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市化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1 16:14:45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化教学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市化教学设计

第1篇

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要理解城市化的内涵,要从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以及城市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去理解什么是城市化。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相关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相关的资料多以数据,表格,文学描述,地图,地理统计图等形式出现,要求学生从中概括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初期,中期,后期),城市化特点(起步的早晚,速度的快慢,水平的高低),各个阶段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并找出相应有解决措施。

[教材分析]

本章为人文地理的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最后一节,安排在《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后,城市的空间结构让学生知道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区位和合理的功能区布局,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功能,决定了城市的大小,城市的服务范围,以及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最后安排城市化,城市化包括土地城市化和人口的城市化,从功能区的形成上去理解什么是城市化。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城市化的表现就是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前面两节内容都是为城市化这一节做铺垫。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1)理解城市化内涵,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城市化的动力在于什么,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教材在编写时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城市化的内涵,让学生对城市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2)要求运用相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材安排了五个资料用于解决这个问题,分别是:

1)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折线图和活动题;

2)城市化浪潮的阅读资料;

3)城市化进程的示意图;

4)英国美国巴西日本印度几个国家城市化过程图;

5)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案例资料。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说明全球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各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水平,速度上差异.通过这些资料分析,让学生对城市化进程有初步认识,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有大致了解,从中概括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就南京市沿江工业园区。对城市化中出现的拆迁,征地现象比较熟悉,感性认识比较多。要通过材料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读图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经过一个学期自然地理的学习,对于地图,统计图,文字说明,表格等统计资料并不陌生,加之第一章《人口的变化》部分的学习,训练,具备初步的图文转换能力,但是本章节的图表较多,城市和城市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看图,识图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条经线,贯穿高中地理始终,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仍然是学生弱项,也是本节以及经后学习和训练的重点内容,不要求学生要本节全部掌握,但有培养材料分析的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城市化的定义

(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3)城市化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4)运用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图和城市化进程图,说明城市化全球城市化过程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案例论证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和概括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图片 南京市林立的市区景观图(感悟南京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变化)

展示图片 南京市市区面积的变化,由早期的石头城,到建国初期的市区范围,再到现在的南京六城区(没有包括高淳和溧水)。

教师归纳 南京市市区面积的变化用地规模的变化,等级的提升,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1] 1985年和200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有哪些变化?

展示图片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读图活动 学生从图中找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城市等级提升,城市数量增加。

教师归纳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化就是等级的提升,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城市化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

[板书]一、什么城市化。

学生看书回答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问题探究2]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为什么会向城市地区集聚呢?

读图活动 展示教材中P32“图2.18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学生描述城市化驱动力。

教师归纳 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是推力和拉力,拉力是城市的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多,交通便捷,社会福利好,文化设施齐等等。推力是农村自然灾害,收入低,人口多,对土地压力大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的表现。

[过渡]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变成城市,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升高,所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根据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发展速度将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

[板书]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读图活动 展示教材中P32“图2.19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1)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快速发展有什么差异。

(3)简单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评论后,由各个小组长提供答案。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斜率的变化,回答第一、二个问题。结合P33的阅读材料回答第三个问题。

教师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的对比表格,全体学生回答。

[过渡]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读图活动 展示教材中P33“图2.20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学生读图思考,

1)不同的阶段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有什么特征,会出现什么问题。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在什么阶段,在城市化发展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取每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斜率,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学生分组评论,由各个组长提供答案。

[案例分析]P34-P35案例4,以伦敦为例总结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问题。

教师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学生描述伦敦城市化进程中的表现(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城市数目的增长,城市人口双重的上升)。

学生完成活动内容,教师讲评总结,提供参考答案。

[过渡]

从案例中可以得出英国伦敦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而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是后期,发展中国家是中期加速甚至是初期阶段,这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水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但也不是绝对的。

读图活动 展示教材中P34“图2.21 几个国家城市化过程”,分析几个国家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学生读图完成活动题:

1)城市化开始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什么阶段。

3)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教师总结归纳,从图中可以看出巴西的城市化水平目前比美国日本的城市化水平还高,不是因为巴西的经济学水平高于美国日本,是由于人口增加迅速,大量的人口由农村涌向城市,使得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导致城市的畸形发展。

[总结]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城市化,各城市化阶段的名称的特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学生合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同时教师讲评。

[课堂反馈]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活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以南京市的城市化过程引入,提供大量的乡土教材,切合实际,容易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和认同感。重视采用案例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教学内容,形成相对完整的思维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过渡自然,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手段多样,灵活,能很好的突破难点,让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很好的达成已设的三维教学目标。通过这这节课,让我更加相信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要让课堂活跃起来,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要由主导变成组织者,参与者,甚至是和学生一起参与的讨论者,合作者;教师要放下身段,给学生创造平等的学习环境。

课堂气氛的调动上,本人的教学语言达不到幽默风趣的水平,学生的积极没有调起来,要这方面,我应该多向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学习,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通过自己编写的学生管理系统,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主动回答的问题的人多了起来。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局限于少部分的同学。主要是因为高中学生的思想不像初中生,没有主动回答问题习惯了,因此我自己编写了这个管理系统,时时给出评价。学生对这个系统逐渐熟悉,不再有新鲜感,因而要时常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要加强基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去赢得学生的信任。

第2篇

【新课标三维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解: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和“解释”,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一)知识与技能

1.城市化的含义、表现;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城市化的内涵,解决问题的措施。

【中图版教材分析】

中图版教材内容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整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教材内容分为前后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一是城市化的内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搭桥”,选取了“深圳”图片“城市化”这一课题,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接着紧贴课标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的图表资料,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同时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然后,教材以一系列的图片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教材在较好的达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还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上。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第3篇

关键词: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

作者简介:陈队永(1977-),男,河北无极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温少芳(1979-),女,河北定州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河北石家庄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61-02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是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方面的主要理论、主要知识和基本方法,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理论和方法基础。随着交通技术和交通学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已逐渐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为此,信息化教学引入了“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在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设计以及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划,以实现“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的优化设计。

一、信息化教学优化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

1.要有具体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

任课教师要在课程学体目标的框架指导下,把教学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单元和模块的教学内容细化为易于学生掌握的“学习任务”,通过这些小的“学习任务”来反映总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时,其教学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2.“教学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结合学生现有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基本教学原则。对于新教学内容或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任务,教师最好事先演示或给出具体明确的关键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学设计最好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散到具体任务中,要尽量体现以“学生是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策略。

3.课堂上要注重营造适合的教学案例情境

在优化设计课堂信息化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与当前课堂教学主题内容相关的、尽可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学习案例背景,有意识引导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等原有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利用新信息去整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4.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猜想、联想和分析判断,并将其联想、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学习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手段。

5.要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整合

信息化教学设计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教学任务”带动教学,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门相关课程的相互整合。这些“教学任务”总是把多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和专业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强调各种资源信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任务,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成为学生获取相关信息、探索专业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所以,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体现课程和学科整合的理念,使学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信息化教学的优化设计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内容涵盖了交通领域内的交通管理、交通安全、交通工程设施的基础理论,是全面掌握交通工程设计知识结构的综述性课程,课程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其中的基础理论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抽象,这就对教学设计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以及考核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课程教学设计

交通工程专业在不同的高校,课程设置有很大的不同,各有各的侧重点。虽然交通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是一样的,但是在课程的目标、对学生的要求还是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设计。

石家庄铁道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就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科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课程体系中安排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计算机绘图等课程,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不仅要知道现代交通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手段,同时对于管理设置的依据也要有所了解。例如关于交通设施的学习,除了了解交通设置的类型外,还应该能够独立地进行交通设施设计,这些就是基于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学习的相关的建筑材料、力学分析等课程。针对这方面的训练,学校专门设置了一周的课程设计。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中另外两部分内容是交通规划和交通流分析,这两部分在设计过程中有很大的不同。交通流主要是将交通状态用数学的形式建模,学生在理解上略显抽象,主要是学生缺少对交通流的观察,另一方面是对数学建模的过程了解较少。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在课程设计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交通状态的分析及进行一些数学建模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交通流过程中更有兴趣。在这部分课程的设计上应充分鼓励学生观察现实中的交通管理现象,并进行理论分析。

交通规划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系统分配原理的应用,目前也多是采用规划软件进行规划设计。在这部分课程设计上,针对交通规划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设置了一周的交通规划设计课,要求学生不仅知道规划的原理步骤,还能够应用相关的软件进行实际的操作。因为目前规划软件相对较为成熟,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的同时,将规划原理进行现实意义的模拟演示,扩大了知识应用面。

2.课堂教学设计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是一门基于交通现实状态,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课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将一堂50分钟的课上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任课老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借助多媒体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多媒体工具的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不是仅仅利用PPT,添加一些图片,一小段录像就可以实现的。信息化条件下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好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电子教学材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等)、电子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专题学习网站、题库等)和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源链接等)等。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加以综合利用,并要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上课的进度和内容,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否将真实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中,老师讲解“交通三要素”时,将交通在自由流状态和强迫流状态下的交通录像播放给学生,启发学生描述这样状态下的交通对他们的影响如何,总结学生的说法,给出专业的理论定义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评,使学生对交通流的特点有了专业的认识,课堂的互动也是很活跃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自主学习设计

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意识也不断增强。教师在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时候,应该结合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作为专业教师也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也帮助学生在搜索资料方面把一下关。在“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的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后作业、课程小论文、交通设施调查方案的设计等,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观点,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

4.考核设计

课程考核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并采取提交作业、回答问题、平时测验等信息化考评方法,力争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方位的考核,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三、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根据“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第4篇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放在机械设计课程学完后二周进行,改革后将课程设计穿插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项目,项目一为牛头刨床机械传动系统分析,项目二为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就穿插于项目二中教学,增加了原来课程教学中没有的电动机选择、传动方案选择、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等部分,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的结果进行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系结构等的设计。这样使学生通过设计这个主线把所学知识串起来,感受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自觉地投入学习,避免过去经常出现课程设计做完了才明白机械设计学的是什么的情况,课程学习更有目的性。

设计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计都是把一些定式的设计作为内容,如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中的减速器设计。改革后将项目一机械传动系统分析应用作为一个创新项目的辅助设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中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内容等都可以自行选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学生设计的多功能灯罩、多用厨灶、吸尘黑板刷、玩具熊猫吐泡泡等都是非常具有创意的作品。这种与社会工作相接轨的设计模式能极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

绘图方式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采用手工绘图,而且零件图一般选用轴或齿轮类零件,改革后采用手工绘制装配草图,用CAD软件绘制正式装配图及零件图,而且零件图要求每组有一套完整的非标准件零件的零件图。对个别CAD软件应用有难度的学生也允许用手工绘图。

答辩方式改革

传统的做法是设计完毕后统一答辩,其弊端是要留出答辩的时间较多,另外答辩中的问题学生没弄清的答辩后可能也不会再去探究了。改革则采用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就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作为一个过程考核,这样在设计过程中老师能利用闲暇时间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也能通过问题弄清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及必须掌握的知识,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相对比较繁杂的,通过采取以上改革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使抄袭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也激励大家既进行竞争又加强合作,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具0811班春同学在设计小结中写道:“通过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平时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的连成‘线’,综合起来后才能将自己的减速器完整地、正确地设计出来,远比多上几节课更让我获益的多,希望今后能够多些此类型的课程,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够有一个大综合,既可以巩固知识、增长见识,更是为今后的工作进行的实战训练,同时,也让我们拾起了即将遗忘的大一的知识,让我们真正认识到复习巩固的重要性,远比老师叮嘱几遍来得更真切实在。”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微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一、前言

所谓的微课程教学,实质上是指将教学要求、教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通过视频、演示动画等载体来深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视频由教学素材PPT、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馈以及课程练习、测试等内容构成,是开展微课程的关键内容,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微课程教学的设计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微课程整体上包括了知识点背景以及初中化学每一章节所要处理的问题。所以,有效的微课程应当在满足学生认知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在认真分析教材的整体结构及考虑学生自身具有的特点的同时,构建符合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和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化学知识网络。不管微课程应当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其深度、广度以及容量均要满足学生认知要求与认知规律。比如,在微课程中可设计“证明黑色粉末中含有氧化铜的实验比较”“溶液的酸碱性”等标题,使教学目标直观地、准确地在设计的标题中体现出来。当进入溶液酸碱性环节的教学时,可认识到实际生活中诸多物质具有酸碱性的特性,该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并初步掌握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酸碱性。

2.设计教学内容

微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说明典型性问题,并且以适宜的表现形式合理呈现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如下:(1)知识点总结型。初中化学教材具有一定知识点分散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将知识点连接起来,存在一定的概念混乱、知识点储存不全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系统、全面理解总结化学知识点的能力,微课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增设知识点总结的学习模块。系统、科学的知识点总结模块能够确保学生高效地掌握分散杂乱的化学知识点,在解题时能够准确判断题型和快速、正确地解题。比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适当总结归纳“化学式定义”“水的化学性质”等知识点的内容。(2)实验操作型。该类型的微课程内容设计来源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以及重要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促使实验操作要领、过程以及现象转化为视觉化影像资源,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前学习、复习巩固与深入分析。以影像资料等形式表现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基本技能,还能够确保学生动手实验的准确性、安全性,通过演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例如,将部分典型化学实验加入到该板块的内容中,具体表现为: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特定的黑色粉末是由炭粉以及氧化铜混合形成的,并对比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甲:黑色粉末足量盐酸,充分振荡观察现象乙:黑色粉末在试管中加热,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1)甲方案中证明有氧化铜的实验依据是;2)乙方案中证明有炭粉的实验依据是;3)对比上述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并给出判断依据。解析:1)由于CuO+2HCl=CuCl2+H2O,铜的盐溶液一般显蓝色,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溶液变蓝绿色。2)由于C+2CuO=2Cu+CO2,反应生成的CO2能够使得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石灰水变浑浊。3)甲操作只要将样品加入试管中,加入盐酸即可验证;乙操作需要铁架台、酒精灯、澄清石灰水等操作比较复杂,故答案为:甲方案更好,操作简单易行,不需加热。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观察,学生能够很好地判断实验的优劣,既有利于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方法的创新,又有助于学生培养发散性创新思维。(3)课程练习型。在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根据实际实验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难题、易错题制成课程练习型的课程内容,其中包含推断题、图像题以及计算题等。课程练习型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典型题加深印象和加深理解,确保学生在遇到同类型题时能够快速、正确解题。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初中生的角度出发,其对化学课程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学会在碎片化时间里利用微课程等学习手段来实现预先学习新的化学知识、课后巩固复习等目的,从而加深对较为抽象、分散的化学知识的总结、归纳以及理解,促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第6篇

关键词: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优化措施

一、引言

现代广告设计应当具有展示城市文化的意识,强调基于城市文化、政治、经济与人民需要求提供具体的广告信息,做到广告设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体现出广告实用价值,满足公众的审美与信息获取需要。本文主要分析广告设计中的城市文化要素,在城市文化背景下优化广告设计的方式。

二、城市文化对广告设计的主要影响

(一)影响广告设计理念城市文化是广告设计的重要理念源泉,城市文化影响着广告设计的内容,广告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文化风尚的引领。城市居民生活中流行的各种要素都是广告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同城市文化内涵、市民的审美需求,地方传统特色文化都会影响着广告的最终设计效果。例如,经济发达城市的广告被城市居民看作展示城市积极生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相对落后城市消费者往往认为广告应当严肃的反映商品的特性,广告必须对购买决策起到辅助作用。再例如,马来西亚的街头绝不会出现绿色为主的广告,因此当地把绿色看作死亡的颜色,想当然的运用绿色作为主颜色会严重地影响广告的投放。同理,在阿拉伯国家的城市里是不会出现以女性面部形象为主要绘画形象进行广告表达的,这些无不有着深刻的地方文化背景。

(二)影响广告运作方式不同地区的广告运作方式是有差异的,不同城市的广告形式、媒介计划、广告投入预算都是有一定差异的。城市人群的特定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生活习惯、风俗特色等都会影响广告的运作与创意的成败。例如,日本城市街头的广告更多的满足受众的感性诉求,而美国的广告更偏于理性阐释商品内容。因此,美国的广告更倾向于用名人代言,强调权威性的表达产品信息,而日本等地的广告通常放在城市某地、某区域的特定场景当中,强调广告更好地融入当地人的感性生活。城市文化对广告制作的元素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城市广告中的颜色、音乐、模特与声音无不与特定的城市历史文化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为了更好地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文化就必须与城市文化保持一致性,防止因为广告形式、颜色、内容的不同引起的文化误解。不同城市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必须具有城市文化保持适应性。

(三)影响广告表现形式不同城市的广告表现方式是不同的,由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独特的城市文化背景,都有相对独立的社会、人文、历史景观,因此城市对广告设计有独特要求。优秀的广告设计可以彰显城市文化的特征,从而起到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作用,达到带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目标。城市投放的广告不仅具有商业展示价值,而且还有精神引领价值,优质的城市广告可以起到引导文化潮流的作用。现代广告设计应当从城市文化需要出发,体现出人文设计理念,城市广告还要在颜色、风格、内容上与城市风格保持整体一致性,从而才能和谐的存在于城市环境。

三、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缺乏恰当教学模式有些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模式较为固定,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主要运用案例赏析、任务训练、学生设计操作、作品讲评等环节构成,这种教学模式重在促进学生独立地进行广告作品的设计实践,但是没能让作品更好地融入生活元素,不能在生活的情境中促进学生真正理解要表达主题的独特价值,不能基于广告受众的实际需求进行广告设计,导致学生广告设计实践的随意性较大,广告设计市场价值较小,未能真正的保证广告作品与受众需求保持紧密的一致性。

(二)学生自主参与性低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运用广告理论知识和广告设计技能解决广告现实设计需求的过程。广告设计教学的重要作用是优化学生的广告设计思维,优化学生的广告设计习惯,促进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把握时代脉搏,从而设计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广告。有些广告设计实践课题缺乏真实度,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情境性不足,没能把市场上的真实广告设计融入实践教学当中。还有的教师盲目的指定课题,学生选题的自主性低,自选课题的整体质量水平较低。

四、城市文化背景下广告设计实践教学

(一)创新教学理念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应当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注重设置典型情境,在尊重学生创新性的同时,促进学生认识到广告的文化价值,切实引导学生从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角度进行广告设计,这样才能提高广告设计作品的实用性,达到真正的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广告专业设计人才。首先,在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授课时,应当促进学生充分的认识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打造实践型的广告设计人才,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还要优化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的环境,加强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丰富广告设计教学辅助资源,在广告设计案例中充分的融入城市文化理念,强调以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城市文化意识。

(二)丰富教学活动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应当打破传统的固定套路,应当创新性的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模式。例如,以城市广告设计为主题,组织学生多层次的开展城市文化与城市广告需求的调研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社会化实践中感受广告设计的乐趣。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趣味性的创意比赛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广告设计主动性,引导学生在以人为本、尊重城市文化的理念下进行实践操作,以更加清晰明确的渗透文化内涵的评价标准中引导学生设计实践。

(三)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仍是当前最重要的培养广告设计人才专业技能能力途径,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具有特定城市文化背景的广告设计实践当中。引导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商业、政治与工艺广告的设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企业专家向学生贯彻正确的设计理念,在校企合作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真实地认识到广告设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更积极地投身到广告设计实践教学当中。学校也可以引进大量的政府公益广告项目,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公益广告设计实践强化城市文化意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城市文化理念,推动学生强化设计能力的效果。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形象画册设计;建构主义;教学做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双主模式

企业形象画册设计实践教学课是以静态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图层蒙版技能的运用为教学内容,根据高职学生特点,用平面设计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企业形象画册设计项目驱动,以讨论学院形象画册创意与制作技能为案例,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师生协作、学生协作,实现对本专业核心技能――图层蒙版运用的掌握。

1 教学内容设计

1.1 教学内容为本专业核心技能

本课内容来自信息工程系多媒体专业、基础部艺术设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静态图形图像处理。本次实践课程所讲授的图层蒙版技能是图形图像无损编辑的核心技术,是平面广告设计、数码图像处理、网页设计行业中一个比较难掌握,但又必须掌握的工具。

1.2 以行业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典型性、实用性

本次课以广告设计行业中实用性极强的企业形象画册设计项目驱动,通过对企业形象画册的设计与实现,掌握这种典型工作任务的实现方法,深层次地理解图层蒙版技能在企业形象画册设计中所起的无损编辑、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会使用图层蒙版工具,同时具备企业形象画册的设计能力。

1.3 身边题材,创新设计――挑战性

本次实践课以本学院形象画册设计为实践任务,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应具有对身边事物的洞察能力,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掌握新技能,并配合原有技能,才能完成本次实践任务。本次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既要求学生掌握图层蒙版技能,也强调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性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1.4 基于工作过程――团队协作

本次课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行业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在创意分析中,需要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在样品制作中,需要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作为项目负责人,组长负责小组交流、协调、组员考核工作。通过小组作品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2 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课程教学目标,企业形象画册设计实践技能课教学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

3 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

3.1 教学方法和手段总体设计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3.2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思想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f一定的情景),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

实施过程:本次实践课,教师通过大量课前准备(学生情况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资源整理等1,精心创设适于本学院学生特点的学习情景:学习情景以企业形象画册设计任务驱动,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自主探索、团队交流、师生会话,深度挖掘任务解决方案,建构知识意义。

实施目的:通过创设情景、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引导下,师生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实施效果:有利于教学知识与行业需求的接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3 “教、学、做”一体化突破教学重点

理论依据:“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

实施过程:本次课以图层蒙版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企业形象画册的制作为实践教学重点。在教学设计中,该教学重点以本学院形象画册样本的实现为案例,通过案例制作展开,在技能的传授与学习过程中,使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跟随练习,教师“一边教、一边做”,学生“一边做、一边学”,教、学、做同步进行。

实施目的:“教、学、做”一体化将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实践合成,适用于制作技能的讲解。

实施效果: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符合学生对知识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符合学生喜爱兴趣学习的年龄特征。

3.4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理论依据:校企共建、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想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统一,教学与就业无缝联接。

实施过程:教学以提出工作任务――讨论确定设计方案――设计样品制作――设计样品评价为主线,完全模拟平面广告设计行业工作流程。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设计团队工作环境。

实施目标:教学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

实施效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运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协作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与真实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全面接触,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熏陶和养成。

3.5 “双主”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理论依据:北师大何克抗教授的“双主模式”教学理论指出,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

实施过程:在本次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启发、技能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推动教学过程的进行,在整个教学中,利用教学艺术调动和组织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最重要的设计方案确定、样品实现、设计作品评价环节中,学生完全充当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协作者,学生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索、团队合作、独立实践等学习过程完成设计作品。

实施目标: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实施效果:“双主模式”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师主导,让学生完全成为教学主体,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过程整体设计

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如表2所示。

4.2 师生双边活动设计

师生双边活动设计如表3所示。

5 结语

本次实验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学院多媒体实训设备与平面设计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和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积极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双主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昊悦,高传喜.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