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2 09:21:19
序论:在您撰写配合比设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混凝土工程的日益增多,及其规模的日益扩大,泵送混凝土技术及施工方法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详细介绍泵送技术,并结合实例,阐明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目前,由于国家大兴水利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使得泵送混凝土技术及施工方法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应用得到充分体现。我国混凝土泵送技术已有50多年的历史,泵送水平和泵送技术日益提高和完善,泵送混凝土的应用正日趋扩大。一些发展泵送混凝土较早的城市,泵送混凝土在混凝土工程量中占的比例和泵送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全国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配合比的设计原则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是在普通方法施工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混凝土可泵性要求进行确定。泵送混凝土对其可泵性有特殊的要求,即:要求混凝土具有建筑工程所要求的强度需求,同时要满足长距离泵送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混凝土在达到可泵性要求时应服从于阿布拉姆斯水灰比定则。而且,泵送混凝土的骨料分离系数要尽可能小。换句话说,混凝土要有足够的粘聚性,使其在运输、泵送、施工中不发生分离。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稳定骨料所需骨料用量原则;最大限度密度填充原则;混凝土可泵性原则;骨料离析系数最小原则。
二、配合比设计思路
泵送混凝土除了根据工程设计所需的强度外,还需要根据泵送工艺所需的流动性、不离析、少泌水的要求配制可泵性的混凝土混合料。泵送混凝土具体的配合比设计思路如下:以一定数量的粗骨料(5mm-50mm)形成密布的骨架空间网格,以相当数量的细骨料(小于5mm)最大限度地填充骨架空隙,以胶凝材料浆体最大限度地填满粗骨料和细骨料的间隙,并包裹粗、细骨料的颗粒。形成均匀密实的混凝土,以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泵送混凝土对粗骨料有特殊的要求。如125输送管要求可用卵石最大粒径为40mm,碎石为30mm,150输送管要求混凝土所用卵石最大粒径为50mm,碎石为40mm。同时,泵送混凝土对粗骨料的级配也十分敏感。根据以上思路,参考绝对体积设计法,有方程如下:
Ks=(S/rso)/[(1/rso)-(1/1000rg)]·G
a=(W+C/rc+F/rg)/(1000/rso-1/rs)·S
W=K·(C+F)
W+C/rc+S/rs+G/rg+F/rf=1000
F/(C+F)=Kf
联立以上各式求解:
S=1000/[a(1000/rgo-1/rs)+1/rs+1000rg/(1000rg-rgo)·Ksrso]
G=1000S/[(100/rso-1/rg)·Ksrso
C=(1000-S/rs-G/rg)/[K+k·kf/(1-kf)+1/rc+kf/(1-kf)rf]
F=[kf/(1-kf)]·C
W=K·(C+F)
其中,Ks为砂料裕度系数;a为灰浆裕度系数;rso为砂料振实密度,kg/m3;rgo为石料振实密度,kg/m3;rg为石料表观密度,kg/L;rs为砂料表观密度,kg/L;G为石用量,kg/m3;S为砂用量,kg/m3;F为粉煤灰用量,kg/m3;C为水泥用量,kg/m3;Rc为水泥真实密度,kg/L;rf为粉煤灰真实密度,kg/L;W为水用量,kg/m3;K为水灰比;Kf为粉煤灰掺量系数。
三、配合比设计参数
(一)混凝土配制强度
区分数理统计及非数理统计方法评定混凝土强度的不同,根据JGJ55200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fcu.o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由施工单位自己历年的统计资料确定,无历史资料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取用(高于C35,σ=6.0MPa)。
根据此公式,以C40混凝土为例,C40混凝土的配制强度为:在正常情况下,上式可以采用等号,但当现场条件与试验条件有显著差异或重要工程对混凝土有特殊要求时,或C30及其以下强度混凝土在工程验收采用非数理统计方法评定时,则应采用大于号。
GBJ107-87混凝土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合格标准的评定方法分数理统计和非数理统计两种。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结构部位的不同,往往要求不同的评定方法,但很多单位仅按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导致实际试配强度均达不到49.9MPa。
对于一般单位而言,在一个工程中通常只有混凝土配合比,加之管理不到位,也往往用于要求非数理统计的工程部位,结果只能出现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后果。
(二)水灰比
泵送混凝土的水灰比除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有明显影响外,对泵送粘性阻力也有影响。试验表明:当水灰比小于0.45时,混凝土的流动阻力很大,泵送极为困难。随着水灰比增大粘性阻力系数(η)逐渐降低,当水灰比达到0.52后,对混凝土η影响不大,当水灰比超过0.6时,会使混凝土保水性、粘聚性下降而产生离析易引起堵泵。因此,泵送混凝土水灰比选择在0.45~0.6之间,混凝土流动阻力较小,可泵性较好。在Ⅲ#滑坡体剩余工程施工中,泵送混凝土水灰比为0.48。
(三)泵送混凝土外加剂及其掺量
湖北某水闸改建工程过程中,用于泵送混凝土的外加剂,主要是SW1缓凝型高效减水剂。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剂,增大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减少水或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同时有利于泵送和夏季施工。
SW1减水剂能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延缓1~3h,对泵送大体积混凝土夏季施工有利。其掺量越多,在一定范围内减水效果越明显;但若掺量过多,会使混凝土硬化进程变慢,甚至长时间不硬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因此,须严格控制掺量。SW1减水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0.6%~0.8%,夏季温度较高,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大,掺量取大值;冬季施工,掺量取小值。SW1减水剂对不同水泥有不同的适应性,当使用的水泥品种或水泥的矿物成分含碱量及细度不同时,减水剂的掺用效果不同,其最佳适宜掺量也不同。
四、小结
在工程实际中,应根据结构设计所规定的混凝土强度及特殊条件下混凝土耐久性、和易性等技术要求,合理选用原材料及其用量间的比例关系,并设计出经济、质量好、泵送效率高的混凝土。水利工程多为野外施工,施工场地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参考文献:
[1]曹文达,新型混凝土及其应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目的是将组成材料,即钢纤维、水泥、水、粗细集料及外掺剂合理配合,使配制的钢纤维混凝土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施工和工程使用要求。
(1)满足公路桥梁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要求,提高桥面的耐久性能;
(2)使配制的钢纤维混凝土有较好的和易性,方便和满足施工要求;
(3)充分发挥钢纤维混凝土的特点,合理确定钢纤维及水泥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
二、原材料质量要求
钢纤维:表面应洁净无锈无油,无粘结成团现象,保证钢纤维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尺寸和抗拉强度符合技术要求;单根钢纤维丝的最低抗拉强度800N/㎜2,掺加量不超过70㎏/M3。
水泥:采用32.5级或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碎石: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表面粗糙,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
细集料:宜采用天然中粗砂或机制砂。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含量的百分比表示,机制砂以砂当量或亚甲蓝值表示,其质量必须满足规范的要求。
水:无污染的自然水或自来水。
外加剂:宜选用优质减水剂,对抗冻性有明确要求的钢纤维混凝土宜选用引气型减水剂。
三、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一样,一般采用计算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根据强度标准值或设计值及施工配置强度提高系数确定试配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
(2)按试配抗压强度计算水灰比,一般应控制在0.45-0.50之间。可按普通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水泥标号、水灰比的关系式求得。
(3)根据试验抗折强度,按规定计算钢纤维体积率。一般体积率选1.0~1.5%。
(4)根据施工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单位体积用水量(掺用外加剂时应考虑外加剂的影响)。
(5)根据试验确定合理砂率(现场应根据材料品种,钢纤维纤维体积率,水灰比等适当调整),一般应控制在1.1-1.6%之间.
(6)按体积法计算材料用量确定试验配合比。
(7)按配合比进行拌和物性能检测,调整确定施工配合比。
四、钢纤维混凝土的拌和
(1)必须使用滚动式混凝土拌和设备。当钢纤维体积率较高,拌和物稠度较大时,应对拌和量进行控制,一般应不超过设备拌和量的60%。
(2)注意拌和料的投放顺序,一般按水泥、钢纤维、细集料、粗集料、水的顺序进行,先进行干拌后再加水湿拌,同时,钢纤维应分2-3次投放,保证钢纤维在拌和机内不结团,不弯曲或拆断。
(3)应根据拌和物的粘聚性、均匀性及强度稳定性要求通过试拌确定合理的拌和时间。先干拌后湿拌,一般按干拌时间不少于80秒,湿拌时间不少于100秒(总拌和时间必须控制在300秒以内)。
五、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与养护
(1)清除垃圾,清洁桥面,洒水湿润,浇洒水泥浆(水泥浆可按重量比水:水泥=1∶1配制)。
(2)检查桥面铺装钢筋网片摆放位置的正确性及钢筋网片的搭接情况。
(3)钢纤维混凝土卸料后应用人工摊铺找平,振捣密实,振平板粗平(不宜使用振动梁拉动找平),振平板每次重叠1/2。
(4)用钢管提浆滚滚动碾压数遍,使用提浆滚滚平提浆,避免钢纤维外露。
(5)使用3米长铝合金方尺从钢模板一侧向外刮平(精平),每次刮平时方尺应交叉1/3以上。
(6)钢纤维初凝后人工拉毛处理,使桥面粗糙。
(7)混凝土完成初期可喷洒养生剂,喷洒均匀,表面无色差,初凝后使用土工布覆盖洒水养生,保持土工布湿润。土工布覆盖养生7天,洒水养生14天。
(8)如果桥面铺装钢纤维混凝土为C60时,因混凝土标号较高,水泥凝固快,应集中设备、人员突击施工,力争使钢纤维混凝土从拌和到精平完成的时间控制在4小时以内。
六、钢纤维混凝土质量控制
(1)钢纤维的质量检验
一是钢纤维的长度偏差不应超过标准长度的10%,每批次至少随机抽查10根以上;
二是钢纤维的直径或等效直径合格率不得低于90%,可采取重量法检验,每批次抽检100根,用天平称量,卡尺测其长度,要求得到的等效平均值满足规定;
三是钢纤维的抗拉强度检验,要求其抗拉强度不低于380MPA;
四是钢纤维的抗弯拆性能,钢纤维应能经受直径3㎜钢棒弯拆90°不断,每批次检验不少于10根;
五是杂质含量,钢纤维表面不得有油污,不得镀有有害物质或影响钢纤维与混凝土粘接的杂质。
(2)原材料的检验
必须满足上述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标准,应按照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检验。
(3)钢纤维混凝土的检验
应重点检验钢纤维混凝土的和易性、塌落度和水灰比等,同时必须现场目检钢纤维在混凝土的分布情况,发现有钢纤维结团现象应延长拌和时间。
七、注意事项
(1)由于钢纤维混凝土拌和时对水灰比的控制有严格要求,不宜在阴雨天气或风力较大的条件下进行施工。应选择晴好天气时进行,遇雨必须停止施工,并及时使用土工布覆盖尚未硬化的混凝土桥面,必要时可搭建临时施工防雨棚,在防雨棚下尽快完成剩余作业。
(2)根据气温、风力大小及时调整钢纤维混凝土拌和用水量,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建议施工时间应安排在气温不高于22℃时进行。
(3)气温较高或大风条件下应及时调整养生剂的喷洒量,喷洒养生剂后应及时覆盖土工布,混凝土初凝后立即在土工布上洒水湿润,防止桥面混凝土发生收缩开裂。
(4)在通行条件下桥梁加宽使用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时,除做好现场施工保通外,由于旧桥车辆通行振动对桥面钢纤维混凝土的开裂有很影响,建议将新旧桥桥面间保留30㎝宽暂时不做铺装,待新格面铺装完全成型后补做。
八、结束语
钢纤维混凝土可以较好地解决普通混凝土难以解决的裂缝、耐久性等问题,对提高桥面的使用质量,延长桥面的使用寿命十分有利。在公路旧桥加固改造、桥面修补、桥梁缺陷修复等方面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摘要]钢纤维混凝土克服了普通混凝土抗拉强度低、极限延伸率小、脆性等缺点,具有优良的抗拉、抗弯、抗剪、阻裂、耐疲劳、高韧性等性能,通过在桥面铺装中的应用,总结了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方法,技术要求及有关注意事项,为钢纤维混凝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经验。
[关健词]钢纤维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与施工规程.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标准.
橡胶沥青的生产工艺基本分为干拌法和湿拌法,因干拌法生产的橡胶沥青存放时间不得超过7天,且需要连续搅拌,目前基本被淘汰;湿拌法就是在工厂进行批量加工,生产橡胶沥青时橡胶粉进行多道胶体磨,细度能达到100目以上,橡胶颗粒更均匀地混熔在基质沥青中,解决了储存稳定性同时,更是大大提高了橡胶沥青材料质量的稳定性,所以可储存较长时间,同时胶粉的掺量更高(沥青质量的15%~25%),由此带来了更高粘度的沥青材料。
2橡胶沥青混合合比设计
2.1选择原材料
2.1.1集料
橡胶沥青混合料一般用于路面的表面层,混合配合比设计时集料选择石质坚硬、洁净、干燥、表面粗糙、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如玄武岩类集料。
2.1.2填料
宜采用石灰岩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必须干燥、清洁。拌和机回收的矿粉不得采用。经过磨细的石灰粉或者水泥可代替矿粉。
2.2橡胶沥青配合比设计考虑因素
橡胶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要考虑重载车辆对路面的影响,所以级配选择时应优先考虑适应重载车辆的结构形式;选用合理的级配范围,现行施工技术规范的级配范围上下限比较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级配范围,目前部分地区已确定地方性标准以便配合比设计时参考;油石比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橡胶沥青中添加了大量的橡胶粉,按照以往的办法计算粉胶比并不合适,应扣除沥青中德橡胶粉进行计算,所以沥青用量将会增加;配合比验证是橡胶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关键,必须通过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及冻融劈裂试验进行验证,只有验证结果合格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才能进行使用。
2.2.1路面结构形式和混合料级配选择
从目前相关研究看,橡胶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范围比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给定的级配范围小,而且级配均偏粗,所以进行配合比设计时要进行合理选择。同时必须考虑关键筛孔的通过率,作为配级设计的控制性指标的关键筛孔通过率对橡胶沥青体积指标以及骨架组成有着巨大的影响,4.75mm、2.36mm筛孔通过率直接关系沥青混合料的骨架,0.075mm的通过率关系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其次,关键筛孔的通过率对混合材料的水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通过采用浸水马歇尔和冻融劈裂试验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2.2.2外掺剂的影响
外掺剂是指沥青混合料中添加少量经过磨细的石灰粉或水泥代替一部分矿粉,主要是增加沥青混合料中各种材料粘结力,进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橡胶沥青配合比设计时可能会遇到冻融劈裂强度比不足的现象,这是就需要采用石灰或水泥代替矿粉,根据试验情况确定石灰或水泥掺量的比例(一般情况下掺量在2%左右)。
2.3橡胶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验证
橡胶沥青配合比验证主要是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车辙试验是验证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的能力的试验,以动稳定度车来表示,目前橡胶沥青动稳定度没有统一的标准,部分地区采用施工技术规范的3000次/mm,部分地区规定要达到,其实橡胶沥青的动稳定度基本高于6000次/mm,主要和车辙试验的成型有很大关系,橡胶沥青混合料进行车辙车型时温度应提高10℃~15℃;浸水马歇尔试验是检验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的验证试验,冻融劈裂试验是检验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有时该试验的指标达不到,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需要调整,其调整的办法是用石灰或水泥代替矿粉,能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和低温性能。
3橡胶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控制
3.1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拌合
在对橡胶沥青混合物进行搅和时,要严格控制好搅拌的速度和橡胶沥青混合料平衡。橡胶沥青混合料生产时,拌合周期比一般沥青混合料长,大约为60秒左右,主要控制点是沥青混合的温度控制,沥青、材料加热温度均高于一般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需要控制在185℃左右。
3.2橡胶沥青混合物材料的运输
为了使橡胶混合料的温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混合材料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用双层棉被进行覆盖,并且要用大吨位的载货车进行运输。在铺沥青橡胶混合材料是一定要持续铺设,在现场等待卸材料的车不能太少以免发生橡胶混合物铺设间断现象,并且在卸载橡胶混合物的材料时一定要直接卸料,不能掀开棉被。
3.3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碾压
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其他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基本无区别,主要是摊铺机能够连续匀速摊铺,但橡胶沥青混合料温度较高,温度损失也相对快一些,若温度过低沥青混合料很难压实,所以施工时现场的组织和管理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禁止出现停机待料的情况;碾压环节是橡胶沥青混合料施工的控制重点,必须在混合料温度下降前完成碾压,否则压实度难以得到保证,所以压实设备配置要足量,碾压过程必须遵循紧跟慢压,减少温度损失。
4小结
关键词:公路水稳碎石 基层配合比设计 质量控制
1.案例介绍
某公路工程由于车辆通行量大,设计使用青蹄脂SMA13+6cm 高性能改性沥青混合料Sup19+8cm高性能沥青混合料Sup25+6mm稀浆封层+36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8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良好的板体性、水稳定性、高力学强度、强整体承载能力等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典型特征。除此之外它也有一些缺点,如较差的抗变形能力,由于温度、湿度和荷载作用的变化易出现裂缝等情况。由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采用了降低水泥用量,提高混合料的级配,严格控制含水量及改进养护等措施,其抗裂性能提高,水稳碎石基层的抗裂性能也因为这些措施提高了很多。
2.配合比的合理设计
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的合理性与水稳碎石的抗裂性能息息相关。安新公路采用与重型击实与静压成型完全不同的振动法配合比设计,此设备利用振动压实仪确定最大干密度,然后用振动压实仪成型试件,模拟现场压实作业,激振力和频率的调节可以取得现场压路机的压实效果。最大干密度大、水泥剂量低、强度高、干缩小是振动法配合比设计的典型特征,依据此方法设计的基层水稳一方面可以增强其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其抗裂能力。据研究成果表示,级配设计需要采用骨架密实型级配,这样才能保证较强的抗裂性能。如表1所示,施工作业中,设计剂量及为水泥剂量为,含水量的增加需要根据天气的实际情况而定,增加值需要控制在0.5%~1.0%之间。振动成型试验机参数表面是一种上置式的振动压实设备,模拟振动压路机进行表面作业的情况,它的仪器参数与平时用的振动压路机的参数很相似。
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与击实方式之间关系密切,水泥剂量相同,1.068被确定为振动击实与重型击实最大干密度的比值,最佳含水量为0.84。混合料振动成型试件与静压成型试件相比,7d无侧限的抗压强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水泥剂量是4%。从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来讲,振动成型试件是静压成型试件的2.67倍。图1、2分别为静压成型试件和振动成型试件7d的剖面图。据图,相比于静压成型试件,振动成型试件的剖面结构密集且结实均匀、排列紧密是粗集料的分布特点,细集料及胶结料填充了粗集料的间隙,大的空隙用肉眼看不到,最终形成相对完整密实的整体。而静压成型试件的剖面比较松散,细集料及胶浆将中心的集料颗粒裹覆、胶结,但是比较松散,用手就可以剥落,粗集料的分布不均匀,可以看到很多分布在解剖面上的空隙。
3.高速公路水稳碎石基层施工的技术要领
3.1拌和厂的组织管理工作
根据实验室规定配合比,配置合格的混合料是拌和厂的首要任务,集料、水泥剂量和用水量的管理是拌和厂最重要的管理工作。
1)硬化集料堆放场地,保证排水通畅;为避免各种集料的混杂,在不同的集料堆间设置适当高度的隔离墙,可以避免因材料混杂导致级配变蒸发异性的现象出现;为防止出现离析,集料的堆放高度须低于4m;装载机装料时要按规定从料堆的底部铲装,这样可以防止粗料滚落过程出现的离析现象;为避免材料之间的混杂,料仓之间需要设置加高隔板;除此之外,为防止4号被雨淋,需用东西将其覆盖。
2)每天施工前要对混合料筛分,检查其级配比与目标配合比是否相配。
3)生产工作必须严格控制水泥的剂量,水泥剂量比设计高 0.2%。加强测试,实时观察混合料有没有出现灰条、灰团,色泽不正常、离析等现象。
4)为补偿施工中出现的蒸发损失的水分,施工拌和的含水量于最佳含水量相比,即大约0.5%~1.0%。根据集料含水量、气候及气温、距离等的变化调整水量的增加量。
3.2混合料运输工作
因为夏季气温高、蒸发快,为减少水分损失,必须在45分钟内将混合料运送到摊铺现场并将其覆盖。装料时要利用3次装料法,这样可以减少混合料出现离析的现象,再将导向板设置在出料口,保证混合料顺利滑落到车厢内。
3.3混合料摊铺工作
为防止出现纵向接缝,将2台摊铺机一起摊铺、碾压。摊铺过程中,为了保证摊铺机受料斗内始终有一定量的混合料,尽量将其后端闸门开大,根据实际情况转变螺旋分料器的转动速度,保证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保持连续、稳定的工作状态。安排专业人员检查摊铺机,一旦发现离析现象及时将其铲除,再用新拌的混合料填补。铺筑前将少量水泥浆洒在下承层表面,然后摊铺上层有益于良好联结的形成。
3.4混合料压实工作
进行混合料压实时把最大的碾压长度确定为约 30米,碾压的延迟时间小于2小时。碾压工作要遵循先轻后重、先边后中、由内到外的原则。首先用钢轮压路机在全宽范围内进行初压(静压),然后再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直至按规定完成压实工作。碾压的速度需控制在2~3km/h范围内。此过程中需要将混合料的含水量控制在最合适的数值,若表面水分蒸发较快,要有专门的人洒水补水;若有“弹簧”、松散、起皮等问题,必须派人以最快的速度翻开并换新拌混合料再碾压。只有将碾压轮重叠量控制为轮宽的1/3,才能使轮迹消失。
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出现的原因剖析
由于车辆荷载的作用,沥青面层会因基层裂缝导致的反射裂缝出现一些病害,所以施工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减少裂缝产生。基层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水泥剂量过高。水泥剂量的大小与水泥稳定碎石温缩、干缩变形成正相关,水泥剂量越大越碎石越容易裂开。
2)级配不合理。细集料含量,特别是粉料(不大于0.075毫米)含量的大小与水稳碎石的收缩程度呈正相关。
3)混合料易离析。离析现象会导致不同地段、上下层间的干缩、温缩产生不均匀的情况,裂缝容易出现。
4)碾压时含水量大小的影响。碾压时含水量的大小与基层成型后蒸发散失水分的多少、形成裂缝 可能性的大小成正相关;如果含水量较小,混合料很难达到规定的压实度,混合料的抗裂性能得不到保障。
5)压实度对整体性的影响。如果压实度欠缺,不能保证基层的整体性,减会弱强度及其性能,抗裂能力变弱。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6)保养措施和交通管理工作。保养方法不对导致表面水分蒸发过快,裂纹很容易出现。除此之外,施工车辆尤其是重型车辆如果在铺筑沥青面层之前经过,很容易导致基层断裂,裂缝产生。根据本高速公路已成型的基层段落分析,因为骨架密实型级配是此混合料设计原理,再加上水泥剂量不高,所以裂缝比较少见。
5.结论
在水稳碎石基层施工时,要从多个角度对施工进行控制,合理进行配比。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水稳碎石基层的施工质量可以达到规定要求。本工程施工后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水稳层的裂缝比较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校企合作 毕业设计 实践性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期间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既是对在校大学生所学知识的最后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实践程度,为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天的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企业与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迫使许多高校开始思考原有的办学模式,不得不改革传统象牙塔毕业设计模式,寻求毕业设计与社会实践接轨的途径。而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学校与企业的最佳对接形式成为高校增强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最佳模式。
1 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毕业设计选题虚拟化,缺乏实践性
目前,很多高校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采取导师指定或学生自选课题,这些题目和企业项目无任何关联,选题不能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多以理论为主,实践性、针对性不强,且目前的毕业设计(论文)基本在校内完成,最终只要完成论文部分即可,依然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这种模式并不符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有些高校甚至通过毕业考试的形式完成对毕业生资格的考核,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1.2毕业设计(论文)的地位正在下降
缺乏以企业为依托的毕业设计容易进入全面的概念化状态,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很多高校都在讨论由于毕业设计质量的下降以及毕业论文大量出现重复和抄袭现象而取消毕业设计(论文)。原因之一,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与找工作的时间冲突,毕业设计无形中成了学生的负担,学生敷衍了事。毕业设计(论文)成了一种形式,渐渐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另一个原因便是毕业设计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2 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无论从选题、指导还是硬件设备等方面,都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了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使毕业设计(论文)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又能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进人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2.1选题依托企业项目,提高毕业设计实战可行性
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很多高校正在尝试的教育模式,依托企业项目为选题对许多毕业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对企业实际项目的兴趣远远大于自选虚拟题目,经过实际项目的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学到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和实践技能,选题质量得到保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并在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对高校培养方案的实施更具应用价值。
2.2校企合作改革毕业设计模式,促进校企双赢
企业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的同时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协作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的毕业设计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和需要,实现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企业成为整个过程中的主体,依托行业实践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双师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学校导师制转变为校企双师制。该模式既提升了毕业设计质量,又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优势,实现校企双赢。
2.3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成为今天国家和高校关注的重点之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关键因素。用人单位希望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岗位,因此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和社会各界企业单位的联系,积极鼓励学生在企业里面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种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提升质量,另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加深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用毕业设计的方式搭建学校与社会、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让企业更加了解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水泥,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理论、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对面层的技术要求都较为严格,如要求采用玄武岩集料、优质改性沥青、SMA路面等,然而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还应当重视基层质量的提高,否则可能造成更大的浪费。半刚性基层作为主要的承重层,其材料性质和整体质量,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在优质基层的前提下,优质面层才能充分体现优越性。
一、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的使用经验表明,半刚性基层的设计,从设计厚度来看,特别是近10年来往往都具有较大安全储备。然而,我国高速公路的现状却是早期破坏现象严重,这当中,由半刚性基层引起的荷载型裂缝和非荷载裂缝是重要原因之一。荷载型裂缝表现为局部路面产生网裂、形变,以及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出现坑洞等:非荷载行裂缝则在最初往往形式上表现为单独、较为规则,并且不影响承载能力。荷载型裂缝与基层整体性不好、不均匀性有关,而非荷载型裂缝则与基层材料的温湿度变化有关,两者都受施工质量的显著影响。
反射裂缝,由于水分的渗透,降低基层与土基的承载力,从而加剧路面破坏,进而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缩短使用寿命,这已成为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的主要缺陷,也是造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通过实例对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对基层的质量的影响进行阐述。
二、工程概况
本项目全长38 km , 整体线路走向呈东西走向,途经微丘、重丘区, 地层以亚粘土、泥质岩、砂岩和粉砂岩为主。设计为双向4 车道, 宽26 m , 路面结构20cm底基层+40cm基层+8 cmSUP-25 粗粒式沥青下面层+6 cm SUP-20 中粒式中面层+4 cm SMA-13上面层。
三、配合比设计理论
1、本项目提出了全新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振动形型法,其是利用振动压实仪,在与现场压实机械相匹配的固定配重,振动频率、振幅和振实时间条件下的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1.1、振动成型法改变了现行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方法对基层抗裂性能考虑不足,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重型击实法不能有效模拟基层实际施工环境,从而造成设计出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水泥剂量偏高,干密度偏小的缺点。
1.2、振动成型法包括“振动压实试验方法”和“振动压实成型试验方法”,前者主要对给定水泥剂量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在不同含水量时进行成型试验,用于测算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量。后者主要用于对给定含水量和水泥剂量的水泥混定碎石混合料进行试件成型并进行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检测。
2、振动成型法对集料的要求
2.1 碎石质量如下:
(1)压碎值不大于25%;
(2)粗集料针片状含量不大于15%
(3)水洗法集料中小于0.075含量粗集料不大于2%,细集料不大于15%
2.2 水泥
初凝大于3小时,终凝大于6小时,42.5水泥3天强度大于17mpa,
28天强度大于42.5mpa.
2.3 集料分档
具体规格如下:
0~2.36mm、2.36~4.75,4.75~19mm、19~31.5mm,将细集料分成两档主要原因有:
2.3.1细料和粉料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质量有显著影响,若细料和粉料含量控制不严,那么基层的开裂几率大大增加。
2.3.2水稳混合料中0.6mm以下粉料含量较高时,基层收缩裂缝明显增加。
2.3.3 2.36mm和4.75mm是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设计中的关健筛孔,对混合料合成级配及整体性能影响较大,将4.75以下分成两档有利于控制细集料和粉料含量,同时也有利于优化混合料级配。
3、混合料级配
振动成型方将混合料设计成骨架密实型结构,减少细集料用量。
四、原材料质量控制
1、水泥。水泥作为集合料的一种稳定剂, 其质量对集料质量是十分重要, 施工时选用终凝时间较长, 标号较低的水泥。为使稳定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拌和、运输、摊铺、碾压以及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 不应使用快凝水泥、早强水泥。按合同要求本标段使用425#普通硅酸盐海螺缓凝水泥。
2、碎石。
材料出厂地:浏阳市南方矿业有限公司(官渡矿场)
材料规格、质量:
1)、具体规格如下:
0~2.36mm、2.36~4.75,4.75~19mm、19~31.5mm
2)、碎石质量如下:
(1)压碎值23%;
(2)粗集料针片状含量12%;
(3)0.6以下颗粒的液限24,塑限指数8。
(4)0~4.75集料中小于0.075含量为9%。
五、施工过程控制
1、厂拌设备的选型。拌和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合料拌和质量, 而拌和设备好坏的关键要看骨料、粉料、水等各种物料的配合比精度是否能够得到保证, 本标段选用WBC600 型水稳拌和楼,该设备采用电磁调速控制系统, 能较好的保证各种物料的配合比, 且拌和均匀, 性能稳定。
2、严格控制水泥剂量。水泥剂量太小, 不能保证水泥稳定土的施工质量;而剂量太大, 既不经济, 还会使基层的裂缝增多、增宽, 从而引起沥青面层相对应的反射裂缝。所以, 必须严格控制水泥用量, 做到经济合理, 精益求精, 以确保工程质量。
3、混合料的含水量控制。厂拌混合料现场, 每天由后场专职试验人员在早上、中午、下午时间分别测定各种集料的含水量, 根据施工配合比设计的最佳含水量指标, 结合当天的气温、湿度、运距情况确定混合料拌和时的用水量。前场负责检测压实度的专职试验人员, 在混合料摊铺整型过程中应及时测定混合料的含水量, 及时指挥压路机碾压, 力求在最佳含水量条件下碾压, 尽量避免由于含水量过大而出现“ 弹软” 、“波浪” 等现象, 影响混合料可能达到的密度和强度,增大混合料的干缩性, 使结构层容易产生干缩裂缝;或由于含水量偏小使混合料容易松散, 不易碾压成型, 也会影响混合料可能达到的密度和强度。所以只有严格按规范施工, 加强每一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 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4、混合料的运输应避免车辆的颠簸, 以减少混合料的离析。在气温较高、运距较远时要加盖毡布, 以防止水分过量损失。
5、混合料摊铺接缝的处理。接缝有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两种, 当摊铺机宽度足够时, 整幅摊铺时不存在纵缝接缝问题。当摊铺机的摊铺宽度不足时, 采用2 台摊铺机一前一后同步向前摊铺混合料, 并一起进行碾压, 这样也可以避免纵向接缝。由于本标段结构物较多, 一般情况下都以两结构物间为一施工段落, 避免了横向接缝, 如有特殊情况需设置横向接缝, 其处理方法是将摊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未经压实的混合料铲除, 将已碾压密实且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要求的末端挖成一横向垂直向下的断面, 摊铺机返回到压实层的端部,用木垫板垫至虚铺高度, 再摊铺新的混合料, 继续下一步施工。
6、混合料的压实。混合料经摊铺机摊铺成型后, 即可用压路机碾压, 碾压长度需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 如果实测混合料的含水量高于最佳含水量, 且气温较低时可适当延长碾压长度, 如果混合料已接近最佳含水量且温度较高蒸发快时, 应缩短碾压长度, 确保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压实机械配制3台30t振动压路机,1台27t轮胎压路机。
7、混合料的养生。对已完成碾压并经压实度检测合格后应立即进行养生, 不能延误。养生可用不透水的塑料薄膜覆盖或用湿砂覆盖进行养生, 也可用沥青乳液进行养生, 还可以在完成的基层上即时做下封层, 利用下封层进行养生,同时也可在已完成的混合料中直接洒水养生。按技术规范的规定养生期应不小于7 d , 在养生期间应由专人负责限制车辆行驶, 除洒水车外, 绝对禁止重型车辆行驶。本标段采用两种方法养生, 加盖塑料薄膜和洒水车进行养生。
结束语
根据振动成型设计出的水稳基层混合料,和以往混合料最大的区别在于粗集料用量增加,细集料明显减少。并通过施工过程及原材料的控制,本项目水稳基层横向裂缝几乎没有,项目完工通车两年,沥青路面几乎没有横向裂缝,达到了最初的设计预期。
通过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利用先进合理的配合比设计理论,严格按照规范组织施工,规范拌和、运输、摊铺、碾压、养生等各个环节,保证组织管理到位,路面早期破坏还是可以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孙勇,鞠昌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质量控制和检测[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7(02)
[2] 潘兆平,黄晓明.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材料水泥剂量范围试验[J].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8(04)
关键词:水泥;砂砾;基层骨架密实结构;配合比设计方法
水泥稳定级配混合料是当今国内外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半刚性基层材料,其中又以水泥稳定碎石性能最为优异,使用范围较广泛。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由水泥、级配砂砾、填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拌和、摊铺、碾压并养护而成的一种结构层。它具有较高的强度,有一定的板体性和较好的稳定性。骨架密实结构同传统悬浮密实结构相比,具有能够形成有效的骨架嵌挤结构、提高抗压强度、降低水泥用量、有效减少路面裂缝的发生等突出特点,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设计理念下沥青路面底基层、基层病害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1 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
1.1水泥 要求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32.5 MPa;水泥细度、安定性等应符合规范要求;使用缓凝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禁止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同时要求水泥初凝时间3h以上,终凝时间不小于6 h。若采用散装水泥,在水泥进场入罐时,要了解其出炉天数,刚出炉的水泥,要停放7 d,且安定性合格后才能使用。
夏季高温作业时,散装水泥入罐温度不能高于50 ℃,高于这个温度,又必须使用时,应采用降温措施;冬季施工,水泥进入拌缸温度不应低于10 ℃。
1.2砂砾 砂砾取自施工所在地的泾河中,保证材料均匀和含泥量控制在规范规定范围内。在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要控制两个方面:①砂砾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 mm;②4.75 mm以上砾石含量不应低于60 %。
1.3水 一般采用人畜能饮用的水。
2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设计方法
2.1主骨料级配确定
2.1.1确定骨料规格D0(一般选取2~4 cm料),将一定质量的此粒径的骨料分三次放入击实筒中,每次按重型击实98次后量测其击实后的高度,计算其击实密度,算出空隙率。
2.1.2以D0用量为100,D0的下一级为l/2 D0(1~2 cm),以D0用量的5 %为步长,将D1逐次掺入D0中,每次掺入后,击实,测定击实密度,建立填充数量与击实密度关系曲线。
2.1.3选择D1的合理用量,测得最佳的填隙率。以此类推,进行二、三、四、五级填充,最后分别得到各级粒径的最佳填充比例,即主骨料的级配。
2.2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2.2.1组成设计原则:①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级配应达到骨架密实结构,集料粒径大于4.75 mm的骨料含量宜在65 %以上,大于2.36 mm的集料含量宜大于80 %,小于0.075 mm颗粒含量宜接近0,最大不应超过3%;②在达到强度的前提下,采用较小水泥剂量,但应考虑施工的不均匀性;③改善集料级配,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用量不宜大于4.2 %。
2.2.2水泥剂量的配制可采用:2.5 %、3 %、3.5 %、4 %、4.5 %五种剂量。
2.2.3每种剂量的试件制取13个(最小数量)。
2.2.4试件必须在规定的温度(20±2 ℃)保湿养生6 d,浸水养生1 d后测定无侧限抗压强度,计算结果的平均值、偏差系数,并计算RX(1-1.645Cv)是否大于Rd(设计强度)。
2.2.5根据设计剂量做水泥延迟时间对混合料强度的影响试验,并通过试验确定应该控制的延迟时间。
2.2.6骨架密实结构水泥稳定砂砾(碎石)建议级配。
2.3配合比验证结果
2.3.1根据确定的最佳含水量,拌制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按要求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97 %)制备混合料试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6 d浸水24 h后取出,做无侧限抗压强度。
2.3.2最终确定的生产配合比为:37.5~19 mm砾石:19~4.75 mm砾石:4.75~0 mm石屑=(28 %:37 %:35 %)。按此配合比生产的混合料骨架结构好,集料依次从大到小的逐级填充,颗粒与颗粒之间紧锁嵌挤,基本能满足骨架密实结构的要求。
2.3.3在生产控制中严格控制混合料中4.75 mm以上砾石含量,控制在65 %~70 %之间,从而能保证整体结构中骨架的良好形成。
2.3.4室内浸水7d无侧限抗压强度,R0.95大于3.5 Mpa。一般在3.5Mpa~4Mpa之间。水泥剂量为3.5 %~4 %之间。
2.4现场取芯质量情况 在正常施工季节中项目的底基层一般在3~5 d内钻芯取样完整、密实,3 d及7 d 150 mm芯样无侧限强度能达到2.5 Mpa及4 Mpa以上,从芯样压裂程度来看强度主要来自结构中各集料骨架强度。
3 配合比设计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黑龙江省铁通高速公路,设计路面底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砂砾。级配组成采用骨架密实结构进行设计施工,设计强度为2.5MPa。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对骨架密实结构级配进行试验分析,选择合理的级配组成配比;另一方面,从填料、结合料入手,改变传统观念,摸索出了一些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水泥用量,同时减少裂缝的途径。
3.1级配组成 采用骨架密实设计思路和方法,并参照《铁通高速公路路面施工细则》的建议级配,经工地试验室的反复试验,最终选定的级配如下:
3.2水泥用量
根据规范水泥用量设计方法确定水泥用量。
3.2.1减少砂砾料的含泥量 针对大多数地区砂砾含泥量均较大的情况,建议采用砂砾分级或通过5 mm筛孔控制集料中细料的含量和塑性指数,以减少水稳集料中的粘土含量。
3.2.2掺加石屑 石屑一般具有粗糙、棱角性强、含粉量高等特点,并且通常料场为了满足石屑在面层中的使用,含泥量很小。因此,一方面石屑的添加增加了骨架的内摩擦阻力,提高了底基层强度;另一方面,石屑中的矿粉本身具有的胶结能力进一步对提高强度起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对降低水泥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