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11 10:10:42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礼仪的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礼仪的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公共礼仪 现状 原因

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公共礼仪素养的高低能反映国民的素质,反映民族的品德,反映国家的形象。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现实状况却令人堪忧,在大学校园内,许多不文明,甚至粗俗鄙夷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流行”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成为大学生进行社会交流的障碍。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的必修课,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1 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礼仪的现状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的改革和深入,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发展在不断提高,但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行为仍与其身份极不相符。学生身在高校校园内,低俗鄙陋的作风污染了这片净土,这些不良风气不得不引起大学生自身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设计了1000份关于大学生公共礼仪的调查问卷在我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公共礼仪现状不容乐观。

随意地走进高校课堂,会看到部分学生破坏课堂秩序的现象,例如旷课、迟到、早退;公然在教室内吃东西,甚至睡觉;玩手机、自带笔记本电脑玩游戏看电影等等,打扰别人的正常学习和工作,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侵犯了其他同学学习的权利,引起他人的反感。

除了教室,图书馆和自习教室也是学生经常出入的学习场所,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损坏书籍和公共财物的现象屡见不鲜,把公共学习的场所如入无人之境,作为社会高素质的群体,不得不令人对这样的现状十分无奈。

漫步校园,经常会看到道路上乱扔的果皮纸屑、随口吐的痰渍及口香糖块;经常会听到脱口而出的脏话;经常会看到大学生情侣过分亲密的举动……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想到要去保护好,许多人的这些行为给学弟学妹做了不良的示范,使这种恶风得以传播。在大学校园中还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同学看到老师低头就走,只字不语,要不就是背地里直呼其名,缺乏对老师起码的尊重,十年寒窗苦读,却不如小学生般礼貌,北宋理学家程颐对老师就有这样的认知:“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现在大学校园里轻视老师的现象,着实是件怪事。

每个校园似乎都存在着“情人坡”这样的地方,有些在偏僻的角落,有些在操场周围,但每到夜晚都会吸引来成双成对的情侣。大学期间,感情懵懂,正常的恋爱无可厚非,但一些情侣在公共场合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举止不当,缺少了朦胧的美感,更重要的是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

大学生出入公共场合,衣着暴露、奇装异服,引人侧目,但他们往往把这些当作时尚;更令人不解的是,有的同学把违反校纪校规当作个性,考试作弊当作吸引目光的方式……在标榜“个性张扬”的年龄段,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事,反应出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

不可否认,我们的大学校园中存在着许多的不文明现象,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相比较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不仅仅在于年龄的增长,学问的提升,更应当是个人素质的跨越。现在社会大环境的鱼龙混杂,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上弥漫的拜金主义、拼爹思想等愈演愈烈,部分大学生在这种不良思想的侵蚀下,逐步走上错误的道路,变成了金钱至上,缺乏情感的“新兴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难免存在影响青年发展的毒瘤,过度的媒体宣传使得社会风气贴合了这些不良信息,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恶性循环,既是受害者,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2 大学生缺乏公共礼仪素养的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弱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在大量增长,大学生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大多数人尽管已经成年,但心智仍然不成熟,具有单纯、冲动、遇事缺乏思考的特征。通过高考的精心挑选,步入了大学校园,在无数老师呕心沥血的教育下成为一名大学生,其间付出的汗水与心血毋庸置疑,但高智商的背后却凸显出许多不符形象的表现,例如:拖鞋、背心公然进出公共场所;食堂插队打饭;卫生间的墙壁上的污言秽语;情侣公共场合拥抱亲吻;图书馆书籍乱涂乱画,任意损坏等,见微知著,这些行为与其接受的高等教育严重不相称,大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和行为表现存在巨大反差,“高智商,低素质”的产生着实令人痛心,但这不是大学生是非不明,而是自我放纵,律己不严导致的。

2.2 家庭公共礼仪教育的缺失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校的大学生多数为家庭的独生子女,奉之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存在着溺爱的现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自理的能力,相对于多子女家庭,缺少了分享、礼让的美德,这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更有甚者,对父母拳打脚踢,侮辱谩骂,这不仅仅是自我约束力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社会关注力度不够造成的。父母过度的纵容娇惯了孩子的心性,只关注子女物质上的满足,缺乏性格的培养,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子女的礼仪教育,本末倒置,错失家庭教育的好机会。高考过后,学生背井离乡,远离家庭,逃离了父母的管束,资金供给使孩子衣食无忧,便更加肆无忌惮,当接触了社会上的错误信息,在心智不成熟的状况下,无法抵挡住“糖衣炮弹”的诱惑,极其容易误入歧途,给社会造成麻烦,由此可见,良好的家教对学生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3 学校基础教育对学生礼仪素养的忽视

我国的基础教育普遍追求升学率,中小学校通过考试提升学生成绩,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文化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仅仅局限于少数课时,忽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对这些课也兴趣乏味。典型的“应试教育”更是压缩了学生的课余时间,题海无涯,素质教育只能作为口号喊喊而已,延误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这样的现象,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自我深刻的反思。

俗话说:“大学是学生的第二个故乡。”大学教育不知不觉中向着“成才比成人更重要”的方向发展,给学生灌输着“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主要任务,其他活动都是次要”的观点,有失主次,错误地认为文明礼仪都是小事、琐事,不足挂齿,恰恰是这些事,反映出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基本素质,改变着社会的风气。走入大学后,无数学子把时间花在考四六级、考各类专业证书、考研等目标上,满足于学期考试成绩的及格,忽视了对礼仪修养的培养。学生的主流思想有所偏颇,使得整体的方向都会发生错误。

2.4 社会不良思想的负面影响

进入20世纪,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高效率、高回报的思想被广泛接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电视、电话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人们的联系愈加贴近,交往愈加便捷的同时,许多糟粕文化侵袭迅速,西方社会的功利思想也传入中国,媒介的传递既方便了人们交流,也给这些不良文化提供了渠道,在大学校园里泛滥。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糟粕文化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这一群体,扭曲了学生的思维,对社会逐渐淡漠,做出来许多阻碍社会发展的行为。

总之,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谈吐文雅,是大学生应当树立的模范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使之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还要培养和提升在人际交往中的公共礼仪素养,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礼仪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成长与成才。即将进入社会,在这个复杂环境中生存,我们应该做到谦虚坦诚,自尊自爱,温润如玉,谨言慎行,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做一个时代的楷模。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1日.

[2]陆宁.高职学生礼仪失范现象心理成因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1(05).

[3]陶颖.中职公关礼仪教学的体会[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9).

基金项目: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现状及策略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圣人就教育弟子:“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们中对他人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和处世原则;是人们在社会交们中受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行为准则或规范。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规范的礼仪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礼仪是一个大学生内在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首先,礼仪能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信。规范的礼仪会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表现,谦恭礼让、文明礼貌等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此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良好的礼仪教育可以让大学生脱颖而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此外,礼仪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收益终身。

2.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是高校和社会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其环境将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良好到位的礼仪教育不仅能让大学生在完成学业,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加强道德修养,还能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大学生是即将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的群体,主力军的战斗力决定了社会的战斗力、民族的战斗力。因此,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将大大促进文明社会的建设。

二、当前大学生礼仪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大学生礼仪知识的缺乏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学校“重知书轻达礼”,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时丢失了礼仪教育。目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礼仪教育,更不能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其次,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把握着“决策”大权,父母的过分溺爱导致了他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恭礼让,基本礼仪缺失。

2.部分大学生不接受礼仪教育,认为是作秀,视我行我素为个性

部分大学生认为所谓的礼仪等同于古板、约束,过分主张自由和个性。他们视礼仪为作秀,视我行我素为个性。殊不知所有的自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约束之上,所有的个性都需要理性地表达。规范的礼仪是一个大学生文明素养的体现,是内心伦理道德的表达。

3.大学生行礼不能持久,常常半途而废

很多大学生既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礼仪基本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意识,但在行礼过 程中常常不能持之以恒,容易半途而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大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礼仪,没有掌握礼仪的内涵。遵从礼仪规范,以礼处世,以礼待人是一个社会公民个体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文化教养水平的综合表现。[1]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营造高校礼仪氛围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校应通过海报、标语、社团活动等途径,加大宣传,营造浓厚的礼仪气氛,让学生们乐于学习相关知识,变被动为主动。使大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礼仪知识,而并非强制性的措施,要使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在大学生中得到内化,使大学生由内而外地表现出规范的礼仪。

2.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开设礼仪教学班

要想学生在礼仪方面有所成就,就必须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为此,高校应从转换观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应是学生精神和人格力量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礼仪理论学习,同时结合实践锻炼,不断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水平。[2]总而言之,高校应该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开设礼仪教学班,使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礼仪知识。

3.发挥高校特有的优势,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礼仪

所谓熟能生巧,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礼仪知识灵 活运用到实践中。校园内可有礼仪竞赛,选拔礼仪小姐,学长学姐手把手教礼仪等活动,让学生也有当“老师”,教授礼仪知识的体验。校园外,学校可组织学生到礼仪培训机构实习,或作为一种志愿者活动,到相关部门担任能够锻炼礼仪能力的职务等。这些实践活动都将让学生体会到礼仪的重要性,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在礼仪方面的能力。

总结

礼仪不应流于形式,更不应止于技巧。礼仪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 礼仪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与素质外在表现的统一,只停留在形式和技巧,缺乏内在体验和感悟的礼仪将永远不能成就有内涵修养的现代大学生。通过高校礼仪教育的努力,我相信当代大学生一定能够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的内涵并且遵守基本的 礼仪规范,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塑造自身良好的个人形象,成为一个受人欢迎和敬重的人。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礼仪教育;发展现状;原因分析德育教育是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大学生开展道德礼仪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当前在大多数高校开展的道德礼仪教育课程,授课内容基本停留在培养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层面,忽略了反映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礼仪教育,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

2012年4―6月,笔者就河南省部分高校道德教育和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交流两种方式:共在6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4份,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达93%;并与15名高校教师和50名学生进行了座谈。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日益宽松的成长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畸形膨胀,各种不文明的行为日渐增多,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礼仪状况令人担忧,其道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大学生关于道德礼仪教育的认识

在问卷调查中,85.8%的学生认同在大学开设礼仪类课程,而7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礼仪素养方面需要加强,仅9.8%的学生认为礼仪知识不重要。在座谈交流中,有16年教龄的高校教师张某在提到当今大学生礼仪修养时深有感触:“现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日益淡薄,常有学生见到老师装作视而不见的情况。”面临毕业的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谭某在谈到自己的求职经历时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即将走入社会时才体会到了这一点!礼仪素养很重要,我前几次的求职失败就自己得礼仪表现有一定关系。”实际求职过程中,确实有不少学生因为欠缺相关礼仪知识而错失良机。可见,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礼仪素养在求职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同礼仪教育,大多能认识到自身在此方面的不足,希望改进和提高。

2当代高校道德礼仪教育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校开设了道德礼仪教育课程,但是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生活细节和行为习惯存在不足,缺乏清晰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规范。于是,学生们就很难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行为,尤其在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低级下流的口头禅;不会尊重他人;甚至将无视校规校级的行为视为有个性。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但与当前高校的德育过空过泛、效果不佳有着必然关系。在问卷调查中,50.5%的学生表示曾因为自己礼仪上的不周而造成过不好的情况,40.3%的学生曾在举止礼仪上被别人提出过批评,65.6%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礼仪方面总体不乐观,希望得到指点并加以改进。笔者从中发现了当前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关于促进高校学生提高礼仪素养方面的研究很欠缺,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出现很多不易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尚未形成有效的礼仪教育体系。

3大学生道德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在前期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学生普遍认识。但是,种种数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道德礼仪素养的总体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社会体制的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首先,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强有力的冲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化,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的肯定急速增强,致使大学生仅重视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礼仪道德的重要性。其次,社会更加强调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冲击,使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注重个性发展,从而忽视或漠视礼仪道德的规范性。第三,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综合体,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社会思潮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过度追求自由,致使组织纪律观念淡化。大学时期的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随之而来,从而忽视了道德素质和礼仪规范的重要作用,甚至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视为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表现,并对之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3.2家庭道德礼仪教育的缺位

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却应该是从小开始,而且这种行为习惯一旦成形就很难再予改变。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教育的延续,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内容大多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多数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和智力教育,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及就业,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此外,有的家长自身不注意礼仪和生活习惯,没有给孩子树好标杆和做好榜样,致使礼仪的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面,部分家长过多的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单一教育模式只是将大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慵懒的校园生活和简单的书本理论层面上,削弱了他们应对社会的能力。于是,相当多的应届毕业生一旦离开父母和大学校园,踏入社会之后就有很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知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面对挑战和经受挫折,从而会出现茫然、恐慌、逃避等心理问题。

3.3高校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礼仪教育的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非常高的教育层面,对学生来说是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作为道德礼仪教育来讲,目的只是直观反映道德意识和礼仪活动的简单表现形式,也许只是一个礼貌的动作或一句“谢谢你”,所以当前高校教育出发点与道德礼仪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可说,正是这样一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也反映出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同社会需求的脱节。

第4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专业培训;校园氛围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非常重视礼仪。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传承者与继承人,而且在以后的发展中还要将中国的古老文明传向海外,因此“90后”大学生的责任非常重大。

一、“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通过对“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调研,发现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程度不容乐观。尽管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行为举止比较规范,但是他们对于自身礼仪修养的满意程度较低,而且对礼仪修养的认识也不够充分;其次,“90后”大学生在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着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有一部分大学生想要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礼仪道德修养,但是却发现没有合适的平台与途径,从而放弃对礼仪知识的学习。此外,当前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对大学生礼仪修养学习的引导有所欠缺,大部分家长与学校老师不注重对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从而使大学生对礼仪修养持漠视的态度。[1]

二、提升“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举措

1.开展专业性培训,充实学生的礼仪修养知识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高校在礼仪修养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与支持。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校对礼仪修养方面主修课程的开设比较欠缺,尽管有一些学校开设了礼仪课,但也是作为非重点课程而存在的,对学生的礼仪修养不重视。因此,作为高校,应该对现存的课程制度与方案进行合理调整,可以设立相关的礼仪修养与德育培养的相关课程,而且还要对相应的教育形式进行评价,从而对学生礼仪修养的健康合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例如,可以开设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穿着礼仪课程等,而且还要邀请专业的老师与教授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与可行性。

2.营造积极践行礼仪的校园氛围

“讲文明,树新风”的礼仪实践活动应该在校园内积极开展,通过这种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一定的礼仪修养知识。另外,还可以借助学校宣传栏贴一些文明小贴士,或者在宣传屏幕中播放礼仪示范的节目,使学生能够认真践行在公众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文明用餐以及节约水电等这些小事,从而在学生的思想中种下文明礼仪的种子。

3.积极监督不文明行为,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

有效的规范制度能够对不文明的行为给予一定的监督,因为如果仅仅依靠大学生的文明自觉,那么文明礼仪修养的形成则任重而道远。因此,实施有效的监督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强制性的监督很难改变诸如过马路闯红灯等不文明的现象。因此在学校中应该积极对“90后”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规范,这样对校园和谐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制订相应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还要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进行宣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4.建立大学生礼仪培训档案,培养良好的礼仪修养习惯

作为人才的聚集地,高校中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大学生接受礼仪教育的水平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对于礼仪修养的培养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礼仪道德培养。[3]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礼仪培训档案,通过档案对大学生参与礼仪培训情况进行记录,从而对大学生的礼仪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不文明现象的出现,促进“90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综上所述,对“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不断提升可以积极促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对社会与国家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意识,提升大学生对我国礼仪的传承意识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作为“90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培养自身的礼仪修养内涵,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以及社会整体素质的进步而努力。而教育工作者以及全体社会人员,应该对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升工作给予积极的支持,从而为建设我国的精神文明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黄蓉.大学生礼仪修养教学探讨[J].学习月刊,2011(12):56-57.

[2]黄凯.谈大学生的礼仪修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8):99-101.

第5篇

【关键词】内蒙古;大学生;体育礼仪教育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部分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登录中国知网,查阅与本论文相关的博士、硕士论文及核心期刊二十余篇,并查阅了有体育礼仪方面的书籍,希望能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按照本研究要求,设计了《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礼仪调查问卷》,在高校中,依据地域划分,选择了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赤峰学院四所院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97.5%,有效率93.8%。

3.访谈法:针对高校体育礼仪的具体要求、课程安排以及高校体育礼仪教育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对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礼仪教育现状

1.大学生对体育礼仪的概念及体育礼仪包含内容的了解程度。体育礼仪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的体育礼仪文化;另一方面是外在的体育礼仪行为方式。体育礼仪的内在文化蕴藏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知识体系中,是隐性的,是通过外在的体育礼仪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体育行为是显性的、直观的,包括体育赛事的规则、服饰、典礼仪式及观看礼仪等,这些综合起来表现出一个人的体育礼仪素养。

2.教师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根据本研究需要,对内蒙古高校1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其中3名体育教师对体育礼仪具体包括的内容了解的不太全面。而大学生对体育礼仪的教育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相对体育活动而言,体育礼仪相对没有那么重要,而相对专业选修与必修课程,体育礼仪的学习更是不能占用太多时间与精力。

3.高校开设专门体育礼仪课程较少。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及赤峰学院四所院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发现:只有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了体育礼仪的选修课,其他三所院校都没有专门开始体育礼仪课程。通过访谈这几所院校的教师发现,学校会不定期地开设体育礼仪的短期培训班,一般是在举行大型体育赛事之前开设。

(二)大学生体育礼仪教育的影响因素

1.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培养学生体育礼仪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还没有开设体育礼仪课程,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公共体育课来说,学校更多的重视大学生的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及体育课程开设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体质;从体育专业来说,学校重视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从而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后备人才,所以体育礼仪的传授就被学校忽视了。另外,学校也没有专门针对体育礼仪教育的授课教师,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短期培训班的教师多数是参加过相同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人员,教师专门进修学习体育礼仪的机会较少,多数是教师自己平时相关知识的积累。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偏失也是导致学生体育礼仪规范了解较少的原因。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现状是关注高考,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大多家庭注重对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其进行人格的教育与培养,特别是体育知识方面的培养。我国的家庭教育基本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温室,大学生从小养成一种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乏合作精神,这与体育教育集体学习集体思考的规律相冲突,体育礼仪的相关美德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很难形成。

三、构建高校体育礼仪教育的措施

(一)结合体育教学过程,渗透体育礼仪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而学生掌握体育礼仪知识和传承体育文化也是体育教学目标之一,所以体育教学过程要渗透体育礼仪教育。体育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更新体育礼仪知识,严格要求自己的体育行为规范,把体育礼仪知识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去传授,教师要做学生良好的表率,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在课上的教学比赛,严格要求学生注重有关的体育礼仪形式,养成良好的体育礼仪习惯。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礼仪修养环境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文明礼仪 使用程度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19-02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至圣先师孔子告诫过他的学生:“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仪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通过礼仪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掌握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但是从目前大学生礼仪素质的表现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已经成为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的使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问卷调查与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文明礼仪使用现状”为主题,面向的是5所重点及普通院校发放试卷,此次调查采用的是自填式问卷调查法进行的,共发放试卷500份,有效试卷为482份,有效率达96%。此次调查中女生占62%,男生比例占38%。然而,调查显示,现今部分大学生对于礼仪的使用程度不容乐观,出现了其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缺失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缺少公德意识,很多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薄弱,如在公共场合有大吃大喝、乱扔杂物、高声谈笑、抢座位、占座位等;文明礼貌有失文雅,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大部分的学生会说一些不文明的口头禅;内心有良好的道德意识,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问候,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遇到陌生人不知所措;这些都与礼仪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调查还显示很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对于长辈需要使用文明礼仪,但朋友之间不需要过多的礼仪,这样的行为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此外,男生的文明礼仪使用程度低于女生的文明礼仪使用程度。这些种种也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礼仪也随之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文明礼仪使用现状有了新的变化。

二、大学生文明现状的原因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化,致使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同时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新思潮”的挑战,这成为每一所高校,每一位大学生都不能回避的社会现象。

1.传统礼仪文化批判摈弃的偏失。礼仪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当与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并使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进而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在一些领域和地区出现了礼仪失范的现象,这种失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把“礼”,尤其是从汉朝开始的封建社会把“礼”片面地解释为体现等级秩序的“威仪”,“礼”被更多地强调为形式,而忽视其本义和蕴藏的丰厚思想,“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所以“礼”还包含了“忠信”“义理”的意思,这些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很好的调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但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这种对封建旧文化的批判使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此运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把这种批判推向极端,就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导致礼乐文化也就渐渐远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导致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中华礼仪文化重视不够,造成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从而出现了道德滑坡,人的素质下降的结果。

2.外来礼仪文化的冲击。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不同国家的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下融合,但更多情况下是呈现出相互冲突和对立的关系。各国的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解释各自的文化,必然造成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而且两种成熟文化在交流中遇到一块,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现实支持,不可能轻易地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念,其结果往往不会是融合,而是更深的隔阂和对立。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传统礼仪文化失去了其现实存在的土壤。当代大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不够,新鲜的外来的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全面接触、迅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但由于盲目热衷于西方,单方面的吸收西方礼仪,以至于陷入一边倒;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趋之若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成为“乔装打扮”与“伪装”的“中国文化情结”。

3.男性与女性在使用程度上的差异。此次调查男女比例虽稍有悬殊,但是从此次调查的结果中看,男性使用文明礼仪的程度比女性的礼仪使用程度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因为在人类社会最早的黎明时期,每个妇女(由于男人给予她的价值,加上她的体力不及男人)就是处于为某个男人所奴役的状态。”在原有的以男性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人类知识体系中,女性的地位远远低于男性。由于历史上私有财产的出现,男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阶级制度的确立,使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属。在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物质、精神及意识形态。女性地位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处于低下的位置,是受压迫的,这种压迫来自于封建主义和父权制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这种压迫使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限制,从而使女性在交往、生活及说话上都小心翼翼,长期形成了对礼教的遵从。女性对礼教的遵从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我国虽然还在不断的进行深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了一些良好的改观,但是从整体上看女性仍然处于劣势的位置,这也使得那些被束缚的传统观念在女性身上仍有体现。其次从男女性格的差异上看,一般而言,男性的特点是外露和热烈,但稍嫌粗犷,在表达感情上喜欢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在语言上显得张狂、粗俗,在行为上显得莽撞、粗鲁,总体显现出使用文明礼仪程度低的现状;而女性则相对的内含、深沉,却略显羞涩、执拗,表达感情时较为婉转,在语言行为上显得含蓄、得体,其使用文明礼仪的程度显然高于男性。男女性在性格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在认识事情和解决问题等方面产生了差异性,也使得他们在使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差异性。

4.现代化语境下大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识与理解。在传统理念里,使用文明礼仪的对象不分远近亲疏,但在调查中却发现,现代的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使用对象有新的界定。根据了解,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长辈、师长、以及不熟悉的人交往中会使用文明礼仪,但和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平辈之间)不需要过多的繁文缛节。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社会改革不断的深化,传统的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悄然发生变化,说明人对于自身的发展更加的趋于他们自己所向往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可固化的实体性的存在,而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说,人在本质上是“待发展”和“待完成”的运动状态,而且这种待发展和待完成的状态是在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中呈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也就是说,人的本质这种待发展和待完成的状态不仅是个体在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中呈现出来,而且还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者”互动时所呈现出来的。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是具有历时性特点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中,人的本质在内涵上是各不相同的,但总体上来说,人的本的每一次新的阐释都表现为向“人更像人”的状态迈进,即不断地表现为“人的解放”的特征。要判断某种行为的优劣,我们只能根据这种行为在怎样的程度上符合人性。人通常表现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也就是人的需要即是人的本性。大学生认为朋友之间不需要过多的客套也是因为这样能满足他内心的需要,也是体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近而表明了为什么大学生会对文明礼仪的使用对象有新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这也是人们在这个不断深化的社会改革中更趋向和谐发展的需要。当然在这个观念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便是“和谐”。

5.礼仪教育的弱化与教育管理的滞后。礼仪教育的弱化使德育目标的现实大打折扣,其弱化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忽略了礼仪与自由的契合点。在一个充满个性的世界里,过多的“繁文缛节”显得碍手碍脚,抑制自由,所以人们更容易将礼仪与自由对立起来。在更具有自由空气的高校里,教育者往往认为礼仪教育是一种过多的干涉,受教育者则认为礼仪教育是对自己设定的多余负担。其次是不切实际地追求“理想”的道德。就如老子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殆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主张回归元初状态,倡导道德修养回归天地自然本性,我们现在看这段论述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细细想来,这就是对纯道德的抱残守缺的虚无论。在高校德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潜意识中或多或少作了这种的预设,导致了德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和困惑,使德育仅成为意识形态和道德理想的宣传。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从来未有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去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而此时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自然而然在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他们身上就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礼仪缺失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的重要途径

1.做好宣传工作,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礼仪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交往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心理承受力。实际上,对于礼仪修养,从小学阶段至大学阶段的相关教育趋于单调而概念化,大多数都是外在形式的强调,往往忽略了礼仪修养的本质与重要作用。致使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了解往往是片面地将礼仪理解为见面问好、排队等形式上的宣扬。因此,要加强高校礼仪教育,就必须加强宣传工作,强调礼仪的使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表现中的重要地位,使全社会重视礼仪教育及使用。同时,对于大学生,要强调礼仪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切实认识到礼仪使用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上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努力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在具体实施上,注重从大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教育入手,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以及口号式、概念化的宣扬,通过切实的事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同时,学校和教师都不应一味地重视和强调学科成绩,应该把礼仪修养等纳入作为学生奖学金评定、学生评优等的考核标准,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积极使用文明礼仪。

2.教师为人师表,要做好表率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当代大学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在高校中教师不再仅仅指的是授课的老师,同时还有辅导员。他们的道德品质,性格爱好,文化素养,治学态度,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教师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礼仪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要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守则,教师要躬亲共守。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从这点可以充分的说明教师的重要性。

3.开设相应的礼仪课程,进行必要的礼仪培训。大学时代是学生知识和素养的提高阶段,由于大学生礼仪知识的缺乏和使用程度不高,他们往往在无意识间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对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培训内容,寓教于乐,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能恰到好处的遵守和运用文明礼仪,并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校园良好人文氛围的创设也是高校文明礼仪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稳定的、潜移默化的,在加强文科课堂教学的同时,不可忽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礼仪素养的讲座和活动等,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文明礼仪使用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也可以罗列一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礼仪缺失点,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内外的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可以开展各种针对学生礼仪失范现象的辩论会、演讲等活动,弘扬文明礼仪之风。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来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5.大学生自身道德的追求。在教育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的体验和感悟,并主动去实践,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使礼仪的他律转化礼仪的自律,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优势。自我行为规范经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达到自我灵魂的净化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外界环境的正面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只有当社会、学校风气普遍转好以后,礼仪习惯才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完全自我追求。

四、结语

在社会现实中,有不少人是有知而不行,明知而故犯的,知与行并非是必然合一的,所以有道德认识的人既可能作出符合道德的行为,也可能作出不符合道德的行为。知行合一首先要求大学生对文明礼仪有认识,这就需要高校的文明礼仪教育。其次道德行为中的知与行,是在行为实践的基础上统一的。所以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并不仅满足于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追求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践行,达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莉.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周培植.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J].中国德育,2011(2)

4.毋俊泓.大学生礼仪教育之我见[J].太原大学学报,2006(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黄菊良.大学生礼仪修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7.吴春彦,陈曙雯,张岚岚.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5)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传统文化;现状;对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中国便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传统文化危机,当今中国人的礼仪修养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今天在强调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重温礼仪教育依然应该同步而行。

一、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现状

礼仪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崇尚时尚、追求潮流、注重自身形象的群体,在西方主流思想占上风的当代,盲目追求并歪曲理解自由、平等的现象无处不在,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和继承已被无形的边缘化,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排斥和挤兑传统文化的思想。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缺失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1、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表现

(一)对传统礼仪文化认知缺失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积淀的宝贵资源,可是现代人却忽视了礼仪文化的存在作用,礼仪文化的缺失日益严重,而且有蜕变的趋势。新时期大学生缺少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知识,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对有关礼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读,认为“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

(二)礼仪文明意识淡漠 缺少谦敬意识

“礼主敬”,礼者敬人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仪容仪貌有失文雅

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某些大学生情侣在教室里旁若无人、举止亲昵;某些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某些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四)礼仪践行手足无措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某些大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懂礼仪,自然也就谈不上能够做到遵守礼仪了;某些大学生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不会问候,不知道应该怎样与别人建立关系,遇到陌生人不知所措,不知道与长辈乘车时自己应该坐在哪个位置,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等等。

礼仪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但是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2、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校园、家庭等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外来文化的冲击。

(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这其中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这一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大学前的阶段,一些学生的礼仪素养就已经有所缺失。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由于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于外来文化全面接触、快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年轻一代越来越崇尚过“洋节”就是一个证明。礼仪的产生发展存在着与其他文化背景的礼仪相融合的过程,但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又何来面向世界呢?

(三)大学生人格“单面化”与礼仪规范“多面性”的冲突。

新世纪大学生对待学习刻苦努力,勤于思考,注重效率。但是,正是由于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 一切以为将来消费作投入准备。这些为了功利的目的对专业知识的过分追求,对实用化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上是理性因素的过分膨胀,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单面化”趋势严重。然而,礼仪规范所体现的是: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和适度等“多面性”原则,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功利化的目的使大学生们只有一种追求,那就是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受教育者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的无情脱节。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改善的对策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于礼仪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对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改善,我觉得有以下几种途径。

1、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人无礼而不生”,礼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学校礼仪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行为更自然得体加礼貌大方,气质更加文雅端庄,对学生一生都起重要作用,社会礼仪文明程度也大有提高。

2、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在学校的礼仪教育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礼仪说教、规范礼仪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礼的气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和熏陶。

3、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要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

逐步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第二课堂,取其精华,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由督学,自学到爱学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使当代大学生礼仪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4、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