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体育生田径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10 15:57:35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生田径训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体育生田径训练

第1篇

关键字:田径;体育生;体能训练;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14-01

对于田径体育生而言,选择适合其体能训练的方法以及注意训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体育运动员。本文就从田径体育生体能训练的方法以及体能训练过程中体育生要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两个方面进行一番论述。

一、田径体育生体能训练方法

(一)发展田径运动员的力量,加强力量负重的练习

对田径体育生而言,力量练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克服体育生自身体重的练习,另一方面是体外的负重练习。田径体育生根据其发育情况以及个人身体素质等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力量练习负荷。其实这种力量练习的负荷并不是说越大越好,因为如果负荷过大,超过学生自身的承受能力,不仅会对学生的体能训练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还会给学生的身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学生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的能力,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负荷进行力量训练。

比如说,学生可以先从简单的训练入手去克服自身的体重力量练习,可以在原地或行进间单脚跳,12-18次后换腿;还可以原地向上蹲跳起,12-18次;也可以选择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多级跳等等跳跃方式。对于负重的练习,学生也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比如说,肩负轻杠铃或其他重物做弓箭步、蹲起、半蹲跳、两腿前后交换跳等等;手持哑铃摆臂或跳举哑铃也可以;还可以做双手持铅球或实心球做前抛、后抛练习,挺举或抓举轻杠铃的练习。这些方法,大多属于训练过程中最为基本的方法,学生在每天的练习中,都可以接触到这些运动器材,这就方便学生每天都去做一些有关克服自身重力和负重的练习,这对培养田径运动员的力量是很有帮助的。

(二)发展田径运动员的耐力,加强耐力练习

对田径体育生而言,耐力练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般耐力练习;另一方面是专项耐力练习。田径体育生根据其发育情况以及个人身体素质等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耐力练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耐力。

比如说,1.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田径体育生必须要承受得住一定时间的长跑训练,比如说在操场上及校园周边的山上等等,都是比较容易进行耐力长跑训练的,毕竟长跑只需要有路就可以了。2.反复做克服自身重力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抗小阻力的练习。

(三)发展田径运动员的速度,加强提高速度的练习

对田径体育生而言,速度练习主要包括发展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这三个方面。田径体育生根据其发育情况以及个人身体素质等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速度练习方法,提高自己的速度。

比如说,运动员可以听各种急启动的信号,做急速的改变方向奔跑或者急速停下来方面的练习,这主要是锻炼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学员可以在原地做速踏脚跑8-10秒或者原地做快速摆臂、快速高抬腿8-10秒,这主要是锻炼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学员可以通过加速跑30-60米或者每人跑30-40米的接力跑比赛,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员的移动速度。1.4发展田径运动员的柔韧性,加强柔韧性的练习

拉伸法是最为常见的,可以锻炼田径体育生的柔韧性的锻炼方法。田径体育生根据其发育情况以及个人身体素质等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柔韧性练习方法,提高自己的柔韧性。

比如说,在做动力拉伸的时候,学员可以自身有节奏的拉伸自己的手臂;在做静力拉伸练习的时候,学员可以做座位体前屈,当自己的腰部完全弯曲之后,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时间不动,使自己的大腿以及腰部都得到拉伸锻炼。学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有效的将动力拉伸训练和静力拉伸训练结合起来,即可以在做拉伸练习时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二、田径体育生要注重自身的身体素质

田径体育运动员,一定要首先做到了解自身的身体素质,比如说,自身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训练水平等等各个方面,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和方法。田径体育生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体育生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由简单到难的进行体能训练。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水平,逐步的增加自己的运动负荷的量以及运动强度,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和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让机体得到及时的恢复和调整,另一方面要让自己能够承受一定量的生理负荷。这些承受能力一方面是因人而异的,一方面也是与后天的努力训练分不开的。这就要求体育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生理承受能力,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负荷量去进行锻炼和提高。

在田径体育生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将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因为这样做可以使田径体育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有科学为机体做指导,使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自身各方面更好的协调统一起来。

总而言之,在田径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选择良好的训练方法,另一方面要根据体育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循序渐进的体育训练,让体育生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竞技水平,不断的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李迎春,茅洁.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专业跨栏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

[2]韩立军.德育环境的变迁与现代高校德育体系构建思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

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兴趣;田径训练

对于中学体育教育来说,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训练兴趣决定了项目的训练成果。运动兴趣作为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倾向,是进行体育训练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体育训练效率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田径这种重视训练方式的体育项目中,教师更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训练中来。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了讨论,在分析激发学生体育训练兴趣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通过激发兴趣提升训练成果的重要教学途径,希望能够对体育教学训练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必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才能确保体育训练顺利进行,这也是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核心。一般情况下,在田径训练中,学生的兴趣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兴趣是和体育训练教学活动直接相关,对于一些对田径运动本身就很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训练可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不需要通过特定渠道和教学措施来激发。而间接兴趣则是要通过一些或者某种特定的传导机制形成的,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兴趣,相对于直接兴趣来说,间接兴趣更具有教学研究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训练兴奋点,将兴奋点和田径训练进行积极的联系,通过一定兴趣激发教学措施将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兴趣转移到田径训练上。因此,要激发学生对田径的训练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训练措施。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兴趣源于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通常分为生理享受和精神认同感等几个方面的需求,而学生群体通常比较重视物质享受和精神认同感两方面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需求动态做好及时的了解,对于自我认同感需求的学生要及时对他的进步予以肯定,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认同;对于重视生理方面需求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措施,根据学生体质的变化规律,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制订的训练计划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完成计划所带来的成就感以及训练内容和形式的预约程度,使学生的不同需求能够在训练中得到满足。

二、学生体育训练主要途径

1.设置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中学生处于心理成长时期,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和情节性强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在进行田径训练之前构建一个和田径训练有关的背景故事能够让学生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田径训练中来。如,在“往返跑”训练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准备活动后教师进行动作演示,学生在教师的简单讲解后模仿教师的动作,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十分枯燥,而且缺乏训练的互动性,导致很多学生在训练中失去兴趣。为了让学生对训练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用背景故事的方法为训练做好铺垫,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战争现场,为了能够顺利打击对方掩体,要从对面阵地搬运爆破筒。”要通过迅速往返的方法实现这一“战斗目标”。这种“战斗指令”式的训练方式有效地使学生投入到训练当中。

2.以游戏形式提升田径训练趣味性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将体育训练和竞技类游戏充分地结合到一起,通过紧张刺激的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学生在竞技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速度、体能、耐力、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提升。如,在百米接力或往返跑训练时可以将训练的学生三到五人分为一组,以组为训练单位进行训练,活动的主体内容可以承接之前讲述的活动背景故事,将整个游戏活动设定为“爆破任务往返跑”,优先完成“爆破任务”的小组进入循环淘汰赛,直到在训练中角逐出前三组,对这些同学给予差异化训练或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励。通过这种训练方法使学生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注意力十分集中,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掌握动作要领,提前完成了训练内容。

3.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者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到鼓舞或阶段性成果才能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针对性的阶段性训练计划对田径训练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体能、思想动态以及兴趣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通过积极分析不同学生之间在需求、兴趣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训练计划,做到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有效的训练措施。举例来说,不同个性的学生的运动表现上有较大差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运动负荷量、训练时间上做差别化处理,不宜强调步调一致。在训练项目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训练需求和自身特长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将训练偏好相同的或者需要加强训练相同项目的学生集中到同组训练。课堂上要尽量缩短理论讲解和集体动作演示所占用的时间,将课堂尽可能多时间交给学生。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有针对性进行体育训练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实现体能的更全方面发展,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肯定学生的训练成果,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肯定学生的训练成果是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的最主要方法。每个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师的称赞和认可,是学生顺利进行下一阶段训练的持续性保障。在日常的田径训练中,很多学生会因为训练内容的枯燥以及训练强度超负荷使自己难以进行持续性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将训练分为不同阶段,在学生完成阶段性训练后就予以积极肯定,这些激励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语言方面的激励,语言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语言激励成为日常训练中最常用的激励措施,体育训练中的语言激励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如在耐力训练时,教师可以以感同身受的表情和动作对学生进行语言激励,“再坚持几秒”“再做最后一组”这些话语对于筋疲力尽的学生来说无异于一只强心剂,能够让学生继续坚持并完成训练动作;其次是参与激励,这种激励方式是田径训练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激励方式,教师在激励的同时和学生一同训练,能够在激励的过程中演示训练规范动作,同时指导学生的训练动作,教师还可以在同学生训练过程中选拔“种子选手”,进行重点培养,这样能让有潜力的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自我训练要求,提升自我价值认知,从而提升训练效果。最后是关爱激励训练法,这种方法注重在训练期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同于语言激励的是,关爱激励更加关注学生本身,教师要在平时生活中对学生多加留意,及时发现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在训练中要对可能发生意外的训练环节对学生提出及时的提醒等。通过充分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激励教学措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地参与田径训练中,更好更快地掌握田径训练技巧,显著提升了田径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田径训练中学生的训练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体育兴趣需要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就能使体育训练工作事半功倍。同时要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气氛中得到训练,在提升训练效率的同时也享受体育带来的最原始的运动乐趣,从而实现体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建祥.浅谈体育课的兴趣教学.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出版社,1994-04.

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田径训练

在传统教学中,体育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家长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一无所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性。田径运动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发挥田径育人作用,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田径的兴趣。找出影响田径训练水平提高的问题,在体育教师的帮助下,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小学体育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田径训练的正确认识

在小学的田径训练中,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理解,这也已成为影响田径训练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目前,有些家长非常溺爱他们的孩子,所以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他们会认为田径运动是一个艰苦的训练内容,缺乏对参与的热情。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导致一些儿童沉迷于互联网。网络游戏占据了他们的业余时间,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二)训练方式相对较后

目前,部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田径训练的方式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需要。在田径训练中,教师向学生展示田径的具体动作,在现场演示,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演示完成重复的练习。这种单一的训练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感到无聊,这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这种单周期的训练并不能提高训练效果,而且会引起小学生的负面情绪。田径训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训练方法的滞后,教师无法有效地创新教学方法,影响了田径训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解决单一、落后的训练方法是提高小学田径训练水平的重要任务。

(三)培训场所和设施需要改进

从教学实践看,对现场指导和培训有具体的场地要求。但部分学校受到办学条件和教学条件的影响,教学场地和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学校不符合标准要求,在教学环境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学生无法在标准场地完成练习,教学效果当然也不理想。此外,一些田径训练所需的体育设施相对落后,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学生不能参加体育训练和体育运动。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对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为学生的练习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四)缺乏科学的训练计划和课程安排

目前,教育思想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各种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田径训练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对田径体育的理解相对较窄。特别是在部分农村小学,由于体育教师相对缺乏,许多体育教师没有专业背景,他们对体育教学的理解是不合理的。在设计体育课程时,许多体育教师对新形势下的田径训练了解不够,认为田径训练没有什么可教的,所以他们花在指导田径活动的时间较少,忽视田径教学指导,无法制定科学有序的田径训练计划。

二、提升小学体育田径训练水平的措施

(一)指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田径训练认知

为了进一步提高田径训练的效果,教师应使学生正确掌握田径知识。根据课程和田径训练的概念,使家长能够认识到田径训练的重要性。田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强的个性。家长需要积极与教师合作,在家要监督学生体育锻炼,不要花太多时间玩电子设备,鼓励学生定期参与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田径对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为了真正提高田径训练的效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留下更多的时间进行田径运动,形成正确的田径训练态度,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突出兴趣导向,创新田径训练方法

在小学田径训练中,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发展是田径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小学田径训练的逐渐成熟,从学生出发,创新教学模式,提高田径训练效果的必要性越来越大。首先,兴趣导向要求教师在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在田径训练中获得热情和主动性。这要求教师在进行田径训练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学生参与活动的影响因素,并增加一些可以吸引学生的因素,以确保学生持续参与教学。这也可以避免学生的长期教学带来的疲劳,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注意把握学生的教学时间。其次,要提高学生对基本身体条件的认知,系统地制定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参加田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发展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而且可以在许多方面实现学生的发展。田径训练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进行系统的训练,以确保良好的训练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教师还应注重田径训练方法的创新,努力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与田径相关的视频。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在训练中穿插着一些小型游戏或比赛,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完善设施和场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田径训练水平,有必要改善场馆和设施。一方面,学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塑胶跑道,扩大体育设施和规模,确保田径运动的顺利发展。地方政府应向学校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做好体育锻炼,提高田径运动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体育教师也需要专业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其专业素质,使教师能够掌握新的教学概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更多样化的教学指导。(四)完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培训任务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爱好,在不同的时间段组织不同的教学项目。同时,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科学性。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得到锻炼,还可以接触到更多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训练热情将继续提高。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田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的能力制定具体计划,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总之,教师应考虑更多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体育是质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尤为重要。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田径培训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提高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田径培训水平,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学生技能的充分发展,仍需教师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锋.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体育田径训练水平[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9,000(010):189.

[2]陈锋.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体育田径训练水平[J].新课程(中),2019(10).

第4篇

关键词:课余 田径训练 选材

课余田径训练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现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社会上对体育的偏见,学生家长不能正确的理解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再加上目前社会上针对小学生的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兴趣班多如牛毛,更使得小学的课余田径训练举步维艰。面对这种现状,做为一名最基层的小学体育教师,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本人通过近五年的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体育田径运动训练事关学校、家长、学生及学校训练场所等事项,这其中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学校的领导对体育工作都十分的支持,就我所在的学校来说,我们学校对课余田径训练工作的支持包括了经费、场地、训练时间、相关制度等各方面,从而带动了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对训练工作的支持。所以目前这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我们的做法就是与家长多勾通,人与人之间最难的就是平等、真诚的勾通,我们得让家长明白你工作的出发点是和他们一致的,那就是为了让他们的子女能够更好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多做家访,关键是让他们能够正确的看待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之间的联系,要让他们明白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关系。当然这些工作并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它贯穿在一年甚至多年的训练活动过程中。通过和家长真诚的勾通,在五年的工作实践中,我选了100多名的小运动员,其中只有一人是因为家长的原因不能参加训练的。

二、做好选取材工作

所谓选材:就是指学生对田径训练的个人条件,包括体能、身材、素质等各方面条件;为此,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个人认为小学的课余田径训练选材工作应该分为两个方面。小学课余田径训练的重要任务就是为了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所以在选材过程中,要把那些运动天赋好发展潜力大的学生挑选出来。对于这类运动员的选材要综合考虑其发育问题,遗传因素,以及运动成绩,而不能单纯的看当前的运动成绩。然而那些具有良好天赋的优秀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么就要考虑到训练工作的另一个主要任务,那就是在上级的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从这个任务出发,就要求体育教师去选择那些有一定成绩基础,对田径运动有浓厚兴趣,训练刻苦,有意志力的学生进行训练,其中意志品质应该作为重要的因素。

三、科学、合理的训练

课余训练的最终目标就让运动员获得好的运动成绩,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来实现,这也是整个课余训练工作的核心内容。

1.要有科学的训练计划。田径训练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所以这个计划应该是长期的,同时从实际条件出发具有很强的可操做性,并且要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完善,此外还得有阶段性的小结,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制定下一阶段的计划。

2.重视基本技术的掌握,这里包括各个专项技术和各能辅助技术。小学的课余训练是基础的基础,因此掌握正确、合理的基本技术应该放在训练的第一位。同时在技术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正确的处理和把握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做到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必须建立在身体素质的提高的基础上。

3.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决定了小学课余田径训练不适宜进行大强度的训练。为了让小学生身体得到健康的生长发育,我们在负荷的安排上应该以运动量的逐步提高为主,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加大运动强度。但是比赛的成绩是强度的体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应该在全年量的积累上,在赛前的两到三周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以适应比赛时的强度。

4.正确的认识和处理速度、力量、耐力这三项基本身体素质间的关系和地位。我认为在田径这项运动中,速度是核心,力量是物质保障,而耐力是基础。因为比赛成绩好坏主要体现在速度上,比如径赛项目比的就是位移速度,田赛项目的成绩也取决运动员合理运用技术的前提下的出手速度,起跳速度。而没有强大的肌肉收缩力量来对抗阻力,那么速度也无从谈起。但是速度和力量的提高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获得,可多组数的反复练习如果没有足够的肌肉耐力和良好的心肺功能就不可能实现,所以速度和力量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耐力提高基础上。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耐力水平,然后逐步发展学生的力量,而速度训练的方法有许多种,它应该是一条线,始终贯穿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也就是要做到每堂训练课都有速度练习,只是针对不同的练习目的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体育 田径教学 体能训练 训练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体育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初中教育的重点内容。体能训练能够让学生尽快学习和掌握田径专项技能与技术,为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奠定基础。科学、合理与适中的体能训练,让学生身体各部分达到良好的身心状态。长期组织和引导学生实施田径体能训练,促进学生有效预防和减少身体机能损失,提升运动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

一、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概述及作用

体能在宏观上称为“人们的身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即适应生活的身体能力、抗疾病能力、工作能力等。基于结构角度分析,体能包括形态、机能、运动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微观角度分析,体能指的是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灵敏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体能发展水平。

田径体能训练具有如下作用:一是强健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体能训练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发育与机能发展,提高走跑跳投的能力,提高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通过体能训练,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技术;三是体能训练时能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教育。通过承受生理负荷,克服心理掌握,还需要掌握体能训练方法,基于训练原则,协作完成接力跑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

二、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与要求

体能三因素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每个因素都对体能整体水平具有影响作用。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能有效培养学生拼搏的意志品质,奠定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由此,初中体育会将发展运动素质作为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一)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

一是力量素质训练。需要加强克服自设体重与负重练习,针对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选取适当负荷练习,以发展力量为主。克服自设体重的力量训练包括蛙跳、跨步跳、立定跳远、多级跳等。负重力量训练包括挺举、抓举轻哑铃手持实心球做前抛、后抛练习等。二是耐力素质训练。一般耐力训练有长跑、反复克服自身重力练习。三是速度素质训练。反应速度练习可以为背对跑转身练习、下蹲、仰卧撑后听信号起跑练习等,动作速度练习可以为快速原地踏步、快速摆臂、高抬腿、小步跑等,移动速度练习为接力跑、加速跑等。四是柔韧素质训练。分为动力拉伸、静力拉伸。五是灵敏素质训练,包括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十字变向跑、立卧撑等。

(二)田径体能训练实施的要求

田径体能训练实施的要求为:一是循序渐进,适度适中持续逐步加大强度。二是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结合。三是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训练。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年龄差异、身体素质差异、训练水平、思想情况等,选择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与运动负荷,因材施教,有效训练。田径体能训练的内容为: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协调发展肌肉群力量;力量体能训练,包括上肢与下肢力量训练,杠铃负重训练等;耐力体能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如3000米、1500米等长跑,或定时10分钟跑等;速度体能训练,如10米、20米起跑训练等;专项能力与耐力训练,实施快、大、强的专项技能技法训练等。在不同类型体能训练下,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选择合适、适中的体能训练方法,展开持续的有效体能训练,奠定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

三、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教学改革策略

初中田径体能训练的教学改革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选择重点素质训练项目。基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体能训练项目,如女子800m,男子50m与1000m,立定跳远等,训练学生的速度、耐力与爆发力。二是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选取趣味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畏难情绪。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因材施教。三是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有轻负重、不负重等,以形式多变的练习,提高肌肉收缩与协调能力。中学生要基于穿插训练原则,提高体能,也增强学生的毅力。四是采取游戏与竞赛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五是充分利用校园自然环境。在校园内往复跑,实施有氧训练。

四、结语

田径体能训练对初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且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体质。实施初中田径体能训练,应该基于学生身心实际情况,选用活泼、生动的形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初中学校应该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站在主动角度,挖掘学校潜力,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芳芳.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9(33).

第6篇

【关键词】高考体育 分组新模式 田径训练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56-02

在体育考生中普遍存在学生运动技能、运动素质、身体素质等具有差异性的现象。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及训练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全面、充分地考虑。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应用新模式分组训练法对学生进行田径运动训练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

一 研究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选择某县2012级30名参加高考体育加试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30名学生后将其平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15名,分别应用不同的训练模式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对照组学生应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观察组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具体训练内容应用新模式分组法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选取同一个训练教练员对两组学生进行训练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环境均相同。新模式分组法的实施方案具体如下:(1)在训练教学进行前,先对学生各项目的运动素质进行测定。测定的项目具体包括立定跳、30米单足跳、30米跑、800米跑、后抛铅球及训练高抬腿次数等。(2)将各项目运动素质测定结果与学生已进行的运动技术评定进行综合分析。运动技术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短跑、长跑、立定跳远、原地推铅球、高抬腿等技术。对学生的运动素质及运动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后,再根据具体训练进度、训练内容等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训练安排。运动素质及技能水平相近或相同的学生安排在同一训练设计中,让学生同时接受相应的训练。同时,可根据具体训练需要将学生再分为训练小组,训练小组的人数平均为3~4人。

3.实验的具体步骤

第一,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在进行训练分组新模式实验前,对所有学生的运动成绩测试、技术定评等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运动成绩测试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相关项目测试时所记录的分数。

第二,实验实施,对照组学生进行常规性训练教学。在实验组学生的训练过程中,首先对学生立定跳、30米跑及单足跑、800米跑、10秒及30秒高抬腿次数等多个项目的运动素质进行测定,然后结合分组之前已经进行的高抬腿、立定跳远、小步跑等进行的技术评定结果,同时结合具体的训练进度对学生具体训练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在训练内容的安排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速度、耐力、平衡、力量、协调等条件的区别进行分组。例如,在进行下肢力量训练时,按学生不同的腿力量进行分组。右腿力量较弱的组成一组,左腿力量较弱的组成一组,双腿力量较为均衡的组成一组。各组学生按照各自的训练量及强度进行练习。对学生进行分组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后期的系统训练打好基础。实验完成之后,对实验组、对照组所有学生接受试验后的运动技术、运动成绩测试等相关数据进行测定。技术评定数值为高抬腿、立定跳远、小步跑等五项技术评分的平均成绩。

4.数据统计

按照统计学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以平均值和标准差来表示最终数据结果。

二 实验结果

1.运动成绩

接受训练分组新模式的实验组学生的平均运动成绩明显高于接受常规训练的对照组,这个结果表明对体育考生实施训练分组新模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

2.技术评定

接受相应训练后,实验组学生的技术评定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这个结果表明,应用训练分组新模式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强化训练,训练效果较为显著。

三 训练分组新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1.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对体育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传统的训练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的是教练员对学生进行训练示范和指导,以教练员的教作为训练的主体,而几乎完全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学生在接受训练的过程中有较强的被动性,有被迫进行训练的感觉,无法激发学生进行训练的积极主动性。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应用新分组模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不但可明显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同时可有效增强学生在训练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各项运动训练的高效进行。

2.学生自身定位及目标的实现

在训练分组新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可使学生的优势在相应的项目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优越感,提高学生自信心。同时,可有效激发学生进行训练的动力,提高学生训练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在训练分组新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个体存在的薄弱环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及弱势,便于对弱势方面进行强化训练,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使训练员对学生的差异性有更全面的认识,便于在后期的集体训练中优化训练模式和训练方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整体训练水平的提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学生在各训练阶段均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围绕教师所制定的科学、合理训练方案及目标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不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训练方案进行优化,促进训练目标的实现,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3.合理进行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

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常规性的训练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学生的优势和缺陷未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训练过程存在一定的笼统性和盲目性。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通常会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出现。学生只能在强的环节上不断加强,而在弱的环节却无法得到提高。应用训练分组新模式,可有效认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其自身的强项和弱项,促进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其进行动态分组,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在这样的训练模式中,学生的强项得到充分发挥,而弱项也可得到有效训练,促进学生综合运动技术的提高。

4.增强教练员的教学水平,促进训练效果的提高

训练分组新模式的实施核心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训练过程层次分明、目标明确。教练员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需充分准备好各层次的教法、讲授指导等。这就要求教练员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训练的进行做准备和设计,从而促进教练员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训练分组新模式的应用可有效地对训练的效果标准及效率标准进行有效的优化。首先,在训练分组新模式的训练目标中,其具体包含了教养、发展、教育等多种目标,可综合学生的技能、知识、品质等进行锻炼和提高。其次,在训练分组新模式中,可有效地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而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手段及方法,可有效地实现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物力和精力获取最理想的训练效果,促进预期目标快速、高效地实现。

5.存在的不足

训练分组新模式具有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其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训练分组新模式大大增加了高考体育考生教练员的初期指标测量及训练过程中的工作量。(2)高考体育考生教练员需根据实际情况对训练指标的选择和标准进行合理、科学的预测和论证。(3)分组过程中出现的临场交换性及不确定性对教练员的技能及管理具有较高要求。

综上所述,应用新分组模式对高考体育考生进行田径运动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及技术水平。同时可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增强挖掘自身潜力,促进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郭林翠、郝亮.高考体育专业考生短跑训练的对策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8(3)

[2]朱寒笑.普通高校体育基础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2(3)

第7篇

【关键词】业余田径训练;少儿综合身体素质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连续3届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2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是甘肃省唯一获此两项殊荣的县。通渭县体校是一所全省重点业余体校和省高原人才开发计划田径训练网点学校,该校连续11次被省体育局评为“全省业余训练工作先进单位”,2次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重点业余体校先进集体”,一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自1972年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运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县级业余体校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体育运动员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业余体校在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既要培养运动员又要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大力加强县级业余体校田径训练。

一、摒弃传统观念,着力解决对田径训练不重视的问题

县级业余体育学校田径训练,是所有体育项目的重要基础,更是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的重要训练方法。但很多县级业余体育学校对田径训练还存在着认识不清、思想不明、训练不实、方法不当问题,忽视了田径对提升少儿身体综合素质和少儿体育项目长远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县级业余体育学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教练层,都要牢固树立田径训练的“基础”理念,切实把田径训练作为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乃至“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做到一以贯之,常抓不懈,为强化业余田径训练、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分类指导,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中“一刀切”问题

要按照培养人才与提升素质并重的原则,在田径训练过程中要把“分类指导”作为重要的训练方法,彻底改变过去“一刀切”的错误训练模式。在分类指导方面,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专业”与“业余”关系,区分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训练思路。对于那些身份素质特别好、热爱田径运动的学生,要采取“专业化”训练的方式,既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又要强化他们的专业素质;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好、热爱田径运动的学生,要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为重点,并辅之以必要的专业训练;对于那些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的学生,要设计一套专门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在激发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上狠下功夫。

三、强化科学训练,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不注重阶段性的问题

由于县级业余体育学习的生源都是基层中学和小学的学生,基地上都没有进行过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因为必须首先着眼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区别不同身体条件、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身体状况开展不同类型的训练,特别是要在“打基础”上狠下功夫,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时间和运动技术,绝对不能所有的学生都采取一种思路和一种方法。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身体发育不同,必须高度重视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发育敏感期科学安排训练,对于10岁以内的学生要多做柔韧性训练,对于10-13岁左右的学生要多做速度性训练,对于14~16岁的学生要进行系统性训练。

四、改进训练方法,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体系不够健全问题

古语讲:过犹则不及。科学、规范、系统的田径训练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田径训练的有效性。因此,教练在开展田径训练过程中必须确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健全和完善符合田径运动实际的训练体系。要全面做好训练预测工作,加强对学生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效应、发展潜力等情况的分析和诊断,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要把训练过程控制作为田径训练的重中之重,把握好素质训练与专项训练、运动负荷与运动强度、练习顺序与间隔时间、力量训练与速度训练、身体训练与心理训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训练体系,不断提高田径训练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