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乡村改造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1 10:10:55

序论:在您撰写乡村改造规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乡村改造规划

第1篇

关键词:乡村区域;发展规划;景观改造

对乡村区域的景观进行合理的改造,从长远上讲是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对此将怎样进行合理的乡村景观的改造,并且能够促进乡村区域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其生态环境的改善,确保我国乡村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协调。文章会基于乡村景观涵义之上,探索对乡村景观进行改造的社会价值,进而在设计规划园林景观时渗入乡村区域的景观设计。

1 乡村区域景观的概况

1.1 涵义

乡村景观是在乡村的区域内,其自然、经济、人文等方面的综合呈现。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城市和乡村景观,相对来说,乡村景观是有特e之处的,其原因是,从景观上看,其与其他两种是类似的;从地理上看,乡村其居住环境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从生态上看,乡村景观受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比城市景观小。

1.2 构成

乡村的景观是由自然和人文两个景观构成的。乡村中的自然景观,是没有受到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区域,这类区域能够直观的呈现出此乡村区域的自然风光,但是伴随着社会工业化的持续发展这样的自然风光存在的概率很小了,现在我们所说的自然景观是相对来说受到的影响小,仍有原始风光的景观;乡村中的人文景观,是在自然和人们生产生活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景观,其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占主要影响,其形成会具有当地的特色。

1.3 原始特点

1.3.1 生产性。在最开始人们进行景观改造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期望能够对环境进行改造来换取更大的价值。

1.3.2 自发性。乡村中的景观改造都是个人自发的,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或设计方案,在这一点上是和城市景观有很大的不一样的

1.3.3 地域性。在对乡村的景观进行改造时虽然是自发的行为,但是其还是会受到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不一样的地方其景观也会不同。

2 现实价值

在农业时期,人们是需要通过自然环境来获得生产生活资源,来满足那时人们的基本生活,所以,人们对当时的乡村景观的改造不是从美观的想法上进行的,仅仅是想要确保自己能更好的生存,这一因素是人们对乡村景观进行改造的最大动力;工业时代,伴随着工业文明发展的时代的到来,城市环境受到的影响很大,受到的破坏程度相对于乡村来说严重的多,这时乡村环境的重要性渐渐的比较出来了,其呈现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 意义

在进行园林的规划中将乡村景观的纳入其中,进行合理的景观改造,慢慢的把乡村景观建设成城市的景观公园,进而减少城市人口增长的压力;在乡村进行景观改造时要充分的运用艺术手段,进行加工,并学习西方国家乡村的景观改造的先进思想,促进我国现代田园景色的改建;乡村的景观在随着不同的季节变化时呈现不同的景色,在进行改造时要确保这一动态过程的呈现,改造者要抓住其在自然状态中的特征进行规划设计,确保乡村的景观充满活力;乡村景观有独特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乡村风光都有着各自本土的特色,在进行景观改造时要充分的来考虑这一特点,在这些本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的基础之上加以施展,改造能为不失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很少接触农活,在进行景观的改造时要注重不能丢失农业方面,使都市里的人们能够更加真实的体验乡村生活,懂得劳作的不易;在进行乡村景观的改造时,不单单要考虑到经济层面还要考虑到生态系统,将乡村的景观进行改造时要充分的结合风景园林,这样会减少景观改造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4 景观改造

4.1 保护其生态环境

对乡村区域景观的改造要依据自然环境状况,不能破坏其生态系统。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单单要考虑城市的环境,还要考虑到乡村环境是否收到了影响。同时要了解乡村区域的生态特点,这样才能更好的确定对其景观改造的定位,才能更充分的挖掘其改造的潜能,制定出符合长远发展的改造项目。

4.2 尊重当地人的需求

在乡村区域居住的人群是要长时间在此居住的,在进行景观改造时要充分的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不能影响到他们的生产生活。当景观改造后的环境与当地居民的需求相符时,能够调剂当地居民的生活趣味,改变他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如,建立小型的景观广场,增加村民的休闲娱乐生活。

4.3 凸显当地特色

当地的乡村特色是要在进行景观改造时充分考虑的因素,要基于村民其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特色,就地取材,进行改造。但是进行改造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坏当地的传统文化,不能为了改造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系统,得不偿失。

4.4 可持续的发展

随着工农业的持续发展,其对乡村区域的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是其造成的影响能够在环境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还好,要是超出了调控的范围,其对乡村区域的环境和生活其中的居民的影响是无法预测的,所以要进行景观改造时一定要注意其能否进行可持续的发展。

5 结语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持续进步,我国在对经济的建设时越来越重视对园林景观的设计,其着重点也在慢慢的更趋向于乡村的景观的改造,乡村是人们居住的最基本环境,还存在正较为完整的自然风光。当今,我们在规划园林风光时将乡村景观渗入其中,这在一定意义上不单单促进创新思路的形成,还保护了乡村风光。所以我们在今后进行乡村的景观的改造时要充分考虑这一方法,使其对乡村的景观改造的更合理。

参考文献

[1] 马克・安托罗普,鲍梓婷,周剑云.欧洲的景观变化和城市化进程[J].国际城市规划,2015(03):19-28.

第2篇

一、x市村庄的基本情况。(一)我市村庄现状。x市全市域面积X平方公里,辖城区X个街道办事处,X个镇,X个乡。共X个行政村,X个自然村,X多个村民组,每平方公里约X.X个村庄。全市现有总人口约X万,常住人口X万人,流动人口约X万人,城镇化率X.X%。x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X文化源远流长,素有x之称。x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X余处,X年被命名为x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目前,x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中,针对全市X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局已统筹考虑,充分结合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已制定实施方案,对于每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将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实地调研和深入座谈的基础上,以村规民约为指导,正在科学规划编制各村庄规划。目前正分批次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X个(含传统村落,其中传统村落共X个:X个已完成评审,X个完成规划待评审,X个正在编制)。

(二)村庄改造提升的特征。x市现阶段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红薯烟叶种植、三粉加工、中药材种植),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类型多样,水资源较为贫乏。农业地区村庄现状按照特征分类,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①村庄数量众多,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村庄建设分散,自然村较多。如:

X村就包含X个自然村;②煤炭开采区村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已经实施了村庄的整体搬迁。③部分现状“空心村”现象明显,土地浪费严重,有的村庄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如:x以及西部山区;④沿路建设时有发生,受长期以来马路经济的影响,部分村庄沿路建设情况比较严重。如:X;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居住环境较差。如:一些山区村庄,一些相对偏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村庄。

(三)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近年来,x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统揽“美丽x”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启动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X个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大部分已经建成投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对农村村庄以整治提升为主,着重进行村容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提升,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共打造人居环境先进村X个,美丽乡村X个,美丽乡村群X个,创建省级生态镇X个,省级生态村X个。

我市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我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总规纲要》省级评审,《市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规划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居民点体系。对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优先编制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优秀民风民俗,正在编制历史文化民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村庄有

X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人口的规划意识较为薄弱。相对于城镇人口而言,农村村民的规划意识较差,规划宣传少,乱盖乱建、不服从规划管理现象较为普遍。(二)资金问题是当前农村改造提升建设的主要瓶颈。由于村庄的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使得大量的村庄没有经济能力去进行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有些村庄受自然条件限制发展困难。部分村庄地处偏远,村庄所处位置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其规划建设难度大,基础设施修建困难。四)乡镇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镇的规划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较为欠缺,难以形成高效的指导,且乡镇分管领导更换较为频繁,总体业务素质相对较低。(五)整治空心村办法不多复耕率低。虽然也有一些村庄在空心村整治中创新了一些办法,给予了有效解决,但大部分空心村改造进展慢,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复耕率低也导致了建设用地指标的匮乏。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当前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力度。

X、督促X乡镇进行总规修编工作。X三个历史文化名镇初步规划已编制完成,X年需督促进行评审及其他后续工作;X、对财政局审定的X个传统村落规划进行费用请示、招投标、并督促规划编制进展工作。X、申请财政资金对未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村庄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X、督促需做村庄规划的乡镇积极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重视宣传,加强引导。新农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必须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加强新农村政策宣传。向群众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方针政策,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二是加强规划法规的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三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宣传。使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加快农村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区别对待,分类推进。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按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坚持“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原则,根据村庄所处的处置及产业等,结合x市村庄发展实际,将村庄划分为城镇化改造型、重点提升型、整治完善型、建议搬迁型和特色保护型五种发展类型,制定异质化发展路径,以“配套提升为主、改造重建为辅”,分类指引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村落。对城镇化改造型村庄,按照城镇社区或城市居住区建设要求,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以改造重建为主,为城镇和产业发展腾让更多建设用地指标;对重点提升型村庄,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搞好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整合现有资源,调整完善功能布局;对建议搬迁型村庄,迁入附近的城区或乡镇、就近并入中心村建设,或合并部分迁并村进行异地新建;对整治完善型村庄按照传统村落建设要求,整治空心村,改善村容村貌,以配套提升为主;特色保护型村庄,在保持村庄现有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

(四)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充分争取上级资金。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支持民生项目建设,要紧跟国家投资政策方向,加大力度,及早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对符合上级投资政策的项目进行整合,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建设的盘子,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已经争取到的上级资金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推进;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三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新增投入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对上级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按时足额拨付

(五)注重培训,强化管理。积极组织对乡(镇)领导干部及从事村镇工作的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介绍好的思路和理念,学习借鉴外省、外市的好做法、好经验、好理念、好思路,重点培训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不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新农村规划建设。每个村都要确定相对固定分管村规划规划建设的村干部,经培训后,负责管理本村庄内的规划建设工作。

(六)引进人才,指导建设。鉴于当前乡镇和农村规划建设人才匮乏,难以对乡镇和村庄建设有效指导的现状,建议由县级规划部门对社会公开招聘规划专业人员,按每个乡镇配备X-X名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对乡镇派驻“规划师”,加强乡镇一级的规划技术力量,下村入户指导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建设工作。

第3篇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规划;土地;社会保障;模式

Abstract: In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of villages as a unique social phenomenon, increasingly highlight its importance. Villages is a modern city with an original combination of old villages, prominently reflected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practiced in urban and rur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Villages in the change in the pla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seriously affected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us strengthen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villages planning issues related to research and explore the corresponding transformation mod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villag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model discussed in detail.

Keywords: Villages;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land; social security; Mode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中村的概念及特征

(一)城中村的概念

城中村,又称都市村庄,是指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内,农业用地很少或已经没有,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已经向城市转型,但建筑景观和居民文化习俗仍缺乏城市社区内涵特征,建立在集体性质土地上的习惯上仍称为“村”的居民聚落。城中村是以本地居民出租房屋获得经济来源、外地户籍居民承租房屋获得临时住所、兼有内部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城乡过渡型社区。

(二)城中村的特征

城中村与周边城市地区相比,其特征主要有:

1、土地特征

城中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制土地,基本以农村居民宅基地为主、其他建设用地为辅,农用土地不断减少以至消失,成熟的城中村已经没有农用土地。

建筑特征

建筑物以村民家庭住宅楼为主,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很高(部分位于闹市区的城中村极高),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多,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缺乏,缺少必要的城市公共绿地、文化、体育、休闲设施等。

人口特征

本地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亦城亦乡,人口职业构成复杂,外来人口居多,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社会治安难度大,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形成相互隔离的二元社会,相互之间为房东和房客关系。

经济特征

城中村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房屋出租收入、集体经济分红以及小规模的商业、餐饮业,外来人口以居住为主,部分在本村从事经营,房屋租赁及其衍生经济成为城中村主要经济模式。

当前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中村改造缺乏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到目前为止,国家没有一部关于指导城中村改造的法规文件。除直辖市外,也没有省级政府出台的法规。目前城中村改造方面的有关法规政策都是各地、市根据自己的实际参照其它城市的做法制定的。政策的完善程度不足,造成实际操作中因缺乏依据而出现偏差,影响到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政府也没有制定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城中村各方面的改造,造成城中村改造遭遇法律空白。

(二)总体规划的编制力度不够

城中村改制完成后,城中村改造的主体是改制后的新经济组织或者投资人,村集体和开发商均可以作为经济实体参与改造。但由于村集体认识的局限和开发商对利益的追逐,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将村庄的改造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总体发展相结合,致使一些城中村在开发建设中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脱节。城中村土地的规划虽然受到城市的指导,但是并未真正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中,其发展和规划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许多城中村建筑凌乱,存在巨大的火灾安全隐患。

(三)土地征用难并成为各种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的交织点

城中村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所拥有的土地更是寸土寸金,所以许多地方政府对城中村改造的热情与一路走高的土地价格密切相关。而城中村中既有宅基地、自留地以及工业用地,又有老房、新房及出租房,还有合法产权以及违章、违法建筑等,形成复杂纷繁的土地、房屋关系,此外,村民、集体、开发商、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利益、村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多方利益交织在一起,围绕土地问题所产生的利益纠葛与矛盾冲突自然在所难免。

(四)社会保障不能与城中村改造同步进行

城中村改造的目的之一就是完成农民的市民化转变。市民化也就意味着由身份的转变而带来的传统权利的丧失和新权利的取得,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市民身份认证,而是市民身份背后的权益保障,特别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生存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否则失去土地后的他们,很可能因没有固定生活来源而被社会边缘化,或者因为不能享有与市民同等的社会保障而排斥城中村改造。

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在一部分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对城中村改造后的农民作了原则性规定,很不系统,且操作性差。严格地讲,目前各地几乎还没有真正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有的相关实践只能称为“生活保障”制度,其与以社会性、福利性、公平性和互为本质特性的“社会保障”相差甚远。

城中村改造规划的几种模式

(一)根据城中村改造的规模

1、整体改造模式

指从城中村的整体布局到单位建筑的全部改造。这种模式改造工程量巨大,适用于处在城市重要地段的土地价值高,且对城市规划和布局有严重影响的“城中村”。深圳的渔农村旧城改造项目和广州的猎德村改造项目都属于整体改造的模式。

局部改造模式

指在整体布局不作重点调整的情况下,对局部区域进行重点改造或重新建设。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处在建成区但不与城市总体景观形成强烈反差,布局较规范的“城中村”。可适当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增加社区服务功能,作为外来人口和低收入阶层的廉租房。

调整改造模式

指在保留大部分建筑的前提下,改造违章建筑,同时控制新上建筑。适用于地处偏远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中村”。这种模式改造工程量小,资金需求少,在政府给予适当支持的情况下,可采取村集体自主方式进行改造。

(二)根据城中村改造的主导部门

1、村集体自行改造型

以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在政府引导下,由村委会自行筹资开发,完成拆迁安置、回迁建设和商品房建设的全部工作。但是该模式因为在基础建设、公共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适用于村集体及村民筹资能力较强,村规模较小的情况。

开发商主导改造型

开发商主导型是指开发商通过成立项目公司的形式,按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建设、销售等方面的运作,改造的资金由开发商自己承担的改造模式。但开发商主导型存在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城市规划和公共设施的配套等问题。

政府主导改造型

指政府充当开发商的角色,直接投资改造城中村,解决村民的拆迁安置问题,进行开发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独立进行开发;另一种是政府联合村集体进行开发。政府主导型改造的模式下,政府的投入太大,给政府的财政预算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得不到村民的积极响应,使村民把改造当成政府的事而不愿意主动参与。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快制定指导城中村改造规划的法规文件

由于目前还没有关于指导城中村改造的法律法规文件的出台,导致了在城中村改造中出现的一些纠纷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已经势在必行。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出关于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宏观指导性文件,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国家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做灵活性变通,使本地区城中村改造更好地得到解决。目前在法律和行政法规方面,城中村改造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宪法》、《物权法》,在城中村改造的诸多矛盾中,补偿标准是关键。尽管在有关文件中对拆迁补偿安置标准有了原则规定,但是各区、各实施主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标准并不一致。建议应尽快修改原拆迁补偿估价规定,切实把补偿标准提高到使被拆迁群众不会因拆迁而受损, 反而能明显提高受益的程度,才能实现拆迁中的利益共享与和谐。

(二)社会保障与城中村改造同步进行

在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城中村居民背后的权益保障问题。建议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最后安全防线,是国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国家义不容辞的“宪法义务”。

城中村村民原本是农民,祖祖辈辈以土地为生,城市化使他们失去了土地,就应当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市民,而不应保留农民身份,或者名义上拥有城市居民户籍,但与城市居民的权利和义务事实上不平等。因此,在构建城中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应将失地又失业,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村民全部纳入社会最低生活救助范围,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按照城市居民的保障标准,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以满足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要求。

(三)制定合理的拆迁补偿方案

城中村房屋的拆迁改造直接触及到广大村民的既得利益,而且房屋多数为近年新建,产权属私人所有,因而应制定出合理的拆迁补偿方案。城中村因良好的区位优势而已经城市化,其地段的级差地租将日益提高,许多城中村还拥有相当的集体资产,妥善经营这些集体资产是从根本上解决和治理好城中村问题的核心。对于村公产的拆迁,可以在旧村改造中留置适当比例的空地,为村里将来的发展留出一定的空间,或者将开发建成的建筑中相当数量的商业用房补偿给村里,以保证村民的集体收益。

在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法规的同时,应结合具体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协商解决补偿中可能发生的争端。同时,政府应充分考虑房地产的市场容量,制定城中村全面改造地块出让的长期计划,利用土地出让的数量、价格、规划容积率等杠杆,来调节各方利益。

(四)努力消除村落与城市的文明阻隔

建议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可以策划并组织城中村新社区和城市老社区进行互动,促进社区交流,从而促进城中村居民的城市化。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在城中村的社区多进行如怎样面对城市生活的讲座和相关的活动,树立居民面对城市生活的信心。同时,多组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提高城中村居民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苏延莉.西安城中村改造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

[2]张润梅.试析城中村形成的原因[J].商场现代化,2007.4.

第4篇

1 项目背景

广州,作为

5.5 东风村的文化历史传承

a.祠堂

规划中根据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尽量保留原有的宗祠并加以修葺,如果因规划和道路建设不能保留,另外选址复建,使村民的文脉得以传承。

b.龙船会

赛龙舟、食龙船饭更是村民每年的盛大活动之一。但是目前由于现状地形所限,食龙船饭的场地局促、卫生条件差,今后规划在两条河涌岸边分别为上涌龙船会、大塘五甲龙船会,保留近万平方米的活动场地,既优化了河岸的环境,又为村民的大型集会提供专门的活动场所。

c.村史博物馆

村史博物馆作为东风村发展历史的展示平台,建在原上涌桥的北面,位于新龙船会大广场中间位置,是东风村村民的一个精神家园,又可以作为一个向外界宣传东风村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窗口。

d.天后古庙

“天后庙”自明清时期在东南沿海各地普遍修建,保佑渔民出海行船。东风村村民一直以来都有拜祭“天后”的习俗,以求家人安康,有愿能达,新规划考虑在原址复建古庙。

e.上涌公园及古树

新规划在保留现有的上涌公园的基础上,整修水岸、美化公园、保护古树,使村民的休闲场地拥有现代化的洁净和美观。

5.6 兼顾开发商与的利益平衡及解决高容积率问题

由于项目用地内现有容积率已达2.81,新的规划需要容积率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项目的开发建设有实施的可能。在用地有限的情况下,规划中把联体和点式住宅有机结合,使园林空间互相渗透,小区更加通风开敞,又保证主要大户型的西南、东南朝向和所有户型的景观视野,错开的单体布局更减少两户之间的互相干扰,在满足规划设计上高容积率的同时,保证了居住的环境的质量。

5.7 综合配套

根据国家规定,新规划中在2号地块,海珠区政府大楼对面设一所大型中学。可以利用城市绿化退缩带设置运动场地,以减少城市道路噪音。新的规划把原来两所小学合并为一所大型小学,设于5号地块原大塘小学处,位于居住区域的中心位置。在4号和5号地块靠中部位置分别设幼儿园,以满足其服务半径的要求。力争在完善教育设施配套的前提下,为村民后代创造更好的教育体系。同时按照规定设立一间社区医院及集中的肉菜市场。文体娱乐设施方面,除了祠堂、天后古庙、龙船会和村史博物馆外,各个地块都设置了相应的体育活动场地和景观泳池,还在大量的住宅裙楼内设置多种康体活动场所。

6 总体规划

6.1 总体布置

总体规划提出“一轴—两带—六园”的规划概念。“一轴”即充分利用地块中部这条宽100米的中轴绿化景观大道,在其两侧规划酒店、办公楼、公寓和商业中心形成城市轴线,并将此轴延长至新滘南路以南,设计临水市民中心广场作为轴线的终点。“两带” :地块内两条主要的河涌经过系统整治后,与河道边郁郁葱葱的大树定是区内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规划中把两条河涌的沿岸均设计成景观步行带,大小休闲广场贯穿于中,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六园”即六个居住地块的中心景观园林,西与城市景观大道有机结合,南与万亩果园相互呼应,把两者纳入住区的景观系统之中。(如图2)

6.2 功能分区

规划根据各地块位置特点,对宜居、宜租、宜商用地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分区。2、3、4、5号地块规划为村建设用地,1、6、7号地块规划为开发用地。(如图3)

a.村建设用地功能分区

规划上选择靠近100米城市景观绿化带,以沿原有两条河涌为聚居中心的4个地块作为村建设用地。考虑到东风村的村民自住、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在村建设用地中分别规划了村民的自住区、出租公寓区、村经济发展物业用地以、文教及其他综合配套用地。2号地块在广州大道和新滘南路交界之处,规划成为高级的城市出租公寓,把现在的廉价出租屋变为服务珠江新城上班族以及今后海珠区东部创业园区的可居住可办公的soho公寓;既增加了村民的收益,也提高了东风村的社会影响力。3、4、5号地块都是原村落的中心地带,而且远离广州大道的噪音,临近大塘地铁站,作为村民自住用地。

b.开发用地功能分区

地块1相对独立,作为城市公寓及商业中心用地。6号地块与7号地块相临,拥有面对万亩果园之景观优势,公交和地铁之交通便利,有条件开发成为一个面对社会大型居住社区。

6.3 交通及停车

整个交通流线设计均为人车分流,车辆通过车辆入口进入各地块的地下大型停车库,公建及商业群楼旁均设有临时地面停车位。小区的内部干道为园林化设计,作为紧急消防车道。小区内的人行除了区内干道、沿河的休闲步行道外,最主要的路径为架空层,通过架空层,人流可到达各栋住宅大堂。

6.4 景观绿化

景观绿化设计分为外围城市公共绿化、两河沿岸公共绿化、区内公共绿化、宅间及架空层绿化。

a.外围城市公共绿化

地块南面的万亩果园是广州的城市“绿肺” ,是难以复制的一个生态优势;100米城市景观绿化带是地块中的一条绿轴;沿广州大道50米绿化退缩带和沿新滘南路的20米绿化退缩带,为阻挡道路噪音提供了屏障。

b.两河沿岸公共绿化

两条河涌的沿岸设计成为两条景观绿化带,赋予古河道新的生命,营造新的岭南水乡。

c.区内公共绿化

每个地块均有开阔的中心花园,大纵深园林为高层住户提供了更好的景观视线和空间围合。

d.宅间及架空层绿化

架空层景观绿化能把建筑外部园林引入建筑底层空间,让建筑与环境更好地融合。

7 结语

“城中村”改造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问题,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建筑规划单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各方人员协调努力之下,一定能够改变东风村现在滞后于现代都市的状况,通过一次全新理论指导,专业水准设计,实施性强的规划设计,让一个跃动于都市与自然之间,承载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新城屹立于世人之前!

参考文献

[1] 沙舟.东风(上涌、桥南)村史[m].2008,07.

[2] 吴智刚,周素红.城中村改造:政府、城市与村民利益的统一——以广州市文冲城中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05,02.

第5篇

针对目前禹州市开展农村居住环境改造提升工作。近期,禹州市规划局组织了对禹州辖区内部分村庄的实地调研,现把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禹州市村庄的基本情况

(一)我市村庄现状

禹州市全市域面积1461平方公里,辖城区4个街道办事处(颍川办、夏都办、韩城办、钧台办),18个镇(神垕镇、方山镇、顺店镇、无梁镇、鸿畅镇、梁北镇、古城镇、火龙镇、文殊镇、鸠山镇、褚河镇、郭连镇、范坡镇、朱阁镇、浅井镇、张得镇、花石镇、方岗镇),4个乡(苌庄乡、小吕乡、磨街乡、山货乡)。共657个行政村,2056个自然村,5100多个村民组,每平方公里约1.4个村庄。全市现有总人口约130万,常住人口113万人,流动人口约17万人,城镇化率42.8%。

禹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禹州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2400余处,**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目前,禹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中,针对全市657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局已统筹考虑,充分结合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已制定实施方案,对于每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将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实地调研和深入座谈的基础上,以村规民约为指导,正在科学规划编制各村庄规划。目前正分批次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267个(含传统村落,其中传统村落共52个:16个已完成评审,25个完成规划待评审,11个正在编制)。

(二)村庄改造提升的特征

禹州市现阶段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红薯烟叶种植、三粉加工、中药材种植),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类型多样,水资源较为贫乏。

农业地区村庄现状按照特征分类,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①村庄数量众多,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村庄建设分散,自然村较多。如:鸠山镇李村就包含14个自然村;②部分现状“空心村”现象明显,土地浪费严重,有的村庄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如:张得镇、小吕乡、范坡镇,以及西部山区;③煤炭开采区村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已经实施了村庄的整体搬迁。建设的比较好的有磨街乡的大涧村、孙庄村、玉泉村,方山镇的庄沟村,鸿畅镇的李金寨村等。④沿路建设时有发生,受长期以来马路经济的影响,部分村庄沿路建设情况比较严重。如:张得镇、小吕乡、花石镇;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居住环境较差。如:一些山区村庄,一些相对偏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村庄。

(三)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

近年来,禹州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统揽“美丽禹州”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启动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文殊镇陈南社区、神垕镇凤阳山社区、褚河镇小刘社区、磨街乡玉泉社区等12个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大部分已经建成投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对农村村庄以整治提升为主,着重进行村容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提升,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共打造人居环境先进村290个,美丽乡村117个,美丽乡村群10个,创建省级生态镇6个,省级生态村29个。我市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我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总规纲要》省级评审,《市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规划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居民点体系。对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优先编制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优秀民风民俗,正在编制历史文化民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村庄有4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问题是当前农村改造提升建设的主要瓶颈。由于村庄的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使得大量的村庄没有经济能力去进行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农村人口的规划意识较为薄弱。相对于城镇人口而言,农村村民的规划意识较差,规划宣传少,乱盖乱建、不服从规划管理现象较为普遍。

(三)乡镇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镇的规划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较为欠缺,难以形成高效的指导,且乡镇分管领导更换较为频繁,总体业务素质相对较低。

(四)有些村庄受自然条件限制发展困难。部分村庄地处偏远,村庄所处位置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其规划建设难度大,基础设施修建困难。

(五)整治空心村办法不多复耕率低。虽然也有一些村庄在空心村整治中创新了一些办法,给予了有效解决,但大部分空心村改造进展慢,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复耕率低也导致了建设用地指标的匮乏。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力度。1、督促苌庄镇、鸿畅镇、方岗镇、朱阁镇、郭连镇、顺店镇等乡镇进行总规修编工作。 2、鸿畅镇、花石镇和浅井镇三个历史文化名镇初步规划已编制完成,2019年需督促进行评审及其他后续工作;3、对财政局审定的18个传统村落规划进行费用请示、招投标、并督促规划编制进展工作。(18个传统村落包括神垕镇东大村、鸿畅镇冀村、山底吴村、无梁镇王家村、龙门村、高垌村、张得镇张西村、方山镇方山村、鸠山镇天垌村、魏井村、朱阁镇大庙村、磨街乡黄沟村、关庙村、青山岭村、苌庄镇莱沟村、五坪村、古城镇狮子口村、浅井镇麻地川村)4、申请财政资金对未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村庄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5、督促需做村庄规划的乡镇积极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区别对待,分类推进。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按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坚持“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原则,根据村庄所处的处置及产业等,结合禹州市村庄发展实际,将村庄划分为城镇化改造型、重点提升型、整治完善型、建议搬迁型和特色保护型五种发展类型,制定异质化发展路径,以“配套提升为主、改造重建为辅”,分类指引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村落。对城镇化改造型村庄,按照城镇社区或城市居住区建设要求,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以改造重建为主,为城镇和产业发展腾让更多建设用地指标;对重点提升型村庄,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搞好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整合现有资源,调整完善功能布局;对整治完善型村庄按照传统村落建设要求,整治空心村,改善村容村貌,以配套提升为主;对建议搬迁型村庄,迁入附近的城区或乡镇、就近并入中心村建设,或合并部分迁并村进行异地新建;特色保护型村庄,在保持村庄现有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

(三)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充分争取上级资金。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支持民生项目建设,要紧跟国家投资政策方向,加大力度,及早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对符合上级投资政策的项目进行整合,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建设的盘子,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已经争取到的上级资金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推进;二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新增投入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对上级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按时足额拨付;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

(四)重视宣传,加强引导。新农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必须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加强新农村政策宣传。向群众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方针政策,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二是加强规划法规的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三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宣传。使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加快农村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注重培训,强化管理。积极组织对乡(镇)领导干部及从事村镇工作的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介绍好的思路和理念,学习借鉴外省、外市的好做法、好经验、好理念、好思路,重点培训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不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新农村规划建设。每个村都要确定相对固定分管村规划规划建设的村干部,经培训后,负责管理本村庄内的规划建设工作。

第6篇

关键词:居住小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 旧区改造; 问题; 方法

在编制居住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过程中,应注意规划设计的系统性、规范性、统一性,尤其通过优化居住小区的周边环境、地形道路、园林绿化、相邻建筑关系等,可提高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质量,同时考虑到城市居民期待的居住模式、居住心理等,合理掌握并运用,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增强设计观念与设计方法的适宜性,更好地营造居住小区环境,提升空间品质。

1、 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旧区改造的整体思路

根据居住小区道路运行实际情况,可分别设置南北绿化带或东西绿化带,对开放性的空间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将整个居住小区划分为多个单独的管理单元,并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确保住宅中各个院落空间的封闭性、私密性;为了减少由于外部交通而产生的干扰作用,在小区中可实行“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遵循“外向”布置原则;机动车的停车场,应采取“就近布置”方式,其结构主要为绿带和绿心相结合。

在设计方案时,除了做到基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外,还应运用信息化手段,采用电脑模拟方法,分析不同建筑在各种布局中的日照强度,将试验结果作为最终制定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方案中,设计单元模型的平行道路,并分别与道路呈15°、30°;单元模型的前后保持垂直性距离,评估各种情况下的道路空间感觉、小区内部空间感觉等,将获得的数据作为方案参考。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主要由相关单位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具体条件等,由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负责具体编制,着眼于居住小区的长远发展。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个体利益最大化也是市场行为的主要特征之一,那么通过法人、团体和组织共同制定规则,也具有相应的特征;关于开发地块的大小,与开发建设的方法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统一开发模式,可以适当扩大地块范围,尤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地区均衡性发展。如果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修改,编制机关需要对修改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客观论证,对规划地段的利害关系各方意见进行分析,对原有审批机关呈交专题报告,经过批准之后,则可制定并执行具体的修改方案。

2、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旧区改造的参数优化

合理选择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参数,涉及到诸多的依据和条件,包括居住小区的规划用地、区域位置、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并且符合相应的条件要求,才能确保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人性化、合理化;对于控制规划的参数问题,应兼顾城市整体历史、文化等风格,同时体现分区的特色,实现平衡性发展;结合居住小区的气候特征,形成生态系统,发挥保护作用,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完善居住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在居住小区中设置休闲娱乐设施,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外,有关居住小区中不同分区的划分问题,可考虑以公共绿化带作为划分标志,公共绿化带既可以明确公共活动的区域,也可以发挥应有功能。

以居住小区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在考虑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参数时,应该综合考虑低碳理念、绿色理念,并融入到旧区改造的整体规划中,争取将社区改建产生的污染控制到最低。根据地形实际情况,再加上考虑实际的防护要求,采用多层次的绿化系统,实现点、线、面的多方覆盖;根据土地价值、经济效益、环境容量等,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对未来的容量进行预测,尽量提高指标确定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采用人口推算方法,结合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分区规划情况,对人口、用地等提出具体要求,倡导“开放性社区”观念;实现公共设施的开放和共享,除了满足市场经济下的经营规律以外,也可发挥地区资源共享的作用;通过规划地区现状,绘制规划总平面图、竖向规划图、透视图等,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针对统一开发建设的指标,小区环境应保持基本的经济性、美观性、实用性,采取绿化处理模式,配置景观柱、水池、路灯等,遵循“动静结合”原则,保证色彩的丰富性、整体环境的趣味性。小区中的建筑工程项目,需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抗震设防要求,采取双回路输电线路模式,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设置地下变电室,提高供电的安全性、稳定性。

3、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旧区改造的具体实践

根据小区完成建设之后的实际情况,设立组织机构,收集建筑小区投入使用之后的相关资料,深入探讨小区总体规划、分布控制状况等,调查场地情况、水文地质情况,了解小区居住人数、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绘制具体的居住小区面积、建筑物位置、改造内容等。

相关人员应进行综合性评审,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由规划主管审批,提出合理化的小区修建方案,绘制修建性详细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图,确定正确的比例尺,在图中标出横断面、标高、道路交叉点、停车场用地等;在规划系统中,不同的规划阶段中任务有所区别,需要进行反复论证和修改,以确定建筑群应用的科学性;然后,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增强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提高控制指标的有效性,将具体的节点投入使用之后,明确各个建筑群的建筑单体功能、交通联系、建筑风格、色彩关系等;在居住小区的内部,尽端路一般处于居住组团内部,但是居住小区的楼栋则结合小区道路分布来建设,以住宅组团模式为主,那么在半公共的空间内,可考虑建设用于休闲娱乐的场所,以供相互了解、相互交流。

强调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但是不能以此完全取替施工图的设计;对于建筑物自身来说,应明确总体规划、施工图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彼此之间的关系,由主体建筑、附属建筑共同组成,不同建筑物承担的功能、空间距离、交通联系、建筑体量等有所不同;还应考虑到居住小区的周边情况,如建设规模、功能状况、自然条件等,还包括该地块的空间序列;将修建性详细规划作为居住小区中旧区改造的重要一部分,发挥其实用性特征,构建新形势下的绿色、生态、宜居住宅,符合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可更好地落实旧区改造目标。

总之,结合以往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体现的问题来看,应确保规划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将规划的核心内容准确表达出来。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从整体角度为出发点,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之处,才能更好地实现旧区改造目标,发挥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龙灏,胡佳.城市旧住宅区改造方法初探[J].城市建设,2007(1)

[2]张士珍.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给水工程规划浅谈[J].山西建筑,2008(10)

[3]童娣,赵文凯.城市旧住宅区更新改造机制建议[A].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交流会,2009

[4]王晓松.城镇旧住宅更新改造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公共管理,2007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协助农民提高发展能力的基础上,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社会资源,制定并落实优惠扶持政策,支持乡村危房的集中改造,切实改善农民群众居住条件。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分期推进,重点解决困难户危房和危倒房问题。既要体现对收入低、生活困难农户的特殊照顾,又要兼顾对生活条件刚改善而又不宽裕农户的扶持。

2科学规划。结合村屯合并,科学制定乡村危房改造规划,实行整体推进。要坚持因地制宜,就地翻建为主,节约集约用地,保证耕地面积不因危房的改造而减少。如果危房住户在高速公路、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规划范围内的必需经乡(镇)政府批准在原所辖区域内另选宅基地新建,防止重复建设。危房改造要建新房,拆旧房,严禁一户多房现象发生。

3政府引导。实施中必需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实行民建公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搞强迫命令。

4社会参与。营造全社会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有效的解决资金、建材、劳动力等不足问题。

5整合资源。要与新乡村建设、扶贫开发、社会救助、防灾减灾、移民搬迁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对扶持乡村发展的各项资金和优惠政策进行整合,合力推进乡村危房改造进程。

二、条件、规范和进度

(一)改造条件。申请改造的农户。并持有靖宇县乡村户口,土地使用证、房产证两证齐全的危房住户。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由自己持户口、身份证、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证、低保证到所在居住地村委会提交书面申请(如两证丢失或已成为事实住房的农户,提交申请时需带村集体或乡(镇)政府证明)填写《省农居危房摸底调查分户登记表》乡村危房平安鉴定演讲》经村委会评议上报乡(镇)政府审核后方可列入本年危房改造计划。

(二)建设规范。新建住房要符合村镇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外地居民激进居住习惯,设计出不同形式、不同格局的样板图纸,供农民自愿选择使用。

(三)补贴规范。依照国家、省、市要求。对危房“五保户”困难户、低保户补助规范为5000元,对危房改造节能示范户在此基础上再增加2000元补助。

今后不再做重复性补助。此项补助为一次性补助。

(四)实施进度。年。今年改造补助600户,其中节能示范5户,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鉴于靖宇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县城城区总体规划,依照低保户、贫困户、分散“五保户”一般户的改造顺序进行。靖宇镇危房改造工程将暂不组织实施。

三、保证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改造乡村危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新乡村建设的客观需要。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实事办好,依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成立靖宇县乡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二)努力增加资金投入。乡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投资量大。为推动乡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的开展,除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外,县政府决定通过地方配套、整合现有资金渠道(包括新乡村建设资金、扶贫、救灾等资金)社会捐助、相关部门费用减免、包村部门资助、乡村信贷(包括联保贷款和担保贷款)农民自筹等形式积极筹措资金,民政部门灾后重建资金、优抚资金也要向乡村危房改造工程倾斜,努力增加投入,切实保证资金需要。

(三)认真执行扶持政策。凡是列入乡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规划的农户。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耕地的占一补一”免缴耕地开垦费,并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实施安居工程的乡(镇)有乡办林场的从限额中给每户解决一定的建房木材,没有乡办林场的由乡(镇)政府向县林业局申请,从采伐指标中解决建房木材,建房木材一律按成本价。鼓励农户使用新型墙体资料,为节省改造资金,可采取集中推销,发挥规模推销优势。

(四)积极开展对口帮扶。结合县直部门已开展的扶贫对口帮扶和新乡村建设包扶工作。增加危房改造的帮扶内容,支持乡村危房改造建设。组织动员党政群机关、人民团体、武警部队和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对口帮扶。健全群众互助、社会扶助、政府鼓励机制,充分发挥乡村闲置劳动力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劳动互助与义务帮工活动,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和积极因素,全力支持乡村危房改造工作。

(五)严格落实相关责任。依照国家、省、市要求。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对已列入改造计划的农户,根据收入水平,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扶持和补助办法。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改造推进工作。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做好全县乡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的综合平衡和组织协调、乡村困难户危房的调查核实和组织建设、危房改造选址的规划审批以及建设指导、建筑设计、规范制定以及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县财政局负责做好各项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监察局负责做好危房改造安居工程实施的监察工作;县农业和畜牧业局要结合新乡村建设,积极支持乡村危房改造工作;县林业局要提供在危房改造中涉及木材相关的优惠政策;县水利局负责研究危房改造安居工作和乡村饮水平安工程的衔接,做好自来水入户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要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负责落实好危房改造宅基地审批和土地整理复垦工作;

县审计局负责做好危房改造安居工程资金的审计工作;县地税局负责做好危房改造安居工程有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县扶贫办要结合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负责争取资金,支持贫困村的危房改造工作;县科技局负责结合危房改造,做好农民地震平安技术服务工作;县残联要积极与建设部门配合做好乡村残疾人危房改造的组织实施工作;县乡村信用联社负责融通资金,对乡村危房改造中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优先提供贷款,研究危房改造中小额贷款政策;各乡(镇)乡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的具体组织和实施主体,负责做好危房改造安居工程的宣传发动、规划编制、组织实施等工作,确保安居工程顺利实施。

各部门要简化审核、审批顺序,危房改造过程中。实行集中一条龙办公,提供绿色审批通道,积极采取乡(镇)政府或村委会代办制、部门现场办公的形式开展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