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14:48
序论:在您撰写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智能网络与建筑设备;家用设备的无限连接与扩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智能建筑的定义
智能建筑是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等,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引)
2. 影响建筑设计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
(一) 智能终端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
世界第一部移动电话的诞生于摩托罗拉公司,中国移动电话的普及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期,原本遥不可及的手提电话,到如今中国手机用户突破人口总数一半,更加值得值得注意的是,国人手上的移动终端已有50%以上是智能电话。智能终端的产生依靠着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不断提速的网络带宽。当今社会人类一天产生的信息总量早已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所有的信息总量之和,其迅速的改变了人类的行为习惯,交流方式,交易方式,甚至于思考方式。
我想今天绝大多数人们不再身体力行的去电信营业厅处理电话账单,因便快捷便利的互联网支付已经对人们消费模式产生影响。网络购物的新型消费模式,对实体店铺营业收入冲击的同时,也对相关国家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统计方式的准确性发出挑战。如今大街小巷,公交地铁,新兴人类产生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低头一族”,他们的短期大量涌现,告诉我们随着信息网络和手机智能终端的普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已经来临,并且对人类的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人类进化史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智能系统、智能软件应用对建筑行设计产方式的改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世界处于男耕女织时代,单个劳动力产出有限,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放在耕种、灌溉、采摘等食物供给链。而建筑生产力更为低下,从业人员集中在少数工匠和众多苦力之中。但蒸汽机的出现,耕种设备的出现,新技术结构体系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人们解放双手投身于工业时代,生产效率极大提高。这就是技术革命,他的出现使人类世界发展方向发生转折,而智能信息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今天我们中国的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已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绘图机引进设计单位时就悄然发生。原始的手工绘图技术被计算机绘图取而代之,以往一个人三天画一张甲1图纸的情况,被现在的单个设计人员更高效率的计算机图纸设计取而代之,并且图面细节的设计远远超过以往。设计周期的变短,设计方案的细化程度更高,极大程度的节省人力和物力,缩短设计流程,高效节约资源。而这种变革还在继续,并且更新速度更快。
新的建筑设计软件在推广并在不断的侵蚀市场,例如revit软件,这款软件结合建筑平面及三维立体设计,同时可以简单结构计算,材料属性添加及数量统计,以往各专业需要建筑师、结构师、预算造价等人员完成的工作,如今仅需要建筑师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并且所有图纸可以通过软件自身自动生成,节点详图等一应俱全。配以其他专业设计,在三维世界里完全可以模拟出现实世界建造过程中的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的进步对工程造价方面的贡献也功不可没,淘汰了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决算等步骤多次繁琐的计算过程。
(三) 物联网和网络购物对建筑功能设计的改变
物联网定义:英文名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建筑功能智能化扩展:
物联网的概念已经耳熟能详,并且得到家电企业广泛响应,随着网络购物的不断普及,在未来世界,人类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对食品和生活消耗品的购买方式也将进一步发生变化,实体商店及超市规模及数量将减少,人们将更多的选择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方式,而建筑尤其是新建及改建居住建筑将会面临重大功能性变革。
建筑的实用性是建筑一个最为重要的基本属性,不同建筑有不同的功能需要。在未来社会居住空间将是一个多媒体信息交换的空间,它将是个人的信息中转点。当今社会人类拥有了智能终端,人们已然开始习惯利用智能终端来享受还款、转账、缴费、打车、订餐等方便快捷的服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居住休憩空间必将成为信息洪流中的一份子。服务于人类的家用电器将会与房屋联系成为一个智能化整体。当冰箱内缺少牛奶蔬菜,智能家用系统将检索网络配送服务,以信息方式通知居住者,是否添加商品。人类所行之处将无时无刻被信息系统包围。居住空间将成为每一个居民的信息站点。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数字形式呈现,并与外界建立连接。建筑设计行业里将出现新的配套专业,一体化设计的趋势显现端倪。独立的配送到户的物流系统、个性化量体裁衣的医疗体检救护系统和安防系统等等,将进一步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的收集、处理,同时也意味着更加高效、节约的生活方式。
所以建筑设计除了考虑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功能布局外,还要结合科技发展方式和人们行为方式、消费方式的改变而进一步集成电子信息设备于其中。一体化、精细化服务成为大势所趋,行业的兼并融合将在不久后出现。而且将会对建筑功能设计理论重新定义。
综上所述:
现代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个体的人,每天有意无意的接收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庞大的信息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丰富了人类生活。却也改变了人类的进化历程。它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方式,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它就是第三工业革命的原动力——智能化信息化网络系统。
关键词 发展过程 市场容量 发展趋势 行业风险 竞争格局
一、建筑智能化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建筑智能是指通过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通信和控制手段,将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加以集成,集系统、结构、管理、服务于一体,向建筑物内居民提供高效、安全、环保、健康、节能的居住环境。
建筑智能化通常包括5A系统,即安全自动化系统(SAS)、消防自动化系统(FAS)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其中SAS主要由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出入口管理与对讲系统等组成,以此防止建筑区域内发生不法事件,提供不受外界干扰、避免人员和财产受到威胁的安全的办公或生活环境。FAS是通过建筑物内布点的烟火控制装置提供的信息进行确认后报警,同时启动火灾联动系统(如关闭空调、开启排烟装置/消防专用梯/消防系统等),紧急广播疏散人群。BAS主要对建筑物内部的供水、变配电系统进行测量、监控,保证水电系统正常运转,同时对空调、外墙照明等系统进行综合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OAS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传真机、复印机、电子邮件、国际互联网等一系列现代化办公及通信设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公效率、改进办公质量。CAS通信网络系统主要包括语音信箱留言系统、语音应答系统、视频/电视会议系统、大屏幕电子显示系统、同声翻译系统等。
二、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过程
建筑智能化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造了第一座智能大厦(City Place),被认为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第一座智能大厦,大楼内的空调、电梯、供水、防盗、防火及供配电系统等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同时提供语言通信、市场行情信息、科学计算、文字处理、电子邮件、情报资料检索等服务,实现了自动化的综合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智能化的程度不断提升。
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起步相对较晚,大体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1995年,为起步阶段。国际智能建筑技术和理念逐渐进入我国并逐步被市场接受。该阶段建筑智能化的应用对象主要是五星级酒店和高级商务楼,技术上,各智能化子系统独立运行,系统集成度较低。这一时期主要是产品供应商、设计单位及业内专家在推动发展,市场竞争主体较少,没有行业管理统一标准,呈自由发展的局面。第二阶段是1996~2000年,为规范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智能建筑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应用对象已经扩展到机关、医院、高校、博物馆、体育场馆、会展中心以及智能化居民小区,建筑中各个系统间集成度较高,并广泛采用综合布阵系统。智能建筑广泛运用的前景在这一时期受到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厂商的极大关注和支持。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和行业管理性文件,使企业和人员执业证书文件得到充实与完善。这一时期,国内智能化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行业竞争的主体数量增长较快,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可谓发展阶段。智能化系统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延伸到整个城市建设,智能化小区建设成为新方向。同时,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支持智能化系统,信息产业部和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数字城市”“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建筑智能化技术日趋成熟,建筑智能化技术呈现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智能建筑领域,如无线技术、数字视频技术产品等。国内部分建筑智能化研发成果已接近国际水平,行业内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康威视、浙大中控、泰豪科技脱颖而出。这一阶段,也是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期,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商对楼宇智能化日益重视,高档商业楼盘、政府办公楼、智能化家居、体育场馆等建筑对智能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建筑智能化行业的主要竞争格局
20世纪90年代,霍尼韦尔、江森自控、西门子等跨国公司依靠其在智能建筑领域的技术先发性和巨大的品牌优势,在国内建筑智能化市场一度占据主导地位。此后,随着建筑智能化系统从单一的楼宇机电设备控制发展到信息设施系统,公共安全系统也发展到了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和信息设施系统的综合集成,上述跨国公司作为单一设备供应商的优势逐步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工程项目的地域性、文化环境的差异性以及在人工成本、服务方面不具备管理优势,也使得上述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一些有自动化、计算机通信等技术背景的国内企业在高速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也快速发展起来。这些国内企业依靠本土化、成本低廉、服务高效便捷以及持续研发投入等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从事建筑智能化承包工程资质的企业有1100多家,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大多数企业规模仍然偏小,行业集中度不高,智能建筑行业资金实力与规模普遍较小。据统计,行业排名前10位的智能建筑企业的市场份额还不足15%。
四、建筑智能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容量
近20年恚我国的建筑智能化产业发展迅速,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自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后,近十年来,每年都保持20%的复合增长率。
另一方面,我国的建筑智能化产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据统计,2012年我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远低于美国的70%、日本的60%,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与建筑业的景气度密切相关。建筑智能化的市场需求包括两部分,一是新建建筑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二是既有建筑的智能化改造。其中新建建筑对建筑智能化的市场需求影响较大,是市场的主要需求。根据住建部和中国建筑业协会联合的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8.07万亿,同比增长2.29%,房屋竣工面积达到124亿平方米,同比下降0.58%。
我国智能化楼宇建筑工程投资中装修装饰工程约占30%,作为机电业务的延伸,建筑智能化工程业务约占智能建筑总投资的5% ~ 10%。随着人们对于工作及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一般普通建筑的智能化投资也在逐年增加。目前,我国普通建筑中,智能化投资比重约为总投资的3%。2015年,我国建筑智能化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市场容量十分巨大。
五、建筑智能化产业的基本风险特征
一是下游行业需求下行的风险。建筑智能化企业的主要应用领域为建筑、交通、医疗、公共安防等智慧城市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应用领域的宏观政策调整,将会对智能化行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低迷、库存量较高、新建建筑面积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对建筑智能化需求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智能化行业的发展。
二是市场竞争风险。目前,国内智能化行业存在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激烈的现象。随着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业技术不断提高和行业管理的日益规范,智能化行业的产业整合步伐会相应加快,市场会通过企业并购、重组、联合等方式筛选出优势企业,同时市场竞争开始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的方向发展。在行业整合的过程中,现有领先企业已具备资金优势、规模优势、客户资源以及服务整合能力,这些企业将是跨区域竞争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主要受益者。
(作者单位为金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陈浩.我国智能化建筑现状[J].基层建设,2015(21).
但是,几年过去了,人们逐渐发觉,智能并没有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融入生活,一些装备了智能设备的楼宇,依旧没有变得“聪明”起来。那么,智能建筑在快速发展中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新型产业方兴未艾
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4年在美国建成。虽然中国智能建筑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却十分之迅猛。上世纪90年代初,智能建筑在中国兴起,从早期接近世界先进技术的京广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上海商城,到近年来按国际一流要求设计建设的金茂大厦、上海博物馆、深圳赛格广场,智能化有效提高了建筑物的运行效率,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行业也由此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目前,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元,从业企业至少有3000家。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日臻成熟。在轰轰烈烈的大型建筑智能化的同时,智能建筑近10年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由智能技术组成家庭娱乐、控制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系统,使人们的家居生活变得更舒适、更安全。”
运行维护跟不上,设备变摆设
然而,当人们在为行业进步欢呼雀跃之时,一些行业现状却也令人担忧。行业目前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盲目追求大而全、炒作概念、达不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好东西得不到好使用,相关配套服务的缺失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瓶颈。
售后维护跟不上已成为智能建筑的“硬伤”。目前全国投入使用的大型智能建筑有数百座,安装了智能化系统的小区有数千个,为使建筑物智能化,有关部门投入了数以亿计的资金,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工程竣工时,不少智能系统的确也能正常地投入运行。但是建成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地享受下去,大量的工作还在后面。
事实上,建筑的寿命一般为70年,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寿命却远远达不到这个年限。据介绍,智能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占整个智能化系统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但是由于“建管脱节”等种种原因,智能化系统能正常运行的仅占20%,部分功能运行有25%,有相当一部分系统“倒”在了运行初期或两年之后,因小故障无人修复而陷于瘫痪状态。
我曾做过很多个智能化小区项目,从预埋管路,安装调试,到系统集成,再到运行维护,一共用了好几拨‘人马’。个人认为,这种现象在业内很普遍,由于每一栋建筑都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试、运行、维护,但实际情况是,工程师刚熟悉了环境,就该换岗走人了,最后运维工作落到了物业头上,但物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普遍的文件水平都不高,而且人员流动性很大,刚学会了系统的操作,因种种原因就不做了,现在的问题症结:“该由什么人来使用,怎样维护系统,没有一定之规。这是很多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作或被废弃不用的重要原因。”
社会化服务外包是大势所趋
与现有的设计、施工等规范相比,“人的问题”尤为重要。因为系统的寿命长短主要取决于定期检修和维护保养。而国内的智能化系统在运行管理方面的经验十分有限,缺乏智能化系统的操作与运行必须配备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操作人员,由于上述原因,使得很多智能小区成了摆设,与普通楼房并无区别。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汇,智能建筑的运行和维护取决于多层次的专业人才。智能建筑的运行维护,不是某个专业的事情,而是要有大批专业人才,一般的物业管理人员根本不能胜任。”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 人才 学校 行业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现在的建筑领域,建筑智能化正方兴未艾,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已建的所谓带有“智能型”的建筑,其智能化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而这个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各环节的不协调、不平衡的现状,严重影响着我国智能建筑的行业及市场健康、快速的发展。究其原因,最根本、最主要的是缺少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那么如何很快地培养出一批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能满足建筑智能化的人才需要,正是我们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相关专业的教育者观点出发,来谈一下如何弥补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缺口。
一、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
建筑智能化行业的迅速发展,人才培养和供需链条的断层已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一些本科和职业院校已占领先机,开辟了建筑智能化专业,已开始有毕业生出来,还有大部分学校也在为申报这个新专业而忙碌着。但是,这部分毕业生是否能胜任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工作,而且现行学校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是否能适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是广大业内人士所急切关注的。其实无论是培养建筑智能化行业的设计、研发工作的技术人才的本科院校,还是培养建筑智能化行业中的现场施工、管理的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在这个特殊专业的培养上都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对待课程的设置、教学的方式、实践的环节等各方面都处在一种摸索的阶段。
可以说如果缺少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以及实习、实训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开设专业,而培养方案却没有摆脱传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以能力为本位的新教学理念也没有真正形成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是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的。应该来说,对前几年入学的建筑智能化专业的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心情是疑惑和期待并存的。一方面,他们认为,对一个新兴而又不断发展的行业来说,对人才的需求肯定是很大的,他们的从业前景是很广阔的;而另一方面,智能化建筑究竟是何物,在学校中到底能学到什么知识和得到什么技能,在就业时,究竟能胜任哪些岗位也是一直困惑的。这也是我们的专业老师所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作为这个新兴而又不断发展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尝试教学改革。
在学校这个层面上来说,我觉得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选用最新的教材。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随着建筑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技术更新很快,通常三、五年时间就有较大变化,有时技术一年就会有变化,因此,这跟一些传统专业不一样,需要不断地更新教材,并且随时与时代接轨,并通过校内讲义的形式对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更新和补充。
2、在学生入学后,就经常安排他们走出学校到相关行业去调研学习,从而让他们了解建筑智能化技术,进而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作为专业教师要主动地与一些有名的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者和集成商、系统产品制造商、工程商、现场施工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交流学习,到现场去学习他们在系统的设计、应用心得、应用经验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使得教师也紧跟行业的发展。并在临毕业前一年,就让学生去在建工程项目的工地进行实地学习锻炼,从而系统地整合所学的专业知识。
3、从实践性环节人手,通过实训中心的形式进行项目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贴近企业需求。实训中心的设计因能模拟出建筑群、楼层、设备(配线间)、工作区、管道等基本形态,要考虑到建筑智能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电视系统、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空调、停车场等各系统的全面集成,因此在有条件提供实训设备的前提下,适当考虑让学生从设计、预算、施工和调试一条龙的实训,从而让学生完整地了解一个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当由于经费和技术限制时,可利用一些音视频资料来教学和学习,并积极开发一些教学软件,来提供虚拟实验室仿真一些施工条件和设备,让学生能进行模拟实训。
二、把工作单位作为人才成熟的沃土
等待一批批建筑智能化专业学生来从事建筑智能化的工作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我们不可能原地等待,而事实上也是这样,建筑智能化系统是综合了多个学科,汇集了多项先进技术而形成的。建筑智能化行业在我国已立足了多少年,而从事这个行业都是一些其他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转型而来,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有一定的功底,但欠缺对智能建筑本质的全面认识,可以说知识结构浓度有余,广度不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不同专业的人员之间不可能有严格的界限,而对于从事建筑智能化行业的人员而言,不仅要精通本专业领域,还要有跨专业适应交叉学科的能力,否则在已建的智能化建筑工程中往往会出现明显的设计与施工之间的裂痕,还有在使用维护上落后于设计的现象等,可以说这种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各环节的不协调、不平衡的现状,严重影响着我国智能建筑的行业及市场健康、快速的发展,这也是跟从业人员的专业渗透不够紧密相关的,因此这就需要他们能不断地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相关的专业能积极去深造,去向这方面的专家取精学习,以求知识的全面,而不会出现某些知识面的欠缺造成工程的后遗问题。
经过认真的筹备,全县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这既是全县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件惠民益民的喜事、好事。同时,也标志着我县对农民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全面启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培训班的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学员表示诚挚的欢迎!向为组织这次培训班付出努力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借这个机会,我就抓好培训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要认清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
新的县委、政府班子组成后,结合县情实际,把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定位在发展劳务经济上,通过组建领导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双带”作用,建立输出基地,在全省率先采取“九校合一”办法,组建职业技术学校,强化农民工培训力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要想富、出劳务已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但认真分析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基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素质较低,没啥手艺,出苦大力的多,真正干技工挣俏钱的少。据统计,全县农村共有劳动力9.1万人,城镇下岗职工1.5万人,2005年共向外输出近5万人,体力型输出占了近90%,技能型输出不足10%,平均月工资仅在650元左右,而且不能坚持长年,钱挣得也比较少。因此,抓好培训工作,使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之所以这么讲,一是抓好培训工作是稳定就业的实际需要。从就业形势看,全国现在不缺大学生,而是缺有技术特长的工人。现在劳务输出,不是用工单位难找,而是技术工人难找。只要经过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到哪都能找到稳定工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丰收机械厂转制后,由于缺乏技术工人,已经退休几年的车床工、电焊工都被重新聘回了厂里。二是抓好培训工作是促进劳动力高薪就业的必然选择。要想挣钱多,必须得有一技之长,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我们今天开办的是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班,仅以建筑市场为例,干力工出苦大力,一天也就是挣个20多块钱,瓦工、木工每天至少50块钱以上,开塔吊的比这挣的还要多,而且工作强度也相对小很多。三是抓好培训工作是实现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的唯一途径。劳动力要提高素质,必须走培训这条路。只要真正把培训搞好了,使所有劳动者都掌握一技之长,下岗职工才能真正就业、就好业,广大农民也才能真正转变身份,离开土地创业致富,变成产业工人,劳务输出工作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四是抓好培训工作是落实上级政策的实际举措。国家、省、市对培训工作都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国家六部委专门实施了针对农民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工每人国家补助180元。省政府为了加快贫困劳动力脱贫步伐,对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村贫困劳动力每人补助400元。同时,国家还实行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培训制度,特别是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持证上岗。这其中建筑行业是重要领域,必须取得上岗资格,持证上岗。我们今天举办的这个培训班,原来培训费用500多元,只收工本费,每个学员少收400多元,这就是落实上级精神的一个实际举措。可以说,抓好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强化培训,促进劳动力的高质量、大规模转移,以此带动群众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
二、要全力抓好各项培训工作
总的要求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域外输出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群众受益”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培训程序,扩大培训规模,强化培训就业一体化,力求培训实效,努力提高下岗职工和农民转岗稳定就业率,促进群众增收。今年全县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要达到10000人,使受训对象熟练掌握一项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拉动全县群众外出务工收入增长20%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科学制订培训规划。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要抓紧研究制定全县劳动力培训规划,提出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以及组织实施办法和推进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各乡镇也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本地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培训规划原则上要多培训、多转移、多安排,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数量。
2、要选好培训内容。今天这个培训班是我们今年培训工作的开始,要坚持不懈,争取每月都有新内容,把培训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起来。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上,要突出重点,面向不同对象,按照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重点要以家政服务、餐饮、保安、建筑、电焊、制造等行业的基本技能培训为主。同时,还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为核心,培养种养加能手、中介服务组织带头人、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
3、要确保培训质量。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训结业后的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出去。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培训的硬件设施,改善培训条件,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实效。要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严格拟订培训大纲,精心编写教学计划,规范使用培训教材,确保劳动力学到一技之长。要坚持学员培训学习以技能操作为主,切实做到包教包会。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以骨干教师队伍为主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网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要努力提高就业率。培训的目的是将劳动力转移出去,这个“转”字是关键。对于农民和下岗职工来讲,能不能让他学到真本事,能不能让他凭着学来的这些本事找到满意的工作,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培训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形式,让农民和下岗职工参加培训后能真正解决就业出路问题。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学员就业,做到报到一批、培训一批、就业一批,跟踪服务一批,真正让经过培训的学员找到舒心的工作。
三、要强化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政府的事,是社会的事,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对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确定一名领导专抓培训工作。要树立大局观念,积极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推进这项工作的扎实开展。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搞好培训工作;扶贫办要搞好贫困户调查,摸清致贫原因,确定好开发型贫困户的技能培训项目;劳转办要做好协调管理工作,从严认定培训机构,监督检查培训单位的培训工作,对培训效果和学员就业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劳动保障部门要抓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教育部门要抓好新生劳动力的调查,鼓励引导新生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同时要搞好乡镇培训基地建设;科技部门要搞好送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财政部门要保证培训所需资金,同时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志们:
经过认真的筹备,全县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这既是全县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件惠民益民的喜事、好事。同时,也标志着我县对农民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全面启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培训班的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学员表示诚挚的欢迎!向为组织这次培训班付出努力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借这个机会,我就抓好培训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要认清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
新的县委、政府班子组成后,结合县情实际,把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定位在发展劳务经济上,通过组建领导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双带”作用,建立输出基地,在全省率先采取“九校合一”办法,组建职业技术学校,强化农民工培训力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要想富、出劳务已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但认真分析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基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素质较低,没啥手艺,出苦大力的多,真正干技工挣俏钱的少。据统计,全县农村共有劳动力9.1万人,城镇下岗职工1.5万人,20xx年共向外输出近5万人,体力型输出占了近90,技能型输出不足10,平均月工资仅在650元左右,而且不能坚持长年,钱挣得也比较少。因此,抓好培训工作,使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之所以这么讲,一是抓好培训工作是稳定就业的实际需要。从就业形势看,全国现在不缺大学生,而是缺有技术特长的工人。现在劳务输出,不是用工单位难找,而是技术工人难找。只要经过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到哪都能找到稳定工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丰收机械厂转制后,由于缺乏技术工人,已经退休几年的车床工、电焊工都被重新聘回了厂里。二是抓好培训工作是促进劳动力高薪就业的必然选择。要想挣钱多,必须得有一技之长,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我们今天开办的是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班,仅以建筑市场为例,干力工出苦大力,一天也就是挣个20多块钱,瓦工、木工每天至少50块钱以上,开塔吊的比这挣的还要多,而且工作强度也相对小很多。三是抓好培训工作是实现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的唯一途径。劳动力要提高素质,必须走培训这条路。只要真正把培训搞好了,使所有劳动者都掌握一技之长,下岗职工才能真正就业、就好业,广大农民也才能真正转变身份,离开土地创业致富,变成产业工人,劳务输出工作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四是抓好培训工作是落实上级政策的实际举措。国家、省、市对培训工作都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国家六部委专门实施了针对农民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对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工每人国家补助180元。省政府为了加快贫困劳动力脱贫步伐,对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村贫困劳动力每人补助400元。同时,国家还实行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培训制度,特别是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持证上岗。这其中建筑行业是重要领域,必须取得上岗资格,持证上岗。我们今天举办的这个培训班,原来培训费用500多元,只收工本费,每个学员少收400多元,这就是落实上级精神的一个实际举措。可以说,抓好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强化培训,促进劳动力的高质量、大规模转移,以此带动群众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
二、要全力抓好各项培训工作
总的要求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域外输出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群众受益”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培训程序,扩大培训规模,强化培训就业一体化,力求培训实效,努力提高下岗职工和农民转岗稳定就业率,促进群众增收。今年全县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要达到10000人,使受训对象熟练掌握一项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拉动全县群众外出务工收入增长20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科学制订培训规划。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要抓紧研究制定全县劳动力培训规划,提出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以及组织实施办法和推进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各乡镇也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本地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培训规划原则上要多培训、多转移、多安排,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数量。
2、要选好培训内容。今天这个培训班是我们今年培训工作的开始,要坚持不懈,争取每月都有新内容,把培训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起来。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上,要突出重点,面向不同对象,按照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重点要以家政服务、餐饮、保安、建筑、电焊、制造等行业的基本技能培训为主。同时,还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为核心,培养种 养加能手、中介服务组织带头人、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
3、要确保培训质量。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训结业后的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出去。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培训的硬件设施,改善培训条件,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实效。要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严格拟订培训大纲,精心编写教学计划,规范使用培训教材,确保劳动力学到一技之长。要坚持学员培训学习以技能操作为主,切实做到包教包会。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以骨干教师队伍为主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师资网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要努力提高就业率。培训的目的是将劳动力转移出去,这个“转”字是关键。对于农民和下岗职工来讲,能不能让他学到真本事,能不能让他凭着学来的这些本事找到满意的工作,是他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培训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形式,让农民和下岗职工参加培训后能真正解决就业出路问题。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学员就业,做到报到一批、培训一批、就业一批,跟踪服务一批,真正让经过培训的学员找到舒心的工作。
三、要强化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政府的事,是社会的事,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对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确定一名领导专抓培训工作。要树立大局观念,积极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推进这项工作的扎实开展。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搞好培训工作;扶贫办要搞好贫困户调查,摸清致贫原因,确定好开发型贫困户的技能培训项目;劳转办要做好协调管理工作,从严认定培训机构,监督检查培训单位的培训工作,对培训效果和学员就业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劳动保障部门要抓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教育部门要抓好新生劳动力的调查,鼓励引导新生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同时要搞好乡镇培训基地建设;科技部门要搞好送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财政部门要保证培训所需资金,同时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推广,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被引入我国。
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被证明是帮助学生获取和进一步拓展其职业能力、技能的重要方法[1]。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案例设计原则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伴随我国智能建筑发展而产生的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培养具有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维护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融合了建筑设备、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暖通等多门学科,传统的课堂及授课方式会使得学生难以从繁杂的知识体系中抓住重点,难以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
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可利用的资源,并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鉴于案例教学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案例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2]:
首先,要基于学情,因材设计。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大多在高职院校大二年级开设,教学对象经过一年的调整,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学习了电类专业基础课,同时对于本专业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加容易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但是普遍理论基础较薄弱,专注度较差。教师在进行案例设计时,必须要基于学生的特点,既能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好授课计划,对于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各环节设计。
第三,由于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性、实践性较强,所以选择案例要紧密结合工程情况,或者要从实际项目中提取。同时,案例提取要紧紧围绕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
第四,根据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校园建筑环境,模拟职业岗位工作现场,合理安排案例应用场所和实施程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三、《安全防范技术》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
《安全防范技术》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职能楼宇的性质和风险等级,使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安全防范系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够胜任智能楼宇管理师、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岗位。鉴于课程的特点和总体目标,教学案例的设计要遵循上述原则,同时要特别注意其实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本课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这部分内容为例。
(一)案例设计
1.设计背景。在进行该部分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视频监控系统的结构和主要设备,如摄像机、镜头、云台、防护罩、录像机、监视器、矩阵、传输方式等。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可以认为是以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应用。而在本部分内容中,教学重点是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是系统设备的选择,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熟悉相关的工程标准和规范,并能在设计过程中遵循。
学生的状态是:了解了视频监控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也了解到相关设备,但对于设备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理解不深刻。对于系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这个问题,学生普遍较感兴趣。
本专业的实验室现有完整模数混合式视频监控系统一套,包括常用各种类型摄像机、矩阵、解码器、数字硬盘录像机和监视器,可以演示系统调试、运行过程。
2.案例设计。根据上述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案例设计原则,教师确定了本次案例选择某个建筑环境,为其设计视频监控系统,以此作为授课内容的主线。
在建筑环境的选择上,教师选择学生熟悉且易于活动的场所。教师考察了授课学生日常活动较多的校园建筑,选择了便于学生观察同时又涵盖设计难点的海涵楼一楼作为案例环境。《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84-2004)是设计过程必须要遵守的规范,故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分享给学生并提示其查阅个别章节,并要求学生提前用CAD画好建筑平面图。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将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内容、设计步骤、设计方法等知识点贯穿在“海涵楼一楼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这个案例中。
(二)案例实施
案例实施过程按照智能化系统设计部门的工作流程进行。
步骤一,请学生进行实地勘察,明确建筑功能和性质,根据标准确定海涵楼一楼的监控需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海涵楼共12层,与海虹楼(5层)相连接,是一个集办公、实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高层校园建筑。GB50395中明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对需要进行监控的建筑物内(外)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通道、电梯(厅)、重要部位和区域等进行有效的视频探测与监视,图像显示、记录与回放。故本案例一楼主要监控的部位是主出入口、大厅、两侧走廊。
步骤二,教师给出设计参考步骤和相关标准,请学生分组自行讨论、设计。这一部分是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涉及各监控部位的前端、传输及控制设备选型。GB50395中要求,前端设备的最大?频(音频)探测范围应满足现场监视覆盖范围的要求,摄像机灵敏度应与环境照度相适应,监视和记录图像效果应满足有效识别目标的要求,安装效果宜与环境相协调。据此,请学生分别就监控部位的范围、特点确定摄像机的外形、感光元件尺寸、灵敏度,镜头的焦距、光圈等核心参数,确定设备型号。传输部分根据系统类型和视频信号传输的距离确定,控制设备根据前端设备的数量确定,硬盘容量由分辨率和录像时间估算得到。
步?E三,引导学生将设计成果在平面图上体现出来,并画出系统图。经由这个步骤得到主要的设计成果布防图(平面图)和系统图,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图的规范性。
步骤四,教师组织学生将不同小组的成果展示,请学生比较方案的不同,并思考其原因及优劣,最终得到最优方案。这个步骤可以提示学生关注以下几点:各部分设备是如何选型的,系统架构有何不同,系统成本是否有差距,系统运行和维护有何不同。
由步骤四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模拟系统、模数混合系统和数字系统的不同,将视频监控系统的知识架构补充完整。
设计方案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现场观察实际视频监控的做法,将其与自己设计的方案做比对。同时,也可利用实验室设备演示不同摄像机的拍摄效果。通过上述方案与实施效果的对比,学生一方面对于自己要做的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为系统实施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对于设计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会使其对于实现设想的功能有更强烈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