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14:59
序论:在您撰写劳动教育与历史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劳动力市场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46-02
2010年初,河南省政府以第1号文件形式提出“加快职业教育攻坚”的26条意见,明文规定涉农的21个专业定为免费教育,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助学金等一系列特惠措施、制度,为农村职业教育加入了助推剂,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然而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却遇到前有未有的发展瓶颈,一方面表现中职学校对年轻人和家长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现出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课程、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劳动力市场出现脱节。本文旨在通过我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探寻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对策。
1 顶岗实习中问题的形成原因
1.1 学校管理体制、培养模式
1.1.1 学校办学急功近利 在农村,职业教育除了硬件条件不足外,更深层次的还在于对于职业教育认识上欠缺以及培养模式的陈旧。在管理层面上,一些三年制的学校在校内基本局限于“2+1”或“1+2”的管理理念,即学生在校内学年,然后送到企业去顶岗实心一年,或者在校内学习一年,然后送到企业二年,这源于经费不足或者考虑经济效益过多。同时在教学安排上,基本沿袭的是普通初中或职高那种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校内实训,“学一技之长,谋就业之路”几成一句空文。
1.1.2 使用教材与企业实际相互脱节 一方面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地做好更新工作;二是教材连贯性不强,知识出现脱节;三是教材的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实训科目的设置既少也无法完全开展。
1.1.3 教学模式的单一 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唱独角戏的“单主体教学”模式上,“传道授业解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形成“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职业教学模式;二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过分强调知识,而忽视操作技能的培养,表现在课程设置没有足够的学生实训空间与时间,课程编排与设计有失合理。
1.2 顶岗实习管理不到位。 用人单位在学生到岗以后,大多学校采取的是“放羊式”的管理,或者说派一名实习带队老师,缺少对学生有效的管理与教育;同时实习企业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考虑,最多在学生进厂前开展一下安全纪律方面的教育,而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得学生在一种放任的状态下,又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出现消极退却,进而怠工,旷工,直至逃跑的现象。
1.3 学生素质有待提高。中职学校门槛低,入学容易。现在的中职学生,生源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基本属于“淘汰产品”,中职学生起点较低。如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毫无兴趣,以致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不注意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学校环境和工厂环境不一样的情况下,感到茫然,意志力薄弱,不能吃苦耐劳。
2 应对对策
2.1 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 首先要站在社会发展与历史传承的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摒弃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特别是教育部门和职业学校学校校长,更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其次要大力开展研究新的职业技术教学模式,
坚持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教研,夯基础,重技能;三是加强对现有教材的研究,组织撰写适应于劳动力市场要求的实用性教材,保持教材的连续性,突出实用性特色;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老师队伍。
2.2 实行带队老师负责制,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 职业教育要办得好,肯定离不开企业、行业发挥的作用,对企业也要有一定的寄予,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产业的一支,实行产业化办职业教育。强化企业职工培训。因为现在企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下岗职工转岗需要大量的开展企业职工培训。进一步发挥企业办好现在已有的职业学校可以联合办、也可以单独办,也可以和职业学校合作办。应该建立企业接受学生的实习和教师实践的制度,推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要推动职业学校更大范围的工学结合。企业在用工上一定要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我们要大力气提倡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活动。学校应与企业协商,实行带队教师负责制,积极配合企业做好学生角色由学生——准职业人的转变。
2.3 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苏州园区某企业在面试员工时候,对面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很高要求。比如对面试人员的仪表、口才、知识、经验、进取心、智力、诚意、持久力、说服力、感召力、性格等方面都进行具体的规定。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知识经验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而员工的进取心、诚意等内在心理素质的东西是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培养和提炼的。还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内心里要具有能够为他人服务的人际交往意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学校的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我们对近400名顶岗实习学生调查问卷了解到,世界500强企业,在关注学生技术水平的同时,更多看重的是学生们品质方面的东西,希望学生在既有的性格中有进取心,有团队合作意识等。其中百得公司的经理就表示“员工某种技术不会,我们可以培训。一周、两周、一月、两月、三月,总可以教会。而如果是品德方面的问题,那么就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了。”
2.4 科学安排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实际上是将“应知”、“应会”的知识或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反复训练,以致达到提高工作技能的目的。这就要求学校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与个人兴趣,寻找合适的企业,在不同岗位上开展实习轮训,以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中途退却的人数和比率是不一样的,这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也折射出学生顶岗实心安排的不合理性。
本文是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校BPHR2014B02项目、北京联合大学生化学院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权威数据揭示: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转折点,中国发达地区“用工荒”大潮出现,劳动者的就业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关系管理的法制化、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和劳动用工的复杂化(劳务派遣、HR外包、非全日制用工等形式大量出现)逼迫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需求,是任课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笔者通过与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在教学实施中所遇到的现实情况;以邮寄调查函、电话采访等形式向企业劳动关系从业人员、人力资源毕业生进行调查;对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共同探讨研究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力是什么,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总结出当前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仍偏重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较为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证。据调查,毕业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感到自己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导致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动手能力,难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在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调研中,笔者发现目前毕业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实际需求不符。虽然不同类型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劳动法律法规的应用能力与沟通与协调能力是所有类型组织均十分看重的核心素质与能力。
第二,实践教学课时过少,实践指导老师匮乏,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理论教学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实践当中,造成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
第三,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及有限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并不高。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老师认真学习金字塔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金字塔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根据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1,听讲,保留5%;2,阅读,保留10%;3,声音、图片达到20%;4,示范,记住30%;5,小组讨论记住50%;6,做中学或实际演练,达到75%;7,教别人或马上应用,记住90%。这与富兰克林的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会明白”不谋而合。即听讲的学习效果最差,教授给他人的学习效果最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师急需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利用研讨式、参与式、角色扮演式等多种教学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提升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以下是笔者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中进行的探索与建议。
一、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在课堂上展示
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就想跃跃欲试,展示自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然后专门抽出一定的上课的时间,让学生到台上把自己选择的案例和分析的结果公布于众,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其牢固掌握相关知识,更有利于增进教学相长。把单一的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主动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学堂”,变成师生共同研讨的“论坛”。为此学校提供专门的案例圆桌教室非常重要,以便营造良好的讨论环境,确保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组织模拟法庭
这种模式一般在劳动法课程的后半段运用的比较多,因为课程过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法理论知识后,为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充当原被告双方的律师和法官或仲裁员,能够亲身体验到法律职业不同角色的要求。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典型性和可辩性,能有让各个角色充分发挥自己才能,施展才华的空间。这需要教师做足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否则根本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置身于案例之中,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案例的探讨之中。第二,选择角色,布置任务,分头准备。这是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分析案情,制作需要的各种法律文书,熟悉相关法律条文、诉讼程序等。第三,模拟法庭结束后,教师组织对模拟法庭庭审活动进行讨论,尽量让每位学生对该案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如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运用法律是否正确等。
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
“开放性”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而创设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为此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专家走进课堂。“请进来”是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如邀请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知名律师和资深法官来学校讲授部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实务课程。“走出去”是旁听真实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或诉讼庭审。在“劳动法”的教学内容中,“劳动争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劳动争议处理有三个环节:即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与诉讼。其中劳动争议仲裁是最重要的环节。劳动争议仲裁、诉讼的程序与证据的搜集是笔者讲授“劳动法”的重点与难点。通过旁听案件审理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带领学生到北京市朝阳区劳动人事仲裁院和北京大兴区法院旁听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庭审。学生们全面清晰地了解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过程,对劳动法知识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有很大帮助。在现场的感觉和看书看视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和看电视剧更是差距很大,现场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严肃和严谨。他们也意识到必须有深厚的劳动法专业知识与素养,才能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做好劳动关系工作。同时认识到学习劳动法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更为重要,不是为了拿学分,而是它和将来工作息息相关。旁听案件审理必须重视的环节是:让学生事先了解一下案件的背景与内容,提前查阅一些相关法律知识,在旁听庭审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思考,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庭审结束后可以马上与法官、仲裁员、老师一起讨论,把案件的重点梳理,把疑问及时解决,旁听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好。与传统的“一间教室,一位教师,一班学生,教师讲,学生记”的“封闭性-灌输式”课程教学模式相比,“开放性”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教学空间更加广阔,教学效果更加好。
实践教学环节由专业教师担任,但专业教师往往理论知识充足,实践经验不够。因此,需要积极鼓励教师取得双师型任职资格后到企业兼职,或者聘用律师、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主管担任实践教学环节课指导老师。
四、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学生能够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劳动关系管理的实务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在这方面,有的学校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与有关部门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现场教学活动和专题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推进。还可以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劳动关系专业人士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此外,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辅以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工具等网络信息通信工具,搭建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平台,使学生与专业实务人员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因此需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伊海燕,刘艳.HR转型背景下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1)
[2]秦敏,朱亚男.“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市场,2012(11)
小学生自我劳动能力道德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祖国已经变得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意识也日趋进步。“4+2+1”式的家庭结构日益增多。在新的家庭结构中,孩子的“地位”被空前的提高与重视。“小皇帝”“小公主”“小祖宗”等称呼来形容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一点也不为过。随着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孩子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性情变得越来越孤僻,尤其是自我劳动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应把德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而把对学生自我劳动能力的培养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当前各个学校必须务实抓好的事情。当前,小学生自我劳动行为的现状足以彰显一个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水平。
一、学生自我劳动能力的现状及分析
当前的学生,自我劳动能力的现状着实让人担忧。他们不会整理书包,不会收拾房间,不会做任何家务,有的甚至10多岁了还要父母帮着穿衣服、系鞋带。这些我们这辈在7、8岁就会做得事情,现在的孩子却根本不会做,或许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早就应该学会去做。究其造成的根本原因,不仅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单单说说学校。在学校里,很多该由学生承担的劳动任务,学校处于“安全”的考虑,小一点的任务由老师代干了,大一点的任务学校则请小时工做了。而我们的学生们则就悠哉般的被“清闲”了起来。我觉得学校的这种方法特别不可取,也是万万不可的。即使学生在劳动中或大或小的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学校也只能在如何排除安全隐患上下功夫,而不是就这样把学生“娇养”起来,试想我们总不能因为怕出车祸就永远不乘车吧。这样长此下去,我们的学生们会连最基本、最起码的自我劳动能力都丧失了,将来又怎样承担建设祖国的重视呢?因此,学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劳动能力放到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来。
二、劳动行为教育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小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
当前的小学生自立能力极差,依赖行为极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身劳动能力的缺乏,自我劳动能力的低下,很多事情学生都不会做。所以他们在家依靠父母,在校依赖老师。如果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自我劳动能力的培养,则有利于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日常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整理书包、清扫垃圾、打扫教室、收拾房间、清洗衣物等,学校要把这些事情当作德育教育的必要课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培养,并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去实践这些事情,那么学生也就会慢慢学会做这些事情,并且在学校的鼓励与表扬中渐渐地喜欢做这些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2.有利于小学生自我感恩情感的培养
当前的小学生孤僻、自私,不知道感恩的现象特别严重。他们只知道享受,从来没有想过在自己享受的背后,自己的家人要付出多少辛劳。如果学生学会了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在自我劳动中,学生会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父母亲人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所要付出的辛劳。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学会珍惜,逐渐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对别人感恩,学会对别人体贴,学会对父母孝顺。
3.有利于小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
当前的小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习生活中,他们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劳动,不愿意面对挫折,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学生在自我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还可以一点一点地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
三、学生劳动行为能力的培养
1.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众多的劳动资源。班级卫生、学校环境卫生、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常规事情等。教师要注意挖掘这些劳动资源,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做,帮助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这些事情。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不仅可以渐渐学会做这些事情,而且还可以在劳动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劳动行为能力。
2.在校本课中培养
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的研发中,常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文化知识素养的培养上。这固然也重要,但是我觉得不妨也把对学生的劳动行为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中。“开块试验田”“种块小菜园”等,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生活,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常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也从中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分享一下劳动收获时的快乐。
3.督促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培养
家长学校的建立,促进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密切联系。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和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督促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一些家庭,学生放学回家后,家长什么事情也不让孩子做,导致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十几岁的孩子,自己什么事情也不会做,甚至可怜到家长要喂饭给他吃,帮助他穿衣穿鞋。家庭生活中的过分溺爱,父母的过分包办,导致孩子自我劳动能力的丧失,这样不利于学生劳动行为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不仅在校期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行为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督促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行为。只有这样双管齐下,学生劳动行为能力的提升才会取得实质性的提高。
总之,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自我劳动能力的培养,让青少年在学会劳动的前提下,变得更加自立、自强、自信,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日益增加,最终这将会缩小甚至消除城乡收入差距。但与此同时,它还将建立具有中国的特点“双重劳动劳动和就业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在2006年,蔡?P认为使用劳动力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当前阶段的中国,由于很多不完整的条件,劳动力流动和收入差距扩大是主要的现状。
一、研究综述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经济学最早的研究者是刘易斯,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才能使城乡经济一体化,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其次,有的学者还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改善行业发展状况的一个先决条件,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技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最后,另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理论是托达罗理论。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取决于城乡差异,还取决于成本―收益对比。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心理动机是主动转移。这显示出对他们个人的主观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品质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的心理因素。
二、教育培训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和转移后的工资状况受职员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因此,转移的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成为转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受教育水平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知识水平。
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唯一选择就是向城市转移,这也体现了农村发展的不断进步,虽然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但他们进入城市后从事的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制约他们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劳动者素质低,最主要的方面是知识水平较为薄弱,因此加强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他们的可选择工作范围也将有所增加,可以和城市劳动力进行公平的竞争,提高其竞争能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可以增加城乡收入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教育培训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关键词:劳动法案例 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技工学校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抽象的法律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运用该方法对案例进行解剖,能够将深奥的理论变得更加简单,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中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实力的重要形式,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中存在的轻实践重理论现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劳动法案例教学能将单向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双向的交流,促进知识的有效反馈。
二、技工学校劳动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教学素材。当前,我国的劳动法教学缺乏有价值的教学素材,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劳动关系契约化时间相对较短,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劳动判例的个性化不明显,存在诸多问题,当前我国的司法判决书内容过于简练,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缺乏正当性的阐述,导致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会出现机械而又俗套的判决。
(二)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两级化严重。当前的劳动法案例教学主要以课堂讨论为主,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承担着案例筛选和问题提出的职责,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我国的案例法教学中,讨论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无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造成该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影响较大,我国的技校学生大多都是初中、高中升入过来的,对劳动法内容不理解,并且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案例法教学的内容,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与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不相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批判创新意识无法得到培养。
(三)教学内容不规范。当前案例教学法要想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需要结合技校当前的发展情况,依据自身的条件和认识程度进行探索,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缺乏统一化的标准,没有统一化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导致各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我们在课堂引用的案例通常是通过启动仲裁或者诉讼救济的形式,使案例获得裁决,来以判例的形式展现出来。当前在我国的技校中也缺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的建设,甚至有些学校减少开设相关课程的课时,导致技工学校的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开展,不能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制定合理化的纲要和标准,确保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三、技工学校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确保案例认知与选定的合理性
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受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影响较大,要想确保案例法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案例范围,对案例做好认识和界定。其中,狭义的案例主要是指存在权益纠纷的案例,需要对案例与判例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将判例归纳为案例的范围内,将其作为案例教学素材来使用,充分的展现出案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为了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需要对案例教学的范围进行拓展,将其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对案例进行合理的搜寻和筛选,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运用劳动法理念和知识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强化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合理选择劳动法案例教学对象
要想确保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正确选择教学对象,解决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现出案例教学法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W,确保案例教学法的合理性。由于技工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大多是从事实践性的工作,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劳动法,甚至劳动法使用不当会造成劳动纠纷事件的产生,掌握劳动法,有助于强化学生择业和维权权利,充分发挥了案例法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该选择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劳动法案例教学对象,将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贯穿于案例法教学的整个过程,对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准确把握劳动案例法教学内容
第一,对劳动关系进行定位,案例教学的主要任务分为应否适用劳动法和如何适用劳动法两种。其中应否适用主要是指对劳动关系进行判定和定位,如果将其作为一种劳务关系,需要确保在劳动法规定的范围内去实施,防止由于法律适用不当造成的法律制度混淆。但是如果作为劳动关系,则需要对适用民法进行调整,需要正确适用法律规则,对社会关系进行准确定位。第二,对适用管制规范和自治规范进行合理调整。劳动法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脱离于司法框架而使用,确保劳动法在工时、工资和安全卫生方面的基准化,使劳动法向着公法化方向发展。需要将劳动契约中只能适用于劳动规范的行为进行调整,确保契约规定和选择行为是在劳动者自愿的情况下实现的。
四、结语
案例法教学是当前技工学校实践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克服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的弊端。在技工学校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确保多种案例教学法的正确合理运用,确保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令仙,刘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法案例教学理念的改革[J].鸡西大学学报,2013,(11).
[2]张静.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5).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如何通过政策调整缓解这种现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河南省老龄化系统模型,然后利用GM(1,1)灰色模型对系统中部分因素进行预测,再将预测值导入模型,从而对2012~2020年河南省人口总量、老年人口量和老龄化系数进行预测。最后,通过政策模拟,预测了不同政策情况下老年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和医疗投入对老龄化系数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政府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制定相应措施。
关键词:老年系数;GM(1,1);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03303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改善,人口发展出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以及人口寿命延长等现象,这必然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人口老龄化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标准,老龄化社会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简称老龄化系数)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老龄化系数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反应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老龄化系数的高低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2002年河南人口老龄化系数为7.38%,2011年老龄化系数上升至8.61%,河南正处于老年型社会的行列。由此带来的劳动力缺乏、老年抚养负担加重、财政压力等都给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如何在一定的政府调控下实现河南老年人口量和人口总量的有机结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大多数学者只是对全国老龄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区域的老龄化研究却很少。杜鹏等利用联合国最新数据对中国和亚洲各国人口老龄化进行比较,提出在未来60年内中国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吕盛鸽等利用生命表理论、联合国平均预期寿命增长模型及年龄移算法对北京市人口老年化系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预测期内老龄化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包玉香等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方法对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存在的结论。
2 研究方法概述
2.1 GM(1,1)模型
GM(1,1)表示灰色模型是一阶方程,含有1个变量。设系统数列为:X(0)(k)={X0(1),X0(2),…,X0(n)},
第一步对该序列作一次累加生成(1-AGO)得:
(1)
第二步对X(1)作紧邻均值生成得:
(2)
第三步建立GM(1,1)模型的白化方程:
(3)
其中,-a为发展系数,b为灰色作用量。
方程3的时间响应式为:
(4)
第四步求出X(1)的模拟值
(5)
第五步还原求出X(0)的模拟值
(6)
第六步检验误差,并求出相对误差的值。
2.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机理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被誉为“政策实验室”,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ay 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创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从系统内各变量的因果关系出发,分析各种因素之间构成的因果反馈,从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出这些现象的内在原因及形成机制。通过获得主要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解析表达式,并确定如何对系统实施最优控制,使政策变量有效控制系统状态的发展变化。系统动力学具备处理时间滞延、信息回馈、非线性问题、动态性复杂的能力和优点,经多年发展渐渐发展为一门体系完备的学科,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态、企业管理等复杂系统决策的实验和制定。
3 人口老龄化系统SD模型
3.1 人口老龄化系统边界的设定
根据人口统计学原理,生育和死亡是引起人口变动的两大基本原因,为预测河南老龄化系数,初步选取青少年人、成年人、老年人、总人口量、出生率、死亡率和女性比例等指标序列,并用牛眼图表示(图1)。
牛眼图又被称作边界图,内生变量放在中心,外生变量放在环外,能明显的表示出建模者对这个系统边界的界定,能显示模型的重点和需要的输入。青少年、成年、老年等7个内生变量放在内环,生育率、死亡率、女性比例等5个外生变量放在外环,系统排除在外的变量迁移率放在环以外的地方。牛眼中心变量较多这是一个好的标志,表明需要的输入与内生变量之间是相对平衡的。
3.2 人口老龄化系统因果关系图
系统边界确定后,就可以用因果关系图(Causal Loop Diagrams)来描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果关系图中的因果链可标明影响作用性质的正负,正号表明箭头指向的变量将随箭头源发的变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而负号则表示变量间与此相反的关系。通过对人口老龄化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可建立因果关系图(图2)。
系统中主要的反馈回路有:
正反馈回路:青少年成熟成年人成年女性出生青少年
负反馈回路:老年人死亡老年人
3.3 人口老龄化系统SD流图
系统设计的变量主要有状态变量、目标变量和控制变量三种,本模型具体包括:
(1)状态变量: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是人口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标变量:老龄化系数,是系统研究的最终目标,不同的控制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目标结果。
(3)控制变量:计划生育政策和医疗投入是为协调老龄化现状而调整的手段。
系统动力学流图可以反映出因果关系图中没能反映出来的变量性质和特点,使系统各指标之间的作用机制更加清晰,通过数学逻辑关系式量化,实现仿真目的。人口老龄化系统的SD流图见图3。
4.1 数据处理
本模型仿真时间设为2002~2020年,其中2002~2011年的数据均来自《河南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2020年,生育率、女性比例和死亡率的数据由GM(1,1)预测得到。建立GM(1,1)模型,预测得到生育率、女性比例和出生率数据(见表1)。
模拟结果表明,生育率、女性比例和死亡率的相对误差都在3%以内,说明GM(1,1)模型的拟合度非常好,可以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模型。
4.2 模型有效性检验
以2002年的数据作为状态变量初始值,模型的仿真时间设为2002~2020年,取DT=1。应用SD建立的人口老龄化系统的仿真模型并运行,仿真结果对比见表2。
表中数据显示,模拟数据的相对误差均控制在10%以内,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度较好。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误差范围在10%之内是合理的,此模型运行结果符合要求,证明所建立的SD模型是可行的。
4.3 政策模拟
政策模拟是通过改变SD模型中的某些政策变量来分析政策对系统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研究必须考虑的现实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减缓,随之带来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不平衡等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人口未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研究,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参考,以推动河南省人口结构的优化。而老年医疗投入则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其寿命,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河南省发展的老年人医疗投入,从而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对河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因此,应从计划生育和医疗投入两方面,利用政策模拟分析不同的政策对河南省人口结构的影响。一方面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从2012年开始实行一对夫妻生两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另一方面从2012年开始改变医疗投入将医疗投入分别增大20%、减小20%。本模型模拟的是在其他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放宽生育政策,将医疗投入分别增大20%和减小20%时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
图4 不同政策下人口总量预测值图4表明,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增加20%医疗投入将使人口总量增加,减小20%医疗投入将使人口总量减少。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对河南人口总量的影响最大。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2020年河南人口总量将迅速增至11050.6万人。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河南总人口的数量变化。
图5 不同政策下老年人数预测值 图5表明,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对老年人口数量的影响较小、增加20%医疗投入将提高使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而减小20%医疗投入将减小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增加20%医疗投入,202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增至1013万人;减小20%医疗投入,201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增至977.02万人。由此可见,医疗投入影响老年人的数量变化。
图6 不同政策下老年系数预测值图6表明,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增加20%医疗投入,减小20%医疗投入对老年系数的变化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012年开始实施相关政策,放宽计划生育的情况下,2020年老年系数将达到8.95%;减小20%医疗投入的情况下,2020年老龄化系数将达到9.26%。两种政策的实施将减小老年系数的增长速度。增加20%医疗投入的情况下,2020年老年系数将达到9.57%,老年系数的增长速度加快。
5 结论
通过SD模型仿真分析可以看出,老年系数增加一方面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医疗投入的影响。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将在短时期内减缓老年系数的增长速度;增大医疗投入将加快老年系数的增长速度,减少医疗投入将减小老年系数的增长速度。因此,政府应从计划生育和医疗投入两个方面着手对河南人口老龄化问题该制定相应措施,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现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邬沧萍,杜鹏等.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2]杜鹏.中国和亚洲各国人口老龄化比较[Z].人口与发展,2009,(2):7580.
[3]李扬,刘慧.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Z].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1):131137.
[4]包玉香.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经济效应分析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J].人口与经济,2012,(1):39.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分类化”管理模式 课程体系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仍明显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管理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规划。近年来,高校在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上普遍加大了力度,教学条件逐渐改善。
然而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全局性、可持续的建设思路和发展规划。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设计,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任课教师各自为战,为了应付差事,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上多次重复采用,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规范管理。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师授课的纲领性文件。近几年多数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上,没有体现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导致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过多依附于某门理论课或现有教材,缺乏实际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内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较为薄弱。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在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通常与理论课教学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或虽有相应的实施方案,但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监控措施,使得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思路
1.实践教学管理管理改革的目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管理目标在于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备劳动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能从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
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实践教学管理客体的分类化管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的客体是实践教学所涉及的人与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本身。在教学实践中,管理的关键内容是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评价。课程是连接教师、学生、教学过程的纽带,又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分类化”实践教学管理,就是首先从课程入手,针对课程的特点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分类,为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不同类别的课程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明确不同类别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规范实践教学方案;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确定各个类别实践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
三、“分类化”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1.“分类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要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课程划分为三大类别:一是基本实验课程。这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对课程内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二是专业技能实验课程。这类课程与现实对接紧密,实践性较强,需要通过现实操作或模拟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熟练掌握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技巧。三是综合性实验课程。这类课程需要综合性的实训环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
2.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既是对课程的有效规范,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性文件。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教学管理的主要工作,首先就是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课程分别制定不同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不同类别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等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定教学大纲要注意各课程实验内容的优化组合,避免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或脱节。其次,教学大纲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根据大纲规定检查教师的实践教学情况。注重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严格遵守实践教学大纲要求。
3.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分类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由“分类化”学生成绩考核、“分类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组成。
构建“分类化”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是指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课程类别制定不同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的考核可分为统一考核和独立考核。统一考核是指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综合起来加以统一考核,即将实践教学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学科总分。独立考核是指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记入若干学分,没有相应学分,大学生不得毕业。
“分类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是指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课程类别制定不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成绩考核相对应,可分为统一评价和独立评价。统一评价是指将教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综合起来加以统一考核,即将实践教学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教师总的质量评价。独立评价是指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质量评价过程对教师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