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7:34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医学检验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医学检验
随着基因克隆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逐步完善,后基因时代逐步到来。20世纪末数理科学在生物学领域广泛渗透,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逢勃发展形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也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 分子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传感器是利用一定的生物或化学的固定技术,将生物识别元件(酶、抗体、抗原、蛋白、核酸、受体、细胞、微生物、动植物组织等)固定在换能器上,当待测物与生物识别元件发生特异性反应后,通过换能器将所产生的反应结果转变为可以输出、检测的电信号和光信号等,以此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达到检测分析的目的。
分子生物传感器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对体液中的微量蛋白、小分子有机物、核酸等多种物质的检测。在现代医学检验中,这些项目是临床诊断和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据。能够在体内实时监控的生物传感器对于手术中和重症监护的病人很有帮助。
Skladal等用经过寡核苷酸探针修饰的压电传感器检测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并实时监测其DNA的结构转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过程,完成整个监测过程仅需10 min且装置可重复使用。
Petricoin等用压电传感器研究了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PG)和几种相应抗体的相互作用,研发出可快速检验血清中OPG的压电免疫传感器。
Dro-sten等报道了检测神经递质的酶电报,将电极放置在神经肌肉接点附近可实时测定并记录邻近的神经元去极化后所释放的递质谷氨酸。
2 分子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过程的认识加深,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已不能完全适应微量、快速、准确、全面的要求。
所谓的生物芯片是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通常支持物上的一个点代表一种分子探针),并与标记的样品杂交或反应,通过自动化仪器检测杂交或反应信号的强度而判断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
在检测病原菌方面,由于大部分细菌、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已完成,将许多代表每种微生物的特殊基因制成1张芯片。通过反转录可检测标本中的有无病原体基因的表达及表达的情况,以判断病人感染病原及感染的进程、宿主的反应。由于P53抑癌基因在多数肿瘤中均发生突变,因此其是重要的肿瘤诊断靶基因。
Nam等人将硅基质上合成的寡核苷酸芯片用于血清样品中的丙型肝炎病毒分型。3 分子生物纳米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以抗体为基础的技术尤其重要。免疫分析加上磁性修饰已成功地用于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异生质(如药物、致癌物等)的检测。将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固定到纳米磁球表面,并以酶、放射性同位素、荧光染料或化学发光物质为基础所产生的检测与传统微量滴定板技术相比具有简单、快速和灵敏的特点。
Van Helden等将抗体连接的纳米磁性微球与高效率、快速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相结合的自动检测系统,则成功地用于血清中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HIV-1和HIV-2)抗体的检测。另外,用于人胰岛素检测的全自动夹心法免疫测定技术也已建立,其中亦用到抗体、蛋白纳米磁性微粒复合物和碱性磷酸酶标记二抗。
4 分子蛋白组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当前有关分子蛋白质组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喜人,但一大部分结论是众说纷纭、甚至是互相矛盾。一些经典的肿瘤标志物却无法在当前以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为代表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中体现出来。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SELDI-TOF-MS技术自身的限制性,包括敏感性、重复性以及使用当前设备对每个峰值蛋白确认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实验设计及对照组选择是否恰当,某个蛋白组模式反映的是肿瘤的特异性,还是炎症反应,或是代谢紊乱等无法定论;另一方面是不同实验室结果可比性、标本处理过程的差异无法探究。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SELDI-TOF-MS技术在检验医学中才能发挥革命性作用。
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发展中的趋势
检验医学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趋势有二:一是定量PCR;二是PCR的全自动化,如应用扩增与检测于一体的一次性试验卡,可较好地解决PCR污染问题。除PCR以外的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如连接酶反应(LCR),链置换扩增系统(SDA),转录扩增系统(TAS),自限序列扩增系统(3SR),QB复制酶扩增系统等技术也将由科研进入临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卫生部颁发的PCR实验室管理办法对PCR技术应用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为解决PCR交叉污染问题,从标本制备到检测的全封闭系统及相应的自动化仪器已在国内逐步普及。
结语:通过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的研究,可以证明,不管是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两门看似毫不相关的学科,其实有着莫大的联系。二者如果能很好的结合运用,将会为医学与生物学带来许多好处,并且可以相互发展,相互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莲芬.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16)
[2] 张学艳,王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8(07)
[3] 王海英.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展[J]. 当代医学. 2011(06)
[4] 宫春勇. 浅谈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J]. 华北国防医药. 2010(S1)
关键词:医学检验;分子生物传感器;分子蛋白组学;分子生物芯片技术
在基因克隆技术日渐完善和基因测序工作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迎来了基因时代。到20世纪末生物学领域中的数理科学应用大大增加,在功能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和结构基因组学的共同发展的态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也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检验医学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分子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对于分子生物传感器而言,其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化学或者生物技术,把诸如蛋白、抗原、抗体、受体、微生物、细胞、酶等生物识别元件固定在换能器上面,在待测物与生物识别元件产生特异性作用后,以换能器作为媒介,将其作用产生后的结果进一步转化为能够检测和输出的光信号和电信号等,再对待测物质进行更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达到检测分析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体液中的微量蛋白、核酸和小分子有机物等物质的检测都需要分子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的存在对于处于手术中和重症监护下的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Skladal等相关学者利用通过寡核苷酸探针修饰过的压电传感器对丙型肝炎病毒进行检测,同时还对其DNA结构转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扩增过程进行了实时的监测,而整个检测过程仅仅需要10min,除了监测耗时较短外,该装置还具有可以重复使用的特点[1]。Petricoin等相关学者利用压电传感器对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和几种抗体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从中成功研发出能够迅速检验血清中OPG的压电免疫传感器[2]。Drosten等学者则报道了检测神经递质的酶电报,将电极放置在神经肌肉接点附近可实时测定并记录邻近的神经元去极化后所释放的递质谷氨酸[3]。
2分子蛋白组学的应用
对于分子蛋白组学的研究,在相关领域上可以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相当一部分结论是众说纷纭和互相矛盾。对于一些典型的肿瘤标志物来说,其难以在当前通过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作为代表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来得到充分体现。笔者查阅相关的问题总结出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自身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具体包括重复性、敏感性和每个峰值蛋白在当前设备下确认所存在的弊端;其次就是要考虑实验设计和对照组是否选择得当,对于某个特定的蛋白组模式所反映的是肿瘤的特异性、代谢紊乱还是炎症反应等都难以得到准确的结论;最后就是对于不同实验室所产生的实验结果,其标本处理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可比性大为降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有重视并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检验医学中才能发挥中应有的作用。
3分子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认识也有加深,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显然难以,满足当前医学界上准确、迅速、和低耗的要求。分子生物芯片指的是把大量探针分子固定在支持物上,然后与有所标记的样品进行反应,根据自动化仪器所检测出来的反应信号强度来对样品中靶分子数量进行判断。从病原菌检测的角度来分析,由于相当一部分病毒和细菌的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并且把很多代表着每种微生物的特殊基因集成1张芯片。可以根据反转录来对标本中是否存在病原体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还能够检测出其表达的情况,进一步分析病原体对患者感染程度和宿主的具体反应。
4分子生物纳米技术的应用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以“教“为中心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质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高职实践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通过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优势,提出了高职实践教学的改革策略,并对高职实践教学进行了理性思考。研究结果表明,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是当今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高职实践教学质童的重要保证。
1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冲击,社会对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责,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高职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索相对薄弱,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怎样突破这一瓶颈,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2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几方面核心内容: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核心;以一切学习资源(包括传统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以追求和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宗旨。
高职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它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独立存在的,但又与之相辅相成。它主要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一般由校内实验室的教学实验、实训中心的仿真和模拟训练、生产企业的现场实习、顶岗实践和社会实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组成,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多极互动性和产学结合等特点。
3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3. 1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忽视了学生主动的“学”,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动手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的根本性转变,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学习,对学习内容、课程资源、学习方式进行多样化的选择,自由施展才华,全方位、立体式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3. 2丰富教学内容
从现代教育科学角度来看,现代教育系统针对生不再是一味灌输大量的陈旧知识,而在于不断传授新鲜知识和构建学生精选高质量、高水平的知识系统,并有效地加工和组织,最后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学生想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课本里面的知识,求知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扩大,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元化的信息将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内容被引人课堂,强大的网络系统更加会为教学丰富资源,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使学生的知识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3. 3创新教学手段
传统呆板的、枯燥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提供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立体化信息形成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身临其境,亲历其中,实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激发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完成实践性环节的技能方面更能激发学生巨大的时间欲和创造欲。
4高职实践教学的改革策略
4. 1转变实践教学理念
不断吸收和消化现代教学思想,如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思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优化;将现代教学理论移植到高职实践教学中,如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动建构学习知识,充分发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如相应的软件、教学设计方法和评价方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应用,注重实践过程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
4. 2加强多媒体演示教学
通过多种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电视、音响、实物、模型、挂图等)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教师利用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呈现难以表述的教学内容(如电气控制设备、机械设备工作过程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这种模式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递,师生之间有情感沟通,教师可以即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4. 3开展网络交互式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摄像头、话筒等工具直接进行双向交流。教师只是充当一个组织者和帮助者,主要进行实践教学设计,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如教师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会话交流、协商讨论,从而达到协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学习模式能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式的学习,通过自己思考或者在网上寻找信息和答案,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4. 4进行虚拟仪器技术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测量分析仪器,但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功能单一、成本高、因此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效率。如果在实验教学中运用虚拟仪器系统,可以由用户自己定义、自己设计仪器,以满足不同的要求,一台虚拟仪器可以完成数台甚至成套仪器所能完成的全部功能,加之通用性好、易于升级与扩展、成本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便于与其他数据分析、文字处理和报表制作等工具软件进行数据交换。
4. 5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实验情景
环境对于学习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学生学习绝大多数不可能在现实情境中进行,因此利用计算机化的情景模拟,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模拟现实情况下难以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现场感强”的要求。 转贴于
较低水平的仿真实验情景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平面化实现,如电子电工虚拟实验系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做什么实验,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实验器件等连接线路、检查故障等,并能及时给予提示、纠错,激励学生向广度、深度发展。较高水平的仿真试验情景则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实验室来模拟现实情境,利用二维、三维图像模拟出实际教学内容,将抽象、微观、不可见或难以解释的部分逐步深入讲解,使之形象化和直观化,如机械部件、模型等。很多代价高、危险性大或难以实物操作的实训实习环节,如高压操作过程,可以通过虚拟技术来模拟实现。
4. 6开发远程教育教学
利用Internet和通信卫星等来传送教育信息,学生通过上网调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教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参与编写教学课件,并在网上学习信息,学生可以通过Internet提供的远程登录服务、文件传送服务、E-mail, BBS以及’WWW等获取远地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Internet提供的服务(电子邮件或者在线交谈等)进行问题交流与探讨。
远程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超越时空限制,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获得新知识。人们在外地可以通过Inter-net进人先进实验室进行远程实践操作,这比虚拟实验更直观,效果更好。
5关于高职实践教学的思考
5. 1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同传统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立足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并将相关教学媒介进行有机组合,实行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现代教育技术为辅的形式,使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手段起补充和辅助作用,不要被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内容、令人炫目的界面所迷惑。
5.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抢占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关键因素是教师素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专业师资队伍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建立一种长效的培训体系。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教师队伍;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制度,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教学考评、职称评聘、奖先评优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5. 3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大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以适应实践教学的需求。高校应加大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建设具备产学研一体化性质、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中心式的校内实践基地;高校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组建高校实验中心,缓解各自的经费压力;和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顶岗实训实习,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注重软件建设,如各种实践课件的开发与利用、网页的制作、网络教学资源的维护与更新等。
5. 4优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校企结合与产学研协调发展是使高职教育教学更加贴近社会,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项目学习操作实践中与企业结合,培养爱岗敬业、吃苦奉献、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这样,有利于社会的需要确定学生的培养模式,又有利于把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优势和教师的科研实力推向社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认为最初来源于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1-2]。2007年起开始笔者探索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课程整合,并选取《中医内科学》课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课程整合研究的试点,经过半年的教学实践后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3],设计出信息技术与中医学课程整合的初步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河南中医学院第收集整理二临床医学院中医专业2006级中医本科1班110人为实验组,中医专业2006级中医本科2班111人为对照组。两个班属于同一水平的平行班,任课教师相同、学生的年龄、性别组成等也大体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实验设计
实验组作为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的班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4],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手段、方法:授课前派授课教师进行为期7 d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学习比较专业的多媒体制作;要求授课老师课前做好教学课件,包括网络采集素材、相关教学医院收集相关典型病例录像、图片拍摄,学科为授课老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等设备。授课时要求全程采用多媒体授课,包括教学录像播放、教学dvd光盘课后自学。要求学生积极浏览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站;建议学生通过自学、网络远程学习提高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包括板书授课,不用幻灯,不播放相关教学录像,但是可以提及学生自愿上网浏览学习。
1.3 教学评价
通过1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主要采取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及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具体如下。(1)《中医内科学》课程授课结束后按照学院统一安排组织考试、统一判卷,将两班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比较。评价所有成绩按等级进行折算,其中≥90分为优秀,89~80分为良好,79~70分为中等,69~60分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2)制作简易学生兴趣调查问卷,根据总体评价分为非常感兴趣、比较感兴趣、感兴趣,不感兴趣4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均为等级资料,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ridi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成绩经ridit分析,u=2.60,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学生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简易学生兴趣调查问卷情况
实验组110例学生成绩中,对以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式非常感兴趣者60例,占54.5%;比较感兴趣者35例,占31.8%;感兴趣者10例,占9.0%;不感兴趣者5例,占4.7%。通过以上数据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喜欢以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式。
3 讨论
课题组通过半年的教学实践,统计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内科学》课程整合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3.1 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ridi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实验班学生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
3.2 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虽然《中医内科学》为考试课,但是先前学生由于考研、喜爱西医等原因兴趣不是特别大;进行实验授课后,兴趣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喜欢以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式的授课方式。
3.3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内科学》课程整合具有的优势
(1)可以使课本知识多媒体化,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多媒体技术使《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变得形象化、可视化、动态化,使学生接受多种感官的刺激,因此延长了知识的保持时间。(2)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3)整合实验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3.4 教学实践中的发现
信息素养与学习成绩无正相关性。部分信息素养好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分析原因考虑为虽然他们具有很好的信息搜索能力,但是由于没有学好《中医内科学》知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学习优秀的学生,信息素养偏低。信息素养高、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太少,实验班名学生中只有几名学生信息能力强、学习成绩也好。
3.5 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不能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加给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对这种学习方法比较认可的学生,不觉得浪费时间,而且感觉很快乐;对这种学习方法不认可的学生则没有热情,强迫他们完成作业只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出现相反的效果。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差距很大,尤其是一些信息能力较差的学生,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利于学习。整合过程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过程。
[关键词]艺术高职学院 实践教学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鲁雁飞(1965- ),男,山西榆社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湖南 长沙 410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研究——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08CJB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60-02
毫不夸张地说,实践教学是艺术高职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关键和核心。目前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经验成分多,理性成分少。能否应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合格的演艺人才,已成为艺术高职学院教学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一、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的现状
大多数艺术高职学院是由艺术中专、戏曲学校、电影学校等合并升格而来的。这些学院秉承传统,极其重视实践教学,理论课与实践课至少是“五五开”,甚至达到“三七开”。但是,艺术高职学院目前的实践教学活动效果并不理想,耗时多、收效少。
1.对实践教学缺乏整体的规划。绝大多数艺术高职学院都还年轻,存在时间不过十来年,对艺术高职生的教育教学及管理都在探索阶段,不仅缺乏对艺术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而且在艺术实践教学教材编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2.实践教学不重视教学起点分析。大多数艺术高职学院的实践课教师是从原艺术中专转过来的,他们对现代教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加上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并不那么理想,相当一部分人连教学起点是什么都不知道。让他们对学生当前的状态、特征、初始能力等进行分析并进行实践教学设计,是难以办到的。
3.实践教学课程不系统。高校扩招导致艺术高职学生增多,而实践经费投入有限,一般艺术高职学院很难开设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多数学院在基本技能实训上能较好开展,如舞蹈表演专业练习把杆、软度、控制、弹跳等。但参赛演出、校园文艺活动、毕业展演等实训却不是每个高职学生都能参加。对于顶岗实习,由于管理和监督难及其他种种原因,有的流于形式。
4.实践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评价至今没有详细的评估标准,更没有实施细则,因此实践教学评价效果不佳,没有起到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现状,迫切需要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对艺术实践进行科学设计,以期增强艺术实践效果,提高艺术人才培养水平。
二、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学习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学习,而教学设计正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之一;传播过程理论涉及传播内容、受众和媒体等要素,这些要素分别对应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我们在进行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遵循这些理论,使设计科学化。如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桑代克的多重刺激理论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用于强化训练,在花鼓戏声腔、器乐合奏、模特走步等方面实训设计可以借鉴其提供的途径和方法。
2.坚持与包括艺术理论课在内的文化课相结合。艺术高职学院实践课教师在做实践教学设计时,应听取一下文化课教师的意见,了解一下文化课上课的进度,尽量使实训的内容安排在文化课相关内容之后。如音乐剧专业对歌剧《江姐》的排练实训应安排在《大学语文》现当代文学后面,并根据《江姐》剧本的描述及评论,要求学生在实训时认真琢磨。另外,实践课教师应主动进入文化课课堂,吸收文化课有用元素,为实训课所用。实践课教师长于感性表演,却难有细腻到位的理论分析;文化课教师长于鉴赏品评,却较难在学生面前感性展现。因此实践课教师进入文化课课堂,有利于吸取理论分析长处,指导学生实训。如戏剧表演专业实践课教师可以针对“唱读”“念白”等实训任务,与文化课教师研讨、交流、示范,解决教学具体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坚持与行业、企业、院团合作,共同规划设计实践课。为了缩短艺术高职学院与文艺院团、演出公司、企事业演出单位,以及与市场对接的距离,培养一线演出真正需要的优秀人才,艺术高职学院应充分利用演艺职教集团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新模式。在实践课规划设计方面,更要主动加强与演艺院团、演出公司的合作,充分发挥演艺团体、演出公司演出场地优越、演出经验丰富、市场信息灵通的优势,共同来规划设计实践课,提高学生实习实训效率,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完全对接。如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与天下凤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家界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同规划设计舞蹈表演专业实习实训课;与省内各院团合作,共同开发设计与剧目挂钩的舞台美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实践课。
三、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设计的思路
1.实践教学起点设计。(1)了解艺术高职生的需要和学习动机。按照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对学习者的动机给予特别的关注,动机是影响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通过对艺术高职生的需求分析,来了解艺术高职生的动机、实训前的准备情况及个人表演特点等,从而为实践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实践目标的阐明、实践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用等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在做实践教学设计之时,首先应该调查弄清每位参加艺术实践学生的状态和学习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高职生为获得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努力实践,强化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2)分析艺术高职生的特征。实践教学设计者需要关注的艺术高职生的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认知程度、学习风格、经验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艺术高职生的特征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媒体、实践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艺术实践教师既要了解高职生的共同特征,也要了解高职生的个别特征,顺势利导、因材施教。艺术高职生在高考时,除了参加文化考试,还要进行专业测试。因此,这些高职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自主性。针对这些特点,在加强基本技巧训练的同时,多进行演出剧(曲)目模块式组合训练和真实舞台演出训练,如排练现代花鼓戏《潇湘红叶》、舞蹈《火塘边》,举办音乐会等,增强学生舞台适应性,提升学生舞台表演的实际能力。同时根据学生个别特征(长相、性格),分配演出角色。
2.实践教学目标设计。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目标应根据艺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艺术高职学院主要是培养一线演出需要的中高级专业人才。进一步说就是培养围绕舞台转的人才。高尔基曾说:“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因此更应重视实践教学。设计的实践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培养学生演艺职业技能,即培养学生能唱、能跳、能弹、能演、能画的职业技能;二是培育学生演艺职业道德。提高演艺职业素养是艺术实践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在艺术实践中,应培养学生以团为家,互帮互配、遵规守时、服从导演、不怕吃苦的演艺职业道德。
3.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目标确定后,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成了促成实践教学目标实施的关键。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包括以下方面:(1)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技巧训练。如舞蹈表演专业,要练习把杆、软度、控制、弹跳等系列形体独立技能与组合技巧练习;戏剧表演专业要注重从手、眼、身、法、步到唱、念、做、打等一些常规的戏剧舞台表演基础技巧的学习,并涉猎更多能适应角色要求的基本表演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声乐表演专业要重视呼吸、喉头稳定与打开、咬字吐字以及视唱练耳等训练。(2)针对性强、接近舞台演出剧(曲)目表演内容的模块式组合训练。不管是音乐、舞蹈还是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在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基础训练后,必须要进行适度水平的表演组合训练。一定程度的组合训练,一定范围内容的剧(曲)目表演,既能激发学生对基础技能技巧的学习兴趣,又能在更广泛的意义方面,及时提升学生对整个舞台表演专业的基础水平。如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练习《刘海砍樵》片段;音乐剧表演专业练习音乐剧《猫》某一角色。(3)舞台训练。以舞台为课堂,加强对优秀剧(节)目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实践教学中,如排演《五十二家别墅》《一把酸枣》《家住长江边》等。同时,通过各类艺术竞赛、学院演出公司对外演出、毕业展演、院团顶岗实习,举办各类专场音乐会,举办各类舞蹈专场晚会,举办类似湘剧、花鼓戏、话剧等剧(节)目的排练及演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舞台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舞台表现能力。
4.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目前艺术实践教学还未形成让所有艺术高职学院都认可的模式。“重艺术轻文化”,不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艺术高职学院办学的一大软肋。要解决文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问题,本研究认为,艺术实践教学应实施“学演、多元、两主”教学模式。学演是指文化课学习与演出训练交叉起来,文化课学习为演出训练服务,增加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演出训练兴趣;多元化是指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类型要多,如毕业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省内外重大活动演出、专场音乐会等,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训练学生的演艺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演艺职业道德;两主即“主导—主体”,在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两个作用都发挥好了,艺术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实践教学评价设计。艺术高职学院实践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的设计,自然就少不了对教学评价的设计。本研究认为,艺术高职实践教学评价的设计注意两个方面:(1)教师评价。一是关注教师的舞台工作经验。对艺术实践教学教师评价应按“双师型”标准严格把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且要热爱艺术教育事业、懂得教育心理学等起码的从师条件。最好具有教师系列中的职称。二是具备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能评有艺术系列职称更好。三是正确计算艺术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标准,并根据实践教学效果设定不同的计算标准,还设立一定的奖励基金。(2)学生评价。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实践教学是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而具有动态性质的学习,是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评价不能简单地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了事,更不能用考试代替,应该对学生参加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采取动态跟踪式的监控。如排练湘剧《秦王遣将》中,每一参与学生的表现都要有记录和评价。这种重过程的评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演出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群力.简论系统教学设计的十大特色[J].课程·教材·教法,1998(5).
[2]鲁雁飞,刘坚平,袁绍成.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4).
[3]汪霞.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12).
关键词:《艺术学概论》;学科设置;人文教育;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艺术学概论》是一门传统的艺术理论课程,也称《艺术概论》。它是研究艺术本体的构成及其一般规律,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学科,对艺术学各门类具有重要的勾连作用。因此,《艺术学概论》的课程设置,不仅对于艺术类院校的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普通高校或其它职业性院校也可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体学生开放,作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
一、《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意义
《艺术学概论》的教学是一种具有情感性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的活动。它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通过艺术知识、艺术现象、艺术精神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艺术基本的概念,认清艺术与非艺术的基本界线,了解艺术的规律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观并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艺术素养,是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毋庸讳言,因受长期的应试和实用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对《艺术学概论》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附属品而长期存在,艺术原理类课程的开设就更不可能了。许多高校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仅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使《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同时,人们往往又把艺术和实际利益联系起来,用艺术竞赛的方式来检验艺术教育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素质的培养,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匠人”。
值得庆幸的是,大批有远见的艺术教育家一直在关注《艺术概论》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开设情况,有关部门也曾多次组织艺术理论界的资深专家编篡该课程教材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艺术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极大地丰富了这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容量 ,同时也强化了它在艺术领域的指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同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已经采用了学分制教学,《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设置,不仅成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应该成为广大非艺术类高校学生的选修课之一。这就使《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同时对其教材的编撰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价值
《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帮助学生认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同时通过揭示艺术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并能够用于指导艺术实践,使其在艺术实践中“道”、“技”并举,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同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
1、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
如果说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那审美就是艺术的核心本质。所谓审美,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的把握和领会,即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对审美客体中美的形象的发现、感知,或对崇高、滑稽等审美特征的认识和把握等。艺术家通过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把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传达给观众。而观众也正是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艺术的审美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法国人马塞尔・杜尚在1917年把一个小便器送进美国的一个展厅,名之曰《泉》,且被载入艺术史册。而杜尚本人却原是想揶揄美学的。法国著名画家森・方山也曾经讲过:“有一个在全世界巡展的艺术家,他展出的是四块卵石,上面撒点灰尘,这即是的所谓的‘观念艺术’,有人从旁走过,惊叹道:‘妙极了!’同样是这些人,当他们在沙滩上看到同样的东西时,却视而不见。我认为这很荒唐,令我想起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 [注:转引自王南溟著《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导向,不加选择的照操照搬、简单嫁接等盲目接轨现象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西方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形式被一些人照搬进来,用某位评论家的话说,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就把西方近一百年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在国内的艺术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遍。在这些形形的“艺术”形式中,从二十年多前有人开始在国内的展览馆搞“行为艺术”,到近几年出现的诸如某美院学生群裸、某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吃屎等荒唐的“艺术行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某些极端者来说,他们早已把艺术的目的、艺术的作用以及艺术与民众的关系进行了曲解,他们的所谓的艺术行为实质上是对人类艺术的消解和亵渎。在某些所谓的“前卫艺术家”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可以乱搞”,反艺术也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已没有什么界限,找个环境再取个名目做什么都是艺术。到美术馆内洗脚、孵蛋是艺术,到公共厕所内体验蚊叮虫咬是艺术,人和畜生结婚是艺术,在猪身上写上文字进行是艺术,甚至有人有违人性地吃死婴也是艺术……凡此种种,稀奇古怪,混淆视听,令公众既迷茫又困惑。因此通过《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对各类艺术现象教学分析和把握,在当前就显得格外重要。
2、揭示“道、技”并举的艺术规律
如同传统哲学的“道”与“技”中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一样,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互相生发又互相影响。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来源于实践,又可对其后的艺术实践进行指导。《艺术学概论》所要阐明的艺术规律来自历史上的各种艺术实践。它不仅能够科学、详实地阐明艺术的本质,而且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揭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所以,艺术理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艺术学概论》既具有科学、严密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如果说艺术实践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上航行的话,那么艺术理论就好比是船上的舵、罗盘或者用于引路的塔灯,它能够指引船的航向,让船行得更稳也行得更远。无论是哪一位艺术家,不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在创作时,他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总要受到一定的艺术理论或者一定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回顾艺术史上的诸多名家,如中国的顾恺之、苏轼、董其昌、刘海粟、傅抱石,西方的席勒、贝多芬、安格尔、罗丹、莫奈等,他们都有各自明确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思想。他们的艺术理论无不受到前人艺术理论的影响,也影响了之后的很多人。即使历史上也有部分艺术家没有留下什么艺术理论,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创作时也遵循着一定的艺术规律。很难想象 ,一个理论知识溃乏、艺术思维混乱的人能够创作出惊世之作;也很难想象 ,一个对艺术实践一窍不通、只会啃书的“本本主义”者能提出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艺术理论来。因此,《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归纳,系统、科学地探讨与阐述艺术的社会性本质、形象性本质、审美性本质以及情感性本质,帮助公众在形形的“艺术”现象面前辨别是非,而且还能够避免某些人因受到“伪艺术”或者“反艺术”思想的毒害而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举动。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艺术实践,其指导作用都是巨大的。
三、《艺术学概论》版本评述及编写建言
1、研究现状评析
随着我国艺术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与深入,《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早已在很多艺术院校或者艺术类专业学科中开展起来。据笔者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作为高校教材编辑、出版的《艺术学概论》或者《艺术概论》已不下数十种。将比较有影响力的七个版本的情况列表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渐趋成熟,艺术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也晋入一个新的研究局面,如近年来出版的几种《艺术学概论》虽然是建立在既往《艺术概论》的框架之上,但在阐释上更加侧重于学理的深度,同时在方法论上也呈现出多元交错的端倪,体现了我国艺术学学科的逐步发展和《艺术学概论》教学的日趋规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而就总体而言,《艺术学概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完善。譬如,有的《艺术概论》在论述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时往往是以某种单一的甚至僵化的方法论为指导,仅仅强调艺术的审美性和社会性。这些理论在论述传统的艺术现象还可以,但是面对当下缤纷复杂的各种现代艺术或者后现代艺术作品时,有时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解释了。例如,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在我国高等学校的使用率一直高居榜首,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广受欢迎的著作,大量的章节也照搬了他与袁宝林合编《美术概论》的原文,而只是将“美术”一词换成“艺术”,孙美兰、顾永芝的《艺术概论》借鉴了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的编写方式,在体例上以艺术的本体论来构建教材的理论体系,但老的艺术思维的影子依然存在。倒是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和南京艺术学院编、丁涛著《艺术概论》采取了一个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规律性,结构集中,简明扼要。杨琪著《艺术学概论》借鉴了西方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阐释,其所总结的“首创――繁荣――衰亡”、“由渐进到断裂”、“否定之否定”的艺术规律,对艺术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象来说,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2、编写建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通用的《艺术概论》的教材编写一直借鉴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框架,特别是苏联的模式。这样在阐述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流变时不可避免会产生隔阂。其实,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主体心灵的介入。由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受制于西方的理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文论、诗论、画论、书论、琴论都很发达,形成了很有系统的品藻观,这都是古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经验总结。就此而言,台湾学者蒋勋撰写的《艺术概论》较有特色,他在解读艺术的规律时更重视的民族性的特定审美思维,而不是以一种发诸四海皆准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注:参见蒋勋著《艺术概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对于《艺术概论》的编写,我们首先要坚持以民族艺术的特定个性为核心的原则,将中国艺术的个性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消除西方学科制度与我国固有的民族艺术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更科学、更完整的艺术理论的框架体系。
其次,《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一方面体现了本体抽象思辨的理论特征,另一方面它又离不开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除了艺术史、文艺美学等传统学科知识以外,一些交叉学科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与其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仅仅依靠传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成果,以及依赖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艺术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地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中吸取新的养分,才会有助于艺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新形势下《艺术学概论》的编写,其重要特点就是在艺术学学科的整体构建中,将诸门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与演绎,最终实现其本体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很多艺术理论都曾对艺术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它们有的把着眼点放在艺术创作的主体,从唯心主义的角度了解艺术;有的把着眼点落在艺术作品的本体,从形式主义的角度解释艺术;还有的把理解艺术的着眼点放在艺术生成的社会环境,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艺术……它们固然都曾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艺术理论在面对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时,便不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学理论研究时就要以开放、发展的态度看问题。在面对艺术的社会性,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及艺术的功能性的问题时,我们要适当地结合现当代新出现的一些艺术现象辩证地看待。(责任编辑:陈娟娟)
【关键词】岗位需求 中职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调查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125-02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岗位就业,而课程改革是影响职业教育的关键。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为了做好医学检验技术示范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及进行课程改革,我们于2013年7月至10月对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医学检验行业开展了包括各级医院检验人员岗位需求和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于2014年1月完成报告初稿,并邀请课程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经过近半年时间的沉淀完善,使得本调研的结果更具科学性、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向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各级医院发放问卷,由各医院检验科内任意5名以上检验技术骨干填写,不足5人者,要求全部检验人员填写。
(二)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我们自行设计了各级医院对医学检验人才综合素质需求情况调查表和中职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情况调查表,向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共64家各级医院发放问卷,钦州市28家,北海市29家,防城港市7家。其中市级医院(三级)8家,市县(区)级医院(二级)21家,乡镇及社区医院(一级)27家,民营医院8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现场回收、邮寄等形式回收调查表。共发放医学检验人才综合素质需求情况问卷表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9份,回收有效率84.5%;发放岗位对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需求情况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0份,回收有效率85.0%。
(三)统计学方法。用Excel软件录用统计处理数据,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性描述。
二、结果分析
(一)各级医院对医学检验人才综合素质需求情况。见表1。
表1 各级医院对医学检验人才综合素质需求情况(n,%)
综合素质 重要 一般 不重要
份数(份) 百分率(%) 份数(份) 百分率(%) 份数(份) 百分率(%)
思想素质 169 100 0 0 0 0
职业道德与素养 169 100 0 0 0 0
敬业与工作态度 169 100 0 0 0 0
人文素质 151 94.1 18 5.9 0 0
身体素质 169 100 0 0 0 0
法律素质 169 100 0 0 0 0
心理素质 142 84.0 27 16.0 0 0
基本临床医学知识 162 95.9 7 4.1 0 0
检验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 169 100 0 0 0 0
计算机应用能力 155 91.7 14 8.3 0 0
英语应用能力 99 58.6 63 37.3 7 4.1
新技术应用能力 159 94.1 10 5.9 0 0
自主学习能力 169 100 0 0 0 0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69 100 0 0 0 0
创新能力 163 96.4 6 3.6 0 0
表达能力 164 97.0 5 3.0 0 0
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169 100 0 0 0 0
人际沟通能力 169 100 0 0 0 0
团结协作能力 169 100 0 0 0 0
从表1中“重要”一栏可以看出,在人才素质方面,各级医院选择的比例,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与素养、敬业与工作态度、身体素质、法律素质均为100%,人文素质为94.5%,心理素质为84.0%,心理素质这一项的比例较低,可能是各级医院日常工作中不太注意这方面的考量。在知识方面,各级医院选择的比例,检验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为100%,基本临床医学知识为95.9%,表明我们培养的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检验专业知识与过硬职业技能,掌握基本临床医学知识。在能力方面,各级医院选择的比例,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均为100%,表达能力97.0%,创新能力96.4%,新技术应用能力94.1%,计算机应用能力91.7%,英语应用能力58.6%。调查中91.7%的人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重要,这意味医学检验行业与自动化、软件化操作是十分密切的,所以必须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58.6%的人认为英语应用能力重要,这是调查中比例最低的一项,但是这不表示英语在医学检验行业里不重要,许多大型、先进仪器均是进口的,虽然有中文翻译的说明书,但是仪器操作界面及部分项目等还是英文符号。我们认为此项比例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评职称需考职称英语,大家都比较排斥,但是又不得不面对,所以不选;二是英语在实际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少。检验行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新操作系统、新项目的研发、仪器更新等要求我们培养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需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行业岗位的需求。
(二)岗位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需求情况。我们选取目前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21门进行问卷,结果见表2。
表2 岗位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需求情况(n,%)
课程名称 重要 一般 不需要
份数(份) 百分率(%) 份数(份) 百分率(%) 份数(份) 百分率(%)
解剖生理学基础 132 77.6 37 21.8 1 0.6
生物学基础 142 83.5 26 15.4 2 1.1
无机化学 119 70.0 45 26.5 6 3.5
物理应用基础 107 62.9 50 29.4 13 7.7
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 119 70.0 51 30.0 0 0
英语 100 58.8 64 37.7 6 3.5
有机化学 124 72.9 41 24.1 5 3.0
分析化学 128 75.3 42 24.7 0 0
病理学基础 140 82.4 30 17.6 0 0
生物化学 161 94.7 8 4.7 1 0.6
临床检验 169 99.4 1 0.6 0 0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170 100 0 0 0 0
微生物检验技术 162 95.3 6 3.5 2 1.2
病理检验技术 141 82.9 28 16.5 1 0.6
疾病概要 147 86.5 23 13.5 0 0
寄生虫检验技术 168 98.8 2 1.2 0 0
免疫检验技术 169 99.4 1 0.6 0 0
卫生理化检验技术 134 78.8 26 15.3 10 5.9
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 133 78.2 37 21.8 0 0
检验士职称考试应试指南 145 85.3 22 12.9 3 1.8
医护礼仪 134 78.8 29 19.4 3 1.8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物理应用基础(62.9%)、英语(58.8%)两门课程不超过70%外,其余课程均高于或等于70%。结果表明,北海市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多数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基本适应。北海市卫生学校曾进行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部分的课程设置学科体系明显还需进一步改进。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如临床检验、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所需的各种溶液浓度,以及这些浓度的相关的实验技能包括的各种玻璃容器、量具(移液管、滴定管、量筒、容量瓶等)的使用,以及天平、分光光度计等都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等课程内容授课的重点,学生能熟练这些浓度的计算、熟练配制相关的溶液、熟练使用相关的容器与量器是专业课对该基础课的要求。教学中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内容,让学生理解这些仪器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应用这些技能去学习、训练专业课的实践技能,而不是在专业课学习时重新复习和训练这些知识和技能。
另外,在调研中我们也收到各医院部分医学检验专业在职人员的建议,例如增设检验仪器使用与保养、医疗事故的防范、医患关系的处理、基础统计学、医疗卫生法规等方面内容的课程。
三、讨论
通过对医学检验人才综合素质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培养适应于当前社会主义医疗条件下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掌握较丰富检验专业知识和具备熟练职业操作技能、能从事各医疗机构检验工作的实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具体目标培养要求:一是素质方面,培养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与素养、敬业与工作态度、身体素质、法律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二是知识方面,培养具有丰富检验专业知识与熟练职业操作技能、掌握基本临床医学知识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三是能力方面,培养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上述的调研有利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我们应依据工作岗位对各课程知识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适当减少文化基础课比重,增大专业课、实训课比重。根据调查反馈的意见及建议,我们认为应当调整某些课程课时,适当增加岗位急需知识结构的课程,如检验仪器使用与保养、医疗卫生法规等方面课程;应该围绕着检验工作的任务和过程,参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资格考试标准,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最终使校内教学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练就需要的技能,有能力通过资格考试,为培养实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通过对行业岗位需求的调查进一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这仅是人才培养的一部分。要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还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力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适应现代岗位需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实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符秀华.从护理岗位需求调查看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2]全立群,吴文林.新形势下大连中职学校(检验)技能与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学理论,2011(2)
[3]曾顺良.对中职卫校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学教学内容与部分相关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10)