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学生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2-06-22 19:18:36

序论:在您撰写学生学习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学生学习材料

第1篇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必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该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它要求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要从观念到教学实际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发生改变。此外教学环境,可利用的语言学习材料,及其的建设也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因为这几项也是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外因。本文致力于研究英语语言材料的利用情况,探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的延伸和建立有效的自主评估系统。

二、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就自主学习的概念而言,不同的学者就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定义。但自主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Holec1981:3)的说法是普遍被认同的。Littlewood(1999)在阐述“自主性”时指出自主学习的中心是:第一,学生应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第二,“负责”的范围不但包括传统教学中的内容也应包括在传统教学中属于教师的责任。影响自主能力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态度(motivationorattitude)和其学习能力。在这方面有很多学者是从元认知的角度来阐述的,认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自我学习的认知和对自我“负责”的认识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态度端正、动机明确、对自我的现有能力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能充分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实现自我“负责”,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学生把元认知视作‘内在督导’”。(李萍,2005)“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学习方法对自己有利,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了解,同时还会适当地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客观因素是指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它大到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小到学习者所处的课内教学环境(包括教师和教学硬件环境)以及课外自学的环境。多数的研究者把重点放在教师的角色改变上,认为教师应该是指导者,监督者和帮助者。Holec(1985)指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责任感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制定并完成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评价;帮助学生获得达到以上目标的学习技能。由此可见,教师在自主学习的帮助作用是很重要的,同时教师还起到监督的作用,监督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笔者认为,可利用的英语学习材料也应是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就学习材料来讲,它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技能的渠道。学习材料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的载体,在自主学习中它应该具有多样性和评估性。在此的评估性是指学生可利用学习材料来评价自我学习的成果和进步的程度。学习材料在网络出现后,其形式不再拘泥于印刷材料和视听材料,还包括光盘,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上的学习材料等。其多样性已经实现,但是其评估性是否实现了或者是否能够起到有效的评估作用呢?学习材料的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其利用的程度和其能够起到的利于自主学习的作用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呢?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是如何影响学生对自主学习材料特别是课外的学习材料的使用的?为了回答以上问题,笔者就学习材料的利用情况做了调查研究。

三、调查研究

1.调查目的:学习材料的利用情况;评估系统的有效性;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学生自我评价利用情况。

2.调查对象:对本校的大二5个班共计172位同学进行研究。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问卷对印刷材料和视听材料,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上的学习材料进行调查。

4.调查结果,分析说明,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以下问题:

第一,各类形式的英语学习材料的利用率和有效使用率都不高。与学校的图书馆藏有大量的英文类书籍、期刊、杂志以及电子读物相对的是能够坚持长期利用的学生仅占11.6%。用学校的电子阅览室以及视听材料的使用率也不高。对于互联网上可利用的材料,无论校内的自主学习平台还是非校内学习平台所提供英文类学习材料,能够常常利用的学生仅有16人。校内电台每日安排的听力时间达8小时,其内容丰富包括英语故事、歌曲、新闻等,但利用率也不容乐观,仅有6.36%的学生能够常常听;自主选择听力材料并且能常常听仅为4.62%;校图书馆提供视听材料偶尔利用的为56.65%。

第二,学生对于可利用的英语学习材料缺乏了解。如对于图书馆可提供电子阅览材料(如录像资料、VCD、CD、DVD影音材料和听力磁带等)有近一半的学生不知道。对于校园网上提供的自主学习平台有80.92%的学生知道。如此多的学生对学习资源缺乏了解也说明教师的指导不足。

第三,在利用英语学习材料时,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自觉性差。从工具书的利用情况看,23%的学生会常常使用。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工具书是特别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要真正的学到和掌握知识就应该充分利用工具书而不是仅仅依赖教师的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培养自觉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英文学习材料是有目的地收集有效信息的人数只有6人。对于教科书中提及的网站的访问情况看,只有5人次偶尔浏览。绝大多数的学生从未用过。因此,学生利用学习材料的针对性和自觉性亟等提高。

第四,学生不善于自我总结和评价。在自主学习中,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看对自我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了解自己才会有合理的计划和完成计划,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不能做到。使用过校内自主学习平台的学生认为学习平台的评价系统有待于完善。

第五,调查还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课外学习指导方面的缺乏。很多学生在调查问卷的空白处提出教师应给与一定的指导和监督。在众多的研究中,很多的学者都很重视教师的课堂内的指导和监督,从此次的调查中反映出教师的指导和监督还应该延伸到课外而且应具有针对性。此处的针对性是指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建议,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第2篇

【研究思考】(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体积与容积》为例)

针对教材的安排、学情分析,我们提出了如下问题的研究思考:

(1)体积概念的核心是“空间的大小”,学生先前对空间的认识有多少?我们应选择怎样的素材使抽象的空间大小更直观,理解更深刻?

(2)对学生来说,体积意义理解非常抽象,选择怎样的素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此意义?体积概念又容易与哪些概念混淆,该怎么区分?

(3)比较体积大小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在教学中如何结合体积大小的比较,使学生对体积的认识更加深入?

(4)容积概念与体积有着特殊的联系,用什么样的素材来引导学生清晰地把握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实践】

一、情境性素材,让概念的内涵更显性

思考一:体积概念的核心是“空间的大小”,学生先前对空间的认识有多少?我们应选择怎样的素材使抽象的空间大小更直观,理解更深刻?

从两个概念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空间是体积、容积概念的核心内涵,是学生正确认识体积的基础,但“空间”是“空”的,非常抽象,比较难理解,那我们选择怎样的素材让“空间”这一概念的内涵更显性呢?教材中是同时以实验来演示红薯和土豆占有空间的,并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为了强化学生的感知,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用情境性素材让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占空间”。

师:(出示形状不同、体积相近一个土豆和一个红薯)请比较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生1:土豆占的空间大。生2:红薯占的空间大。师:书上设计了一个“土豆和红薯哪个占的空间大”的实验,你能看懂吗?谁上来试试?(让学生上来演示,将细绳系住土豆,放入1号量杯中完全浸没,上下拉动,观察水面变化)师:把土豆放下去为什么水面上升了?生:因为土豆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师:当土豆完全离开水面时,水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下降了,回到了原来的样子。(让学生充分感知土豆“占有空间”)生1:通过实验发现红薯的所占空间大一些。生2:老师,生1说得不对,实际上是土豆的水面上升得高一些,应该是土豆占的空间大一些。生1:书上写是红薯的所占空间大一些。师:你是相信书上写的,还是实际做实验的结果?生1:相信实验做的。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运用了测量的方法(板书:测量)验证了土豆和红薯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且所占的空间有大小。(教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从这一个小小的实验材料的选择的变化来引导孩子深度思考,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同时,实验中加水对比,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大小判断标准,能加强学生对空间大小的认识,突破了体积概念中“大小”这个难点的同时,也凸显了概念的本质,并且树立实验要尊重事实的意识。

二、比较性素材,让概念的认识更准确

思考二:体积意义非常抽象,选择怎样的素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体积概念容易与哪些概念混淆,该怎么区分?

体积的本质指所占空间的大小,这个本质属性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且很难理解,学生在理解体积时容易受已有的学习经验影响,把它与表面积、重量等混淆产生模糊的认知。针对这个问题,选择怎样的学习素材更能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呢?对于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学生会说表面积越大的物体的体积越大。为了形象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选用两本书和两个充满气后一样大的篮球,就可轻松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举例均以表面积大物体就大的情况下,教师出示两本面积、厚度不同的书。(一本很厚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小学数学教师》杂志,放在实物投影上)

师:请看,这两本书谁的体积大?生:《小学数学教师》的体积大。师:为什么?生:因为它的封面大一些。

教师再出示真实的书,让学生判断谁的体积大,怎么验证。

生:把《小学数学教师》对折,这样封面就与另一本书一样大了,再比它们的厚度,就知道《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的体积比《小学数学教师》的体积大。

师:观察这两个篮球的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关系?(出示两个充满气后大小一样的篮球)生:它们的表面积一样大,体积也一样大。

师:这两个篮球的表面积一样吗?(老师把其中的一个篮球放掉一半气,让篮球凹进去)生:一样。师:那它们的体积一样吗?生:不一样。师:现在你对体积有不同的认识了吗?

……

选择这两种有比较性的素材,经历思辨过程,感悟比较思考,促使学生深度思考。书的素材出示时,学生的第一感觉是杂志的体积大,很快又感觉不是这样,这就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利用这个矛盾点,很好地区分了“表面积”与“体积”。 接着出示两个球,在球的充气与放气的变化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与交流: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体验物体的形状与占有空间的不同,进一步加深对体积与表面积的理解。

三、结构性素材,让概念理解更本质

思考三:比较体积大小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如何结合体积大小的比较,使学生对体积的认识更加深入?

比较体积大小的常用方法有目测法、排水法、单位体积刻画法。对于前两种学生都能轻松获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着重在“借助单位体积的数量,比较物体的大小”上进行思考。

课件出示:

(1)图1和图2 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 说说理由。

总结:上面图中的物体,位置的变化、摆放方式的变化,不会改变物体的体积大小。

(2) 逆向题:下图中,图3所示物体被24个小正方体填满,图4所示物体被 20 个小正方体填满,谁的体积大?

教师追问:为什么现在看小正方体的数量,不能比较出体积的大小呢?(原来所装小正方体的大小不同)

通过上述两题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知道物体的体积不会因为摆放的不同而改变;也让学生领悟,如果小正方体的大小一样,那么谁的数量多,谁的体积就大。通过第二小题得出,只知道小正方体的个数并不能判断谁的体积大,还要看小正方体的大小。由此,学生自然得出要比较物体的大小,必须用大小相同的“单位体积”。这组材料非常注重材料内在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这结构性的素材凸显了数学本质,深化了概念理解,传递了“以数解形”的数学本质,促使学生深度学习。

四、思辨性素材,让概念的联系更清晰

思考四:容积概念与体积有着特殊的联系,用什么样的素材来引导学生清晰地把握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容积与体积是有紧密联系的,所以在有了前面的空间与体积的认识后,对于容积的概念教学,关键是凸显出它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木块。

师:我们可以怎样知道这长方体木块的体积?生1:我们可以量出它的长、宽、高,把它的体积算出来。生2:算出整块木块占空间的大小。

师:这个木块有容积吗?生:木块没有容积,木块的容积是0。师:怎样把容积是0的木块变成有容积呢?生1:我们可以在木块里面挖一个洞。生2补充:里面要能装东西。

课件演示在长方体木块的中间挖出一个小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木块的容积?生1:我们可以从所挖的里面量出它的长、宽、高,再算容积出来。生2:我们可以在里面装满水,再量出水的体积。

课件演示:在长方体木块的中间继续挖,使里面的长方体变更大。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木块里面的长、宽、高增加了,木块的容积变大了。生2:我发现木块本身的体积变小了,因为中间部分被挖掉了。

师:现在在这木盒中,嵌套一些更小的盒子(放入2个),你发现这个木盒的什么变了?生:容积变了,变小了。师:假如老师在这木盒的外面不断地裹上包装纸呢?生:体积变了,体积变大了。

……

案例中教师从长方体木块的体积入手,引导学生经历了容积“无中生有”的过程,运用思辨的素材让学生体会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感悟体积和容积“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容积”概念,加深了学生对“体积与容积”概念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素材是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有效的学习素材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和反思,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提供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的数学教学材料,提供更具有丰富数学结构的数学教学材料。”“学习素材”不是教学设计上简单的“教具准备”,也不是简单的《数学课程标准》上指出的“数学要联系生活,拿生活为引皆可做文章”,而是教师要用一颗细致的心去研读教材,思考和挖掘每一个学习材料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数学学习,成就深度学习,这样数学课堂才会更充满活力,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杜海良.让概念教学走向精致――《体积与容积》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3,(8).

第3篇

1存在的问题

1.1内容广,概念多

材料化学工程是以化学和化工基础,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工程领域。研修的主要课程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材料工艺、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在基础课程中概念多、公式多,如在物理化学中的热熔、积分溶解热、积分稀释热等,有些概念相似如果不仔细区分容易混淆。在诸如高分子材料这类介绍性的课程中名称特别多,如聚丙烯、聚氯乙烯、环氧树脂等,这些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接触。但通过学习很多学生还是不能识别基本的材料,掌握它们的基本制备工艺和用途。

1.2叙述性的内容多

关于三大材料的学习主要是叙述性的内容多,比较抽象。例如,金属加工中热处理的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退火又分好几个种类,每种钢材根据用途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工艺条件。但是只通过课本的叙述,对于很多材料依旧没有直观的认识。虽然很多同学有参加过金工实习课,但是时间不长,很难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一些材料的性质、加工方法感到陌生,从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另外,在材料的合成中,每合成一种材料,需要通过一系列检测看所得物质是否为目标产物。又或者合成一种新的物质,也可以通过检测分析出其结构性能。材料专业的学生都有一门必修课《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详细介绍了材料表征中各种检测手段。但是很多同学拿到检测结果却不会分析。

1.3课程教学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

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1]。材料化学工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与实际应用密不可分。课程安排之前的金工实习,目的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对材料的加工有所了解。此外,还有一些实验操作课,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又或者设备少学生多,平均几人一台设备,学生动手机会操作不够,有时候老师只能靠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观摩,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还有部分同学在实习中怕脏、怕累,不愿动手操作。另外,在课程结束后还有参观见习,对材料的加工制作有个直观的认识,但是很多时候由于人员过多,加上工厂环境复杂,很多同学在见习过程中往往走马观花,只停留在看热闹的表面功夫上。

2解决办法

2.1培养学习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最大兴趣并使之保持这种热情。材料化学工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老师可以在讲授过程中结合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比如高分子材料中的聚丙烯腈,常与羊毛混纺制成毛织物等,可以制作毛毯、军用帆布、帐篷等。被称为“人造羊毛”。又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木制家具,其实很多都是由木塑复合而成: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经过处理使其与各种塑料通过不同的工艺复合而成。既保留了木材良好的加工性能,同时具有塑料的耐水、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良性能,还符合环保的大前提。通过这种理论结合实际,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信息。

2.2疏通知识结构,掌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材料化学工程形成前,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科学都已自成体系,而且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如马氏体相变本来是金属学提出来的,广泛地用来作为钢材热处理的理论基础。但在氧化锆陶瓷材料中也发现了马氏体相变现象[2],并用来作为陶瓷增韧的有效手段。另外,各类材料的研究设备与生产手段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不同类型的材料各有专用测试设备与生产装置,但更多的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物理性能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设备等。在材料生产中,很多加工装置也是通用的。比如生活中很多塑料用品大多是通过注塑成型加工而成,但其实与粉末冶金工艺中的压坯过程相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间已无明显界限,甚至不同材料之间能相互代替。不过凡事都有规律可循,只要掌握规律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作为材料的规律就是:组织决定性能,性能决定应用[3]。再根据性质选择材料,依据用途确定工艺路线。抓住这一规律,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毫无头绪。

2.3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教学大都采用“填鸭式”方式,学生听课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新的教学改革中应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课前布置问题,分小组完成不同的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查找资料,每组选择代表在课堂进行发言,然后再各组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减轻了老师的授课负担,还锻炼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比传统教学,计算机汇集了图像、文字、声音等元素,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色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元素,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方法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以结合一些相关视频比如:注塑成型、挤出成型、模压成型以及金属材料的冷加工热加工等。这些视频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如HOWITISMADE、TEDSHOW等。通过相关的视频,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激励学生自己在课外继续学习观看。这种多媒体教学与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2.4开设软件分析课程

作为材料化学工程研究生,材料检测分析应该成为一种必备的基础技能。但是很多时候拿到检测结果却不会分析。软件分析课程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的检测结果都有软件可以分析,比如FTIR、XRD、NMR等,借助这些软件,可以快速地分析所得结果。比如JADE,作为一款分析XRD数据的软件,它可以对物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虽然软件分析不一定完全正确,更多的时候还是根据理论基础来判断,但软件分析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手段。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一门技能,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5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课堂所学的最终都是要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在涉及如注塑成型、挤出成型等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时,可以穿插一些参观实习课。通过参观实习,直观地了解材料加工制备过程,将自己所学知识配合生产。理论上可行的事情,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原材料、工艺条件的控制、销售渠道、成本控制等。如果有可能,可以尽量选择一些大型的工厂基地,接触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体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感受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实力。为学生丰富见闻开阔视野提供机会,这将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很有帮助,尤其是对于一些非重点名校的学生。另外,通过与企业或者研究单位联合培养,即“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一般指企业、学校、研究单位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优势互补。李元元等认为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工科硕士的最佳途径,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相关实践应当与工矿企业的工程实际相结合,密切结合其技术改造、革新、引进等技术难题或科研攻关项目。这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结语

第4篇

数学阅读能力学生教材资料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定理、表述不出来、表述不到位的情况,包括好学生。原因是,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老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借助图形、实物等多种手段,把所有知识点一一表述给学生,学生的确很快明白了,但不是自己反复阅读、深入思考的结果,而是一种被动接受,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自然不深,时间一长容易忘记。

因为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每当学生面对文字较多、背景较新、或难度稍大的题目时,就会一筹莫展,一遍又一遍地喊:“什么意思啊?”而当老师把题意解释清楚后,立即长出一口气,随后很快就能作出答案。也就是说,不是数学知识不会,而是数学题目读不懂,读不出题目中已知的是什么,要求解的是什么,自然无从作答。因此,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必须得到高度重视。阅读不仅是今天应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一、引导、鼓励学生阅读

数学语言抽象,内涵丰富;具有简洁、严密、无歧义的特点,读者必须认真感知材料中有关的内涵丰富的数学符号,理解每个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的数学术语。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数学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把理解、记忆、分析、归纳、等多种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弄懂含义。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时,也必须了解其中每个术语和每个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

基于以上数学阅读的特性,数学阅读着实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生而言,让他们主动、自觉地去进行数学阅读,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去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走进阅读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体验数学阅读带来的学习上的变化,使学生从不读到读,从很少读到习惯读。如:数学教师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阅读之初,要选择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去读,减轻学生阅读的难度;举行一些小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更要给予高度关注,只要他们通过阅读学会了一点东西,就要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赞扬,以增强他们数学阅读的信心。同时,对学生阅读的督促检查也是必要的。对学生而言,老师的督促检查就是需要。至少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学习的路上,没有任何压力就能取得进步是不可能的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点拨的情况下,独自与文本交流获取新知识过程,是

锻炼阅读能力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难的环节。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是读不懂,读不出东西,也提不出问题的。这就要求教师规定预习范围,明确提出预习要求、预习问题。能够设定检测习题的,还要精心设计相应的习题,使学生预习目标更明确,促使学生主动认真预习。同时方便教师的课前检查。有利于学生养成课前阅读的习惯。

课后复习阅读是学生消化、理解新知识,反思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及时、有效的课后阅读,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识,而且可以强化对定义、定理等知识的记忆。复习要把回忆、阅读、做习题综合起来进行,但是学生常常会只做习题不读书,而课后阅读又不太容易检查,所以除了老师仍须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感受到复习阅读的重要和老师的高度重视之外,还应在课堂上给学生开辟一些复习阅读时间,对于读有心得的学生给予热情赞扬和鼓励。老师发自内心的赞赏和喜爱,从表面上看,一次两次也许没什么,孩子只是淡淡地笑一笑,但时间长了,对孩子内心情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相信许多好孩子好习惯都是可以夸出来的。

数学学习材料也是数学阅读的重要资料,是对教材阅读的必要补充,教材不可能天天读,毕竟要有复习检测的时间,这时,适当安排学生阅读一些数学资料,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又可使阅读不中断,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形成。同时数学材料多为阅读型习题,方便检查阅读效果。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初中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要使数学阅读成为习惯,必然要经过长时间反复训练,才能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也就是说,不管课程有多紧,每天都要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必成习惯。

三、掌握数学阅读方法

数学阅读不是娱乐性阅读,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如果一味地要求他们死读,不讲方法,那就很难让学生接受,更别说提高了。

对概念的阅读,让学生借助“找一找概念的关键词语是哪几个?能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行吗?能举大量的正反例子吗?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呢”等来理解。经过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让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对于定理的阅读,要分清条件和结论,探讨证明方法,注意与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在应用中选择恰当的定理。同时也要思考定理的延伸。比如,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后,能不能延伸到“多边形能全等吗”“如果全等,需要什么条件”。

阅读公式,首先,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其次,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再次,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例题、习题的阅读,要认真审题,分析条件和结论的联系是关键。尝试解题;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四、提高阅读能力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和体验的积累,阅读能力自然而然会随之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阅读引向深入,逐渐减少对学生阅读的具体指导,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任务交给学生,使阅读逐步成为学生完全自主的行为。鼓励学生多质疑,因为质疑使学生观察问题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其思考也就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得到全面提高。

众所周知,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从事终身学习。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中考增加了阅读型试题的考查,各种阅读型试题频频出现在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中,而且难度大分值高。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提高其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拓展材料的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关于化学问题的能力

2009年全国理综试卷第12题,有关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问题,如果考生不能很好地从材料中找出相关的化学信息并顺利想到学习过关于原电池的知识的话,那么该题可能就完全空白。新大纲要求学生不但要具有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要求学生能从实际的问题中提取信息,筛选信息,学会化学解题的一般模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教材拓展材料中如《新型灭菌消毒剂———二氧化氯》、《正确使用铝制品》、《粗盐提纯》等,介绍了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使得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实际生活问题中包含的化学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拥有积极良好的化学学习兴趣,对化学学习的创造性态度具有促进作用。当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学生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精力显得格外的充沛,记忆和思维的效果也会极大的提高,便有了持久的学习劲头。新教材中的拓展材料非常注重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引导,在拓展材料《同位素的应用》中,用非常简单的化学原理解决了一些对远古生物年代的确定,以及对现在的一些疾病的诊断等。在这些拓展材料中,化学知识展示了它神奇的功能,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教材重点和突破教材难点

高中教材中化学重点与难点知识都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更谈不是上灵活应用了。而教材中拓展材料往往能使之具体化,对正确理解这些知识有很大帮助。例如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材特意安排了拓展材料《酶的催化作用》。酶为什么只是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而对于化学平衡移动没有任何影响这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点。

拓展材料用比较形象的方法揭示了酶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催化作用,使学生加深了理解。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增强对社会责任感

教材中许多阅读材料对著名的化学学家,如门捷列夫、侯德榜、凯库勒等对人类所做巨大的贡献进行了介绍。在《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律》阅读材料中就着重介绍了门捷列夫通过巧妙推理、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最终揭示了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规律。通过学习材料,学生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又可以了解化学规律研究过程。这些材料不仅有助于高中生认识到所学的高中化学知识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未知的知识。

二、合理有效地处理拓展材料

1.把拓展材料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

学习拓展材料,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找出一个代表来回答相关问题,回答不完善的其他组可以补充,如果还是没有回答完全教师可以给予完善。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拓展材料的知识比较难,可以把它设计成几个小问题,使每个小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2.建议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化学的课外资料

教会学生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角度理解知识,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想要更进一步研究的愿望。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资源,课本中的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量不够,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适时的给学生介绍更多有关材料。在拓展材料《化学的简介》中,只是笼统地介绍有关粒子化学的一些前沿信息。这些可能不能满足很多学生想知道具体哪些最新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粒子化学方面的科普书籍。

第6篇

关键词: 金属材料 生产实习 师资队伍 工程实践

1.引言

金属材料工程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支柱,在钢铁、航空航天、能源化工、国防、冶金机电等各行业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生产工艺(如热处理、铸造、焊接、锻压等)、环境与性能之间的基本规律,并通过综合的成分设计和工艺设计,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质量和寿命,并开发新的金属材料和新的制备工艺。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去企业工作,因此生产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提高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进行生产实习,加强生产实习的教学,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是培养工程实践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

2.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我校较早获批的省级特色专业,专业办学水平高,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开办时间长。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并输送优秀的工程师,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

认识实习于本科阶段第6学期开展,时间为两周,主要参观了解本市相关企业的生产情况。生产实习于本科阶段第7学期开展,在专业的企业对口实习基地――洛阳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实习基地专业对口,生产设备齐全,技术、工艺等方面能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习期间,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介绍相关专业技术情况,并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带领学生进工厂参观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知识面。多年来,生产实习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本专业生产实习工作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和矛盾,传统的实习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目前本专业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大部分青年教师没有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导致教师在指导实习时实践经验不足,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在选题时大部分没有和生产相结合,所选的题目并没有足够的工作量,选题的难易程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生产实习。

第二,企业接受实习的积极性下降。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的效益不如从前,而企业接收实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在实习过程中工厂里面的设备也不敢让学生操作,怕损坏设备,工人师傅由于生产安排紧张没法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只能进行参观性的实习,没法得到动手锻炼。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社会责任的原因,更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第三,专业内容拓宽导致实习时间不够。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涉及的专业内容较宽,包括热处理、铸造、焊接、锻压等内容,实习内容增加了,短短几周的实习时间远远不够,而且很少有一个企业涉及以上的专业技术,这给实习选择企业带来很大的难度。

3.改进措施

3.1改进实习方式,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生产实习系统工程的元素主要包括学生、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基地技术管理人员。由于存在学校实习经费不足、实习时间较短等问题,因此必须寻找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对口、生产设备齐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稳定的实习基地。稳定的实习基地非常重要,一个先进的企业基地会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愿望。一个落后的企业基地只会使学生感到悲观失望,甚至使其感到前途渺茫。

3.2提高学生实习认识,加强实习环节管理。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是实习的主体,实习收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态度。有些学生认为生产实习是轻松一下,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认为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无趣且局限,实习是让自己开开眼界。学校对生产实习质量无严格的考核标准,往往以一份实习报告、心得体会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实习课题即算通过实习。生产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正值是学生忙于找工作的时期,这必然耗费学生的一部分精力。由于就业压力和对未来的较高预期,许多同学选择了专业不太对口的工作,这部分同学往往觉得本专业的生产实习对今后的工作作用不大,因而积极性不高。进行生产实习前一定要开好实习动员会,给学生讲清楚生产实习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实习态度。同时对学生的实习环节提出具体要求,认真撰写好实习内容和实习提纲,让学生带着实际问题进入实习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工作,布置实习作业,抽查学生的实习笔记,调查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的情况等。完善生产实习的考核方式,改变过去仅仅上交实习报告就全部通过的方式,要求学生参加最后的实习答辩,对没有达到实习要求的同学坚决给予不通过,学校应从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教学计划的制订到实施都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定量考核标准衡量学生的实习质量。

3.3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生产实多由青年教师带队实习,虽然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工作时间较短,实际经验明显不足,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带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同时,青年教师可以增强实践能力,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生产实习可以促进青年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生产实习在教师的带动下,可以巩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对学校、企业、青年教师和学生都有益。

参考文献:

[1]王吉会,赵乃勤,郑冀,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2:61-63.

[2]黄艳秋,于微波.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与实习基地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49-50.

[3]姚嘉凌,闵永军.高校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3:81-82.

[4]陈泽军,周正,杨晓芳,张志清.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提升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42-145.

第7篇

关键词:电化教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40-02

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热处理原理及工艺》等专业基础课程后进行。然而实习内容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理解困难,常常缺乏成分-结构-性能-用途相互之间的连贯性,综合分析能力欠缺。还有实习安全责任、设备老化、生产环境、经费不足、技术更新等诸多因素,往往使得实习难以深入开展,流于形式,很容易引发学生失落心理,缺乏专业兴趣。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不可替代实践教学环节。电化教学具有知识表达的多样性、交互科学性、反馈性、以及教学管理的开放性、灵活性等突出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电化教学在生产实习教学迎来了创新式发展,必将对实践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运用电化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

兴趣是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较强的求知欲。电化教学能创设生动、形象、直观、视听结合的教学环境,以其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趣味性易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筛选学院专业教师、企业校友研究成果简介和科研项目。以形象、直观、生动的“看图识知”方式向学生介绍材料在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大信息、多角度的授课模式,感受到“材料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树立学好材料学科的决心和信心。学生观看本专业教师研制的新型GDL-1汽车齿轮、新型GDL-2钎杆、EA4T高速重载列车车轴、大型燃油退火炉等产品制备过程图像,了解材料制备、检测、使用过程须用的知识,深刻体会新材料可以推动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科技创新生活,明确自己将从事材料领域工作必有良好的专业基础,从而激发学生对材料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自觉地提高了学生对实习教学内容的重视。

二、利用电化学教学,增设实习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电化学教学能克服实习环节时空的局限性,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融合,形象生动、直观突出重点、难点、疑点,注重物理、化学内容有机糅合,不断优化充实实习内容。实习电化教学按照成分-结构-性能-用途主线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将多学科零散的知识点连贯熔融起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抽象为直观,由表及内,深入浅出,解释疑惑。比如在贵阳某钢厂实习钢材的制备过程以及中航集团某公司表面处理车间的化学表面处理过程时,用电化教学讲解GDL-1汽车齿轮、GDL-2钎杆、EA4T高速重载列车车轴等材料冶炼、铸造、锻打、塑性变形、热处理/表面处理、检测、使用等程序。在对应的程序里巧妙地串联产品生产、检测设备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把虚构球形化原子间的物理化学作用机理融解于组织结构、性能演变、理论分析等重点、难点内容,让人一目了然。在较短实习时间内,电化教学提供大量无法从实习过程中直接获取的知识,多学科知识贴近材料实物的生产实践,解决传统实习教学无法讲清、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更加充分地、清晰地揭示材料生产过程的本质。学生在实习中发现材料生产问题,用抽象-具体-形象的思维加以分解,逐层展示,由易到难、突出重点、剖析难点,步步深入理解多学科的有机交融统一,拓宽渠道获取更多知识。

三、利用电化教学,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电化教学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活跃了实习教学气氛,增加了实习改革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实习效果和质量。如模拟仿真软件,演示新型GDL钢材料制备-过程处理-组织观察-性能测试的生产过程,以虚构的球形化原子来展示微观运动的特点,演绎不同成分GDL钢材料冶炼-凝固相变、塑性形变、表面化学处理等过程中相应的组织、性能演变,来理解GDL钢不同的用途要求。抽象化生动,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分析材料设计、制备、检测、使用全过程。以材料用途为目标,微观世界宏观化、具体形象化,学生能独立地步步深入,多角度综合分析选取材料以及生产过程,有利于巩固、吸纳相关学科知识,理解材料成分-组织-性能-用途内在联系,清晰地认识材料学科的整体性、复杂性以及关联性,树立了正确的材料学科观念,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合理地、系统地、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保证实习教学改革质量和效果,也为学生将来就业、工作增添了自信心和竞争力。

四、利用电化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电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习电化教学过程中,齿轮、钎杆、高速重载列车车轴等典型材料成功生产案例,潜移默化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典型材料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用途交替对应演示,强化学生唯物辩证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主动积极地去获取交叉学科知识和发展智力,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辩证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中航集团公司某热处理车间实习期间,以军工企业文化熏陶塑造人,6~8位学生一组的形式参与某液压泵零件热处理工艺培训教材的动漫插图比赛,全面训练了学生用脑、眼、手的基本技能。学生触发多种感官功能后,能持久保持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十分愿意接触学习现代先进技术和知识,调动了学习材料与计算机学科知识的主动性,求知欲热情高涨,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间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创新能力。

实习电化教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获知的精神。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专业实习重点、难点,加深理解材料学科的辩证统一内在联系本质,吸收消化更多学科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提高了实习质量。反之,有力促进电化教学在实习教学改革中创新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建民,陈国明.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探讨与实践[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7):37-39.

[2]李芳英.电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76-77.

[3]孙妍.试论如何培养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7):2192-2193.

[4]郑晓华.浅谈直观教具和电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0,(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