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7:57
序论:在您撰写智能建筑概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质量控制
在智能建筑电气施工中,电气工程师应对所负责的电气工程质量具有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深入、细致的搞好电气工程的技术、质量、进度、签证、安全等管理工作。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开工前,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应首先熟悉电气施工图纸,并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查对土建施工图与电气施工图,列出哪些部分有交叉施工,根据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对有关基础型钢预埋、支吊架预埋和线路保护管预埋等,排出配合交叉施工计划,确定准确配合时间,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并存配合施工之前,将各种预埋件制作好,并做好必要的防腐处理,充分做好施工前技术与材料准备工作。
2、施工过程中的协调环节
2.1适时办理交接手续
专业队伍一进场,总包单位就要求限时扫管,办理交接手续,否则不让穿线。而专业队伍从自身效益出发,匆忙办理交接手续怕漏项,总是一边穿线一边扫管,拖延时间。针对这个问题,管理人员要要求专业队伍增加人力,集中扫管,抓紧办理交接手续。
2.2现场督促补管
在穿线过程中,经常遇到管路不通和漏做管盒的问题;开始总包方的对漏做的管盒处理比较容易接受,时间一长,就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拖着不补。为此,尽量要求弱电专业施工方将漏做的管盒一次查清、搞准确,并耐心与总包方说明。
2.3分清专业施工界面
强电和弱电的施工设计图纸界面往往分不清,如气体灭火控制屏的220V电源线、空调机的控制柜至电源箱间的管线等虽属于强电的范围,但在强电施工单位仔细审图,及早提出问题,并通知设计单位进行修改,让强电方施工有依据,避免扯皮现象。
2.4耐心磨合,交错施工
跨专业之间的施工、调试需要仔细安排,早作分析,协调进行。如:在电磁屏蔽工程的施工中,施工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各专业问的协调配合。电磁屏蔽在挂网时,要涉及到土建和风、水、电等专业的协调配合,而各专业一般只为自己进度着想,只顾自己施工方便,技术交底不深,从而产生互相埋怨、吵闹情绪。甲方、监理人员要深入现场,掌握各专业施工进度,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土建施工时要督促风、水、电等专业的配合,电磁屏蔽施工前要组织各专业施工队的汇签,制定局部的施工进度配合计划,检查落实每一步琐碎的施工工序等等。做到各专业施工逐步适应计划,以期达到较好的磨合,得到较高的质量保证。
3、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中必须根据已会审后的电气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中若发现图纸问题应及时提出并处理,不允许未经同意擅自变更设计。
严格推行规范化操作程序,编制符合规范、工艺标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程序。每道工序未经有关人员在验收表上签字,不得进行下道工序,记录好工作日志,防止监督流于形式。在施工阶段要严把材料质量关,推行质量控制卡措施,每种材料要有完整的资料(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复测报告等)并经过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签字才可进场,将不合格材料进入工程的门路堵死;其次要严格控制分部工程的质量关,重点是:工序的质量控制。在施工阶段中质量控制要注意细节部分,重点检查和控制。
3.1基础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预埋、预留工作。这一工作要求电气专业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墙体今后渗漏;对需要预埋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柜基础型钢等预埋件,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到位及时埋入,不得遗漏。电气施工安装中,管理人员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才能把好质量关。
3.2主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首先必须分清工程中的重点环节。在电气工程质量监控巾,确定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三个重点设备交接协调环节,明确关系,制定措施,根据规范进行超前监控,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其次,必须在监控好重点环节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促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电气工程要与土建工程紧密配合,根据土建浇注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的做好电管铺设工作,这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关键工作,做的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整个电气安装工程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浇注混凝土时,电工应留人看守,以防振捣混凝土时损坏配管或使得开关盒移位。遇有管路损坏时,应及时修复。
3.3装修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砌筑隔墙之前应与土建工长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因为将按此线确定管路预埋位置及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的位置、标高。抹灰之前,电气施工人员应按内墙上弹出的水平线和墙面线,将所有电气工程中的预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核实一遍,符合要求后将箱盒稳定好,将全部暗配管路也检查一遍,然后扫通管路,穿好带线,堵好管盒。抹灰时配合土建做好配电箱的贴门脸及箱盒的收口,箱盒处抹灰收口应光滑平整。
4、设备安装环节的质量控制
由于电气工程专业性强,在工程投资少、时间紧、作业面宽、工程繁杂、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若不分轻重环节,势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在监控过程中,应认真学习、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分析工程实际、抓住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坚持报难制度、处理解决关键性质量问题、避免施工中的偷工减料和系统混乱状态的发生。
4.1配电装置
配电装置是电气工程的核心,它如同人的心脏,一旦出了毛病,人员和设备就无法正常工作,造成供电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失去安全感。为此,对配电装置从设备进货到安装调试都要毫不放松,严格按图施工和规范验收。
4.2电力电缆
电缆是输送电能的载体,若质量不高,就会造成火灾等事故的频繁发生。工程中电缆集中、数量多,规格从4~185ram2的三芯至五芯电力电缆不等,如不分门别类、严格审查,就会出现施工混乱、以次充好,造成运行中电缆过热、发生危险的现象。
4.3配电箱
配电箱是接受电能和分配电能的表量,也是电力负荷在现场的直接控制器。要使工程中的动力、照明以及弱电负荷能正常工作,配电箱的工作性能至关重要。工程中配电箱型号复杂、数量多,大部分配电箱还受楼宇、消防等弱电专业的控制,箱内原理复杂、设制严格。
电气系统施工队多个专业又有自己的使受用特点,在设计中受各方干扰的情况较多,会造成设计修改通知单增加,配电箱内的设备和回路修改多。若施工单位在订货时只考虑按蓝图订货而忽视修改,在安装时只顾对号入座而不仔细地进行技术审核,就满足不了
有关专业功能的要求。甲方、监理方应对现场的配电箱按设计修改通知单逐一核对,纠正开关容量偏大或偏小、回路数不够的错误。电气设备的上下级容量配合是相当严格的,若不符合技术要求,势必造成系统运行不合理、供电可靠性差,埋下事故的隐患。
5、电气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编制针对本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组织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设专职持证上岗的安全员。
5.1建立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
5.2建立技术交底制度,向专业电工、各类用电人员介绍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总体意图、技术内容和注意事项,并在技术交底文字资料上履行签字手续,注明交底日期。
5.3建立安全教育和培训度,定期对专业电工及用电人员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和培训,凡上岗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严禁无证上岗。
6、结语
总之,在电气工程施工中应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应根据工程的自身特点,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有效的动态控制,做好技术交底,认真管理好从材料采购、施工过程到工程验收的全过程,并且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提高电气工程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2.
[2]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智能建筑设计技术[M].第二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0.
[3[GB50305-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时期。在投资决策完成后,工程设计便成为了重中之重。工程设计是对工程全面的规划,是对整个工程实施意图的具体描述。设计概算用是在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在工程建设的规模、结构形式及使用基本确立下来后形成的,设计概算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离不开好的设计概算。
1.设计概算的重要性
设计文件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设计概算,设计概算是对建设工程预期造价所进行的优化、计算和核定。从建设项目总造价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到建设项目承包合同的签订都是以设计总概算为依据的,设计总概算同时也是控制基本建设拨款以及施工图预算和考核设计经济合理性的重要依据。设计概算的主要内容由建筑安装的工程费、购置设备及工器具的费用、银行贷款利息和工程建设中不可预见的其它费用等部分组成。在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是项目计划任务书中,设计概算通常依据产品与规模等因素实施测算,具体的编制也是由设计部门负责的。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总体项目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设计不管分为几阶段施展,在初步设计中对编制项目设计概算那是必须的,目的在于落实项目的总投资额度及其构成,设计概算在经过有关部门的核实和批准后,项目建设投资的最高额度就形成了;2)作为实施项目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依据。一个项目的优劣在评价的时候,必须对建设项目的每个技术经济指标实施综合考核,在对包括工程项目的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和贷款偿还期等等多个经济指标进行计算时,都必须以建设项目设计概算的基础;3)作为确定和控制项目阶段投资额的重要依据。工程项目特别是大型建设项目建设期都比较的长,建设通常是分阶段实施的,设计概算一般要按照阶段设计的要求来确定建设项目阶段性投资额;4)作为实施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投资包干的重要依据。具体的操作是根据已经批准的设计概算,项目单位与项目主管部门完成包干合同的签订,建设项目实行投资包干制,项目单位进行建设项目工程招标标底确定的基础也是经过批准的项目设计概算,做到不超过此项目设计概算;5)除此以外,设计概算是编制建设项目年度建设计划和确定项目贷款额度的重要依据。
2.设计概算的编制原则
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工作,设计概算在编制时,来不得半点马虎应把握以下原则:1)国家的建设方针和经济政策要严格遵守,按照国家有关概算的编制规定和费用标准严格执行,以国家的有关法规、规章和标准等为重要依据完成概算的编制;2)编制设计概算时,设计意图必须要仔细琢磨,要能完整且准确地反映设计的内容。依照设计文件和图纸资料对工程量实施准确地计算;3)必须以提高设计概算的准确性为重要原则,从业人员应实事求是地对建设环境、可能影响造价的众多因素认真地调查和研究,并与拟建工程的实际相结合,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当地的价格水平;4)对于定额、指标、价格和费率等多项编制的依据要正确的使用。结合现行工程造价的构成,依照相关部门的价格信息和价格调整指数,结合建设期的价格变化因素进行深层次地思考,使得设计概算能尽量反映出设计内容、施工条件及实际造价。
3.设计概算的编制流程和内容
编制设计概算通常按如下的顺序完成相应的内容:1)对设计图纸、意图,及各类工程具体的资料、文件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总概论,了解设计上有无特殊要求的工程施工项目,做到事先研究,确保施工时能妥善处理。对于没有定额有能够选用的新事物,通常根据编制定额的原则和方法,编制补充定额;2)对外业资料进行整理,核实主要工程量,按照概算定额的要求实施分析汇总,摘取计价工程量。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却是编制设计概算的基础资料,直接关系到设计概算的质量;3)全面的分析施工方案, 结合施工方法和现场具体条件掌握项目划分因素,从实际出发,选用正确的工程定额,合理取定各项费率标准;4)以编制工程造价的有关规定为依据,编制计算工、料、机预算价格的各种计算表和汇总表,还有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综合费率计算表;5)以摘取的工程量费用概算定额为基础,编制分项工程概算表和建筑安装工程费计算表;6)编制工具、设备和器具购置费计算表,还有工程建设其它费用计算表;7)编制汇总、工程总概算表和分段汇总表,还有人工、主要材料和机械台班数量汇总表;8)完成编制说明的书写,经复核、审核后出版。
4.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设计概算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作用
设计概算质量的高低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有着直接且较大的影响。加强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工程造价的约束机制进行强化,并规范价格行为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任务所在。因此,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是与设计概算工作的重视程度分不开的,充分发挥设计概算的职能作用,能切实提高工程的造价质量。
工程实例:某占地53 000 m2的安置房建设工程,等设计初步方案出炉后,设计院出具的设计概算如表1“优化前”列所示。
设计阶段处于项目即将实施但又没有实施的阶段,设计工作必须细致细致,这个阶段的工作的成败可以避免施工阶段不必要的设计变更,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为此,进一步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调查,并结合工程投资的实际,对设计方案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运用价值工程方法,优化住宅小区规划和平面布置,以及单元组成,对户型和住宅面积、层高、层数和净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合理选择结构方案和建筑材料,优化后得到的设计概算如表1中“优化后”列所示。
通过对比前后两次的设计概算,我们能够发现在设计阶段推行限额设计实行造价控制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承担工程设计的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工作细致度对控制工程造价起着主导作用。总的来说,推行限额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限额设计就是根据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对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实施控制,同时各专业在保证使用功能能达到的条件下,依据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保证不超出总投资额。其中分解工程量和投资额是进行限额设计的主要且行之有效途径和方法,具体做法是将上阶段审定的工程量和投资额分解到各个专业,接着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如此层层分解,最终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投资限额。
5.结语
【关键词】智能科技;建筑行业;施工安全
当前,研究者们把人工智能技术与建筑行业各专业领域知识相结合,使得智能科技在建筑设计、结构、电气、施工图生成、施工工序应用、建筑工程预算、建筑效益分析等领域中取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2]。已有许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在建筑行业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各种安全事故频发,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仍然无法得到保障。试想如果我们把VR安全体验馆、全时视频监控系统、多媒体安全教育培训工具箱和人员定位系统等全面应用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去,将会给我国建筑行业带来怎样的福音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一、建筑施工行业的安全特点
建筑施工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2018年中国GDP为90万亿元,其中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3.5万亿,对国家GDP贡献超过25%。据相关统计,截止2018年上半年,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企业)有85993个,从业人数将近4500万人。行业市场规模大、从业人员多,但是建筑施工行业因其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和从业人员个人素养问题,呈现出较高的危险性。其行业主要安全特点概括如下:
1.人员流动性大。建筑施工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员流动,一项工程建设完结后便在其他地方开始新的工程建设。建筑从业人员也是不固定的,他们大都不是正式员工,流动性很大。而且施工期也不固定在某一季节,往往要经历较长时间,防护措施也要根据时间不同而不同,大大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
2.施工环境复杂,露天作业和人工作业多。建筑施工行业涵盖市政、路桥、房建、水利等各个施工种类,其作业环境大多暴露在露天自然环境中,受气象、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约束性大,且环境复杂多变,不可控因素多,很多施工现场常常处于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或者荒漠高原之上,本身客观条件就具有极高安全风险。另外建筑施工大多数需要人工操作,机械自动化水平低,并且存在交叉作业的情况,也导致了极高的安全风险。同时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之恶劣环境影响,导致作业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更容易导致各种安全事故。
3.建筑施工变化大,规则性差,不安全因素随形象进度变化而变化。由于工序不同,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不同,所存在的风险因素也不同,这些都给安全管理带来诸多困难。而现如今的安全施工管理与控制方法是非常单一的,有的只是凭借经验管理,很难形成详尽、统一的管理规范。
二、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管理的现状
1.建设单位安全管理水平低下
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传统粗放式管理在建筑施工行业中仍占主流,对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缺乏重视,针对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安全检查走马观花,敷衍了事;问题整改不够深入,管理不够严格,导致安全管理上下脱节,进而使得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不断上升[1]。
2.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受国情影响,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养不高,安全意识淡薄。加之施工单位缺乏有效的安全培训手段,不重视安全警示教育和安全体验教育,只重痕迹管理,不重培训效果,施工作业人员不能有效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操作规程,在生产中凭经验作业,埋下了安全隐患,导致不必要的安全事故,进而影响施工进度,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3.安全监控薄弱,现场控制不力
建筑施工行业的生产现场,大多覆盖区域广,作业人员和设备多,但是缺乏监控手段和设施,主要依靠现场安全员盯控,导致监控盲区和死角多,不能有效掌控作业人员生产操作情况,对重点区域缺乏监控手段,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现场安全控制不力。
三、智能科技应用对建筑施工生产安全的改善
根据对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施工安全特点和当前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我们亟待将智能科技引进到建筑施工行业的生产安全管理中来。下面分析一下上述智能科技应用对建筑施工行业安全改善的作用:
1.VR安全体验馆
建筑VR安全教育体验馆是集安全教育、质量样板、绿色施工为一体的体验馆,它主要是结合VR眼镜让体验者在动态漫游状态下更加真实的体验电击、高空坠落、洞口坠落、脚手架倾斜等效果[3]。
VR安全体验馆在当代建筑行业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1)新兴科技体验激发了工人参加安全教育的兴趣,工人对安全事故的感性认识也会增强;
(2)虚拟场景建设不再受场地限制,可最大程度模拟真实场景下的安全事故;
(3)体验者进入虚拟环境可对细节部位节点、优秀做法进行学习,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同时还可进一步优化方案、提升安全系数;
(4)虛拟环境中的质量模型样板有效避免了材料和人工的浪费,符合绿色施工理念。
2.全时视频监控系统
建立统一的网络数字化视频监控、视频会议和应急指挥平台,我们便可以结合内部机构行政办公应用的各个系统,实现视频会议、监控于一体的平台建设,并能够与OA、质量系统、安全系统、技术管理系统等无缝结合,进而实现多重应用效果:
质量系统+视频监控=实施现场质量监控
安全系统+视频监控=实时现场安全监控(防患于未然,消灭隐患于萌芽)
技术管理系统+视频会议=技术专家在一线
项目管理系统+办公系统+视讯系统=最快捷的上情下达=零距离管理
3.多媒体安全教育培训工具箱
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集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教室主要功能于一个工具箱中,便于建筑施工企业安管人员在现场随时随地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并以培训自动化、多媒体化的优势彻底解放其繁重的培训工作[4]。
多媒体安全教育培训工具箱主体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内置安全培训信息系统和各种培训课件和实体,对建筑施工安全带来各种益处:
(1)便捷灵活。本工具箱在现场随时可以外接投影仪和音响开展培训工作,同时连接网络后便可成为网上学习平台;
(2)功能齐全。集建档、考勤、培训、自学、考试、阅卷、发证等功能于一体,满足安全培训各环节要求;
(3)多媒体化。培训课件全部采用动漫、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直观、生动、易于理解,对农民工具有良好的培训效果;
(4)资源丰富。培训模块单元包括丰富的资源满足建筑施工安全培训的要求,同时该工具箱连网后可定期更新培训资源。
4.人员定位系统
工地人员实时管理一直都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盲点,粗放的管理方式往往出现施工人员实时督察难,管理人员敷衍职责等问题,最终导致施工效率低下、事故频发。人员定位系统可实时精确地对作业人员进行定位,能便捷、高效地进行安全生产和考勤管理,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也为事故处理和救援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保证抢险救灾工作的高效运作。
【关键词】职业技能比赛;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
1.引言
建筑CAD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绘制建筑图的能力。CAD操作能力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上岗必备的技能。但是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广泛深入开展,传统的CAD教学模式逐渐适应不了教育教学的实践需求。为了加快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许多学校纷纷以比赛规则和评价标准为导向,对传统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以职业技能比赛为导向开展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传统建筑CAD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CAD教学中,不管是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评价考核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不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新形势的问题。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不够新颖、评价考核方式单一。
3.职业技能比赛对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3.1教学内容的选取
建筑CAD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软件操作的教学上。在课堂中会经常发现,学生实际绘制建筑图的时候这个构造看不懂,那个尺寸或图例不明白的情况,所以日常CAD的课堂教学内容也要注重建筑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这同时也是建筑CAD技能比赛所要求做到的。我们可以将CAD课堂教学和建筑制图、房屋构造等课程相结合,将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保证理论知识在“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下,尽量避免讲授难懂又不常用的内容,削减一些命令的单独讲解及机械零件图的绘制。让学生直接以绘制工程图入手,边演示边讲解,将各专业知识点和操作命令与实际工程项目图纸内容相结合。如:在讲图块这个命令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引入一套建筑施工平面图,提出问题“如何快速的绘制门窗图例”,接着引入图块命令的教学,在讲解CAD操作命令的同时对施工图纸也进行详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CAD实践操作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建筑专业知识水平。另外,在教学内容选取方面,也可以结合最新的潮流设计,展示设计理念和绘图样本,激发学生兴趣。
3.2教学手段的改进
建筑CAD课程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该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主要是指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任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会利用共享网络平台来实施项目化教学,即课程中引入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因为上课时学生实训的时间有限,要尽量压缩讲课,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所以课前录制完整的绘制流程并上传至平台。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如果遇到疑问可以自行有针对性地观看找出解决方法,进而取得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布置任务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平台上可以进行提问和讨论。在CAD实训机房利用网络平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枯燥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在线讨论,作业提交及反馈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3课堂评价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两部分组成,即授课和实训。整节课70%的时间几乎都被讲课所占,剩下的实训时间仅仅只占30%,最后的考核成绩教师就按照上机操作的成果进行打分,如此一来,学生绘图的兴趣就会日渐减少,对于教师单方面打的“分数”也慢慢失去关注。所以基于技能比赛目标导向的启示,不能机械地将授课和实训叠加,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总结,建立一套全新的课堂评价考核体系。
过程性评价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两个部分完成。将学生进行分组,利用网络互动平台,每节课布置的任务完成后,组内学生可以进行互评。互评的同时评价别人的学生也可以从被评价学生的绘制成果中得到借鉴提升。通过互评,能够让学生进行反思,看看哪些是值得自己学习的,哪一些错误又是今后自己需要避免的。由于学生互相评价的分数主观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应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客观评价,最后的评分由学生和教师给的分数综合得出。
阶段性总结采用期末上机操作考核的方式来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套试题。试题的内容可以按照技能比赛的题目来编制,并将题库上传至网络平台,题目主要由符合国家制图标准的模板文件、几何技巧题、三面投影图、轴测投影图、三维模型制图、建筑施工图抄绘等几个部分组成,学生随机抽取一套试题来进行操作。期终考核的成绩由教师评价独立完成,通过这项考核可以了解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对于CAD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绘图技巧、速度、准确性及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等能力。
4.结语
CAD技能比赛反映了当今社会对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学校CAD课程的改革起到了很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与技能比赛的目标和要求进行对比,对CAD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课堂评价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一定会促进职业教育CAD课程更好的与人才市场岗位需求对接,为毕业生的就业铺桥搭路。
【参考文献】
[1]田华.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J].科普教育,2014(1):191
智能建筑概论课程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覆盖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现场总线技术及系统集成等,它具有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工程实践性强、知识点多面广、基础内容丰富、新内容新技术更新快等特点,也存在学时少、学科交叉内容多、重点不易突出等问题。目前,智能建筑及相关系统的发展迅速,各种新技术不断应用、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而教材中对应内容基本都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对近年来涉及的新型设备和新技术介绍非常少。根据这一情况,授课时可以适当将教材进行调整,保留基础内容,删减淘汰不用或者落后的内容,增加新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相关系统、技术的有关知识,以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比如,现场总线技术包含内容十分广泛,有几十种常用的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场总线,而且每年还有各种新产品新总线技术不断应用,课堂上除了介绍现场总线技术的基本原理,要充分注意现场总线技术在建筑智能化领域应用的行业特点,重点介绍几个常用于楼宇控制领域的总线技术,如LONWORKS,BACNET,PROFI-BUS等;又如空调系统现今发展的非常迅速,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变频空调、地源热泵空调等都是近年来的主流技术,可教材中对于空调系统的介绍依然以传统的空调系统为主,课堂上除了介绍中央空调的监控原理和基本控制要求时,也要与时俱进,对这些新技术新系统进行介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基本的比较充足的课程参考资料,补充课程中应有而没有的和最新的相关材料,给学生比较足够的可读信息,让学生预先进行了解和阅读,这样就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以便充分地展开互动教学活动。相反地,对于一些过于烦琐和故作高深而又没有多大理论思维价值的内容则予以删减,以使课程内容更加紧凑和富于逻辑化。这些措施不但丰富了课程的知识面,而且直接支持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活动。
二、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传统的单一传授型教学模式,由学生为受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型学习,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新模式。
(一)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育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并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因此必须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引导学生向探究式学习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想“为什么、怎么做”,而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促使教学方式发生转变,使得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更注重于把自己置于一个发问者、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定位之中,以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过程中不自觉地发展出自己的思路和对问题的新的认识与解决方法。孔子《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说明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正确性和高明性。可以说,研究行动型参与式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对早已行之有效的古老教学方法的一种回归和在新的时代的一种探索式运用而已。教学过程中首先列出智能建筑所涉及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明确课程主要概念和所要传达的主要理念,明确体现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简明的课程逻辑框架。课堂教学中注意分解每章节的教学内容,按照大纲规定的课时分配课程内容,把每个章节的内容分解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组成部分,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方便参与教学活动,课程整体衔接性好,便于从课程一开始的“学生提问,老师解答”“、简短的随机讨论”到后来比较深入的“分组讨论并汇报”再到“参与式自由讨论”“、模拟体验”和最后的“自由畅想活动”,成为一个具有启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行动能力、逐步持续发展、最终全面提高的逻辑化过程。同时,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课下继续在相关内容上扩展知识面,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埋下伏笔。同时,教师要听取学生课程学习中的问题,还要听取学生在教师教学思路、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反馈意见,根据意见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必须综合协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智能建筑概论是一门应用系统多、技术面广、抽象性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图文声像并茂等优点,播放新技术、新系统的实例视频、教学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视听觉等感官系统合在一起,产生出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机,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介绍智能建筑基本概念时,传统课程教学中多用语言、板书或者简单ppt介绍,言语枯燥,仅有的图片也很难很难吸引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深入了解的想法。在课堂教学前2-5分钟,借助多媒体播放与当次课程内容相关的媒体资料,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从声、光、图、文中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基本了解,从而引出课堂教学重点。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及一些新技术的介绍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当然,课程的教学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在多媒体授课的同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采用其他教学手段,比如针对智能建筑应用技术的应用及体现,可以在多媒体介绍的基础上,开展当堂讨论,诱导学生多看多想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系统哪些设备采用了何种技术,与智能化的关联。
(三)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教学过程中,需要用案例联系生活实际,它从抽象空洞的说教到引导学生自己建构智能建筑的结构体系。这个过程应与智能建筑的发展、特点密切相关,智能建筑的特点就是系统众多、结构复杂、各种概念极易混杂,通过强制灌输很难帮助学生清晰认识,可以利用丰富多采的实体案例,使学生在不同应用实例中树立正确的结构观念,选取学生关注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各项要求和规范。建筑智能化的素材很多,有些可以拿来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课程教学中安排几次参观实践性环节,带领学生走入当地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建筑物,让学生近距离的观摩、了解建筑智能化的体现,仔细观察,发起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的切入点。也就是说,要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寻找共同主题,根据主题引发讨论,引导学生共识的形成,在确保讨论的主题有意义的前提下,要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醒学生发现被其忽略的某些观点,引导学生从多方位进行系统的深入的了解。
三、强化综合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智能建筑的建设并非某一专业能够解决的问题,而需要各专业在建筑设计同时,就展开并行设计,互相配合。如建筑专业在做方案设计时,不能只考虑建筑外形,为保证建筑物内有合适的光环境,则应充分考虑太阳光的利用,结合与人工照明以及热辐射对建筑结构的作用等等;再如室内空气品质的好坏,不仅与建筑、结构、装饰的合理性有关,还要涉及到室内机械通风,这些又与空调系统方案设置、与电气控制是否妥当等都密切相关。智能建筑概论课程综合性、工程实践性强,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课程教学,一方面要给学生打下必要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受到必要的、基本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智能建筑中某一监控系统为例,使学生建立系统工程的整体概念,将各种技术、应用综合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每一章节内容在具体系统工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在讲授某些具体知识点时,注意介绍该点在整个工程体系中的前后关联要点,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在把握整体的情况下钻研细节。同时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力求简洁清晰,避免枝节问题模糊本课程知识结构的主干。
四、结束语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智能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49-02
1 智能建筑简介
众所周知,智能建筑是依托现在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产业。其集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于一身,以建筑为平台,提供系统的办公自动化、通讯网络化等服务,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安全、方便、环保的建筑环境。而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也经过了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3个阶段的发展,成为智能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2.1 电气系统设计
2.1.1 TN-S系统
该系统属于低压配电系统,严格的将中性线和保护接地线分开,是标准的三相四线PE线的接地系统。其中中线和保护地线只在变压器中性点有共同接地。该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保护地线不带电,只有中性线带电,具备可靠的基准电位,对地面没有电压。但接地线不允许短线,其接在金属外壳的设备上是安全、可靠的。采用该系统的原因主要考虑的以下几点:1)通常智能建筑中单相用电设备多、负荷大、而其经常又是不平衡的,而且中性线带有随机电流;2)由于中性线带电,如果将其与保护地线连接在一起然后接到金属外壳的设备上,会有很大的危险性,并且会使电子设备相互干扰,导致无法工作;3)由于智能建筑中有很多精密的电子设备易受到电磁波干扰、要求考虑防静电接地等原因,所以采用上述连接方式。
2.1.2 TN-C-S系统
该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TN-C系统,第二部分是TN-S系统,采用了两个接地系统,其分界点在中性线和保护地线的连接点上。在智能建筑中,当供电由区域外引电流的时候,常选用该系统。与一般的系统不同,该系统在进入使用前采用TN-C系统,进入处则需要重复接地,进入后变为采用TN-S系统。该系统明显提高了线路对人员的安全性保证。但此类系统为了使得电子设备共同获得一个等电位基准点,要求系统各自从接地线一点引出,并选择正确的接地电阻值。
2.1.3安全保护接地
在智能建筑中,由于有很多强电设备、弱电设备和非带电导电设备及构件的存在,所以需要严格的安全保护接地措施。如果没有安全保护接地,当设备的绝缘损坏的时候,其外壳很容易带电,人不小心触碰到此类电气设备的时候,很有可能被电击伤甚至造成危害生命的事故。因此,智能建筑中必须采用安全保护接地设备。其主要是将电气设备不带电的技术部分与接地体之间进行金属连接,将保护地线与智能建筑中的用电设备进行连接,最好将其附近区域的金属构件也进行连接,但严禁与中线相连接。
2.1.4 直流与交流的工作接地
直流电工作接地主要考虑到智能建筑内有很多计算机、多媒体等大型设备,其要求电流稳定性好、准确度高,以满足大量信息的传输、能量转化等要求。通常采用较大截面的绝缘铜线做引线,将电子设备直流电接地,并与基准点相连接。变流电工作接地主要是将变压器中性点或者中性线接地。其中中性线需采用铜芯绝缘线,并保证其不会外露、不能与其他接地系统混接。
2.1.5 屏蔽接地与防静电接地
智能建筑中大都需要进行防电磁干扰工作,通常采用屏蔽和正确接地等手段进行。一般将设备的外壳与保护地线进行连接,要求与保护地线连接的屏蔽管路两端均进行连接,并尽可能的使室内屏蔽多点与保护地线进行连接。除此之外,因进行大量防静电工作,对室内和电气设备进行除尘清洁工作。
2.2 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应用的实例
某家保险公司业务大楼的计算机机房正在进行装修,设计施工人员采用的是单点接地连接方式。施工人员从计算机机房引出一根VV235mm 的单芯电缆,令其经过地下穿至室外30m处,并将其做一组接地电阻为4Q的闭环式逻辑接地电极。这种连接方式不仅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计算机并不能正常工作。事实上,在对计算机接地时,经常采用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静电接地和安全保护接地,而在智能建筑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首先因为在智能建筑中,采用联合接地,可以将智能建筑自身的基础钢筋和结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效果良好,接地电阻值一般为014Q以下。其次,在同一智能建筑中,采用同一个联合接地系统后,可以避免不同系统间的电位差引起的相互干扰。当智能建筑物中采用等电位联结、局部等电位联结和星形等电位联结后,利用钢筋做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将小于014Q,远远小于计算机直流接地的电阻,也符合行业标准要求。因此,在该建筑物机房内进行局部电位联结和联合接地后,计算机运行良好。
3 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3.1缺少完整、系统的行业实施标准
目前,智能建筑一系列的工序由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对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应用方面的一些细节没有详细的描述,没有太强的约束性与规范性。这给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增加了很多难度。
3.2 设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
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时经常将整个项目交由集成商负责,而他们并不了解智能建筑设计程序和全过程,没有太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设计的东西经常不符合建筑要求,有些甚至有很大危险。这样的运行环境下,电气自动化这一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项目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定会受到严重阻碍。
参考文献
[1]王厚余.低压电气装置的设计安装和检验[M].北京:中回电力出版社.
[2]陶根根.论建筑智能化工程的丙方监理[J].智能建筑,2004(8).
[3]方甲松.谈工业以太网及其与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J].智能建筑,2004(5).
关键词:智能建筑 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的概念
所谓智能建筑就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筑物。美国智能建筑学会(AIBI,American IntelligentBuilding Institute)对其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舒适性的大楼。”
建筑物运作综合智能化通常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
1.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调、通讯等等。他们各具特色,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最佳方案并完成其运行。
2.建筑物的节能运作。智能建筑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求取更高的经济效率。
3.通信自动化。利用电信网络、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为大厦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
4.办公自动化。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5.安全保卫自动化。通过各种摄像头、各种感触探测器进行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并经由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进行控制保护。
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现状
智能建筑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智能建筑的概念最初进入国内时间并不晚,大体上在80年代中以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就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国内第一座大型智能建筑通常被认为是北京发展大厦,并在此后短短几年时间里,相继建成了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一大批高标准的智能大厦。而且不仅在北京、广州等东部大城市出现了智能建筑,即便在乌鲁木齐这样远离沿海的西部中型城市也建造了智能大厦。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迎来了。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智能建筑领域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跟不上智能建筑的发展
尽管我国在"七五"期间就确定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的攻关课题,但对智能建筑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科技产品的开发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对其认识也停留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上。专业学术刊物直到96年才出现,而且很难见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深度的文章,专业理论著作更是凤毛麟角,智能建筑相关的全国统一标准规范也是千呼万唤没出来。而我国的智能建筑却不能坐等理论的发展。一座座根据自己理解的"智能大厦"迫不及待地次第而出,没有先进而成熟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实践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摸索着前进,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智能大厦"不遂人愿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
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对大厦智能化的规划往往是发展商说了算,根据他们的要求提出的设计方案也往往缺乏全面性和长远性。设计问题主要表现为BA系统设计人员不熟悉相关工艺流程、许多设计单位,BA设计人员与相关工程设计人员相互配合问题以及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计集成方面不熟悉。施工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力度不够。智能化系统涉及专业较广,且有多个施工单位,因此要协调不同工序和工种之间的接口,并在施工过程中仔细检查,确保管线敷设、设备安装正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保证系统的政策开通。实际中,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发展很快,相关设备与系统规范和标准不齐全,许多工程的智能化设备是在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的情况下投入使用的。
(三)缺少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发出一套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产品。占据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产品仍然属于国外的几家公司,如美国的江森自控、IBM、朗讯科技和Honeywell等。没有自己的产品,就没有主动权,就很难使智能建筑完全真正地适应中国国情。
(四)技术障碍
在整个智能建筑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网络频宽的限制:数据传输量迅速增加和多媒体的使用,要求有宽阔的通讯空间;使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重新分配宝贵的音波频律。在新网络科技如ATM、Frame-relay等问世后,通讯空间的问题可获部分解决,但缺乏全面而完整的数据模型,各个建筑物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另外数据安全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讯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很多机构非常关注其内部资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护其电脑和话音系统免被非法接达的问题,但如果把某建筑物隔离起来提供保护的话,就会导致无法使用更先进的通讯工具。
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智能建筑的发展核心
智能建筑发展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我国智能建筑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激烈,如何全方位提高建筑品质,是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供需双方的共同目标。开发商和消费者都把注意力投向智能化建筑的同时,“绿色”“生态”建筑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
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占有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智能建筑的发展动向也已经越来越具体化。
在技术上,发展的重点将是虚拟技术,系统合作、可视化技术;在应用上,必须密切结合应用需求,强调综合集成。目前智能建筑正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
(1)信息网络技术。基于Web的Intranet网络技术正成为建筑物和企业内部的信息主干网络,随着新世纪的到来,Intranet信息网络必将显示旺盛的生命力,Intenet/Intranet为人们的信息交流和生活方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
(2)控制网络技术。控制网络通常是指对生产过程对象控制为特征的计算机网络,从现场总线必然要发展成控制网络。进一步发展将使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统一起来。
(3)智能卡技术。保安门禁巡更管理,停车场收费、物业收费、商业消费、电子钱包等一卡通。
(4)可视化技术。是指基于网络化的视像传输、交互和提供多媒体视像服务的技术。就现阶段来讲,数字影视点播(VOD)和会议电视(MTV)均是此项技术的应用。
(5)流动办公。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可视化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向异地或移动的办公人员提供一个虚拟的办公环境。
(6)家庭智能化技术。家庭总线连接各种家电设备。
(7)无线局域网技术。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该项技术利用微波、激光、红外线作为传输媒介,摆脱了线缆的束缚。
(8)数字卫星通信系统(VSAT)。
(9)双向电视传输系统。
四、智能建筑的展望
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国内智能建筑急风暴雨式的起飞局面业已过去,现正处于一个整顿与规范的过程之中,市场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乱走向健康,一个秩序井然、和谐协调的发展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之中。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智能建筑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技术,它的内涵仍不是稳定的,还处于发展之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观念的发展都会突破平衡的局面,将会造成新的不平衡,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付出新的努力去达到新的平衡。如此循环不己,才能推动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
智能建筑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智能建筑的实施,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采取各种积极手段和高科技措施,同时,要注意智能建筑的适应性和可扩充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欢迎外商参与竞争,用于开拓国际市场,在竞争中求发展,健康有序地推进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中国的智能建筑将面向新的世纪,面对信息时代,做好一切准备迎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阎俊爱.智能建筑技术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郑洁.智能建筑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
[3] 谢秉正.绿色智能建筑工程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