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信息化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1 10:10:36

序论:在您撰写信息化课程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信息化课程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课程建设 思考

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核算形式及系统内部控制制度随之发生了改变,形成了由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与程序等有机结合的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审计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为高校审计教学工作带来新的课题。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的重要性

(一)会计信息化对审计信息化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带来了高效率,传统的纸质会计资料已经被电子化的会计信息数据所取代,电子化数据的存储要求审计也必须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完成审计任务,改变那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和时间的人海战术并且工作质量和效率非常低的状况,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使审计人员摆脱繁琐的手工查账、复核、勾稽,进而从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开展审计工作、履行审计职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发展,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普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以及支付手段的多样化,网上银行等新型财务活动形式,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审计面向的会计信息电子化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传统审计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计目标,未来的审计工作必须信息化。

(二)数据安全给审计提出了新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一方面,逐渐实现审计手段的计算机化,即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机所办理业务的审计,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档案、报表、信息处理、预策、决策等工作也逐渐的实现了计算机化,数据安全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参与各个行业管理,极大促进了管理的效率,但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不尽人意的犯罪案件也不断出现,如盗用对公存款,盗用资金、融资、管理存款,计算机诈骗,利用计算机伺机作案的犯罪案例,为防止犯罪,审计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计算机办理业务的隐蔽性,工作中的许多差错一时难以发觉,为了防止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也要求加强计算机审计;由于计算机的基本存储设备是磁性介质,各种软件程序和数据就贮存在磁盘或磁带上,具有易于复制,便于拷贝、携带、通用的特点,因此,数据安全显得极为重要。在目前的大规模大系统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系统普遍采取了联网技术,实行资源共享,联网使得数据传输速度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但一个用户的破坏却会影响其他用户的数据安全和正常运转。随着各个行业计算机应用的领域日益扩大,审计信息化步伐必然要适应这种发展需要,事后审计更要事前事中监察,实行立体化数字监督,确保数据安全,才能巩固业务领域,扩大审计成果并不断得到发展。

(三)审计信息化课程是时代的要求 2009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实现会计监督信息化,核心内容就是要全面推进会计监管手段和方式的信息化,利用网络化平台,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日常监管,实现从事后检查向日常监管和实时监管转变,即实现审汁手段现代化。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事业单位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十多种审计软件,但这些软件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不足,大部分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业务,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但计算机知识多停留在办公软件的简单应用上,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审计机构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却缺乏审计理论及实务流程。现在社会急需的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缺口较大,现行高校审计专业主要是以传授财会、审计理论和方法等知识为重点,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缺位已成为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开设审计信息化相关课程不仅是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责任。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设计审计信息化课程内容 由于各单位信息化程度不同,且数据库中数据存储格式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量相差也非常大,要求审计人员能够进入财务管理软件内部,通过数据采集并形成中间库的方式,获取电子会计数据,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利用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预警和查询功能,可以快捷地从电子会计数据中发现可能存在的会计错误和会计舞弊行为,审计人员无时无刻不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和工作。因此,高校要逐步推广审计信息化课程的开设与应用,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来确定学生的审计软件开发能力在审计信息化学科中的定位,进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大纲。研究教学内容向审计软件的操作和简单的系统开发倾斜。可将审计信息化原理、财务ERP沙盘课程、数据处理,审计数据分析、程序设计语言、审计程序开发、数据库及其查询、操纵、计算机犯罪的审计、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企业信息化管理审计等内容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先将其纳入辅修课程,以后逐步改为必修课程。逐步拓宽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审计人员。

(二)借鉴“CBE”教学模式 CBE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整个教学目标的根本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改革一直以来高校广泛采用学科体系培养专业人才,CBE教学模式对审计信息化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概括为:(1)教学分析。教师首先对课程分析其在实践中所需要的能力,学生将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将学习内容在胜任未来工作能力为基础的逻辑框架内予以确定。(2)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分析课程设置,确定学习指导书,讲义、实习实验资料、期刊摘录资料、音像及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等,编制教学进度计划,制定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水平考核标准与办法。(3)教学实验与实施。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将计算机审计的实践案例搬进学校的课堂,帮助学生在完整的审计流程中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怎么利用审计软件进行财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发现问题、查找问题,使审计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教学组织程序可包括:搜集被审计单位必要的信息技术资料,明确工作任务,做好审前准备工作;设计审计信息化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分析;写出审计结论。

(三)建立ERP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 ERP作为目前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了企业大部分的业务运营和经营管理内容,给企业带来了信息和管理上的优势,已经成为企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工具。ERP中会计信息系统作为非独立信息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任何―个子系统数据变动都会实时地反应给所有相关部门,会计人员只需要录入原始数据,计算机就可

以按程序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总账、明细账,在会计软件中还具有的取消出纳签字,取消审核、反记账和反结账,对会计资料进行无痕修改的功能,由于ERP的实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动程序、组织结构和技术,增加了EfuP环境下审计内容的复杂性,从而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审计,ERP审计是将业务和电子化集成起来的一种全方位全新的审计。对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个合格的ERP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和软件开发的特点;熟悉ERPI~,理,熟悉ERP的架构,可以知道ERP是如何实现业务流程,哪些业务流程的实现是ERP难以做到的;熟悉软件编程;精通数据库管理;熟悉审计知识和流程,知道如何取证,分析和报告。

(四)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作为教材,教师作为设计者和激励者进行引导,让学生处在决策者的地位对案例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高超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以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刘家义指出,“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在审计干部培训中的应用,使审计^、员从案例中学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审查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高校承担着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重任,高校在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在对―个案例学习和讨论时对学生的要求:承担案例中决策人的责任;能够识别和定义问题;提出目标及决策标准;找出各种可行性方案;做出判断、决策和制定实施的方案。案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案例教学的组织的教师,应该知识丰富,对整个过程通盘把握,在开课之前应当为每个教学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案例教学组织计划,计划中包括:案例的类型、案例的来源、案例讨论的具体组织步骤、案例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把握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角色模拟、代表发言、互动问答等内容,教师适时提出有关现实中的诸多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踊跃答题,对某些问题师生共同进行分析、评价。(3)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用几分钟时间为课堂讨论作一个简短的总结。把大家讨论的重点简要概述,遗漏的重点指出来,要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及一些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应改进的不足和思路。(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一般在小组及全班讨论后形成,写好书面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个好方法,结论不一定唯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把从教科书中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践,不仅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职业训练,又学会了倾听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突出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由于审计专业的特殊性,学生随时根据需要亲临审计现场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网络实训室的建立,对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学习计算机审计编程有着重要作用。利用审计教学软件,虚拟企业、部门的财务活动,让学生在网上模拟完成审计业务处理实验的全过程。审计过程一般如下:第一步,采集数据一获取准确完整的电子数据是计算机审计的前提。学生根据审计理论知识及相关政策法规,对数据进行采集,采集数据时对应报表数与台帐数如不一致怎样找出原因,做到账表一致是数据分析的前提。第二步,转换数据――将数据转换成审计需要的形式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将采集到的台账数据Excel表格根据审计需要转换成Access数据库。第三步,整理数据――检查并提高数据质量是计算机审计能够准确得到审计结果的保障。整理数据的作用是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做准备。有问题的数据将会给数据分析工作带来困难,并最终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准确程度。第四步,分析数据―一对审计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寻找疑点是计算机审计的主要任务。根据审计的目的,对重点进行审计的明细项目,审查资料数字是否真实,有无重报、漏报、虚报、瞒报、等问题,并对具有高风险的明细项目进行详细审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进来”就是将行业专家请进课堂现身说法,使学生有一种很近很真实的感觉;“走出去”就是学校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把学生放到审计实践的一线岗位,接受实践的洗礼,以便做到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尽快进入从业人员角色,满足社会对审计从业人员实践经验的要求,同时学生还可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挫折反馈回学校,对学校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信息化人才意义巨大。

(六)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根据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匹配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环境功能,满足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对操作层面感性认识和理论层面理性思考的需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审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进行交互式讨论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等现代化全方位的现代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和模拟实践,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和巩固知识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审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具有理论层次较高、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创新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除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问题分析、分组讨论、自学指导等方法外,针对本课程的特点,还应结合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顶岗操作、项目教学等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法,教学中以基本能力点为控制对象,将相关理论融于实践技能训练中,在实践教学中侧重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和学生分组互助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的优点,让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并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建立审计信息平台的方式向教师和学生及时提供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业务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流程的了解,缩短工作磨合期。结合顶岗实践教学法,形成实践中心的特色,促进实践体系合理化、资源共享化、实验仿真化、设计场景化。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随着会计电算化步伐的加快,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进程却显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1)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审计传统观念、方式方法根深蒂固,缺少改革的勇气。(2)资金投入不足,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要取得成效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审计实验室的建设、网络设备的投入与更新、人才的引进都离不开资金。(3)创新能力不足。课程的创新改革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很多教师科研任务重,课时量大,投放到课程改革上的时间精力不够,以及审计专业教师缺乏

第2篇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 课程建设; 模块教学

一、信息时代需要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存储介质、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不同于传统会计,也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为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应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会计工作信息化要求审计必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审计任务

企业管理信息化、ERP系统的应用、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普及,以及网络财务软件的广泛使用,使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方式、内部控制等都发生了改变。审计面对会计信息化,仅依靠传统审计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审计目标的要求。这给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审计质量和效率带来了巨大挑战。审计工作能否满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方式是否采用现代技术,是传统审计面临的紧迫问题。只有通过审计与网络、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实现与会计信息化系统对接,随时取得所需的审计对象的相关资料,才能实现实时审计监督,使审计跟踪更加严密,提高审计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审计信息化成为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应该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

会计信息化使得所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集成的数据库中,失去了原有的纸质线索,这就给传统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审计要面对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线索,那么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和途径,就要形成信息环境下的审计信息化方法和审计程序体系,要形成不同于传统手工审计的新理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审计人员如不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将会失去审计资格。

我国已经有了不少审计软件,软件的功能也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这些软件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缺乏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比如数据抽取和分析、风险评估技术等都要求掌握好计算机审计技术。部分审计从业人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审计经验,但计算机知识跟不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应用,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使用人单位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目前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缺乏,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数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现行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造就具有财务会计知识技能基础、掌握财政财务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审计人才为工作重点。而这部分毕业生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不具备就业优势,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因此高校相关审计或财会专业应该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审计能力,将对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审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一)审计信息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采用会计系统软件有单机版、网络版、ERP信息系统,信息化程度不同,数据库中数据存储格式也不同,而且数据库中的数据量相差也非常大。审计人员需对数据进行采集、验证,分析,收集审计证据,完成审计任务。总之,信息环境下,审计人员需依赖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和工作。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审计信息化课程可包括以下部分:审计信息化原理;计算机安全审计重点;计算机犯罪审计重点;计算机犯罪审计案例分析;国际国内互联网有关法律法规与审计重点;金融系统计算机犯罪审计重点;企业信息化管理审计重点;财务管理信息化审计重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审计信息化重点;投资效益分析审计的Excel计算方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lA)的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计算机类题目类型重点介绍等等内容。

(二)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组织采用实践项目导向

传统的计算机审计教学,软件功能相对简单,采用理论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演示操作,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或许不大,但在审计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内容增多,软件功能复杂化,仅通过理论讲授没有感官刺激和动手操作,或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会使学生走马观花,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因此审计信息化应该归入实践性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分小组进行综合实训练习,改变单人单机按软件程序机械操作。具体教学组织程序包括:在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案例的基础上,首先做好审前准备工作。主要是收集被审计单位一些必要的技术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为下步采集、分析数据做好准备。其次设计审计方案。各小组在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任务设计审计信息化方案,每组可以有不同的审计方案。再次,进行审计取证。各组根据自己的审计方案,查找审计线索,进行审计取证。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汇总。做好审计证据的分类、筛选和汇总工作,保证以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分析汇总时可以运用EXCEL、ACCESS等,进行期间数据比对、指标筛选,提供所需统计数据。最后,得出审计结论。不同的小组、不同的方案、不同的审计线索或可能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这主要受学生的水平、审计线索的发现、取证、分析等因素的影响。

(三)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方法采用模块法

模块教学法原是国际劳工组织在广泛研究世界各国现今培训方法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的技能培训模式。其特点是将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分解为多个相对技能模块。教学中以基本能力点为控制对象,将相关理论融于技能训练中。教师在审计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学内容多元化、软件功能复杂化,可以采用模块教学法分组练习,再融合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分组练习侧重训练学生相互间的沟通与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理解在审计实务中需要集体智慧和力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多方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在模块化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建立审计信息平台的方式向学生及时提供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流程的了解,以缩短毕业生工作适应期。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实务训练和创新交流的平台。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一)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

1.缺乏复合型师资和实践经验。审计信息化教学是融会计、审计、信息技术、管理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的教学,虽然高校教师学历结构大大改善,但在审计信息化的教学中缺乏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会计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存在部分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由计算机或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任课,他们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但不熟悉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授课时只是讲授审计软件的操作,无法将审计的线索、步骤、经验穿插于教学中。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教学,缺乏审计实践经验,缺乏较好的审计信息化教学案例,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审计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2.缺乏对审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的认知,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没有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或即使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由于对教学目标认知存在差异,课程设置不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课程外,即使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也大多侧重学生对审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涵盖面较窄。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也不断深入,审计任务要求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审查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业务处理功能的合法性和正确性、对数据库的审计等多个方面。若课程设置不合理,则不利于培养信息化审计人才,不利于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了解审计信息化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状况,没有认识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审计信息化的认知,停留在对会计电算化的了解,认为只要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就能查找审计所需资料。对计算机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的认识不足。而对系统安全控制审计、病毒防范审计、数据库审计了解情况更差,更谈不上掌握。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对策

1.加强师资的培养和实践锻炼。审计信息化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不是单纯的计算机知识的应用。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师应既有计算机知识,又有深厚财会、审计和审计实务知识。对于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审计信息化课程或由计算机系教师、或由电子商务教师授课的现状,欠缺系统的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异,不利于培养既掌握财会、审计知识,又掌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因而应加强复合型师资力量的培养;同时学校加强校企联合,鼓励从事审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参与审计实务锻炼,了解社会需求,成为合格的审计信息化专业教师,以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

2.合理设置课程,适应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信息环境下审计人才的培养有很大影响。为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审计、财会专业不仅要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审计专业课程,还应相对加强软件日常维护和硬件常见故障排除等技术的教学内容,以及深层次计算机知识内容的学习,才能适应信息环境下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要求。由于部分审计、财会专业毕业的审计人员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在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时尚有难度,从而达不到较好的审计效果。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置,要符合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审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审计信息化教学应将审计、财会专业与信息技术结合,以适应审计信息化复杂性的特点。审计信息化使得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不仅需要采集各类会计数据,而且有时还需引入相关的管理数据,并对大量数据进行筛选、比对,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中提高学生EXCEL、ACCESS和一些软件工具的应用水平,结合审计案例,查找审计线索,采集所需数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和处理数据,提高审计准确度。

4.学生应走向社会,加强实践锻炼。学生应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社会调查,了解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了解在审计实务工作中,所需网络、信息技术的知识,比如互联网、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信息系统、视窗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报告软件等在工作中的应用;了解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时的病毒防范审计、数据库审计、安全性审计。通过实践锻炼和社会调查,加强自身学习,以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

总之,会计信息化程度越高,对审计信息化程度要求也越高,会计信息化推动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审计信息化也促使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使会计数据更加真实、可靠。审计信息化已成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不可缺少的审计手段。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除了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短期培训外,高校担负着长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重任,审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成为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36―41.

[2] 沈宁安.模块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7-50.

第3篇

关键词: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问题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发展会计信息化,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是关键。高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一直是会计学界致力于探索的重要问题。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有效的会计信息资源,从而推动会计业的发展。所以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上,更是树立了一种新的会计理念。高校是会计人才的培养基地,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会计专业应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定位不准

当前,教育界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目标定位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共识,会计信息化已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企业资源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有的高校开始称为会计信息化,致力于由过去的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和决策方面转变。但会计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如何设置等还没有达成共识,由于认识不一,有的教师把会计信息化变成了软件编程课程,有的将会计信息化变成软件演示课程,导致教师与学生都无法准确定位目标。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局限

一些高校设置了会计信息化专业,并把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为专业主干课,由此可见其在整个会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部分高校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与传统的会计专业相比,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方面没有多大差别,导致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严重受限。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应紧跟时代需求,结合会计岗位的知识与技能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建设滞后

现阶段,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建设比较滞后,课程体系较为混乱。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会计软件业发展迅速,教材知识更新无法跟上会计软件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建设滞后是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的体现。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途径

(一)明确定位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

一直以来,学术界把培养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符合人才作为会计信息化的课程目标。这种课程目标定位最初是起一定作用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的增高,该课程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教学实践中很难把握。会计信息化课程应凸显职业化、复合化特色,将学生培养成未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者、维护者等。因此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应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实务应用,所扮演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来定,将课程目标定为:构建并传授会计信息化相关的实务应用中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即是说学生能在会计实务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丰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

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应结合实务应用来安排,内容首先应体现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背景、理论等。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与技术的结合,介绍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应用中的背景,深入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内涵、构成等;会计信息化的IT环境,要学习会计信息化必须了解其IT环境,内容方面侧重从会计信息化角度来介绍会计信息传递、共享的网络平台。其次介绍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应模拟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利用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模拟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模拟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等。再次介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系统维护是改善系统的性能,及时排除故障,使系统高效运转,确保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这部分知识并不是要纯粹的介绍计算机知识,而是要结合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实践进行,介绍会计信息化系统日常应用中的主要维护点及解决方法、思路等,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软硬件环境,优化操作系统,掌握会计信息化软件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最后介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关键在于实施,内容上应设计如何进行分析自身信息化应用需求、系统实施过程方法等,确保会计信息化系统得到合理应用。

(三)创新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建设

编写课程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编写应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是教材编写采用产学研结合模式。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性强,教材编写既要发挥院校教师的作用,他们在理论研究、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还要邀请专业管理软件公司参与,他们在实践方面最具有优势。这样院校教师把握教材的系统性,一线技术人员把握实用性,体现教材的创新性。其次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协调。会计信息化课程实用性强,要求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以够用、适用为主,实践内容以实用为主,增加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内容。再次教材中的案例注重合理性。教学案例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编写案例时应考虑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确保案例的实用性、综合性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1在线开放课程简述

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兴起。作为一种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最初,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自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起始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就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经过近7年的发展实践,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走入世界前列,数量位于世界第一,有更多的课程入驻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可以说,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世界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线开放课程属于一种面向公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学生身份多元性、教学模式人本化的优势,受到我国各大院校的重点关注,推动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组织,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总体来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支持,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就目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将复杂知识点切合,并以经典小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相比于精品课程来说,在线开放课程更受学生的青睐,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可以说,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存问题

诚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速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使用负担[1]。同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更多应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方法,导致相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难以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这些均阻碍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

3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分析

3.1多举措设置在线开放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可以使用“资源引进+自主开发”的模式完成。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可以引进市场、互联网中已有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同时,要分析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在进行相应平台的选择时,也要选取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的平台,为实际应用与后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更好落实。在引入、应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着手开发符合本院校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申报项目、组织多院校间合作的形式完成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够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同时,在院校合作的支持下,还可以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覆盖范围,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对于普通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说,其独立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规模普遍较小,仅能够在院校内部使用。通过院校间合作,能够使得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在不同的院校中应用,提升了课程学习的覆盖范围。

3.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更强调开放、协作、共享。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其中纳入测试、作业互评等模块,并配套建立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渠道,这样的功能设置也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应用。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完成数据分析,以此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在落实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使其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保证在线开放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程度,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展开。

3.3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团队与制度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除了需要优质资源、全面性功能之外,还对课程建设团队的专业程度有要求。对于课程建设团队来说,其承担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与指导的任务,因此,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高职院校中数字传媒、计算机、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组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队伍,确保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与方向正确[2]。对于该团队来说,除了要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现有资源、平台的选择外,还要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应用分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支持。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起相关制度,并秉承制度先行的原则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落实。在制度中,需要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用途、经费、应用等关键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信任程度与应用积极性提升。

4基于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策

4.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设备、电脑等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3]。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需要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转化为双主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教学的模式,加强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数字化、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

4.2构建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由于落实了混合式教学,因此,课程学时设置、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评价方式等均需要进行调整。对于在线开放课程来说,其主要应用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使得一门课程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更加常见。因此,不同的课程团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前完成工作任务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实现新学分考核体系的构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起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4.3引入“以建促教”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划分成3个子项目,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相关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以便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更好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加速。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视频录制、字幕制作、后期处理、资源上传等技术,而高职教师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更好地使用。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还包含测评、互评、考试等互动与评价活动的及处理,这些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现。

5结语

第5篇

【关键词】高职 会计信息化 课程建设 创新

新时期,高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长期以来是会计教育界研究和探索的关键问题。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才能有助于满足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的创新

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应从上述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需求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未来会计信息化系统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为方向指引。因此,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务应用中所扮演的使用者、维护者、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出发,将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理论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为履行职业角色实务应用中所需要的实践工作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创新

适应新时期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需要学习的内容。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o围绕会计职业角色应用需求,根据会计职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背景、相关理论、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日常应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的创新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的更新快,教材内容需有一定前瞻性,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专业管理软件公司在实践方面熟悉企业应用需求优势,教材由院校教师和管理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有关科研人员共同合作编写,既保证了内容系统性及适用性,又能体现出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教学层次应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注重基础,突出适用,增加弹性,重实务,重练习,重能力;向学生提供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主教材、实训教材、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案例库、文字教材、网络课程、试题库、实训指导、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部分有机构成。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教与学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创新

(一)“教”与“学”的创新

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趣味性且深刻的学习体验。该学习模式要求我们关注“教什么以及如何教”,对应人们需要知道什么、如何学习、何时在何处学习,以及谁需要学习这一系列的问题。它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学习中,来赋予所有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并激发、启迪他们。它借助技术的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取代了“一刀切式”的课程、教学节奏和教学实践。

(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计算机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信息化要求下,计算机教学将转变成主要教学手段,而“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将成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所讲授的知识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生动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得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会计信息化教学不仅要进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且要加强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教学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践,避免纸上谈兵。理论知识的讲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线教学法、虚拟现实教学法、远程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索取之情。同时,应大胆地走出去和引进来,追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引入企业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和管理的实务案例,努力挖掘学生的能力极限,形成互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五、会计信息化考核方式的创新

教师要采用新的、科学的方式来测量真正重要的内容,在还有时间改善学生学习的时候找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让更多的相关人员参与到设计、实施和使用评价的过程中来。在所有这些活动中,技术化的评价能够为有效的决策提供相关的数据。这些决策的出发点在于考虑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持续改善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

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唯一答案,如基础理论等;另一类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如基本理论的运用以及决策等。对于考试题目,前者可以通过试题库的形式固定下来,检测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程度;后者由教师联系实际出题检测,考核学生的能动性。当然,考试不是检查学习情况的唯一方法。会计学科的技术性特征要求必须更加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态度、动手能力及实验心得体会方面来进行。实际操作与运用方面的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为50%比较适宜。或者把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进行分离,理论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实验成绩采用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来进行评定。

第6篇

会计信息化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为此,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大纲应能发挥这一导向作用,教材应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充分贯彻现代会计管理思想和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理念,教师应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这也反映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以及会计信息化的学科特点。但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仍有待进一步改进,笔者近期对我国部分高校的会计信息化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专业设置“标签化”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财务会计学专业或会计信息化专业。而且均把会计信息化课程没置为专业主干课,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学科在财务会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会计信息化专业同传统财务会计学专业相比,对师资、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的要求更高,但会计信息化专业设置却与办学条件负相关。专科高校更倾向设置会计信息化专业,而本科高校则相反。尽管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但确实有不少学校脱离办学条件,热衷于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部分高校的会计信息化专业同传统的会计专业相比,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并无差别,会计信息化实际上只是贴着“电算化”标签的财务会计专业。

(二)会计信息化学科目标定位不准,教学秩序“无纲可循”目前,教育界对会计信息化学科的功能定位的认识已趋于一致,会计信息化也已不是早期的会计核算的电子计算机化,而是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基础和重要组成。有些高校开始改称为会计信息化,意在拓展会计信息化学科的内涵,使其由会计核算型向会计管理型和决策型转变。但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会计软件设计能力与会计软件应用能力的关系,学生会计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在会计信息化学科中如何定位,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如何设置等远没有达成共识。由于认识不一,导向不明,没有一套权威的教学大纲,教师要么把会计信息化变成了软件编程课程,要么变成软件演示课程;学生常常顾此失彼,无法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准确定位。我国不少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仍然停留在手工模拟的EDP(电子数据处理)阶段,这与高等学校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不无关系。

(三)会计信息化教材建设滞后,“拿来主义”盛行目前会计信息化教材体系比较混乱,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会计软件业的快速发展。这种现象是当前会计信息化学科目标不确定和师资结构单一的真实反映。虽然教材体系的创新源于实践的不断创新,但又不能不受制于教师的需求水平。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将通用会计软件的演示版作为会计信息化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课件的现象也令人担忧。从教学的角度看,“说明书”式的通用会计软件演示版有诸多局限性,没有兼顾教学规律要求。

(四)会计信息化师资知识结构单一,“因师施教”现象普遍高校会计信息化师资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师资知识结构单一,二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这也是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随意选择教学内容,而不受教学大纲约束的原因之一。师资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主要源于对会计信息化的会计学属性的片面理解。由于现有师资的配备大多是按传统的手工会计知识体系设计的,不少教师缺乏对会计信息化理论的系统研究。对“复合型师资”内涵把握不准,又强化了师资结构的单一性。长期以来,过分地强调教师个体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培养,而忽视了师资整体上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构建。事实上,在信息化社会,只有极个别教师才能达到真正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要求,寄希望于通过个体的“质变”实现整体的“质变”是不现实的。

二、会计信息化学科建设的改革

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每一个层面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方向,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明确会计信息化目标导向。在此前提下,着重解决师资问题。

(一)以课程目标导向建设为中心会计信息化的会计学属性决定了其教学导向是以会计为主,计算机教学为辅。其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逐个模块地去设计和编写程序,而是要让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全面理解会计管理思想,形成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理念,准确把握信息化会计业务流程的完整概念。

(二)规范会计信息化大纲建设教学大纲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指导课程教学方向的基本工具。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弥补教师知识的不足,同样,一名好的教师也可以弥补教材的缺陷,但其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套成熟的教学大纲在其中发挥导向和协调作用。鉴于此,教学大纲首先应当体现学科培养目标;其次,教学大纲的制定不能由任课教师一人包办,而应由学科组集体讨论通过。避免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的随意性;再次,大纲一旦确定下来,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涵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内容加以提炼和取舍,并融入新鲜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最后,要保证大纲的先进性,一个好的教学大纲。可以弥补教师知识能力的不足。改变某些教师只会“教书”的坏习惯。

(三)创新会计信息化师资建设

教师肩负着传承教育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知识结构单一、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严重地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复合型师资知识结构是会计信息化师资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群体复合型师资知识结构的形成有赖于教师个体专业知识的差异。教师个体之间知识差异越大,互补性也就越强,“复合型师资”结构则越有可能建立起来。即教师群体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建立应当从扩大教师个体知识差异人手。而在现行高校人事管理体制的框架下,教师资源在院系之间的流动仍然要受较大的限制。因此,教师群体复合型师资知识结构的建立又要打破常规,改组现有封闭的教研室,成立更加开放的学科组。尽管当前的教研室模式也是按学科配置教师资源。但由于其教师来源主要局限于院(系)内部,随着某些学科,如会计信息化向复合性和边缘化方向的发展,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弊端已经显现。而学科组是围绕学科组建的。可以打破系与系之间的界限。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信息化师资不仅存在总量上的不足,而且“结构性”短缺的特征也十分明显。师资专业结构同课程设置结构不对称,教师数量的相对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盲目设置所致。因此,师资建设还应当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优化专业结构。

(四)创新会计信息化教材建设

应当重新审视教材体系。增加系统设计思想训练的内容,培养系统分析能力,突出财务决策支持。要注意把握编程知识的“度”,只要学生能够用特定的程序语言形式把会计管理理念、系统的设计思想、系统结构明确表达出来即可。此外。还要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就会计信息化教材而言,其内容要根据会计软件技术的发展情况及时更新。

此外,也不能将会计信息化简单地理解为ERP。ERP只是计算机辅助会计管理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其他具有财务管理功能的软件也是会计信息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如Excel同样可以实现商品化财务软件所具有的编程功能。在日常的工资计算、报表处理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强大,而且更灵活、更实用,对软硬件等会计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因此,在会计信息化教材中应当体现Excel等内容。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相关问题

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不到位,造成了教学管理秩序的混乱,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教学管理对课程建设的“反作用”也不可否认,而且课程建设本身就是教学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7篇

[关键词] 会计职业角色;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4. 026

[中图分类号] F232;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4- 0045- 02

高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长期以来是会计教育界研究探索的关键问题。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是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其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因此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理念。会计信息化课程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实务应用需求及学生素质的变化,与时俱进。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从适应学生将来从事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工作需求出发,合理定位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职业导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满足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1 与信息化相关的会计职业角色的分析

在经济领域中会计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经济管理活动所需经济信息的大部分来源于会计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务中的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会计信息化是以为单位提供标准化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综合会计信息平台,内嵌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与业务高度集成共享信息,所有数据直接来自于基础业务信息,又将财务计划和控制功能集成到整个供应链上;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控制、决策支持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和会计学科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化功能不断丰富,它涵盖供、产、销、人、财、物以及决策分析等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功能不断完善。会计人员传统角色负担的工作大部分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完成,在实务中面对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计人员通常扮演着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等职业角色。

1.1 使用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者,信息化应用直接表现为某种会计信息化软件在业务中的使用,作为使用者,需要掌握一种软件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熟悉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除了基本操作外,要想更好地应用会计信息化,还需要理解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业务活动、企业价值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学会思考如何应用会计信息化来为企业的长远战略和日常业务活动服务,提升自身的工作价值和企业价值。

1.2 维护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会计信息化应用的重要问题是如何保障会计信息化系统能顺畅的运行,要顺利运行,离不开良好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的正常使用与软件、硬件配置、系统环境和操作人员正确操作联系密切。虽然维护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公司售后服务来解决,但在维护方面有费用高、范围有限、响应不及时等许多问题,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者,需要学习计算机系统维护和数据库维护、网络维护相关知识,排除一般性故障,解决日常应用的常见问题。

1.3 实施咨询者角色的会计信息化应用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应用,会计信息化实施是一项复杂和严谨的工程,有时需要专业化的实施服务,会计人员作为实施咨询者角色,更多的是从企业用户的角度,当实施会计信息化项目时,为选择合适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选型建议,配合实施服务进行会计信息化在本企业的应用,需熟悉会计信息化系统相关的应用、管理和实施咨询内容,实施咨询的方法。

2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

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应从上述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需求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未来会计信息化系统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为方向指引。因此,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务应用中所扮演的使用者、维护者、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出发,将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为履行职业角色实务应用中所需要的实践工作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适应新时期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从前述各职业角色的需求出发,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需要学习的内容。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紧围绕会计职业角色应用需求,根据会计职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背景、相关理论、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日常应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

4 适应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的更新快,教材内容需有一定前瞻性,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专业管理软件公司在实践方面熟悉企业应用需求优势,教材由院校教师和管理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有关科研人员共同合作编写,既保证了内容系的统性及适用性,又能体现出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教学层次应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注重基础,突出实用,增加弹性,重实务,重练习,重能力;向学生提供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主教材、实训教材、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案例库、文字教材、网络课程、试题库、实训指导、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节等部分构成。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教与学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建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通讯,2012(1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