中约10分钟)
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相关又有差异性的文本联系起来进行对照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异同点的横向与纵向延伸的对撞中,产生思辨的火花,使他们去鉴别、欣赏、反思文本。
1.时间节点:本环节是在课中完成,时间约为10分钟。
2.实施要点
教师对于学生争论较大的某些问题,不必急着给出定论,而是提供一个素材,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开发思维,产生思想碰撞,从而获得新的解读与感悟。
比较阅读分为同中求异式和异中求同式。同中求异式是在有相同特点的前提下,把几篇文学作品中的差异性找出来,如创作风格、艺术手法、内容结构的不同等,进行比较;异中求同式就是将不同体裁、不同文体的作品通过比较找出反映题材或表现手法的共同点,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形成知识的横向联系。
(四)迁――迁移体验(课中约10分钟+课外)
我们要为学生营造迁移阅读,创造体验的环境,让学生获得实践与经验。
语文学习的迁移是指,把语文学习所得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应用到同类或异类的事物中,实现文本向实际生活的延伸。让学生自发自觉地去阅读,去创造,去体验,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
1.时间节点:本环节的迁移体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课中完成,时间约为10分钟。课中10分钟作为一个创造体验的起始阶段,主要是教会学生知识迁移、阅读迁移的重要方法,创设学生体验迁移的情境,让学生得到初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第二阶段是在课外,学生可以带着这种体验的主体感受,在课外尽情地进行迁移阅读和具有自我意识的文学创造与体验活动,实现语文的自主学习,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2.实施要点
要以课堂为发散中心,迁移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创造和体验,让学生能够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具体分为知识迁移、阅读迁移、体验迁移三个主要方面。教师要抓住文本体裁、主题、风格的特点,师生共同探讨制定阅读迁移推荐书目,尽可能体现“兼容并包”的大语文观念。在体验迁移的时候,教师创设情境要自然,不生硬,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丢开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缺失语文味。
3.辅助手段
学生的所有反馈,如阅读成果、写作成果,可借助互联网技术,达到及时反馈、个性化辅导、师生无缝沟通的效果。
四、初具的成效
在长达十五年的教学探索中,笔者的语文课堂显得有个性,有思考,有火花,具有以下初步成效。
(一)尊重学生主体,提供学生积极思考平台
学生能够由内而外地自发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辩论,碰撞思维,启发智慧。笔者与学生一起品读,一起探讨,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视学生实践,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可以得到观察生活、对话世界、品味作品的各种体验。他们在课堂内外创作诗词,写小说,写剧本,演话剧,拍微电影,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学生热爱语文,对阅读、写作保持浓厚的激情,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三)调动学生情感,树立学生终生学习意识
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自己,形成不怕挫折、敢于怀疑、挑战自己的学习品质,健全人格,具有少年担当。我们应让学生超越文本学语文,达到终生学习的效果。
五、结语
笔者始终相信,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只有高考,语文学习的终极意义将会伴随学生未来的一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核心素养的积淀必将渗透在学生的整个人生中。我们应丰富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笔者创建的“疑、品、比、迁”四段式教学法,固然有挂一漏万的不足,但笔者愿意继续研究与探索,为高中语文自主课堂走一条践行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师生合作;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04
一、前言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师生合作教育模式,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说,师生之间的有机合作对提升高中语文教育效果起到可促进性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课堂能动性,然后通过师生合作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课前师生合作,减轻课堂教学负担
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前师生合作教学,主要指的是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根据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准备好与教学相关的辅助教具,比如教案资料、相关参考资料以及网络视频资料等,并且将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明确给学生;与此同时,学生按照教师课前所提供的教学资料以及教学目标等,准备好本堂课所需要的学具。简而言之,师生课前合作就是一种明确分工的教学方式,教师负责教学资料的整理,学生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然后双方通过课前准备,大大降低了实际课堂教学中的难度,同时还能节约更多授课的时间。
比如:在学习我国古代的小说发展以及相关规律的内容时,教学内容以民间小说发展规律为起点。所以,教师在讲授其发展规律之前,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为有名的著作,以证实其发展规律的准确性。例如,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神话传说、《诗经》或者乐府等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视频,然后将视频下载给每一位学生,由学生独立查阅资料,事先掌握小说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等。这样,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就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及小说的写作原因、背景等,如此便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减轻了教学负担,也培养了学生课前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师生合作问答,强化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无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少了合作、少了互动,在这样死板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很多学生养成了拒绝回答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害怕被提问。从实际方面来看,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不仅仅只是一种互动,而且还是师生合作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以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其主动学习。
比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时,必然会对贾史王薛四家人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对红楼梦剧情进行播放,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比如提问“文章中对于王熙凤的描写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应该如何对她的性格特点、人物特征进行分析?”,在提完问题之后,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暗示和引导,同时给予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最后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合作模式降低了教学难度,也使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然后在针对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来对其进入贾府后的言行、心态等进行互相讨论,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讨论过程中,更能记忆更多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师生合作与互动,全面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师生合作教学,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简而言之,师生合作教学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强化其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而教师自身充当学生的角色,让学生在讲台上为其他学生授课,而教师以学生的角色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通过转换角色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由学生扮演教师为其他学生授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文章知识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分享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对于学生忽略的地方,教师要以学生的角色及时提出问题,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整个授课过程更加全面,做到不遗漏任何知识点。
五、合理安排课堂,提升课后师生合作效率
对语文课堂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指的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完语文知识后,要对剩余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安排;而提升课后师生合作效率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讲解完语文知识后,对于当堂课程中学生未理解的难点提出来进行讲授,与此同时,学生在本节课堂完毕之后要将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及时向教师提出来,对于有争议的部分,由教师带领学生在剩余课堂时间内共同讨论完成,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在本节课堂上将需要讲解的内容讲授完毕后,不管剩余时间有多长,都会让学生自由安排这段时间,而很多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的学生往往不会自主利用好这段时间,导致课堂剩余时间大量浪费。所以,通过合理运用课堂上的剩余时间,师生之间通过积极合作,能够显著提升课后学习效率。
比如:在讲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本节课的剩余时间内将本次教学内容主旨进行总体概括,然后要求学生一同参与到文章主旨概括中来。又或者在W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讲解完毕后,可以在课后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背诵,然后教师可以在旁辅助学生,向其介绍一些有效的背诵技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轻松地将文章重点句子记忆,可以通过理解性的记忆,通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再来记忆句子,必然会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使课后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升华当堂课程教学效率。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