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7:44
序论:在您撰写影视产业发展模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国际影视动画市场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影视动漫产业蓬勃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凭借着市场化、国际化,在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支持下,欧美发达国家把他们的优秀的影视动画作品及其附属衍生品,行销到了全世界每个角落。以中国为例:日本、欧美等国的影视动画产品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将近90%。
中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落后除了起步晚、底子薄以外,关键还在于缺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一套成熟的动画产业发展战略模式。在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战略模式当中起到决定性指导作用的是生产结构和市场结构。
二、发达国家动画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1、美国模式―――集团垄断式原创模式
美国是全球动画产业的诞生地,早在20世纪初,动画电影就在美国面世并且形成了动画产业。在将近百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美国的动画制作公司依赖发达的经济力量、强大的创作和技术优势、先进的市场组织模式,在世界动漫产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同时美国的影视动画产业也凸显了其寡头经济的色彩,迪士尼、派拉蒙、福克斯等各大动画制作巨头,基本上垄断了整个影视动画产业,覆盖了产业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可以做到不假外求。因此美国模式展现出了集团垄断式的特点,同时作品极具原创性。
2、加拿大模式―――自身原创和发展外包服务,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加拿大的动画产业起源于为美国动画提供外包加工服务。本土原创的影视动画在市场销售方面由自己独立完成,可以独享丰厚的市场回报,但是市场风险也需要由自己独立承担。承接外包业务可以降低研发和制作的风险,加拿大在影视动画制作领域具有世界一流的动画制作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科学管理,拥有众多的知名企业,可以承接欧美、日的外包项目。还有就是合作拍摄制作,主要是国际间合作,产权需要由加拿大方面占据主要控制,这样既有利于获得丰厚市场回报,也可以通过合作方资源拓展国际市场,并且还可以寻求风险的共担。
3、日本模式―――销售渠道集团垄断,创作和制作渠道百花齐放
在日本,非常重视漫画与动画的结合,动漫产业主要以电视动画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同时也注重电影动画片和OVA的开发,非常重视如何才能够将电视动画的扩散效应最大化。在动画产业的生产链条上日本以漫画―动画―游戏和后续衍生品这样的生产模式进行滚动开发,其产业链相对美国来说更为完善,可以充分的开发出各类的消费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日本的动画产业结构也体现了其社会经济的特点,大量的分散性的中小型创作制作企业生产出大批量的原创动画作品,而大型垄断型的销售集团在其中选择制作精良,市场预期较好的作品通过自己占据垄断地位的销售渠道推向市场。
4、韩国模式―――原创动画为核心、外包服务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韩国的动画产业是尾随和模仿日本动画产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外包项目中不断地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理念和管理技术。随着韩国经济崛起,韩国动漫原创迅速发展。2006年,其国内市场动漫产业销售额为116亿美元,而出口竟达到294亿美元,占国际市场近10%的份额,成为第三动漫产业大国。同时,承接外包仍然是其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
5、欧洲模式―――法国、英国、德国为主的政府参与模式
和美、加、日、韩等国不同,他们的欧洲同行的创作、制作环境好得多。在欧洲,动画产业的主要发达国家就是欧洲经济的三驾马车:法国、英国、德国。三个国家虽然在动画产业的发展模式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就是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当中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法国动画产业发展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央集权模式,中央政府提供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甚至还规定媒体发行企业同样需要提供资金支持动画产业的发展。
英国动画产业发展模式是政府在产业发展当中起到了参与者的角色,政府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者和引导者,提供部分资金支持,文化机构则起到政策制定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作用,媒体方面也是出于自觉对产业进行资金扶持。
德国动画产业发展模式是由各地方政府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各州政府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推出不同的政策和成立艺术发展基金。德国来自于政府的资助远远不足,主要是通过国际间合作来实现发展,通过灵活的合作方式和分配方式,德国动画产业可以较轻松地迈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从而拓展国际市场。
三、国际动画产业发展经验
1、美日处于国际动画产业执牛耳的地位,对于全球的动画产业制作、生产、市场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除了美国是动漫产业的诞生地,原创占据产业的主导地位以外,加拿大、日本、韩国三大动画强国都是由外包服务做起。和其他制造业一样,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最求利润的最大化,产业发达国家必然会向不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动画产业也是一样,中低端的动画产品制作和动画衍生品设计生产等项目会向下游国家外包。在这样的双向互动中,发包国获得了利润,承包国也积累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运作经验和人才,间接推动了承包国自身动画产业的发展。
2、后起之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不足的情况下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产业扶持政策、财政资金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培养政策等等都是一个欠发达产业在崛起过程中所必需的扶持。而且为了缩短追赶领先国家的时间,政府必须树立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科学先进的产业发展模式,并且坚定地执行下去,引导社会和企业积极地参与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经济基础是动画产业发展的基石。动画产业首先是一个创意产业,是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需要有较大的市场购买力支撑发展,在没有进入国际市场之前,国内市场是否有足够的具有购买力的受众是动画产业能否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我国动画市场发展现状与不足
1、缺乏前期调研,内容题材低幼化欠缺创意
没有做好市场前期调研工作,资料收集整理不完善,导致动画制作水平低下,收视率难以得到保障。播出方不愿意支付高价的播出费用给制作方。内容和销售脱离市场需求,衍生商品的开发销售也就无从谈起,即使出现少数几个动画明星,也会被盗版者一哄而上,动画片制作方根本无法有持续性的资金循环投入开发。
我国动画界对于动画片的受众还界定在给小孩子看的基础上,错过了国际上动画产业成人化的产业发展机遇。哪怕是超过3000集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蓝猫系列》(见图1),2005年热播至今的《喜洋洋与灰太狼》(见图2)所界定的观众年纪也只是4~10岁。把成年人抛弃在外,缺乏市场意识和客户导向,没有摸准谁是有购买力的消费人群极大地限制了国内动画产业的发展。
2、我国动画制作企业水平低下
当前我国的动画产业制作主要也是以承接项目外包为主,超过50%的企业都是在做外加、外包、代工等,企业的规模也不大。而且企业也缺乏现代管理制度和方法,分工不明、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是显著特点。投入分配的不合理、岗位职责的不清晰、激励机制的不到位,使得中国动画产业走上了内容质量低,制作时间长,投入经费大,经济回报小的歧路。
3、产业链不完善
动画产业是由创意―制作―运营―播出―衍生构成的完整产业链,正常的产业商业运作应该是由制片人制作。商发行销售、媒体系统播出、企业获得形象授权开发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组成的完整过程。
中国的动画产业还没有走上投资回报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道路。动画作品的制作水平不高,导致了媒体播出的积极性不高,机构也无法从影片销售中获得利润,缺乏市场追捧的产品衍生产品也无法快速跟进或是被盗版商抢占市场。我国的动画产业资金运作模式还过于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4、动画产业专业人才不足,高端人才缺乏
中国的现代动画产业成型较晚,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在美国、日本仅职业画家、插画师等人才就数以万计,而迪士尼公司光员工就有十几万人。我国近年来许多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动画专业或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这有利于中国动画人才的培养,但是一些学校的动画专业成立时间短,师资力量和教学体系不够完备,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与实际工作中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5、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中国基本上所有文化创意产业都面临着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难题。我国动画产业缺乏产权意识、法律不健全、打击力度不够都使得侵权、盗版行为屡禁不止。这些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动漫动画制作企业的原创动力和经济利益。以2005年出品的《喜洋洋和灰太狼》为例,该动画投入成本2000万,直到2008年才开始盈利。据市场调查,当前在市场上各类盗版的“羊”衍生品年销售额是正品的4倍。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将极大地挑战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我国影视动画产业还处于低级起步阶段,但是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并且已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只要认真学习国际影视产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成功模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当的发展模式,必定可以在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大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孙为,许波.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与支柱,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而集聚区发展模式在科技产业中也已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并被借鉴与应用到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对影视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发展模式的分析,有助于解决中国影视产业集聚区在政策制定、服务、管理、孵化等方面呈现出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影视产业的集聚特征
从经济和文化双重视角来界定,影视产业集聚区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众多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影视企业(包括电影、电视、广播、动漫等)与相关支持产业企业(广告、公关、音乐等)在一定支撑机构(如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中介、金融机构)的支持辅助下集聚和集中,通过专业分工与协同作用而形成强势、持续的竞争优势以及具有地方特质的创意氛围,激发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电影集聚区为例,(如图1)其中支持产业配合影视创作和生产及后产品研发是影视产业集聚区形成的助手,而支撑机构是影视业发展的外部配套机构的总和,是形成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它们与影视业的主导企业一起构成电影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
图1电影集聚区结构图
影视产业集聚区与传统经济产业集聚区既有相似性,又有其产业特性所决定的个性及差别。一是影视产业的集聚需要打破地理壁垒,实现信息自由沟通。
二是影视产业集聚区既是横向的相似产业的集群(达到竞争和共享);同时还是纵向关联产业的集合(以影视产业为中心形成的相关边缘产业的集合,为核心产业提供服务)。
三是影视产业耗资巨大,对设备、资金、技术的要求较高,传统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影视行业。相比传统产业集聚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部落式集聚,影视产业集聚更多的是呈现出由龙头企业带动的放射式或圆心式集聚特征。
四是影视产业发展中,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有力博弈。基于影视产业具有市场经济产业特性和政治意识形态特征双重特征,传统文化产业自发形成的产业集聚模式很难适应影视产业集聚的发展,影视产业集聚更多地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由此,政府力量与市场行为就成为调节影视产业集聚的两个重要杠杆。
影视产业的集聚效应
影视产业集聚区可将影视相关产业的各类资源实现空间上和产业链上的聚合,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影视产业集聚除具有传统产业集聚的共性,同时由于影视业的原创性、高技术、高文化、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等独特的产业特性而使得影视产业集聚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影视产业集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产业经济视角来分析,一是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影视产业集聚可以在交通设备、耗资巨大的摄影棚和外景地、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集群可使电影产业中优秀的文学创作者、导演、演员等优良资源得到迅速整合,大大提高电影产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影视产业的产品制作是基于项目式的合作关系,是一种为抓住某次市场机会而产生的短期的组织形态,产业内资源流动率较高,稳定性较差。而影视产业集群可使群内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一种基于社会关系、信任和共享互补的资本网络,大大提高了人员和信息流的稳定性,增强了更多的项目机会。通过资源共享、整合及优化,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提高影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建立完善的工业化流程体系。进行精细化的产品分工、规模化的协调生产,进行模式化、配方化、类型化的节目产品制作,从而提高影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三是扩展产品价值链。通过与相似企业和关联企业建立产业结构的高度融合关系,形成稳定的产业网络,可以促进影视产品链的延伸与开发。影视产业集聚使得各关联产业相继产生,如报刊杂志、出版社、电视台、数字技术研发机构、发行公司、电影院、经济公司、咨询公司等。其别是由影视产业带动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如主题公园和影视基地旅游给集聚区带来丰厚的回报。
影视产业集聚有利于培育文化品牌,扩大文化影响力。一是影视品牌的培育。好莱坞的类型片,宝莱坞的歌舞片,都是在影视产业集聚工业化流程的规模性、类型化生产中创造的文化品牌。二是城市品牌的树立。影视产业集聚区的地理属性,使其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影视产品的传播和辐射遍及全国,甚至拓展至海外,是城市推销的重要路径。三是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集聚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增强集聚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产生文化精神和品牌效应,更好的开拓和占有国际和国内市场。如美国的好莱坞,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影视产业集聚的历程,至此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影视产业集聚区,对全世界的影视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全世界涌现了诸如印度宝莱坞、陶莱坞,法国的高莱坞等一系列较为成功的影视产业集聚区。
从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广播影视事业在产业经营方面,已初步形成了广播产业、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网络产业和广播电视广告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从广播影视节目的生产制作量,整体技术水平和规模及实际覆盖人口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大国。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影视产业仍居于世界影视格局中的落后地位,因此借鉴国际经验,并探索适合我们影视产业特性的集聚区发展模式是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中国影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的影视产业集聚区存在着多种形态。
按照生成模式可分为:
1.自发形成型。根据市场推动,企业间自发聚集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北京CBD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良好的市场环境,优惠的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促进了CBD影视产业集聚的形成。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市场引导型的集聚区基于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而形成。企业集聚一切基于企业或者个人的自然发展,形成过程较长,区内企业或个人无门槛进入,企业相似度较高。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产生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应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和配置资源,实现集聚区的产业价值最大化。
2.项目建设型。由项目建设单位提出可行性分析建议,政府按照合规性要求审核并提供“出生证”,圈地规划建设集聚区,引导符合产业导向和设计目标的企业进驻。我国目前很多城市上马的影视产业集聚区基本都属于这种类型。项目运作的方式可以迅速吸纳资金、资源,并能以政府的有效调控提供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支持。在这种模式中,政府不但为集聚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投入资金并完善配套设施,还参与到集聚区的监管和运作上。江苏无锡“华莱坞”影视集聚区就是基于项目运作的方式建立的。无锡市滨湖区与美国影视制作公司巨擘――虎8传媒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合资成立规模达1.5亿美元的全球第一个由中外投资者共同分享全球版权收益的电影基金,同时,滨湖区出资成立华莱坞江苏影业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滨湖区政府计划借助这一合作项目的东风,建设一个集影视拍摄、后期制作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电影产业制作基地。
3.资源依托型。依托既有历史资源,从整体上给予规划设计,重新再造或赋予其文化内涵,开发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并改善地区文化形象,把影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纳入本地区或本省市重要的文化产业规划。借助地域优势和本土文化特色,进行集聚区建设,把影视创意生产同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相交融。如西安曲江影视集聚区,就是依托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
4.孵化培养型。孵化培养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理空间内,给处在种子期的中小企业提供可供成长的外部环境,如研究、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孵化培养模式的集聚区特点是孵化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群落密度大,产业相似度高,政府在提供优惠政策,帮扶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在影视产业发展中采用孵化培养模式,有利于推进影视界中小企业的成长进程,资金与政策的扶持力量可以使中小企业逐渐脱离对影视龙头企业的依赖,从影视产业链的边缘环节走向核心环节的研发与创新,提高其文化创新能力和创新作品的竞争力。
按照产业容量可分为:
1.单一型。在集聚区内影视产业是单一产业类型,只涉及影视产业相关的产业链建设,不涉及其他行业。如在原有影视产业基地基础上形成的影视产业集聚区。
2.融合型。在一个地域空间内,影视产业并非独有产业,而是聚合于其他文化产业中形成区域性分布,如金融产业、服装产业、广告产业、出版产业等。如北京CBD影视产业集聚区就属于此种类型。
按照集聚形式可分为:
1.纵向产业链模式。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集群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中下游企业,彼此间存在着生产过程的投入和产出关系,产业链成为维系集群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浙江横店早期建设的是单纯拍摄环节的影视基地建设,后来从群众演员、景区服务的边缘产业开始向编、导、摄、录、演、制的核心产业全面进军,并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作建立了影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拍摄了多部剧集。同时,扩展了旅游经济,开展专线旅游和规模经济。作为国家广电局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以创意、外景、制作、发行等全链条操作的姿态进入到横店,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2.横向产业链模式。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一类产业集群通常是以区域内某个主导产业为核心,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在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体。北京CBD文化传媒产业基地,充分利用了北京CBD及其周边文化传媒产业资源基础雄厚的优势。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电视传媒机构的入驻,成为促进传媒企业进驻CBD的直接动力,仅CCTV的下游企业就有上千家进驻。电视体制制播分离的发展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电视电影的节目创意、导演、制作、交易、推广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和机会,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影视产业中下游企业的发展和集聚。与电视制作、广告、出版、印刷、广告、动漫等相关的几千家文化产业集聚到龙头企业周围,带动了从节目策划、大型活动策划、广告传媒、教育培训、金融投资服务等行业的传媒文化产业大发展。
3.网状企业组合模式。集聚区内的网状结构是基于其产业结构类型的相似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在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通常是由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组成,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形成各种专业化的小型产业集群。区位优势是指某个地区客观存在的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布局的区域有利因素,即一个地区具有生产某个特定文化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或者是相对有利的条件,有利于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创新创意网络体系和互相衔接的产业链。如西安曲江影视集聚区建立在文化性和区域性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在发展中脱离了早期产业链的单一资金投入,借助文化和影视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是充分利用影视作品推介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影视作品的拍摄,更重要的是影视故事的伦理性想象,影视人物的创意性塑造,影视空间的地理性重构。如在西安曲江边兴建的寒窑景区、红楼三国故事区。二是整合城市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激发创意资源的。如举办影视推介与影视论坛,让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影视创意的灵感。
作为“事业体制,企业管理”的产业实体,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径选择模式和阶段特征,中国影视产业集聚区则伴随着中国影视产业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逐步走向市场。近年来,随着各省市兴建影视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举措,影视产业集聚的地理形态特征日益凸显,但影视产业集聚的内涵与特色仍待完善。
本文为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课题《北京市影视产业集聚区研究》的子报告
尽管我国的电影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但是还存在种种不足。当前促进我国电影产业的大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促进电影产业大发展既需要我们认清国情及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又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电影产业运作的先进经验。
一、世界发达国家电影产业与我国电影产业的特点比较
(一)发达国家电影产业的特点
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高度发达,国民人均收入高,电影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电影产业规模巨大,在整个传媒业中举足轻重
美国电影和唱片业2012年创造了6015亿美元的总产值,剔除唱片行业之后,美国电影产业总产值为5072亿美元,创造了当年03%的GDP。美国电影产业在文化传媒产业中的比重为1178%。②韩国2004年影视业产值已经达到37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
2.人均观影次数较多,电影消费是国民消费的重要内容
2011年美国影院数量为5697家,银幕数量为39580张,年人均观影次数为371次。而韩国人口只有不足5000万,2013年观影人次达到了2亿,年人均观影次数为4次。2013年澳大利亚人均观影375次。2013年法国人均观影次数为344次。③
3.电影消费平民化,电影票价与人均国民收入相比较低
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公布的统计数据, 2013韩国影院的平均票价为45元人民币,韩国观众2013年的人均年收入约为22万美元;美国2010年平均电影票价按当时汇率折算约合52元人民币,当年美国人均收入为47万美元。2014年法国电影门票的平均价格约合52元人民币,14岁以下少年儿童实行电影票全国统一定价,约合32元人民币,2014年法国民众的年收入为39万美元。
(二)我国电影产业的特点
1.中国电影衍生品发展缓慢,产值比重低
2012年我国电影产业总产值约200亿元,当年GDP为519322亿元,电影产业占GDP比重为003%。中国电影衍生品发展缓慢,电影产业产值85%以上来自于票房收入,非票房收入低于20%。
2.人均观影次数较低
《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在加速成长,但是,其最大瓶颈却是观影人次不足。2014年观影人次为83亿,按7亿城市人口平均人均刚过1次。
3.电影属于高级消费,电影票价与人均国民收入相比较高
中国电影票价每年都在增长,2009年平均票价为75美元,2010年平均票价为789美元,2012年3D版《泰坦尼克号》票价为120元人民币,2015年《复仇者联盟2》票价为90元人民币。④根据中国人均7000多美元的收入来说,中国市场电影票价绝对属于奢侈品消费,能去看电影的只是少数人。
二、发达国家电影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虽然世界发达国家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们所共有的基本特征。
(一)政府扶持是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1.法律手段:立法保障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盗版变得越来越简单和方便,严重损害了作者的经济利益,妨害了市场秩序。为打击电影和音像盗版,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美国陆续出台版权法,其中《1982年盗版和假冒修正案》,加重了对电影和音像版权侵权的刑事处罚,按180天内制造和销售盗版或仿冒产品的数量,复制和销售至少1000张唱片或至少65张电影等音像制品的,最高可处以5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2005年美国通过了《家庭娱乐与版权法案》,这个法案较之前反盗版制裁措施更加严厉,把擅自在影院录制电影的行为也定性为刑事犯罪,处3年以下监禁、罚款或两者并罚,可见美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重视的,这样的保护维护了当事人的利益,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法国在电影产权保护方面也推出了严厉的打击方案,200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下载盗版音乐和电影的用户先给予两次警告,如果第三次还犯,政府有权切断他的互联网两个月到一年,而在此期间,他仍须向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缴费。
2.经济手段:税收减免和优惠
美国为了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可转让税收抵免,既给予制片人一定的税收抵免额度,而且获得的税收抵免额度可以转让给其他的纳税人;二是不可转让税收抵免则采取直接返税和现金回扣的方式给予制片商支持。2014年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的统计数据称,法国电影优惠减税措施(CIC)设立十年来,仅 2009―2013年受惠影片数量分别为112、112、92、114、104部,税收优惠总额分别为5410万、5200万、3650万、5660万、4220万欧元。韩国则规定对所有电影制片商实行免税政策。
(二)行业集中度提高,垄断公司是整个电影产业发展的主力
美国原有电影公司很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电影公司通过收购、兼并形成了寡头垄断市场,索尼公司收购了米高梅电影公司,派拉蒙公司收购了梦工场电影公司等。目前美国排名前六的影业公司垄断了大部分市场,他们是索尼、福克斯、迪士尼、华纳兄弟、派拉蒙和环球影业。2011年六大影业公司收获了北美总票房的80%以上。韩国前五大电影公司也占据了市场56%的份额。
(三)多元化经营,产业价值链延长
由于电影的制作周期长,播映周期短,不确定性因素高,所以单单依靠制作影片盈利的风险较高。大型电影公司通常涉足电视剧、电视节目、艺人经纪、影院等多元化的业务,这些业务与电影业务互为补充,降低单片风险的同时,增加其他有稳定业绩贡献的收入来源,增强公司业务的稳健性。以美国迪士尼公司为例,其现在是世界第三大娱乐公司,公司成立以来推出了许多让人经久难忘的经典电影和电视作品,如《狮子王》《花木兰》《米老鼠与唐老鸭》。迪士尼公司不仅仅是个电影传媒公司,公司业务还包括遍布全球的迪士尼游乐园项目、度假村项目,还有各种各样的带有迪士尼标志和公司塑造出来的经典形象例如米老鼠标志的衣服、玩具、图书等消费产品。公司盈利不仅包括自己制作电影和电视的收入,还来自商业广告、销售相关影视节目的产品,以及开发游乐园的收入。迪士尼乐园已经遍布世界许多国家,成为当地最具人气的旅游项目之一,例如大家到了香港大部分都会去迪士尼乐园游玩。同样,在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韩国也把电影产业延伸到出版、音乐、游戏、服装、餐饮、旅游等领域,同时还注重海外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的营销。
三、发达国家电影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大我国政府对电影产业的扶持力度
1.法律支持:制定严格的反盗版法
2013年11月,搜狐总裁张朝阳联合乐视TV、光线传媒等多家影视集团共同联合“中国网络视频反盗版联合行动宣言”,表示将联合对抗百度、快播等日益严重的网络视频盗版和盗链行为,并向法院起诉百度,索赔由此带来的损失3亿元。可见影视盗版在我国的情况比较严重,一是因为民众无盗版的法律意识,把盗版看得无关紧要,根本不会想盗版对作者及相关人产生的严重后果,所以要加大反盗版在社会上的广泛宣传,让民众知道盗版属于犯法,自觉地抵制盗版;另外,对于那些恶意盗版、靠盗版谋取利益的网站和犯罪团伙要坚决严厉打击,使其收益小于违法成本。
2.加大国家的转移支付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力度
我国目前对电影产业的直接补贴主要是按照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政策规定,对影片票房收入超过5亿元以上的每部奖励1000万元。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是按照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个税率其实并不是针对电影企业的,而是针对高新技术行业的。因而我国对电影产业的特定税收优惠还较少,政府还可以采取减免贫困落后地区影院的所得税、营业税和土地使用税等方法来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并降低票价鼓励电影产业的发展。
(二)鼓励行业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竞争力大的影视集团
巨无霸式的影视集团在吸引资金、笼络人才、开拓市场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虽然在拍片方面我国前五大制片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但是像光线传媒、华谊兄弟这样的上市公司只是在制片方面占有主要份额,尚未形成制片、影院、院线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所以在未来要鼓励行业的并购重组,并鼓励大的企业集团进军电影行业,形成像迪士尼那样的同时拥有游乐园、酒店、电影、文化制造的企业集团,以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
(三)延长产业价值链,向市场要更大的收益
首先要加强电影的海外宣传,可以从和我们文化相近的国家例如韩国、泰国等入手推动中国电影的外销收入。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员和导演,加大演员的广告营销收入,加强演员对票房的号召作用;其次电影的设计要细腻,不仅仅表现在故事情节上打动人,甚至是服装道具和发型方面都要能够成为卖点,在电影热销的时候能够带动服装、玩具、图书、餐饮甚至家具等的开发和销售。
注释:
① 岩泉:《2014年国产电影带动产业规模超687亿元》,《经济日报》,2015年1月16日。
② 曾旭、朱峰:《美国电影产业纵横捭阖六巨头》,兴业证券研究报告,2013年4月22日。
【关键词】进出口现状电影产业贸易模式比较优势偏好相似
2008年我国电影票房(不含农村市场)达到43.41亿元,较2007年增长10.14亿元,增幅达30.48%。加上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含票房收入)25.28亿元和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广告收入15.64亿元,全年电影综合效益达到84.33亿元,比2007年增长17.07亿元,增幅达25.38%,创下了辉煌的历史新高(中国电影网,2009)。从数字上看,中国电影产业的确取得非常快的进步,国产电影的出口收入甚至超过进口影片在国内的票房,但是如果将其换算成美元,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如一部美国电影的国内票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跨国化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影视产业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目前美、英、日等国家的影视产业已成为其国民经济的支柱,而我国国产电影的全年总产值换算成一个企业的年产值都不会排入世界500强,所占国内生产总值份额仅1%,虽然票房收入在全球市场由2002年的0.5%上升到了2006年的1.3%,但所占份额仍是微乎其微,与美国等影视强国的差距甚远。
一、我国电影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进出口贸易差额分析
如表1所示,2007年,我国电影、音像出口3.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3倍:进口1.5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实现顺差1.6亿美元。2000-2007年期间,我国电影、音像出口年均增长61%,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仍仅为0.26%:电影、音像进口年均增长22.4%,占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始终在0.1%-0.2%之间波动,变化不大。虽然在2006年从逆差转为顺差,但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是我国电影最主要的出口地区,然而香港与大陆近几年来电影合作非常密切。一些大型、知名的电影产品已经很难区分地域,如将此因素排除,中国电影进出口差额应还是处于逆差。
(二)对外贸易国别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电影、音像出口市场仍然集中在美国和中国香港,两者占比分别为1/3以上和1/4以上。进口方面,中国香港代替欧盟成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其次为美国,欧盟和东盟分列第三和第四,电影、音像顺差主要来自美国和韩国。2007年中国电影、音像出口市场仍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美国和瑞士,三者占比超过了80%:进口方面,美国取代中国香港成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其次是欧盟和中国香港,电影、音像顺差主要来自中国香港、瑞士和美国。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电影产品的非中文出口地主要是以欧美为主,不是以与中华文化相近的亚洲市场为主。
(三)行业竞争力分析
根据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97到2007年,我国电影和音像的出口总值从0.44亿美元增长到1.6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几乎为零上升到0.3%,在整个服务贸易十二个行业中排名倒数第一,其行业竞争指数(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lvePower lndex。即TC指数),从1997年至2005年均为负数,至2006年也仅为0.08%(如表2所示)。这种局面不仅与中国稳居世界第二的贸易大国身份极不相符,更与中国文化大国的形象格格不入。
二、我国电影目前对外贸易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生产和文化产品贸易实践基本是以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各国在生产产品时要根据自己国家的资源优势进行生产,然后各国再进行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这个理论对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电影产品的消费是具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一旦与接受地区的欣赏习惯产生差距,“文化贴现”将使欣赏和接受活动失败。所以比较优势理论只考虑商品之间的生产会因为投入要素区别产生的差异来指导国家间的电影贸易,而忽略了电影产品的消费的特征,无法促进我国电影产业达到贸易扩大的局面,反而会因为出口类型单一、海外市场定位不清等限制电影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的问题。
(一)出口电影产品类型单一、缺乏创新
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中国功夫一直就是比较受欢迎的电影元素,中国电影要想在海外市场获得比较高的回报,功夫是不能少的,2005年,《功夫》、《十面埋伏》、《无极》、《七剑》四部古装功夫影片的海外票房高达157434万元,占到当年全部海外收入的95.4%:而2006年《霍元甲》、《夜宴》、《宝贝计划》、《墨攻》、《无极=》5部功夫题材影片的境外收入达到95794万元,占全年全部海外收入的83%(朱玉卿,2008)。这种出口模式正是利用我国电影产品的比较优势,能够在短时间获得比较大的回报,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电影制作为了迎合海外市场的喜好,蜂拥而上拍摄大量的质量参差不齐的功夫片。对于一个需要良好竞争力的电影产业来说,这是非常不利于中国电影贸易发展的。相比之下,一个有成熟的电影产业机制的国家是不会局限于一、两种类型的电影,在好莱坞电影排行榜上科幻、惊悚、恐怖、灾难、动画、喜剧等类型配套齐全,相对而言,中国电影类型则显得十分的单一,这说明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就是创新能力是非常不足的。电影产品的创新性就像给各国电影产品打上标签一样,如果一个国家电影产品缺少这样的创新往往很难在世界电影贸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长此以往国际电影市场的更是会失去该国电影产品的新鲜感和认可。
(二)缺乏清晰的国际市场定位
虽然中国电影这几年不乏在海外发展成功的作品,比如《英雄》、《赤壁》等都是很好的结合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某些西方的思想观念,这样既符合国际市场的观影需求。又能激发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心。的确可以使中国电影获得更多认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更多小制作的文艺片都只能在欧美小型院线放映或者只能以音像租赁或电视播放与观众见面。更多的电影出口是通过各种电影节获奖出售版权才能取得相应的海外收入。从总体而言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整体进入了欧洲主流电影市场。一些电影所获得的成功更多是个别现象。而值得注意在亚 洲市场中国电影却有着相对更好的票房和受众,不仅商业大片能在院线及时上映,而且一些表现亲情爱情,节奏舒缓、画面优美的中国文艺片也可以进入主流院线,还可以在音像和电视市场上播放。比如像《那人那山那狗》在国内市场根本没有在院线上映,但是却可以在日本通过艺术院线获得10亿日元(约850万美元)的高票房收入。获得巨大成功。所以,中国电影出口目标市场定位如果不能以文化相近的亚洲市场为主而一直以欧美市场为主,就会使中国电影在产业转型期将失去中国独有的艺术内涵,更有可能将相对容易获得的海外市场拱手与人。
亚洲电影后起之秀韩国就有非常有清晰的海外市场定位,电影出口以亚洲和日本为中心,2005年出口的影片79.4%集中于日本,以商业片居多,而在欧洲地区则主要发行金基德等导演的艺术片。因此中国电影产品需要通过细分市场策略为海外市场提供差异化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的观影习惯和审美趣味,才有可能获得更广泛的受众。更大的海外市场。
(三)海外发行渠道单一,盈利能力不足
同时,中国电影贸易目前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比较低,竞争力相对也比较弱,等这些存在的问题与海外发行不力有很大关系。总体而言,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能够吸引国际片商注意,走向国际市场的机会也并不多。
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第一,通过电影节,这部分的电影主要是通过在电影节上获奖吸引海外的,这也是中国电影最早能够被国外片商注意的主要原因,不少中国的导演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被世界电影所认可,形成了一定的海外影响力,比如张艺谋、陈凯歌及近年的贾樟柯,第二、通过:“北京放映”这种展映会来宣传并销售中国优秀的电影,“北京放映”作为国内唯一邀请并接待境外电影采购商和国际电影节选片人来华集中选购和选看中国影片的大型国际活动,已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但毕竟这种方式需要外商到中国来选片,时间和地点相对比较局限,而且能够进入展映的电影数量也是有限的。第三、目前最有效也最值得推广的。就是以合拍片为主完全按照国际上流行的商业运作模式进入海外国家主流院线。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放国外(包括港台地区)电影进八中国内地拍片以来,合拍片就成为中国电影进入海外市场的最有效途径,因为大部分合拍电影是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大范围合作模式,因而具有更广阔的拓展前景。很多合拍影片如《集结号》、《投名状》和《梅兰芳》由于这些影片在投拍时已经按其投资结构分割了全球版权,提前进入海外市场,所以能都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国际主流电影的放映市场。
但是由于渠道控制和市场经验方面的不足。很多中国影片是以低价卖断版权方式交由国外发行中介企业销售影片,产品出口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虽然海外资金的进入能够帮助影片进入海外市场,但是拍片内容和形式受到限制,更何况海外资金能够投资影片是十分少的,而且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一些大型制作,中小型影片通过这种台拍进入海外市场获得成功的并不多见。上述三种渠道都是各有利弊,但是能获得海外资金的大制作相对影片质量能够得到保证,这样就能参加各种影展并获得政府的推广,这样就使少数电影在这些渠道会重复宣传及营销,占用资源。
(四)中国电影产业本身未形成规模经济导致产品竞争力不强
2007年,共有70个国家和地区向IMF报告个人、文化、娱乐服务进口数据,总额为294.2亿美元。美国文化贸易出口额为150.43亿,占全球出口贸易的39.7%,为全球第一,进口只有14.4亿美元,占全球的4.9%,居全球第八,文化贸易顺差高达135亿美元,其电影、电视制作及相关的录音带、音乐占美国出口额的第一位,电影产业成为美国获得巨大贸易收入的吸金行业。全世界放映的电影中80%是好莱坞制作的。而美国国内市场上外国电影的市场份额仅为1%,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电影制作在美国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发育成熟的电影国内市场和产业机制,产业规模经济形成了美国电影市场自然的贸易壁垒,同时也形成了电影产业在海外市场的强大国际竞争力。
我国电影产业贸易目前这种模式的也正是因为我国电影产业的规模经济还未形成。无法形成成熟有规模的国内市场,资源、人才和相关的配套设施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虽有电影制片企业200家左右,但大多数规模较小且不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条件,更没有形成几个在行业内制作能力超群的企业,即便像中影这样的国企其制作能力相对于国际影视大鳄来说仍相距甚远。其次中国院线也存在数量多规模小,跨省院线延伸能力不强,省内院线仍然存在地域垄断的现状。虽然至2008年底,全国院线公司范围内新增影院118家,总数达到1545家,全国银幕总数达到4097块,但以美国的3.6万块银幕作参照,中国应该有十几万块银幕才能达到人均需求,而且电影院线的设立过于集中在繁华的商业中心,不仅是广大农村,甚至像城市中的大型居民社区、大学校园都变成是电影的盲区,导致市场的严重被分割、院线高票价垄断,一种平民消费的文化变成奢侈品,院线的市场集中度很高,属于中寡占型和中集中度产业结构(高铖,2007),这样的体制也限制了电影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同时因为中国电影产业目前还存在地域限制和行业经营的限制。也不存在一个令其发挥优势的政策环境,所以难以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好莱坞电影工业就是~个非常典型的外部规模经济,其地域性非常强,在洛杉矶不大的地区大概有100多家大大小小的电影制作公司。地方性灵活的专业人才劳动市场和可供短期租赁的设备市场,为这一行业实现外部规模经济提供了可能。中国电影制作分布全国不同地区,一段时间各个城市纷纷建设各种影视基地,除了在北京怀柔和浙江横店形成比较大规模,其他地方影视基地根本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也无法获得相应的经济效应,这样就很难形成产业集群和地域性优势,严重地阻碍了行业规模的形成,导致人员分散,资源浪费。综上所叙,中国电影实力还不具备在国际市场有与发达国家抗衡的竞争力,只有电影产业发展完善具备足够的内部与外部规模经济,才能真正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巴曙松,2005)。
三、我国电影贸易新模式的策略选择
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上数据显示在全球文化贸易中占主要地位的国家主要是欧美的发达国家,进出口排名前五位的国家所占份额居高不下,而且总是由这几个国家占据前五位位置,仅仅只是位置会稍许变化,2007年在全球文化贸易中排名前二十位的国家出口总额所占比重达到93.7%。进口总额所占比重达到91.6%,几乎已经垄断全球文化贸易。这种出口和出口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的现象,属于典型的产业内贸易。中国电影要想在海外市场获得更大的 市场份额,就必须根据电影这种文化产品的特性调整贸易发展模式,依据偏好相似理论(staffan B等,1961)制定相应的贸易发展政策。
偏好相似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一国的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消费的需求的质和量都会提高,对先进的资本设备需要越高。因此两国人均收入相同,需求偏好相似,两国间贸易范围可能最大。反之,两国贸易则会存在障碍(李怀亮,2005)。因此,这种产业的国际化经营往往表现为渐进式,渐进式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往往是国内外需求偏好相似的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所以根据需求偏好相似原则,首先选择的是相邻国家市场,而后才是全球市场。因此根据相似偏好理论确定中国电影贸易模式首要就是实现规模经济。扩大国内市场,然后选择偏好相似的相邻国家进行贸易,逐渐延伸到世界其他国家,并运用多渠道的海外发行了提高产品盈利空间。
(一)实现电影产业的规模经济以加强其国际竞争力
首先,鼓励国内电影公司进行收购或合并,优化并扩大中国电影产业规模。中国电影企业如果能通过兼并或收购。制片企业可以扬长避短,资源可得到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集中观众与市场,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影片的制作和发行效率,好莱坞电影制片公司无不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发展而威的。目前政府需要尽快调整政策。提供优惠条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影院建设,采用数字电影技术,降低电影院投资成本。增加中低档电影院数量,不仅仅在大中型城市上推广学生院线、小区院线,而且城镇以及农村更要加大推广流动影院等,让普通大众也能够享受电影娱乐。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把电影放映市场分成高、中、低三层结构分布:积极推广统一品牌、统一供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院线制等电影现代流通方式。以资产或契约联结形式紧密整合,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规模经营,以不同形式进行资本结构改造,并积极探索院线经营规律、营销方式和管理经验用于创建精品院线。中国电影企业还必须多次整合和发展,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其次,电影产业的管理部门应认识目前中国影视制作散兵游勇的现状应尽早改善。运用政府的政策推动效应着重发展几个地方的影视制作基地,给予这些地方的影视制作企业以较大政策扶持,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落户该基地,目前北京怀柔及浙江横店已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根据我国自身地域辽阔、文化多元化的特点还可以在西部及南部选择适合地点形成相应的影视制作基地,这样囊括中国东南西北各个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的影视基地形成四大影视基地可以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外部规模经济。
(二)以东亚文化圈为主要海外目标市场促进中国电影的出口
中国电影产业要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营造根据地,先要打赢家门口的战争。将中国电影的目标市场分为三部分,首先。亚洲地区和人口应该成为我国影视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的第一受众目标。先利用文化亲和力,以韩国、日本等亚洲汉文化消费圈为主。然后辐射到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其次是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以及受到华语文化影响的其他人口,这些都是中国电影产品的潜在消费者。最后才是欧美市场,毕竟目前欧美文化是国际市场的主流文化,中国电影想要很快的获得一席之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重要的是慢慢的东方文化的渗透,逐渐让他们接受东方式的叙事方式和含蓄的表达。通过目标市场的细分,电影制作时考虑海外市场时以东亚文化圈为主要目标市场,这样的市场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文化贴现”,更能在保留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拍出国内与国外观众更有共鸣的电影,不仅扩大海外市场,而且也促进中国独有的东方文化类型电影的发展(李怀亮,2003)。
(三)建立多层次的海外发行渠道。学习先进的海外营销模式
要想提高中国影片在海外的能见度,提升知名度,最后走向海外目标市场,这需要提高政府对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的重视和支持,虽然中国政府借鉴国际发行公司的成功经验于2004组建了年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简称“海推”),建立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宣传推广和销售服务的国家级平台,但毕竟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虽然这也是很有效的渠道,但短时间也还不能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政府还是不够的,各种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电影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海外发行渠道,一些大型的电影制片公司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院线联营,利用自己丰富,优秀的影片资源与国外建立分账式发行方式,打破原有的卖断版权的方式,建立自有的营销渠道,提高盈利空间,例如中影集团、华谊兄弟和保利博纳等大型企业都可以建立这样的发行渠道。而其他具有较为明显的文艺色彩的电影则可以继续利用影展和“北京放映”这种方式提高影片的能见度,扩大影响力。进军海外市场。一些大型商业片进入海外市场合拍片依然是不二选择,这种方式已经被证明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海外发行方式。当然需要继续加以利用,多多争取海外资金,成为海外市场的中国电影的领头羊。
同时中国电影需要好好学习的是好莱坞的电影营销模式,这种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同时进行、互为支持的营销方法具体表现为银幕营销、电视营销、家庭影院、网络营销和相关商品开发这“五位一体”的营销构架。有资料表明。美国电影业总收入中约20%是从影院的票房收入中获得的,而有约80%则是由非银幕营销所得,也就意味着非银幕营销的成功更能决定电影营销的成功与否。《哈里波特》是好莱坞电影营销的一个成功典型案例,它通过电影的成功人气,在市场上推出与哈里波特有关的一系列衍生商品,如书籍、玩具、游戏、糖果、服装等,这些衍生商品所得的收入远远多于电影的票房的所得。中国电影企业应该从好莱坞的电影营销成功中认识到,单一的票房收入已不再是电影收入的惟一主线。中国电影的营销模式有必要向非票房营销转移。比如《英雄》、《卧虎藏龙》等影片完全可以利用在海外市场比较成功的势头开发出一系列的衍生产品,但是他们没能把握住机会,而目前在日本大获成功的《赤壁》就延续成功势头已经开发出玩偶系列。
关键词:动漫;盈利模式;产业链
基金项目:江苏省文化科技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YB24)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3日
一、引言
动漫产业是指以设计、制作、生产、销售和人才培养为产业链的二维和三维动画、网络动画、影视动画、游戏动画及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是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型产业。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成为各国争先恐后发展的文化支柱性产业。2004年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产值超过2,228亿美元,与游戏、动画产业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中国动漫市场在政策的扶持下随之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到2012年,我国动漫产值达到759.94亿元,年均增长超30%,动漫产品出口额达到8.3亿元,同比增长16.25%。2012年7月,文化部了《“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成为中央和地方发展动漫产业的总纲领。
二、基于发展阶段的动漫企业盈利模式
(一)代工盈利模式。动漫代工盈利模式是以动漫背景绘制、电脑绘线、着色、模型翻模或复模、涂装等为主的盈利方式,这种模式主要集中于动漫产业链的低端。20世纪初,中国的动漫产业刚刚兴起,在美、日、韩三足鼎立的时代,中国动画产业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国外动漫的代工。世界知名的《猫和老鼠》、《樱桃小丸子》等动画片,都是出自国人之手。20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宏广是亚洲最大的动画加工公司,曾经负责美国80%动画片的加工制作,但随着国际代工市场的竞争加剧,代工的优势会逐渐褪去。这种低端的OEM代工盈利模式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初期的成长模式,由于门槛低、竞争强,不可能成为企业的利润中心和发展方向,但通过代工,许多国内的动漫公司积累了资金和经验,从而走上原创的发展道路。
(二)销售盈利模式。动漫销售盈利模式是以动漫的自主开发结合客户定制,将制作完成的动漫出售给相关机构,从而获利的增长模式。目前,国内动漫产业总体实力不强,在全国近万家动漫企业中,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企业在融资渠道、市场推广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销售原创及定制的动漫产品,成为许多中小动漫企业的主要盈利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企业快速回笼资金、降低推广风险。2009年戛纳电视节上,《西游记》以单集10万美元的销售价创造了我国原创动画片海外发行价格新纪录,到2011年,中国核心动漫产品出口额达7.14亿元。
(三)许可盈利模式。动漫许可盈利模式主要是动漫产品中的符号、形象以许可的方式,开发动漫衍生产品,实现盈利的方式。该方式是目前世界动漫产业发展的主流盈利模式,是一种基于产业链的持续盈利发展模式,其前提是必须有成熟的、被市场认可的动漫产品。动漫作品的盈利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前期投入的时间和成本较大,《铁臂阿童木》直到开发衍生产品,比如玩具、纪念品,才真正做到盈利。国产优秀动漫《喜洋洋与灰太狼》也是通过商标及形象许可,积极开发衍生产品,实现了动漫作品的二次创收。
三、基于产业链的动漫产业发展模式
(一)以动漫公司为主的后向一体化。以动漫公司为主的后向一体化主要是依靠上游动漫公司的研发与创作,向下游的制作、发行延伸,动漫公司以集团投资、入股、合作的方式构成完整的产业链。这种发展模式要求动漫公司具有很强的经济与研发实力,具有很高的品牌价值与市场份额,能够引导动漫市场的消费和需求。德国TRIXTER FILM动漫公司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制作高品质数码真人动画的企业,其作品《龙战》等在全球都享有盛名,该公司以高科技动漫制作技术为基础,实现动漫发行、传播的后向一体化。
(二)以发行商为主的前后一体化。任何动漫作品要进入消费市场,被市场接受和认可,需要有强大的发行和推广能力,因此发行商在整个动漫产业链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发行商通过对动漫开发商的合作、投资、购买等方式,取得动漫作品的所有权或许可使用权,再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市场渠道,将作品推向市场,从而实现以发行商为主体的前后一体化发展模式。北美最大动漫发行商Funimation与GDH公司形成战略联盟,发行该公司《龙之塔》等优秀动漫作品,并与游戏制造商BioWare公司联手,制作著名RPG游戏《龙腾世纪》的动画电影,与游戏开发商Good Game Productions推出日本动漫《钢之炼金术师》为主题的跨平台游戏《Fullmetal Battle》。
(三)以制造商为主的前向一体化。动漫衍生品开发是动漫产业发展及利益链中的重要内容,动漫衍生品包含了服装、鞋帽、箱包、食品、玩具、游戏等各个方面,因而,产品制造商就会通过与动漫公司合作、投资等方式,为自己的产品定制动漫及形象标志,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从而形成以动漫衍生品制造商为主体的前向一体化发展模式。奥飞股份的前身为广东奥迪玩具实业有限公司,2004年集团公司成立以三维动画制作、漫画制作、动画形象设计、版权等卡通形象事业为核心业务的动漫文化传播公司,为该公司的玩具产品量身定制动漫及游戏作品《火力少年王》等,由知名的玩具制造商成为中国动漫文化产业的领导者。
四、盈利视角下的国内动漫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策略
(一)全产业链发展的目的。全产链是集合动漫创意、设计、评估、投资等功能,以图书、玩具、游戏、投资、授权公司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动漫项目联合创意、联合资金、联合运营的发展模式。2013年湖南卫视金鹰卡通卫星频道和上海炫动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打造了国内最大的全产业链动漫影视制作宣发一体化平台,实现了产业链多主体的战略合作与分工,对于增强动漫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动漫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漫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一方面主要是摆脱传统的国内动漫企业低端盈利和发展模式;第二,可以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形成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互补发展;第三,将国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设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中国动漫作品的特色,构建持续的盈利和发展模式;第四,构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国内动漫作品的输出,提高动漫企业和作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动漫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策略
1、平台建设与功能拓展。动漫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需要扎实的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平台支持动漫产业发展,特别是对那些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动漫艺术和作品提供帮助。从政府、市场、企业三个角度出发,对动漫产业的人、财、物进行资源整合、共享、优化,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构建动漫项目的孵化与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企业融资与投资、财税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使之成为一个科学、有效的系统,从而加速动漫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我国为了促进动漫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了动漫企业认证、推广、交易、品牌、展示、培训、咨询、等一系列平台,为动漫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支撑。
2、项目优选与产品孵化。动漫作品从创作到被市场接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项目孵化包括了技术咨询、培训、项目展示、资料共享等方面,通过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动,有效提高初创企业成功率,提高动漫作品的孵化率,促进面向动漫产业的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产业的形成。上海动漫产业孵化器专门为从事动漫品研发、包装、授权等领域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培训、资源对接等方面的帮助,为动漫企业创业与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价值评估与市场推广。动漫作品要被市场接受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技术含量,而且还需要通过展会、媒体、校园和海外推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展示原创动漫精品和优秀人才,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取市场反馈信息,促进动漫相关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交易等。2012年,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专门举办“中国原创动漫推广计划”展,并逐步完善优秀原创动漫产品评选、奖励和推广机制,对于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促进动漫产业跨行业、跨领域良性互动,推动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小结
动漫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观是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以上下游利益共同体为核心,把最末端的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机制和企业计划反馈到处于最前端的动漫研发与创新环节,通过产业与市场交互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动漫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发展全产业链是服务动漫产业发展,破解动漫企业盈利、融资、创新等一系列难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原创作品开发与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周,储钰琦.中国动漫产业浮华背后的忧思.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雷宏振,张敬博.动漫产业集群发展中“政策租”效应及其对集群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J].经济经纬,2013.1.
[关键词]广电产业 多元化经营 战略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19-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电产业有了长足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媒产业技术、管理模式的不断革新,以及广电系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不仅是世界广电传媒产业的发展潮流,也是我国广电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科考试”。
一、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是当前我国广电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广电产业的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其他经营性收入较少,尽管我国广告市场尚具有一定的潜力,但是从世界广电传媒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仅仅依靠广告不足以维持产业经营收入的稳定与持续增长,因此要满足广电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推动广电产业由原来仅靠广告的一元化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拓展多元化的经营渠道获取多元化收入。
当前,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国内外企业的共识。多元化经营战略又称为多角化经营战略,就是企业尽量增大产品大类和品种,跨行业生产经营多种多样的产品或业务,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市场范围,充分发挥企业特长,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提高经营效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其优点在于可以在比较大的范围内重新进行资源的配置,将一项优势与另一项优势结合,通过交叉宣传降低促销费用,凸显规模经济,同时分散经营风险,一旦市场变化或其他因素导致业绩下降或亏损,也不至于全线溃败。
(一)广电产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在我国,媒体作为党宣传作用的喉舌,曾经作为事业单位,一直由财政拨款。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官养体制”难以为继。中国广电产业要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2002年开始,广播电视业不再有或者很少有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完全依靠在市场中自营收入维持运营和发展。因此,广电产业必需寻求自身多元化的发展运营,以及转变目前很多传媒集团的产业收入比例偏低甚至亏损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级电台大多都是多元化经营,不但涉足第三产业的经营,有的甚至对第二产业也有所涉足。其中,以与广电媒介业务本身有直接隶属关系的商业销售和技术开发项目为最。还有许多与广电媒介平行相关的音像、电子出版等业务;当然,还有很多从事一些与广电业务无关的或者说是关系不大的产业,如房地产、娱乐业和餐饮业。其他一些多元化经营项目则包括自生产业,媒介、图文电视公司,节目译制,部分有线电视增值业务、购物、影视有线附属器材、金融证券广播,文化服务、声讯业务等。目前已经成立的广播电视集团中,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了集团产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广电产业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广播电视节目具有商品性,需求是提品的源动力,供给是满足需求的前提。同时,广播电视产品和一般的产品有着很大的区别,传媒经济学家指出的,媒介产业与其他的产业相比,具有双重产品市场。广播电视业作为准公共产品――私营公用事业的货物,主要是由广播电视台传送的各种节目。这类产品在科技与经济形式上是公共产品,但在文化形式上却更近于私有产品――因为它们的设计都是针对个人在私人场所里的消费,因此称之为准公共产品,以区别于纯粹的公共产品。更特殊的是,对商业广播电视机构而言,这类产品的价值实现并不是由受众直接完成的,而是通过获得广告补偿的方式间接完成的。因此要推动广电产业由原来仅靠广告的一元化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以满足广电产业自身的发展需求。
对广播电视媒体产业来讲,其多元性的经营模式就是适应战略环境的要求,通过战略性资产重组以及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内部资源向外部其他行业或部门渗透和扩张的战略行为。通过生产和提供多种广播电视产品和劳务,达到以基本业务为主,同时涉足多个行业或部门,以创造优势,降低风险,实现高额利润。
二、我国广电产业多元化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其经费支出一直由政府拨款这一主要渠道来解决,这就使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经营意识淡薄,不讲究经济核算,思想中从来就没有投入产出的概念,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资源配置过度分散
广播电视实行多元化经营必然要将企业资源进行分散、重组、配置,以期在新行业中产生经济效益。分散的资源配置方式下,企业集团资源的有限性难以保障每个领域都得到充分的资源支持。
(三)经营运作费用过高
广电行业进入新的经营领域,从投入资本、开始运作到产生效益,企业要从头学习技术、制作生产、总结不足、市场营销、管理运作、环境协调等,这个过程中由陌生、不懂而导致的低效率、浪费、机会成本损失以及时间长短等都将使企业“学习费用”过高而最终影响其效率。
(四)产业选择失误
广电行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多元化产业选择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相关多元化产业选择;一类是非相关多元化产业选择。若忽略对一个产业前景、经营者必备条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是否具备一种在该行业能形成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及本企业自身能力的准确概括,而盲目地开始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效应。
三、我国广电产业多元发展战略
(一)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广电产业多元化经营要以市场需求及其潜力作为经营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勇于进行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现代市场要求我们一方面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相关市场及其环境的变化规律,同时注意把握市场变化的脉搏,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以市场机制激活广播电视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建立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激励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领导干部的任免,收入靠业绩,上岗靠竞争。要实现经营、管理、财务上的统一,完成了向现代企业的过渡。同时中国的广电产业,特别是广告资源贫乏地区的广电产业,要能及时抓住资本市场出现的转机,将产业资源最优化的配置,正确的动作,以创造产业发展新的转机。 其次,正确处理专业化与综合化,主业与辅业的关系。专业化与综合化,或者“一元化”与多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两种趋向,并因此而成为现代企业最主要的两种经营战略选择。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多元化经营的基本保障。对于广电产业而言,要以名牌栏目牢牢地吸引众多电视观众,打造自己的节目品牌,不是让节目封存在带库里,而是让它出去在市场上交流,为栏目创造效益;以政策激励让争办名牌栏目的采编人员增添动力,合理调配人才资源,以达到优势互补,形成了一种有偿的人才兼职工作模式。实现以相对具有优势的主业作为主产业,优先发展主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及时地在其他相关产业中寻找机会,配合主业的发展,弥补主业的缺陷和不足。
(二)以广电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经营战略的生长点
谈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一定要提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对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是其在主营业务领域取得竞争优势的支柱。没有主营业务充分发展所提供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核心竞争力是没有发展条件的。着力打造广电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谁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要优先发展广电产业主要核心业务,将人才、品牌和媒体文化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同时开始主动涉足其他行业,跨行业经营,着眼于科技含量高、盈利预期良好的产业,就是从核心业务的增值运作出发,滚动发展,以此带动相关产业,最后拓展到跨行业经营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模式;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其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应该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1.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将会成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农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先进理念提升等等各个部分组成的。想要完美地调整农业结构,必须要时刻把农业与工业和市场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产品流入市场的生产线,让农户与市场,农户与加工商的利益相互依存,最终实现产业链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发展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必定会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2.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来改变城乡经济差距巨大的情况,在近几年看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缩小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的任务还是很重,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严重拉低省市经济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现在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农业发展没有规模化,系统化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必须走农业发展产业化的道路,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主要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有以下四种:第一种:龙头企业加农户型。这种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企业与农民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同时也是风险承担的共同体。这种模式主要是以龙头企业向外联系市场,向内联系农产品基地,利用龙头企业的强大实力扩大市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基地规模,利用其规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但是在这种模式中农民是非常依赖企业的,所以难以保证企业会一直站在农民的利益角度经营。第二种:市场加农户型。这种模式就是农民与市场直接交流,避免了中间其他企业或者个人介入的机会,让农户有直接与市场主体谈判的机会,形成生产销售一条龙的链条,很好地解决了农户有产品难卖的难题。第三种:企业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型。这种模式是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重要因素帮助农民生产,同时入股企业的方式与企业联合经营的模式来解决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问题。这种模式是相对比较先进的,它增加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第四种:企业加中介组织加农户型。这种模式以农业中介组织为依托,企业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服务,销售各个环节与农户形成普遍联系的网状关系。帮助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团。但是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一旦中介组织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系统都将会瘫痪。2.经营业绩。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58957万吨,实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粮食产量九连增。同时,在示范园区建设中,我国以实现农民提高收入为中心目标,重点发展和优先安排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及基地建设,提升规模化发展层次及水平,农业规模经营已经初步显现,为延伸产业链经营,扩大市场延伸奠定了夯实的基础。3.主要存在问题。首先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程度是非常低的,这也是一直我国农业发展进步小的瓶颈问题,我国大多数农户还是选择分散,独立经营的模式。没有形成大规模农业生产,所以很难实现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造成农户个人面对强大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农民的利益造成很大损失。其次,目前我国针对于农产品经营规模大,在市场影响力大,对于农户生产效应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数量非常少,而且对于产品的加工也大多数都是粗加工,精细加工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相对与国外的农产品大企业来讲,不仅数目不占优势,而且经营规模也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也会逐渐跟不上海外市场的需求,逐渐与世界市场产生差距。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创新举措
1.科技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在这个科技主导的时代,无论什么产业想要健康成长,都需要科技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也不例外。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促进科技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逐步把农业发展建设成为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模式,逐渐把这种新的思想观念深入到农民的思想中,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从而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这个词也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包括旅游业,再加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游客也更加希望去到生态观光的地区游玩。而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挥农村的地理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型产业。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利用上当地发展农业形成的自然景观,以及该地区农业发展所应用的特有的生活活动吸引游客先来观光,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在龙头产业带动型产业中,主要是指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般都是公司和农户建立合作的关系,来建立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在实际的发展中,龙头企业的科技一般较为发达,资金雄厚,对于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是一种基本的保障,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类型的产业结构中,首先要保证的就是龙头产业的壮大发展,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具体表现。我们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具体模式的探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并且通过对这些模式的不断创新,来加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加快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也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霞.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