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14:52
序论:在您撰写研究工作概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工作压力;压力源;压力反应;压力干预
一、压力的概念
压力这个概念来源于物理学,直到1962年,French和Kahn才将压力概念引入企业管理中。根据Cooper和Dewe(2004),系统的工作压力研究已经存在将近半个世纪。工作压力是一个多学科的领域,Beehr和Franz(1987)认为通过医学,临床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和组织心理学这四个有规律的途径可以最清晰的表达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关于压力的定义和内涵也不尽相同。但关于压力定义的基本分类主要有四类:基于刺激、基于反应、基于刺激一反应的交互作用以及基于差异。一是刺激论(Kahn & Byosiere,1992),认为某些刺激是可以引起压力反应的,如时间压力、人际冲突等,但并不是每个个体对这些压力源都有同样的反应。二是压力反应论(Selye,1980),认为压力的关键要素是心理反应,而不管情境如何,但这个概念没有考虑到不同的情境可能会引起同样的反应,个体的应对策略也会影响个体的压力反应。三是交互论,即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Lazarus,1966),但在实证研究中持这一概念的研究者往往也是用心理反应也测量压力。四是差异论(Edwards,1992),这一概念认为压力是由于个体需求与组织供给的不一致造成的,这个概念在操作化上存在困难。
二、压力源的分类
压力源是引起应激反应的条件和事件(Kahn& Byosiere,1992)。主要的压力源可能分成三类:环境相关的压力源,工作和组织相关的压力源以及个人相关的压力源。
环境因素:工作环境本身是造成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噪音、污垢、热、震动、化学或者毒药物质会引起人的生理压力,通常还包括人体工程学条件恶劣的工作场所和事故。单个事件例如灾害的曝光,重大事故或者极其危险的活动归纳为创伤性事件压力,警察人员和消防人员是特别容易暴露于创伤性压力之下。社会压力情况包括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冲突,性骚扰,聚众或者恃强凌弱和其他工作场所的侵略。另外经济,政策和技术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引起人们的压力。
工作和组织因素:工作相关的工作压力出现在执行一个任务时候,它包括很大的时间压力和超负荷工作,工作时的高复杂性,单调的工作和中断。工作时间安排也会引起压力,最著名且研究的很好的压力是夜班和轮班工作长时间的工作和加班都属于这一类。工作不安全感和糟糕的职业生涯机会归纳为职业相关的工作压力。组织的变革也可以视为组织因素压力源,例子包括合并,精简或者新技术的实现,这些变化也是有压力的,因为这可能导致工作不安全感,加班和社会冲突。
个人因素:导致压力的个人因素很复杂,包括角色压力、个体特征、工作-家庭冲突等。角色压力分为角色超载,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角色超载发生在当个人要做太多或者太复杂工作的时候。角色冲突指的是与角色期望冲突的情况,角色模糊指的是角色期望含糊不清的情况。通常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有强烈的联系,且这两个主题被放在一起研究。个体特质包括自我效能感,外部控制点,A型人格等等。这些压力源对某个人来说有可能是压力但是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构不成压力。工作-家庭冲突是某种形式的角色间冲突,在其中所起作用的压力源主要是工作和家庭领域互不相容的部分。
三、工作压力反应
压力在组织中对个人和组织都有影响。个人不仅在工作中而且在他们的闲暇时间,生理,情感和行为层面会受到压力的影响。压力反应可以是短期反应,也可能是长期反应。
(一)对个体的影响
1、对生理的影响。压力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例如,个人在所谓的高压工作状态下血压比在其他类型的工作中高。慢性工作的压力源可能会影响心血管对急性压力源的反应。压力同样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经历高度的压力对个体的免疫系统是有害的。个人经历高度的工作压力更有可能发展成心血管问题或者骨骼疾病。另外,工作压力的长期影响包括范围广泛的其他生理症状,包含头痛,眼睛疲劳和肠道问题。
2、对情感的影响。在长期来看,幸福和心理健康会受损。从纵向研究的证据来看,有压力的工作情况与日益增加的抑郁症水平、心身投诉、和其他痛苦的症状有关系。职业倦怠是另一种长期的压力反应。它的特点是情感衰竭,人格解体(玩世不恭)和减少的个人成就感。传统来说,职业倦怠在人类服务和教育职业中被大量研究,但是现在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一些其他的职业团体当面对工作压力时,也会发展职业倦怠。精神压力可以带走一个人的本身的健康,也可以导致精神疾病的发作或恶化,如抑郁和焦虑。
3、对行为的影响。压力源可能对行为水平也有负向影响。例如,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注意力会下降,工作记忆力会降低,绩效的准确性会较少。但是当面对一种压力源时,个体通常会更加努力,所有的绩效并不一定受到不良的影响。另外,可以看出在工作状态下压力源与暴力有关,例如破坏活动,人际攻击和敌对和不安全行为,事故和工伤。
(二)对组织的影响
工作中遇到的压力源还与组织行为中的其他方面有关。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经历压力的个体很少奉献于组织体现出更高的离职意向和实际的离职行为。因此,工作压力源与反工作行为,低组织承诺,高离职率和在特殊情况下旷工的增加有关系。
1、反工作行为。反工作行为指的是整体看来为了伤害其他工作中的人或者组织的行为,它包括行为侵略,敌意行为,偷窃,怠工和其他破坏性的行为。实证证据表明工作压力源比如人际矛盾和情况受限与反工作行为积极相关。元分析证据进一步表明人际矛盾往往与以组织为目标的侵略联系的更紧密。
2、组织承诺。组织承诺指的是个体与组织的纽带或联系(Mowday,Porter,& Steers,1982)。它包括态度性,规范性和持续性方面。元分析检验了角色压力源和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报道了这些类型的压力源和组织承诺的三个方面的消极关系。因此,个人感知到一个更加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会产生一个更低的组织承诺。建立在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框架下,元分析得出结论:阻碍性压力源与组织承诺消极相关,然而挑战性压力源与组织承诺没有显著的二元关系。
3、离职率。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也可能与离职意向和离职行为有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工作压力与从组织中辞职的意图和找工作行为有积极关系。关于真实的离职行为,元分析表明主要是阻碍性压力源而不一定是挑战性压力源与离职率积极相关。
4、消极怠工。工作相关的压力应对,欠佳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与怠工消极相关。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工作压力源与怠工有关系。压力源可能与压力应对有重叠,压力应对可能与怠工有重叠,一部分与压力源没有关系的压力应对可能导致了怠工。压力源与怠工关系的数据是不确定的。截面和纵向发现表明工作压力源和缺勤之间的关系不是遵循简单的模式。
四、压力干预
自从展开压力研究开始,研究者和机构都对减少员工压力的方式感兴趣。多种干预的目的在于减少压力的消极影响。压力干预领域最发达的领域是压力管理技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休息时间。
压力干预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干预得到公众健康专业人士的青睐,包括改变工作环境来降低与工作相关的压力。二级干预,关注大量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包括培训员工在工作环境中更有效的应对工作压力。最后,三级干预包括提供更加严肃的干预形式,例如心理健康咨询或者员工援助。
个人和组织都需要压力干预。压力干预可以从减少压力源,增加资源或者减少压力应对来减少压力的负面影响;另外改变生活方式也是压力干预的一部分。
1、减少压力源。压力源由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减少(或者两者结合)。个人压力源的减少往往是改变员工压力管理程序的结果,他们可以改变工作环境的某些方面。但是,个人压力源的减少通常假定一定程度的控制工作。组织压力源减少途径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典型的例子包括减少噪音,按照昼夜规律改变流水线速度,或者在工作中减少干扰。减少工作时间的数量是减少压力源的另一种方法,在一些公司的报告中和元分析中似乎是有积极作用的。
2、增加资源。增加资源是一种受欢迎的压力管理途径。这些资源包括个人资源和组织资源。应对技能,效能信念,和个人能力是个人层面的资源,可以在压力干预项目中得到增加。应对技能和效能信念增加的好处在评估研究中得到证实。但是加强个人能力不是一种压力预防技术。组织压力预防目的在于增加工作控制和增加员工参与决策讨论,是有一种减少工作压力,有前途的途径。Jackson,S.E(1983)表示参与决策讨论的增加减少了情绪压力,旷工频率,和离职倾向。一种附加的重要资源是一种社会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干预期间可能增加,且当主管支持是很高的时候增加工作控制是特别有益的。
3、减少压力应对
面向个人的减少压力应对的项目属于最常使用的项目。大量存在的研究和评论发现了明确和积极的作用。压力管理项目试图影响员工去解释一种情况它不是作为一种压力,而是一项挑战。他们同样指导如何提高一个人的应对策略和减少压力应对,例如,压力免疫或放松技巧。组织减少压力的方法是提供休息时间。众所周知经过短时间的工作复苏最快,最初几分钟的休息时间对复苏是最重要的。研究表示5%的工作时间应该被用作休息时间。当员工预感到了休息时间,绩效是很高的。同时,当休息时间在工作中穿插,压力影响变小。文献表明休息时间应该被有组织地建立规定和监督,因为当只有员工自己时,他们倾向于更小频率和短时间的休息时间。
4、改变生活方式。个人以生活方式为导向的改变项目尝试着改变饮食,支持健康的生活和鼓励体育锻炼。员工支持计划通常针对酗酒或者其他类型的成瘾,但是也包括锻炼和压力管理计划;在工作中,锻炼和提升健康项目在减少焦虑上,在减少心肌梗塞引起的心血管死亡率上,和在提高幸福指数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一项最近的元分析指出工作场所干预针对身体活动,与积极增加健身,更好的心情和一些生理指标相关(Conn,Hafdahl,Cooper,Brown,& Lusk,2009)。但是,影响大小主要来自研究,表明干预措施的具体特征和个体特征可能在这种项目上发挥作用。(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Cooper,C.I,& Dewe,P.(2004)Stress:A brief History.Maken MA:Blackwell Publishing.
[2]Beehr,T.A,& Franz,T.M.(1987)‘The current debate about the meaning of job stress’,in J,Ivancevich and D.C.Ganster(eds),Job Stress:From Theory to Suggestion.New York:Haworth Press,pp.5-18.
[3]Kahn,R.L,& Byosiere,P.(1992)Stress in organizations.In M.D.Dunnette & L.M.Hough(eds.),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nd ed,Vol.3.Pp.571-650).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培养 招生资格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33
Graduate Instructors' Enrollment Eligibility Audit and Evaluation
――Take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s an example
ZHANG Sha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Graduate instructors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is the key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and therefore standardize and improve the Graduate instructors appointment system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Graduate instructors enrollment eligibility review,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aspects, an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its working method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instructors, thereby improving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 graduate instructor; graduate training; enrollment eligibility
0 前言
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也经历了高速扩展时期,但2005年后招生增长率逐步下降到了5%左右并保持基本稳定。①在此背景下,随着研究生导师数量的逐年增多,研究生导师管理及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以浙江大学医学院为例,2011年以前,由于导师遴选制度中缺乏有效的导师退出机制,导师队伍日益臃肿庞大,导师队伍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各学科研究生名额分配矛盾日益尖锐等问题不断凸显。
2011年起,浙江大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正式启用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确认取代以往的导师资格遴选工作,通过导师每年申请,学院审核确认的方式,筛选符合次年招生条件的研究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政策,四年来,在贯彻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提高导师质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1 工作特色
1.1 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导师类别、招生类型及导师来源,确定不同的审核标准及程序
1.1.1 初次申请与再次申请区别审核
教师初次申请研究生招生资格有三种途径:学校当年人事职称评定同步认定;学校当年人才引进直接确认;学院研究生科审核认定。前两种途径都由学校直接根据人事职称及引进人才类型直接认定招生资格,人数较少。第三种途径是审核工作的重点,严格参照浙江大学医学院当年人事最新拟定的教授(博导)或副教授(硕导)任职条件进行审核。因是初次考察其能否具备指导研究生的资格,我们不仅考核申请人的科研论文、科研项目,教学工作、学历、获奖、专利、著作等学术科研指标,还需对其教学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等综合素质指标进行严格审查,杜绝个别品行不良的教师进入到研究生导师队伍。
对于现有导师队伍再次申请次年招生资格的,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主要对关键条件――课题与科研经费进行审核 。《浙江大学医学院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导师近五年内必须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或学术论文达不到相关学科定量标准的导师暂停次年招生资格,直至承担符合标准的课题,发表合格的论文后恢复招生。
1.1.2 不同学科标准不同
学院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校学科建设的需求,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护理学的研究生导师资格在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等方面制定不同的审核标准。
比如,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学专业以科学研究为主,主要培养科学型研究生,相比临床学科,这些学科的导师大部分不参与临床工作,可把大量精力及时间投入学术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相对丰硕。因此,对其科研论文影响因子及科研课题的要求比临床医学稍高。而对于如护理学、中西医结合等个别需要扶植的学科,则应适当放宽导师资格标准,以跟上国内学科发展的步伐。
1.1.3 不同人才类型分别对待
为保障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学院对部分杰出专家及科研业绩特别突出人才实行近5年原定招生资格免审通过的政策。免审范围包括:院士、国家千人(含青年千人)、省特专、长江特聘、杰青、优青、求是特聘、求是青年等;同时,对学校人事直接确认招生资格的优秀引进人才也实行5年免审。
另外,对部分科研成绩特别优秀的青年教师,建立审核绿色通道,放宽职称限制。如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优秀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等副高职务者,或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优秀讲师、助理研究员、主治医师等中级职务者,若其科研成绩突出,达到学院相应要求,便可分别获得博士或硕士招生资格。此通道为科研教学能力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参与指导研究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保持医学院导师队伍的年轻活力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1.1.4 不同招生类型标准不同
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 培养方式自然不同,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也会不一样。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招生类型除护理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三个专业目前只有学术学位,其它所有临床学科均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在招生资格审核中,学院充分考虑两种学位类型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导师要求,对招收这两种类型学生的导师,设定了不同的审核标准。由于专业型研究生需要一定时间的临床轮转,要求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能提供研究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因此对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师,科研要求相应降低。
1.2 鼓励学科交叉,允许导师跨、转学科申请招生资格
对于已具博士招生资格的导师,学院允许跨学科申请招收指导博士生,但目前仅限在2个一级学科申请(包括其所在学科),对于个别科研项目涉及面广,科研业绩突出的导师,学院会适当放宽其跨学科的范围和数量。另外,已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导师,学院并不会死板地限定其研究领域,所有导师均可根据研究兴趣和科研发展情况提出转学科申请,只要经所转学科、学院审批,达到该学科导师标准,即可在所转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这两个举措对推进学科交叉,提高导师及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从获得导师资格到导师学校,确保导师岗前培训
导师培训是加强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更好地提高培训质量,我们要求医学院所有新增导师必须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研究生导师培训会,培训通过后,才算真正通过招生资格审核。导师培训由学校具有丰富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导师和管理者作专题报告,传授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方法和学校的政策,帮助新增导师尽快了解研究生指导工作,为其日后的导师生涯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学院计划从2015年起另外开展医学院自己的导师学校,结合医学院学科特色和研究生培养特点,对新老导师进行分类培训,传授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临床学习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生导师指导技能。
2 工作成效
2.1 打破导师“终身制”,缓解招生名额分配矛盾
在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开展以前,导师“终身制”普遍存在,大部分教师一旦成为研究生导师,便可高枕无忧,每年享有招生资格。随着导师人数逐年增加,招生名额却相对稳定,便无法避免“僧多粥少”的现象。由此,学科之间,导师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招生名额,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影响了学院科研环境的和谐,为学院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同时,在名额争夺战中,往往是大部分资格老,路子广的导师取得胜利,一部分导师尤其是青年导师,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加剧了导师队伍的两极分化,影响了整个学院的科研发展和人才平衡。
随着招生资格审核工作的开展,明确规定导师申请招生资格需达到指定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标准,筛除部分不具科研活力的导师和因年龄、经费等问题不再适于指导研究生的终身教授或名誉教授,精简研究生导师队伍,消除了导师队伍一直存在的“虚胖”问题。
2.2 保持导师队伍科研活力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研究生也是辅助导师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导师科研水平发展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可以说,再优秀的导师,若长期招不到研究生,在科研的道路上便会举步维艰,孤立无援。合适的课题、充足的科研经费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条件,这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共识。②我们在招生资格审核工作中对于导师的科研成果设定严格标准,导师们为了招到学生,更为了招到优秀的学生,便不能安于现状,必须消除惰性,不断创新,不断努力,争取更好的项目,发表更好的文章。
另外,同大部分高校一样,浙江大学医学院也实行导师项目资助制。导师资助标准为: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500元/月,中期考核后800元/月;硕士研究生:统招硕士250元/月,推免硕士350元/月。导师资助体系的推行,也要求导师必须要有科研项目和基金,才能带动研究生培养的健康发展,这也促使导师潜心科研,不断完善,申请好的项目,如此才有助于科研发展的良性循环。
3 结语
通过四年来的工作和探索,浙江大学医学院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同时在导师培训机制、退出机制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目前还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导师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对于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激励导师的创新精神,调动导师更主动的投入到研究生指导工作中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今后,我们将继续优化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完善导师培训体系;致力于探索一套合理的导师评价体系,强化教师指导能力、培养质量评价;实现导师在岗期间的动态管理,从而建立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达到促进导师个体发展和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的。
注释
关键词:铜矿,作业面,通风降尘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矿井通风是矿山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一个适应性强、风流稳定、通风效果好、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管理方便的通风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靠的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安全生产的保证[1].铜及其制品在国民经济中广泛应用,铜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开采规模越来越大,但铜矿的开采作业面仍然饱受粉尘、爆破后有毒气体的影响,本文通过技术实践探索作业面通风降尘方法。
1.概括
某铜矿为四川省大型国有铜矿企业,地处雅砻江边,海拔2500米左右,地下采场分四期开采,一、二期位于海拔2700米上部,三、四期位于下部,中间由海拔2700米中段的运输平巷进行连接;主运输巷道为海拔2552米平硐,断面3.2×4.6m,向前140m分叉为Y字型巷道,右侧巷道向前600m处为下部主溜井装车场,左侧前方100m处为下部盲斜井的起点,盲斜井为人员和生产物质进出的主要通道。各中段为矿区开采的基本单元,断面2.2×2.0m,各中段通过盲斜井的甩车道与外界相连通,矿产品通过作业面溜井、中段机车运输、主溜井、主运输巷道机车运输运至选矿厂,各中段另一端开口于地面,近开口端配轴流风机。
采矿方法采用全面回采后全尾砂充填采。回采作业矿房位于中段运输巷道上方,采场采出的矿石用采场溜井下放到中段运输平巷,由电机车车转运至中段溜井。回采作业矿房沿矿体走向布置,矿块走向长120m,斜长50-70m,平均60m,矿房宽度为10-12m。两相邻矿房间留矿柱,矿房和间柱间隔布置,顶、底柱宽4m、10m。作业面作业工人分设两种岗位:(1)掘进岗位:负责用凿岩机凿岩、装炸药、浅孔爆破;(2)出渣岗位:将爆破后崩落的矿块用电耙转移到采场溜井上口,利用自重通过溜井下落到中段的机车内。
2.材料与方法
2.1工程改造对象
选择地下采场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二、三期工程各一个中段进行实验性工程改造。改造期间两个中段正在进行回采作业的矿房(即作业面)共13个。
2.2工程改造方法
为解决矿房通风不良的现状,在各矿房配置一台矿用防爆轴流风机,功率5.5kW,转速2900r/min,通风量150m3/s,风机布置在作业面溜井上口,风机采用变径软接管接DN200金属送风管,送风管固定在矿房侧壁,随着开采进度向矿块远端推进,送风管沿矿房长轴逐渐延伸,须保持开口距离凿岩工作点20m以上。沿矿房两侧布置水管,固定于侧壁,每5m设开口,末端安装园林旋转增压喷洒水龙头,最远端喷水龙头距离凿岩工作点20m以上。每班凿岩工作前检查风机风管、水管龙头的完整性,及时更换破损管道。
2.3工程改造效果评估
对改造前后同一地点的粉尘浓度进行监测,比较二者差异。为比较工程效果,仅采取定点采样测定的短时间接触浓度。采样地点/采样时间分别为:掘进岗位的凿岩作业点/每班凿岩工作开始30分钟以后、出渣岗位的卷扬机操作位/爆破后75分钟(同时出渣工作开始20分钟。采样时间15分钟,流量20L/min,连续采样三轮,每轮使用三台同类型采样器采集三个平行样品,保证同一地点改造前后使用同样的采样器,均经过流量校准。按照GBZ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对样品进行检验[1],结果数字用mg/m3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2.4统计学方法
用excel收集汇总总粉尘浓度,采用t检验比较改造前后的粉尘浓度[2]。
3结果
掘进岗位的凿岩工作点改造后总粉尘浓度低于改造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出渣岗位的卷扬机操作位改造后总粉尘浓度低于改造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某铜矿作业面工程改造前后总粉尘浓度(mg/m3)
时段
样品数
凿岩工作点(X±s)
卷扬机操作位(X±s)
改造前
117
6.4±2.8
3.7±1.4
改造后
117
6.1±2.5
2.7±1.4
P值
0.23
4讨论
非煤矿山回采作业面是一线工人工作的主要地点,根据工作组织情况分析,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除噪声和手传振动外,主要是化学性危害因素,其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主要包括:凿岩打孔时掘进工人接触到的高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即矽尘;爆破后由于通风不良,炮烟不易消散,其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高危险化学物质,可导致作业工人急性中毒,甚至死亡;出渣过程电耙拖拽矿渣,造成二次扬尘,弥漫在通风不良作业面局部,导致出渣工人也接触矽尘。
加强通风是改善作业面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回采作业面通风的主要困难在于中段承担较多的作业面通风任务,如果中段没有足够的通风量,不能形成有效的负压,同时矿房长轴与中段巷道成90度,作业面局部空气不能形成风流,扬在空气中的粉尘不能有效地抽出,故必须采用局部通风措施使矿房的空气流动起来,本次改造采用送风方式,在矿房局部形成正压,配合中段巷道微负压,将含尘空气排出。同时爆破后的通风措施,也有利于作业面局部的炮烟及时稀释,缩短爆破后进入作业面的时间。
湿式作业也是降低粉尘浓度的重要方式,本次改造采用增压喷雾方式,喷洒水龙头安装密度较大,覆盖整个矿房,尤其是靠近卷扬机的近侧部分,故改造结果表明出渣时卷扬机操作位粉尘浓度降低明显。但由于爆破的原因,所有硬件设施不能离爆破点太近,故凿岩操作时粉尘主产生于钻头部的岩石,本次改造水雾不能有效地影响局部环境,其降尘措施只有依靠钻头处的通水。
该改造措施降尘效果良好,但实践运行中仍然发现由于爆炸的岩石飞溅,位于作业面的风管、水管及龙头均容易破损造成漏风、漏水[2-4],降低工程措施的有效性,故本次改造选用了金属管,同时强化现场管理,作业工人应在每班前和爆破后检查硬件设施的完整性,及时更换破损管道。通过硬件改造和后期运行管理,本次工程改造措施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同生公司安平矿通风系统优化改造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年11期
[2].倪宗瓒 主编.卫生统计学(第四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 GBZ/T 192.1-2007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S].2007
【关键词】综采工作面;小面;管理方法
目前有些综采工作面为了尽可能的利用资源,在进行设计时采用不等长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将导致回采过程中出现小面,小面施工过程中耗费的人力及物力较多,同时给顶板管理带来困难和隐患,为了小面施工时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减少无效成本投入,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强化过程及源头控制,充分发挥技术和管理降成本的作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1 概况
工作面随回采出现小面后,使用单体配合金属铰接顶梁支护,小面机头、机尾用长度为Φ0.24m×3m半圆木过顶,中间地段使用小笆、塘材过顶,由于底板为煤底,为保证支柱初撑力及工作阻力达到要求,必须在柱鞋下下底梁(成捆大笆或半圆木);机尾小面与大面搭接处采用两根π型梁对棚迈步,进行端头支护;小面长度达到10m时铺设链板机配合出货。
因而,导致施工过程中爆破作业较多,人员进入煤帮打眼、装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使用木料较多、材料回收率低,每峒小面平均使用3.0m半圆木4块、塘材5根、小笆4片、大笆3片。煤炭资源回收率较低,工作面煤厚平均3.7m,此种办法施工小面,回采高度不能超过2m,施工过程中资源回收率低。单体支柱损坏多,施工过程中单体支柱使用较多且频繁,容易出现单体压坏的情况,压坏的单体支柱不利于安全生产。劳动强度较大、作业时间长,施工过程中人员需搬运大量木料及单体,增加职工劳动强度,小面较长时人工攉煤需要的时间较多,降低循环进度。
2 综采工作面改进小面回采管理方法
桃园煤矿Ⅱ1025工作面为Ⅱ2采区第五个工作面。工作面标高为-620.6~-679.0m,走向长738m,倾斜长119~155m平均129.2m。煤层平均倾角22°,煤厚0.6~4.6m,平均3.6m,回采面积99386 m2。老顶为砂岩,厚4.44m;直接顶为泥岩,厚4.26m;直接底为碳质泥岩岩,厚0.52m;老底为粉砂岩,厚2.54m。工作面,回采至F11点时开始出现小面,一直到预计收作线小面共长达43m。工作面开始回采时有ZY6800-19/40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57架,在F11点前77m处、F7点前52m处及F4点前18m处共有三个改造切眼,分别有支架21架、11架、11架。为提高安全生产效率,经矿研究后,对Ⅱ1025工作面小面回采管理方法进行了改进。
2.1 Ⅱ1025工作面小面回采管理方法
在风巷内安设好一部绞车,将准备接的液压支架用绞车拉移至风巷小面出现位置,待小面出现后用风巷内支架支护顶板,将风巷内第一架液压支架供液,采用绞车挂回头滑子及单体配合支架本身使支架与工作面同步,放炮后及时伸出液压支架前梁、护帮板及侧护板进行支护,确保支护到位后再进行人工攉煤,以保证安全。之后随工作面推进利用舌板及风巷内绞车使支架向前拉移,直至小面内有足够需要接的支架后再进行接架(一般每次接架2~4架)。
采用这种方法施工小面,不需要使用木料及塘材,大大减少了材料的使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进行清理及来回搬运木料及单体的时间,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减少了职工的撇勾延点。支架支护顶板,减少了空顶作业时间,减少了安全隐患。小面施工进行爆破作业时,由于支架护帮板已经伸出,有效的支护了顶板降低了打眼及装药过程中的隐患。增加了小面部分的采高,提高了原煤产量,由原来的采高2m提高到3.3m,每平方米小面多出2.1吨煤。
2.2 工作面小面回采管理方法改进前后安全经济效益分析
用工量及工人劳动强度大大减少,每圆班节约用工8个,每月节省用工240个,当月平均每工260元,每月节省用工费用62400元。同时加快了循环进度,如按原来方案施工,小面施工用人用时较多,制约循环进度。
施工过程中小面面积约为10430m2,炮采小面支护时柱距为500mm-550mm,排距为1000mm(偏差不超过±100mm),改进方案后小面木料及笆片使用量得到大幅度节约。
小面施工时支架支护效果比单体支护效果好,减少了爆破作业及火工品的使用,同时减少了链板机的使用,安全系数大幅度提高。
单体支柱使用数量及损坏数量均减少,租赁费用及赔付单体费用均大幅度减少。工作面风巷压力大,每圆班按损坏一棵计算,每月减少损坏支柱30棵。
资源回收率大幅度提高,从出现小面开始至工作面收作,预计能够多出22289吨煤。每吨煤按430元计算,可多收入9584270元。
第一章 项目总论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 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 财务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 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章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应和项目建议书所列的名称一致。
§1.1.2 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系指负责项目筹建工作的单位(或称建设单位),应注明单位的全称和总负责人。
§1.1.3 项目主管部门
注明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或所属集团、公司的名称。中外合资项目应注明投资各方所属部门。集团或公司的名称、地址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国籍。
§1.1.4 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如由若干单位协作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应注明各单位的名称及其负责的工程名称、总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如与国外咨询机构合作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则应将承担研究工作的中外各方的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以及所承担的工程、分工和协作关系等,分别说明。
§1.1.6 研究工作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中作为依据的法规、文件、资料、要列出名称、来源、日期。并将其中必要的部分全文附后,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这些法规、文件、资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所下达的指令性文件;对项目承办单位或可行性研究单位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文件。
(2)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3)国家和拟建地区的工业建设政策、法令和法规。
(4)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1.1.7研究工作概况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简要说明项目在行业中的地位,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生产力布局要求;项目拟建的理由与重要性。
(2)项目发展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念。叙述项目的提出及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进展概况,其中包括技术方案的优选原则、厂址选择原则及成果、环境影响报告的撰写情况、涉外工作的准备及进展情况等等,要求逐一简要说明。
§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生产规模、厂址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本节需将对有关章节的研究结论作简要叙述,并提出最终结论。
§1.2.1 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市场需求量简要分析。
(2)计划销售量、销售方向。
(3)产品定价及销售收入预测。
(4)项目拟建规模(包括分期建设规模)。
(5)主要产品及副产品品种和产量。
§1.2.2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项目投产后需用的主要原料、燃料、主要辅助材料以及动力数量、规格、质量和来源。
(2)需用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半成品的名称、规格、需用量及来源等。
(3)进口原料、工业品的名称、规格、年用量、来源及必要性。
§1.2.3 厂址
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及必要性
水源及取水条件。
废水、废渣排放堆置条件。
§1.2.4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项目范围,即主要的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生活设施内容。
(2)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技术。
(3)主要设备的来源,如需向国外引进,则简要说明引进的国别、技术特点、型号等。
§1.2.5 环境保护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主要治理设施及投资。
§1.2.6 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工厂组织形式和劳动制度。
全厂总定员及各类人员需要量。
劳动力来源。
§1.2.7 项目建设进度
§1.2.8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项目所需总投资额。分别说明项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总额,并按人民币、外币分别列出。
(2)资金来源。贷款额、贷款利率、偿还条件。合资项目要分别列出中、外各方投资额、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
§1.2.9 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项目总成本、单位成本。
(2)项目总收入,包括销售收入和其它收入。
(3)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盈亏平衡点等指标计算结果。
(4)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换汇(节汇)成本等指标计算结果。
§1.2.10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章中,可将研究报告各章节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全貌有一个综合了解。
主要技术指标表根据项目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生产规模、全年生产数、全厂总定员,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年用量及消耗定额、全厂综合能耗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全厂占地面积、全员劳动生产率,年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年总产值、年利税总额、财务内部收益率,借款偿还期,经济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
§1.4 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地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 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章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应和项目建议书所列的名称一致。
§1.1.2 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系指负责项目筹建工作的单位,应注明单位的全称和总负责人。
§1.1.3 项目主管部门
注明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或所属集团、公司的名称。中外合资项目应注明投资各方所属部门。集团或公司的名称、地址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国籍。
§1.1.4 项目拟建地区、(2) 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技术。
(3) 主要设备的来源,如需向国外引进,则简要说明引进的国别、技术特点、型号等。
§1.2.5 环境保护
(1)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2) 主要治理设施及投资。
§1.2.6 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1) 工厂组织形式和劳动制度。
(2) 全厂总定员及各类人员需要量。
(3) 劳动力来源。
§1.2.7 项目建设进度
§1.2.8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 项目所需总投资额。分别说明项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流动资金总额,并按人民币、外币分别列出。
(2) 资金来源。贷款额、贷款利率、偿还条件。合资项目要分别列出中、外各方投资额、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地点
§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如由若干单位协作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应注明各单位的名称及其负责的工程名称、总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如与国外咨询机构合作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则应将承担研究工作的中外各方的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以及所承担的工程、分工和协作关系等,分别说明。
§1.1.6 研究工作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中作为依据的法规、文件、资料、要列出名称、来源、日期。并将其中必要的部分全文附后,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这些法规、文件、资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 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所下达的指令性文件;对项目承办单位或可行性研究单位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文件。
(2) 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3) 国家和拟建地区的工业建设政策、法令和法规。
(4) 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1.1.7 研究工作概况
(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简要说明项目在行业中的地位,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生产力布局要求;项目拟建的理由与重要性。
(2) 项目发展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念。叙述项目的提出及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进展概况,其中包括技术方案的优选原则、厂址选择原则及成果、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情况、涉外工作的准备及进展情况等等,要求逐一简要说明。
§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生产规模、厂址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本节需将对有关章节的研究结论作简要叙述,并提出最终结论。
§1.2.1 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 市场需求量简要分析。
(2) 计划销售量、销售方向。
(3) 产品定价及销售收入预测。
(4) 项目拟建规模。
(5) 主要产品及副产品品种和产量。
§1.2.2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 项目投产后需用的主要原料、燃料、主要辅助材料以及动力数量、规格、质量和来源。
(2) 需用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半成品的名称、规格、需用量及来源等。
(3) 进口原料、工业品的名称、规格、年用量、来源及必要性。
§1.2.3 厂址
(1) 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及必要性
(2) 水源及取水条件。
(3) 废水、废渣排放堆置条件。
第一章 项目总论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 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 财务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 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章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应和项目建议书所列的名称一致。
§1.1.2 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系指负责项目筹建工作的单位(或称建设单位),应注明单位的全称和总负责人。
§1.1.3 项目主管部门
注明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或所属集团、公司的名称。中外合资项目应注明投资各方所属部门。集团或公司的名称、地址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国籍。
§1.1.4 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如由若干单位协作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应注明各单位的名称及其负责的工程名称、总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如与国外咨询机构合作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则应将承担研究工作的中外各方的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以及所承担的工程、分工和协作关系等,分别说明。
§1.1.6 研究工作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中作为依据的法规、文件、资料、要列出名称、来源、日期。并将其中必要的部分全文附后,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这些法规、文件、资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所下达的指令性文件;对项目承办单位或可行性研究单位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文件。
(2)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3)国家和拟建地区的工业建设政策、法令和法规。
(4)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1.1.7研究工作概况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简要说明项目在行业中的地位,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生产力布局要求;项目拟建的理由与重要性。
(2)项目发展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念。叙述项目的提出及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进展概况,其中包括技术方案的优选原则、厂址选择原则及成果、环境影响报告的撰写情况、涉外工作的准备及进展情况等等,要求逐一简要说明。
英文报告格式 ·会议报告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 ·工作报告的格式
§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生产规模、厂址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本节需将对有关章节的研究结论作简要叙述,并提出最终结论。
§1.2.1 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市场需求量简要分析。
(2)计划销售量、销售方向。
(3)产品定价及销售收入预测。
(4)项目拟建规模(包括分期建设规模)。
(5)主要产品及副产品品种和产量。§1.2.2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项目投产后需用的主要原料、燃料、主要辅助材料以及动力数量、规格、质量和来源。
(2)需用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半成品的名称、规格、需用量及来源等。
(3)进口原料、工业品的名称、规格、年用量、来源及必要性。
§1.2.3 厂址
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及必要性
水源及取水条件。
废水、废渣排放堆置条件。
§1.2.4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项目范围,即主要的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生活设施内容。
(2)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技术。
(3)主要设备的来源,如需向国外引进,则简要说明引进的国别、技术特点、型号等。
§1.2.5 环境保护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主要治理设施及投资。
§1.2.6 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工厂组织形式和劳动制度。
全厂总定员及各类人员需要量。
劳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