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目前的经济趋势范文

时间:2023-10-11 16:14:46

序论:在您撰写目前的经济趋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目前的经济趋势

第1篇

2010年世界经济迎来2007—2009年三年危机后的第一个复苏年。投资持续、内需恢复、贸易强劲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强劲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1年4月11日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5%,其中,发达经济体国家增长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7•3%。但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依旧不平衡,2010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增幅明显低于上半年,可以看出,刺激政策效应衰减的痕迹。另外,发达经济体增速远低于新兴市场国家,潜在的经济摩擦在所难免。进入2011年,世界经济仍延续复苏态势,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在延续,同时又面临新风险的考验。年初以来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增添经济复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特大地震并引发次生灾害;原油、粮食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增加通胀压力;以欧洲债务危机为代表的政府公共债务风险对发达经济体构成威胁。在上述因素综合影响下,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加大。IMF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4•4%。其中,发达国家受制于失业率高企、财政状况欠佳以及金融体系尚未稳固等问题,预计经济增长率为2•4%,较上年放慢0•6个百分点。而新兴市场增长相对较快,预计经济增速为6•5%,但部分国家面临经济过热风险,通胀压力较为突出。国际贸易强劲增长成为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量。

据世界贸易组织(WTO)2011年4月7日的《2010年全球贸易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货物贸易实际增长14•5%,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同期增速。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2•9%,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国家增长16•7%。同期全球贸易额增长22%,达到18•9万亿美元,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其中货物贸易额从上年的12•5万亿美元增至15•2万亿美元;发达经济体贸易额从7万亿美元增至8•2万亿美元,增幅16%。进入2011年,尽管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但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尚未显现,大多数经济体贸易增长依旧。前两个月,美国货物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9•5%和18•1%;日本进、出口分别增长22•0%和15•1%;一季度中国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巴西进、出口分别增长25•3%和30•6%。但从全年看,2011年下半年国际贸易减速的可能性大于上半年。WTO预计,2011年世界贸易量增长率将放缓至6•5%,明显低于上年,但仍将高于1990—2008年6•0%的平均增速。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4•5%,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增长9•5%。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状况的改善,2010年全球FDI复苏,全球投资额进入上升轨道。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10年全球FDI流动增至1•1万亿美元。进入2011年,全球并购市场再度活跃。据Dealogic数据,截至2011年4月初,全世界公司共已宣布价值7841亿美元的并购案,高于上年同期的6379亿美元。这些并购显示投资者(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投资信心回归。预计2011年全球并购交易的规模将大大超过前几年。迄今为止已有三宗交易的规模分别超过150亿美元,2010年全年只有四宗交易达到这样的规模。预计2011年全球FDI将增至1•3万亿美元,规模有望超过前几年。

二、当前世界经济贸易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前看,世界经济复苏仍将持续,但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剧、欧洲债务危机依然严峻、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日本特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与核泄漏等次生灾害的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有所加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必将增加复苏成本;而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释放出的复苏差异,将进一步凸显两者之间因失衡而产生的矛盾,贸易摩擦依旧严峻;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难题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减少政府公共债务和财政预算赤字;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言,保证经济增长与应对通胀任务同样艰巨。

1.突发事件增添经济复苏不确定因素

2011年以来,国际局势中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对本已脆弱的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困扰。中东和北非局势的不稳定以及由此引发的油价进一步上涨,对经济活动构成拖累。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震不仅对日本经济,对世界经济同样造成影响;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又成为世界经济恢复中新的不稳定因素。突发事件引发“恐慌溢价”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重大阻力。首先,对油价和食品价格占消费物价的2/3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造成通胀压力增加。其次高油价同样造成发达经济体进口成本增加,可支配收入减少,内需动力减弱。日本史上最强地震,除引发海啸还造成核泄漏。首先对日本商品期货、股票市场以及货币市场造成极大的即时打击,日本海外资金开始回流本土;其次,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全球供应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日本生产供应全球40%的手机和电脑芯片,1/5的半导体产品。丰田汽车公司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商。索尼集团为世界各国消费者提供电子产品。灾难可能使这一产业链发生短期中断或转移。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称,日本大地震或将导致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减少0•5%,达到3•8%。不排除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将“导致日本经济陷入短暂的深度衰退”的可能,最大衰退幅度为下降3%。而在地震前,摩根士丹利曾预计日本经济将增长2%。与此同时,日本重建需要筹措大量资金,但目前日本政府债务是经济总量的两倍还多,为所有发达国家之最,而且日本财政赤字占GDP近10%,政府没有过多资源可以利用。这就可能导致日本在海外的投资回流,从而引发资产抛售。当然,鉴于日本的进口大国地位,其灾后重建以及之后的经济发展都需要大量原材料,不排除在下半年开始会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起到提振作用的可能。

2.通胀压力加剧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为应对危机,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超常规的宽松货币政策。这些政策虽对救助危机起了重要作用,但其引致的货币过度发行所造成负面后果,在后危机时代,也是政策实施国不得不承受的,这就是资产泡沫和高通胀。自2010年10月至今,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指数上升幅度达15%,粮食价格已经逼近2008年的历史最高点;国际大宗商品整体涨幅早已超过了2007年巅峰时期,达10%以上。由于中东和北非政局动荡,日本福岛核电站危机,全球原油价格又进入了加速上涨的通道。4月8日布伦特原油价格升至126•7美元/桶,较上年上涨33•6%。利比亚局势的混乱,西非产油国尼日利亚大选的推迟,可能会导致该国发生更多暴力事件,再度加剧国际市场动荡。IMF警告,如果国际市场供应和需求因素持续动荡,就可能使油价上升到2008年每桶148美元的水平。在粮食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的直接刺激下,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显现。而且通胀正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蔓延扩散。经济合作组织(OECD)2011年5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OECD成员能源价格同比上涨12•4%,带动其成员国整体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2•7%,再创2008年以来新高。3月份该成员国核心价格指数涨幅为1•4%,也达到2010年3月以来的最高涨幅。在新兴经济体国家。2011年1月份,巴西CPI同比上涨6%,持续5个月上涨,3月份继续上涨6•3%;俄罗斯1月份CPI同比上涨9•6%,3月份上涨9•5%,持续8个月上涨;同期,印度尼西亚CPI上涨7•1%;韩国CPI上涨4•1%;中国3月份CPI上涨5•4%,创32个月以来新高;印度3月通胀从2月份的8•3%升至8•9%。面对日趋上涨的通胀压力,多数国家不得不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国家从2010开始紧缩货币,迄今中国已10次上调准备金率,5次加息;印度自2010年3月以来已经9次上调利率;2011年3月以来,越南、泰国、韩国等继续加息。在发达经济体中,目前美国加息可能性较小,而欧洲央行已于2011年4月初将其主导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从现行的1%提高至1•25%,这是金融危机后(2009年5月以来)的首次加息,表明其抑制通胀的决心,同时也表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复苏出现差异。对于欧洲而言,在经济复苏的初级和脆弱阶段加息,既加大复苏成本,又将拖低增长速度。而且,短期利率的上升,还加大了市场对加息周期的预期,投机行为和对长期利率即将上升的预期,都将加剧高负债国家的融资成本,对于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债务沉重国家的经济复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3.政府债务负担严重拖累复苏步伐

为应对金融危机,发达经济体所使用的财政性政策手段和规模近年来不多见,但其后果是,政府必须背负沉重的财政负担,且短期内难以消化。根据IMF最新数据,2010年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达到109•6%,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9•29%;远远超过债务占GDP60%、财赤占3%的国际警戒线标准。IMF预计,到2015年,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将高达122%。在美国,经济衰退和多年赤字财政政策,使得美国公共债务不断累积。2010年2月12日,美国总统不得不签署通过了将债务上限从12•4万亿美元提高至14•294万亿美元。但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4月18日,美国公共债务总额已达14•253万亿美元,距离已提高了的政府债务上限仅剩410万美元,美国政府可能将继续考虑提高债务上限。美国会预算局预计,今后10年,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将攀升至18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77%。赤字已成为美国当前面临最大、最根本的经济挑战,标普将美国的信用评级展望下调,意味着美国将饱受高负债和赤字的折磨。欧洲问题同样严重,继希腊和爱尔兰之后,葡萄牙可能成为欧元区17国中第三个向欧盟和IMF申请援助的国家;西班牙、希腊评级被降低,将进一步加重这两个国家的债务困难。葡萄牙债务危机的恶化促使欧洲央行不得不再次恢复购买欧元国债。对于欧元区而言,欧债危机影响可能甚于日本地震。OECD报告显示,2010年,意大利负债率(政府债务/GDP)高达131%,超过西班牙的72%;法国92%;德国80%。欧盟统计局2011年4月26日公布的数据,2010年欧元区国家财政赤字占GDP比例达到6%,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则由2009年的79•3%,上升至85•1%。在此情况下,为建立欧盟债务危机救助机制,2011年3月份欧盟财长们仍就规模5000亿欧元的欧洲稳定机制(简称ESM)的协议主要细节达成了一致。这项新救助机制的大部分负担要落在欧元区强国的身上。救助机制的建立虽然对恢复市场信心有帮助,但同是也会增加欧元区核心国家的负担,从而拖累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步伐。大地震发生期间正值日本政府与财政赤字进行艰难斗争之际。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12月底,日本政府债务余额已高达919万亿日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同时预计在2011年4月1日开始的财年(2011年4月1日—2012年3月31日)中,政府债务还将增长5•8%,达到创纪录的997•7万亿日元,占GDP的比例达到230%。大地震必将使日本政府追加预算,政府支出增加在所难免,财政状况更加恶化,债务风险也将加剧,政府融资成本也将提高。世界银行初步估计,日本灾后重建所需费用可能高达180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每年经济产出的3%。重建费用要比神户地震多5%~7%。

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前景

1•美国

受出口和消费者支出稳定以及投资增长的支持,2010年第四季度美国实际GDP增长达到3•1%,全年经济增长2•9%,为五年来最大增幅。自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复苏以来,在平均3%的年度经济增长率中,出口贡献了大约1•4个百分点。进入2011年,美国经济数据多数向好。2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从1月份的93•1增至93•5,制造业回暖是美国此轮经济复苏中的一大亮点。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4%,物价上涨依然温和。3月份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70•6,超过预期的70•0。失业率连续四个月下降,3月份失业率从上月的8•9%降为8•8%,较上年11月份已下降1个百分点。但美国经济复苏的动能仍显不足。2011年2月份耐用品订单出现连续下降,3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环比大幅回落,显示消费者对经济短期走势持谨慎态度。1月份20个大中城市平均房价继续下跌,2月新屋、成屋销售分别环比下降17%和10%,进一步表明美房地产业仍在苦苦挣扎。此外,虽然就业形势正在转好,但较2008年9月时的6•1%失业率仍有很大差距,显示就业市场仍未能恢复至危机前水平。而且目前新增就业机会,远远低于预期。与此同时,高油价和日本地震,海啸和核事故灾害也将拉低美国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油价的高企不仅将直接增加相关行业企业的原料和生产成本负担,还能通过冲击美国就业市场和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的链条,将更多的负面影响力传递到美国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房地产和金融等关键行业。美国商务部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GDP增长初值数据为1•8%,较去年第四季度的3•1%,明显下降。IMF预计,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8%,高于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但较年初预期降低0•2个百分点,也低于美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预计。

2•欧元区

2010年欧元区GDP缓慢复苏1•7%。其主要增长动力来自欧元区核心国家———德国。2010年德国经济增长3•6%,是两德统一以来最强劲增长,而出口大幅增长为其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进入2011年,欧元区整体经济依然向好。1月份工业订单同比增长20•9%,为连续第四个月上升;1月份商品零售额环比回升0•4%,实现自2010年7月份以来的首次增长;2月份欧元区经济敏感指数升至107•8点,表明经济信心重拾上升通道。德国依然保持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引领地位,2011年1月份企业信心指数升至历史新高;前两个月的出口增长率均在20%以上;3月份失业率从上年同期的8•5%降至7•6%。目前困扰欧元区经济的主要障碍,一是通胀压力增大,2011年1月份欧元区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环比上升1•5%,同比上升6•1%,能源行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环比上升3•2%;1月份通货膨胀率按年率计算达到2•3%,2月份又上升到2•4%,3月份通胀率高达2•6%,连续超出欧洲央行为维持物价稳定设定的2%的警戒线。为此,欧洲央行4月初将其主导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从现行的1%提高至1•25%。欧洲央行预计,2011年欧元区通胀率在2•0%~2•6%之间。二是债务危机继续困扰欧元区经济。IMF预计2011年该区经济增长率仅为1•6%。德国经济增长率将较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和西班牙为应对高额债务面临金融调整,经济仍无法摆脱低速增长。IMF预计2011年爱尔兰和西班牙经济增长率将只有0•5%和0•8%,葡萄牙和希腊将分别下降1•5%和3•0%。

3•日本

2010年日本经济强劲反弹,全年GDP实际增长3•9%,创20年来最快增速。其中主要由2010年第一季度的强劲增长所带动,后三个季度经济低迷,第四季度实际GDP甚至环比萎缩0•3%。进入2011年,地震前,日本经济仍呈现出较好的动向,1月份经济景气指数继续改善至106•2,连续3个月环比上升;1月份失业率为4•9%,较2010年平均5•1%的失业率有所改善;2月份出口同比增长9•7%,顺差上升3%。由于受到东北部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影响,3月起日本经济出现衰退迹象,3月当月日本工业产值环比骤降15•3%,创下跌幅纪录。据推测,受灾地区经济规模占到日本GDP8%左右。日本政府估计,本次灾害损失在16万亿~25万亿日元,占日本GDP的3%~5%,高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2%的损失。世界银行预计,日本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在1230亿~2350亿美元,灾后重建大约需要5年时间。OECD报告称,日本2011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幅可能下降0•2~0•6个百分点,第二季度的经济增幅可能下降0•5~1•4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长将从之前预计的1•7%放缓至0•8%。IMF则将日本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份的增长1•6%下调至1•4%。摩根大通将其对日本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预期从2•2%下调至1•7%,将第二季度的预期从2•2%下调至0•5%,全年增长预期从1•7%下调至1•4%。日本央行预计,2011年经济增长率为0•6%,在所有预计中最为悲观。在地震、海啸、核电危机的连续打击下,油价高企也将使日本的经济雪上加霜。但预计负面影响可能将主要集中在2011年上半年,下半年随着日本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始,投资拉动将给日本经济增长带来积极影响。

第2篇

关键词:儿童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模式;成就;未来走势

一、前言

从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儿童数量的增多,围绕儿童群体形成的消费模式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儿童经济也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儿童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后可知,儿童经济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都在显著提高。为此,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应对儿童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了解,并结合儿童经济的发展现状,总结儿童经济取得的成就,并对儿童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正确预测,保证儿童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效果。

二、我国儿童经济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统计: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80后逐步进入生育高峰期,2007年至2011年年末,我国迎接了一波婴儿潮,每年出生新生儿1600万人左右。2016年前人口增长将保持每年1600万人至2000万人的水平。2011年年末,我国共有0~12岁的儿童19526.53万人。中国婴儿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16年,人口峰值为2028年,到时中国将迎来第五轮“婴儿潮”。新的消费意识、育儿理念带来的消费提升,注定了孕婴童行业的未来将是20年的牛市。

正是基于这一有力基础,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持续的动力。目前来看,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总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状态。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儿童总人数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呈现快速增长状态,这无疑给儿童经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保证了儿童经济有强大的发展后劲。(2)四二一家庭持续增多。随着80后逐渐开始组建家庭并生儿育女,四二一家庭将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模式,四二一家庭的增多,也给儿童经济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障。(3)家长对儿童消费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加。由于目前独生女较多,家长有条件也有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儿童消费在数量上呈现了快速增长的状态。

三、我国儿童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婴童产业创造了9000多亿元的产值,2011年中国0~12岁的儿童市场总规模约为11500亿元,且未来几年儿童市场将保持15%左右的高速增长,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儿童市场可能会达到20000亿元,远景规模则可达30000亿元。

从我国儿童经济总量来看,儿童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的状态在今后几年内不会发生改变。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增长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儿童经济规模逐渐增长。从我国儿童经济现有规模来看,已经成为实体经济中的重要经济形式。其增速常年保持在15%左右,整体增长率显著,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经济拉动作用突出。(2)我国儿童经济市场已经趋于成熟。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市场已经定型化,并逐渐衍生出特色的儿童经济形式及儿童产品,儿童经济市场得以细化,儿童经济市场已经呈现出较为成熟的状态,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3)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从我国总体经济总量来看,儿童经济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儿童经济俨然成了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了积极效果

在我国儿童经济发展中,基于儿童需要而衍生出的特殊发展模式在商业实践中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儿童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从儿童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更加注重儿童的实际体验,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儿童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的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儿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色儿童产业,典型的代表就是“儿童职业体验馆”。 所谓儿童职业体验馆,简单说就是“专业过家家”游戏。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设立儿童职业体验是一种由3~13岁的儿童扮演各种职业角色的寓教于乐的游戏。通过体验成年人的职业角色,帮助儿童了解大人的世界,增强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理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等。(2)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抓住了儿童消费心理。在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中,对儿童消费心理的把握成了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通过对儿童消费心理的研究,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找到了发展方向。(3)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了儿童经济的全面增长。通过采取必要的发展模式创新,儿童经济实现了全面增长,不但提高了儿童经济的整体规模,还提升了儿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对儿童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五、我国儿童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所占比重将持续增加

从我国儿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儿童经济的增长对实体经济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我国儿童数量的持续增加,儿童经济在未来几年内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儿童经济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将会持续增加。基于这一认识,我国儿童经济的未来走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儿童经济发展规模将进一步增大。从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规模将会进一步增大,儿童经济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良性的促进,保证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2)我国儿童经济发展速度将全面提升。由于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已经找准了定位,并在发展模式创新上取得了积极效果。因此,我国儿童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其发展速度将会得到全面提升,呈现快速发展状态。(3)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将持续扩大。考虑到儿童经济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发展,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将持续扩大。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儿童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式,其增长速度、发展规模和产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儿童经济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我们要认清儿童经济的作用,做好儿童经济的研究工作,为儿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参考文献:

[1] 杨柳.沙岗村儿童经济发展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 简福平.儿童经济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 黄新.儿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湘潭大学,2010.

[4] 李玉波.儿童经济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

引言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包括认识时滞、决策的内在实质、经济体系的外在时滞),政府失灵(包括信息不完全、利益干扰、效率损失、财政赤字、政府与“寻租”)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使得我国的宏观调控举措的各项措施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预期效果显现出来,宏观调控成效初步显现,但投资增幅较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 当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1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首先是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房地产在发展中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产生“钢筋混凝土”丛林。城市缺少绿色空间,市区污染不易向周围散发,城市空气质量差;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人们远离自然,使人类与自然隔离。更有甚者,长江中游部分地市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排洪能力,对整个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经济造成潜在威胁。

其次是忽视了对文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房地产经济在高速发展中有逐渐失去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危险。房地产开发如果不注意从城市文化底蕴中吸取营养,塑造建筑精神和城市气质,那么建筑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乡土特色将逐渐消失。

再次忽视了对社区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社区发展长期重安居,轻乐居。许多社区内缺乏中心绿地和活动区的规划,社区文化更是空白或半空白,非常不利于人们的身心放松和与自然的亲近。另外,社区缺少开放的生活空间,许多新的居住社区搞封闭式管理,社区与外界的交往被限制,社区中家庭与家庭之间也缺乏沟通和联系。

1.2 没有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空间资源鲜被认识,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并不丰富,尤其是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形势非常严峻。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事件屡见不鲜。

1.3 金融基础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有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首先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 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贷款比例最大的银行还不到 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同时,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房地产贷款的长期资金来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还有,住房公积金缴交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中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二房地产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2.1房地产投资.未来几年房地产投资仍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有所回落。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投资率上升速度已经有所减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明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控制投资增长仍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预计未来几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2008 年将低于 2007 年增长速度,但估计不会低于 20%。之后基本维持在10%至15%之间。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的热点可能由以京、沪、穗为中心的三大经济商圈有所转移,西南地区的大城市如重庆、成都、昆明,沿海城市如大连、青岛、杭州等地区的房地产正处于上升阶段,有可能成为下一轮的投资热点。

2.2融资渠道出现多元化。除房地产企业通过股票市场上市融资外,还包括发行企业债券,即允许有实力、有信誉的大开发商直接到公开资本市场上发行短、中期项目债券,债券投资者根据不同的收益预期承担不同的风险;具有股票性质的购房者与开发商“合伙建房”,即允许购房者直接通过“入股”方式和开发商“合伙”建房;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创新金融品种。

2.3宏观调控下,经济适用房的发挥作用。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住房供给和分配的商品化、社会化,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推出正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措施。这里笔者提出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其一,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性,所以对经济适用房宏观调控的成效暂时没有显现出来也可以谅解。对于推出经济适用房政策,政府调控成本高,各地在执行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规避行为,因为各地都有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压力。这些规避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一些政策效果。

三 房地产开发方面

3.1土地市场趋向规范,建设用地增量控制更严。中央对地方政府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工作的监控要得到强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将更为严格,低价土地招商引资的行为将受到遏制。

3.2有效减缓商品房空置现象与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之间的矛盾。在一般的竞争性市场中,价格机制作用表现在:当产品供过于求,大量积压时,厂商将会降价;当产品供不应求时,厂商将会提高产品的价格。但现实情况是空置现象与价格持续走高并存(“双高悖论”)。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些地方土地分配存在严重的黑箱运作,无形中为每一个特定的房地产开发区域设立了很强的进入壁垒,有实力的企业无法迅速健康成长,而规模小、不规范的公司却依靠与政府的关系安然生存,甚至许多地方大量存在正规的大开发公司要从这些小公司手中购买二手地皮的情况。

四 房地产销售方面

4.1 房地产价格将继续上涨

从需求来看,近期影响其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国家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控制二次购房和投机性购房、控制拆迁规模等。在中国当前居住水平普遍较低,住房需求呈现很大刚性,房地产市场以首次购房需求和改善型需求为主的背景下,上调利率、控制二次购房和投机性购房对需求量的影响不大。控制拆迁规模在影响需求的同时,也影响供给,对于供求关系而言,这一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的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两年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将在前几年的基础上持续旺盛。从供给来看,中央政府近期出台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项目资本金比例、严格土地管理、控制拆迁规模等宏观政策都会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

4.2房价增幅将有所减缓

从上述对供求关系的分析可以判断出来,近两年房地产价格仍将保持上升的趋势。不过考虑到以下因素,我们认为房地产价格的升幅将会有所回落:第一,市场经济自身具有通过价格机制来调整资源配置的功能,高房价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供给,挤出部分需求;第二,政府正努力通过增加中低价位的商品房供应、控制投机炒作等手段抑制过高的房价;第三,政策变动初期对市场预期的影响最大(市场预期供给减少是 2007 年房价上涨的深层原因,这种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小。

4.3二手房可以平抑新开发楼盘价格升高

2006年以后,二手房市场以房源趋于丰富化、购房人群趋于多元化、消费需求趋于升级化、热点区域趋于扩大化为特征。但是银行“惜贷”导致申贷难度大, 使得二手房房源未能充分释放造成有效供给不足。随着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二手房交易管理政策的完善和实施以及已购公房的大量上市,房源继续放量,购房需求持续增长,二手房市场将增加活力,价格平稳上升。二手房市场的发展, 对平抑房地产价格升高、稳定房地产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有利于我国房地产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无论是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开发还是房地产销售,指标分析的结果基本都是绝对量仍然保持上升趋势, 对近几年内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持乐观态 度,只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彻底贯彻方针政策,相信房地产经济将会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规范健康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个人认为:首先,房地产投资方面,未来几年房地产投资仍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有所回落。其次,房地产开发方面,土地市场趋向规范,设用地增量控制更严,商品房空置现象与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矛盾将会减缓。最后,房地产销售方面,房地产价格呈上升趋势,但升幅会有所回落。总体而言, 预计在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能够保证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前提下,房地产经济将会朝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l] 孟晓苏.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农村牧区;信息交流渠道

在教师培训工作中,信息交流是学员将培训目标、要求、结果、困惑、反思、经验等,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与培训者、本校教师、当地或外地名优教师以及专家等进行沟通和探讨,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成果分享,提高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作为培训机构,我们从农村牧区的基本现状出发,努力构建信息技术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多样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对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保障信息交流畅通

科右前旗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经济尚欠发达。全旗各小学教师均分布在农村牧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比较闭塞。在非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只能在培训中利用开班会、学员座谈会、问卷调查、学员评教、学员反馈表、作业与考试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学员回到任教学校后,在信息交流中有诸多堵塞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为此,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要依据现有条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促进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使得双方都能够共同得到提高,来促进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1.建立局域网、光盘播放系统

依托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把各农村牧区小学的计算机等设备组建成局域网、光盘播放系统等。同时各小学都上因特网,实现农村牧区具备“天网、地网”等信息技术环境。

2.建立教师进修学校网站

建立网站为信息交流提供教育的政策法规、学科前沿知识等教育教学信息。

3.建立进修学校QQ教育群组

各小学都要申请QQ号、学校的E-mail,加入到进修学校的教育群组。在群内进行交流,或在群空间中,使用论坛、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交流方式。

二、结合实际,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精心设计符合教师信息交流的渠道

开展网络信息交流,我们本着符合农村牧区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际,着重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探索了以下几种信息交流渠道。

1.QQ视频会话

开展QQ视频会话,主要是由进修学校做专题讲座,基层学校组织收看的形式,使广大农村牧区教师不出校门就能接受专题培训,拉近了学员与培训者之间的距离。

2.利用“地网”交流

在进修学校建立的QQ教育群组内,由进修学校教师牵头,群内学科教师自愿参与,利用QQ视频、语音、文字等进行信息交流,便于随时随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便于教学同步地展开,交流研讨。比起传统的交流方式,“地网”交流更具有及时性、广泛性。通过这种交流,能引发双方思想的碰撞,认识的共同提高,效果非常明显。

3.网上自学与辅导相结合

学员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网络资源和信息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专职辅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和引领,解疑答惑,启迪思路。这样,学员可以把问题用QQ留言、E-mail发到QQ群组或进修学校邮箱。由进修学校组织有关人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回复、在线答疑的方式,与学员进行专题探讨,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为他们提供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较好地完成教师的培训工作。

4.学习资源共享

教师在学习中发现好的资源网站、成功的教学体会或教学课件等,发到QQ教育群组或群组的共享里,便于交流使用和资源共享,大大丰富了教师以及学习者的资源获取渠道。

5.博客

博客作为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培训中,我们让教师或学员将自己学习和研究教学的经验、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教学心得、遇到的真实故事、诗歌、散文、对联、随笔等记录在自己的博客里,并邀请同行来参与自己的博客,共同分享、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学习。既在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开放的沟通渠道,促使教师将自己的反思活动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不断调整自身反思差距,不断引发反思欲望,又解决了自身在农村牧区教师交流圈子狭窄、无法展示个人能力的问题。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反思、交流反思的氛围,加速教师素质提高的进程。

6.送教上门

送教上门是解决接受培训教师的工学矛盾、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和有效指导教学教改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进修学校建立了资源较为完善的资源库,定期把一些好而适用的、农村教师需要而无法接收到的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的教改信息资源,包括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送到基层学校,供教师学习和交流。我们不仅送学习资源,而且还要求送教者要在帮助基层学校发展建设、教育教学、校本研修等方面献计献策,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教改方案,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要参与好基层学校的讲课、听课、评课、指导教学、教研等活动,在培训内容上进一步做好调研,了解基层教师的需求,解决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信息交流是教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为信息交流缩短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界限,促进了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基层学校教师内部的信息交流工作,使得双方都能够共同得到提高。

第5篇

[关键词]湿区 木门套基层木饰面层发霉泛黑根部防腐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当前,随着精装修的进一步推广,木门套已在精装修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木门套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湿区木门套的使用过程中,会陆续出现发霉、泛黑和腐烂的现象,屡见不鲜的木门套尤其是湿区木门套根部的发霉、变黑、腐烂已经成为困扰广大业主质量通病,也是设计和施工人员心头的一块心病和屡攻不克的难题,部分工程处理不善会成为业主和施工单位之间长期纠缠不休的话题甚至法律纠纷的导火索。

通过一系列精装工程的施工实践,摸索、形成一套精装工程湿区木门套的防腐施工处理技术,彻底解决木门套发霉、变黑、腐烂这一很令全体业主和、设计施工等全体装饰从业人员头疼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本文从木门套根部尤其是木基层根部的发霉、变黑、腐烂问题着手,探索木门套发生病变的原因,为较好的解决湿区木门套的发霉、变黑、腐烂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

2.发霉泛黑等病变的原因分析

大家知道,目前的精装木门套基本是由以细木工板为基层的基层板和以成品木饰面层为面层的面层板组成的,门洞几何尺寸条件允许时,在细木工板上可再附加一层多层板共同组成木门套基层。

分析判断发霉变黑的原因,一个很简便的途径就是打开已经发霉变黑的木门套,包括木基层、成品门套木饰面层。

不难发现,木门套发生发霉、泛黑的不外乎两个构造部位:一是门套成品木饰面层,二是木门套基层。而且基本在木门套的根部。

导致发霉、泛黑的罪魁祸首毫无疑问是水分。但水分是怎样进入到木门套基层和门套成品木饰面层,又是如何残留在木基层板材和门套成品木饰面层内,从而导致木基层、木饰面层发生霉变、泛黑甚至腐烂的呢?

我们经过充分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木质材料烘干后,木质材料内仍大量存在的毛细管和微小孔隙,在其自身内部留存的毛细管及孔隙在毛细作用下,可能留存于卫生间底部的水分会沿着毛细管从底部往高处垂直流动。基于这一水分流动原理,对上述两个构造部位的发霉、泛黑作如下分析:

2.1门套成品木饰面层:

常规的门套成品木饰面层的饰面均为油漆,背面、断口也基本采用封底油漆封底,木材本身的空隙、毛细管被油漆有效封堵,水分基本难以进入,一般不会发生发霉、泛黑现象,但不规范的现场安装情况下,在遇到成品门套木饰面长度过长时,会违规的对其根部进行现场随意切割,导致成品木饰面层出现未能封闭的木饰面断口,从而为水分的进入创造了条件,而进入的水分由于油漆的有效封闭、缺乏散发的通道而封闭在饰面层的木材里面,导致木材逐渐发生霉变、泛黑甚至腐烂。

2.2木门套基层:

木门套基层发霉、泛黑甚至腐烂的机理也跟2.1所述基本一致:导致病变的水分的一个主要通道是暴漏在外的根部底端,所不同的只是门套基层周边未进行油漆封闭,存在水分散发的通道,但却同时也为木饰面层背面可能的冷凝水进入到基层的首层板内心创造了条件。

3.发霉泛黑等病变的防治技术原理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既然水分是导致木门套发生霉变、泛黑、腐烂的罪魁祸首,而木门套木质材料内大量存在的毛细管和微小孔隙,是水分从根部上传的主要途径,阻止水分在木门套木质材料中毛细管内的向上移动,彻底杜绝木制品中水分的存在,自然是防霉、防腐的关键所在。

因而,只要从“根部”下手,通过在木门套根部形成一道“防护墙”,便可以从源头上彻底根治木门套的发霉、腐烂问题。

可以说,木门套的根部防腐处理是木门套发霉泛黑等病变的防治核心与关键技术。

由于门套成品木饰面层防止出现发霉、泛黑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工厂加工好的木饰面层的漆膜的完整封闭性,简单的说也就是尽量不去现场切割成品木饰面层,其病变防治本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基本为管理问题,技术性不强,在此就不做赘述。

本文重点阐述湿区木门套的发霉、泛黑、腐烂的防治技术----湿区木门套根部防腐处理施工技术。

湿区木门套根部防腐处理节点图见右图。

4.湿区木门套根部防腐处理施工工艺流程

湿区木门套根部防腐处理施工工艺流程: 材料准备基层清理施工放线、弹线木门套基层断口封实与防水处理防水胶泥带填塞施工硅酮耐候密封胶充填正常安装木门套木饰面层。

5.湿区木门套根部防腐处理施工操作要点

5.1 防腐处理材料准备

主要做好防水胶泥、防水涂料、硅酮耐候密封胶等的施工材料准备工作。另外,备好抹子、灰刀、小灰桶、壁纸刀、羊毛刷、滚筒、扫把、墨斗等小型器具。

5.2基层清理

清除结构墙体、木基层板面及门槛石基层表面上的污垢、油渍、浮灰及渣土 。

注意:基层清理尤其是木基层的清理很重要,如清理不彻底,会导致防水涂料等涂刷封闭层的脱离,并最终导致防腐效果不好。

5.3放线、弹线

在木门套及木门套施工前,借助土建建筑1.00m线,通过认真仔细的施工测量,在门槛石上方原土建门洞墙体的侧面弹出30mm线。

5.4木门套基层板断口封实与防水处理

木门套木基层板施工安装完成后,参照已经弹出的土建门洞口墙体上的30mm线,在木门套基层根部截断30mm,然后在已经截断的木基层断口上用防水胶泥封实、抹平,以堵塞木基层断口处的微空隙和毛细管。

木基层断口封抹的防水胶泥,厚度不限,以填实、平整为宜。

待防水胶泥干燥后,再用在木基层断口及木基层整体侧表面上涂刷涂膜防水材料1遍,厚度不限,以均匀遮盖住基层底色为宜。

注意防水胶泥干燥前,不要震动木门套基层板,以防止封实后的胶泥脱落。

5.5防水胶泥块填塞施工

木门套木质基层板施工安装完成后,在30mm高的木基层根部下的空腔内填塞防水胶泥,填塞的防水胶泥块要充填密实、紧密。

5.6硅酮耐候密封胶充填

待防水胶泥完成填塞并基本固化干硬后,在木基层与防水胶泥带之间可能的缝隙内,充嵌硅酮耐候密封胶。

5.7木门套木饰面层安装:

密封胶固化干硬后,即可及进行门套木饰面层的正常安装。

6、应用实例及其可靠性分析

6.1应用工程实例1:

杭州索菲特西湖大酒店改造工程。

工程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大道333号。

主要施工范围:酒店负一层会议区、客房、餐厅及部分公共部分的精装修改造。

工作界面包括: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乳胶漆、地毯、木饰面、木门套、固定家具、马赛克、石材干挂、石材铺贴、墙纸裱糊、硬包、木地板、洁具灯具安装等。

其负一层由于潮湿且空调情况下容易结露,而装修改造的会议区全部位于负一层,在此情况下,会议区木门套全部采用了本文所述的木门套根部防腐施工处理技术。该技术工序不繁琐、施工效果好,很便于操作人员掌握和施工作业,而且质量稳定性很好,无质量隐患,获得业主、建筑师和监理单位的赞赏。

6.2应用工程实例2:

广州白云绿地中心室内精装饰工程。

工程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新城(广州白云区云城西路与齐心路交汇处)。

主要施工范围:5A超甲级国际化写字楼及酒店式公寓的室内、公共走道、电梯厅及大堂等的精装修工程。

工作界面包括:室内给水系统、布管穿线、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乳胶漆饰面、木饰面、木门套、固定家具、石材干挂、石材铺贴、墙纸裱糊、灯具安装、洁具安装、硬包、软包、木地板、成品木门、地漏、不锈钢收边等。

由于工程地处广州白云山区,每年的春夏季潮湿闷热,湿度很大,施工不当极易造成木门套的发霉、变黑甚至腐烂。

该工程卫生间木门套也全部使用了本文所述的木门套根部防腐施工处理技术,质量效果及市场反响很好。

6.3技术可靠性:

通过该湿区木门套施工技术的运用,有效解决了以下几点问题:

①防水胶泥块的运用截断可能的地面存积水与门套木基层板的接触,起到了“拦水坝”的作用;

②木基层断口的防水胶泥封实处理,在填实木基层板自身孔隙的同时,也构成了木基层端口的封闭层,使地面积存水无隙可乘;

③木基层板的反“L”整体防水,构筑了基层板面层的整体封闭层,使可能的内结露水无进入到木基层板的可能。

因而具有很好的技术可靠性,同时,该湿区木门套发霉、泛黑防治技术即:木门套根部防腐处理施工技术已得到除上述两项工程外的多项装饰工程的成功运用与有效验证,验证工程中均未出现木门套的发霉、变黑、腐烂现象,且稳定性较好。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T·库巴尔 建筑防水手册(原著第二版)P1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第三版)p999.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崔丽萍,陈卫红,建筑装饰与装修构造P73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第6篇

关键词:世界制造业中心;生产车间型;全球配置型;装备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076-04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制造业中心已经出现了三次转移。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利用外资规模在全球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重显著提高,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日高。历史上的世界制造业中心有哪些共同特征?网络时代世界制造业中心有何特点?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产业和基础产业在国际转移中的情况如何?本文对以上问题作以下探讨。

1.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1.1 在世界历史上先后形成过英国、德国、美国、日本4个被公认的全球性制造业中心

“世界制造业中心”或“世界工厂”是指一个(或一组)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其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品的领先者,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地位。

18~20世纪初,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的制造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称雄世界;1852年至1900年,德国实现了工业化,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和制造业中心; 20世纪上半叶~70年代,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乃至品牌中心的地位相继确立,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成为继英国后最具竞争力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二战后日本以家用电子产品为突破口,掀起工业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优于美国的制造业竞争优势,80年代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地位开始下降。2008年8月日本结束了2002年2月以来77个月历史最长景气期;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开始快速上升。

现在全球制造业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中国有幸站到了通往制造业中心的起跑线上。

1.2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特征

从英、德、美、日等世界制造业中心国的发展历史分析,一国是否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其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2.1 工业品产能大国。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必须具备庞大的制成品生产能力,并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较大比重。

1.2.2 制造业中心的形成与世界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融为一体。通达全球的航运能力和核心港口,为制造业和贸易的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大量资金结算业务刺激了金融业发展,形成发达的资本市场,反过来又为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机会,也增强了制造业和贸易活动对金融业的依赖。伦敦、纽约、东京先后成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其所在国制造业蓬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2.3 工业品出口大国和自由的对外贸易政策。如英国作为“世界工厂”时的1820~1870年间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一直在25 %左右;日本在1950~1992 年间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6.3 %,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由1950 年1.4 % ,提高到1994 年的9.5 %。只有开放的原材料市场、工业品市场甚至技术市场,才保证了“世界工厂”的发展和正常运行。

1.2.4 工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从经济史看,在工业化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占据制造业中心的地位真正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制造业中心”掌握着各项制造业新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能够在新兴产业上保持世界领先性,因而也是研发中心。

2.当今“世界制造业中心”内涵的新变化

世界制造业中心是工业化进程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特殊现象,在当今全球性网络化生产、网络化研发、网络化采购为特征的网络化时代就不能完全按照世界经济史上世界制造业中心标准衡量当代世界制造业中心。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是推动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发达国家开始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中, 装备制造业成为转移的首要目标。当代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2.1 国家组成多层次化、多极化

历史上英、美、日等世界制造业中心既是科技领先国家,也具有世界领先的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水平;而现代国际产业分工新形势下,世界制造业中心仅仅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具有比较优势,当今世界制造中心与传统的世界制造中心在科技研发实力和制造业发展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在目前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各行业按照行业特征、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分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制造业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各发展中国家都可利用其比较优势要素参与国际分工,世界上有一组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都具有发展成为新一代世界制造中心的趋势,体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多极化。

2.2 制造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相对分离成为普遍现象,有全球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中心的新趋势

跨国公司将总部和核心研究开发部门放在母国,将加工基地、销售总部、采购中心分布在世界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部门间信息交流不受空间和距离约束,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中心的控制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带动和控制等方式来实现。但世界制造中心必须是世界市场上某种或某些产品或配件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产品或配件的生产能力和出口量占世界市场比重要居领先地位。

2.3 世界制造业中心不一定是和世界科技中心、世界贸易中心“三位一体”

世界制造业中心“三位一体”的分离是比较优势原理在工业制造业应用的必然体现,因为科技中心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工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创新,而在生产制造阶段并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当达的后工业化国家追求的是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控制和管理世界制造中心国家,以获取比物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高出多倍的高利润;贸易网络也由传统的现实走向虚拟,采购销售网络替代了现实的贸易中心。

2.4 发达国家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重要目标

发达国家从自己利益出发, 其国内企业为减小在环境保护方面承担的压力,降低产品成本,将部分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传统装备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自身可以更好地集中力量从事技术研发和产品关键部件的制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辟新型利润点, 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国家成为装备制造业的转移目的地。

2.5 研发环节及相关服务业转移速度加快

跨国公司的研发环节转移带动了技术转移,也加强了对其投资企业的技术控制,这是独资企业越来越成为外资企业主要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2.6 产业转移的重点转向中间产品

以往发达国家主要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几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如电子、化学、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的国际转移成为重点。

2.7 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渐分化

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渐分化成3 种不同类型的“世界工厂”。

①来料加工型:是工业品的生产加工为主的国家,产品附加值低,只赚取人工费用,增加劳动力的就业;来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厂”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最初形式。

②生产车间型: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现了本土化,但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仍被跨国公司控制;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是制造中心与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分离的产物,一般受到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国家的支配。

③全球配置型:拥有研发能力和品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外包,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世界制造中心、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的统一,同时也形成了品牌中心;这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高级形式。

三种类型的制造业中心都是由该中心国家分散在其国内各地区的大批同类型的制造业基地积聚形成。

3.目前中国还不是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中国的工业化现处于中期阶段,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发展,虽然目前制造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但对照英、美、日等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时各自工业在全球中的地位和网络时代制造业中心的新特点,显然,中国目前还不是历史上“三位一体”的或当代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这是因为,

3.1 制造业经济总量较小

英国当年成为“世界工厂”时,制造业产值全球比重超过20%;2007年,美国轻松名列榜首,占全球制造业总值的五分之一,中国仅占13.2%。

3.2 企业规模不大,国民经济总量没有绝对优势

例如中国的粗钢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宝钢,鞍钢合起来还达不到韩国的一个津浦钢铁厂的规模;中国最大的冰箱、洗衣机厂商的年生产规模约200万台左右,而惠而浦全球洗衣机产量1999年就高达740万台,其在美国的一家全自动洗衣机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台。

2007年,中国只有5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这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与世界级的制造企业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的工业规模在全球中的比重赶不上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日本10%的水平,与当年的英国和美国相比差距更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局公布的资料,2002和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居世界前十位国家之间比较,虽然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4.4%提高到5.5%,但中国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5 、日本的60% 。

3.3 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少

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机械产品达到国际水平的不到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先进企业5~10年,有一些产业落后20~30 年。中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1/10,国际达标优质产品仅占1/10 。

3.4 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开发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对陕西省6家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状况的调查和有关资料分析,创新成果的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分别只有20%和6%,我国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企业大多数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多数行业的产品设计、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工业品出口量增长虽快,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占比重较大。

3.5 我国企业大都采取OEM的制造方式

我国外贸200强中企业出口值有74%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在全球制造业生产链分工中中国的制造业处在低端位置,增加值率被限制在较低水平。虽然近些年来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已经超过纺织品,但其出口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产品为主,许多企业采取OEM(贴牌生产) 方式,面向市场的营销系统控制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

总之,我国制造业各行业要把成为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品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外包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全球配置型”制造业中心作为5~10年要达成的奋斗目标;近期3~5年,各地区在不同的产业、行业,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推动“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的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积聚形成国家制造业中心;虽然核心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仍被跨国公司控制,但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现本土化的“生产车间型”世界制造业中心相对于“来料加工型”对我更为有利,各地区各行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相机努力争取多建“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促进国家完善“生产车间型”的制造业中心。

4.世界制造业中心有逐步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4.1 制造业发展的“晴雨表”――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

制造业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从1980年到2004 年,我国制成品出口额增长60.4倍,年均增速达18.7%,制成品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增加。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3.5%,是加入WTO以来进出口总额增幅连续第六年超过20%,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出口额达7 0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6%,占出口比重达57.6%;加工贸易成为出口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比重一直稳定在55%以上。

4.2 工业增加值增长迅速

由图1可见,2007年全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为107 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6.3%,重工业增长19.6%。近五年来,中国工业增加值虽横向比较不及发达国家,但始终保持双位数的增长速度,2007年的增速为过去五年最高。

4.3 制造业产品产量占优势,总量规模增长迅速

2006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0 956亿美元,在总量上超过日本,从数量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业在2007年居全球第四位,形成了国际分工中的独特优势。

4.4 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也是制造业的基础产业,是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其他的各类制造业诸如高新产业、医药产业、纺织业等都有赖于装备制造业为其提供先进的设备。先进的装备制造业能促进各产业生产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制造业整体良性发展。

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体系,在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部分企业还走出国门开拓了海外市场;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现代装备制造业中心。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出快速增长,并持续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根据2004年统计数据,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出货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37.0%、37.2%、34.8%和56.8%,装备制造业已经是中国制造业和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5 外商直接投资显示制造业转移增长幅度大,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

4.5.1 制造业利用外资长足发展。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迅速增长的过程中,外商独资企业比重大幅度上升,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同时,外商投资的产业链延伸和配套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逐步增多。

从表1可以看出1990~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项目数从原来的7 273上升到83 437。由1983年的9.16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535.05亿美元。

由表2可知,投资结构是以制造业为主。为争夺市场,跨国公司在中国七成投资流入制造业领域。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通信设备、石油化工、汽车、机械设备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我国。

2007年1~11月,虽然同比下降7.02%,但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仍达34 419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16.74亿美元,同比增长13.66%。中国继续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外资流入国,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450家在中国投资生产。

4.5.2 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近年来,研究与开发成为外商直接投资一大亮点,包括微软、摩托罗拉、通用汽车、通用电气等在内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近75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超过40亿美元。

4.5.3 跨国公司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本地化生产发展迅速。就装备制造业而言,虽然从研发投入和成果看,目前跨国公司都还没有成为中国装备工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但跨国公司更多地通过产品进口和成熟技术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

综上所述,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及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将吸引国际资金持续流入制造业,中国已经扮演着承接国际制造产业的重要角色,中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地在推进“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分期、分批地逐步向“全球配置型”制造业基地转化,积聚累积形成全球配置新的制造业中心。

对于为以制造业为主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装备的装备制造产业,应实行政府采购支持、大型构成项目采购的国产化、鼓励直接投资中装备采购的国产化等产业政策,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扩大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为其他制造业产业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根据以上对制造业发展的分析,可以预见,经过5~10年的努力我国完全能够发展成为“全球配置型”制造业中心之一。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课题“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世界制造业中心问题研究”(LX03-B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西安财经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陕西装备制造业如何适应市场新形势进一步加快发展研究” (04XCK019)资助。

参考文献:

[1]朱永斌.中国明年有望成世界第一制造国比预期提前4年[N] .北京商报,2008-08-12.

[2]刘福垣.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J].宏观经济研,2003,(2):20-23.

[3]郭克莎.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世界制造业中心问题研究[J].开放导报,2006,( 2):29-32.

[4]赵英鸽.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J].开发研究,2004,(5):96-97.

[5]贺俊.中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变过程中装备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06,(3):1-10.

第7篇

关键词:大水面工程 弧形线型施工质量技术控制经验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大水面工程概况

东沟乡大水面工程位于东沟乡至达坂城区公路的北侧,建筑面积24684平方米,土石方开挖10万多方,土石方填筑2.6万方,两布一膜防渗膜2.8万方,混凝土工程1.2万方左右,可蓄水4.6万方。该工程是具绿园、绿化、景观、蓄水、供水灌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总观该工程组成,由外及内、由上及下依次由踏步工程(含五踏)、一个浅水区、重力式挡墙、三个深水区和两个重力式跌水等五部分构成。其中上半部浅水区是由踏步与岸坡相接,下半部是由重力式挡墙与岸坡相接,浅水区与深水区是以重力式挡墙(顶部可溢水)相隔,三个深水区是以两个长分别是120米和110米、断面积均为10.56平方米的重力式跌水相隔。踏步、浅水区、深水区呈阶梯状分布,既可流水,也可蓄水,还可跌水。该工程最为显著的结构特点是:上半部浅水区周边与岸坡相连的踏步及下半部周边与岸坡相连的重力式挡墙均为弧形线型,四周弧线全长680米,共分为30个弧段,各弧段的夹角、半径和弧长均不相同,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内弧有外弧,有优弧还有劣弧,围成的整个大水面外形,极像一只展翅的蝴蝶。大水面中靠近上游浅水区部位,留有一个心形的小岛,其四周也是弧形的线型。综上所述,由于除中间两个重力式跌水是直线型外,其余的踏步和重力式挡墙均为弧形线型,且各段对应的弧必需完全吻合,这就给工程施工技术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该工程于2008年5月开始施工,2010年8月竣工验收,总投资1498.3万元。工程质量良好,未发生安全事故。

2.施工质量技术控制

2.1工程施工主要内容

该工程的施工技术控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土石方开挖过程中的高程和开挖边线技术控制;(2)土石方填筑过程中的压实度技术控制;(3)两布一膜防渗膜搭接焊接施工工艺的质量技术控制;(4)钢筋制作与安装的质量技术控制;(5)模板制作安装加固的质量技术控制;(6)混凝土工程中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水平及垂直运输、入仓平仓振捣过程中的质量技术控制;(7)上半部浅水区周边与岸坡相连的踏步及下半部周边与岸坡相连的重力式挡墙均为弧形线型成型的质量技术控制等。上述前7个内容的质量技术控制的控制方法,和别的工程没有多大的差别,在此就不一一阐述。

2.2工程弧线型施工质量技术控制的经验

因为该工程还是一景观工程,因此业主和监理单位对弧形线型的施工质量的要求很严格。因为该工程的特点是弧形,如上所述各弧的大小、夹角和半径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段重力式挡墙,其基础底部、挡墙底部、挡墙顶部的内外边线的夹角半径弧长也各不相同。由于设计文件受版面所限,其给出的控制弧形线型的三个主要参数:半径、弧长、夹角都只保留到了整数位置,故仅以其给出的参数换算出了的坐标,在实际测量放线中与实际不符,更别说各段弧之间的完全吻合了。对此,我反复研读设计文件,最终根据其所给出的在弧段上控制点的坐标和圆心坐标,重新推算出各弧段的弧长、夹角和半径,以此校核设计单位所给定的弧长、夹角和半径发现:弧长最多相差3.2米,半径相差0.8米,夹角相差30分。在此仅举一例略作说明。

例如,我在计算按照设计文件给定A7A8这段重力式挡墙的各部位的坐标时,根据设计文件所给定的挡墙顶斜段的控制数据如下表:

A7--A8弧段控制点坐标

采用坐标计算软件,按照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得实际半径为40.868米,角度为144.9183度,和上表所给的数据比较,半径相差13.2cm,夹角相差0.09度。众所周知用半径相差13.2cm的两个半径画出来的弧,绝对不能吻合;夹角相差0.09度的两段弧,即使他们的半径完全相同,据它们计算出来的弧长也绝对不能完全相同。在此,半径和夹角均有偏差,在实际施工作业中,如果按照其给出的半径和角度去加密放线点的坐标,那就会错上加错,根本无法吻合了。当然,按照上表所给出的A7、A8、A7-A8的控制坐标,根据计算实际半径40.868米、夹角144.9183度,结合施工结构图,通过改变半径的大小和等分夹角,以圆心坐标为基准,用画同心圆的方法,同时计算得出:同一弧段的基础底部、挡墙底部、挡墙顶部的内外边线的施工控制坐标,这样同一弧段各部位的施工放线坐标就能完全吻合;由于设计给定的控制点的坐标没变,故段与段之间也就能完全吻合起来了。实际的测量放线各弧形线段与实际完全吻合,蝶形四周和心形湖心组成了一个和谐且优美的图案,深得监理、业主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到目前工程运行良好,工程效益显著。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