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范文

时间:2023-10-11 16:14:58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阅读教学创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

第1篇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那么,如何将创新教育体现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是提高课堂效率、增长学生技能的关键。

下面以阅读课为例,谈谈创新教育的应用。阅读是一个认识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对语言信息的理解过程。阅读过程主要包含符号辨认和文字信息理解两阶段,即读者的思想,观点通过词、句传达给读者,而读者需要对一连串的单词和句子进行信息处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假如教师只是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课文并讲解语法知识而忽视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活动,都是违背阅读心理规律的,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也难以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不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阅读环节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的读前、读时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使阅读教学交际化,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达此目的,我们应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优化读前活动,丰富读时活动,活化读后活动。下面我分别介绍几种活动形式。

1.读前活动

开展富有创意的读前活动是阅读课的导入关键,教师要选择一些与课文话题相关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愿望。比如说,我们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设计与课文相关的话题,调查学生对该话题的态度、看法及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课前搜寻大量的和阅读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是文字材料、图片,也可以是录音、录像、电影等有声资料。而我认为影像资料更能引人入胜。然后就资料提问,或者学生小组讨论。

或者这些资料的搜集也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做。如果条件允许,我个人认为,这种办法更有效,积极主动性全交给了学生。

2.读时活动

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语篇。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开展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在阅读中设疑质疑,这样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还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大胆说出自己不懂的东西,主动解答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常以不同形式设计问题,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而不感到厌烦。下面举几种常用的提问方法。

比如问题导读,就是根据课文的主题,设计问题,布置阅读任务。

通过导读问题,学生能对课文进行有效的预测。我们的素质教育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应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来搜索、确定信息,找出答案,解决问题。导读问题给学生设置悬念,对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是进一步阅读的准备。因此导读问题不能太难,确保学生能通过快速阅读直接找到答案,使学生马上感到读有所获,增强阅读全文的信心。

我常鼓励学生在我教学过程中随时可提出问题,根据所学设计问题,开展提问竞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提问中,他们很可能会把本课重点新词、短语或习惯用法提出来。我会用请同学来试着讲解、讨论、查资料的办法来解决。这样一来,同学们主动学习,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还有重点学生并未提出来,我会反过来提学生的问,然后大家一起解决。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方法作为读时活动。如评价阅读材料,排列事件顺序,评价人物等。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这样处理的好处是,阅读教学不光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训练了口语、听力甚至是语篇表达能力,做到听说读写的全面提高。

3.读后活动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有了完整的框架,接下来我们应该用交际化的手段巩固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读后活动可分为巩固性活动和交际性活动两种形式。

巩固性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巩固一下这堂课所学的东西。下面列举两种方法。

比如复述课文,还可以用同步写作的方法。就课文主题,利用课堂中讨论过的相关话题的大量素材,设计一些适当的同步写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阅读的深化。另外,我经常要求学生熟记甚至背诵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精彩句子、语段,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语料库”,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2篇

关键词:想学;乐学;创造性;美的声音;诠释歌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32-02

在音乐教学中,面对的是一本教材和一群学生,作为知识引领者的我们,如何在二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歌曲教学变得鲜活、诱人,让学生变得想学、乐学,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艰苦的二度创作。这种二度创作的层次,与音乐教师的敬业精神、审美艺术修养及音乐艺术素质紧密相关。这种二度创作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小学音乐歌曲教学的成败。

一、二度创作赋予了歌曲的灵魂

大家都知道,无论作曲家把乐谱写的多么详尽,都没有办法记录出音乐的内在律动和微妙变化,更没有办法记录出蕴含在歌曲中的种种情感和思绪。二度创作就给了歌曲的灵魂,用声乐表演赋予歌曲生命,它是在曲作者一度创作的基础上对歌曲旋律、语言、节奏、强弱以及演唱时的动作、表情进行创造性的处理。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歌的曲调、内容、情感升华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给学生,即用歌声把歌曲介绍给广大听众。使歌曲在演唱时令人耳目一新,过耳不忘。同时教师还应当认真分析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还要对歌曲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认真思考如何去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这样的歌曲教学,这样的二度创作才会有价值。

二、对歌曲创造性地进行一些表演和伴唱、伴奏也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学会了一首歌曲以后,有的学生会想用肢体语言来把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教师如不及时地利用这种资源,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享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兴趣,那教师无疑是扼杀学生创造能力的直接责任者!在教学中用载歌载舞的律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既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直接地受到艺术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表演能力,使心灵和音乐真正地融为一体。如人音版教版第九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教学,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学生学会唱以后,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表演,因为他们觉得歌曲中强弱起伏的感觉固然可以用声音来表现,但是如果加上身体动作的表演,哪怕是只有手的高低起落,却能更好地体现歌曲的内涵。而我们也不规定他们的表演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不给他们的表现打最高分和最低分。我们的标准不应该是“正确与否”,而是他们是否在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对音乐的创造,,我们要的是他们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实上,学生在这一课上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他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表演,用自己秩嫩的声音、并不娴熟的动作演绎着对音乐的理解,让教师发自内心的感动!这样的音乐课学生怎么会不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素质怎会不提高?又怎么不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

三、对歌曲进行处理、用自己的美的声音诠释歌曲的演唱过程也是一种二度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发展个性的空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恰当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用自己的良好的声音唱出歌曲所蕴涵的感情,达到歌曲教学目的。有很多人觉得,一旦把歌曲的旋律唱会,那教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殊不知对歌曲进行音色、力度、速度和感情处理还是重头戏。每一首歌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意境也就不一样。音准和旋律是外在的能够感知的,而旋律美的意境却要用心才能够体会得到。音乐包含有多种要素,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当速度不一样的时候,抒情的可以变为跳跃、悲伤的也可以体现出欢乐来。同样不同的音色、力度所表现的内涵都不尽相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体验音乐美的过程中,因为音乐的模糊性,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首歌曲,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我经常在歌曲教学后启发学生尝试着改变该歌曲的速度来演唱,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如《童心是小鸟》教学,有的学生喜欢把速度唱得快一些,因为他们觉得快一些更能表现出快乐的心情;另外的学生则认为用中速、甚至更慢的速度来演唱,则更能体现诗意、淡雅清新的感觉。教师并没有给予直接的批评,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音乐感受,用事实来说话!我们不能规定学生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四、对歌曲教学的聆听进行二度创作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

新歌教学需要聆听,如何进行聆听需要音乐教师的精心设计,更需要进行二度创作。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控,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学唱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唱需要有选择地聆听,如音准、节奏有问题,可听老师唱或优秀同学唱;声部合作有问题,就应该引导学生相互聆听,学生要学会听教师的琴声,听对方声部演唱,听自己声部等,如二声部教学《晚风》,(1)单独聆听练习每一个声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对比聆听二、三乐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歌词一样,旋律不是完全一样,最后一个字音高不同)。(3)聆听学习低声部:(低声部犹如淡淡的暮色,让舞动的晚风变得更加宁静安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分声部聆听练习解决单声部,每一个声部不要大声喊唱,不要抢拍,要把握自己的声部,保持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不受另一个声部的干扰(5)分组聆听练习:选出组长分别指挥每组的演唱,要负责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演唱。要注意声音的统一。(6)检查各组的演唱,找出优缺点,注意要有感情的演唱,教师要着重强调:随着音乐的起伏做轻轻地摇摆。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建立与他人的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只有做到每一次聆听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对聆听进行二度创作。而不是简单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才能更好的完成音乐教学目的,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小学音乐歌曲教学中二度创作的探索没有止境,在这里我只是论述了几个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摸索。之所以在歌曲教学中进行二度创作都是为了上好一堂音乐课,一堂好的音乐课,最好要让孩子感觉不到在学音乐,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扎实地完成了音乐教学中的听、唱、动等教学目标,更重要地是把作曲家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要做到这些只有在音乐教师二度创作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二度创作,从而进一步让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并促进其人格、个性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第3篇

【P键词】自主;求异;创新;能力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施策略。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本文就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鼓励创新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初步探索。

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在教《将相和》一课时,老师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题目:①蔺相如会不会和氏壁一起撞柱子,为什么?②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胜负?③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是三个富有两可性的命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的依据。这就大在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二、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知识是智慧的结晶,但拥有知识不等于拥有了智慧,知识可以授与,但智慧却不能,从个体认识发展论的观点看,任何真知都是在活动中自我建构的产物,真知是知识和智慧的统一体。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因为学生们有着不同的阅历、不同的个性,对课文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理解,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向的理解。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蛇与庄稼》这课中,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用图示法表示猫、田鼠、土蜂、苜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情境留给学生想象和创新的时空,学生纷纷多角度展开思维,有的用顺向思维分析,有的用逆向思路进行思考。一个学生谈了他的分析:苜蓿长得好要靠谁?要靠土蜂。土蜂怎样才能很好地传播花粉?不能有田鼠捣乱。怎样才能减少田鼠的数量?这与猫的多少大有关系。学生利用图片加箭号的方法,言简意明地分析了这四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不同的图示法的演示分析中,教师并没有作什么过多的讲授,着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动脑动手又动口,依靠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标志着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的水平得到提高。

三、引导求同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创新教育

序言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革命。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于漪认为“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这固然赞誉了国语对素质教育的突出作用,然而现行的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显然难以担当此重任。

其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空泛,大多停留在经验层次,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归根结底还是重知识、轻能力。

其二,灌输式教法依然占据相当大的市场。虽然也有人提出启发式、开放式、快乐式等教学方式,但言之者众,行之者寡,大多不敢贸然尝试。

其三,教材改革的步伐跟不上语文教学的需要。教材多年不更改,有的已经过时,甚至还有的与教育教学理论相违背的现象。

上述状况,势必造成课堂上教师很累、学生很烦的现象。怎样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关键在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真正树立“创新教育观”。而深化改革的前提,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从而彻底改变“少慢差费”的现象,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认为必须抛弃或改变几个传统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改变教师的学生观。传统的“水桶说”,其本身体现的教学思想就是错误的。其致命的弱点在于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空空的容器,一个空的被动地等待“灌”的容器。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无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青少年的活力和灵性。

其次要改变学生的教师观。早在唐代,韩愈就发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这实在是至理。因此,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学生在对教师的人格、劳动尊重的同时,更应“藐视”教师,“否定”教师,把教师看成是一个顾问,一个助手,一个可与之争辩的朋友。惟其如此,方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观念的改变为进行崭新的课堂教学扫清了路障,接下来就是如何实施的问题。我深知小学语文教学是义务教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

一、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

(二)、创造和谐氛围,铺平创新路子。

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知觉,唤醒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因而那种昏昏欲睡的思维状态,死气沉沉的思维空间,是诱发不出创新激情,迸发不出创新火花的。怎样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呢?首先,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启智,以情动人,摒弃“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其次,教学中把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听取学生意见,突出主体作用。三是打破师言堂的教学格局,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之间要共同讨论,达到配合默契,心灵相通的教学境界。

(三)、重视多向质疑,播洒创新种子。

疑是创新的种子,是科学的助产士,是真理的磨刀石。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质疑就意味着思维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它会推动人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

儿童的信赖意识较强,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这种现象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创造欲望,更缺乏创造意识与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彻底消除依赖意识。生活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二)、组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各种阅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些探求知识的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有以下一些类型。

(三)、挖掘阅读材料中的素材并充分利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歌、寓言、故事等,很多事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比如曹植的七步诗,充分表现了封建社会因为皇权的争夺而导致的兄弟相残的历史史实。在学习这首诗时,不妨给学生深入描述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并将诗中描述的故事进行引申,列举历史上类似的皇权争斗的故事,让学生内心产生深刻的印象,使其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更让他们深刻懂得,生活在当今社会,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是多么的值得珍惜,实际上是给学生上了一次生动的思想品德课。

(四)、鼓励学生质疑阅读材料,培养其全方位思考能力

全面的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地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康纲.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J].科学教育.2009年第4期.P36-37.

[2]李平霞.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教育艺术.2008年第3期.P17-18.

[3]贺芳芳.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J].金色年华.2009年第10期.P208.

第5篇

优化课堂 文字训练 读写结合

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实施新课改以来,有些教师逐渐出现了驾驭课堂力不从心,难以提高教学效率的困惑。阅读教学的效率偏低,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太繁琐,其实,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立足简约,追求完美,体现学生学习的真实过程。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

课堂的有效与否,就是看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有效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围绕“有效”来设想。

1.引入宜实

有些教师明知学生已经预习课文,为了活跃气氛依然用猜谜语等方式导入课文。如:读了这个标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或你想提什么问题?表面上是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实际上学生早已知道谜底,根本没有思考的乐趣,学生的回答只是被迫“演戏”;有些教师为了把学生引入一个既定场景,费时费力地准备图片、教具,进行大段大段的引导谈话,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很充分,实际上学生不断地被“引导”,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

这样的导入都是不可取的,阅读教学的导入要实在,要合情合理,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行。

2.讲解要精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总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于是把想讲的都讲了,导致重点不突出,任务完不成,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苦。针对这一现状,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1)围绕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讲解才能使教师删繁就简,返朴归真,把大量的教学时间节约下来。目标还用“了解”“理解”“运用”等词明确指出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根据目标可把握教学的度,避免拔高教学,也能避免教师随意教学,主次不分。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看似平淡的语文教材往往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矛盾点”“关键点”创设浓厚的思考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许学生的观点有些幼稚、有些偏差,教师不要急于评价,随着教学的推进,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3)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决不能一张嘴讲到底,要在关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讲多练,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朗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当学生就一个问题争论不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以读导悟,然后得出结论。

(4)建立在个性文化解读上。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教师要乐于听到“不同的声音”,但对于学生理解有误的,要及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教师的讲解要做到共性和个性并存,还要引导学生向更新、更高层次的学习发展。

3.评价应慎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一不评价简单问题。如指名朗读时学生误读或漏读一个字,学生自己已经发觉了错,教师应该让他自查自纠。二不评价初读。由于是初读,学生的朗读出现瑕疵是十分正常的,我们不必为评价而评价。

4.活动求真

现在的阅读课增加各种活动,看似热闹但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我们应该:①关注主体。所有的活动都是为学习预设的,因此要把不必要的、非语文的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②注重反馈。课堂上教师了解教学情况的主要手段就是反馈。在实际教学中,反馈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出现问题要当堂解决。③体现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前景,“照顾好”每个学生。在教学中提不同的要求,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教师还要多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

二、注重文字训练

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这一点不甚明了,他们往往直接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文的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而把培养语文能力放在次要的、陪衬的位置上。这样做直接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借助文本进行,高效课堂就在于把文本中适合学生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语言文字因素恰当地发掘出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如《金色的玉米棒》教学实录:

教师:(出示玉米粒)玉米粒怎么样?用一个词形容。

生:珍珠般的玉米粒。

教师:你们喜欢这样的玉米粒吗?

生:喜欢!

教师:第一自然段里有一个词是形容喜欢的,请大家找出来。

生:惹人喜爱。

教师:(出示句子)玉米粒惹人喜爱。请大家读一读。

生:玉米粒惹人喜爱。

教师:我感觉不是那么惹人喜爱,书上是怎样写的?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

教师:为什么这个句子让人觉得玉米粒特别惹人喜爱呢?

生:前面加了一个形容词“黄澄澄”,让句子变得更生动!

生:句子加了个“真”让人觉得玉米粒非常惹人喜爱。

教师:是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可爱。

生: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

教师:哪位小朋友也能用这样的方式说一句话?

生:那香喷喷的蛋糕,真惹人喜爱。

……

教师:同桌间每人说一句试试。

教师抓住“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惹人喜爱。”进行句式训练有以下几个层次:①出示实物,让学生感受到玉米粒的可爱,找到“惹人喜爱”这个词语;②引导学生找到书上的句子;③指导学生对比句子,找到不同;④指导读出感情;⑤提出句式,让学生个别练习说话;⑥同桌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三、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强不强,最全面最可靠的检验方法是看他会不会写文章。

反观现在的阅读课堂,写作训练常常被拖到课外,变成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写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实际上把练笔落实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生的态度,提高训练的效果,你会发现,学生的字写得更好了,文章写得更通顺了。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4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8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步伐创新阅读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在开展阅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本文从阅读方式、阅读教学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够让学生运用更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以不断探索、实践以及创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思维品质。笔者依据以下几点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

(一)模仿性学习。小学生都处在年龄比较小的阶段,需要通过一定的模仿来完成大多数知识的学习,另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模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小W语文学习是一种模仿性的学习。

(二)联想式学习。大多数的语文教材都是用篇作为单位,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以此为单位进行教学,很多情况之下,课程间缺少了必然的联系,因此需要学生通过联想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联想式的学习。

(三)积累性学习。相对与其他科目来说,语文是一门最具有综合性的学科,并且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无法快速形成,而是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积累性的学习。

(四)体验式学习。为了能够理解并接受课文中的思想、态度以及情感,学生必须运用反复体味、领悟以及推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所以说,小学语文学习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

二、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新,不是遵循传统,而是推陈出新,它是让一个民族永远保持生机的动力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通过创新的能力和思维能够获得崭新的成果,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创造性思维看作人们在知识领域中的思维活动,它不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还可以在这基础上探索出有一定社会价值和独特的全新事物。

在创造性思维中,包含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是表现在发散性思维上,发散思维靠着已经获取的信息,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争取探索出一切可能的答案,是一种展开式的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有着新颖性、独创性以及首创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智力水平的发展。另外,创造性思维与想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创造性想像是通过已经获得的表象,在头脑中形成独立、创造性形象的心理过程,一直都和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以前获得的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提出新的假设,让创造性活动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著名的教育家泰勒提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着某种才能,可是大部分教师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导致了学生才能的发展遭到了忽视,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如果学校能在学科之外多挖掘出一些其他的才能,那么很多学生都可以取得卓越的表现。”由此可见,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仅要发现学生的不足与不完善,还要看到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绝对不能求全责备。教师需要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允许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一定不可以规定统一的答案。在相处上,要让学生感到自由,这样才会出现创造的灵感,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有想法就随时表达,良好的氛围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出学生的想像、联想以及幻想,对于一些留有想像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以及想像。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可以向学生问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同学们是文中的人,当那位父亲寻求帮助时,你们会去帮他吗?为什么呢?”又如《假如没有灰尘》,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题目来进行提问,让学生来说说如果没有灰尘会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教师自己去摸索与探究,但是,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将教学逐步发展成为创新式的教学,大胆尝试创新,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