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10 15:57:42

序论:在您撰写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第1篇

实际上,低碳经济提出的理论基础的很大一部分是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所要实现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尽量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尽量减少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消耗量,这与低碳经济所要求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通过不断的开发新能源、创新低碳技术和发展低碳产业等来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从而降低碳排放,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途径。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低碳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核心内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表现为: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经济。

从发展的目标上来看,低碳经济通可持续发展一样,都是为了实现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双赢,维护社会生态的平衡,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低碳经济是在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或浪费的情况下所诞生的,其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理念引导者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

现如今,我国面临的而不仅仅是资源、能源等的短缺,同时还要面对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在思考如何转变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降低碳以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时,作为一种绿色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强有力的武器。

(3)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人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技术上的革新,通过低碳城市、低碳产业的建立等来实现经济的零碳增长或是低碳增长,从而不断的改善目前的社会生态环境。此外,从内容上来说,低碳经济作为对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在发展中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明确的发展路径。

二、必然之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然之路。在目前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正面临着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等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并且还要不断的提高这些能源的使用效益,通过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和优化目前的能源结构来不断的降低碳排放量,而低碳经济正是目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

(1)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一个重要途径。

如今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正需要大量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些建设基本都属于“高碳”产业之列,并且无法通过国际市场的拓展来满足目前的需求,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的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不断的促进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一个有效措施和手段。

长久以来我国的资源总体状况都是以依赖煤炭为主的一种结构,这种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降低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却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低碳经济能够通过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等来改善社会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是我国国际战略的需要。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解决目前能源危机、控制碳排放的根本出路,也是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我国能够实现脱颖而出,并大力提高国际地位一个良好的选择和机遇,因此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施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第2篇

实际上,低碳经济提出的理论基础的很大一部分是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所要实现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尽量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尽量减少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消耗量,这与低碳经济所要求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通过不断的开发新能源、创新低碳技术和发展低碳产业等来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从而降低碳排放,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途径。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低碳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核心内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表现为: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经济。从发展的目标上来看,低碳经济通可持续发展一样,都是为了实现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双赢,维护社会生态的平衡,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低碳经济是在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或浪费的情况下所诞生的,其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理念引导者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现如今,我国面临的而不仅仅是资源、能源等的短缺,同时还要面对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在思考如何转变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降低碳以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时,作为一种绿色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强有力的武器。

(3)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人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技术上的革新,通过低碳城市、低碳产业的建立等来实现经济的零碳增长或是低碳增长,从而不断的改善目前的社会生态环境。此外,从内容上来说,低碳经济作为对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在发展中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明确的发展路径。

二、必然之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然之路。在目前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正面临着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等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并且还要不断的提高这些能源的使用效益,通过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和优化目前的能源结构来不断的降低碳排放量,而低碳经济正是目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

(1)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一个重要途径。如今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正需要大量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些建设基本都属于“高碳”产业之列,并且无法通过国际市场的拓展来满足目前的需求,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的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不断的促进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一个有效措施和手段。长久以来我国的资源总体状况都是以依赖煤炭为主的一种结构,这种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降低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却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低碳经济能够通过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等来改善社会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是我国国际战略的需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解决目前能源危机、控制碳排放的根本出路,也是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我国能够实现脱颖而出,并大力提高国际地位一个良好的选择和机遇,因此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施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第3篇

〔摘要〕科斯定理是理解制度的枢纽。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不管产权如何分配,有效率的产出总会出现,低碳经济很容易实现。但是,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分配对经济产出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交易成本总是存在和显著的,故制度总是具有重要作用。低碳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可持续的制度激励。当前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交易成本显著,大大地限制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以交易成本和制度激励为切入点,设计有效率的、低交易成本的,以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制度激励,确保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斯定理;低碳经济;高碳经济;交易成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91349;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006-05

一、引言

从经济理论角度而言,高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不是自然现象。它是理性的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经济行为,如同哈丁的“公地悲剧”1、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2,以及大家熟悉的“囚犯困境”。然而,现有经济理论研究往往假设没有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看不到制度变迁的渐进性,仅仅强调经济个体的成本-收益分析,看不到因交易成本带来的社会外部性问题,从而无法回答为什么有的国家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较好,而有的国家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不好这一基本命题。矛盾无处不在。理性的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强大冲动力,既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主要源泉。无论这种结果是好是坏,均依赖于所认为的社会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指限制人类行为并将他们的努力导入特定渠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法律和各种规范)及其实施效果。3这样一来,科斯、威廉姆森、诺思等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帕累托最优只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有可能中的一种,如同凯恩斯评价古典宏观经济学那样,充分就业均衡仅仅是许多均衡中的一种。因此,我们研究低碳经济,需要由新古典经济学零交易成本的世界走进新制度经济学正交易成本的世界,以交易成本方法研究制度激励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保证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独特的经济方法。因为没有理论,实践将是杂乱无章的;没有实践,理论将是模棱两可的;没有方法,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是牵强的、虚伪的、独断的。所以科斯开创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仍然是研究制度和组织的有力分析方法。4正是通过对交易成本的考察,他首先提出了制度理论,并指出交易成本(包括协调成本、测量成本和执行成本)是昂贵的。新古典经济学预测的帕累托最优可能无法实现。同样道理,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从长远而言,要使低碳经济具有可持续性,需要通过正确的制度改革激励结构,创建一个低交易成本的环境。否则,低碳经济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

二、科斯定理是理解制度的枢纽

交易成本是指在推动交易发生时所产生的谈判、测量和执行成本等。科斯定理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5一文中分析“外部性”问题时提出了致力于澄清新古典经济学中交易成本的重要性。科斯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外部性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解决,如果重视明晰产权,“外部性”问题可以基本通过市场自行解决而无需政府干预。科斯定理的主要内容有:(1)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有效率的产出结果总是能够出现。如果人们能够知道他们所有的选择是什么,正确理解他们在一个产品中能得到什么属性,并且也确切无疑地知道每个选择的结果,那么显然,每个人都会以一种尽可能使自己赋予的方式运用他们的选择。互利的交易不存在。无论产权的初始界定如何,都是有效率的,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2)在交易成本为正的世界里,产权的初始安排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当交易成本为正时,清晰的产权界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济效率和促进竞争。我们通过图1来理解和阐释科斯定理中关于交易成本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假设市场中存在甲乙两个市场主体,甲对x商品具有使用行为,例如高碳生产对能源的消耗,使用量为q,边际收益为mr,边际成本为mc1。产品经济行为对乙方有负外部性,乙方的边际成本为mc2,社会成本则为mc3=mc1+mc2。同时也是对在没有相关制度措施的情况下,甲方无需对乙方造成的环境污染做出赔偿,这样甲就会使用q2量的x产品,而非mc3=mr的交点m所对应的q*,即符合帕累托最优的产量,社会福利为三角形kom的面积。由于社会对于某商品的需求大于帕累托最优,产生了市场失灵,甲方获得的收益为四边形kolq3的面积,此时,对于社会来说,损失是三角形ogq3的面积,这样就产生了市场失灵。社会净收益为甲方收益与乙方成本之差,即三角形kom与三角形mlg的面积之差。

假设双方就x产品的使用量或减少量进行交易,确定一定的产权关系,例如污染权与清洁环境权,根据科斯定理,在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无论产权如何分配,例如,无论是给予甲方污染权,还是给予乙方清洁环境权,二者之间的竞争终会使mr与mc3相交于m点,最优交易量为q*,社会福利的总和为三角形kmo的面积,外部性问题得到解决,达到帕累托最优。

当存在交易成本ac时,需求者会降低购买量,因此均衡产量为q***,此时社会福利会损失四边形abcd及三角形bdm的面积之和。此外,如果甲乙的效用函数不同,产权的初始分配状态不同,则会使既定交易成本下社会福利损失的程度不同,例如给予甲方污染权与给予乙方清洁环境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初始产权制度安排对于经济效率十分重要。

通过完善制度,界定清晰的产权,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则可以改进经济效率。假设政府较为清晰地界定了产权关系,将交易成本由ab降为ef,那么均衡产量由q***增至q**,社会福利便会有所改进,增加的社会福利为四边形aebf与cdgh的面积之和。

由此可知,新古典经济学中无效率的产出并非源自企业的市场结构或其他标准解释,而是源自交易成本的存在。即使出现负外部性,阻碍解决方案出现的并不是外部性本身,而是昂贵的交易成本。如果交易双方必须相互合作(谈判成本),决定额外污染造成的损害程度(测量成本),并且和对方确定一个解决方案(谈判成本),每一方必须保证协议是可兑现的(执行成本),这的确是一个困难且成本昂贵的过程。只有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才能实现有效率的产出。同时,只有在正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市场失灵才会出现。与垄断和外部性相联系的无效率并非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一个经济体系有着很高的交易成本,许多潜在的交易将会丧失,或在有效率的水平之下运行。而许多没有得到解释的悖论的答案也将变得清晰起来。6

毫无疑问,交易成本总是存在的,并且是非常显著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实质上是对社会资源低效配置的体现,无法从根本上消除,

只能采取适当措施予以降低。制度作为社会中的博弈规则,或者说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塑造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7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为约束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不确定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提供人们关于行动的信息;外部性内部化,减少负外部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从而改进经济效率。

同时,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存在“搭便车”,因此对制度供给的激励存在一定的困难,极易陷入“囚犯困境”8。制度也具有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其功能的发挥必须受限于特定约束条件,例如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都导致了制度的稀缺性。9对于现实中人们日益增长的制度需求而言,制度安排供给充足且结构耦合的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充斥着制度冲突与制度真空。由此可见,除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技术变革、规模经济、人力资本之外,制度也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改进经济效率和促进竞争是十分关键的。

三、交易成本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显著关系

交易成本对于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一种形态的经济体中存在过高的交易成本,则不可避免地阻碍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低碳经济亦是如此。从制度激励角度理解低碳经济发展,可以发现,阻碍低碳经济发展本质上是阻碍一个利益格局的变化,且发展过程本身存在着高额的交易成本。

1.低碳发展中融资过程存在昂贵的交易成本

当前我国在低碳融资过程中存在着高昂的交易成本。一是低碳产业尤其是新型能源产业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这就使低碳投资面临较高的资产专用性与不确定性;二是我国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尚不成熟,低碳企业普遍规模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且由于监管不利而存在很多投机者;三是由于低碳技术十分复杂,非专业人员往往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甄别、选择,无论是银行、民间资本还是境外风险资本对低碳技术的认知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投资十分谨慎。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低碳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种种障碍。融资方要达成融资合作目标,必须耗费一定的成本用于宣传、游说甚至贿赂等。而交易另一方为了防范风险,也必然会花费一定的成本用于信息搜集及事后防范,在契约中也会设置各种严格条件以规避风险,这又会导致融资双方在讨价还价中的成本支出,10严重限制低碳经济发展。

2.低碳投资者与国家之间的交易成本显著

国家与低碳投资者之间也存在着交易关系。国家给予投资者优惠的政策如补贴、税收优惠、减少行政审批程序等,低碳企业则需要利用好这些政策促进自身优质成长,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税收,并带动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若干交易障碍,国家受限于财政约束,对于低碳经济的扶持必定有限,往往想少花钱多办事,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激励低碳投资的目的;而低碳投资者由于投资专用性高,不确定性大,希望国家给予尽可能多的扶持,比如风险担保,更多的补贴及税惠。由于信息不对称及有限理性的存在,双方对彼此的行动信息难以充分了解。国家担心给予的扶持过多,会使低碳投资者形成依赖性而丧失进取心,或享受优惠但不用于低碳发展。现实中便有许多新型能源企业拿着国家补贴不搞自主创新,而是用于价格竞争。如何设计有效的扶持政策给予有能力有意愿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在充斥不完全信息的现实中是十分难做到的,需要耗费极大的交易成本,且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而低碳投资者则会担心国家的支持过少,自身投入过大,风险过高,并且担心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及有效性,因为如果自身投入大,国家很可能会认为市场能够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从而减少甚至停止扶持。因此,投资者在进行低碳投资决策时会十分谨慎。如果投资者与国家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及信任,博弈结果很可能走进“囚犯困境”,无法发展低碳经济。

3.低碳技术合作的交易成本显著

低碳经济发展既需要高水平的市场竞争来推动,又需要高层次的合作作为保障。在我国当前低碳经济不成熟,产业集中度低的情况下,加强及深化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技术合作,有助于整合社会资源,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整个低碳经济的技术实力。但是,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不完全,技术合作存在交易成本,经济主体想寻找合作伙伴,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用于搜寻、提取、甄别信息,然后进行决策。在合作谈判中,也会耗费双方讨价还价的成本及制定契约的成本,如果因技术信息不完全、契约不完全而导致技术产权界定不清,收益权得不到公平分配,则会产生冲突,这也是交易成本。可以认为,交易成本贯穿于整个技术合作过程,信息不对称严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法制不健全的经济环境,很难激励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由此可知,我国低碳技术领域缺乏市场自发的联合攻关而多为政府主导,缺乏规模经济、产学研程度不高,以及基础研发薄弱,主要就是因为交易成本太多,无法促进低碳技术普及。

4.发展低碳经济与高碳模式间的交易成本

低碳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当前高碳模式已经产生了人们的路径依赖,而低碳模式的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资本与观念的转变。在这个由高碳转向低碳的变迁过程中,必然引起低碳理念与高碳传统之间的激烈碰撞,因为增加对低碳经济的投入意味着对高碳模式投入的减少,将会引起相关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在当前的常规能源价格体制下,发展高碳经济能够获得可观的市场回报,如果让企业自觉地转到风险高的低碳领域,难度会很大,即使政府采取严厉的规制政策,也难免会遭到反对。我国多年来一直强调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但收效不大,正是受到相关利益主体阻碍的结果。而且由于变迁过程绝非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将会始终伴随。要克服这些阻碍,必须对利益损失者进行一定的补偿,如何补偿、补偿多少,取决于利益主体之间不断的博弈,这个过程必然要花费巨大的交易成本,例如,对高碳技术工人进行再培训、对专用性高的资产进行高额补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交易成本的大量存在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我们只重视生产成本而忽略交易成本,实践中低碳发展难以奏效,还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概括地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及挑战不仅是技术水平层面的问题,尽管低碳技术落后的确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显性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种人为因素,也即制度层面的原因。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放在如何提升低碳技术而忽视制度层面的问题(实践中的政府政策往往如此),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制约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束缚。只有认识及重视交易成本,在制定制度或政策时出台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才能节约社会资源,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加快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确保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1.加强能源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制度建设

必须理顺煤、电、油、水、矿产资源产品价格关系,深化资源性价格体制改革。一要减少行政审批、垄断对价格机制的扭曲,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战略的情况下,塑造可

竞争的市场竞争结构,促进能源价格的理性回归,促进企业自觉地进行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二要建立覆盖全国、层次分明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设立功能完善的碳排放交易所,和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规则;建立健全碳排放许可证制度、许可证转让制度及审核制度等,明晰碳排放产权,将能源使用的负外部性产品化,减少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三要加强新型能源相关法制建设,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制化,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四要健全生产要素流动机制,促进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在市场中的高效配置,理顺各监管部门的关系,明晰各方权责,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联合技术攻关。

2.加大低碳新制度供给

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制度化政策,为了引导及规范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家急需促进低碳政策的制度化。一是在当前已有的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基础上,例如《水土保持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设计并出台专门法律——《低碳经济法》,并以此为准绳修改已有的低碳相关法律,构建完备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二是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合乎国情的低碳行业标准,明晰扶持条件及政策,建立科学的环保评估体系。以这些标准筛选滤掉市场中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保证将扶持政策给予最有能力及意愿的低碳企业,一方面减少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提高收益,另一方面增加高碳模式的机会成本,以此激励市场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三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保障低碳制度实施。对于低碳企业要进行动态的不定期评估,并充分发挥公众的外部监督功能,一旦发现不合低碳标准或违规使用国家扶持政策,应取消对其的优惠政策,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惩治。

3.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改变高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利益纠纷。国家应制定着眼于长期的利益协调机制,供给有效的法制及政策制度解决因变革带来的社会矛盾,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因经济转型而受到冲击的主体利益,使其无后顾之忧,例如地勘企业,因企业转型而产生的冗员,国家可以采取买断工龄、提前退休等方式予以解决,以此减少改革的阻力;二是采取有效的财税政策,减少高碳模式产生的沉淀成本。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市场与非市场政策,尽可能补偿沉淀成本,刺激其向低碳模式转型,例如,对高碳企业专用性资产的减税,增加折旧率,提高补贴力度,提高成本回收程度,促进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三是加大低碳宣传力度。国家应加大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政府、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等资源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并注重方式创新,让公众与企业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必要性、途径及高碳经济对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危害有充分的认知,培养节能环保的低碳意识与生活习惯。

4.建立健全低碳金融财政体系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依托金融市场,完善低碳融资支持体系。一是加大国家对低碳融资的制度供给。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低碳融资项目的风险担保、税收优惠、补贴、政府采购及投资等扶持政策,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权威性,稳定市场投资预期。鼓励企业加大对低碳研发及先进技术设备、环保设备的投入,可按照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从当年应缴所得税额中扣除,或将其投资成本的10%从企业5年内的应缴所得税额中减免;二是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加大对低碳经济及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做到能够甄别低碳融资项目的优劣,保障有前景的低碳项目能够得到相应的信贷支持。对于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的低碳领域如新型能源产业,应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同时要创新评估技术与方法,将低碳经济的正外部性,如节能环保纳入信用评估体系,设置差别利率,既保障银行的收益,又能为低碳经济提供所需资金;三是低碳财税政策不仅能使财税制度日趋合理化,还有利于提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约束人们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低碳财税政策体系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市场主体的节能减排行为起激励作用的财政支出政策体系,如国债投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以及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另一部分是对市场主体的耗能排放行为起约束作用的税收政策体系,主要是指与能源消费有关的各种税、费征收措施,如碳税、能源税和电税等。

五、结语

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不管产权如何分配,有效率的产出总会出现,低碳经济很容易实现。但是,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分配对经济产出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交易成本总是存在和显著的,制度总是具有重要作用。低碳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可持续的制度激励。当前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交易成本显著,大大地限制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以交易成本和制度激励为切入点,设计有效率的、低交易成本的,以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制度激励,确保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ardin,r.,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1968,1,p162.

〔2〕olson,m.,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2.

〔3〕罔崎哲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与组织〔m〕.何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8.

〔4〕马克·斯考森,肯那·泰勒.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m〕.吴汉洪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2.

〔5〕coase,r.,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economics,1960,1,p3.

〔6〕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14.

〔7〕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285.

〔8〕蒂莫西·耶格尔.制度、转型与经济发展论〔m〕.陈宇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43.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23-02

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和污染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进了自身的发展战略中,通过制定低碳经济的政策、积极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缓解全球污染。而一些国家更是把低碳产业作为了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中国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在发展和低碳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且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践低碳经济的先锋国家之一。

1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1.1 能源供给不够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水平也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经济和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所以我国的能源供应紧张,甚至已经不能再满足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了。在能源机构中,消耗的最多的是煤炭,煤炭占了全部能源消耗的一半以上,因此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但是因为煤炭有个特点,其密集性太高,因此不但消耗的速度快,而且污染的程度也很深。

1.2 低碳技术偏低

我国的低碳排放量很高,但是技术水平却偏低,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研发出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比如太阳能发电、燃料发电等,但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仍然是空白。因此,低碳技术得不到大力的发展。不仅如此,我国的公共环保意识也很差,公众在低碳、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明显欠缺,国家体系也显得不完整。

1.3 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

随着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随之不断地增加,据调查,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30%。除此之外,工业生产的时候排放出来的气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空气。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很多发达国家把生产地迁入中国,增加了污染量和排放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国的压力。如果能够减少这种污染,就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1.4 国家的监管力度不够

国家虽然明确地规定了要减少排放,加大环保的力度,对各个行业的污染进行严格的治理。但很多措施并未被明确的落到实处,很多工厂的污水排放没有经过氨氮的检验,按照政策,应该落实重金属的污染责任追究制度,如果该地区有被污染的状况,就应该暂停附近所有工厂的生产和建设项目的进行,停止排放污染物。但是目前,这样的政策很少有落到实处的,很多地区即便是停止了生产和建设,也很快地能够恢复。因此,国家的监管力度不够。

1.5 大量的使用高污染能源

到目前为止,高污染的能源仍然未完全的消除,高污染能源又包括了燃煤、核电、煤矸石、粉煤、煤泥、燃料油等,这些能源都存在着较高的辐射和污染的危险性。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提高生产率,不惜采用高污染的能源,不但对当地的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给生存环境留下了“后遗症”,因此,必须控制高污染的能源消耗,从而减少污染和排放量。

2 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意义

一般情况下,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能够使地区免受空气污染,也符合所有居住人口的利益。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能源技术的发展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如果采取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将可能限制工业和生产的发展,比如被迫关停一些高耗能的企业,会直接影响到该行业和市场经济。中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大国,所消耗的能源占到了世界的30%左右,因此中国面临着两重的压力,第一是因为工业的发展所需而不得不排放温室气体,这不但污染了环境,还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阻碍。第二是其他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以中国的排放量过多为由,给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减少排放量。所以,只有发展了低碳经济,才能推动和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必须提前做好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因为我国的低碳经济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果强制性的减少排放,就会影响到生产和经济,因此,如何继续履行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成为了我国的一个重要难题。关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具体如下:

3.1 制定发展的战略

有关部门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遵循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原则,尽快制定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并且还要加大低碳环保的宣传力度,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提倡社会各界人士实行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从而引导大众选择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对于企业,则需要推行低碳生产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推出政策鼓励企业和生产商减少排放量。另外,还要积极的组织和发展各种环保组织协会,或者低碳经济协会。

3.2 优化产业的结构

如今,全球空气污染严重,气候呈现变暖的状态,能源供不应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没有得到调整。我国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并且建立一个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应该改变以煤炭为主要消耗能源的结构,从而转变为太阳能、电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这样不但能够节约一部分资源,还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的生产需要排放一定的温室气体,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或者对减少排放量的企业实施补贴、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首先,国家相关机构要引进低碳生产技术设备,再建立污染责任制,使企业自觉的担负起低碳生产这一重任,这样才能够让低碳生产的模式被众多企业所接纳和采用,并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

3.4 大力推进低碳制度的法律建设

在目前来看,要想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能源进行立法,建立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的合理使用。其措施主要又有: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和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强我国的能源体制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市场;通过法律途径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等。

3.5 实施严格的监管

政府部门和国家相关机构还要进行严格的监管,防止高污染的能源进入市场,从而减少污染和排放量。首先要进行质量管理和安全检查,在各个地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工业区建立质量监管的技术服务机构,从源头上制止高污染能源进入市场和企业。其次,要采取强制手段限制高碳的排放,最后还要对市场进行调节,增强减排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

3.6 倡导全社会实行低碳理念

首先要低碳居住空间,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比如采用太阳能,或者是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此外,在选用制冷系统和取暖系统的时候,要选择节能型的。居住空间也要采用低碳的装饰材料,比如国家大力推行的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其次是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方面,一方面要推荐居民们采用步行或者自行车,实现零排放,另一方面要鼓励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还要限制私家车,减少它的行驶,从而降低排放量。最后要加强和改进森林的建设,积极地进行造林,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因为绿化植物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效。

大力的提倡低碳理念,让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不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实现人们向往的环保生活与生态文明。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几十年里,能否走到世界发展的前沿,基本上取决于低碳经济的技术和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赵笑梅.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企业导报,2012(21):8.

[2]张治.浅析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12(9):204.

[3]刘翠艳.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20):1-3.

[4]卫明,黄小花.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实践的契合[J].商业时代,2012(7):11-12.

第5篇

[关键词]技术选择;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 F12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3-0005-04

一、问题的提出

低碳经济理论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直接联系起来,获得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引起世人对人类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更多关注和思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经济新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以清洁能源开发、能源效率提高为目标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1]。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异常、保障能源安全及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取得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认同,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表面上看,这一世界潮流是基于应对全球性气候问题的外源性压力而形成,但本质上却反映了各国面对严峻资源环境压力而形成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竞争的内在要求,也更凸显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和危机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发挥我国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吸引国际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不仅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而且促进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形成全球范围的产业竞争力,经济增长年均速度达到9.8%,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这种已经持续了32年、工业革命以来只有中国做到的创举,能否再延续下去受到举世关注。因为中国发展不可持续的负面因素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以损害自然资本为代价形成的粗放式增长路径长期难以扭转,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基于技术进步的生产率水平提升缓慢,增长的代价越来越大,经济发展质量亟待提高。以在中国经济增长居核心地位的工业为例,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1.2%,工业资本存量年均增长9.2%,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和6.3%[2]。中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这种增长模式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上世纪90年代就着手关闭小煤矿、小火电等节能减排工作,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2003年以后针对能耗和排放大幅增长形势,又先后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先进理念,反映了政府和社会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空前重视,并且这几年已经在一些重要环保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节能减排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很快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以及随后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的浪潮,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相互契合,引起我国包括政府、企业、经济等各界人士热切关注和激烈争论。与许多现有文献论述方法不同,鉴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终取决于企业的行为,将研究视角转换到企业这一微观层面,由企业的技术选择行为和面临的制度激励出发,从一个微观视角深层剖析这一重要发展问题。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着力点,低碳经济的动力在哪里?低碳经济的内在支撑是什么?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保证?

二、低碳经济的内生基础:企业行为

经济活动中能源投入必不可少,排放温室气体因而不可避免,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减少排放和能耗,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内涵的题中之义。环境污染损害了与其密切相关的人们的健康,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也使得增长的意义失去了方向――人们生活质量因经济增长而下降,这种增长方式因其巨大的趋势惯性形成了路径依赖,使得环境问题一再恶化,低碳经济理念引导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探索。

理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由来,探索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机制和微观基础,应该是我们理解这一重大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其在外部经济环境下进行决策,而宏观经济上的成就是微观上各个经济人最优行为的反映。如果把粗放式增长方式归因于微观经济个体的非理性和缺乏远见,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经验上都不符合实际。企业和居民甚至包括地方政府都是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决定的生产条件接受者,换而言之,生产环境对于微观主体是外生的,经济当事人在此前提下最优化自己的成本收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经济体按照自己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活动,就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林毅夫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战略,他认为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追赶发达国家的主要路径,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是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的扭曲性结果。而在竞争性经济中,有自生能力的企业一般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3]。

按照上述理论逻辑,我国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路径是企业基于外部经济环境自身选择的结果。由于过多行政干预,劳动、土地、能源等要素受到歧视,价格水平明显偏低,企业按照这种禀赋结构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源密集型技术来投入生产,就能够实现收益一定下的成本最小化,能耗、排放、污染因而无法控制;地方政府官员在GDP指标考核的激励下弱化环保标准,使得企业进一步降低了环保成本,在这种政策激励下,扩大规模无疑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了排放的进一步扩大,环境污染更加恶化;我国能源价格体系不完善,偏低的价格实际上是对生产企业的价格补贴,这种情况下企业形成了对能源更多的需求,却难以产生提高能源效率的内在动力。

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主体,企业的行为转变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企业技术选择、投资方向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基础就不牢固[4]。企业行为转变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选择性地为某行业企业营造一种要素禀赋环境,以发展战略和特殊政策的形式为这类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等要素,虽然能够产生短期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加快等效果,但是这种增长是以整体上其它行业企业得不到潜在的发展为代价,长期内可能产生一系列扭曲性经济后果;另一种是理顺人为政策扭曲的价格体系,完善包括各种能源在内的要素市场,以价格波动反映资源的稀缺和供求状况,从而引导企业根据价格信号进行决策和生产,如果能源稀缺,价格上升,企业或者采用节约技术继续生产或者无法承担成本退出市场,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率提高。同理,如果环保约束是硬约束,地方政府明确了企业的排放成本,那么企业就会根据成本函数的变化重新规划生产投入产出,企业的经济行为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企业遵循理性人原则,因此低碳经济绩效应以成本最小化为评价标准。不管是技术进步推动还是以要素投入比例变化实现的节能减排,围绕成本最小化原则,就是既符合企业理性又与低碳经济内在要求相容的最优选择。大量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表明,如果违背成本最小原则,人为地追求高、精、尖等技术,强行提升产业结构,不仅受保护产业投入要素成本高昂,经济效益低下,无法形成竞争优势,而且整体上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扭转,可持续发展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三、低碳经济的内在支撑:技术选择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通过微观主体――企业行为方式的改变,而后者的改变依赖于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价格体系。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低碳产业的发展及它在产业结构中比重的上升,而这一切需要技术发展的支撑。尽管当前低碳技术面临着成本高昂、市场需求狭小的门槛,但未来的突破和流行不再遥远。因此对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选择低碳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战略性问题。

就我国而言,低碳技术的进步来源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通过技术学习、技术模仿掌握技术和资本的使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也包括从其它实施低碳战略掌握技术的发展中国家引进,还包括从我国其它地区引进;二是自主创新,从无到有地进行原始创新,这种技术进步投入成本高,市场风险大,创新成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政府和企业投入的要求很高。引进技术的成本主要包括两项:一是购买成本,新技术受知识产权保护,因而价格很高,发展中国家要付出很大代价;二是应用成本,将得到的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成本,技术再先进,如果技术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不适应企业的需要,那么就难以达到与技术输出国一样的绩效,成本上升就是必然趋势。

选择什么样的技术,经常成为持不同学术观点学者们辩论的焦点。对于低碳技术而言,它更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技术的异质性,它位于世界技术前沿,发达国家起步较早,投入资金雄厚,具备很强的研发和应用能力,但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没有时代差距,只有年数上的差异,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具备很强的潜力来挑战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领先地位。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低碳技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中外禀赋结构不同决定的技术结构差异和适宜技术问题,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①,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与其它国家明显不同,应该着重煤炭的洁净高效转化利用技术的创新[5];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将中国发展的区域性和层次性纳入视野,换而言之,中国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是低碳技术选择的现实背景条件。

发达地区应该抓住机遇,着眼于未来的动态比较优势,实施竞争优势战略,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尽管当前禀赋结构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发达地区禀赋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利用当前全球对低碳经济形成共识的有利形势,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产业竞争力,攫取竞争利润:既可以利用本地区的资本充裕、人力资本发达的优势,开发世界前沿技术,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领域实现突破和保持优势地位;也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大举发展本国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向发达国家大量出口低碳技术设备获取优厚补贴,同时通过实干中学到更多前沿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不发达地区自然资源相对充裕,资本相对稀缺,如果违背本地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前沿低碳技术和新兴产业,成本高昂且可能无法形成长期的竞争力,反而可能产生产业同构、同位竞争的不利局面,应当更多的采用跟随战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或我国发达地区的现有成熟技术,发展低碳产业和升级传统产业,从而获得比较优势收益,进行资本深化必须的积累,最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制度转型

在驱动中国这一庞大经济体持续发展的解释因素中,人们确信市场体制及一系列其它制度上的变革所提供的激励是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6]。在这种激励机制下,个人成为追求自己利益的理性人,企业也还原成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个生产组织。制度提供了经济行为的激励,旧制度的激励产生了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粗放式增长方式,只有消除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壁垒,破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体制弊端,才能打破过去发展路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因此必须改变过去的激励结构以及其背后的制度结构。政府作为正式制度的主要提供者,因而成为低碳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主要责任者。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公共属性[7],政府和市场相互结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政府通过建立和保护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市场机制调节排放,以政府弥补市场失灵,使得环境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要素市场体制通常是能源价格体制,这是转变激励机制的基础。过去一直延续至今的资源价格体系,既不反映资源的稀缺情况又不反映供求关系,企业在这种体系中只能按照成本最小原则决定投入要素结构,难以调动企业采用和发展低碳技术的积极性。能源价格没有实现市场化,过低的成本引导企业以粗放方式进行生产,这是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美国碳生产率是我国的3倍,日本的碳生产率是我国的10倍,巨大差距的一个来源就是我国能源市场发展滞后,而企业重要素轻效率的生产行为是这种滞后的一个理性反映。因此,要为企业构建一个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尤其是能源价格要能够反映稀缺和供求关系,在这种体系下,企业的理才能实现整个宏观经济的最优化。

改变GDP考核指标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这是转变激励机制的前提。晋升激励理论强调了地方政府在推动改革和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以GDP为核心指标的考核制度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官员将注意力配置到经济增长单任务目标上[8],越与GDP相关度高的项目越得到重视,这几年工业领域的重化工化的倾向可能是这一考核制度的内在激励下作用的结果。在我国各级政府以及国有经济系统掌握大量经济资源的背景下,政府对发展战略、技术选择以及增长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弱化GDP考核指标的强激励机制,转向整个包括环境保护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多任务指标,具体说来,政府以碳税和财政补贴等政策形式内涵的激励和约束机制[9],有效地促使企业转变行为方式,按照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生产率持续提高,碳强度得以下降,低碳经济因得到企业内在力量的驱动而持续发展。

对外经济体制的转型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的进入打破了我们发展的低水平循环,但是我国大量企业对国际市场形成了强烈依赖,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因此遭受了“锁定”或“俘获”,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缓慢,缺乏品牌和销售渠道构建能力。在碳排放方面,我们长期被锁定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链上的高碳产业或环节,以耗费稀缺能源、排放大量废气为代价实现增长。中国作为高排放产品出口国,制造的大批产品由国外消费,而二氧化碳排放在中国②,这种扭曲构成我国国民净福利的损失,这种出口导向的增长方式已经弊端重重、亟需改革。如果应对国内外经济贸易发展形势的变化,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以及相关外资政策,切实转向以居民消费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既可以改变上述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不对称的现状,也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以实现发展的目的,更为理想的是,驱动企业摆脱跨国公司价值链的俘获和压榨,实现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的跃升,形成自主研发、独立主导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开拓能力,从而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内生式发展。

五、结 语

当前世界上正掀起一股低碳经济浪潮,它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念一脉相承,以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能源效率提高为本质,是后者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作为追赶发达水平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不仅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节能减排的外在压力,而且还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的内在要求。在这种内外交加的压力下,把视角转向经济发展的企业层面的内在激励机制,从禀赋结构决定下的企业理逻辑出发,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选择和制度变革路径:我国各地应按照不同要素禀赋条件决定低碳技术的选择方式,以成本最小化为原则,发挥动态的竞争优势以及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完善要素(能源)市场价格体系,改变GDP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以及对外经济体制,为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正向的激励结构。

[注释]

① 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

② IEA估计,2004年(该年数据比较完整)中国国内出口商品生产蕴含的与能源有关的CO2排放量为16亿吨,占中国排放总量的34%,数据来源:IEA, 2007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 China and India Insights。

[参考文献]

[1]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2]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41-55.

[3] 林毅夫,张鹏飞.技术选择,适宜技术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6(7):985-1005.

[4]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5-13.

[5]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6] 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M].格致出版社,2009,10.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3):4-13.

[8]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3):36-50.

[9] 李殿伟,文桂江.我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7):10-13.

Technological Choice, Low Carbon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Yongjun

(Business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第6篇

[关键词]森林 林业 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96-0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一、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二、森林锐减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为730万hm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4%,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部门,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三、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产品与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固碳减排

增加木质林产品使用、提高木材利用率、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等都可增强木制林产品储碳能力。中国林科院专家研究得出:用1m3木材替代等量的水泥、砖材料,约可减排0.8 t二氧化碳。这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國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中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國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國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國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國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國家,中國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國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國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中國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中國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國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國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國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國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中國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國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國际责任,是中國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國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國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國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國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國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國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对于中國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國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國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5.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