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龄化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0-11 10:10:48

序论:在您撰写老龄化的好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为年轻人和下岗人员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不过,中国正在走入一个新阶段:新增就业人口的增长高峰正在过去,老龄化社会已开始加速到来。

劳力开始短缺

在经济蓬勃发展,农产品价格不断回升以及国家降低农业税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农民工的供应状况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紧缺的程度。在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厂,特别是那些需要工人长时间劳动而工资水平又最低的装配厂,在招募农民工方面却遇到了困难。

这令许多认为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察人士颇感意外,因为中国的劳动和就业保障部目前仍在报告说,中国存在全国性的劳动力供应过剩问题。然而,假定中国经济今后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那么从目前的人口趋势看,中国低技能初级产业工人的供应量从现在起将开始减少。未来15年中每年因满15岁而成为就业人口一员的人数会稳定减少,因此今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将有更多提高工资的机会。而对那些失业的中年以上人员而言,他们重新就业的机会也将加大。

今后,城市和工厂间对不断减少的年轻民工的竞争有可能会改善对民工权利的保护。

老龄化的挑战

迄今为止,中国经济一直得益于该国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但由于出生率的下降和平均寿命的增加,中国社会正在迅速老龄化。到21世纪中叶,年龄中值预计就会达到45岁,同发达国家(北美、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接近。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发达国家,年龄中值从29岁增加到45岁用了100年的时间(1950年至2050年),而预计中国只会用大约一半的时间。

这种转变速度即使对富裕国家的政府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收现付的退休金体系在OECD的最大几个成员国也已难以为继。而中国的情况或许更糟。中国可能将是第一个在实现富裕前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这将使数百万的老年人处于贫困状态。

衡量老龄社会的一个常规指针是老年人抚养比率,即65岁以上的人口与15至64岁人口的比率。但鉴于目前的退休年龄政策,这一比率的算法并不适用于中国。按照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预期,老年人口2030年时将从2001年的1.33亿人增加到3.55亿人,在2050年更是将达到4.5亿人。庞大的数字要求立即采取措施,改善中国落后的福利体系。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可能也需要放宽,以提高人口增长率。

第2篇

这些优势归纳来看,包括如下几条:首先,中国有了2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制度创新的氛围,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大大加强,这为我们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中国人的平均健康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现在60岁左右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甚至比25年前50岁出头的中年人的健康水平还高,所以说.老龄化问题本身光用年龄宋度量是把问题给夸大了。

那么,如何用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来战略性地解决老龄化问题呢?

首先,恐怕政府要做的是减少对老年人养老保险义务的承诺。从世界各国来看,对老年人未来养老保险义务的过多承诺都产生了政治上的巨大问题,给今后政府的公信度和财政压力都带来很多的负担。比如美国财政的最大支出项(18%以上)就是社会保障。少承诺养老保险义务的另一个直接好处是增加了现在工作的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储蓄,储蓄的增加一般来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是有好处的。当然,过高的储蓄也有问题。总之,少承诺是政府至少应该做到的制度创新的第一步,也是最起码的一步。

第二类制度创新,是建立灵活的退休机制。由于中国公民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人均寿命在延长,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年限都在不断增强和延长。今天70岁老人的工作能力甚至比30年前55岁中年人的工作能力还要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适当地提高退休年龄.减轻全社会养老的压力,同时也可以扩大劳动力的供给。推迟退休机制,还可以增加社会的平均幸福水平,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工作不仅是创造收入的方式,也是一个人健康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刀切地提高退休年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灵活的退休机制,让那些有工作能力的退休者选择晚退休或者不退休。现在的西方社会,很多机构并没有强行退休机制。比如在美国的很多大学,原则上讲,很多教授可以永远工作下去,但实际上,当他们体力和创造力下降,感到工作不再游刃有余时,就会自主选择退休。

制度创新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改变机构的某些组织形式。尽管中国进行了不少改革,包括1980年代初的干部体制改革,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各个机构中,国人还是习惯是由比较年老和有经验的成员来领导相对年轻的成员。这当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年长者的创造力一般来说会不如年轻成员,思想会比较保守,从能力来讲可能不适合继续留在领导岗位上。所以,我们需要强化一种新型的组织文化,让年老的人很乐意被年轻人领导。

第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财政 社会保支出

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14年年底,在我国十几亿人口中大于60岁的人口已经占据了2.2亿,也就是说几乎占据了近16%,并且2015年这一比例还在上升。评判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主要依据是该国家居民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数占据了该国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或者大于65岁的总人数数量占据总人口人数的7%以上时,则说明该国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根据有关的准确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会不断加重,预计在2050年左右会达到最大值,如下图所示。

根据有关数据,在我国的现有老人中,独居老人要占据一半的人数,并且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照顾的,即失去劳动能力与自理能力的老人要占到3千万人以上,因此国家为了帮助这些老人可以继续良好的生活必须要加大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支持力度。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决定一国人口模式情况的因素很多,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历史采取的人口政策以及人口基数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是未富先老,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20世纪,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十分高,社会发展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国家积极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该项政策实施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同时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得我国很快的进入人口老龄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新生人口数量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这不可避免的加快了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步伐。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快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速度是快于国家进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从人均GDP方面看,人均GDP高于2万美元的都是先富后老的行列中。这些国家在人口老龄化到来的时候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数据显示,根据国际标准来看,我国在21世纪刚开始就正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而当年的人均GDP仅仅是1041.5美元,在同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不及美国和日本的4%。到了2012年年底,我国人均GDP虽然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增加了6倍,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十分大。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并没有与经济保持同样的速度发展,由此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是十分的大。

二是出现老龄化现象地区间的差异大。由于我国人口地区分布数量差异较大,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老龄人口数量的地区差异也会较大。 从宏观地区角度看,东部与中部地区由于本身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数量较多,老龄人口也相对较多,因此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最为明显。西部正好相反,人口密度不断减少。虽然留守老人较多但是与东部相比差距较大。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部和西部近年来依托国家的政策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因此人口老龄化也开始向中部与西部进行转移,但是由于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总体差距过大,因此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仍然相当明显,如下图所示:

三是自然增长率下降,高龄化现象显著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内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在不断下降。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近十分之一,即使21世纪初期有轻微的回落,但是总体呈下降态势。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最主要的影响是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21世纪初期至2012年间,人口出生率从14.03%下降到12.1%。另一方面,医疗卫生以及食品监督力度的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总体也不断变化。

由上分析可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的态势,虽然中间略有上升,但是总体上结合人口出生率可得,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下降。作为人口大国,人口基数相当大,但是人口出生率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人口数量就会不断增多,高龄化现象就会突出。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负担影响

人口老龄化将不可避免的加重国家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针对老人生活方面的支出,从而会进一步加大国家的财政负担。

(一)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加重财政负担。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行政事业单位中达到退休年龄的工作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退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费用及退休工资完全来自于国家财政,并且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没有社会化。因此,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退休会带来很大规模的财政支出。

(二)企业人员养老保险加重财政负担。在当前我国的企业中,企业职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和企业支付。企业人员中老龄退休人口的增多会加大财政为这些人员购买养老保险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不计入纳税范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

(三)医院卫生财政负担加重。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关的配套的老年人口的医疗设施压力也会增加。老年人口是我国医院需要关注的主要对象,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发病的概率是中年人的两倍之多,是年轻人的四倍之多。根据我国当前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对于老年人进行医疗费用缴纳时有相当大的优惠,其差额由国家财政补助,当老年人数的不断增加,进行医疗费用的补贴也是对应的不断在增加。

(四)老年福利服务的财政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加大对老年人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力度,改革开放后,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设施有了很大发展。虽然发展的态势呈十分良好,但是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老年人社会福利需求的增长力度要大于社会福利的供给力度。从另一方面考虑,老龄人口日常生活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是不断的增加,因此简单的资金投入并不足以提高老龄人口的是实际生活水平。因此政府对于老龄人口的精力投入还需要增加,因此对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还有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社会福利机构的主办方式以民办为主,但是财政方面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张时飞(2009)在研究中指出,当前情况下对于社会福利机构的财政补助可以按照床位需求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财政计算,如果每个福利机构的床位为计算基数,每个床位给予国家补助一万元,则需要财政支出补助约为250亿元。

三、减轻社会保障财政负担的政策选择

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情况,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负担压力是当前财政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合理科学的减轻社会保障方面财政支出的负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政策研究方向。为了促进社保体系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逐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问题,才能减轻社会保障财政负担。

(一)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报告内容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并且逐步增强社会公众救助能力等社会保障方面的目标,同时着重关注社会基本养老,人民医疗卫生情况,以及最低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并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及时汇报老龄人口的信息,逐步建立完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龄人口的福利水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尽快扩大社保覆盖面。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社会保障情况来说,短时间内建立并完善一套高效并且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根据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看,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多为城镇居民,而中国的城镇居民只占到中国的人口的小部分而已。大多数的农村人并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好处。不仅如此,因为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一直无法提高上去。

根据这一情况,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即将带来的社会保障财政支出负担的重要步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分层次分步骤地把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全面的推广与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然后逐渐纳入更多的居民进入社保体系。

(三)提高人们参保意识,使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导致国内很多人缺乏积极的参保意识,一旦公众没有参保意识就会忽略社会保障系统的作用,从而无法积极配合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更无法对于社会保障方面提出积极的要求。另一方面很多人符合当前建立的老龄人口养老保险体系的标准,却因为缺乏相应的参保意识从而不去参加老龄人口福利保险等。对此,为了防止以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支出负担过重,国家可以有意识的先去积极宣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

(四)加强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作用力度,提高利用效率。不管从哪方面分析,财政支出程度与社会保障能力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单纯的提高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实施相应的政策来提高财政在其中的作用力度以及提高财政在支持社会保障工作过程中的利用效率。

首先可以完善财政支付结构,根据各个地方的人口老龄化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进行财政社会保障的专项拨款,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财政拨款大规模,少利用的现象出现。其次是培训一批优秀的财政管理专业人员,在地方财税体系中进行良好的社保保障支出管理人员培训,从而加强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力度,有利于高效便捷的使财政支出提高其利用效率。最后,在当地的人口老龄化群众中进行适当的宣传与教育,让当地的老龄人口充分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和及时参与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从而为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中的发展过程可以一帆风顺,逐步减少人口老龄化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赵丽宏.城市居家养老生活照料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 2007(10).

[3]周太彤.上海老年人照料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责任[J].社会 福利,2006(7).

[4]胡明坤.做好社区老龄工作构建社区和谐社会[J].新疆农 垦经济,2007(2).

[5]姜向群,万红霞.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提出的挑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

第4篇

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21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在多重压力下度过人口老龄化阶段。21世纪前半叶,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我国各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的差异比较大。我国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还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如四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山东等中东部发达地区(四川除外);而我国西部的一些省份,如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人口结构仍处在较为年轻的状态。中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通过吸引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而得到满足。因此,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将减小地区之间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如果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速度很快,也有可能出现不发达地区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地区更严重的情况。权威部门预测,未来5~1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500万人的速度增长, 2010年将接近1·6亿人。许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2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1 增加了社会费用的支出由于赡养老年人与抚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赡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

尽管中国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扶养人口总比例增加不多,但社会费用的支出仍将稳定地增长。医疗费用及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高所得税、高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费用已接近国民收入的1/3。美国某些年的养老金开支超过国防费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费用也曾高达GDP的13%,近年稳定在5%左右。

2·2 我国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加重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据国内外大量资料分析,退休职工医疗费用与在职职工相比约为3∶1,有的国家甚至达到5∶1。我国正在深化医疗制度改革的过程之中,这些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一些城市重视加强社区建设,使老年人在社区中得到方便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降低了医疗开支,这些都是有益的经验。从管理体制上,还可实行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保障的力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一些地区试点,对大病治疗给予有力的支持。

据调查,贫困农民在脱贫后又返贫的,有60%是因疾病、灾害造成的。完善社会保障、商业保险,将为农村的共同富裕,尤其是为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

2·3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

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就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技术设备的更新停滞,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欧洲等发达国家表现比较明显,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他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正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所造成的。由于在现阶段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还很丰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面对的将是劳动力过剩而不是劳动力不足。但是从2015年开始,随着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2·4 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人口红利”时期老龄化虽然对劳动力产生长期不利影响,但也带来了某些有利影响,一个广为人知的好处是“人口红利”。

第5篇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减少引发了关于中国将“未富先老”的预测。2012年,该国的劳动力人口几十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到本世纪中叶,将有三分之一的中国人超过60岁,决策者已被迫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不久前,中国政府宣布,它将正式取消每个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尽管被描述为“历史性事件”,但人口专家王锋(音)说,它可能来得太晚了。“它不会对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产生任何影响,但它会改变许多年轻家庭的特征。”

2013年生育政策放宽后,有资格的人当中只有7%的人申请“二孩”,因为养孩子的成本不断增加。在上海,生育率降至每对夫妇只生育0.7个孩子,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是2.1的人口替换率的三分之一。预计中国人口将在2025年达到14.1亿的峰值,随后会在2050年下降至13亿,不过人口专家张聚伟(音)认为,劳动力人口直到2030年前依然是“大致稳定”的,可维持“至少10年的中速发展”。

与此同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了通过加强对家庭的支持和福利设施在今后50年使日本人口保持在1亿以上的目标。安倍就此问题召集了一个顾问小组,他说,按目前的出生率,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可能会面临50年内人口从1.27亿降至8000万,100年内降至4000万的情况。尽管有人曾呼吁“移民革命”,但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向新移民开放门户的讨论。2014年,日本收到创纪录的5000份难民申请,但仅接受了11人。

邻近的韩国也面临着人口危机,它是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根据韩国政府2014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如果出生率保持在每名妇女1.19个孩子,该国到2750年将会灭绝,如果没有与朝鲜统一或者没有大量移民流入的话。据韩国经济研究所称,为防止衰退,到2060年前该国可能需要多达1500万移民,2014年韩国接受了总共170万移民。

第6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积极老龄化;路径;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being deepened, in order to pro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active ag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of the elderly, with a view to exploring effective path of active aging. Through research in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ctive aging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oncept of active aging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uman life-long development. Its realization path involves policy guarantee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elderly. Changes in employment concepts, and innovations in pension models, etc. Active aging can only be implemented by focusing on active aging from all aspects.

中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8年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49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5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9%。联合国人口数据统计显示中国老龄化呈加速发展态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中国到2030年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世界60岁以上的人口到2050年将超过20亿[1]。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必然要面对“未富先老”的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模式逐渐为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随之而产生的“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中国将面对的是深度老龄化的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比许多国家都要严重,计划生育的实施使中国的老龄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如空巢老人比例的快速增长,年轻一代赡养压力的加大,政府养老金支出压力的增大,需要护理的失能老年群体的增加等。对于老年人个体来说,还有发展性需求的满足、价值的实现,继续过有价值、有创造、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广积极老龄化理念,探索积极老龄化实践路径是新时代的现实诉求。

一、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在1965年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概念从最初的成人教育发展到涵盖整个教育过程,内涵不断丰富,时间跨度涉及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人作为教育对象,其主体地位也不断加强,构建服务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终身教育是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哲学基础,积极老龄化所涉及的健康、参与和保障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终身教育,特别是老年教育有密切的联系。

二、积极老龄化理念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的产生

由于身体生理功能随着年老而逐渐衰退,传统上老龄化往往有一种消极的色彩。根据美国老年学家卡明和亨利的脱离理论,老年人在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逐渐退出,老龄化的结果是脱离[2]。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得到延长,人们的观念也逐渐转变,积极看待老龄化的观点开始出现。在积极老龄化理念出现以前,已经有学者提出健康老龄化、成功老龄化和生产性老龄化的概念。健康老龄化是指社会中大多数老年人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上保持健康状态[3]。成功老龄化生活方式的特征为保持认知水平和身体机能、维持健康和积极生活[4]。生产性老龄化指老年人继续参与生产活动、志愿者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而不是成为依赖者[5]。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日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提倡让老年人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积极老龄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尊重个体的选择权,也更能体现人的终身成长发展的理念。积极老龄化主要包含健康、参与和保障等三个方面。

(二)积极老龄化的基础

健康是积极老龄化的基础,最大限度地维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才能促进他们参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支持健康老龄化以降低健康和社会护理成本已成为公共卫生日益重要的任务[6]。研究表明,积极锻炼的生活方式与老年人身心健康、活动能力改善、幸福感增强以及因各种原因致死的风险降低之间存在正向的联系[7]。

(三)影响积极老龄化的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促进幸福的三个要素,即乐趣、投入和意义[8],同样是影响积极老龄化的因素。乐趣是一种主观体验,对于不同的个体,其内容和形式都可能不同,老年人经过一生的操劳,到了老年阶段,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能给自己带来乐趣的活动,也是人之常情,应予以鼓励和支持。个体对于家庭、爱好、社会活动等的投入越多,其幸福感越强,所以创造条件,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能增强其幸福感。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在精神层面有追求,生活有目的感和意义感,是持久幸福的本源。许多在晚年取得很大成就的人的共同点是生活有目标,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勤奋的状态。老年人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就要接受不能改变的过去,利用现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同时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积极情绪能使个体在生活中作出更明智的决策[9]。积极情绪对于老年人尤其重要,由于社会参与的减少,家庭成员的分离,老年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情感找不到寄托的消极情绪,因此也很容易为社会上一些不良商家所利用,骗取他们的信任,花费大笔退休金购买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可能并无实际功效的产品。而具有积极情绪的老年人面对同样的情况,就会比较清醒、比较明智,不会作出非理性的决策。

三、积极老龄化的实现路径

(一)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积极老龄化的参与不仅指参与体力方面的活动,还指精神方面、文化方面的参与以及社会事务的参与。参与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途径,对于许多低龄健康老年人,身体条件允许他们继续工作,而且他们经过多年工作,已经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完全可以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还能增加自身的收入。对于相对健康状况较差的或处于高龄的老年人,同样有参与的需要,只不过他们的参与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孤独感和不良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相关性。社会联系是老年人健康和幸福感的独立预测指标。社会隔离与抑郁症、认知障碍、较低的自我健康状况评估和较高的老年痴呆症患病率有关[10]。参与不仅指老年人对于经济活动的参与,还包括对于社区活动、代际教育、志愿者活动和老年教育等的参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和获得的情感支持是影响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社会参与度与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正相关[11]。应鼓励老年人参与娱乐活动,对于娱乐活动的追求可以调节总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12]。社区建设规划中应该包括老年人的娱乐活动设施,为老年人参与休闲活动创造条件,增进老年人的福祉。

(二)为积极老龄化提供政策保障

保障是积极老龄化实现的支撑,只有在政策上对老年人的权利作出保障,才能使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得以落实。政府层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为老年人参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便利条件。由于长寿人口的增加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社会护理和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需要制定政策以增加社会护理和支持的供应,促进健康的老龄化和预防疾病与残疾。将医疗保健系统从治愈模式转变为预防模式,将社会护理系统从对老年人依赖性的支持转变为促进老年人康复和独立生活的能力[13]。

(三)创新养老模式,解决养老困境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中国社会面临深度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问题还是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要实现积极老龄化,就必须创新养老模式,促进老年人的自立和互助。目前,我国居家养老还是主流,这种养老模式需要依托社区服务,并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提供保障[14]。瑞士采用时间银行机制,低龄老年人付出时间照料有需要的老年人,将时间计入时间银行,等他们将来需要他人照料的时候,可以免费得到照料,这是一种互助模式,值得借鉴。在我国南京等城市,已经在尝试这种模式,志愿者的范围也扩大到年轻人群体,年轻人付出时间做一些服务老年人的志愿工作,计入时间银行,在将来步入老年时可以支取存储的时间,享受免费服务。这种模式发挥了社会成员互帮互助的作用,既有利于解决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的困境,又有利于形成年轻一代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发展老年教育

1.老年教育的积极作用

(1)老年教育能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多数老年人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参加老年教育能使老年人心态更加积极,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15]。老年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追求,还为老年人维持和拓宽人际交往搭建了平台,使老年人走出封闭的家庭环境,重新参与社会交往,结交新的朋友。学习兴趣和爱好相似的老年人还可以组成学习团体,形成互帮互助的自发性社会组织,这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积极心态,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

(2)老年教育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积极老龄化有强相关性,心理健康的老年人生活更加积极[16]。通过老年教育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使部分情绪消极的老年人转变视角,以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老年阶段,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婴儿来说,学习是刺激,是变化,是成长,对老年人,学习同样是成长的催化剂。老年人在学习速度上,可能比不上年轻人,但是,只要老年人保持学习习惯,他们的学习能力并不会有明显的下降,甚至由于晶体智力的发展,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学习能力会超过年轻人。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在人的一生中,都具有可塑性,通过学习,可以维持大脑的功能,从而对身心健康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发展老年教育,对于维持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经济还处在发展中国家水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口的加速老龄化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外流,只剩下老年人和儿童留守农村,而这一部分老年人却缺乏养老保障,如果遇到生病等意外事件,往往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开展老年教育,增加农村老年人的保健意识和知识,有助于农村老年人维持身体健康,另外,通过老年教育这个平台普及家庭教育相关知识,还有利于发展代际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老年教育能提高老年人的权利意识。

在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老年人同样应该享有学习权。学习权是社会对个人学习自由的一种保障,这种保障应该是持续人的一生的[17]。许多老年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权利,通过老年教育,使老年人了解终身教育的意义,以持续成长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老年阶段,同时意识到自身享有的学习权,有利于促进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心态,把“活到老,学到老”落到实处。

(4)老年教育能增加老年人心流体验。

心流是人们在从事具有一定挑战性,同时又可掌控的任务时,受内在动机驱使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心流体验有九个维度,即享受、时间转换、行动与意识的融合、专注于手头的任务、缺乏自我意识、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反馈、控制感以及挑战与技巧的平衡。 更准确地说,后四个维度(即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反馈、控制感以及挑战和技能的平衡)代表了享受和心流的先决条件[18]。心流体验有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状态和减轻压力,与较高的幸福感和个人成长相关[19]。老年人选择参加老年教育,多是出于兴趣爱好,是一种由内在动机驱动的“我要学”的主动学习,而且老年教育的设置一般都顾及老年人的特点,其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都有利于老年人产生心流体验。

2.世界主要老年教育模式

目前,世界上常见的老年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由高校创办老年大学。比如,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就是由法国图卢兹大学在1973年创办的,办学经费由高校承担。二是社区办学模式,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建立的“社区教育学院”,经费来源有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是英国的自助型老年大学,由老年人自发组织,形成互教互学的模式,经费主要来自个人和社会捐助。四是如德国等国家,由政府拨款发展老年教育[20]。我国的老年教育在初始阶段多为各地创办的老年大学,但是老年大学一般都是只对政府机关单位退休人员开放,受众很小,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群体的学习需求,近年来,随着老年开放大学的建立和推广,一般社会人员也可以享受到老年教育的福利,但是相对于社会需求,现在的供给还远远不足。

3.创新老年教育模式,实现老年教育普惠化

中国老年教育虽然一直在发展,但是老年教育机构的增长速度毕竟比不上老年人人口的增长速度。一方面,老年人对于老年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老年教育供给能力显然不足。要破解这个难题,就必须创新老年教育模式。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学习平台也日益丰富多样,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老年教育“互联网+”是老年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既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又能克服学习物理空间不足和交通不便等发展老年教育的现实障碍。

4.形成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机制

老年教育因其特性,不应该完全由政府来主办,而是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能动性和灵活性,调动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共同承担老年教育的责任。在老年教育经费方面,也可以采取政府专项拨款,老年学员自身承担少数费用,子女单位赞助一部分学习经费作为敬老资金,企业或社会机构赞助等多种融资方式,拓宽老年教育经费来源,使老年教育持续发展有经济上的保障。在老年教育办学模式方面,也可以尝试更加灵活多样的模式,比如,英国的第三龄大学多为自主性组织,老年人自发组织,教师和学员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有些老年人既是学员,又是教师,充分发挥了老年人群体的潜在资源,形成互学互教的良好氛围。

5.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再就业率

老年人再就业,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对于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维持身心健康也有好处。老年人再就业应该建立在老年人自愿的基础上,对于成就感需求高的老年人,再就业不一定是经济所迫,而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老年人再就业还能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2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再就业的数量也持续增长,但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老年人就业率较低[22]。这一方面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机会较少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机会较少有关。发展老年教育,不仅为了“老有所乐”,还可为“老有所为”创造条件。

6.发展老年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虽然农村许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但是农村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自然条件比价好的农村地区,可以发展农家乐,老年人可以把空置的房屋作为民宿进行经营管理,增加收入。居住在景区附近的老年人,可以利用对于本地地理环境的熟悉和对于本地风土人情的了解,经过培训,成为当地的导游,也可以增加收入。另外,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比较贫乏,具有单调性和低质性特点[23]。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也有利于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五)鼓励老年人从事志愿活动

参加志愿活动是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能使老年人维持生活的价值感,另一方面,也拓宽了老年人的交际面,使他们走出封闭的空巢环境,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志愿服务促进了社区参与,并且在老年人中越来越流行。志愿服务与心理健康、生活质量、自尊和降低抑郁症的风险呈正相关[24]。志愿者活动增加了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和社会联系,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生活目标。参加志愿活动的障碍主要有缺乏同伴、信心不足、害怕遭受团体排斥、坏天气、交通不便、不想改变固定的生活习惯等。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主要是有事做、避免孤独感、被需要的感觉、获得乐趣和利他主义。建立鼓励老年人参加志愿活动的机制,形成老年人愿意参加志愿活动的良好氛围,为老年人参加志愿活动提供机会,都有利于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六) 积极老龄化应该涵盖人的一生

人的老化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延缓老化过程,维持肌体的功能,实现健康的老化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从小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整个民族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面临不同的任务和发展需求,也将面临不同性质的压力,如何应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压力,将其转换为成长的动力,也需要有实时的指导和教育。老年期是个体发展自我的又一黄金时期,在退休之前,即使是在求学的儿童和青年时代,人们也往往在很多时候不能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踏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后,又往往为生计所迫,忙于工作、家庭等事务,退休之后,老年人有了充足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机会。如何分配利用充裕的闲暇时间,也就决定了老龄阶段的生活质量。如果闷在家里,无所事事,极易感到空虚无聊,也不利于健康,这是消极的老龄化,积极的老龄化应该是利用闲暇时间继续学习,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参加义工或志愿者活动,服务社区或其他有需要的高龄老年人或教育下一代。总之,终身教育视野下的积极老龄化应该落实在人生的整个过程。

(七) 建立宜老型社区

建立活跃、联通和参与的社区。社区为老年人社交活动创造条件。增加老年人的社交活动,会增加他们的步行锻炼的机会。户外活动的增加,会增加老年人的运动量,从而使他们维持身体机能和独立性。锻炼能提高个体活力,有助于产生心流体验等积极情绪,而且可以减少个体焦虑和疲劳等消极体验[25]。老年人外出活动的频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活动设施的多寡、活动项目是否丰富、是否有各种团体可参加、参与社区活动的信心、社会支持度以及参加活动的可能性等。社会联系、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之间的相关性表明,鼓励社区参与的政策能为老年人,特别是那些目前不活跃和与社会隔离的老年人提供健康和幸福感方面的好处。

四、结论

终身教育是从摇篮到拐杖的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积极老龄化要真正落到实处,也需要从幼儿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终身学习、毕生发展的观念。终身教育的理念是积极老龄化的哲学基础,终身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内涵,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应该贯穿于人的发展的每个阶段。发展老年教育对于积极老龄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增加老年人的权利意识、提高老年人的保障。积极老龄化的实现,需要在政策层面提供保障,在机制方面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总之,积极老龄化的实现是终身教育对于人的毕生发展观和开发人的潜能,使个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哲学理念落到实处的体现。积极老龄化不但使个体充分发展,增加个体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且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举措,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R].World Population Aging New York,2013.

[2]李双玲.周志毅.试析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教育的转变[J].中国成人教育,2011(1).

[3]邬沧萍. .姜向群.“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 1996(5)-

[4][美约翰.瑞迪埃里克哈格曼运动改造大脑[M].浦溶,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52.

[5] M-H.Nancy,J.Hinterlong & M. Sherraden.Productive aging:concepts and challenges [M] Baltimore:The Johns Hoptiks University Press,2001:246.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 World Report on Ageing and health.Luxembourg[EB/OL].Retrieved from htp:/ppspp who intiris/bitstream/10665/186486/1/WHO_ FWC_ ALC_ 15.01_ eng. .pdf.

[7]Withll,J.Stathi.A. ,Davis.M.Coulson.,J.Thompson,J.L. ,& Fox,K.R. Objective Indicators of Physic 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 and Associations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dults Aged 70 and Over[J.Internatio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4(1):643-656.

[8] Seligman MEP,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9] Chang EC .Optimism and pessimism:implications for 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 [M].Washington DC:APA, 2001:217-238.

[10] Cattan,M.,White ,M. Bond,J.,& Learmouth,A. Preventing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among older people:a systematic review of health promotion interventions[J]. Aging & Society,2005(25):41-67.

[11]刘婧娇.老龄人口精神赡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 于中法合作社会保障项目的调查[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9).

[12] Hull,R. B.Mood as a product of leisure:Causes and consequences.In:B.L.Driver,P.J. Brown & G.L.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M]. 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1991:250-262.

[13] Alan Walker.A strategy for active ageing[J].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02(1):122.

[14]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15]Gillian M Boulton-Lewis,Laurie Buys,Jan Lovie -Kitchin[M]."Learning and active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2006.28-49.

[16]Bowling A.Mcfarquhar T,"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active ageing.maintaining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ge [M] European Psychiatry,2009:1-14.

[17] [日]末本诚生涯学习论[M].东京Eidell研究所出版,1996:29.

[18] Bandura,A. el-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W.H.Freeman,1997.

[19] Hll,R.B.(1991).Mood as a product of leisure:Causes and consequences.In:B.L Driver,P.J. Biddle SJH,FoX KR, Boutcher SH.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M].London:Rout-ledge. ,2003.

[20]杨依帆.“积极老龄化理论及实践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6).

[21]宋宝安,于天琪.城镇老年人再就业对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吉林省老年人口的调查研究[J].人口学刊,2011(1).

[22]谢德琼,许雄奇.中国老年人口的就业问题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1(2).

[23]周绍斌李建平浙江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与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21).

第7篇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养老金双轨制;待遇差距

一、概念陈述及历史回顾

(一)概念陈述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职务、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也不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比企业多两三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道。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同: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国家财政统一筹资;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目前差距大概是3-5倍。

(二)养老金双轨制历史回顾

中国的养老保险改革从1992年开始,实行的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

自1992年开始,双轨制导致的养老金差距越拉越大。近几年,因为调整幅度有很大差距,虽然国家对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了7连调,但7次连调的总和尚不足机关事业单位一次调整的幅度,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的差距反而扩大到了五六千元。现在,养老金不合理的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

2009年1月28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正式下发,人社部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如今,方案下发已有4年多,但事实上,5个试点省市几乎无进展。2012年5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明文规定“十二五”期间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二、乌鲁木齐市老龄化及养老保险现状

(一)乌鲁木齐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乌鲁木齐市的老龄化趋势及出现的原因跟国外发达城市不一样。国外老龄化出现的背景是“先富后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而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国老龄化出现的原因有特殊性。乌鲁木齐市老龄化社会起点比较晚,是社会经济不够发达而出现了人口的老龄化,即“未富先老”。统计数据显示,乌鲁木齐市从1999年开始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了10%。虽然乌鲁木齐市进入老龄化比较晚,但老龄化速度比较快,到2005年老龄人口比例达到了11.43%。这些年以来,乌鲁木齐市老龄人口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如图-1所示)。2006-2010年老龄人口分别增加到了11.72%、12.64%、12.63%、12.77%和11.03%。

(二)乌鲁木齐市养老保险的现状

自1986年养老保险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始建立以来,乌鲁木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出台了相关文件,基本建立了包括城镇职工、灵活就业人员、撤村建居失地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截至2011年底,乌鲁木齐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4.74万人(其中:在职参保74.96万人,离退休人员19.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55万人(其中:在职参保较上年末增加10.05万人),增长15.27%。2011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8.36亿元,比上年增加10.48亿元,增长27.67%;基金支出42.56亿元,比上年增加8.16亿元,增长23.72%;年末基金累计结存24.88亿元。待遇水平按照自治区和市政府的要求,继续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2011年底,全市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776元,较上年增加96元,增长5.71%。

三、乌鲁木齐市老龄人口养老金双轨制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在养老保障方面的待遇“双轨制”长期以来备受社会诟病。乌鲁木齐市作为中国西部大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快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及退休后的养老金双轨问题在当今社会已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焦点。

(一)缴费和待遇脱节

乌鲁木齐市事业单位的退休养老待遇计发办法是,员工退休待遇仍然根据参保人员的工作年限及其退休前上一个月的档案工资的一定比率计算。这种待遇计算方法与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制度中的职工个人缴费多少、时间长短不挂钩,多缴少缴与退休待遇没有本质联系。缴费与待遇出现脱节,不仅严重影响了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不能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没有实现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同时,由于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缴费与待遇脱节,出现了一些消极因素:部分参保人员对缴费的多少漠不关心,甚至希望缴费工资越少越好,个人既可以少出钱,又不影响退休待遇,造成企业退休人员心理上的不平衡,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由于企事业单位退休待遇相差太大,一些事业单位不愿改制为企业,给机构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二)养老金社会发放的不平衡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目前仍然实行的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0年前的差额计算,掩盖了缴费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离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的矛盾。虽然参加了养老保险,但并不能做到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也就不能保证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在铁饭碗的表象下,也隐含危机。恰恰由于社会化程度低,单位包办养老金,个人不必自负其责,养老金能够按时足额发放与单位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职工养老保险基本保障缺乏保底。

(三)过大的养老待遇差距增加了社会不公平

由于历史及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原因,公务员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待遇普遍比较优厚,甚至远高于相同条件下的企业人员,这必然会增加社会成员的不公平感,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严重时甚至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四、应对老龄化及缩小养老金双轨政策的措施

对于老龄化对乌鲁木齐市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只有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更好地应对,实现人口结构的合理化,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加快老年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要想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乌鲁木齐市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到来以前,应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解决老龄人口的基本养老问题并且养老金实现公平,为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为了应对老龄化,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保障广大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增加即期消费,促进乌鲁木齐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优化人口目标,使乌鲁木齐市的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为保证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需要采取科学控制生育率的可行方案,选择最佳时机适当地调整生育水平,逐步调整人口结构。乌鲁木齐市人口老龄化是在人口年龄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能够说明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客观存在,人口老龄化本身就不存在好与坏的问题,需要我们接受并积极应对。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不要悲观和盲目乐观对待,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谈“老”色变。应该正视人口老龄化问题,要以科学的对策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以积极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从政策制定到社会认同到个人努力,尽量避免或减少人口老龄化对乌鲁木齐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能造成的不良效应和冲击。

(三)企业年金

建议将70%以上的企业年金放在本企业作投资,每年的分红都用于年金分配。每个职工每年根据贡献得到一定年金点,最高不超过平均数的3倍(就如养老金交费3倍封顶)。每年每个退休职工的年金收入,等于本人年金点数乘以当年每一点的金额,当年每一点的金额等于当年企业年金的收入(本金不动)除以全体退休职工的总点数。至于投资的风险,退休职工和本企业共担风险和利益是应该的,这可以增加企业职工的凝聚力,也可以增加企业领导层对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