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7:56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煤炭贸易企业概念
煤炭贸易主要是指法人或自然人依据相关购销合同或协议,通过采购或销售煤炭等物资实现经济收盈。身为煤源单位和电力化工用煤单位供应者,煤炭贸易企业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然而,随着各电力化工企业经营转型,国家对空气质量、环境等要求提升,煤炭贸易企业经营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打压,严重妨害了其后续的经营与发展。
二、煤炭贸易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一)信用管理薄弱,内部基础管理不牢。当前我国煤炭贸易企业受到管理风险意识和短期利益等相关因素驱使,其对客户信息管理较为忽视,并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真实经营情况及资金情况,进而在销售煤炭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一些煤炭贸易企业并未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构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导致内部基础管理不够牢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弱化了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责职能工作的具体管理与约束,提升了经营管理风险的发生。
(二)资金管理粗放,账款回收不够及时。煤炭贸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较为重视其销售量情况,而对自身资金管理多采取粗放式模式。为了眼前利益和销售量增加,对一些客户采取赊销方式进行销售进而使得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度增多,降低了资金持有量与利用率。同时,我国绝大多数煤炭贸易企业在资金管理和应收账款回款方面管理不够规范,未制定合理的账款管理奖惩制度,账款追讨、回收不够及时,造成企业大量资金被长期占用,并有可能转变成坏账损失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
(三)市场把握不准,存货储备不够准确。煤炭是国家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然而,我国煤炭行业2015年亏损面超过了90%,这种情况发生主要由于各国煤炭需求量大幅度下降,我国煤炭企业对市场需求情况把握不够准确,进而导致市场供大于求现象严重。
三、经营风险存在原因
煤炭贸易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经营存在明显不同,其一,煤炭贸易企业属于经营大宗散装交易,资金需求量普遍较大,在市场需求趋势下降的条件下,其极易发生资金风险;其二,煤炭贸易企业并不是煤炭的最终使用用户,并且煤炭质量容易受到运输途中季节环境的影响,交易过程中易由于质量问题而引发双方异议,进而造成结算价格下跌的风险;其三,煤炭贸易企业作为矿产企业和需求者之间的中间环节,一般交易战线和环节较长且复杂,囤积存货过多容易受到行业波动因素的影响进而造成经营风险;其四,煤炭运输多以铁路运输为主,当处于运输期高峰时,很难保证按时交货,或是发生运输风险,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在很在程度上增大了煤炭贸易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
四、煤炭贸易企业经营风险防控对策
(一)完善客户资信基础管理。首先,应当定期对供货企业煤炭价格,经营情况等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和了解,确保产品质量,掌握市场价格波动;其次,完善客户企业相关资信档案,对客户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和评估,根据客户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制定合理的赊销限额,按照规定进行交易与管理;最后,加强煤炭贸易企业内部管理,根据不同部门不同职责,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合理统筹安排资金运用。一方面应加大应收账款回笼,加强回收管理与考核,督促销售部门及时对销售款项进行结算,并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算,以确保货款数额正确,避免形成呆账坏账,影响资金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应坚持量入为出原则,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化调配资金。煤炭贸易企业是供应商与客户企业的中间商,应在充分考虑企业短期和长期效益之间关系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资金收益与资金风险之间的关系。
(三)全面分析市场需求变动。由于受到各国煤炭需求变化的影响,我国煤炭行业交易呈现明显下滑趋势,各煤炭贸易企业应当在当前的行业特殊局势下拓宽自身视角,增强风险防范控制能力,充分且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行业发展和实际市场需求变动情况。以行业市场经营发展为导向,与自身企业经营情况相结合,提高企业经营前瞻性和预见能力,制定科学的、合理的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并通过对经营管理目标的控制与考核,有效防止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发生。
五、结论
煤炭贸易企业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不可避免的。加强对其经营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应及时、准确的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通过利用互联网网络及时了解各国及本国行业变化情况,利用其经营前瞻性,制定科学经营目标,提升资金利用率,实现煤炭贸易企业的持续经营与长远发展。
作者:李林 单位:华电煤业集团运销有限公司
关键词:保险企业 经营风险 财务防范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保险业作为入世后开放最早的行业之一,中国保险市场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独资保险公司或合资保险公司的越来越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保险公司都要面临的问题。而保险公司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处于领先位置,关键取决于保险公司对经营风险的防范。保险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如风险选择、费率选定、通货膨胀、市场竞争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导致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效果偏离预期目标,使保险公司遭受财物损失风险。
一、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防范的重要性
(一)规范保险公司业务工作,促进公司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保险企业的生存发展愈来愈艰难,财务会计工作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二十多年历程来看,保险业务越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就越重要,财务管理工作除了要对保险公司日常的财务工作进行核算,又要对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评价和预测,这就要求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经营风险对保险公司的日常运作来说有很大影响,如果公司财务管理不当,造成财务管理漏洞,就可能加大公司经营风险,影响公司运行,降低公司利益收入。
我国一些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手段都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保险主体比较密集的地区,保险公司存在着一些财务管理漏洞:重规模、轻管理,财务监管不力,管理权责不明,为追求短期规模采取无原则的压低费率,降低保额或提高手续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等,这些漏洞的存在都给保险公司经营自身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制约着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保险公司通过提高公司经营风险的财务防范力度,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操作,引导企业实现经营价值最大化,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提高保险公司应对金融风险能力,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保险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是由公司外部环境造成的风险,是无法避免和不可忽视的。各个保险公司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和占领市场,有时会采取不适当的方式降低保险费率,影响了保险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一些基层保险公司为了完成业务指标,甚至采用虚假承保的办法增加保费收入和完成业务量指标,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保险公司为事故发生后的企业补办保险。这些违规做法严重影响了市场公平,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无形之中加大了保险公司潜在的经营风险,增加了公司财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加强保险公司管理工作,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强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提高公司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充分保护保险当事人的利益,增加保险公司利润
虽然我国保险业的起步较晚,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保险作为人们防范未知风险的有效手段,是保险双方当事人基于合同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关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的投保率在40%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较大差距。在加快普通民众保险意识宣传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自身也要增强公司实力,保险业是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行业,保险企业在经营保险业务时,必须引进专业知识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人才,这些人才对保险业务中使用的保险知识非常熟悉和了解,在进行保险工作时具有绝对优势。保险公司本着对客户负责,为客户服务的原则,保险公司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经营风险,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更要防止客户为了骗取保费而蓄意制作事故的问题的发生,通过提高自身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将潜在客户转化为现实客户,增加企业经营利润。
(四)规范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利用率
由于经营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尤其是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保险公司业务具有特殊性,关系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从一定意义上说,保险公司承担着社会保障责任,为国家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监管,实现公司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公司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降低资金不良使用率,增加公司的经营利润。
相比于一般企业来说,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完善。许多企业因为财务管理不到位、管理存在漏洞,最后导致公司爆发财务风险,引起公司的倒闭、破产。一些小企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不当、管理者对经营风险认识欠缺等问题,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企业在面临经营风险时不能有效和及时应对,导致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冲击过大,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走向破产的道路。保险企业因其业务的特殊性,公司财务管理水平较高,财务防范机制到位,管理者认识到了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资本结构相对合理,流动负债水平较低,提高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使保险企业在应对经营风险时能采取有效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完善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防范机制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行为
保险企业首先要树立依法经营的信念,自觉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保险企业要遵纪守法,促进规范而有序的保险市场的完善。制度建设不仅对保险企业而言,对其他行业的任何公司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前提和保证。保险企业要加强分支机构的管理,就必须加快公司内部财务规章制度的建设,健全现有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都依照制度进行,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在加快财务制度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员工对企业财务制度的学习,使员工在工作中自觉的按照制度办事,防范公司财务管理漏洞。企业要强化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优化企业经济资源配置,同时通过内部监督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二)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引进高素质和高学历人才
人才是企业持续生存的无尽动力,也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保障。保险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和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保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保险会计知识,熟练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熟悉保险公司财务工作流程。企业合理的分配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险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业务激励,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员工通过培训增加专业能力,提高工作业务量,增加收入。保险企业还要注意引进高素质人才,与国际保险业发展接轨,通过引进人才,改善企业人才结构,增加员工工作活力,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效益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链断裂是许多企业巨人轰然倒地的直接原因。做好资金管理,不仅可以防范风险,还可以在无形之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收益,保险业做为金融企业,对资金管理要求更为严格。保险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要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科学管理资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资金沉淀率。当前一些保险公司存在资金管理不善,结构不恰当的问题,增加了公司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保险企业要充分考虑到资金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解决好资金运用与业务增加的统一,节省资源与增加利润的统一。使资金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益。
(四)加强财务核算管理,提高财务数据使用价值
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才能体现出财务数据的价值。及时、准确、真实的记录各项收入与支出。将各类数据细化到各经营主体、各产品、各销售渠道,定期从经营主体、产品、销售渠道等不同角度对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比较,给企业经营决策者可靠的财务数据支持,不断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销售模式。提高公司抵抗风险能力,体现财务数据的使用价值。
(五)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保险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保险企业应该成立独立的财务监督小组,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监督,提高企业防范财务风险能力。企业还可以量化财务管理,建立各种指标,异常问题及时预警,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性和严密性,避免出现财务管理漏洞,杜绝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隐患,提高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只有采取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敏.浅析保险企业会计风险防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4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措施
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给国内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供求失衡,建筑市场还不规范,法律制度、企业内部机制等尚不完善,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施工企业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关键在于施工企业经营者和施工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建筑施工产品具有固定性、多样性、投资大、生产周期长、露天和高空作业比较多等特点,工程概况、现场环境、招投标、监理单位等各个方面的不利因素,都将给建筑工程带来风险。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投入使用,各种各样的风险是必然存在的。施工企业的常见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履约风险、投标报价风险等几种。
1. 合同履约风险。在我国建筑市场不规范和投标过程中各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企业面临着工程质量、工程款拖欠、材料价格等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合同的不规范签订和不正当履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市场上,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等。这些不平等条款使企业在财务上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陷入合同陷阱,直接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
2. 投标报价风险。投标是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手段,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方面对业主做出承诺,存在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不中标,施工单位损失购买标书的费用,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
3. 诉讼风险。建设单位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施工企业就只能拖欠分包工程款和供料货款。拖欠之风蔓延,一拖再拖,日积月累,数额大了,施工企业随时都面临被分包商和供应商诉讼的风险。近两年,拖欠农民工工资被曝光的施工企业也屡见不鲜。这类诉讼危及施工企业的商业信誉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4. 资金风险。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如果资金链断裂,企业必定处于毁灭的边缘。因此资金风险是关乎施工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在企业经营中垫资和拖欠工程款是施工企业无法避免的现象,又不得不承受的一个重大风险因素。业主会将风险转移给施工企业,使大多数施工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风险。
5.. 法律风险。企业经营中不懂法律规则,疏于法律审查,逃避法律监管所造成的经济纠纷和涉诉,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6. 管理风险。许多施工企业基础管理薄弱,机制不活,人员效率低下,管理漏洞较多。比如,现场管理混乱,材料浪费丢失;工程质量管理把关不严,返工现象时有发生;工程预决算工作松散;分包工程管理、材料设备管理不到位,效益流失,使企业加大工程成本,利润流失,企业效益低下。
7. 物资供应风险。物资涨价风险由于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大,时间长,投资数额大,建筑材料受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
二、施工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施工企业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合理减少风险带来的各种损失,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施工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
1. 科学分析,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建立合同评审制度,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实行合同的集中审查、审批和管理,规范并形成精细、严密、标准的合同文本,减少并逐渐杜绝在合同内容上出现大的漏洞。从合同的订立上防止经济纠纷的产生,降低合同风险。
合同签订前,企业法律顾问要介入,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把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
工程开工时要组织大家进行合同交底,明确承包人的合同责任和工程范围。在发生合同条件变化时,要及时搜集会议纪要、工程图片、变更通知等重要资料,为合同争议准备证据,也为工程索赔打下基础。
2. 理性分析决策,防范经营投标风险工程招投标是施工企业的重点工作,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能性和可靠性。
要对建筑项目出资人有一个科学的分类。第一类是政府项目,第二类是国有单位项目,第三类是民营项目,即私人企业、民营开发商等作为出资人。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三类建筑项目,应该对其作严格的风险评估,对他们的信誉度、经营业绩、项目本身的利益空间等,作准确的了解和分析。施工企业必须把项目内存在的经营风险作为取舍项目的先决条件。
3. 建立民主科学的承接项目的决策机制。决策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建筑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法律政策知识、合同知识,并能够对各类风险有预见性识别。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完善而严格的承接项目程序,并在投标时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靠性,以对资金到位率低、盈利水平低、风险较大的项目坚决否决,最大限度地防范承接任务的决策风险。
4. 强化资金管理,化解分包商和供应商的诉讼风险首先,施工企业必须十分重视资金管理,完善管理办法,规范结算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建立企业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集中开户,统一管理,编制月度资金收支计划,严格审批制度,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则,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提高履约能力。其次,施工企业应根据不同工程合同中约定的工程款收取条件,在与工程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应力争列入支付分 包工程款和货款的限制条款,使分包商和供应商充分明了工程的 低价中标带来的效益风险。
资金状况,以建设单位资金支付程度为前提或按相同比例付款,并不因此追究施工企业的违约责任;或力争让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对分包商和供应商共同承担连带责任,以回避分包商和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的诉讼风险。
5. 加强防范,把好法律风险关首先应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健全法律事务机构,加大普法力度。其次建立企业法律事务人员参与机制。施工企业应把法律工作的重心从事后补救转移到事前防范,加大法律咨询论证的力度。第三应加强诉讼管理。施工企业应将案件处理与改进经营管理有机结合,把侧重点转移到防范和控制上来,重视案后的分析与总结,避免错误重复发生。
追求过程精品,强化项目管理在生产组织和现场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抵御风险能力的大小。
把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效益的源头,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项目部首先要把质量、安全、工期责任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大力开展标准化作业,坚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以一次成优确保全面创优,从而有效规避对业主承诺的质量风险;再者,要选准适合企业实际的核心技术作为培育对象,使之发挥持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后,要把项目管理效益最大化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强化检查控制,消灭亏损项目。
6. 严格采购管理,防范物资采购风险要想防范物资采购风险: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风险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8 -03
随着建筑行业竞争机制的建立,建设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度以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在质量、工期、造价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控制作用,促进了建设领域的健康发展,但同时建筑市场的竞争,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又面临着日益增大的经营风险。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建筑市场还不规范,竞争机制有待健全。市场总是复杂多变的,各项行业法规和制度的局限性决定存在一定风险。二是由于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一性,生产周期长、过程复杂,受地域环境、天气变化等影响,决定了风险产生的必然。再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建设项目往往发展不平衡,建筑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建筑市场的过度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其后果就是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有投标报价风险、承包合同风险、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包管理风险、债权债务风险等。建筑施工企业如果没有风险意识,缺乏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因此,认真分析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各类经营风险,采取必要的对策,对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对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及对策进行探讨,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一、投标报价风险分析及对策
投标报价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过程中因报价失误或因技术处理不当造成项目低价中标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近几年建筑市场供求情况来看,供小于求比较突出,有时出现一个建设项目参与投标的施工单位多达十几家,竞争十分激烈。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有相当一部分业主采用经评审的最低价确定中标单位,片面追求最低价中标,有的还将让利作为承包工程条件之一,并写入合同条款中。因此,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能够中标,往往采取让利的方式来降低报价,让利的幅度高达工程造价的3%-7%左右,甚至更多。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微利企业,据统计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大致在1%-2%左右。巨大的让利幅度势必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因不能有效消化压价让利损失而带来工程项目施工和安全管理难以到位,质量、工期和成本控制难度加大,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甚至亏损等风险。
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有效控制和防范投标报价风险,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报价,增加科技含量,努力降低施工成本,不断增强消化压价让利的能力,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由规模效应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化。首先,竞标阶段合理报价。在建设项目的竞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全方位搜集建设项目和业主方的有关资料,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建筑市场动态,深入了解建设项目施工环境,理解和吃透业主方的意图以及合同文本中的相关条款,在投标报价前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后作出决策。项目承接优先考虑的是是否盈利,不要盲目投标,盲目报价。同时建立以净利润和现金流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降低经营风险。其次,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等,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增强企业消化压价让利的能力。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推行项目成本管理,以中标价扣除税金后作为工程结算收入,再扣除目标利润后确定目标成本。施工中要以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等作为项目成本的重点控制对象,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重点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费控制,必须编制年度、季度、月度费用支出预算,并严格进行考核。对超预算的支出要建立追加预算的批审程序,以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下降。
二、承包合同风险分析及对策
承包合同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签订承包合同时由于合同条款不全面,存在缺陷而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合同存在着单方面的约束性,责权利不平等,使承包方在苛刻的条件下,被动地承受着质量、工期等方面的诸多风险;二是业主违约,拖欠工程款的风险。由于业主的资信存在问题,建设资金缺乏或违规工程的存在,使后续资金不能到位,给承包方带来资金动作困难。三是建筑工程先定价后成交的价格风险。合同标的,往往需要一定过程才能完成;受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建料价格有时会发生剧烈波动,合同的固定价、包死价均给施工方带来较大的风险。四是履约过程中的变更、签证风险。由于业主的原因,引起设计和施工图的更改,施工的自然条件和作业条件的意外变化等,工程量的增加,而业主不按时签证或回复联系单,给施工方带来利益损失的风险等。这些是承包合同风险最突出方面。因此,施工企业应主动防范和规避,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有效防范承包合同风险,必须具有合同履约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提高法律意识、履约意识。为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合同签订阶段必须逐字、逐句地研究合同的专用条款,发现并采取措施杜绝合同缺陷,拒绝不公平合同。对能够预见的风险在签订合同前,通过合同条文加以约束,以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使合同条文准确、严密且易于操作。其次,健全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就合同管理的每个环节和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流程,包括:招标信息的跟踪、投标的决策、中标情况的汇总、合同的草拟、洽谈、评审、履约跟踪、变更、违约、解除、终止等。这样可使合同管理的细节有章可循,有案可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盲目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最后,要严把合同评审关。对重大承包工程项目要组织企业生产、技术、质量、安全、财务、预算等有关专家,在投标前,对招标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和评价:项目的合法性、工程承接的可能性、施工的难易程度、风险的大小程度、以及业主以往的经营业绩、合同履约情况、资信状况等,作出明确的评审结论,确定是否参加投标。在中标后、签订承包合同前,根据招标文件和合同规定的合约条款,进行综合评审。针对合同涉及的法律依据、施工和材料要求、免责条款等,进行认真审核,待双方确认无误后,正式签订合同,以避免承包合同风险的发生。
三、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析及对策
工程施工过程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组织不严密,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导致工期、质量违约,成本失控,安全事故等经营风险。特别是化工石油工程施工企业,风险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施工管理风险:化工石油工程规模较大、技术要求高、工艺复杂,需多专业协同施工,在管理上难免顾此失彼,一旦发生质量或安全事故,不仅给项目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轻则罚款、通报批评,重则停止施工活动、资质降级等。二是生产要素(劳动力、材料、设备)市场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本,给承包方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三是设计图纸与现场实际有偏差,特别是地下工程和一些改扩建工程,有时偏差较大,常常出现不可预见的问题,需要及时处理,设计变更、现场签证不可避免,带来的工程量增加,所需材料等的准备,延误施工进度,造成工程项目的经济损失。四是施工技术协调不力带来的风险。施工过程中,出现与自身专业能力不相适应的技术问题,各专业间又不能及时协调;业主管理不到位,对施工中提出需要业主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能及时答复,影响施工进度,给工期、质量带来风险;业主工地代表或监理工程师,工作效率不高,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等,都会给施工带来影响。再就是施工中的安全生产风险。这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对石化工程施工企业来说,施工环境、工艺复杂,多专业交叉作业,点多面广,安全问题随时随地存在,不能有半点麻痹,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带来的各项风险是难以估量的。总之,工程施工过程风险的控制,是建筑施工企业合同履行最重要环节。
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必须加大过程监控,做好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等风险的防范。第一,在开工前必须仔细研究合同,将合同条款逐条消化,根据承包合同要求、施工图设计规范、施工环境,施工期间可能的气候变化等情况,结合自身施工技术水平,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第二,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制定科学严谨的进度计划,合理配置资源,以保证高效有序均衡施工。期间的进度计划调整要及时报送现场监理以及业主审批,以作为工期费用索赔的有效依据。第三,要根据工程特点,明确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加强对人、机、料、法四大要素的有效控制实现质量目标。第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组织施工,加强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教育,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查与整改,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最后,要建立项目施工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工作责任。特别是施工技术和各类管理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要树立高度的合同履行意识及索赔意识,密切合作,及时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和承担的责任。如技术人员要深入施工作业点,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业主现场代表和监理联系并妥善处理,出现的设计变更要及时清理,需现场签证的要及时办理,并传递到预算人员,预算及相关人员编制追加预算、调整用料用工计划,在合同规定的有效期间内向业主提出费用、工期等相关索赔申请,待业主确认后,据此调整项目施工总体运行计划,以利于施工项目各项计划目标的实现。总之,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有效管理资源,提高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的工作力度,严格按国家规范与技术标准,全面履行合同承诺,通过采取有效的施工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质量、安全措施等,确保工程项目按承包合同约定顺利实施。
四、分包管理风险分析与对策
分包管理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分包工程施工管理中,对分包商管理不到位,对分包工程施工过程监控不力,从而导致总承包项目的工期、质量、成本、安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带的风险。由于受企业规模、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的限制,建筑施工企业分包行为是不可避免的,理论上说这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集约效益。但在当前国情和经济环境条件下,分包商结构复杂,难免泥沙掺杂,工程分包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而在管理中出现混乱和无序,造成总承包工程整体在质量、工期、成本、安全上不能全面履行合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主要体现在分包商选择不当、分包合同不规范、过程控制不力等带来的风险。分包商选择不当是指选择了不能完全承担分包工程专业施工能力的队伍,使总承包工程整体施工不能按合同预期目标完成;分包合同不规范是指合同文字不严谨,合同条款不完整、不准确、有缺陷、有漏洞,导致分包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不能完全有效约束合同双方的权力和义务;过程控制不力是指在合同履行中,总承包单位监督不到位,或以包代管,失去控制力。有相当部分分包商总体素质不高,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较大,管理水平较低,存在很大的隐患。再就是出于利益驱使,个别分包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按施工规范组织施工,存在严重的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
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分包管理中,一是要严格建立分包商准入制度。按程序验证分包商相关资质、营业许可证件,对其企业规模、各项管理制度情况、近年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合同履约情况、信誉度等进行审核,并作出综合评价,确认其可分包工程任务范围。据此建立完善合格分包商数据库,作为分包工程队伍选择依据。在分包工程时,选择一至多个合适的分包商进行招标。二是签订合同时表述必须明确,数量条款、价格条款要清楚,工期、质量、安全条款要完备,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要明确,合同条款中要有违约责任约定条款和解决争议条款,不得有违反法律的条款,杜绝可能产生的缺陷和漏洞。三是对分包工程做到全过程的监管,严禁以包带管。分包工程必须纳入企业项目部的统一管理,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施工过程中,分包工程必须严格按规范组织施工,材料的进场要检验其质量、规格以及性能是否与分包合同相符,以避免分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偷工减料以及采用的产品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工序间的衔接要进行验收,检验施工过程是否符合有关施工规范,资料的整理是否与实际相符等。同时加强施工过程的组织协调,与分包商队伍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现场代表时时深入施工现场指导和监督施工,实现对分包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五、债权债务风险分析与对策
债权债务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债务人的原因导致债权无法回收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的风险,同时由于无法按时清偿分包工程款和材料款等有关债务,造成被债务人、相关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问责等风险。近年来,建筑领域的工程款拖欠问题日趋严重,有愈演愈烈之势。巨额的工程款拖欠带给企业的风险是利息负担沉重,资金周转困难,坏账准备风险增大,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业主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建筑施工企业只能拖欠分包工程款和材料款,拖欠相互理关连,环环相扣,企业随时都面临被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诉讼及行政主管部门处罚的风险。这类风险的发生严重危及企业的商业信誉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采取的对策是:对债权债务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有效防范债权风险,防止发生资金链断裂。为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强化工程结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加大债权清收力度,有效化解企业的债权债务风险。首先,强化工程结算管理。一是要力争在工程合同中明确工程施工过程中进度款和工程竣工后结算款的时限有利条款。对于业主方有意拖延和无正当理由拒付工程款,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债权,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二是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时效监控,及时预报潜在的问题和可能风险。对由于被拖欠工程款形成的企业应收帐款,要认真测算其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成本以及融资遇到困难导致的潜在风险和危机。三是要不断强化工程款拖欠的清收力度。针对不同工程拖欠款的特点,适时洽商或签订还款协议、诉讼或财产保全、债权债务转移和实物抵债等多种有效措施,回收工程拖欠款,以控制工程款坏账风险。其次,强化资金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完善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结算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企业资金结算中心,集中开户,统一管理,严格审批,认真编制月度、季度、年度资金使用计划,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则,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不断提高履约能力。此外,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融集资金,以弥补资金的不足,规避分包商和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的诉讼风险,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六、结束语
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以上是建筑施工企业最主要的经营风险,只要企业经营管理者高度重视,提高对各种经营风险的认识,时刻掌握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建筑市场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针对不同经营风险,借鉴历史经验,及时研究对策,进一步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体系,无论碰到何种风险,都能将风险化解或降至最低,以提升建筑施工企业营运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兴焰.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经营风险管理[J].中国市场,2011,(19).
[2]廖深鹏.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J].福建建材,2008,(04).
关键词:施工;企业;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经营风险
1.1签订合同风险
招标单位的声誉不佳风险。业主提出苛刻的条件,包括业主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垫资,带资,降低工程造价,提高预留工程保修金等的苛刻条件或要求,使以后中标施工增加极大
风险 。施工成本而损失过大的风险。投标工程造价过低的风险。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差的风险。地方政府文件和承诺可靠性风险。业主其它过于苛刻的条件造成风险。通过私刻公章、利用原职务虚张声、一张收据盖多家公司印章等手段实施合同诈骗风险。
1.2合同履行期风险
设计变更过大,业主或监理工程师不及配合签字导致工程款大幅度增大风险。因业主工程款拖欠,不按时支付风险。因业主原因延长工期风险。发包人迟延提交设计图纸影响施工并由此引发施工费用增大和延长工期风险。发包人拖延工程验收风险。业主不及时签认工程联系单风险。项目审计与工程结算相差造成风险。因工程质量验收意见不同产生风险。因业主人动产生的工程结算风险。
1.3实例
①某公司承包了一高档商住楼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某法院贴出公告将该在建工程查封,涉案金额 3000 多万元,如果继续施工,公司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损失,经公司初步结算,发包人尚拖欠工程款1081万元。
②某公司承包了一土建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设计发生变更。基于此变更,公司提出了增加工程款的书面要求。但发包人坚持等工程结束时一起结算。
2. 对策
2.1对招标人的声誉和诚信进行调查
了解招标人历年在社会上声誉和资信状况,银行评估诚信等级,招标人的资金实力等。
2.2搞好市场调查,避免盲目投标
施工企业承揽工程业务时必须对该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 如该工程是否经国家正式批准立项,是否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资金来源渠道是否正当,资金到位情况是否良好,建设用地是否征用,施工环境如何等。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工程是否可承接,再论证本企业技术条件能否满足施工要求。
2.3施工企业通过各种手段维护自己权益
有法律规定的依据法律,没有法律规定的依据双方约定,因为双方约定纳入合同法保护,地方政府制订各项政策或部门规章要写入合同作为一种约定,因为只有法律、行政法律有强制力,大量的地方政府所发的文件或规章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只有纳入合同为约定才能对双方有约束力。合同中工程结算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因为法律对工程结算细节没有明确规定,要约定工程造价程序和计算方法,包括工程价款确定办法,采用何种定额和取费标准,工程量如何确定,由业主哪个部门负责人签发,设计变更施工图纸增加的工程量如何确定价款和
对工期影响,工程价款的支付方式和期限等规定 凡实行项目投资法人责任制应查明项目投资法人是否真正组建起来,注册资本是否确实到位。由于项目新组建的投资法人通常还没有业绩,此时应调查其管理水平,诚信程度和道德素养等。
2.4保证材料供应质量
①招标方业主供应材料,如何对其质量标准认定、价格与管理费计取,供应时间是否影响施工工期,特别材料质量问题造成工程质量影响与验收,供货延期对进度影响均应写入合同。
②投标方采购建材,包括红砖、装饰材料、门窗等材料供应商,当业主不及时支付工程款,总承建商只能被迫拖欠分包工程款和材料货款,从而发生被诉讼的情况,如何处理写入合同中,可提出与分包商、供应商,树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理念,也就是提出与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应力争支付分包工程款与业主支付工程款同步的条款。当材料供应商提供自行拟定的格式合同,这些格式合同其中有些是对承包商不利的,如果不加以审查,应会给总承包企业以后带来严重的隐患。如果诉讼法院为材料供应商所在单位的所在地,按《民诉法》规定,因合同纠纷提出的诉讼,通常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可以争取在本方所在地打官司,大量案例说明打官司选择何处法院受理是关键一环。因为关系到本地经济利益、人际关系影响,本地诉讼效果较好,而异地诉讼阻力较大。合同书面约定承包违约需付违约金,而没有提及建设方违约应付违约金,或对承包方义务非常明确,甚至非常苛刻,但对建设方义务却非常含糊。这对施工企业损害极大,要采取合同起草权,避免以后遇到麻烦。
2.5合同时效风险
《民法通则》 规定,一般的诉讼时效为二年工程竣工结算后,业主如不能在约定期限内付清工程结算款时,要防止债权过期。对有履行能力,只是一时资金困难的,可与业主签订
还款协议,以书面形式确认欠款数额和还款计划,并要求对方提供担保,以利债权实现;对信誉较差,有大量外债甚至有资金链断裂现象的,应立即,并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有的发包方为拖延付款,拒不组织验收,或故意出具不合格的验收报告,要求工程交工却不竣工,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和合同法等法规建设工程款优先受偿权的规定,只要申诉材料齐全,证据充分,证明工程已按合同要求完工,应要敢打官司,申请法院予以竣工确认。
2.6提高增强工程的结算意识
工程价款能否如数按期收回,直接影响项目经济效益。因此施工项目部必须将工程款结算作为施工的重点中重点来抓。尤其是主要领导和财会人员,一定要牢固树立资金滚动时间价值观念,增强工程款结算意识,搞好各方面的关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达到工程款如数及时回收,加速资金周转的目的。
2.7加强工程合同管理
项目部经营人员一定要熟练运用经济合同等法规法则,在起草与审阅合同内容时要考虑周全,反得推敲,细致分析,合同用词恰当,即使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细节都认真考虑,将验收计价、工程款结算的时间、方式、方法一整套程序以及工程款不能按时结算的违约条款填写清晰明确,切忌用模棱两可毫无约束或无时间约定的的词语,避免发生合同纠纷,给项目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防止工程款的拖欠事件发生。
2.8在合同基础上进行结算编制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第一,要注意进度结算。按形象进度完成工程量进行结算,要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提交结算报告,做好签收记录。如发包方延期付款,应以书面形式提交催款报告,做好签收记录。第二,变更价格结算。如图纸变更、工程量增加等,应及时做好相应签证,并做好签收记录。第三,竣工结算。作为项目部要严格按合同约定时间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和结算资料。如合同条款未约定“发包人收到承包人递交的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28天内进行核实,给予确认或提出修改意见,逾期视为认可竣工结算文件”的,我们在提交竣工结算报告和结算资料时,可另附一份报告,把以上条款再次约定明确,并要做好签收记录。
2.10注意及时维权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后,应当及时维权,不可一味垫资施工,丧失最佳索赔期。在向业主发出书面催款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依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可行使以下权利,进行维权:
第一,行使代位权。如了解到业主方有到期债权,而业主又不去主张权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合同法》第73条之规定,行使代位权。也就是说,施工企业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讼,代替业主方向业主的债务人主张债权。
关键词:施工企业;风险;对策
引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有投标报价风险、承包合同风险、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包管理风险、债权债务风险等。建筑施工企业如果没有风险意识,缺乏对经营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就很难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下面对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及对策进行探讨,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参考。
一、建筑行业投标报价风险分析及对策
投标报价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过程中因报价失误或因技术处理不当造成项目低价中标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近几年建筑市场供求情况来看,供小于求比较突出,有时出现一个建设项目参与投标的施工单位多达十几家,竞争十分激烈。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有相当一部分业主采用经评审的最低价确定中标单位,片面追求最低价中标,有的还将让利作为承包工程条件之一,并写入合同条款中。巨大的让利幅度势必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因不能有效消化压价让利损失而带来工程项目施工和安全生产管理难以到位,质量、工期和成本控制难度加大,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甚至导致亏损等风险因素。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有效控制和防范投标报价风险,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报价,增加科技含量,努力降低施工成本,不断增强消化压价让利的能力,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由规模效应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化。首先,竞标阶段合理报价。在建设项目的竞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全方位搜集建设项目和业主方的有关资料,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建筑市场动态,深入了解建设项目施工环境,理解和吃透业主方的意图以及合同文本中的相关条款内容,在投标报价前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类经营风险,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后作出决策。项目承接优先考虑的是是否盈利,不要盲目投标,盲目报价。同时建立以净利润和现金流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经营风险。其次,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等,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增强企业消化压价让利的能力。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推行项目成本管理,以建筑工程中标价扣除税金后作为工程结算收入,再扣除目标利润后确定目标成本。施工中要以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等作为项目成本的重点控制对象,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重点管理。对超预算的支出要建立追加预算的批审程序,以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降低。
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风险分析及对策
承包合同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签订承包合同时由于合同条款不全面,存在缺陷而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合同存在着单方面的约束性,责权利不平等,使承包方在苛刻的条件下,被动地承受着质量、工期、安全等方面的诸多经营风险;二是业主违约,拖欠工程款的风险。由于业主的资信程度存在问题,建设资金缺乏或违规工程的存在,使后续工程建设资金不能到位,给承包方带来资金动作困难。三是建筑工程先定价后成交的价格风险。合同标的,往往需要一定过程才能完成;受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建筑材料价格有时会发生剧烈波动,合同的固定价、包死价均给施工方带来较大的风险。四是履约过程中的变更、签证风险。由于业主的原因,引起工程设计和施工图的更改,施工的自然条件和作业条件的意外变化等,工程量的增加,而业主不按时签证或回复联系单,给施工企业带来利益损失的风险等。应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有效防范承包合同风险,必须具有合同履约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提高法律意识、履约意识。对能够预见的风险在签订合同前,通过合同条文加以约束,以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其次,健全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就工程合同管理的每个环节和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流程。最后,要严把合同评审关。对重大承包工程项目要组织企业生产、技术、质量、安全、财务、预算等有关专家,在投标前,对招标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和评价,作出明确的评审结论,确定是否参加工程投标。在工程中标后、签订承包合同前,根据招标文件和合同规定的合约条款,进行综合评审,以避免承包合同风险的发生。
三、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析及对策
工程施工过程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组织不严密,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导致工期、质量违约,成本失控,安全事故等经营风险。施工过程风险的控制,是建筑施工企业合同履行最重要环节。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必须加大过程监控,做好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等经营风险的防范。第一,在开工前必须仔细研究合同,将合同条款逐条逐字消化,根据工程承包合同要求、施工图设计规范、施工环境,施工期间可能的气候变化等情况,结合自身施工技术水平,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第二,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制定科学严谨的进度计划,合理配置资源,以保证建筑工程高效有序均衡施工。工程建设期间的进度计划调整要及时报送现场监理以及业主审批,以作为工期费用索赔的有效依据。第三,要根据工程特点,明确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加强对人、机、料、法四大要素的有效控制实现质量目标。第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组织施工,加强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教育,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查与整改,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最后,要建立项目施工运行机制,全面落实施工生产工作责任制。总之,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有效管理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资源,严格按国家工程规范与技术标准,全面履行工程合同承诺,确保工程项目按工程承包合同约定顺利实施。
四、工程项目分包管理风险分析与对策
分包管理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分包工程施工管理中,对分包商管理不到位,对分包工程施工过程监控不力,从而导致总承包项目的工期、质量、成本、安全等因素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带来的经营风险。在当前国情和经济环境条件下,工程分包商结构复杂,难免泥沙掺杂,工程分包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而在施工生产管理中出现混乱和无序,造成总承包工程整体在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等方面不能全面履行工程施工合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应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分包管理中,一是要严格建立工程分包商准入制度。按照程序验证工程分包商相关资质、营业许可证件,对其企业规模、各项管理制度情况、近年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合同履约情况、信誉度等进行审核,并作出综合评价,确认其可分包工程任务范围。二是签订合同时表述必须明确,数量条款、价格条款要清楚,工期、质量、安全条款要完备,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要明确,合同条款中要有违约责任约定条款和解决争议条款,不得有违反法律的条款,杜绝可能产生的缺陷和漏洞。三是对分包工程做到全过程的监管,严禁以包带管。同时加强施工过程的组织协调,与分包商队伍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工地现场代表要时时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和监督施工,实现对分包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五、建筑工程债权债务风险分析与对策
债权债务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债务人的原因导致债权无法回收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的风险,同时由于无法按时清偿分包工程款和材料款等有关债务,造成被债务人、相关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问责等风险。近年来,建筑领域的工程款拖欠问题日趋严重,有愈演愈烈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对工程债权债务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有效防范工程债权风险,防止发生工程资金链断裂。为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强化工程结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加大债权清收力度,有效化解企业的债权债务风险。首先,强化工程结算管理。一是要力争在工程合同中明确工程施工过程中进度款和工程竣工后结算款的时限有利条款。对于业主方有意拖延和无正当理由拒付工程款,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债权,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二是要加强对工程应收账款的时效监控,及时预报潜在的问题和可能风险。对由于被拖欠工程款形成的企业应收帐款,要认真测算其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成本以及融资遇到困难导致的潜在风险和危机。三是要不断强化工程款拖欠的清收力度。针对不同工程拖欠款的特点,适时洽商或签订还款协议、诉讼或财产保全、债权债务转移和实物抵债等多种有效措施,回收工程拖欠款,以控制工程款坏账风险。其次,强化资金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完善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结算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融集资金,以弥补资金的缺口和不足,规避分包商和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的诉讼风险,满足施工生产经营需要。
关键词:中小餐饮企业;经营风险;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行业蓬勃发展,中小餐饮连锁店因为经营成本小、进入门槛低而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进入,中小型餐饮连锁店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受外部经济形势影响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中小餐饮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许多企业因为管理上的缺失而引发财务危机,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中小餐饮企业经营风险问题
(一)投资风险
许多中小餐饮企业为了快速占据市场盲目扩张,不断增加连锁店的数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方面,但是大规模的物质基础投入却不一定能够带来丰厚的盈利,一边开设新店面一边店面倒闭的现象屡见不鲜,市场扩张期间出现现金流量的大量流出,造成企业偿还贷款能力的减弱。并且中小餐饮企业自有资本金额普遍不高,用于市场扩张的资金常常需要依赖外部借贷来补充,资产负债率的提高和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大使得资本结构失衡,当外部市场经济形势不好时,企业可能因为原材料、人工成本的提高以及活动资金无法回收问题而导致资金流的断裂,引发财务危机。
(二)经营风险
在中小餐饮企业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风险问题主要包括:一是采购风险问题,餐饮企业在购置原材料的过程中受市场条件影响很大,原材料价格上涨或者出现断货的问题是企业难以预料的,有的企业选择囤积原材料来防治物资短缺,材料价格的下降会使企业发生亏损,也有的时候因为流动资金紧张问题而无法购置急需的材料,导致经营活动中断。二是人员流动风险,连锁经营的中小餐饮企业多采取的是标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员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前需要进行培训,但中小餐饮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的大量资金会因为员工的离职而付诸东流,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人力成本。
(三)财务管理风险
餐饮企业因为其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在购置蔬菜、酒水等经营活动中经常是与一些零售商、菜农等散户进行流通,这些商品提供商常常无法提供发票,大量的小额资金进出以及发票开具方面制度的缺失导致企业收入和成本出现混杂的局面,难以施行有效的核算与监督,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难题,不利于企业财务风险方面的防范和预警。许多中小餐饮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没能实行统一管理,允许各门店自行负责部分采购和支付工作,造成大量的沉淀资金分散在各门店,资金使用率降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此外,许多中小餐饮企业采取家族管理模式,财务决策方面存在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问题,对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难以及时反馈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难以保证财务工作的高效运转。
二、中小餐饮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方面的工作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各中小餐饮企业应当积极推进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尽可能的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在管理人才任用方面要避免任人唯亲,通过建立一支文化素质高且具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的人才队伍,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帮助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财务管理方面要施行统一管理,避免各门店采购经营的随意性,加强对财会从业人员的监督和检查,严格财务发票管理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增强财务管理的透明度,避免财务漏洞产生。
(二)强化经营风险意识
各中小餐饮企业要提高经营风险的敏感性,对可能产生经营风险的各环节加强控制和管理。在重大财务决策方面要注重财务方案制定的科学性,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科学选择合适的财务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规避或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要科学安排不同投资渠道的比率,避免盲目投资,通过完善资金的使用结构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金的抗风险能力。当财务风险发生时要认真分析内部管理、成本、战略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解决方案,努力消除或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危害,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三)完善绩效考核管理
各中小餐饮企业应当加强绩效考核管理,通过明确绩效考核目标,实施绩效评价和诊断工作对企业行为进行全过程控制,保证企业内部的高效运转。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关注度,及时了解员工需求,广泛听取员工意见,为员工提供向上发展的机会,利用岗位晋升、薪酬激励等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为企业留住人才,减少企业人员的流动性,降低企业人员培训成本。各中小餐饮企业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奖惩制度不能过于粗放,要做到赏罚分明,确保激励机制能够切实发挥实效,要能够充分调动企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娟.我国餐饮零售快餐业态连锁企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基于十家快餐连锁企业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